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原因分析附两例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诊治体会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以及临床表现。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患者102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并接负压吸引器。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病情恶化现象。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情恶化现象明显要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并接负压吸引器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高。
關键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大多数是因为阑尾炎初期没有及时诊治所造成的。
由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临床多采取手术进行阑尾切除,阑尾切除术虽然是简单的外科手术,但是容易造成术后肠梗阻并发症,使患者的肠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1,2]。
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是比较特殊类型,临床应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诊治引起重视[3,4]。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患者给予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并接负压吸引器的进行治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患者102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
对照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47.4±7.8)岁,其中并发穿孔21例,化脓性阑尾炎3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2.4±4.6)岁,其中并发穿孔19例,化脓性阑尾炎32例。
化脓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一例分析作者单位:053000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冯文英标签:化脓性阑尾炎;门静脉炎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2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4 h急诊入院,为脐周痛6 h转移至右下腹麦氏点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1 h前突发寒战高热,体温达39 ℃,输液退热治疗后体温降至37.3 ℃,随即又升高伴畏寒。
入院查体:T 37.3 ℃,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20/70 mm Hg。
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余(-)。
辅助检查:胸片:心肺膈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7.63×109/L,中性粒细胞98.6%;尿常规未见异常;凝血时间正常;乙肝六项:表面抗体(﹢),余(-)。
入院后2 h入手术室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长约6 cm,明显水肿,末端直径1 cm,腔内化脓,张力较高,未穿孔,顺利切除阑尾,安返病房。
术后9 h体温达38.5 ℃;术后第1天阵发性寒战高热,体温达39.8 ℃,改用三代头孢抗生素、抗厌氧菌药物及退热治疗;术后第2天体温最高达38.5 ℃,无寒战,双侧巩膜出现黄染,右上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Murphy征(-),肝区无叩击痛。
肝功能(括号内为正常值):谷草转氨酶92 U/L(0~40 U/L),谷丙转氨酶102 U/L(0~42 U/L),碱性磷酸酶224 U/L(45~135 U/L),总胆红素128.4 μmol/L(1.7~22.5 μmol/L),直接胆红素97.6 μmol/L(0~7 μmol/L),间接胆红素30.8 μmol/L(1.7~16.8 μmol/L),γ谷氨酰轉肽酶585 U/L(1.2~2.5 U/L),A/G 1.68(1.2~2.5);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余(-)。
肝胆B超未见异常——肝脏形态正常,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肝静脉、门静脉(直径1.24 cm)通畅,管壁回声略增强,内膜面粗糙;胆囊壁光滑,内回声均匀。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62 期2019 Vol.6 No.6239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诊治分析李柏玉(齐齐哈尔明珠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摘要】目的 探析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诊治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患者61例,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30例开展常规保守治疗方案,研究组31例则在开展对照组治疗的同时采取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与此同时,连接负压吸引器,统计各组诊治效果。
结果 在自主排便恢复时间、腹胀腹痛消失时间、治愈时间、胃肠减压时间方面,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保守对症治疗联合胃肠减压治疗方案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治疗中效果突出,其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病症,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及早恢复胃肠功能。
【关键词】早期肠梗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胃肠减压【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62.39.01阑尾炎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用手术治疗,使用率较高的是阑尾切除术,但是,若未采取科学处理对策,则会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缓术后康复,炎性肠梗阻是常见并发症之一[1]。
本次研究针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效果进行探析,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接收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患者61例纳入至本次实验中,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30例)中,男患女例数比为18:12;年龄18岁~65岁,均值(39.02±11.21)岁;研究组(31例),男与女例数20:11;年龄19岁~64岁,均值(39.05±10.19)岁;在基础资料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腹部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诊治体会腹部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恢复和健康。
本文将围绕12例病例的诊治体会,做一次总结和分享。
一、病例背景本次12例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在32岁- 68岁之间。
均为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且均经过手术治疗和口服抗凝药物等治疗,进行了切实有效的管理。
