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裂肌功能紊乱与慢性腰痛康复_周同
- 格式:pdf
- 大小:62.41 KB
- 文档页数:1
伴有同侧下腰痛的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形态观察郭亚龙,蒋维利,程嘉伟,聂虎,刘涛,韩世康,牛国旗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安徽蚌埠233002摘要:目的 观察伴有同侧下腰痛(LBP )的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 )患者多裂肌形态,探讨多裂肌形态变化对LBP 的影响。
方法 伴有同侧LBP 的单侧LDH 患者4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定LBP 疼痛程度,并依据患者VAS 评分分为A 组(VAS 评分≤4分)和B 组(VAS 评分>4分)。
两组患者均接受腰椎MRI 扫描,使用Image J 软件分别测量两组患者L4/5椎间盘突出侧和椎间盘非突出侧多裂肌的相对横截面积(RCSA )和脂肪浸润度(DFF )。
结果 43例患者椎间盘非突出侧多裂肌RCSA 为40.15 ± 4.87、DFF 为28.88 ± 6.27,椎间盘突出侧多裂肌RCSA 为36.57 ± 4.74、DFF 为33.83 ± 5.53,两者相比,P 均<0.05。
与椎间盘非突出侧相比,A 组患者椎间盘突出侧多裂肌RCSA 降低、DFF 升高(P 均<0.05);与A 组相比,B 组患者椎间盘非突出侧多裂肌RCSA 降低、DFF 升高(P 均<0.05)。
结论 伴有同侧LBP 的单侧LDH 患者,椎间盘突出侧多裂肌均发生萎缩。
与LBP 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相比,LBP 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椎间盘非突出侧多裂肌也发生萎缩。
关键词:多裂肌;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相对横截面积;脂肪浸润度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23.33.007中图分类号:R6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 (2023)33-0032-04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multifidus muscle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ccom⁃panied by lower back pain on the same sideGUO Yalong , JIANG Weili , CHENG Jiawei , NIE Hu , LIU Tao , HAN Shikang , NIU Guoqi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 Bengbu 233002,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of the multifidus muscle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 accompanied by lower back pain (LBP ) on the same side , an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multifidus muscle morphology on LBP. Methods Forty -three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LDH accompanied by ipsilater⁃al LBP were evaluated for LBP pain using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VAS score ≤ 4 points ) and group B (VAS score>4 points ) based on the patients' VAS score. Patients of both groups underwent lumbar spine MRI scan , and Image J softwar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cross -sectional area (RCSA ) and the degree of fat infiltration (DFF ) of the multifidus muscle on the L4/5 herniated and non -herniated side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RCSA and DFF of the non -herniated sid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in 43 patients were 40.15 ± 4.87 and 28.88 ± 6.27, respectively. The RCSA and DFF of the herniated sid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36.57 ± 4.74 and 33.83 ± 5.53, respectively ,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ll P <0.05). Compared with thenon -herniated sid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 the RCSA of the multifidus muscle on the herniated sid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in the patients of group A decreased and the DFF increased (all P <0.05); compared with patients in the group A , pa⁃tients in the group B showed a decrease in RCSA and an increase in DFF in the non -herniated sid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multifidus muscle (both P <0.05). Conclusions Unilateral LDH patients with ipsilateral LBP experience atrophy of the multifidus muscle on the herniated sid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mild LBP pain , patientswith severe LBP pain also experience atrophy of multifidus muscle on the non -herniated sid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Key words : multifidus muscle ; lumbar disc herniation ; lower back pain ; relative cross -sectional area ; fat infiltra⁃tion degree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804h08020247);蚌埠医学院自然科学基金(2021byzd199);蚌埠医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BYKC201911)。
