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 格式:docx
- 大小:15.72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于肠系膜上静脉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塞、堵塞或是损伤等因素而引起。
AMVT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腹痛、呕吐以及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AMVT的病因较为复杂,除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外,还与一些危险因素如肝硬化、肿瘤、急性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也逐步成为引发AMVT的新危险因素。
近年来,AMVT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在诊断方面,目前主要采用腹部CT和MRI等影像检查手段。
CT检查可以快速确定梗死肠段和缺血区域,MRI特点是可动态观察肠系膜血管影像,帮助医生对病变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在治疗方面,早期的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包括肠段切除、肠吻合、胃肠通道等手术方式。
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手术创伤大,术后容易引起感染等。
随着药物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素是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
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和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此外,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也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AMVT是一种较为危险并严重的疾病,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病人有很大益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诊疗方案的进步,AMVT的病死率逐渐降低,病人的存活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预防AMVT的发生还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大家平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防止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肝硬化等危险因素的存在要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也是预防和控制AMVT的重要手段。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2003~2007年间收治的8例SMVT患者临床资料,总结SMV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结果: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2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SMVT的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误诊,B超、CT及MRI是诊断SMVT的主要手段。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术后抗凝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MVT)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疾病,1985 年首先由Elliot 报道。
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从而导致临床上认识不足,容易误诊,一旦发生广泛的肠梗塞坏死,预后凶险,死亡率很高。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8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
年龄32~58岁,平均47岁。
其中脾切除术后3例,阑尾炎术后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2例,原因不明2例。
其中2例在其它医院诊断为重症胰腺炎而转入我科。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并先后出现恶心、呕吐,有3例出现血便。
腹膜刺激症2例,腹穿5例(抽出血性液体3例,阴性2例)。
患者生化检查均有异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
1.2 诊断与治疗:6例患者术前得到确诊,3例经CT确诊,1例经MRI确诊,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例诊断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得到确诊。
其中手术治疗6例,切除坏死小肠及受累肠系膜,切除的小肠长度1~2 M(平均1.3 M),术中1例切开门静脉取栓,术后均予以抗凝治疗。
2例经检查无肠坏死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外营养;予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天2次,并予尿激酶静脉滴注,50万U每天1次,1周后口服华法林,维持3~6个月,常规监测出、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左右。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
什么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PVT)?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的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
它通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肠系膜静脉内的血流减慢或阻塞。
查房指南
1.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和病史
-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手术史、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
2. 进行体格检查
- 检查患者的腹部,观察是否存在腹胀、压痛、肠鸣音减弱等症状。
- 检查患者的肝脏、脾脏是否有肿大。
3. 进行实验室检查
- 抽取患者的血样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影像学
- 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观察肠系膜上的静脉血流情况和是否存在血栓。
- 如有需要,可以进行CT扫描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认诊断。
5. 管理和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
- 控制疼痛和恶心的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缓解。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
6. 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支持
-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
以上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均有可能患上该病。
患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发热、呕吐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由于静止血液在肠系膜上静脉中形成血栓所导致的。
长时间的坐着或是卧床、怀孕、剖腹产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其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乏力、恶心呕吐等,也有患者会出现腹泻、便秘等问题。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如超声、CT、MRI等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诊患病的情况。
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是抗凝治疗,通过减少血液凝固来预防血栓进一步扩散。
不过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需要更多的措施才能有效治疗。
对于患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早期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术后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服用药物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康复。
另外,定期随访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状况变化也是很重要的。