二、病因分析通过对上述12例病例的分析,发现造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手术因素包括手术时间过长、创口受损、侵袭性手术、失血量大等因素,均容易使得患者术后发生血栓。
2.个人因素比如患者的年龄、长期卧床、肥胖等,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和有吸烟的习惯等身体因素,均可能影响到血液循环和血管的正常运作。
三、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患者术后一定时间内,常常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帮助达到防止血栓的目的,比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2.手术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影响患者恢复和健康,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手术治疗,比如下腔静脉滤器、溶栓术等。
3.生活调理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等,保持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状态,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四、诊治体会1.临床和超声检查在患者术后恢复期内,医生常常需要通过临床和超声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快速发现患者的病情和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2.权衡优缺点在每次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权衡方案优劣、患者的健康、生活状态、经济条件等多个因素,尽可能地使治疗方案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3.规范操作在手术和治疗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尽可能保持规范化操作,避免安全事故和其他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结语: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术后患者的恢复和健康。
通过上述12例病例的诊治,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和治疗方案,也更加明确了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化操作流程,相信这次分享能够更好地指导医生开展相关医疗服务。
术后血栓病例报告范文摘要术后血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
本报告介绍了一位术后血栓病例,旨在提醒医护人员对术后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引言术后血栓是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主要是血液在手术后凝结成固体块(血栓),阻塞正常的血流,并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问题。
术后血栓可发生于各种手术,如心脏手术、骨科手术和肠道手术等。
本报告介绍了一位术后血栓病例,以加强人们对术后血栓的认识和预防。
病例描述本病例是一位58岁的男性,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
患者于术后第三天开始出现明显的下肢肿胀和疼痛症状,并伴有呼吸困难和心慌感。
体格检查发现双下肢肿胀明显,触诊有压痛感,双侧股静脉区域可触及触痛和硬结。
血液检查显示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升高,提示存在血栓形成可能。
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治疗过程患者被立即转入急诊科,并立即开始治疗。
为了减少血栓扩散和进一步阻塞血流的风险,患者被要求卧床休息,双下肢被提高并固定。
联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使用了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物理治疗主要是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疗法,如袜子按摩和冷热敷等。
结果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的下肢肿胀和疼痛明显缓解,心慌感和呼吸困难症状消失。
血液检查显示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患者在两周后出院,并接受了长期的抗凝治疗。
讨论术后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心脏手术和骨科手术等大型手术。
本病例的确诊主要依赖于症状、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
对于术后患者,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卧床休息以及提高下肢并固定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凝治疗是最常用的手段,它可以阻止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扩散。
物理治疗在术后血栓患者的康复中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结论术后血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或死亡。
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目的研究和总结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
方法收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均为100.0%,但是观察组患者腹胀腹痛的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自主排便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2.1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均禁止饮食,行持续肠胃减压和胃肠道以外的营养支持治疗,使用适量的消炎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维持患者体内的酸碱度和电解质的平衡。
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胃液排空h后,通过胃管将大承气汤灌入,中药汤剂的处方为:厚朴12g,大黄10g,枳实8g,芒硝6g,水煎取汁150ml。
患者服药后,将胃管关闭3~4h,同时用TDP治疗仪对患者腹部进行治疗,从而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药物吸收,增强药效。
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腹部疼痛状况进行细致观察,并对患者体内电解质变化进行严密监测,从而针对性地调整药物用量。
1.3评价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腹胀腹痛消失时间、自主排便恢复时间以及治愈时间进行统计和对比。
治愈标准:患者腹部胀痛等症状消失,并恢复柔软度,24h内胃管的引流液量<400ml,排气排便现象恢复,在进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均为100.0%,但是观察组患者腹胀腹痛的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自主排便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93期 177・病例报告・1 病历资料青年男性,43岁。
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一天”收住院,患者入院前一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脐周疼痛,为阵发性绞痛,不向他处放散,伴恶心、未呕吐,无发热、寒战。
无腹胀、腹泻。
疼痛逐渐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持续加重,无尿频、尿急、尿痛。
急来我院。
入院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
腹软,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麦氏点著。
