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虚实结合与用典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5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能——虚实结合导入:咱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常常碰着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能。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路,而咱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取得,是真实具体的描画;“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当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魅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种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非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很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种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可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假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假想的未来之境。
这种虚境是尚未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硕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别离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解析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虚实结合一直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
虚实结合所呈现的是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诗词中虚实结合的解析。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体现在诗人对于现实事物的处理方式上。
诗人以虚幻、抽象的语言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开篇,虚实的对照营造出了诗人的心情以及环境的静谧。
虽然这只是虚构出的一幅画面,但却道出了人们对于月亮的思念之情和夜晚的宁静之感。
虚实结合更多地表现在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诠释上。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他借鹳雀楼的高度将自己的意境推向极致,通过楼高处的视角表达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虽然这样的虚幻描绘并不在现实中存在,但却更加准确地将诗人的情感抒发出来。
虚实结合还体现在诗词中对于美的追求上。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八月湖水涨,涨则能洗凉汗;惟有杨枝甚瘦,说不尽凉心安。
”虽然这个场景是杜牧虚构的,但通过诗人对凉爽的渴望的描绘,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并感受到了夜晚的宜人与凉爽。
虚实结合在诗词中有时候也可以体现为现实事物和感悟的融合。
宋代陆游的《秋夕》以“银烛秋光冷画屏”开篇,在描述花草的美景时,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共君今夜意,不是人间富贵人”。
虽然这些词句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但通过诗人的感悟和审美,给读者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诗人高度艺术创作的结果,使诗词不再局限于描述现实,而是展现了更丰富、抽象和深远的内涵。
通过虚实结合,诗人能够以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和哲学思考。
虽然其中的虚幻之处可能与现实有所脱离,但正是这种虚幻让诗词更富有诗意,更加深入人心。
深入挖掘诗词中的虚实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境界。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诗歌鉴赏⼗三:表现⼿法【学习⽬标】明确掌握虚写与实写的区别,能够结合诗句进⾏分析鉴赏。
【基础知识梳理】虚实结合1.虚写。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怪世界和梦境。
诗⼈往往借助这类虚⽆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个虚象。
诗云:“⽇⽉照耀⾦银台”、“霓为⾐兮风为马”、“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李⽩描绘了⼀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中“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烧⾚壁这⼀史实。
显然不是发⽣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的,它表现的情将⼀直延伸到未来⽽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离岸,词⼈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2.实写。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暗现实;《虞美⼈》中的“春花秋⽉何时了”;《念奴娇•⾚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壁险峻的形势;《⾬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等。
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为实,徒⾔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3.虚实结合。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初中语文诗词阅读辅导之虚实结合
古诗词中常常应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添了必定的难度。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地的寻求。
使用典故
但在考题中呈现的典故应是大多数考生熟识的。
如1996年高考题中呈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斯,“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顺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分类说明: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①相反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②相辅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4“虚”与联想、想象“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例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高适塞上听吹笛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