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能量释放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一、本节的概念体系和概念图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的重要概念展开。
概念体系是对与重要(上位)概念密切关联的次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结构性描述,反映了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涉及两个较为重要的上位概念,用●表示;两个次级概念分别用◎表示。
每个概念所在的位置,表明了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和地位。
越是处于上位概念就越抽象,越是下位概念就更接近事实性知识。
教学中,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事实性知识的支持,但最终要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为教学成功的标志。
在表述上,概念的表述都采用了概念内涵的命题式描述,这既是对本节教学水平的描述,也是期待学生在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能够自己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所有的概念描述都是要求在理解的水平。
概念体系●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食物中的糖类等有机物。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并维持体温的恒定。
概念图是本节教学内容之间结构关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更加清晰地表现了本节几个生物学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清晰的内容框架和思路。
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归纳、小结本节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图式结构。
概念图呼吸作用二、教学目标1.学会测定食物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与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设计、制作热量测定仪的过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能够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活动“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1.活动“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如何减少分析的误差。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食物是由有机物质组成的。
2.能够简单描述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分解的不同过程。
3.掌握糖、脂肪和蛋白质可以提供能量这一基本知识。
4.能够简单描述人体运动时需要的能量与食物中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各种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2.食物中能量和人体需要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1.焦糖、油、鸡蛋白、蛋黄、肉。
2.玻璃试管、试管夹、水浴器。
3.彩色笔、白板。
四、课堂教学过程1. 热身总结一个人一天的活动量,需要获得多少能量?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体重与身高,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合理获得能量。
2. 学习2.1 食物是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学习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特点,了解一些有机物质的例子,例如:糖、脂肪、蛋白质等。
2.2 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分解的不同过程有机物质在细胞内经过氧化反应,发生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
糖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能量。
脂肪和蛋白质也有类似的分解反应。
2.3 食物提供能量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可以被人体利用。
糖在人体内的代谢可以生成ATP,而ATP是人体需要的能量物质,所以说糖可以提供能量。
脂肪和蛋白质也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
3. 实验本次实验主要是解释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在实验中使用焦糖、油、鸡蛋白、蛋黄、肉等食物,将其放入玻璃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再次用水浴器加热。
期间,让学生分析试管内的变化以及水蒸气的产生,从而导入食物中的能量释放。
4. 延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计算出自己一天需要的能量,再从食物中提取能量的角度讲解食物营养,从而引导学生注重饮食健康。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并复习所学知识。
2.阅读关于蛋白质、糖和脂肪的基础知识,并总结有机物质的特点。
3.记录自己一天的饮食,分析获得的能量是否合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学生对食物中的能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注重自己的饮食和健康。
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目标】1、学会测定食物中储存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与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气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演示,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重点】1、活动“探究食物储存的能量”。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1、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如何减少误差的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3、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过程】活动一:激情导入1、引言: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而且需要能量。
2、请列举人体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各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果:跑步、走路、说话、写字、抬头、眨眼等等。
在人体内还有很多我们没想到的一些,如细胞分裂,物质运输等。
3、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讲述:食物除了为我们构建身体提供原料以外,还为我们维持体温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提问:食物中究竟储存多少能量?食物中的能量又是怎么释放出来的?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能量是否相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与哪些营养成分有关?学生:食物中含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有关。
(3)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你们准备选择哪两种食物作为实验材料?学生回答:选花生和核桃,选黄豆和花生,选蚕豆和核桃……(4)从同学们选项的材料看,都是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们准备好的热量测定仪拿出来,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这些食物中究竟含有多少能量。
学生准备探究。
活动二: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根据教材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所有的食物中都储存有能量,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富含油脂的食品储存较多,淀粉和蛋白质类食物储存能量较少。
根据这个提示,你们组对选择的两种食品所储存的能量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学生提出问题,花生和黄豆等食物中储存有多少能量?能量是怎么释放出来的?作出假设:花生等食物储存的能量多,黄豆等食物储存的能量较少。
