非肝硬化患者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手术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和抗凝复合手术治疗两种。
对急性或亚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一经诊断即应开始给予肝素治疗。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不是都需要手术探查,但有明确腹膜炎体征的患者须紧急手术。
在术中如果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得以确立,即应开始抗凝治疗。
由于缺血区肠管和正常肠管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一味强调获得正常的肠管断端进行肠切除可能导致切除过多有生机的肠管。
故对该病实施肠切除的态度应当更加谨慎,以尽可能保存有生机的肠管为原则。
避免切除过多可能存在生机的肠管,最好采取24小时后二次探查的方法。
二次探查对于受累肠管广泛且存在一定肠系膜血流的患者尤其适用。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选择实施保守的肠切除后不进行肠管一期吻合,而将断端拖出腹壁造口的方法,将造口作为观察肠管生机的窗口,可以使一些条件较差的患者免于二次探查。
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形成时间较短且局限于肠系膜上静脉,可以进行血栓切除术。
范围更为广泛的血栓,不宜实施取栓术。
动脉痉挛是一种常见情况,通过联合应用动脉内罂粟碱输注、抗凝以及二次探查的方法,可以避免切除有可能恢复生机的缺血肠管。
2.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出现肠坏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以不采取手术,而给予药物治疗。
不过目前还没有指标能够准确地指示患者肠坏死的危险。
对于没有腹膜炎或穿孔的患者,不需要静脉抗生素治疗。
但是,在患病早期立即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复发率,即使在手术中应用也在所不惜。
全身肝素治疗开始时可给予肝素5000U静脉注射,随后持续输注,保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的2倍以上。
即使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如果出现肠坏死的风险大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也可以给予抗凝治疗。
3.其他治疗其他支持治疗手段包括胃肠减压、液体复苏和禁食。
在明确肠管无进一步缺血后,可口服抗凝药物。
尽管可能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和出血,但长期抗凝治疗的好处仍然超过出血的风险。
前言“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是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医生应《国际肝病》编辑部邀请联合发起的学术专栏,定期收集整理肝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每两周(周三)挑选一篇重要文献进行精读讨论,希望能帮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学以致用。
文章简述非肝硬化非肿瘤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罕见病。
尸检研究表明,门静脉血栓在总体人群的患病率为1.0%,年发病率为0.7/105。
门静脉血栓的疾病进展取决于血栓形成的位置和范围,例如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栓栓塞会增加肠坏死风险,需要快速有效的治疗(Trebicka J et al. Viszeralmedizin 2014; 30:375–380.)。
非肿瘤急性门静脉血栓的五年生存率已从过去的20%-50%提高到今天的85%(Janssen HL et al. Blood 2000; 96:2364–2368.)。
若全身抗凝无效,门脉高压可导致严重的远期并发症(Condat B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1;120:490–497.),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约30%可导致严重出血。
此外,侧支循环形成可导致肝性脑病(Mínguez B et al. Hepatology 2006; 43:707–714.);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一种罕见并发症,门静脉性胆道病,可导致胆囊炎和胆管炎(DeLeve LD et al. Hepatology 2009;49:1729–1764.)。
门静脉血栓的近、远期并发症都可威胁患者生命,所以有必要对门静脉血栓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治疗。
门静脉血栓的常用治疗方法为: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普通肝素治疗1周,然后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至少3个月。
由于证据有限,指南并没有将介入治疗列入其中,但是有些文献报道了介入治疗的初步结果与成功率(DeLeve LD et al. Hepatology 2009;49:1729–1764;Hall TC et al. World J Surg 2011; 35:2510–2520.)。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均有可能患上该病。
患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发热、呕吐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由于静止血液在肠系膜上静脉中形成血栓所导致的。
长时间的坐着或是卧床、怀孕、剖腹产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其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乏力、恶心呕吐等,也有患者会出现腹泻、便秘等问题。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如超声、CT、MRI等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诊患病的情况。
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是抗凝治疗,通过减少血液凝固来预防血栓进一步扩散。
不过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需要更多的措施才能有效治疗。
对于患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早期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术后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服用药物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康复。
另外,定期随访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状况变化也是很重要的。
预防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运动、控制饮食、避免长期静坐等。
对于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适量服用抗凝药物来缓解症状。
总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治疗。
同时,也需要加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形成血块。
治疗静脉血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阻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同时减少新血栓的形成。
2. 内置滤器:对于一些患有出血风险或抗凝血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静脉滤器。
这种滤器可以帮助阻止血栓从下肢静脉进入肺部血管。
3. 血栓溶解治疗:对于较大的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药物溶解血栓。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医院进行监测和管理。
4.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需要立即处理的严重血栓,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手术可以通过直接取出血栓或修复受损的血管来恢复血液流动。
