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恢复时间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74.38 KB
- 文档页数:3
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发表时间:2016-08-29T11:51:57.4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作者:胥正辉[导读] 分析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汨罗市人民医院湖南汨罗 414400【摘要】目的:分析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我院将收治的4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2014年9月~2014年12月)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选择蒙脱石散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小儿秋季腹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的数据有明显优势(P < 0.05)。
结论: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小儿秋季腹泻通常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滥用抗生素将会导致患者的肠道内菌群失调,从而严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1]。
我院为研究葛根芩连汤对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的治疗效果,特将收治的(2014年9月~2014年12月期间)4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作研究对象。
调查过程与结果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我院选取2014年9月~2014年12月的4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以及家属均同意将基线资料进行公布。
动态随机化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分别为20例。
对照组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男性:女性=12:8,年龄范围在(0.4—1.9)岁,平均年龄(1.12 ± 0.37)岁;病程在(6 — 21)天,平均病程(10.20 ± 3.50)天。
观察组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男性:女性=10:10,年龄范围在(0.3—1.8)岁,平均年龄(1.09 ± 0.42)岁;病程在(4 — 19)天,平均病程(9.75 ± 3.10)天。
两组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的资料基本相似,以 P > 0.05表示数据可以为科学对比。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小儿秋季腹泻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口服蒙脱石散),1岁以下的患者每天需要服用1袋,剂量为3g,1到2岁之间的患者每天需要服用1到2袋,剂量为3g至6g。
探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湿热型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剖析湿热型小儿腹泻患儿施行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的价值。
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湿热型小儿腹泻患儿,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42例;对照组开展常规的蒙脱石散干预,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开展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及腹泻次数改善,剖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对照组,且腹泻次数明显降低,差异明显(P<0.05)。
观察组在退热、呕吐消除及住院方面的时间应用短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将葛根芩连汤加减施行于湿热型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利于改善患儿腹泻症状,实现疗效提升和机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加减;湿热型小儿腹泻湿热型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频繁的腹泻、呕吐会增加患儿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情况的风险,危及患儿的身体健康及成长发育。
中医对腹泻的认知相对全面,其认为湿热型小儿腹泻多由风寒感染、喂养不当所致,根本部位在脾胃,其治疗关键在于清除湿热及调理脾胃。
葛根芩连汤是常见的中医药方,在湿热型小儿腹泻中进行加减干预,能有效帮助患儿改善不适症状,促进炎性反应改善,以此提升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1]。
本文以84例湿热型小儿腹泻患儿为观察案例,剖析葛根芩连汤加减的治疗价值。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于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湿热型小儿腹泻患儿中,择取84例为实验观察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儿基线资料,以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42例编入对照组,囊括男性患儿数24例,女性患儿数18例;年龄指标居于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0.28)岁。
其他42例编入观察组,囊括男性患儿数26例,女性患儿数16例;年龄指标居于10个月-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0.23)岁。
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恢复时间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9-08-09T09:02:25.9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作者:陈爽叶丽芳[导读] 目的:研究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在小儿腹泻方面的临床效果。
陈爽叶丽芳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 350007【摘要】目的:研究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在小儿腹泻方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小儿腹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6),对照组采用思密达治疗,观察组采用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将两组患儿资料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2.14%。
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中心肌酶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便次数(2.15±1.62)d、粪便性状回复正常(2.21±1.12)d、大便常规恢复正常(2.15±0.91)d及退热时间(3.55±0.92)d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对小儿腹泻具有较好疗效,具备推广价值。
小儿腹泻发病原因具有多样性,具有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患病率高的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恶心、脱水、嗜睡和代谢性酸中毒,能够引起患儿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甚至导致死亡[1]。
目前对小儿腹泻多采用西医治疗为主,效果不理想[3]。
因此,本次采用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腹泻患儿11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观察组男33例,女23例,年龄5个月到8岁,平均年龄(1.78±0.73)岁,病程1-7d,平均病程(2.44±0.66)d;每日腹泻次数 4-13次,平均日腹泻次数(7.96±1.06)次;对照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3个月到7岁,平均年龄(1.68±0.73)岁,病程1-8d,平均病程(2.34±0.68)d;每日腹泻次数 4-12次,平均日腹泻次数(7.86±1.16)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治疗方法(1)所有患儿均采用抗病毒、纠正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消炎、调整饮食结构等治疗(2)对照组采用思密达治疗,思密达:[国药准字000690H0;规格:3g×10袋/盒(橘子味处方药)],周期1疗程(7d为1疗程)。
止泻汤配合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止泻汤配合针刺治疗IBS-D的疗效及探讨其病因病机。
方法选取68例IBS-D患者进行随机、对照治疗的临床试验,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
治疗组采用止泻汤加减口服并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替溴铵片口服。
连续治疗8周,即2个疗程。
于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如腹痛、腹胀、排便次数、排便性状、纳差、乏力、烦躁易怒、腰膝酸软等;停药2周后随访两组患者。
