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古典诗词中虚实手法的鉴赏作者:徐素凤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8期虚实理论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而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文学中的虚实,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肤浅的探讨。
一、古典诗词中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人感悟到的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抒理的写法。
以上两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古典诗词中虚实与烘托的关系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
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
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审美的体验。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本文是关于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感谢您的阅读!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周一柳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浅谈虚实结合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作者:赖梦晓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8期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通过设想别后的情景,表达无限伤感之情。
以当前之事设想未来之情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这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而虚实结合的手法,更能使诗歌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
正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有以下情形: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写当前沦为阶下囚所见之景(实),回忆当“故国”“雕栏玉砌”(虚),再想到自己“朱颜改”(实)、身份改(实),凸显自己浓重的悲哀。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由赤壁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一三国赤壁古战场(实),联想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虚)。
赤壁之战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而是追忆历史。
以当前之(实)景,引发联想——写已逝之(虚)景、事,在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中用得尤其多。
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则由“巴山夜雨涨秋池”之眼前实景,设想“共剪西窗烛”的未来之虚景,表达诗人渴望回乡之情。
开篇所说柳永《雨霖铃》也是属于这种情形。
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有如杜甫《月夜》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此诗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象家中亲人今晚相会,在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
“自己”在冬至夜晚邯郸驿舍思家是实,在对家人谈论自己为虚,通过想象,感情双向交流,使思念苦中有了温暖。
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欧阳修的《足水莎行》等。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沧海明月珠有泪”,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在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两种表达技巧,它们都与“虚”“实”这两个概念相关。
一种是“化虚为实”,另外一种则是“虚实结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为人称道,我们在给学生讲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到:李煜此处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自己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亡国之愁、思乡之愁写得具体可感,极言愁情如东流江水一样绵长深重。
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柳永表达自己送别情人的愁情也是缠绵悱恻。
他不仅仅通过画面的营造,写现实中送别情人的情形;同时,他还通过对与情人离别之后自己醉卧杨柳岸、独自面对晓风残月的场景进行了想象,他写下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实,只要细细品读,我们便能发现这两种表达技巧无论是内涵还是表达效果都有所不同。
一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往往指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去描绘抽象无形的情感,使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厚缅邈。
可以看到这里的“虚”与“实”分别对应的是“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事物”。
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其实非常常见。
李白的《赠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句子。
汪伦送我的情有多深厚?多少言语恐怕都难以表达。
但是,眼前就有可以用来讲清道明的,那就是这桃花潭的水,纵使深及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情。
有形的潭水喻及无形的深情。
形象自然鲜明,可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面对着国破家亡人逝的痛苦,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在未游双溪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李后主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而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必修五课本出现的《西厢记》中《正宫·端正好·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也异曲同工。
书愤虚实结合的手法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长诗,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虚实结合手法,使得诗歌内涵深远,情感丰富。
在《书愤》中,陆游通过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实现的。
首先,诗中的“实”指的是陆游自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例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句诗,描述了陆游年轻时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志向。
这里的“实”是对陆游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而“虚”的部分,则体现在陆游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和想象上。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句诗,描述了陆游想象中的战争场景,以及他渴望收复失地的壮志。
这里的“虚”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升华,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激昂。
更为巧妙的是,陆游在《书愤》中通过对比“实”与“虚”的手法,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描述理想世界的同时,他也坦然承认现实世界的残酷和无奈。
例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既表达了陆游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也揭示了他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悲凉。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和动人。
总的来说,《书愤》中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通过对“实”与“虚”的巧妙运用,陆游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沦陷的悲愤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同时,这种手法的运用也展现了陆游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诗歌更具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虽然是论述中国画里处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但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虚实相生法是古典诗重要的一种手法,也是高考必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相生的形式,以便为高考考生释难解惑。
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有的实像、实事、实境。
是具体来说,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
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所以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以前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虚和实环县第二中学白正川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分三种类型,即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实表现手法摘要: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通过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关键词:古典诗词虚景实景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创造了这种“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的民族独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
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现象。
比如: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这个人迹既无、亘古寂静的山涧,却有芙蓉花历尽千载万载而生长着。
它开花时热烈盛开,使这空寂得发冷发白的山涧野地一片火红;它落花时也毫无惋惜地自行谢落,令人想到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山中,它自开自落,没有人欣赏它,它甘于淡泊,安于寂寞。
显然,这个在深涧中孤独寂寞地自开自落的芙蓉花的意象,富有深邃的象征意蕴。
而这诸多的思想意蕴,复杂微妙的心灵内容,都深藏于芙蓉花在空寂无人的涧户中纷纷开落的自然画面之中。
花开花落、涧户无人是实,通过花开花落,在寂寞无人的涧户引发的人们的想象、感受是虚,但这却产生了更为丰富真实的意蕴,产生了动人心魄的韵味。
以实出虚使这首诗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虚与实相生相长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由来已久。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意境从结构看,正是二者的结合。
所以后人干脆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实境是指那些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
