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虚实结合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附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一)8.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
(2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
(2分)9.①为自己无辜获罪贬官远戍而怨。
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
②为远离家人、境遇孤苦而怨。
颔联借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这种情感。
③为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却遭误解而怨。
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迫害。
④为社会黑暗,前途未卜而怨。
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答案保定途中偶成郭登①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
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
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
卒赠侯,谥忠武。
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
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
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8.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5分)9.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二)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6分)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9.(5分)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
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3、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寄语洛城风日道④,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
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府第在洛阳城西。
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
诗词鉴赏之“虚实结合”技法⾼考考题诗词鉴赏之“虚实结合”技法⾼考考题⼀、阅读下⾯的诗,回答问题。
(2006年天津卷)凉州词(其⼀)张籍边城暮⾬雁飞低,芦笋初⽣渐欲齐。
⽆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绢,丝织品的⼀种。
本诗运⽤衬托对⽐和虚实相⽣的艺术⼿法,请简要分析。
答:⼆、阅读下⾯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江西卷)初⼊淮河四绝句(三)杨万⾥两岸⾈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拘管,北去南来⾃在飞。
【注】淳熙⼗六年⼗⼆⽉,⾦⼈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奉命送⾦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度赏析这⾸诗。
答:三、阅读下⾯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东卷)望江东黄庭坚江⽔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数,算没个、⼈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度分析这⾸词的上⽚或下⽚。
答:【附1】参考答案⼀、《凉州词》:本诗运⽤了远与近、⾼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对⽐,视觉与听觉的相互映衬;实景描绘和虚幻想象的结合。
“飞雁”、“芦笋”是⾼与低、远与近、动与静相互对照;“⽩练”与黄沙形成视觉对⽐,“边城暮⾬”与“芦笋初⽣”是抑与扬相互映衬; “飞雁”、“芦笋”为视觉印象,“⽆数铃声”则为听觉印象; “飞雁”、“芦笋”、 “铃声”则是写实,“应驮⽩练到安西”却是诗⼈的想象。
诗歌描绘了西北边塞风光,然⽽语意有今不如昔的感伤,表达了诗⼈对边事的忧愤,对国势⽇衰的惋惜。
⼆、《初⼊淮河四绝句(三)》: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民⾃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三、《望江东》:上⽚:词⼈触景⽣情,实写江边⽬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