5. 压缩治疗:通过穿戴弹力袜或绷带来提高下肢气压,促进静脉回流。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水肿和疼痛,并预防血栓的发展。
每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血栓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疾病的存在。
治疗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治疗进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监测。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护理与查房教程背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患者。
它会导致肠道缺血、门脉高压和腹水积聚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与查房对于PVT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护理措施1. 监测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包括腹痛、呕吐、腹胀、腹水等。
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和体温,以及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
2. 给予抗凝治疗:如果患者无明显出血风险,应开始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抗凝剂,如肝素或华法林,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3. 控制疼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同时,关注患者的肠道功能,如有需要可给予肠道解痉药物。
4. 管理并发症: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腹水积聚、肠道缺血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腹水引流、输液、抗感染治疗等。
5. 提供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如有需要,可考虑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查房教程1. 了解患者病史:在查房前,仔细研读患者的病历和相关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和治疗情况。
2. 观察患者症状: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皮肤黄疸等情况。
3. 检查体征: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仔细观察患者的腹部是否有压痛、腹水等征象。
4. 评估肝脏功能:根据患者的肝功检查结果,评估肝脏功能情况。
关注患者的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
5. 观察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如腹水积聚、肠道缺血等。
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情况。
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发展。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病情、给予抗凝治疗、控制疼痛、管理并发症和提供营养支持。
查房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和肝脏功能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及早干预和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吃什么药。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诊断本病后,除了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外,应进行抗凝治疗。
同时密切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
疑有肠坏死时,应立即剖腹探查,将坏死肠管连同含有静脉血栓的全部系膜切除,以免血栓继续蔓延,累及其他肠管。
术后仍应继续抗凝治疗6~8周。
*二、中医*1、中医疗法1 腹痛患者的治疗严密观察,病情较重者禁食,随时做腹部触诊检查,观察腹部体征变化。
酌情用蝮蛇抗栓酶0.25~0.75U 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
以上3钟药物每日1次,待病情好转后可将蝮蛇抗栓酶用量减至每日0.25U。
治疗7日后复查。
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仍存有血栓者,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药方组成:赤芍15g,丹皮10g,桃仁l0g,当归20g,红花6g,刘寄奴10g,黄芪30g,地龙10g,三七粉6g,玄参20g,丹参30g,牛膝15g,金银花15g,炮穿山甲10g,干草6g,水蛭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
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消失者,可停用静滴药物,仅服用中药,每日1剂,连服3~5日。
2 无腹痛患者的治疗其血栓形成量相对较少,没有将肠系膜上静脉完全栓塞,血流仍能部分通过,所以常常无症状,仅能依靠超声(或血管造影)发现血栓。
为消溶血栓,并进一步增加阻塞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量,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1次;另加服中药,每日1剂,治疗7日后复查超声(或血管造影)。
血栓消失者可停止治疗,仍存有血栓者可仅服用中药至血栓消失,每日1剂。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怎么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VT)是一种罕见但危及生命的疾病。
因为临床表现多样,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常常被误诊或漏诊,导致治疗滞后或无效,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ASVT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ASVT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病因ASVT的病因包括机械性因素、血液因素和身体因素。
机械性因素包括:肠曲张伤口、胰腺炎、胆囊疾病、腹腔炎等;血液因素包括:血栓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等;身体因素包括:孕产妇、中枢静脉插管、某些药物(口服避孕药、激素类药物)等,这些因素易导致血液淤滞,从而引起ASVT。
二、诊断ASVT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检查。
临床表现多样化,一般表现为脐周或上腹疼痛,持续时间长,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甚至伴有发热、肝大等症状。
检查上,腹部CT、MRI或腹腔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ASVT。
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生化检查也有一定帮助。
三、治疗ASVT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目前,抗凝治疗已成为ASVT 的首选治疗方式。
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SVT,可以减轻ASVT的症状,缩小血栓的范围,降低栓子脱落的风险,有效避免了血栓导致的肠坏死。
溶栓治疗在ASVT的治疗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它能够替代抗凝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病例:严重肠坏死、肠系膜局部坏死、梗阻、感染、腹腔内脓肿等。
四、预后ASVT的预后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
其中,抗凝治疗是ASVT预后良好的关键。
据文献报道,一旦ASVT被诊断出来,及时抗凝治疗可以将病死率降至20%以下。
而对于已经发生肠坏死的患者,其病死率高达50%以上。