4.10.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同步卷3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食物中,不适合作为“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的实验材料是()A.新鲜黄瓜B.核桃种子C.干小麦D.大豆种子2.某同学想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中所含的能量,他根据1毫升水每升高1摄氏度需要吸收4.2焦的热量的规律,通过燃烧法进行探究(如图),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种子种子质量(克)水量(毫升)燃烧前水温(℃)燃烧后水温(℃)花生仁0.6302026核桃仁0.7302034A.为了减少误差,需要设置重复组,测量结果取其最大值B.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温度计的下端要接触锥形瓶底部C.实验测得燃烧后的水温与实际理论数据相等D.同质量的花生仁中含有的能量少于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3.为了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将等量花生和玉米点燃后分别加热A和B试管中的水,C试管不用任何食物加热,然后比较水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出下列数据试管食物名称起始温度最终温度温度上升值A试管花生加热25℃77℃52℃B试管玉米加热25℃50℃25℃C试管不加热25℃25℃0℃分析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食物中有能量B.该实验能说明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不同C.为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应设置重复组,实验结果取最高值D.食物中的能量=温度上升值(度)×4.2(焦)×水量(毫升)4.等量的下列食品在体内完全分解,释放能量最多的是()A.馒头B.花生C.鸡蛋D.苹果5.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花生种子所含能量”的实验,他们测得,一粒花生种子充分燃烧后,锥形瓶中的50mL水从15℃升高到了35℃(1mL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这粒花生种子实际所含的能量最可能()A.小于3150焦B.等于3150焦C.等于4200焦D.大于4200焦二.判断题(共5小题)6.维生素C能使蓝紫色的吲哚酚试剂褪色.(判断对错).7.测定食物中的能量时要多测几次求平均值,这样结果才更准确.(判断对错)8.在测定花生种子的能量时,应多测量几次,计算平均值以减少实验的误差.(判断对错)9.往白萝卜研磨汁中加入碘的淀粉溶液可观察到褪色反应,说明其中含有维生素C.(判断对错)10.健康人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蛋白质。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10.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一.选择题(共7小题)1.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在他制订的计划中错误的是()A.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B.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C.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D.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2.某研究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分析正确的是()食物名称核桃仁花生仁黄豆质量(克)①2020水(毫升)②50③温度上升(℃)3 2.2 1.4 A.表中①②③分别是10、20、50B.三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黄豆C.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这些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D.要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在食物完全燃烧尽时读数3.利用“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可以测定维生素C含量。
为了比较下列四种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分别滴加这四种蔬菜汁,直到高锰酸钾褪色为止,所需蔬菜汁滴数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明,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蔬菜是()黄瓜汁青椒汁芹菜汁白菜汁高锰酸钾(2毫14滴8滴15滴11滴升)A.黄瓜B.青椒C.白菜D.芹菜4.有关“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多少热能测定食物中的能量B.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C.设置重复组可以减少实验误差D.食物燃烧时散失的热量不影响实验结果5.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某生物兴趣小组提出探究不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课题,并利用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蔬菜种类黄瓜汁青椒汁芹菜汁菠菜汁蔬菜汁滴数1571612A.人类缺乏维生素C会患夜盲症B.实验中除高锰酸钾溶液的量不同外,其它条件完全相同C.某同学使用同一支滴管连续吸取并滴加不同的蔬菜汁D.根据实验结果,青椒含有更多的维生素C6.如表是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四种食物中能量的实验结果(注: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名称 第一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学科 生物 授课班级 初一年段 授课时数 2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晋江市××中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教学首先面临的困难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分组讨论“列举人体的哪些生活活动需要能量”,对于讨论的结果老师不必过多评价,进而引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食物。接下来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食物中的能量是如何释放出来的?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能量是否相同?”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归纳燃烧过程的条件和产物,进而引出新问题:“食物在体内供能的过程与燃烧的过程一样吗?”结合问题进行实验演示“检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食物在体外、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测定食物中储存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与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气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演示,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食物中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了解食物中有多少能量,怎么释放出来。 3.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不同的食物中的多少不同。 4.通过简单计算,使学生了解食物热量价的来历。 5、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下的学生还没有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的常识,而且“能量”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食物储存的能量”。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实验、讲述、讨论
教学难点 1、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如何减少误差的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3、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实验、讨论、讲述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一、食物中储存能量 1、 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 2、 热价 糖类:17.15kj/g 蛋白质 23.43 kj/g 脂肪 38.91 kj/g
