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突转和发现正反衬托虚实运用拟情于物共2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26
诗词曲的技巧之突转和发现――强烈的戏剧效果“突转”和“发现”“突转”和“发现”本来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一章中论戏剧情节结构时所总结出的艺术手法,“‘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突转”和“发现”是戏剧结构的重要艺术手法,“突转”使剧情陡然急剧发生变化,往往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大起大落,产生强烈的戏剧性。
再配合“从不知到知”的“发现”,则更能动人心弦,富有强烈戏剧效果。
其实,不仅戏剧创作中经常运用“突转”和“发现”手法,以“如字义所表示的”来谈这两种艺术手法,就会看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也常常使用“突转”和“发现”手法来造成起伏变化,增大作品力度,强化感情色彩,与戏剧中使用这两种手法精神相通。
例如:有个故事说,明朝时某家兄弟为其母祝寿,邀请了名人解缙(一说唐寅)。
解缙应请作一首庆寿诗,谁知开头一句竟然是“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闻之失色。
但他第二句马上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化贬为褒,令人转嗔为喜。
第三句却又是:“养的儿子都是贼”,更令其家人勃然大怒。
但结句再一转:“偷来蟠桃献娘亲。
”既切祝寿主题,又让大家欣慰高兴。
全诗故弄玄虚,大起大落,时而让人惊诧莫名,简直恨不得破口大骂,马上又让人笑逐颜开,满怀喜悦。
强烈效果的产生,在于此祝寿诗采用了突转手法。
诗中的应用郑珍的《晚望》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析:景美与人穷、乐与苦在“突转”中形成鲜明对比,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写法,创作出一首特出的山水田园诗,与以前那些闲适恬淡之作全然不同。
词中的应用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见。
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析:这首词是以梦境反衬现实,采取“发现”手法。
词写别后<a name=baidusnap0></a>相思</B>,从相会的喜极到“发现”是一场空欢喜,从不知到已知,大大强化了大失所望,以至难以抑制而“不胜悲”的感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1、烘托与对比之烘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以物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ft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ft鸟”等以闹衬静。
以景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一石头城(唐•刘禹锡)ft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ft、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烘托与对比之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对比手法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导入: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 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它的表达技巧。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 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虚实相应, 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 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古诗中最难的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指导与突破在《蜀道难》中,李白以虚写实,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也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赏析古代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点。
虚实结合原则:抓物象的特点,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一、虚实结合的含义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是相对的。
诗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指: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的情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视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规范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第三步:析效果。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四、详细内容01虚与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诗论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常用描写手法:一、正面侧面二、虚实相生三、动静结合四、渲染烘托五、细节白描六、视角变化七、色彩对照主要手法讲解:一、侧面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
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
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1、《陌上桑》: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物、虚象、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1、觉见虚景:纯粹想象之景,此是虚景之根本。
后三者也均从想象出发,但相对特殊。
2、鬼怪世界,仙府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往昔未来: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从对方写: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动静结合:1、以动(声)衬静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山居秋暝》2、动静结合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以静写动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4、化静为动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