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虚实结合与用典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5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能——虚实结合导入:咱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常常碰着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能。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路,而咱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取得,是真实具体的描画;“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当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魅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种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非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很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种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可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假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假想的未来之境。
这种虚境是尚未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硕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别离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解析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虚实结合一直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
虚实结合所呈现的是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诗词中虚实结合的解析。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体现在诗人对于现实事物的处理方式上。
诗人以虚幻、抽象的语言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开篇,虚实的对照营造出了诗人的心情以及环境的静谧。
虽然这只是虚构出的一幅画面,但却道出了人们对于月亮的思念之情和夜晚的宁静之感。
虚实结合更多地表现在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诠释上。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他借鹳雀楼的高度将自己的意境推向极致,通过楼高处的视角表达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虽然这样的虚幻描绘并不在现实中存在,但却更加准确地将诗人的情感抒发出来。
虚实结合还体现在诗词中对于美的追求上。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八月湖水涨,涨则能洗凉汗;惟有杨枝甚瘦,说不尽凉心安。
”虽然这个场景是杜牧虚构的,但通过诗人对凉爽的渴望的描绘,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并感受到了夜晚的宜人与凉爽。
虚实结合在诗词中有时候也可以体现为现实事物和感悟的融合。
宋代陆游的《秋夕》以“银烛秋光冷画屏”开篇,在描述花草的美景时,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共君今夜意,不是人间富贵人”。
虽然这些词句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但通过诗人的感悟和审美,给读者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诗人高度艺术创作的结果,使诗词不再局限于描述现实,而是展现了更丰富、抽象和深远的内涵。
通过虚实结合,诗人能够以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和哲学思考。
虽然其中的虚幻之处可能与现实有所脱离,但正是这种虚幻让诗词更富有诗意,更加深入人心。
深入挖掘诗词中的虚实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境界。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诗歌鉴赏⼗三:表现⼿法【学习⽬标】明确掌握虚写与实写的区别,能够结合诗句进⾏分析鉴赏。
【基础知识梳理】虚实结合1.虚写。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怪世界和梦境。
诗⼈往往借助这类虚⽆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个虚象。
诗云:“⽇⽉照耀⾦银台”、“霓为⾐兮风为马”、“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李⽩描绘了⼀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中“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烧⾚壁这⼀史实。
显然不是发⽣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的,它表现的情将⼀直延伸到未来⽽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离岸,词⼈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2.实写。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暗现实;《虞美⼈》中的“春花秋⽉何时了”;《念奴娇•⾚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壁险峻的形势;《⾬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等。
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为实,徒⾔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3.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