叩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血RT:WBC:12.5×109/L。
急诊行阑尾切除术[2],术中见阑尾为盲肠下位,长约11.0cm,直径约1.0cm,充血、水肿,附着少量脓苔,分离结扎阑尾系膜,缝扎阑尾根部,距盲肠0.5cm处切除阑尾,残端碘酒、酒精处理后包埋于盲肠,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腹腔,依次关腹,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术后第二天凌晨突然出现腹胀,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大便数次,为稀便,呈血性,急查血常规,WBC23.0×109/L。
电解质:K:3.14mmol/L。
予抗炎对症补钾、灌肠处理,情况无明显好转。
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全腹压痛(++),肌紧张(+),以中上腹为著。
叩呈鼓音。
肠鸣音消失。
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性液,腹平片:肠梗阻。
彩超可见大量腹水,弥漫性腹膜炎诊断明确,考虑小肠绞窄可能性大,急诊行剖腹探查术[3],术中见腹腔有大量血性渗出液,全部小肠扩张,充血、水肿,颜色暗红,呈缺血改变,部分小肠坏死,肠系膜水肿,术中诊断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后行坏死小肠切除术,术后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d,皮下注射2周;尿激酶20万U/d静脉滴注5天,继续口服华法林3个月,随访患者愈后良好。
2 讨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
前者原因不明,发病率占10%-20%,这些病人中有曾患过周围静脉炎如游走性静脉炎等。
腹部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诊治体会摘要: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致命。
本文回顾了1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了它们的诊治体会。
结果表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术后休息、术后应用抗凝剂等因素有关。
诊断上,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CT扫描和MRI检查也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治疗上,抗凝治疗是主要方法,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预防上,应注意术后早期活动、积极预防感染和应用抗凝剂等措施。
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抗凝治疗;预防一、引言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致命。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与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术后休息、术后应用抗凝剂等因素有关。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CT扫描和MRI检查也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抗凝治疗是主要方法,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术后早期活动、积极预防感染和应用抗凝剂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本文回顾了1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了它们的诊治体会,旨在提高对于该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
二、临床资料1. 患者基本情况本组12例患者均为腹部手术后出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为38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49岁。
手术部位包括胃、肠、胆囊、子宫、卵巢等。
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9例伴有发热。
体征方面,患者腹部压痛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 实验室检查本组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
凝血功能检查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4. 影像学检查本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发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其中3例行CT扫描和MRI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5.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7例外科治疗体会引言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而肠系膜静脉栓塞(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MVT)是其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发肠系膜静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体会。
一、病例资料(一)一般资料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20例,其中7例并发肠系膜静脉栓塞。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影像学检查(CT、MRI等)证实肠系膜静脉栓塞。
排除标准: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无肠系膜静脉栓塞的影像学证据。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一)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血便等肠缺血症状。
(二)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相符。
影像学检查发现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
三、治疗方法(一)紧急手术确诊后立即进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
切除阑尾,清除腹腔内脓液及坏死组织。
(二)肠系膜静脉栓塞处理对于局限性肠系膜静脉栓塞,可考虑局部切除受累肠段。
对于广泛性肠系膜静脉栓塞,可能需要广泛肠切除。
(三)抗凝治疗术后立即开始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过渡至口服抗凝药物。
(四)支持治疗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
四、术后管理(一)疼痛控制术后给予充分镇痛,以利于患者恢复。
根据需要调整镇痛方案。
(二)抗感染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定期监测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三)营养支持术后早期开始肠内营养。
根据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营养量。
(四)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
逐步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五、临床结果(一)手术成功率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
(二)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
无严重并发症如肠瘘、再次出血等。