结果腹痛、腹胀、排便次数、排便性状、纳差、乏力、烦躁易怒及腰膝酸软记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症状终点记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膝酸软、乏力的改善治疗后两组记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临床痊愈26.4%,总有效率82.1%,对照组分别为10.4%、76%,随访结果:对两组有效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13例复发和加重,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止泻汤配合针刺治疗IBS-D效果显著,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止泻汤针刺【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330-02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脑一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肠道运动异常相关[1]。
由于 IBS是多种因素所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尚没有一种药物能缓解所有症状[2],因此主要采用综合治疗,遵守个体化治疗原则。
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我们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其病位在肠,其本在脾, 发病主要与肝胆的疏泄、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及肾的温熙、主司二便功能失调有关。
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小儿腹泻儿科收治的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5例,中医辨证治疗结合中医和针灸辨证治疗在观察组应用;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两组均在7d后评价治疗疗效。
结果观察组中,治愈5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2%;对照组治愈3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8%。
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结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标签:小儿腹泻;中药;针灸夏天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由细菌和病毒感染。
孩子的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的常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烧,呕吐和其他西医症状,儿童腹泻,腹泻的治疗抗炎,补液,中医认为,与腹泻的儿童的主要疾病脾,脾往往是湿的治疗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腹泻55例,辨证论治,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和治疗方案》[1]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在我们医院就诊的小儿腹泻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
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2.2)岁,病原菌的检测,其中7例细菌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3例,45例非感染性腹泻,发热7例,呕吐12例,轻度脱水15例,14例严重脱水,中度脱水16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2.6)岁,病原体检测,其中10例合并细菌感染性腹泻,6例感染性的病毒性腹泻,34例非感染性腹泻,10例在发烧,呕吐8例,轻度脱水13例,中度脱水29例,8例严重脱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1.2.1对照组纠正水,控制和非感染性腹泻的电解质,酸碱失衡,加强护理,饮食调整,防止病毒感染的并发症;蒙脱石散对腹泻和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低镁联合应用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的一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中医和针灸辨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香葛止泻汤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将腹泻患者21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78例。
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香葛止泻汤,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4%、77.14%,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香葛止泻汤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能够产生相互协同的作用,在调理小儿的脾胃功能同时帮助患儿恢复肠道的微环境,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标签:小儿腹泻;香葛止泻汤;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小儿腹泻在临床上为多发病,多见于4个月~2岁小儿,此时患儿各项免疫机能还未发育完全,身体抵抗力差,因此易成为该病的高危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频繁,水样便或夹杂不消化的食物,同时可伴有电解质紊乱,若不及时治疗,使得病情迁延不愈可引起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的缺乏及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对患儿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采用香葛止泻汤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腹泻患者211例。
将其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105例。
治疗组男42例,女64例,年龄1.5~6岁;病程1~9个月。
对照组男58例,女47例,年龄1.5~8岁;病程2~8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3~5岁,2片/次,2次/d;1~3岁,1片/次,2次/d,饭后温水送服。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香葛止泻汤治疗,药方为:黄连2 g、陈皮2 g、木香2 g、甘草3 g、藿香5 g、白芍5 g、葛根8 g、苍术8 g、炒麦芽8 g、炒谷芽8 g、山楂8 g、茯苓10 g。
《伤寒论》葛根汤治疗肠道外感染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总结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护人员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对肠道外感染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疾病进行了研究,发现《伤寒论》葛根汤可以有效地治疗此病症,文章主要阐述了这一医学现象,供大家参考。
标签:小儿腹泻;临床;葛根汤1 中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小儿腹泻中医称小儿泄泻,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多由于外邪入侵、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影响以及饮食内伤等原因,致使清浊不分,水谷混杂,病及大肠而成;临床以湿胜和脾胃功能失调多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
中医中药在对本病的治疗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经验丰富、毒副作用小。
历代医家对治疗小儿泄泻都有各自的独特见解。
分别从脾虚,情志,外感,伤食等方面论述了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目前在小儿泄泻证治分类中,大致分为五型:(1)湿热泻治法为清肠解热,化湿止泻;(2)脾胃虚寒泻治法为温中健脾,固涩止泻;(3)伤食泻治法为运脾和胃,消食化滞;(4)脾虚泻治法为健脾益气,助运止泻;(5)脾肾阳虚泻治法为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 西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小儿腹泻病,是一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到综合症。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起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分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因素两种。
其中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因素(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和气候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为肠道内感染与肠道外感染。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肠道外感染,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扰作用而并发腹泻。