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现刘邦忠;李泽兵;何萍;贾月霞;朱一皓;韩荣【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03(018)010【摘要】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腰痛组为慢性腰痛病人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3.53岁.正常组为无腰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15例,年龄、性别与腰痛组相匹配.运用表面电极记录上肢快速前屈、外展、后伸时多裂肌、最长肌、腰髂肋肌及三角肌的肌电信号,对各椎旁肌收缩的潜伏期与三角肌收缩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正常组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收缩均早于最长肌、腰髂肋肌;腰痛组各椎旁肌几乎同时收缩,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均较正常人收缩延迟.结论:椎旁肌群中多裂肌在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腰痛病人多裂肌功能减退.【总页数】3页(P609-611)【作者】刘邦忠;李泽兵;何萍;贾月霞;朱一皓;韩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骨肌超声在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厚度和横截面积测量中的应用 [J], 张志杰;朱毅;刘四文;王俊;刘春龙2.多裂肌在脊柱突然失平衡时的肌电表现 [J], 刘邦忠;李泽兵;何萍3.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频特征变化 [J], 张珊珊;吴文;韩秀兰;李婷婷;孙一津;王楚怀4.慢性腰痛患者和健康人多裂肌大脑运动皮质区地形图的比较 [J], 李鑫;葛乐;林科宇;彭婉婷;王楚怀5.两种干针法对腰背痛患者腰骶部多裂肌压力痛阈值和肌电幅度的短期影响 [J], 胡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常见慢性腰痛的治疗方案 作者:郭险峰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18期
对于慢性腰痛,临床上不同医生之间诊断的一致性很差,也很少有为试验室证据支持的腰痛模型,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临床治疗研究的质量显然也不会太高。因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既不能单单根据影像学的诊断结果为腰痛患者作出最终的诊断,也不能强求所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为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
收集病史、查体及影像学的资料,结合生物力学的研究结果和医生自身的临床经验,作出初步的分型及治疗方案,再根据治疗结果加以验证,可对大部分的腰痛患者的病因作出较为明确的分析与判断,大部分患者的病情也会得到缓解。以下,结合笔者的经验介绍一些常见的慢性腰痛的治疗方案。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神经肌肉型A型:多裂肌功能下降型 病因 腰椎的局部稳定肌(多裂肌)的功能下降。病史数月者,主要是神经系统对多裂肌的控制紊乱;如病史>6个月,既包括神经功能的紊乱,也包括稳定肌群的萎缩。
临床表现 腰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可减轻。腰痛部位多位于单侧,或一侧较重、对侧较轻,多数相当于L4/5一侧旁开3cm处。
治疗 伸展方向的运动训练,如单腿支撑搭桥训练。悬吊运动训练效果很好,使用徒手操和康复球球操训练有一定作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腰痛学校),指导其每天小步快走0.5h,时速6km/h。
慢性腰痛B型:运动肌群紧张型 病因 腰椎的局部稳定肌功能下降,运动肌群代偿性紧张。此类患者面对双重问题,多裂肌的功能下降使腰椎的稳定性下降,与此同时,持续紧张的竖脊肌又对腰椎造成了持续不断的过度压力。
临床表现 患者慢性疼痛,休息缓解不明显,但也有部分人群卧床能减轻。多数患者主诉疼痛的区域位于竖脊肌的走行区域,部分患者主诉疼痛为游走性的(因在不同时间,竖脊肌的过度紧张与劳损可交替发生在不同的肌束)。触诊发现竖脊肌张力明显增高,可伴随有腘绳肌、髂腰肌的过度紧张及肌肉的短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治疗 首先采用屈曲方向训练,如以俯卧位训练为主的悬吊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肌训练,通过腹肌的紧张抑制伸肌群的紧张(交互抑制原理,屈肌群紧张时,伸肌群自动放松),动作为屈髋屈膝姿势下完成的仰卧起坐。同时进行各种牵伸训练,如被动牵伸髂腰肌、腘绳肌、竖脊肌等。可配合进行伸展方向的运动训练,如单腿支撑搭桥训练。可口服肌肉松弛剂如妙纳(盐酸乙哌立松片)。多进行温热治疗。
与腰痛有关的七块肌肉,你是因为哪一块?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经常腰背疼由于经常久坐不运动我们的腰背疼痛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很多人都说是生活压弯了我们的脊梁那我们今天就和生活较较劲你知道腰背疼痛具体是怎么回事吗?腰背疼痛具体和这七块肌肉有关!1、竖脊肌认识竖脊肌竖脊肌(erector spinae)又名骶棘肌(sacrospinalis),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充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深沟内。
从骶骨直至枕骨,为一对强大的伸脊柱肌。
竖脊肌肌群横跨了整个中轴骨,对中轴骨的大动作进行控制。
当我们在脊椎中立位时,竖脊肌和脊椎一样,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生理曲度状态。
一旦我们身体处于脊椎非中立位时(如:含胸驼背等不良姿态),我们的竖脊肌就会立马发挥它的作用。
竖脊肌双侧收缩时可伸直躯干、头部及颈部。