(三)随访情况随访6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复发。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意义及其临床使用价值的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进食进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鼻胃管胃肠减压,外接负压吸引器。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部疼痛不适症状消失起效时间、排便排气功能恢复时间等。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者15例,有效者6例,其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例、6例、71.4%,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鼻胃管胃肠减压、外接负压吸引器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加深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072-01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也属于临床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从时间临床效果来看,阑尾切除术虽然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外科手术,但是如果手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技术不娴熟,出现处理不当的情况,极易导致一些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阑尾炎切除术后并发症中,以肠梗阻最为多见,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肠梗阻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在治疗上较为复杂,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我院近年来开始采用鼻胃管胃肠减压,外接负压吸引器的方式治疗阑尾炎切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普外科常见疾病诊断标准[1]。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
其中治疗组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49.9岁;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51.3岁。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7例外科治疗体会[ 08-08-07 15:22:00 ] 编辑:studa20作者:屈生池,向俾钱,向勇,石武东【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的诊疗方法。
方法分析我院1982~2004年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的诊治方法。
结果阑尾切除并坏死肠管切除,肠管端端吻合5例;1例行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VLA),抗凝治疗;1例行阑尾切除小肠断端造口术,Ⅱ期肠吻合。
吻合瘘1例,死亡1例。
结论重视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的认识,正确掌握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肠系膜静脉栓塞;外科诊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但致肠系膜静脉栓塞临床较少见,约3/10万,一旦发生,病死率高,因缺乏特异性的诊疗手段,误诊率高,处理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
我院于1982~2004年共收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患者7例,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例,男5例,女2例。
其中合并盆腔炎者1例;年龄52~74岁,平均63岁。
发病时间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全腹疼痛,均有48h,腹痛较剧烈,时间为12~24h,平均18h。
本组病例均无腹部手术史,未见明显高凝状态等可疑致病因素。
1.2 病史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全腹疼痛史,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其中1例呕吐呈进行性加重,伴发热,体温38.5℃~39.5℃左右,1例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1例便血,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腹穿均抽出血性混浊液体,白细胞计数(23~32)×109/L,血小板计数(73~340)×109/L,腹部透视有肠管积气或积液,具有液平,X线提示有肠梗阻,本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表现。
1.3 诊断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但所有病人均以腹痛为突出表现,腹痛持续性加剧,呕吐、腹泻、便血,进行性循环衰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有腹膜炎时常被误诊为狭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本组病例均为剖腹探查后才明确诊断,术中见肠系膜静脉栓塞部位肠管坏死,栓塞的肠系膜血管呈黑色火柴棒状改变,坏死部位的肠系膜动脉搏动消失,肠系膜高度水肿、增厚,切开肠系膜静脉血管内肉眼可见大量的微小血栓溢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6例诊疗体会
童芝文;黄海忠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12(19)2
【摘要】@@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较少见,一旦发生,病死率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的诊疗手段,误诊率高,处理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1990-2011年我院收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肠系膜静脉栓塞患者6 例,通过积极治疗,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rn1 临床资料rn1.1 一般资料本组6 例,男4 例,女2 例;合并盆腔炎l 例;年龄49~75 岁,平均63 岁;均无腹部手术史,未见明显高凝状态等可疑致病因素.
【总页数】1页(P13)
【作者】童芝文;黄海忠
【作者单位】青海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811600;青海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811600【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原因分析附两例报告 [J], 陶振州;张树琦;伍冀湘
2.彩超诊断急性阑尾炎合并急性化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 [J], 胡亚飞
3.肠系膜静脉栓塞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 [J], 董立军;牟洪超;黄丙川
4.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强烈止血治疗后致门静脉栓塞并肠系膜扭转1例
[J], 曹友红;陈龙;王小平
5.肠系膜上静脉栓塞肠坏死手术治疗体会 [J], 徐木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分析发表时间:2012-09-18T14:26:05.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马成龙臧运花[导读] 急性阑尾炎好发于青壮年,尤以20 ~ 30 岁发病率最高[2]。
其中化脓性阑尾炎是急慢性单纯阑尾炎炎症进一步加重的一种病症马成龙臧运花(山东省胶南市王台中心卫生院 2664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 年12 月至2011 年6 月收治的400 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 例出现并发症,分析其病理类型与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5%,其中以切口感染最为常见,有19 例,占73.1%;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病理类型、年龄、BMI、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P<0.05)。