3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与“邪客阳明”引起的小儿泄泻的联系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肠道外感染性小儿腹泻俗称肠胃感冒,其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发热,头疼,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疼,口干,烦渴等。
临床探索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效果探讨王晓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中医院儿科,安徽亳州 233600)摘要:目的: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效果探讨。
方法:选2020年4月~2021年4月于我院的秋季腹泻患儿76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葛根岑连汤加味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以及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研究组治疗后TNF-α、IL-6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发热、腹泻、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小儿秋季腹泻应用葛根岑连汤加味治疗效果更佳,可以有效降低患儿机体中的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可以缩短症状的消失时间,加速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治疗效果临床中称秋季腹泻为轮状病毒肠炎,多发于婴幼儿,是轮状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此病起病急,发展快,症状严重,主要症状为腹泻、发热和呕吐,目前临床中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多以液体疗法、饮食疗法为主。
西药因药效确切、成分明显、见效快的优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因患儿自身抵抗力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导致效果不佳。
如今中医养生日渐兴盛,葛根岑连汤加减治疗应用于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中,其可以调理患儿的体内环境,改善肌理的同时根除病症[1]。
本文主要探讨小儿秋季腹泻应用葛根岑连汤治疗的效果,如下报道。
1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选2020年4月~2021年4月于我院的秋季腹泻患儿76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共38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33±0.56)岁,女14例,男24例。
研究组共38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29±0.64)岁,女19例,男19例。
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确诊为小儿秋季腹泻者;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腹泻治疗期间采用针灸结合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选取86例腹泻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采用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对比患儿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研究组不良事件率更低;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结论:在小儿腹泻治疗期间,采用针灸结合中医治疗可以提升患儿治疗效果。
其对于患儿预后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小儿腹泻;针灸;中医治疗;临床效果对于小儿群体而言,由于其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基于此,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相对偏低,其无形中增加了腹泻问题的发生几率[1]。
长期以来,对于小儿腹泻问题,我国主要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然而。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西药治疗的综合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改进。
基于此,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医疗工作者结合中医视角对于小儿腹泻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其促进了针灸与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新型手段在临床过程中的应用与普及,其为患儿病情的控制与改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
本文针对在小儿腹泻治疗期间采用针灸结合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选取86例腹泻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14±0.23)岁;研究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1~7岁,平均(3.18±0.25)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即大便性状改变,多为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5次。
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
1.2 方法1.2.1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药物选用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药物用法用量如下:将药物倒入50mL温水中摇匀服用,1~2岁患儿,1袋/d,分3次服用,2岁以上患儿,2袋/d,分3次服用,连续治疗3d。
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葛根芩连汤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8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4例,实验组采取常规治疗(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辅助葛根芩连汤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比两组秋季腹泻患儿治疗前后的KPS评分、腹泻缓解时间及临床效果。
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儿KPS评分、腹泻缓解时间及临床效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小儿秋季关性腹泻患者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的可行性较高,安全可靠,能快速缓解患者的腹泻症状。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葛根芩连汤小儿秋季腹泻好发于秋冬季,多因轮状病毒感染消化道所致,轮状病毒侵犯小肠粘膜而发病,使小肠纤毛细胞结构破坏,从而导致腹泻[21。
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呕吐症状为主,伴有发热,目前暂未有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葛根芩连汤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观察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8月儿科门诊108例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21。
所有患儿病程均在1-3日内,临床表现症状日排便10余次,呕吐3-5次/天,伴有体温升高并大于38.5度。
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秋季腹泻标准。
重度脱水或伴有低血容量,休克患儿除外。
108例患儿中合并重度脱水12例,中度脱水60例,轻度脱水28例,发热40例。
监护人均知晓此研究并自愿参与。
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30例,年龄分布区间为2~9岁,平均年龄为(4.3±2.2)岁。
实验组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岁,平均年龄为(4.5±2.4)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
方法: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小儿腹泻患儿82例进行分组研究。
西医组采取蒙脱石散治疗,中医组采取葛根芩连汤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腹泻控制率;止泻平均时间、治疗平均时间;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患儿排便次数、便质评分的差异。
结果:中医组跟西医组比较,腹泻控制率更高,P<0.05;中医组相较于西医组止泻平均时间、治疗平均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两组排便次数、便质评分相似,P>0.05;治疗结束中医组相较于西医组排便次数、便质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
结论: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值得推广。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小儿腹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365-02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多发病,传统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带来严重不良反应,可加重患儿肠道内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症状而影响预后[1]。
