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35
第3节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身体的防卫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解释抗原和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第3节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身体的防卫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解释抗原和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体的防卫教案⾝体的防卫(第⼀课时)⼀、教材分析:教材有关免疫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问题:⼀是免疫对⼈体的主要作⽤和免疫的类型;⼆是免疫的概念;三是计划免疫。
关于免疫的作⽤和免疫的类型,先联系⼈们⽣活的⾃然环境,指出⼈之所以能在有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活,是因为⼈体具有保卫⾃⾝的三道防线。
然后,结合前⾯所学过的⽪肤、粘膜、吞噬细胞、淋巴结等有关知识,配以形象化的插图(课⽂中插见图⾄4),分别讲述⼈体的三道防线。
在讲完第⼀和第⼆道防线之后,⼩结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指出这两道防线的作⽤属于⾮特异性免疫。
讲述第三道防线时,先介绍了第三道防线的组成,然后举例讲述了抗原、抗体的概念及它们的作⽤,最后⼩结这道防线的特点,指出它的作⽤属于特异性免疫。
预防接种是贯彻执⾏预防为主⽅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易感⼈群,预防传染病发⽣,保护⼴⼤⼈民⾝体健康的⼀种有效措施。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最后,结合⽣活实际举例讲述了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标:(1)、知识⽬标1.了解免疫的概念;2.了解免疫器官、⾮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了解爱滋病的相关知识;4.理解计划免疫。
(2)、能⼒⽬标分析⽐较传统的免疫概念与现代免疫概念的联系与不同。
教学中溶⼊对学⽣进⾏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们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个认知⽔平上,需要的是对科学不懈的努⼒与追求,培养学⽣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
(3)、情感⽬标结合学⽣打预防针的亲⾝经历,使学⽣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下⼀代健康成长,为提⾼⼈⼝素质进⾏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事业上的巨⼤成就,向学⽣进⾏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难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其原因有⼆:⾸先要考虑到学⽣对免疫的基础知识⽐较⽣疏;其次是这个内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较难理解。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在感冒流⾏的季节⾥,有的⼈始终很健康地⼯作、学习和⽣活,⽽有的⼈却未能幸免。
身体的防卫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等。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知识点二:特殊的防病措施1.自然免疫;2.人工免疫;3.计划免疫。
知识点三:人体免疫功能1.抗感染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2.自我稳定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3.免疫监视功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 身体的防卫1.对微生物的抵抗A人体抵抗病原体的结构和方法a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b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人体中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的结构有皮肤、粘膜以及溶菌酶等。
2.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a组成:皮肤和粘膜等。
b作用: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他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黏膜上的纤毛通过不停的摆动,能够清除空气中的异物和病菌。
(2)第二道防线a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b作用: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和消化。
注: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a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作用: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属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称为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