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课题1学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序号:2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执教者:授课日期授课班级:九年级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总变化、及变化的实质,掌握物质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4个典型的实验,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化学变化本质特征,初步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及区分。
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一、教师导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分方法,及二者的本质区别,采用实验的方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结合实际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在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
三、交流展示。
1、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知识梳理。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明确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仔细阅读,适时的点拨。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四、目标检测。
课后练习P1小结:这节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变化和化学变化及物质的性质。
板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变化二、性质,三、区别。
新课导学简案一、导学目标: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初步了解,探究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量1个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来辨别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并分别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完全是陌生的,只有通过一些实验这种外观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实验现象来调动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目的:
1、学会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
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而能区别两种变化,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由变化引出性质,不同的变化是由不同的性质决定的,物理变化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化学变化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掌握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由学生来分析归纳,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两种变化的区别,两种性质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知道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物质。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课前知识点要: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例: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2.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例: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食物腐败,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3.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4.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判断物质变化不能仅仅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
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注:这里不需要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2.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注: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
例: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同步学习: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演示】实验1-1,1-2,1-3,1-4【观察、比较】完成下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新课讲解[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 水的沸腾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胆矾的研碎[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的概念。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结]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3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能够区分物质发生的变化;理解物质的性质,能够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变化和性质可逆的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奇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质的性质的描述。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试管、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等。
2. 准备教学素材: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铁生锈、火柴燃烧、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讲授新课1. 物质的变化(1)观点: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改变,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举例:铁生锈、火柴燃烧、酸碱中和等。
2. 物质的性质(1)观点: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3)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物质变化的判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练习。
(三)学生实验1. 实验名称:观察物质的变化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实验材料: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食盐、小苏打、白醋等。
实验步骤: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苏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含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预习新知1.食盐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可用作防腐剂。
下面是食盐的某些性质:食盐是______色、有______味的______体,易溶于______。
2.水是一种______体,沸腾变成______,再遇冷又会变成______。
3.化学是在____________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答案1.白;咸;固;水;2.液;水蒸气;液体或固体;3.分子、原子;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课程导学【例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解B.纸张燃烧C.水分蒸发D.矿石粉碎解析:冰雪融解只是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纸张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水等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水分蒸发只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错;矿石粉碎只是矿石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错.故正确答案选B.答案:B总结:记住以下口诀能够关心我们判定化学变化:①化学变化,颇有特点;其他物质,相伴而生;②发光放热,沉淀生成;产动气体,颜色变更;③现象各异,五彩纷呈;物理变化,同时发生。
归根到底,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2 】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甲烷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B .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C .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 .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 、甲烷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即甲烷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状态、颜色和延展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正确答案选A.B 、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属于物质的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B 错;C 、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属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C 错;D 、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 错答案:A 总结:①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4.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变化。
二、教学重点1.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2.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2.实验中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复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并解释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如何与化学变化有关。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通过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变化。
例如,酸与碱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讨论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4. 深化理解(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其变化方式的?–为什么物质的性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为什么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不可逆转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给予指导。
5. 拓展应用(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实际例子,让他们分析物质的变化类型和性质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6.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澄清。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1. 导入2. 概念讲解3. 实验探究4. 深化理解5. 拓展应用6. 归纳总结7.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性质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自主学习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
(1)概念: 的变化。
(2)常见形式。
①物质的改变;②物质的改变。
2.化学变化
(1)概念: 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基本特征;有生成,常表现为改变、放出
生成等。
还伴随着能量改变,常表现为、、等。
微点拨
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虽然发光、放热,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
在物质发生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2.物理性质
物质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微点拨—
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要注明条件。
3.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冈中初中九年级化学活动单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主备:尹琴审核:严东汉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1.什么是化学?
2. 什么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谁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活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物质的变化
演示实验1-1,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第七页的表格中。
活动二:讨论归纳
1、讨论归纳:物理变化: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
2、二者关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例1:判断下列变化属物理变化的是
属化学变化的是
①木材制桌椅②铁铸成锅③蜡烛燃烧
④冰融化成水⑤火药爆炸⑥轮胎爆炸
例2:化学变化的常见现象:
判断:①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属化学变化。
()
②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活动三:归纳性质。
物质在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例3:判断下列属化学性质的是
属物理变化的是属化学变化的是
①镁带燃烧了②蜡烛能燃烧
③铁铸成锅④火药爆炸
熔点与沸点
自学:P 9比较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与沸点
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见书P 9
讨论:(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利用哪些方法可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课堂检测: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①放热②发光③放出气体④生成沉淀⑤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下列实验和实验现象,指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填写在
括号内。
(1)加热水,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后又变为液态水。
()(2)研碎胆矾,块状胆矾变为粉末状胆矾。
()
(3)点燃镁条,镁条变为白色氧化镁粉末。
()
(4)加热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变为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
()
(5)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6)撕碎纸张,大纸块变成小纸片。
()
(7)点燃纸张,纸化为灰。
()
(8)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
作业:1、记忆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名称及符号
2、第10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