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图上机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8
[电子电工实习报告]车辆1104班吴昊宇2019年7月11日目录1.0实验目的 (3)1.1实验原理 (4)1.1.1原理图及原理说明 (4)1.1.2电路装配图 (7)1.1.3连线图 (7)1.2实验内容 (8)1.2.1实训过程 (8)1.2.2元件清单 (8)1.2.3作品展示 (22)1.2.4实验数据分析 (23)1.3总结 (23)1.0实验目的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在现代化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到家用电器,大到军事设备,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种类繁多的设备中都用到了电工电子技术。
很多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的未处理系统都是以电子元件为基本单元,通过集成电路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工科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设计、制作、检查和维修知识。
本实验的目的如下:●强化安全用电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用电操作方式。
●基本掌握公共电烙铁的焊接技术,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和焊接、拆卸过程,能掌握基本的电路维修维修方法。
●基本掌握电路原理图、装配图的绘制,能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
●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
●能够正确识别常用电子元件,并通过查阅相关手册了解其相关参数。
●熟练的掌握万用表等仪表,并能够独立的检测电路的各种参数,且能检测出简单的电路问题。
1.1实验原理1.1.1原理图及原理说明图18 彩灯音乐盒电原理图本电路以555芯片、二极管、三极管、电解电容与瓷介电容、音乐芯片、喇叭为其核心元件,LED交替发光产生明暗变化,伴随着喇叭发出事先录制的音乐。
工作原理综述:电源开关K1闭合,发光二极管LED3亮,开始由于电容C1短路,所以555芯片的2和6脚为低电平0,又4脚恒为高电位1,由555芯片的输出特性知输出端3为高电平1,LED1亮,三极管VT2截止,LED2灭,7C1通过电阻R1,R3充电,2和6脚电位升高,最终达到高电平1、3脚输出低电平0,LED1灭,三极管VT2导通,LED2亮,7为低阻态,通过电源负开始放电致使2和6脚电位降低至0,3脚又输出高电位1,LED1亮LED2灭,循环往复。
上机实验报告篇1用户名se××××学号姓名学院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④源代码:(.c的文件)⑤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2.对c文件的要求: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可读性:有注释。
b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c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分层缩进、隔行书写。
3.上交时间:12月26日下午1点-6点,工程设计中心三楼教学组。
请注意:过时不候哟!四、实验报告内容0.顺序表的插入。
1.顺序表的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
3.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删除。
注意:1.每个人只需在实验报告中完成上述4个项目中的一个,具体安排为:将自己的序号对4求余,得到的数即为应完成的项目的序号。
例如:序号为85的同学,85%4=1,即在实验报告中应完成顺序表的删除。
2.实验报告中的源代码应是通过编译链接即可运行的。
3.提交到个人空间中的内容应是上机实验中的全部内容。
上机实验报告篇2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
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文件和.exe文件)。
3. 截止时间:12月28日(18周周日)晚上关机时为止,届时服务器将关闭。
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1.格式:《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用户名se××××学号姓名学院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④源代码:(.c的文件)⑤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2.对c文件的要求: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 可读性:有注释。
b 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网络动画基础
开课学院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彭强
学生姓名张慧
学生专业班级教育技术1101班2012-- 2013学年第 2 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
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
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
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
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