为了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小儿腹泻患儿82例进行分组研究。
中医组患儿男27例,女14例;0.5~2岁,年龄(1.14±0.13)岁。
发病时间6~20天,平均(10.51±3.29)年。
西医组患儿男28例,女13例;0.5~1.9岁,年龄(1.12±0.21)岁。
发病时间6~19天,平均(10.36±3.21)年。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西医组采取蒙脱石散治疗,1岁以内每天1袋,剂量3g;1岁以上每天2袋,剂量6g。
可根据患儿情况分次口服。
中医组采取葛根芩连汤治疗。
方剂组成:葛根15g;黄芩12g;黄连6g。
腹痛者加白芍和木香;高热者加滑石粉、车前子和甘草;大便溏者加茯苓、白术和甘草;呕吐者加半夏和生姜汁;腹胀者加焦三仙和砂仁;久泻不止加赤石脂和诃子。
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XIA Zuen【摘要】目的探析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7年12月儿科接诊的秋季腹泻患儿86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0%高于对照组76.7%,副反应发生率2.3%低于对照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复发率0.0%低于对照组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秋季腹泻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效果佳、安全性高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荐使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2【总页数】3页(P63-64,69)【关键词】经方;秋季腹泻;儿科学;葛根芩连汤【作者】XIA Zue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秋季腹泻又称轮状病毒肠炎,是因轮状病毒引发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且症状严重,患儿发病初期多伴有呕吐、咳嗽、流鼻涕等感冒样症状,目前尚无特效药,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西药因成分明显、药效确切、见效快,被广泛应用于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但受制于药物不良反应加之患儿自身抵抗能力有限,致使疗效不甚理想。
随着中医养生文化日渐兴盛,加之中医药国际化,当前部分医者推崇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以期借助温补中药调理机体内环境,改善肌理,进而根除病症。
本文旨在分析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86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各43例。
本研究经院领导及儿科医护人员共同审核通过,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血常规、粪便检查和轮状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确诊,排除药物过敏、遵医性差及先天肠道异常者。
葛根止泻汤加针灸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探讨发布时间:2022-09-14T09:27:01.7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1期作者:张鹏宇张晨振秦钰[导读] 探讨治疗小儿腹泻应用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
张鹏宇张晨振秦钰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101300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腹泻应用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方式抽取我院2020.8-2021.7内70例小儿腹泻患儿并分组,对照组33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37例实施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观察临床疗效及价值。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达97.2%,对照组为78.7%,且经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用时较短,两组数据对比,P<0.05。
结论: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葛根止泻汤;针灸;临床疗效小儿腹泻由诸多内外源因素联合作用所致,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会导致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发生明显改变。
近年来该病临床患病率较高,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长此以往,会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并对其生长发育产生阻碍。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以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远期治疗效果欠佳。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技术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颇有建树[1-2]。
为探讨治疗小儿腹泻应用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特展开本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方式抽取我院2020.8-2021.7内70例小儿腹泻患儿并分组,对照组33例:男、女分别为15、18例,年龄1.5-6岁,均值(3.69±1.58)岁。
观察组37例:男、女分别为20、17例,年龄1-6岁,均值(3.50±1.45)岁。
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两组资料,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完善临床和实验室各项检查,遵医嘱给予患儿抗病毒、抗炎以及纠正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小儿夏季腹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夏季腹泻治疗时选择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到2017年9月间收治的80例夏季腹泻小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相对较快,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87.5%,其组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小儿夏季腹泻临床效果良好,相比单纯西医而言,可促进患者及时恢复,同时提高治疗效果,故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药;针灸;小儿夏季腹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350-02【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summer diarrhea.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80 cases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in the summer of September 2017 we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latively fas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7.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summer diarrhea clinical effect is good, compared with simple western medicine,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in time, and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Infantile summer diarrhea; CSlinical effect小儿是临床疾病患者中特殊群体,由于该类人群的年龄较小,且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系统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故容易出现多种疾病;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夏季,细菌等微生物生命力旺盛,而人体作为其主要宿主,故容易出现腹泻等现象。
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恢复时间研究杨开洋〃,屈箫箫2,杜元灏1A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摘要目的:观察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腹泻患儿112 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思密达治疗,观察组患儿给 予析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 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 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血清中心肌酶(A S T、C K、C K-M B)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的排便次数恢复正常(2. 16±1. 26) d、粪便性状恢复正常(2. 21±1.21) d、大便常规恢 复正常(2. 51±0. 92) d及退热时间(3. 55±0. 91) 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0. 05)。