预防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运动、控制饮食、避免长期静坐等。
对于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适量服用抗凝药物来缓解症状。
总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治疗。
同时,也需要加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VT)是一种罕见但危及生命的疾病。
因为临床表现多样,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常常被误诊或漏诊,导致治疗滞后或无效,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ASVT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ASVT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病因ASVT的病因包括机械性因素、血液因素和身体因素。
机械性因素包括:肠曲张伤口、胰腺炎、胆囊疾病、腹腔炎等;血液因素包括:血栓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等;身体因素包括:孕产妇、中枢静脉插管、某些药物(口服避孕药、激素类药物)等,这些因素易导致血液淤滞,从而引起ASVT。
二、诊断ASVT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检查。
临床表现多样化,一般表现为脐周或上腹疼痛,持续时间长,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甚至伴有发热、肝大等症状。
检查上,腹部CT、MRI或腹腔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ASVT。
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生化检查也有一定帮助。
三、治疗ASVT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目前,抗凝治疗已成为ASVT 的首选治疗方式。
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SVT,可以减轻ASVT的症状,缩小血栓的范围,降低栓子脱落的风险,有效避免了血栓导致的肠坏死。
溶栓治疗在ASVT的治疗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它能够替代抗凝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病例:严重肠坏死、肠系膜局部坏死、梗阻、感染、腹腔内脓肿等。
四、预后ASVT的预后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
其中,抗凝治疗是ASVT预后良好的关键。
据文献报道,一旦ASVT被诊断出来,及时抗凝治疗可以将病死率降至20%以下。
而对于已经发生肠坏死的患者,其病死率高达50%以上。
因此,早期发现ASVT,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ASVT预后的最好方法。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与查房知识
什么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的静脉发生血栓形成的病症。
它通常是由于血液在肠系膜上静脉内凝固所引起的,可能导致血栓阻塞或栓塞。
护理措施
1. 早期预防:提醒患者在手术后尽早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促进血液循环。
2. 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3. 高风险患者: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例如长时间卧床、肥胖、高龄等,应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剂等药物。
4. 促进血液循环:推荐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上下床、走动等,帮助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5. 定期转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转位,避免长时间压迫肠系膜上静脉。
6.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包括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
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查房知识
1. 观察病情:仔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心率、血压等
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询问症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
3. 检查腹部:进行腹部检查,观察有无压痛、包块、腹胀等症状,注意腹部肌肉紧张情况。
4. 观察尿量:观察患者的尿量情况,若出现尿量减少或血尿等
异常情况,可能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5. 了解用药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正在接受抗凝剂或其他相关药
物治疗,了解用药情况对病情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查房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护理查房: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准确的护理。
本查房旨在讨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1. 疾病概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静脉或其分支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肠缺血、坏死和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可导致病情恶化、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 原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 血液高凝状态: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恶性肿瘤等。
- 静脉壁损伤:如手术、创伤、感染等。
- 血液流速减慢:如久病卧床、肥胖、妊娠等。
- 凝血功能障碍: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和S缺乏等。
3. 临床表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包括:- 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剧烈、持续性腹痛,可伴有呕吐、腹泻。
- 腹部包块:由于血栓形成,肠管缺血、坏死,可触及腹部包块。
- 腹水:由于肠管坏死、穿孔,可导致腹水。
- 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4. 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 超声:可发现静脉内血栓形成,具有无创、方便、重复性好的优点。
- CT:可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肠管坏死等情况。
- MRI: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5. 护理措施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包括:5.1 一般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心率、呼吸等。
-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 禁食、水,待病情稳定后逐渐恢复饮食。
5.2 腹痛护理- 给予患者充分的镇痛措施,如给予止痛药、采取舒适体位等。
- 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5.3 腹部包块护理- 观察腹部包块的大小、形态、质地等,避免揉搓、压迫。
-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5.4 腹水护理- 监测腹水量、性质,及时报告医生。
- 遵医嘱给予利尿剂、腹腔穿刺等治疗。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导读: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向近远端继续蔓延。
当受累肠曲的静脉回流完全受阻时,肠管充血水肿,浆膜下先点状出血,后扩散成片。
……
血栓形成常继发于:①肝硬变或肝外压迫引起门静脉充血和血流郁滞;②腹腔内化脓性感染,如坏疽性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绞窄性疝等;③某些血液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造成的高凝状态;④外伤或手术造成的损伤,如肠系膜血肿、脾切除、右半结肠切除等。
约1/4的病人无明显诱因,称为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向近远端继续蔓延。
当受累肠曲的静脉回流完全受阻时,肠管充血水肿,浆膜下先点状出血,后扩散成片。
肠壁和肠系膜增厚、水肿。
继之,肠曲发生出血性梗死,呈暗紫色。
大量血性液体从肠壁和肠系膜渗出至肠腔和腹腔。
静脉急性闭塞尚可反射性引起内脏动脉的痉挛和血栓形成,加速肠坏死的过程。
最后同样导致低血容量、感染中毒性休克。
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