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学习各种使用。
学号成绩《计算机图形学基础》大作业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基础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指导教师姓名佘名高学生姓名小灰灰的爸爸学生专业班级中国好学长系列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一、根据Bresenham直线绘制算法,实现直线的绘制。
1.基本论述2.算法3.程序源代码#include <graphics.h>#include <conio.h >#include <math.h>#include <iostream.h>void main(){int gd=DETECT,gm;initgraph(&gd,&gm,"");cleardevice();int x,y;int X,Y;int x1=10,y1=10;int x2=500,y2=500;int dx=fabs(x2-x1),dy=fabs(y2-y1);int d=2*dy-dx;if (x1>x2){x=x2;y=y2;X=x1;Y=y1;}else{x=x1;y=y1;X=x2;Y=y2;}while (x<X){x=x+1;if(d<0)d=d+2*dy;else{y=y+1;d=d+2*(dy-dx);}putpixel(x,y,WHITE);}getch();closegraph();}4.程序运行截图5.小结二、用C语言编写:画y=sin(x)的图形(要求画出[-2π,2π]的图形及笛卡尔坐标)1.基本论述2.算法3.程序源代码#include<iostream.h>#include<graphics.h>#include<math.h>#include<conio.h>void main(){int gd=DETECT,gm;initgraph(&gd,&gm,"");cleardevice();float x,y,del,d;int a,b;a=getmaxx()/2;b=getmaxy()/2;line(a,0,a-10,10);line(a,0,a+10,10);line(2*a,b,2*a-10,b-10);line(2*a,b,2*a-10,b+10);line(0,b,2*a,b);line(a,0,a,2*b);outtextxy(a+5,b+5,"0");outtextxy(2*a-15,b+5,"x");outtextxy(a+5,15,"y");outtextxy(a+20*3.14-10,b+5,"π/2");outtextxy(a+40*3.14-5,b+5,"π");outtextxy(a+60*3.14-15,b+5,"3π/2");outtextxy(a+80*3.14-10,b+5,"2π");outtextxy(a-20*3.14-10,b+5,"-π/2");outtextxy(a-40*3.14-10,b+5,"-π");outtextxy(a-60*3.14-15,b+5,"-3π/2");outtextxy(a-80*3.14-10,b+5,"-2π");outtextxy(a-10,b-90,"1");outtextxy(a-10,b-180,"2");outtextxy(a-15,b+90,"-1");d=2*3.1416;del=0.001;for(x=-d;x<=d;x+=del){y=sin(x);putpixel(x*40+a,-y*80+b,WHITE);}getch();closegraph();}4.程序运行截图5.小结三、用C语言编写一个小圆沿着大圆运动的程序。
图的上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图的概念、图的存储结构和图的遍历算法,并通过具体的上机实验来熟悉图的相关操作。
二、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10- 编程语言:C++- 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19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图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图的基本概念。
图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顶点集合和边集合构成。
顶点代表图中的一个节点,而边则代表顶点之间的关系。
图可以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其中有向图的边是有方向的,而无向图的边是无方向的。
2.图的存储结构图的存储结构有两种常见的方式: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邻接矩阵是用一个二维数组来表示图的结构,数组中的元素表示两个顶点之间是否有边。
邻接表则是由一个链表数组组成,每个数组元素对应一个顶点,链表中存储了与该顶点相邻的其他顶点。
3.图的遍历算法图的遍历算法有两种常见的方式: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
深度优先搜索是从某个顶点开始,递归地访问该顶点的邻接顶点,直到无法再继续深入为止,然后回溯到之前的顶点。
而广度优先搜索是从某个顶点开始,依次访问该顶点的所有邻接顶点,然后按照同样的方式访问邻接顶点的邻接顶点,直到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完毕。
四、实验步骤根据上述内容,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1. 创建一个图对象,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或邻接表);2. 根据实际需求,添加图的顶点和边;3. 选择相应的遍历算法(DFS或BFS);4. 遍历图,输出遍历结果。
五、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图对象,并使用邻接矩阵存储了图的结构。
然后,我们添加了一些顶点和边的信息,并选择了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进行遍历。
