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治疗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45
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腰痛主要是指人腰骶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疼痛,一般在肋骨下缘与臀下皱褶之间疼痛,且存在下肢放射性疼痛。
上述疼痛可能与椎间盘、椎体、肌肉、关节以及神经功能异常具有关联性。
目前临床对于腰痛的命名尚未统一,在专业名词中一般以“下背痛”、“腰背痛”、“下腰痛”、“腰痛”等为主,但研究认为,以下腰痛命名更能符合人体解剖学定位。
标签:慢性下腰痛;康复治疗;进展根据临床实践指南,临床通常将腰痛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特异性腰痛,所占比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神经根性腰痛,所占比为百分之五、非特异性腰痛,所占比高达90%以上,腰痛患者一般在4-6周疼痛得到缓解,故此临床指南将急性腰痛定位为病程小于4-6周人群,将慢性腰痛定位为病程在12周以上人群[1]。
本次研究通过对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具体内容见下文。
1.流行病学人群中LBP的患病率较高,随着腰痛人群不断增加,导致慢性下腰痛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使医疗成本以及致残率不断增加,多数急性腰痛患者容易进入慢性期[2]。
尽管儿童患有该疾病的发病率不高,但是研究显示青少年LBP发病率不断增加,而通过对急性下背痛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大约具有60%以上患者伴有复发情况,而实施2年的随访其复发率为20%以上。
研究表明,年龄大于30岁、运动量小、怀孕、伴有心理压力的人群患有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相关研究显示,材料工该疾病发病率在30%以上,而伏案工发病率在10%以上。
同时也和生活方式、心血管系统相关。
2.腰痛机制研究发现,人体脊髓、神经、韧带、椎间盘病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引起腰痛等情况,同时过度牵拉也容易导致人体腰肌拉伤,使人体肌纤维损伤,导致疼痛感发生。
当人体韧带张力增加、也容易发生损伤变化,导致患者背部扭伤[3]。
同时多项研究显示,退行性椎间盘容易导致促炎因子产生,例如IL-6、IL-1、NGF等等,上述促炎因子在该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易对人体疾病造成一定影响。
第一部分康复方案基本原则一、骨科常见疾病术后分级康复目标:·恢复患者功能:关节活动度、力量、步态、腰椎稳定、无痛、无慢性炎症·预防及减少并发症:步态异常、慢性腰痛、下肢无力、下肢麻木二、适用技术·炎症控制:冷敷,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理疗(激光),·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度:被动活动(患者自己进行,治疗师进行),主动活动(患者自主、辅助主动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腰部核心力量训练(腰椎稳定性训练)·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疼痛控制技术:中频电疗、激光照射、腰椎稳定性训练·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功能训练三、以上技术可能导致的风险(一)椎间植骨未融合:腰背部主动训练时杠杆作用造成的较大的力矩(二)慢性腰痛:过度谨慎的康复可能导致腰背肌肉萎缩,腰椎稳定性下降四、风险预防机制·患者教育—包括生物力学知识、训练方案介绍、潜在风险、疼痛自我管理、健康知识宣教·预警机制:告知何种情况下需要联系手术医生(慢性腰痛、下肢麻木疼痛)附录1:康复基本原则第一,根据组织恢复的不同时期确定操作原则和操作内容。
第二,注重全身功能的维持与提高。
第三,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预防。
附录2: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慢性腰痛;下肢麻木/感觉异常;下肢肌肉力量减弱。
进行腰部稳定性训练,分析腰痛原因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与手术医生讨论腰痛的原因。
分析下肢麻木/感觉异常的原因,与手术医生讨论治疗方案。
采用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渐进康复训练等技术提高肌肉力量,采取步态训练、配置足踝矫形器改善步态。
附录3:慢性腰痛的原因腰部肌群可分为运动肌群(竖脊肌、腰大肌等)、稳定肌群(多裂肌等),运动肌群主要功能为提供动力,稳定肌群在运动中主要作用为稳定腰椎。
由于手术创伤、术后长期制动等原因,稳定肌群萎缩或功能下降,腰椎稳定性下降可导致慢性腰痛。
慢性腰痛常用的治疗技术作者:郭险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18期运动训练技术运动训练技术包括悬吊运动训练、康复球训练、徒手体操等,可初步分为伸展方向训练、屈曲方向训练。
伸展方向训练,适用于神经肌肉型、椎间盘,韧带/关节囊损伤型、梨状肌紧张综合征、部分类型的特异性腰痛。
训练动作见图1~2。
屈曲方向训练适用于神经肌肉型中的运动肌群紧张型、关节突关节型、腰椎滑脱、椎管狭窄,见图3~5。
关节松动技术慢性腰痛患者经常伴有腰椎局部关节的僵硬或松弛。
另外,胸椎关节的僵硬可导致腰痛,骶髂关节、踝足关节的僵硬或变形也会导致腰痛。
关节松动和整复技术可有效地改善这类问题,技术流派较多,其核心技术均为“斜扳”,即沿着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走行方向施加力量整复关节。
软组织治疗技术慢性腰痛患者的局部组织会出现多种病理表现,常见者为肌肉的过度紧张、激痛点的形成、深部瘢痕等,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手法治疗、理疗、器械治疗、拉伸技术。
手法治疗中医、西医均有不同流派,其中激痛点治疗技术、脊髓敏化治疗技术见效快,其核心理念是对激痛点进行一定强度的刺激(如按压、空针注射、封闭等),以此改善局部的组织情况,缓解控制腰部组织的脊髓相应节段的异常病理情况。
理疗以温热治疗为主,包括磁振热治疗、蜡疗、温泉等。
另外,激光照射、红光照射、干扰电治疗也均有一定效果。
器械治疗如DMS技术(是在局部使用一个震动锤放松肌肉)、IQ智能冲击枪(是用一个小探头对疼痛组织施加高频率的冲击),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拉伸技术是指导患者对自身过度紧张和短缩的肌肉组织进行拉伸。
腰痛患者以竖脊肌过度紧张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是竖脊肌持续紧张,触诊有明显的僵硬感;其次是腰大肌紧张,表现为髋关节后伸受限,腰前凸加大,单侧腰大肌紧张的患者行走时由于在同侧下肢支撑期髋伸展受限,足跟触地时被迫同侧骨盆下降加以补偿,表现为短腿步态(对侧腿长、同侧腿短)。
牵伸方法是在与被牵伸肌肉主动收缩方向相反的方向对肌肉进行3~5min左右的持续拉伸。
腰椎间盘疾病的生物力学机制和治疗方法腰椎间盘是作为脊柱骨骼结构的一部分,它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间盘的功能可能会逐渐减退,给我们带来许多问题,如腰痛、骨质增生等。
腰椎间盘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
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小肌肉的活动不足腰部的小肌肉是支撑脊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小肌肉受到损伤或过度紧张时,它就会导致脊柱的负荷不平衡,从而引起间盘的退化。
因此,小肌肉的强化和保持适当的活动状态非常重要。
通过进行有氧运动和一些针对性的锻炼如核心训练,可以有效地保持腰部小肌肉的健康状态,并减轻腰椎间盘疾病的风险。