因此,早期发现ASVT,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ASVT预后的最好方法。
静脉血栓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治疗静脉血栓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要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治疗静脉血栓最好的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静脉血栓的常见方法之一。
抗凝血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和扩散,从而减少血栓对患者的危害。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疗包括外用药物、按摩、理疗等方法,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血栓的吸收和溶解。
物理治疗通常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另外,手术治疗也是治疗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严重的静脉血栓病例,特别是伴有严重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手术可以通过直接清除血栓,修复受损的血管,恢复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是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
最后,患者在进行静脉血栓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训练。
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都对静脉血栓的治疗和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康复训练项目,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逐渐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治疗静脉血栓最好的方法是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训练,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所有患者都能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 年3月间收治的15例A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84 h。
手术前诊断6例,9例根据手术所见作出诊断。
2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
平均切除肠管300 cm,4例行局部溶栓治疗。
住院死亡4例, 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
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是改善AMVT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
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和与体征不符的腹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彩色多普勒、CT是敏感的检查方法。
局部溶栓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有计划的再剖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生机肠管的必要步骤。
电视腹腔镜技术在AMVT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51-02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AMVT)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多数患者在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后始作出诊断,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我们自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AMVT患者15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8例。
年龄26~87岁,平均42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24~168 h,平均84 h。
主要临床症状:腹痛、腹胀15例(100%),恶心呕吐5例(33%),血便7例(47%),发热5例(33%),血压降低(收缩压<90 mm Hg)6例(40%),有腹膜刺激征的11例(73%)。
本组患者中有可疑易患因素者8例,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3例、围产期2例、脾切除门体静脉断流术后1例。
6例术前作出诊断,均为2001年以后的病例,其中2例保守治疗成功。
术中诊断9例。
术前误诊为出血性胰腺炎3例、肠梗阻3例,腹膜炎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2例治疗分析作者:廉迎冬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0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01-03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肠缺血性急腹症。
肠缺血性疾病分为4型: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肠缺血,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VT约占整个肠缺血性疾病的5%-15%[1],大都为急性血栓形成,约占急性肠缺血的3%-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累及肠系膜下静脉者十分少见。
该病起病多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且常表现为与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加之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很难早期得到诊断,常容易误诊及漏诊,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经发生肠坏死,病死率约为20%-50%[2]。
尤其对于从事急诊工作的医生,因患者就诊时病情危急,且受医疗机构条件限制,尤其夜间难以行确诊检查,故临床应高度重视,以免误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我们现对我院消化内科、普外科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52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急诊科、普外科诊断为ASMVT的住院病人,将其中病史资料完整的52例患者纳入研究范围。
52例患者全部经腹部彩超、计算机X线断层静脉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剖腹探查术证实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排除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缺血等疾病。
非肝硬化患者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治
疗
【关键词】非肝硬化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MV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急腹症,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往往延误诊断及治疗,因而死亡率较高。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这类病变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邵逸夫医院及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经影像学或手术探查证实的7例MVT 患者。
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8~67岁,平均(45.60±5.72)岁。
所有患者均以腹胀痛入院,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伴白细胞升高(13.4×109/L~21.0×109/L),3例患者合并发热,2例有便血。