最后,我们成功地遍历了整个图,并输出了遍历结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存储结构和图的遍历算法。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不同的存储结构和遍历算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数字图像处理上机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图像的几何变换(象素空间关系)学期:2014/2015上学期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102姓名:陈玮学号:3110209424实验时间:2014.09.29实验一:图像的几何变换(象素空间关系)1 目的①了解MATLAB的基本功能,掌握采用MA TLAB进行图像处理的方法;②了解图像象素空间关系;③掌握基本坐标变换,包括平移,缩放,旋转等;④了解形态变换,掌握特殊的形态变换,包括相似变换,刚体变换,等距变换等2 器材装有MATLAB的PC机一台3 原理双线性内差值法:1.数学原理已知的红色数据点与待插值得到的绿色点假如我们想得到未知函数f在点P= (x,y) 的值,假设我们已知函数f在Q11 = (x1,y1)、Q12 = (x1,y2),Q21 = (x2,y1) 以及Q22 = (x2,y2) 四个点的值。
首先在x方向进行线性插值,得到R1和R2,然后在y方向进行线性插值,得到P.这样就得到所要的结果f(x,y).其中红色点Q11,Q12,Q21,Q22为已知的4个像素点.第一步:X方向的线性插值,插入蓝色第二步:做完X方向的插值后再做Y方向的点R1和R2. 插值,由R1与R2计算P点.x方向上Y方向上插入绿色点P.线性插值的结果与插值的顺序无关。
首先进行y方向的插值,然后进行x方向的插值,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双线性插值插值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线性的,首先进行y方向的插值,然后进行x 方向的插值,与首先进行x方向的插值,然后进行y方向的插值,所得到的R1与R2是不一样的。
如果选择一个坐标系统使得的四个已知点坐标分别为(0, 0)、(0, 1)、(1, 0) 和(1, 1),那么插值公式就可以化简为f(x,y)=f(0,0)(1-x)(1-y)+f(0,1)(1-x)y+f(1,1)xy+f(1,0)x(1-y)在x与y方向上,z值成单调性特性的应用中,此种方法可以做外插运算,即可以求解Q1~Q4所构成的正方形以外的点的值。
实验五UML系统分析与设计----UML建模案例实验5-1 用例图设计实验5-2 类和对象图设计实验5-3 交互图设计实验5-4 状态图设计实验5-5 活动图设计实验5-1用例图设计一、实验目的掌握在EA中用例图的基本用法和使用技巧。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本实验给予某学校的网上选课系统的用例图的设计和实现。
需求描述如下:某学校的网上选课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功能:管理员通过系统管理界面进入,建立本学期要开设的各种课程、将课程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并可以对课程进行改动和删除。
学生通过客户机浏览器根据学号和密码进入选课界面,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三种操作:查询已选课程、选课以及付费。
同样,通过业务层,这些操作结果存入数据库中。
分析:本系统拟用三层模型实现:数据核心层、业务逻辑层和接入层。
其中,数据核心层包括对于数据库的操作;业务逻辑层作为中间层对用户输入进行逻辑处理,再映射到相应的数据层操作;而接入层包括用户界面,包括系统登陆界面、管理界面、用户选择界面等。
本系统涉及的用户包括管理员和学生,他们是用例图中的活动者,他们的主要特征相似,都具有姓名和学号等信息,所以可以抽象出“基”活动者^^卜而管理员和学生从people 统一派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另外一个活动者。
系统事件:添加课程事件:(1)管理员选择进入管理界面,用例开始。
(2)系统提示输入管理员密码。
(3)管理员输入密码。
(4)系统验证密码。
(5)A1密码错误(6)进入管理界面,系统显示目前所建立的全部课程信息。
(7)管理员许恩泽添加课程。
(8)系统提示输入新课程信息。
(9)管理员输入信息。
(10)系统验证是否和已有课程冲突。
(11)A2有冲突。
(12)用例结束。
其他事件:A1密码错误(1)系统提示再次输入。
(2)用户确认。
(3)三次错误,拒绝再次访问。
(4)否则进入添加课程事件第6步。
A2有冲突(1)系统提示冲突,显示冲突课程信息。
(2)用户重新输入。
(3)继续验证直到无冲突。
目录前言 (2)第一章预备篇 (3)第一部分实习目的 (3)第二部分实验室安全用电知识 (3)第三部分焊接练习 (4)(一)工具介绍 (4)(二) 焊接方法 (6)(三)焊接中常见的错误 (6)(四)不同类型杂件的焊接 (6)(五)焊接后的检查 (7)(六)常见焊接点 (7)(七)拆除焊点的方法 (7)(八)电子元件焊接装配 (8)第四部分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 (9)(一)常用仪器仪表 (9)(二)常用元器件的使用 (9)(三)电阻器的标志方法 (11)第二章实践篇 (13)第一部分555声光报警器的制作 (13)(一)实习目的 (13)(二)实习内容 (13)(三)电路原理图 (13)(四)特有原件 (14)(五)元件参数与检测 (15)(六)作品展示 (16)第二部分流水彩灯音乐盒的制作 (17)(一)、实习目的 (17)(二)、实习内容 (17)(三)、流水灯原理 (17)(四)音乐播放原理 (18)(五)所需器材 (18)(六)制作过程 (19)1、木质音乐盒的制作 (19)2、电路焊接 (19)(七)作品展示 (21)第三部分居家电路设计与安装 (23)(一)元器件 (23)(二)原理图与作品展示 (24)第三章实习总结体会 (26)前言电工电子实习结束了,却让我们受益匪浅。
实习通过知识讲解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让我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加深了一层,以往不懂的地方也变得清晰明了。