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已经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高度重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以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病理类型【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012-02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大多数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其病情发展较快,原则上一经确诊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最确切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阑尾炎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以切口感染最为常见,如果处理不当会危及生命[1]。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普通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 年12 月至2011 年6 月收治的400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00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所有诊断标准参照《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均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2 例,女性218 例,年龄5 ~ 92 岁,平均45.7±11.2 岁,病程< 24h,首发症状均为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腹痛伴恶心、呕吐、低热为主诉。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原因分析附两例报告目的:通过分析两例老年阑尾炎病人术后并发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探讨其病因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方法:今年诊治的两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分析其发生特点。
结果:两例均为老年、病情重、合并症多患者,诊断明确时均已经发生部分小肠坏死,行一期肠切除及吻合术,并抗凝治疗。
结论:阑尾炎症严重的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应警惕腹腔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标签: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阑尾炎;临床治疗阑尾炎引起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较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
当病程发展至广泛肠坏死时,死亡率极高。
尤其老年病人且有较多临床合并症更易发生。
近年来众多医院对于老年病人尤其伴随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尚有争议,但笔者认为术后抗凝应有一定意义,能够减少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病历摘要1.1例1男,68岁。
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d,加重伴呕吐2h入院。
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以右下腹明显。
伴恶心、呕吐及发热,体温最高39.4℃。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病史。
查体:T 39.2℃,P 97次/min,R 25次/min,BP 147/85mm Hg,神清合作,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
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
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部明显,肝脾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来我院急诊科诊断为: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急诊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
病理所见:阑尾位于盲肠上外方,浆膜充血水肿,有多量脓苔,系膜水肿明显,末段阑尾坏死穿孔腹腔内有脓性渗出,量约200ml大网膜未下降。
术后行抗炎、补液及对症治疗。
患者术后及第2d生命体征平稳,未排气。
第3d患者主诉腹胀,伴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经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1d 后出现腹痛,呈持续性隐痛,间断性加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查体:T 38.8℃,P 87次/min,R 23次/min,BP 140/85mmHg,神清合作,急性痛苦面容。
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
全腹压痛,以脐周部明显,肝脾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
辅助检查:RBC3.54×1012/L,Hb 92g/L,WBC22.4×109/L,N86%,腹部B 超:胆囊壁厚、毛糙,可见胆固醇结晶,尿常规正常,血淀粉酶45U/L、尿淀粉酶140U/L,腹部X线示:未见膈下游离气体。
急行床旁肠系膜血管B超示:肠腔高度胀气,肠系膜血管显示不清,腹腔伴中等量积液。
初步诊断:腹痛原因待查。
急诊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淡红色腹水、小肠系膜静脉呈紫蓝色、距屈氏韧带约30cm下有10cm坏死,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见血栓形成,术后行抗凝、抗炎、禁食水,补液及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9d痊愈出院。
出院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无复发。
1.2例2女,73岁。
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d,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及发热。
查体:T 37.6℃,P 102次/min,R 28次/min,BP 156/90mmHg,神志清楚,痛苦表情,被动体位,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尤以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
肝、胆、脾触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具体不详。
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史。
来我院急诊科诊断为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诊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
病理所见:阑尾位于盲肠前方,长约7cm,直径约1cm,浆膜水肿,上有多量脓苔,腹腔内有脓性渗出,量约300ml,大网膜无下降。
术后及第3d患者病情平稳,无主不适。
术后第4d患者诉腹部隐痛伴腹胀,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伴恶心、呕吐,给予对症后有所缓解。
第5d患者诉腹痛加剧,呈全腹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血常规:Hb 146g/L,WBC 20.7×109/L,N 83%,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无,血糖4.56mmol/L。