2. 错误姿势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姿势,如长期低头、弯腰等不良姿势,会给腰椎间盘带来压力,从而导致间盘的退化,甚至引发各种腰椎间盘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不良姿势,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此外,在进行活动或工作时,使用适当的体位支持器或那些提供充分腰部支撑的椅子等辅助器材,能够有效地减轻腰部的压力,减少腰椎间盘疾病的发生。
3. 长期负重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在背包、购物车等载物设备中放置过重的物品,或者经常搬运重物,都会对腰椎间盘产生很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减少或避免负重行为,如通过购买自己所需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大宗物品等避免搬运重物,同时应尽可能地减轻每次负载的重量。
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方法也不断更新。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腰痛、炎症和肌肉紧张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一种安全、无创、非侵入性的方法。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物理疗法、按摩、针刺等手段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痉挛等症状,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的灵活性和康复能力。
收稿日期:2003-04-10;修订日期:2003-06-08作者简介:胡永善(1948-),男,江苏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的中枢性控制与周围性影响的研究 专家笔谈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胡永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下腰痛的康复治疗必须立足于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和变化。
关键词:生物力学;下腰痛;小关节;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中图分类号:R681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34(2004)02-0073-03前 言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因此,有必要重温一下下腰痛生物力学的一些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康复对策。
1 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与疼痛的关系1 1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维持着中轴骨髂的正常功能,通过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
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从而使脊柱具有柔韧性,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的纵向载荷和能量,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多种功能[1,6,7]。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不仅仅取决于纤维环和髓核,也取决于软骨终板。
正常椎间的力学功能可总结如下:髓核在静态载荷下主要作为一种液体产生较大的流体静力学压力。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 年第 12 卷第 1 期 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21, Vol. 12 No. 1・1・•论 著•从肌筋膜链与经筋角度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筋理论指导的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方法和应用研究,2019JH2/10300012作者筒介:杨智捷(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推拿结合运动康复防治疾病的机理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董宝强(1969-),男.博士、教授、硕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结合运动康复防治疾病的机理与临床研究。
杨智捷,董宝强",宋杰,林星星(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 要]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 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
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 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关键词]肌筋膜链;经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思路[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 (2021 ) 01-0001-4DOI: 10.19787/j.issn.l008-1879.2021.01.001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ofascial Chain and TransfasciaYANG Zhl-jie, DONG Bao-qiang^. SONG Jie, Lin Xing-x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 Liaoning 110000)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life and work styles and adverse postures,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 has a huge impact on people's work, study and life. It has become a common disease in working life, causing illness and economic pressure on patients. This article wil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ofascial chain theory and TCM theory of tendons, and provide new treatment ideas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nd also the theory of myofascial chain and The theory of the tendons is more and more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foundation.Keywords myofascial chain; tendons;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reatment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工作姿势的改变,慢性非特异性 腰痛越来越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