我深深感觉到了实习对我帮助的巨大。
本次实习共分为基础知识、动手实践、设计三部分。
其中基础知识部分有安全用电知识、常用仪表的使用、常用电子元件的原理和检测、焊接技术指导四部分;动手实践则分为555声光报警器、流水灯音乐盒以及居家电路的设计安装两部分。
第一章预备篇第一部分实习目的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2、掌握电工电子常用的工具的作用,使用方法。
3、掌握各种相关的元件的作用以及其焊接,学会制作555声光报警器,音乐盒,及设计家居电路。
图像分析初步上机实验报告姓名:班级:专业:指导老师:2015.11静态图象的分析一、题目要求静态图象的分析:根据1组静态图象,利用一组2幅或3幅图象分析图象中的目标的基本形状,空间关系。
二、题目分析如图所示的运动器材,结构较为复杂,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各不相同,三幅图像突出表现的部位不同,通过处理三幅图像,分别得到不同部位的位置关系。
通过对原始图像进行膨胀腐蚀等运算,得到目标区域的连通域,通过目标区域的中轴线关系,得到目标区域的位置关系。
三、算法设计四、程序代码1.对p06-1.JPG图像的处理程序%%%%%%%%%%%%%%%%%%%%%%%%%%%%图片1处理%%%%%%%%%%%%%%%%%%%%%%%%%%%%%% I = imread('E:\material\learning\Image\tuxiang\HOMEWORK\p06-1.jpg'); I1 = rgb2gray(I); % 彩色转灰度图figure(1);imshow(I1);SE=strel('square',15);X = imclose(I1,SE);Y = imopen(X,SE);J = im2bw(Y,0.5); %灰度转二值图P = imcomplement(J); %图像反相figure(2);imshow(P);%%%%%%%%%%%%%%%%%%% 保留目标区域连通域%%%%%%%%%%%%%%%%%%%%%%%%%%%%L=bwlabeln(P,8); % 连通域分析S=regionprops(L,'Area'); % 获得各连通域面积aera3=cat(1,S.Area);P1=max(aera3);A=find([S.Area]==P1);aera3(A)=0;P2=max(aera3);B = find([S.Area]==P2);aera3(B) = 0;P3 = max(aera3);C = find([S.Area]==P3);bw1=ismember(L,find([S.Area]==P3)); % 保留面积次大的连通域aera3(C) = 0;P4 = max(aera3);D = find([S.Area]==P4);bw2=ismember(L,find([S.Area]==P4)); % 保留面积次大的连通域bw4 = bw1+bw2;SE1 = strel('line',150,0);bw3 = imopen(bw4,SE1);%%%%%%%%%%%%%%%%%%%%进一步优化保留目标区域连通域%%%%%%%%%%%%%%%%%%%%%%%% L1=bwlabeln(bw3,4); % 连通域分析S1=regionprops(L1,'Area'); % 获得各连通域面积aera2=cat(1,S1.Area);Q1=max(aera2);A1 = find([S1.Area]==Q1);aera2(A1)=0;Q2=max(aera2);bw6 = ismember(L1,find([S1.Area]==Q1));bw7 = ismember(L1,find([S1.Area]==Q2));bw8 = bw6 + bw7;figure(3);imshow(bw8);%%%%%%%%%%%%%%%%%%%%%%%%%%曲线拟合%%%%%%%%%%%%%%%%%%%%%%%%%%%%%%%hold onbw5=imclearborder(bw8);bw5=imopen(bw5,strel('disk',2));bw5=bwareaopen(bw5,150);cc=bwconncomp(bw5);t=1:size(bw5,2);k = [0 0];for i=1:cc.NumObjects[y,x]=ind2sub(size(bw5),cc.PixelIdxList{i});p=polyfit(x,y,1);plot(t,p(1)*t+p(2),'r')k(i)= p(1);endangle1 = atan(k(1))*180/pi; %连通域1的倾斜角angle2 = atan(k(2))*180/pi; %连通域2的倾斜角angle = abs(angle1) + abs(angle2); %两个连通域的夹角2.对p06-2.JPG图像的处理程序%%%%%%%%%%%%%%%%%%%%%%%%图片1处理%%%%%%%%%%%%%%%%%%%%%%%%%%%%%%%%I = imread('E:\material\learning\Image\tuxiang\HOMEWORK\p06-2.jpg'); I1 = rgb2gray(I); % 彩色转灰度图figure(1);imshow(I);SE=strel('square',11);X = imclose(I1,SE);Y = imopen(X,SE);J = im2bw(Y,0.5); %灰度转二值图P = imcomplement(J); %图像反相SE1 = strel('line',25,100);bw2 = imopen(P,SE1);figure(2);imshow(bw2);%%%%%%%%%%%%%%%%%% 保留目标区域连通域%%%%%%%%%%%%%%%%%%%%%%%%%%%L=bwlabeln(bw2,8); % 连通域分析S=regionprops(L,'Area'); % 获得各连通域面积aera3=cat(1,S.Area);P1=max(aera3);A=find([S.Area]==P1);aera3(A)=0;P2=max(aera3);B = find([S.Area]==P2);aera3(B) = 0;P3 = max(aera3);bw=ismember(L,find([S.Area]==P2));bw1=ismember(L,find([S.Area]==P3));SE1=strel('square',50);bw2 = imopen(bw,SE1);%%%%%%%%%%%%%%%%%进一步优化保留目标区域连通域%%%%%%%%%%%%%%%%%%%%%%%%%% L1=bwlabeln(bw2,8); % 