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 演示“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变化” 2、 什么是呼吸作用 3、 呼吸作用的意义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一、激情引入 1、引言: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而且需要能量。 2、请列举人体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各小组可以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果:跑步、走路、说话、写字、抬头、眨眼„„。 在人体内还有很多我们设有想到的一些,些如细胞分裂,物质运输等。 3、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讲述:食物除了为我们构建身体提供原料以外,还为我们维持体温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提问:食物中究竟储存多少能量?食物中的能量又是怎么释放出来的?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能量是否相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人主要食物的营养成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结合表格提供的数据思考,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与哪些营养成分有关? 学生根据表格提供数据可以看出:食物中含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有关。 (3)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你们准备选择哪两种食物作为实验材料? 学生回答:选花生和核桃,选黄豆和花生,选蚕豆和核桃„„。 (4)从同学们选项的材料看,都是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们准备好的热量测定仪拿出来,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这些食物中究竟含有多少能量。学生准备探究。 二、活动: “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根据教材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所有的食物中毒中都储存有能量,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富含油脂的食品储存较多,淀粉和蛋白质类食物储存能量较少。 根据这个提示,你们组对选择的两种食品所储存的能量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花生和黄豆等食物中储存有多少能量?能量是怎么释放出来的? 作出假设:花生等食物储存的能量多,黄豆等食物储存的能量较少。它们是通过燃放的方式把能量释放出来的。 2、指导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课前已完成) 听取学生汇报实验准备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适时进行指导、指示,特别是要注意安全。 学生汇报实验计划。 各小组汇报计划和实验步骤。 主要内容是:(1)实验装置的安装情况。(2)确定能量释放值的计算方法。(3)实验中的具体分工:操作人、记录人(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中应急处理人。 进行探究活动。 三、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 1、在进行探究活动时,为什么要安排重复实验?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因为一次实验的偶然性太大,如果安排平行重复实验,可以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2、如何解释实验结果与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数据之间的差异? 学生回答:食物在燃烧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不可能全部用来把水加热而使温度计上的刻度上升,总有一部分通过测定仪上的孔洞以及铁罐壁而散失掉,所以实验结果与教材上提供的数据之间差异较大。 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呢?请大家下来以后再进一步交流。请看下面几个问题: (1)比较说出哪种小食品储存的能量多?这种小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 (2)保证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其他小组测量同类食品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你组探究活动的成功与不足。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像核桃、花生等油脂比较多的储存的能量较多,这些小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保证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充足。 (3)肯定学生的参与。同学们都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很自信,能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外,不错,继续发扬。陈述:这个探究活动重在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四、食物的热量价 1、计算食物的热量价。 学生与老师一起计算,再估算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与探究结果进行比较。 据测定,每克糖类储存的能量平均为17。15KJ,蛋白质23。43KJ,脂肪38。91KJ,由于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不同,所以储存能量的数量也不同。 2、问:从这三大类有机物的热量价中,你们会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热量价的数据发现:不同的有机物含的能量不同,脂肪的热量价最高,其次是蛋白质,然后才是糖类。 师补充说明: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不同,所以储存的能量数量也有所不同。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据测定,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70%来自糖类的分解),脂肪是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在人体内储存的。 五、本课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回顾与思考后回答: 我们学会了测定食物中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能够设计和制作热量测定仪,了解了食物的热量价,我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师总结: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递进设问引入新课。 (1)通过进行探究活动表明,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那么保证食物在体外能够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活动,回答:保证食物在体外能够充分燃烧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氧气。 (2)人体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是怎样释放出能量的?在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呢?请同学们进行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很多同学比较疑惑,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怎么燃烧呢?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释放能量可能也需要氧气。 (3)氧气是怎么进入人体内? 学生回答:通过呼吸。 (4)通过呼吸,吸入人体内的气体与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是一样的吗? 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小声讨论。 二、演示实验: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1、师生共做演示实验。 (1)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教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集气瓶,学生上台进行实验。 ①两个同学分别用吸管向C、D集气瓶中吹气5分钟。 ②点燃两支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在A、C集气瓶中。 ③取10ml澄清的石灰水(两份),分别倒入B、D集气瓶中。 (2)、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蜡烛在A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的时间长,向B、D集气瓶中倒入等量的石灰水时,B瓶中没有浑浊现象,D瓶中有浑浊现象。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和C中的气体成分是否有差异? B和D瓶中的气体成分是否有差异? 请说出实验检测的依据。 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少而二氧化碳多呢?(相对于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A和C瓶中的气体成分有差异。因为蜡烛在A瓶中比C瓶中燃烧的时间长,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人体内呼出的气体的氧气含量。 B和D瓶中的气体成分有差异。因为将等量的石灰水分别倒入B和D瓶中,D瓶中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因为人体内的细胞进行新陈代谢要消耗氧气,而放出二氧化碳。 2、本质。 (1)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呢?可以结合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生物的哪些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的知识讲解。 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要放热。 (2)人体内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只要是活的都要进行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