结论: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小儿腹泻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 间。
主题词 腹泻/中医药疗法儿童@葛根止泻汤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725. 7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1000-7369. 2017. 11. 042 Gegen Zhixie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in childrenYang Kaiyang,Qu Xiaoxiao,Du Yuanhao.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Gegen Zhixi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in children.Methods: 112 cases of children with diarrhea,divided 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have56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mecta,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Gegen Zhixie decoction,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94. 64%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2. 14%,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C0.05)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after treatment,serum test center muscle enzyme (A S T,CK group and CK-MB)index data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C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 statistics.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the normal defecation (2. 16 +1. 26) d,normal stool (2. 21 士1.21) d,stool normal (2. 51+ 0. 92) d and pyretolysis time (3. 55 +0. 91) d,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C〇.05). Conclusion:Gegen Zhixie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arrhe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infantile diarrhea?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quick diarrhea?good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 Diarrhe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hild@Gegen Zhixie decocti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 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疾病,患病 率较高,仅次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患病率[1]。
临床 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惊厥、脱水及代谢性 酸中毒,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2]。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西医对症支持治 疗为主,但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本文采用葛根止泻汤 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为2016年1月至2016 A通讯作者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腹泻患儿112例,所有患儿均经 过检查符合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排除重度脱水、高 热、药物过敏、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w=56)与对照组(w=56);观察 组男M例,女22例;年龄4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1. 77±0. 72)岁;病程 1〜7 d,平均病程(2.43±0. 64) d;每日腹泻次数4〜12次,平均每日腹泻次数(7. 69±1.05)次。
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年龄(1.81±0. 67)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2. 21±0. 58)d;每日腹泻次数5〜12次,平均每日腹泻次 数(7. 71±1. 12)次。
本次研究均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 员会及患儿家属的同意,并与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纠正酸碱 失衡、纠正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抗炎、调整饮食等对症 治疗。
对照组患儿给予思密达治疗,具体为:思密达 (国药准字H2〇000690;规格:3 g X15袋/盒);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观察组患儿给予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葛根 止泻汤组方:葛根20 g,蒲黄15 g,白芍、黄柏、白及、槐 花、地榆各10 g,用水煎服至30 m l, 1剂/d,分两次口 服。
针灸:取足三里、脾俞、大肠俞等穴位,采用1.0寸 毫针,进针〇. 5寸,采用捻转提插补泄手法针灸,多补 少泻,不留针,1次/d;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 疗程。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恢 复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X 100%;症状恢复时间包括粪便性状正常时间、排便次表数正常时间、大便常规正常时间、退烧时间[3]。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 S13.0统计学软件,计 量资料用表示,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〇.〇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 患儿疗效(94. 64%)显著高于对照组(82. 14%) (_P< 0.05),见表 1。
表 观察组和对照组小儿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5639(69. 64%)14(25%)3(5. 36%)53(94. 64%)对照组5631(55. 36%)15(26. 79%)10(17. 86%)46(82. 14%)2比较组间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血清中心肌酶(A S T、C K、C K-M B)指标数据上均优于对照组(P<〇.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两组组间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比较(U/ L)组另I J?t时间A ST CK C K-M B观察组 45 治疗前36. 14±3. 58354. 55±27. 5630. 31±2. 16治疗后22. 10±3. 34a*124. 05±25. 21A*14. 13±1. 76a*对照组 45 治疗前35. 42±4. 29360. 12±34. 2329. 65±4. 28治疗后33. 32±5. 69316. 32±36. 65a26. 57±3. 89注:与治疗前相比,A P<〇. 05,与对照组相比,* P<0. 053两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对比观察组患儿的 及退热时间(3.55±0. 91) 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排便次数恢复正常(2. 16±1. 26) d、粪便性状恢复正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_P<0. 05),见表3。
常(2.21±1. 21) d、大便常规恢复正常(2. 51±0. 92) d表 两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对比(d)组另I J n排便次数正常粪便性状正常大便常规正常退热时间观察组562. 16±1. 262.21±1. 212. 51±0. 923. 55±0. 91对照组564. 72±1. 284. 64±2. 223. 12±1. 045. 42±0. 95讨论小儿腹泻患病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生长 发育快,所以需要相对较多的营养物质,进食次数较 多,主要以液态为主,但儿童的肠胃道S I g A及血清免 疫球蛋白水平较低,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较差,不能适 应较大食物量及较多食用次数,且儿童消化系统未发 育完善,肠胃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较多,胃内病菌杀 灭能力较弱,儿童发生腹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