连通域分析S1=regionprops(L1,'Area'); % 获得各连通域面积aera2=cat(1,S1.Area);Q1=max(aera2);A1 = find([S1.Area]==Q1);aera2(A1)=0;Q2=max(aera2);B1 = find([S1.Area]==Q2);aera2(B1) = 0;Q3 = max(aera2);bw3 = ismember(L1,find([S1.Area]==Q2));bw4 = ismember(L1,find([S1.Area]==Q3));bw5 = bw3+bw4+bw1;figure(3);imshow(bw5);hold onbw5=imclearborder(bw5);bw5=imopen(bw5,strel('disk',2));bw5=bwareaopen(bw5,150);cc=bwconncomp(bw5);t=1:size(bw5,2);k = [0 0 0];for i=1:cc.NumObjects[y,x]=ind2sub(size(bw5),cc.PixelIdxList{i});p=polyfit(x,y,1);plot(t,p(1)*t+p(2),'r')k(i)= p(1);endangle1 = atan(k(1))*180/pi; %靠背的倾斜角angle2 = atan(k(2))*180/pi; %座椅的倾斜角angle3 = atan(k(3))*180/pi; %把手的倾斜角angle4 = 180 - abs(angle1) - abs(angle2); %两个连通域的夹角angle5 = 180 - abs(angle2) - abs(angle3); %两个连通域的夹角3.对p06-3.JPG图像的处理程序%%%%%%%%%%%%%%%%%%%%%%%%%%%图片3处理%%%%%%%%%%%%%%%%%%%%%%%%%%%%%%%% I = imread('E:\material\learning\Image\tuxiang\HOMEWORK\p06-3.jpg');I1 = rgb2gray(I); % 彩色转灰度图figure(1);imshow(I);SE=strel('square',15);X = imclose(I1,SE);Y = imopen(X,SE);J = im2bw(Y,0.5); %灰度转二值图P = imcomplement(J); %图像反相figure(2);imshow(P);%%%%%%%%%%%%%%%%%%%%%% 保留目标区域连通域%%%%%%%%%%%%%%%%%%%%%%%%%% L=bwlabeln(P,8); % 连通域分析S=regionprops(L,'Area'); % 获得各连通域面积aera3=cat(1,S.Area);P1=max(aera3);A=find([S.Area]==P1);aera3(A)=0;P2=max(aera3);B = find([S.Area]==P2);aera3(B) = 0;P3 = max(aera3);bw1=ismember(L,find([S.Area]==P3));SE1 = strel('line',50,100);bw2 = imopen(bw1,SE1);%%%%%%%%%%%%%%%%%%%进一步优化保留目标区域连通域%%%%%%%%%%%%%%%%%%%%%%% L1=bwlabeln(bw2,4); % 连通域分析S1=regionprops(L1,'Area'); % 获得各连通域面积aera2=cat(1,S1.Area);Q1=max(aera2);A1 = find([S1.Area]==Q1);aera2(A1)=0;Q2=max(aera2);bw3 = ismember(L1,find([S1.Area]==Q1));bw4 = ismember(L1,find([S1.Area]==Q2));bw5 = bw3 + bw4;figure(3);imshow(bw5); %%%%%%%%%%%%%%%%%%%%%%%%%%曲线拟合%%%%%%%%%%%%%%%%%%%%%%%%%%%%%%% hold onbw5=imclearborder(bw5);bw5=imopen(bw5,strel('disk',2));bw5=bwareaopen(bw5,150);cc=bwconncomp(bw5);t=1:size(bw5,2);k = [0 0];for i=1:cc.NumObjects[y,x]=ind2sub(size(bw5),cc.PixelIdxList{i});p=polyfit(x,y,1);plot(t,p(1)*t+p(2),'r')k(i)= p(1);endangle1 = atan(k(1))*180/pi; %连通域1的倾斜角angle2 = atan(k(2))*180/pi; %连通域2的倾斜角angle = 180 - abs(angle1) - abs(angle2); %两个连通域的夹角五、运行效果1.对p06-1.JPG图像的处理结果如上图所示,座椅与底座的夹角为19.1705度。
武汉理工大学电工实习报告篇一:武汉理工大学电工实习实验报告目录一安全用电常识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1二常用仪表与工具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222222223三手工焊接与电子装配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22224四元器件的检测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29五电子产品原理图及各级工作原理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六家庭电器电路设计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2222226七总结与感受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9一安全用电常识1.1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在电子装焊调试中,要使用各种电子仪器设备,同时在居家电气设计项目中还要接触危险的高电压,如果不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操作中缺乏足够的警惕,就可能导致电子元器件的损坏,设备损耗以及人身安全的危险。
不慎触电甚至可直接导致人员伤残、死亡。