所有患者体检均有广泛腹部压痛,3例合并明显的腹部反跳痛。
腹部CT增强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提示单纯MVT 3例,其余4例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3例,其中1例在保守过程中腹膜炎体征加重行急诊手术。
剖腹后根据肠壁的色泽、肠蠕动及肠系膜温盐水湿敷等方法判断肠管的活性,切除坏死肠管后,在小肠系膜断端的静脉开口插入Fogarty 取栓导管,尽量去除主干静脉内的血栓,再行小肠端端吻合,并在肠系膜动脉留置插管,作为术后抗凝通路。
余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选择尿激酶25 WU, 2次/d,静脉滴注溶栓;肝
素持续抗凝,维持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60~80s,上述用药一般维持7~10 d,之后口服华法令与肝素重叠使用3 d,再单独服用华法令3~6月,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1.5~2.5。
1.3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67岁,因腹胀10余天,腹痛2d入院。
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无腹泻,无发热,伴肛门停止排气便,有恶心呕吐,当地诊断为肠梗阻,给予灌肠补液等处理,症状无缓解。
2d前出现腹痛,呈持续性胀痛,以脐周疼痛为主,转来邵逸夫医院急诊。
既往5年前有脑梗死史,无明显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结果示: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884。
血淀粉酶57 IU/L。
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明显急腹症征象。
右下腹B超示肠管轻度扩张伴肠间隙少许积液,未见明显包块。
查体腹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右下腹明显,肠鸣音未闻及。
查腹部CT增强(见封三图 1、2)示门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充盈缺损,考虑栓塞,小肠多处淤血水肿。
诊断为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入院当天即予肝素6 250 IU 加入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滴注,维持APTT 60~80s,尿激酶25 WU静脉滴注, 2次/d。
次日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门静脉造影,造影见肠系膜上动脉各分支显像良好,间接门脉造影见门脉主干模糊显影,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未见显影。
改从导管进溶栓抗凝药,1 d 后患者腹痛明显缓解,轻度反跳痛,无发热,2 d后腹部基本无压痛,未解血便,无发热,转普通病房。
5 d后肛门有排气,7 d后开始进食,
入院第10天复查肠系膜动脉造影示部分肠系膜静脉显影,合用华法令抗凝,第14天停用肝素一直服用华发令,维持INR 1.5~2.5,随访患者至今无任何不适。
2 结果
手术治疗3例中2例成活,另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抗凝治疗的4例患者均存活。
3 讨论
MVT形成与血液动力学异常、高凝血状态和血管壁损伤有关。
根据其诱因的有无分为原发性MVT和继发性MVT。
继发性MVT有多种诱因,包括血栓性静脉炎、腹部术后、肝硬化、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血液疾病、创伤等。
门脉高压是继发性MVT首要诱因,占35.7%~50%[1],非肝硬化患者发生MVT报道较少。
MV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30~60岁[2]。
MVT多呈急性起病,又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的检查方法,故大部分病例很难早期明确诊断。
段志泉等[3]报道其早期误诊率可达90%。
随着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早期诊断近年有所增加。
以往认为B超由于受肠道气体干扰,对MVT诊断价值不大,但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B超下肠系膜静脉内血栓、系膜内与动脉伴行的静脉血流信号消失等证据有利于诊断MVT。
通过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静脉期可以见到肠系膜上静脉内存在血栓、充盈缺损或静脉显像延迟等证据,同时还可留置导管进行术中、术后局部溶栓。
但动脉造影是有创性检查,并且技术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腹部CT增强是目前推荐用于MVT诊断
的最有价值的工具,诊断准确性达90%以上[4],可证实血栓栓子和小肠的异常节段的范围。
确诊MVT的患者需选择基因学或骨髓穿刺等检查进一步明确基础原因。
MVT死亡率高达20%~50%[5],及早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过去认为治疗MVT患者应以手术为主,目前推荐以单纯溶栓、抗凝或合并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没有确定透壁性肠坏死时,不必立即进行手术探查[6]。
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感染等。
一经诊断急性MVT就应立即应用抗凝溶栓疗法,目的是预防肠坏死。
即使已有少量的胃肠道出血,抗凝治疗对MVT患者依然是利大于弊,如果抗凝和溶拴治疗及时,将减少需要剖腹探查或肠切除的病例,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6]。
在保守治疗中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就应迅速进行剖腹探查手术。
手术中对受累及肠管的处理原则是充分切除广泛血栓形成者的坏死肠段,尽量保留有生机的肠管,以防术后短肠综合征的发生。
对有广泛肠管受累、没有完全坏死但又很难判断其生机时,一般提倡分期手术,不主张一期肠段吻合;近年有人提出“second-look”手术方案:即尽可能先保留可能有活性的肠管,24 h之后再次剖腹探查确认切除肠段范围 [7]。
这种方法加上抗凝疗法可以避免切除缺血但可逆转的肠管,达到尽可能多保留肠管的目的。
手术后继续抗凝疗法至关重要,可使血栓再发率从26%减少到14%,病死率从59%减少到22%[8]。
本次研究采用抗凝溶栓方案治疗的5例的MVT患者只有1例因病情进一步加重需要手术治疗,这也证实抗凝溶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MVT患者容易复发,多集中于发病后1月内,因此出院后患者需服用华法令3~6月,维持INR 1.5~2.5。
【参考文献】
1牛应林, 张街田, 于中麟.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8):603-605.
2 张学民, 张小明, 李清乐.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10):793-795.
3 段志泉, 孙成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
4 (18): 1572-1574.
4 张健, 王玉波, 张强, 等. 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4):220-221.
5 Rhee RY, Gloviczki P, Mendonca CT, et al.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still a lethal disease in the 1990s[J]. J Vasc Surg, 1994, 20(5):688-697.
6 Kumar S, Sarr MG, Kamath PS. Mesenteric venous throm- bosis[J]. N Engl J Med, 2001, 345(23):1683-1688.
7 Levy PJ, Krausz MM, Manny J. The role of second-look procedure in improving survival time for patients with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J]. Surg Gynecol Obstet, 1990, 170 (4):287-291.
8 Hassan HA, Raufman JP.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J]. South Med J, 1999, 92(6): 558-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