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凌苑玲老师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
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实写,交代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
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实景是指诗人所看到的真实景象,而虚景则是诗人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法创造出来的景象。
在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常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实写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实写秋风萧瑟、猿声哀鸣、沙洲白鸟飞回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落叶萧萧、长江滚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之,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1、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对写法: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2、客观为实,想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的情况: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鹤,优者游者。
3、当前为实,追忆为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
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
4、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