所以必须在了解触电对人体的危害和造成触电原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知识,做到防患未然。
安全用电知识即是关于如何预防用电事故及保障人身、设备安全的知识。
1.2安全常识①安全电压:安全电压是指人体不戴任何防护设备时,触及带电体不受电击或电伤,一般可以认为是36V。
②安全电流:人体的安全电流:男生≤9mA;女生≤6mA。
③绝缘电阻≥5 MΩ④触电的急救:a. 迅速处理。
目录安全常识 (2)常用仪器与工具 (4)手工焊接与电子产品装配 (7)元器件特性与主要用途 (10)产品原理图及方框图 (16)各级图与工作原理 (18)居家电路的设计与安装 (20)(附表)元器件测量 (23)产品电路参数测量 (26)安全常识安全用电常识安全电压从安全角度看,确定对人的安全条件,不用安全电流而用安全电压,因为影响电流变化的因素,而电力系统的电压通常是恒定的。
我国确定的安全电压的范围是36、24、12V。
一般36V以下的电压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故称36V以下为安全电压。
安全电流1)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根据科学实验和事故分析得出不同数值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特征,确定额外50—60Hz的交流电10mA和直流50mA为人体的安全电流。
也就是说,人体通过电流小于安全电流时安全的。
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在心脏搏动周期中,有约0.1s的特定相位对电流最敏感,通过时间越长,与该相位重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引起心脏颤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人体的伤害就越大。
3)电流经过的途径电流经过的途径有从手到心脏到脚,这是最危险的,其次是从手到手,最后是从脚到脚。
实验室操作注意事项一.使用电子仪器设备时,应先了解其特性,按操作规程操作。
实验前先检查用电设备,再接通电源;实验结束后,先关仪器设备,再关闭电源。
二.若电器设备发生过热现象或出现焦糊味时,应立即关闭电源。
三.如离开实验室或遇突然断电,应关闭电源,尤其要关闭加热电器的电源开关。
四.电源或电器设备的保险丝烧断后,应先检查保险丝被烧断的原因。
排除故障后再按原负荷更换合适的保险丝,不得随意加大或用其他金属丝代替。
五.实验室内不能有裸露的电线头:如有裸露,应设置安全罩;需接地线的设备要按照规定接地,以防发生漏电、触电事故。
六.禁止在别人工作时惊吓别人,在工作室内不可疯狂打闹。
七.使用电烙铁要小心,不可用手触摸烙铁头,烙铁头上的锡不可乱甩,拆焊有弹性的元件时,不可离焊点太近,插拔电源线手要拿插头,不可拿电源线。
[电子电工实习报告]车辆1104班吴昊宇2020年10月8日目录1.0实验目的 (3)1.1实验原理 (4)1.1.1原理图及原理说明 (4)1.1.2电路装配图 (7)1.1.3连线图 (7)1.2实验内容 (8)1.2.1实训过程 (8)1.2.2元件清单 (8)1.2.3作品展示 (22)1.2.4实验数据分析 (23)1.3总结 (23)1.0实验目的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在现代化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到家用电器,大到军事设备,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种类繁多的设备中都用到了电工电子技术。
很多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的未处理系统都是以电子元件为基本单元,通过集成电路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工科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设计、制作、检查和维修知识。
本实验的目的如下:●强化安全用电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用电操作方式。
●基本掌握公共电烙铁的焊接技术,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和焊接、拆卸过程,能掌握基本的电路维修维修方法。
●基本掌握电路原理图、装配图的绘制,能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
●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
●能够正确识别常用电子元件,并通过查阅相关手册了解其相关参数。
●熟练的掌握万用表等仪表,并能够独立的检测电路的各种参数,且能检测出简单的电路问题。
1.1实验原理1.1.1原理图及原理说明图18 彩灯音乐盒电原理图本电路以555芯片、二极管、三极管、电解电容与瓷介电容、音乐芯片、喇叭为其核心元件,LED交替发光产生明暗变化,伴随着喇叭发出事先录制的音乐。
工作原理综述:电源开关K1闭合,发光二极管LED3亮,开始由于电容C1短路,所以555芯片的2和6脚为低电平0,又4脚恒为高电位1,由555芯片的输出特性知输出端3为高电平1,LED1亮,三极管VT2截止,LED2灭,7脚为高阻态,不放电。
随着时间增长电容C1通过电阻R1,R3充电,2和6脚电位升高,最终达到高电平1、3脚输出低电平0,LED1灭,三极管VT2导通,LED2亮,7为低阻态,通过电源负开始放电致使2和6脚电位降低至0,3脚又输出高电位1,LED1亮LED2灭,循环往复。
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数字图像处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信息sy1001姓名指导教师聂明新学号062013 年 6 月13 日实验一图像增强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灰度直方图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基本的图象增强方法,观察图象增强的效果,加深对灰度直方图的理解;3、掌握直方图均衡化原理;4、利用MATLAB程序进行图像增强.二、实验原理图像增强是按指定的需要突出一幅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同时,消弱或去除某些不需要的信息的处理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处理后的图像对某些特定的应用比原来的图像更加有效。