从柳永的《雨霖铃》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之南宫帮珍创作语文教研组邵泓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罕见的表达方式, 其中所说的“虚”, 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 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 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 流于轻俗, 而缺乏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 只要采纳化景物为情思的法子, 才华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沛地暗示出来, 到达“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高中语文教材中, 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毂下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胜利范例.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 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能不另外心情, 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具体说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呈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景象, 可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栏杆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栏杆玉砌”存在, 但此时其实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作者将“栏杆玉砌”与“朱颜”对比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暗示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竭绝.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处所.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月下花前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另外情形, 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到达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年夜年夜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分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比较, 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东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比较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竭如春水. 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 通过早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年夜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离别之愁是虚的, 毫无重量可言, 王实甫用“量这些年夜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把它的繁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沛地暗示出来.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类名句, 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颀的“请量东海水, 看取浅深愁”,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等等.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金风年夜散关”,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等, 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显示笼统的情感, 则显得尤其含蓄,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 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 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外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结尾三句“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 一川烟草暗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暗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暗示‘闲愁’没有穷尽.笼统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 而又新奇.”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是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关键.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 天空显得格外明净, 战士们牧马归来, 晚饭过后, 忘却一天的辛劳, 来到了戍楼上, 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 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 传向远方. “借问梅花何处落”, 诗人采纳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 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 诗人将它分开来用, 先取“梅花”二字, 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酿成了有两种解说, 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 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 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处所.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 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虚实相生, 物我一境, 情景交融, 声文并茂的境界.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年夜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年夜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年夜漠奇异风光──年夜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 黄河中反照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 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 精神为之一振, 前面的难过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瞬间一扫而光.诗人通过对年夜漠壮丽风光的描绘, 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 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拜之情, 布满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 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如.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年夜漠上的黄沙, 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 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 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 只见整个年夜漠一片白茫茫, 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址、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 反复渲染, 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 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分歧, 情各异, 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次北固山下中虚实结合的诗句赏析摘要:一、引言二、虚实结合的诗句分析1.实写部分2.虚写部分3.虚实结合的意义三、诗句中的意境赏析四、总结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本文以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诗句为例,分析其虚实结合的特点,并进一步赏析诗句中所展现的美丽意境。
二、虚实结合的诗句分析1.实写部分次北固山下的这句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可以看作是实写部分。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所见的青山绿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
实写部分为诗句奠定了写实的基础。
2.虚写部分诗句中的虚写部分表现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里,诗人并未直接描绘船行的实况,而是通过“潮平”、“风正”等寓意手法,暗示了船行的顺利。
同时,借助“一帆悬”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船在宽阔的江面上行驶的轻盈与自由。
3.虚实结合的意义在这句诗句中,实写与虚写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美。
实写部分为虚写部分提供了坚实的背景,使诗句更具现实感;而虚写部分则丰富了实写部分的内涵,使诗句更具意境。
虚实结合使诗句在表达自然美景的同时,更具有一种抒发诗人情怀的意蕴。
三、诗句中的意境赏析次北固山下的这句诗句通过对青山绿水的实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
而在虚写部分,诗人通过寓意手法传达了船行的顺利与喜悦。
整句诗句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在欣赏这句诗句时,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边,亲身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愉悦。
四、总结次北固山下这句虚实结合的诗句,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通过对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并感受到诗句所传达的美好意境。
从柳永的《雨霖铃》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语文教研组邵泓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
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显示抽象的情感,则显得尤其含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
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结尾三句“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
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
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是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关键。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
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
“借问梅花何处落”,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
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
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
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
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
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