竖脊肌与腰痛的关系如果要选出人体600多块肌肉中最脆弱的一个,那一定是竖脊肌。
我们站、坐、走、跑、弯腰等日常动作都需要动用到竖脊肌,所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折磨着它。
基本上当你站着或坐着,习惯性驼背,弯腰以及头前伸,竖脊肌就必须持续用力,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肌肉劳损。
如何解救竖脊肌刚开始锻炼竖脊肌,可以采用这个动作,俯卧在地上依靠背部发力,将上身和腿部向上抬起,下腹紧贴地面,保持身体不要晃动。
尽量收缩背部2、多裂肌认识多裂肌多裂肌是位于骶骨到第二颈椎之间的肌。
较短,起自骶骨背面、腰椎、胸椎横突和第四至第七颈椎的关节突,肌束跨越二至四个椎骨后,止于全部椎骨,寰椎除外的棘突。
多裂肌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脊柱稳定、辅助脊柱做后伸、单侧收缩可以侧屈身体。
多裂肌是非常重要的腰椎稳定肌,尤其是下腰椎段,该肌肉存在大量的肌梭,许多下背痛与之相关,有研究表明有腰背疼痛现象的人往往在几天内,多裂肌的体积就会下降30%。
多裂肌与腰痛的关系因长期的姿势不当,比如弯腰搬重物、长期弯腰驼背等。
造成核心肌群失衡,比如存在肋骨外翻的人,核心就是无力的。
多裂肌出现问题后,常常会有疼痛产生,最常见的就是转移痛(痛到别的地方),所以大多时候会疼痛在腰部。
运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治疗下背痛徐远红;王俊华;李海峰;张少武;周建瑞;谢谨【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11(018)006【摘要】目的:研究运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对下背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给予物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对照组配合五点支撑法及飞燕点水法等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年后跟踪随访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个月及1年时2组VA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逐步下降明显,SF-36逐渐上升(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表现更明显(P<0.05,0.01).1年后跟踪随访,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与33.3%,P<0.01).结论:配合运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可有效减轻下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功能障碍,并明显降低复发率,其远期疗效巩固.【总页数】3页(P412-414)【作者】徐远红;王俊华;李海峰;张少武;周建瑞;谢谨【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681.5;R454;R743【相关文献】1.压力生物反馈仪在慢性下背痛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J], 李欣;王雪强;陈楠;陈炳霖;刘宇2.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分析 [J], 毕玉洁;张丽娜3.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分析 [J], 叶方4.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 [J], 张田田5.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效果 [J], 陈燕;邓俊;黎满玲;谭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
动医学分
会
多裂肌功能紊乱与慢性腰痛康复
周
上海体育学院同’,陆爱云1运动科学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系上
海
200438
: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多裂肌的结构、功能及在腰部稳定中的作用进
行
阐
述,探讨多裂肌功能紊乱与慢性腰痛的关系及康复方法
。
研究方法:文
献资料法
研究结果:多裂肌是属于脊柱背侧深层的肌肉,在腰部比较发达,分为浅、深两层
,
浅
层肌肉控制脊柱运动的方向,而深层肌肉控制椎体节段间的活动,其具有维持腰椎稳定
性
及
控制腰椎活动的重要功能,己得到多数学者的广泛认同。而慢性腰痛是康复医学、临床医学
和运动医学领域的常见疾病,其致病原因很多,病理机制也
异常复杂,但是越来越
多的基础
和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各种原因的慢性腰痛均在很大程度上
与维持腰椎稳定的腰部多裂肌功
能状态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研究表明,多裂肌的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肌肉预激
活延迟
、
协调控制功能障碍及肌肉萎缩方面。多裂肌的协调控制障碍、预激活的延迟均可以引起腰
部
脊柱稳定性下降,进而造成椎间小关节活动紊乱、骨关节炎、局部肌肉痉挛、周围韧
带
以及
椎间盘损伤,引起疼痛。同时,腰痛患者出现多裂肌萎缩己经持续被文献
证明,但是对于多
裂肌的萎缩程度和范围,以及与腰痛的关系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方法及实验对象的选取
有
关。采用有效、可靠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多裂肌的功能,在慢性腰痛的康复中己显得尤为
重
要。目前的康复手段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心理行为治疗等,但研
究者
们己经注意到脊柱稳定性治疗比低度干预和单纯运动治疗更有效,同时有减轻疼
痛、残疾
、
药物摄入的作用,并减轻了再发的几率。因此,对于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重点已经转移到
如多裂肌等脊柱周围小肌肉的激活和加强上,这样对提高脊柱长期稳定性和功能是有益
的
。
研究结论与建议:作为腰段脊柱重要稳定肌的多裂肌,其功能紊乱主要采用脊柱稳
定性
训练法进行康复。尽管采用稳定性训练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上有所差异,但其最终目
的
都是恢
复多裂肌的协调控制能力和力量,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慢性腰痛的全面康复。随着对多
裂肌功能紊乱及慢性腰痛腰痛机制的更加深入研究,相信在多裂肌和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方
法上会有更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