B 超示:上腹探查:肝脏缩小,被膜不光整,肝实质回声增粗,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脾脏增大,肋下可及3.0cm,厚4.0cm,于右下腹可见中量腹水。
提示:肝硬化;结合临床。
随后在全麻下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有中等量血性液体及暗紫色坏死肠管,将切口上下延长,探查见坏死肠管距回盲管60cm左右,约有30cm回肠失去光泽及弹性,大的肠系膜血管如树枝状增粗,剪开病变系膜,可见小静脉内血栓淌出,呈紫色坏死肠管,无恢复可能,近端回肠充气扩张、充血、其余无特殊异常所见,距坏死肠管上下两端各20cm处切除坏死肠管,总长约70cm,远近断端肠管行端端吻合。
术后行抗凝、保肝、输液、抗生素、营养支持及对症等治疗,恢复顺利,术后10d拆线,住院21d,痊愈出院,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随访4个月无不适。
2讨论2.1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概念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占住院病人0.02%~0.07%[1-3],占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10%[1],尸体解剖发现率约0.05%[3]。
2.2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病因由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导致的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AMVT占20%~25%,与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近年认为抗凝血酶III缺乏及S蛋白和C蛋白的缺乏亦是AMVT的高危因素[4]。
且患者多有自发性凝血表现。
继发性AMVT与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有关,任何可导致身体其他部位血栓形成的因素均可引起AMVT。
常见诱因如各种原因造成的门脉高压时肠系膜静脉血流缓慢,胃肠道淤血;急性腹膜炎、腹腔感染均可造成腸系膜静脉血流减少,本两例病例患者正是由于高龄患者且伴随迷漫腹膜炎,导致静脉回流缓慢,细菌释放的凝血因子及毒素可造成局部高凝状态;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继发性增多;腹部手术及外伤时组织细胞损害,肠系膜发生炎症反应可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腹部肿瘤、口服避孕药、糖尿病、流产、便秘等病因均有文献报道[2]。
2.3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特点AMV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以腹痛为主诉,在此之前往往有厌食、腹部不适、便秘、腹泻等前驱症状,而后腹痛逐渐加剧,常伴恶心、呕吐。
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常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术前诊断:目前对AMVT的早期诊断仍缺乏特异性依据。
据目前文献报道,AMVT术前误诊率高达90%~95%[1]。
以下几点有助于AMVT的诊断:(1)临床症状与腹部体征不成比例。
病人早期均有较剧烈的腹痛,初起为阵发性,继而持续性,并有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但体征较轻,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直至出现肠坏死才出现明显腹膜刺激征。
(2)有的病人腹痛可出现缓解期[2],病例二经对症后有所缓解。
如果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特征,应高度怀疑AMVT的可能。
(3)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腹水时对诊断很有帮助。
由于AMVT进一步加重,肠曲发生出血性梗死,呈暗紫色大量血性液体从肠壁和肠系膜渗出至肠腔和腹腔[3]。
此时腹部出现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特征,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血性液体。
(4)X线最常见为肠为梗阻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肠系膜的血流、肠壁及肠系膜的增生程度、腹腔渗出液的多少,但病人往往由于腹腔胀气,严重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对诊断MVT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MVT的一种可靠方法。
由于条件限制,许多医院往往不能开展此项技术。
所以临床上遇腹痛症状与体征不符的病人,应早期怀疑AMVT,在保守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轻微腹膜炎体征,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液体,应高度怀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
本两例发病初起未能及时诊断出AMVT,正是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又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指标,导致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2.4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要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治疗中,只要没有出现腹膜炎体征积极行抗凝治疗,大约80%的患者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早期肠系膜缺血导致的肠系膜血栓的形成是个可逆的过程,所以早期的抗凝治疗能够避免肠系膜血栓的形成。
肠切除是治疗AMVT致肠坏死最有效的方法,术中如何确定切除肠段及系膜的范围,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
一般要求距离病变肠管上、下缘各15~25cm处切除肠管,相应系膜也作扇形切除。
抗凝治疗是肠切除术后的延续治疗,抗凝治疗越早越好,术后抗凝可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
抗凝治疗中一般强调尽早给予患者肝素化,每8h使用5000~7000u肝素,疗程7~10d,随后口服抗凝药,疗程半年。
2.5本两病例的启示AMVT早期诊断率低下,主要是AMVT早期缺乏特异诊断指标,其次是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
阑尾炎引起AMVT少见,主要原因为严重腹膜炎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等众多合并症。
对于老年病人,病情较重,出现腹膜炎伴糖尿病等其它较多合并症的病人要密切观察术后病情,不要认为不排气、腹胀、腹痛是麻醉及手术后的常规反应,一旦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和体征分离,即早期病情很重而病人体征不典型。
对于老年患者腹胀腹痛不排气不要轻易认为阑尾残端漏,腹腔感染,尤其是术中荷包缝合满意的病人。
如出现腹膜炎体征要及时开腹探查。
近年来众多医院对于老年病人尤其伴随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尚有争议,但通过上述病例笔者认为术后抗凝应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1] Boley SJ,Kaleya RN,Brandt LJ.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urg ClinNorth Am,1992,72:183.[2] Abdu RA,Zahour BJ,Dallis DJ.Clinieal review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urgery,1987,101:388.[3] Sack J,Aldrete TS.Primary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urg Gynecol Obstet,1982,15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