图像增强技术主要有直方图修正处理,图像平滑化处理,图像尖锐化处理等。
本实验以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增强图像对比度的方法为主要容。
1.直方图是图像的最基本的统计特征,它反应的是图像的灰度值的分布情况。
图像的直方图事实上就是图像的亮度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一幅图像的所有像素集合的最基本的统计规律。
直方图反映了图像的明暗分布规律,可以通过图像变换进行直方图调整,获得较好的的视觉效果。
2.直方图均衡化是通过灰度变换将一幅图像转换为另一幅具有均衡直方图,即每个灰度级上都具有相同像素点数的过程。
直方图均衡化的目的是使图像在整个灰度值动态变化围的分布均匀化,改善图像的亮度分布状态,增强图像的视觉效果。
3.灰度线性变换是图像增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使图像动态围加大,使图像对比度扩展,图像更加清晰,特征更加明显原图像 f(m,n) 的灰度围 [a,b] 线形变换为图像 g(m,n),灰度围[a’,b’]公式:g(m,n)=a’+(b’-a’)* f(m,n) /(b-a三、实验容1.计算出一幅灰度图象的直方图;2.对灰度图像进行简单的灰度线形变换原图像 f(m,n) 的灰度围 [a, b] ;线形变换为图像g(m,n) , 灰度围[a’, b’] ;公式:g(m,n)=a’+(b’-a’)* f(m,n) /(b-a)3. 图像二值化(选取一个域值,将图像变为黑白图像)4.利用直方图均衡化进行图像增强实验图像: Cameraman.bmp、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计算出一幅灰度图象的直方图;分析:灰度直方图(histogram)是灰度级的函数,它表示图象中具有每种灰度级的象素的个数,反映图象中每种灰度出现的频率。
SPSS上机考试姓名:班级:学号:实验一:聚类分析一、实验问题某校从高中二年级女生中随机抽取16名,测得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试分别利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中间距离法将它们聚类(分类统计量采用绝对距离),并画出聚类图。
二、实验步骤1、1.数据处理:在SPSS中的Data View中导入数据,并在Variable View中定义变量。
2、点击“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打开Hierarchical Cluster的对话框,从左侧将2个聚类指标选入Variables栏中,将表示序号(字符串)选入Lable Cases By栏中按“Plots”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Dendrogram(谱系图)选项,按“Continue”返回主对话框。
再按“Method”按钮,在Cluster Method,下面就各种方法进行结果输出。
3.结果输出(1)最短距离法分类统计量采用绝对距离Block,采用最短距离法Nearest neighbor返回主对话框后点击“OK”即可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如下:(2)最长距离法分类统计量采用绝对距离Block,采用最短距离法Furthest neighbor返回主对话框后点击“OK”即可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如下:(3)重心法分类统计量采用绝对距离Block,采用最短距离法Centroid clustering返回主对话框后点击“OK”即可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如下:(4)类平均法-组间平均法分类统计量采用绝对距离Block,采用最短距离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返回主对话框后点击“OK”即可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如下:(5)中间距离法分类统计量采用绝对距离Block,采用最短距离法Median clustering返回主对话框后点击“OK”即可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如下:分析:就以中间聚类法为例,当采用绝对距离时,分为3类的时候分别为:①5 12 13 15 16 1 6 7②4 ③8 11 9 10 2 14基于上述各种聚类方法的分析可知,分为3类的时候各个方法相似度最高,所以将其分为3类最为合适。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指导老师姓名刘东飞学生姓名学生专业班级软件zy1302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可加页)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内容:设计一个程序,使得能够获取本机安装的以太网卡的物理地址。
要求:一人独立完成,可显示运行机器的MAC地址。
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手段的确定,实验步骤,实验过程等,用硬件逻辑或者算法描述)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获得服务器硬件信息(比如MAC地址),常用的有几种的方式:●使用命令行程序获得硬盘信息,然后通过Runtime.getRuntime().exec获得输出流,然后通过字符串分析获得MAC地址●编译本地程序,然后通过JNI调用以上两种方式都需要区分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分别编码,比较麻烦,所以我使用了通用的跨平台的操作方式,那就是JDK自带的NetworkInterface接口,该接口在JDK1.4 已经出现,但是功能比较少,JDK1.6之后新增了不少新功能,比较不错。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主要仪器:PC机,按学生人数配备;局域网网络设备。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包括结果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因素讨论、综合分析和结论等)结果如图所示:三、实验小结、建议及体会拿到实验一的任务以后,并不知道如何动手,当时只知道终端可以通过ipconfig拿到相关的网络信息,但如何通过程序访问到这些信息呢?经过查找资料,得知Java可以通过Runtime.getRuntime().exec获得输出流,然后通过字符串分析获得MAC 地址,并还存在其他更巧妙的方法,就是使用Java类库中的NetworkInterface 可以更灵活的获取到Mac地址,而且可以解决跨平台的相关问题。
通过这次实验,我学到了很多!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一、调试过程(包括调试方法描述、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服务端关键代码如下:其中ServerWriteHandler和ServerReadHandler是自己封装的类,实现了Runnable接口。
武汉理工大学电路实验报告册电路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201 ——201 学年第学期电路实验报告实验一名称:基本电参数的测量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实验台号:_______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包括文字说明和原理图,要求用尺子按实验教材绘图)三、实验设备四、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线路图及注意事项,要求用尺子绘图,不必绘制表格)五、预习思考题(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六部分)六、数据记录和实验现象记录表1.1 电阻的测量七、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七部分。
如要求绘曲线,则要求用坐标纸绘制,并粘贴至此页)电路实验报告实验二名称:电路元件的端口测量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实验台号:_______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包括文字说明和原理图,要求用尺子按实验教材绘图)三、实验设备四、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线路图及注意事项,要求用尺子绘图,不必绘制表格)五、预习思考题(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六部分)六、数据记录和实验现象记录表2.6 电流源端口特性测量数据七、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七部分,如要求绘曲线,需用坐标纸绘制,并粘贴至此页)电路实验报告实验三名称:直流电路定理实验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实验台号:_______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包括文字说明和原理图,要求用尺子按实验教材绘图)三、实验设备四、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线路图及注意事项,要求用尺子绘图,不必绘制表格)五、预习思考题(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六部分)六、数据记录和实验现象记录表3.1 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实验数据七、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实验指导书上本实验的第七部分,如要求绘曲线,需用坐标纸绘制,并粘贴至此页)电路实验报告实验四名称:信号的观察与测量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实验台号:_______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包括文字说明和原理图,要求用尺子按实验教材绘图)三、实验设备四、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线路图及注意事项,要求用尺子绘图,不必绘制表格)五、预习思考题(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六部分)六、数据记录和实验现象记录(绘制的波形粘贴至此部分)表4.1 交流毫伏表测量电压结果七、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七部分,如要求绘曲线,需用坐标纸绘制,并粘贴至此页)电路实验报告实验五名称: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实验台号:_______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包括文字说明和原理图,要求用尺子按实验教材绘图)三、实验设备四、实验内容(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线路图及注意事项,要求用尺子绘图,不必绘制表格)五、预习思考题(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的第六部分)六、数据记录和实验现象记录(绘制的波形粘贴至此部分)七: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实验指导书本实验第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