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NCCN指南更新解读withBV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40
《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1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引入了高-中危组患者的定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详细推荐了术后相应辅助治疗手段。
对Ⅱ期患者不再强调根据组织分化程度选择辅助治疗。
Ⅲ~Ⅳ期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主要推荐全身化疗±外照射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
新增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检测流程及推荐原则。
新增了子宫肉瘤分子分型和病理学分析检测原则。
2分类和分期子宫肿瘤分恶性上皮性肿瘤(癌)和恶性子宫间叶细胞肿瘤(肉瘤),前者包括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等;后者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肉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等。
采用第8版AJCC分期和FIGO 2009分期标准(详见本刊2018年12月第34卷第12期)。
3子宫内膜癌3.1 术前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检查、生化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病理会诊及影像学检查,有条件者进行基因检测。
3.2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3.2.1 保留生育功能指征和方法保留生育功能只适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和子宫肉瘤不能保留生育功能。
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才能保留生育功能:(1)分段诊刮标本经病理专家核实,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G1级。
(2)MRI检查(首选)或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病灶局限于子宫内膜。
(3)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可疑的转移病灶。
(4)无药物治疗或妊娠禁忌证。
(5)经充分咨询患者明确保留生育功能并非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符合上述条件者,进行:(1)治疗前咨询生殖专家。
(2)对合适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或基因检测。
(3)治疗前明确排除妊娠。
可选择甲地孕酮、醋酸甲羟孕酮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进行治疗并进行体重管理及调整生活方式相关咨询。
治疗期间需进行严密随访,需每3~6个月进行1次分段诊刮或子宫内膜活检评估:(1)若6个月后病变完全缓解,鼓励患者受孕,孕前仍需持续每6个月监测1次。
2020版NCCN卵巢癌指南重要更新点全面解读!卵巢癌手术治疗、化疗和维持治疗方面有哪些重要更新?全在这里!在本次BOA/BOC线上大会上,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杨宏英教授为我们详解了2020 v1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卵巢癌临床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
卵巢癌发病现状及管理策略解读指南之前,杨宏英教授首先为我们总结了目前的卵巢癌发病现状。
世界范围内,卵巢癌约占女性癌症的4%,每年新发病例295.4万例,死亡184.8万例。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世界范围内卵巢癌发病情况因此,卵巢癌的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卵巢癌全程管理有三大关键策略:•手术尽可能达到R0;•足疗程含铂化疗;•重视维持治疗。
卵巢癌2020 v1 NCCN指南更新——手术篇■一般手术原则•大部分情况下,卵巢癌手术首选开腹手术,足够长的腹部垂直正中切口;•临床早期且肿瘤体积小或评估新诊断晚期或复发的患者是否能达到最佳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由有经验的妇瘤医生进行微创手术,手术不理想者应中转开腹;•外科医生应在手术记录中描述以下内容:术前盆腔、腹部肿瘤的范围,以及减瘤术后残留病灶的部位、数量、大小和数目。
初治局限于卵巢或盆腔的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手术,应尽最大努力切除盆腔、腹部或腹膜后所有病灶:•抽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对腹膜表面进行全面视诊,切除大网膜;•切除子宫和双附件,尽力完整切除肿瘤并避免肿瘤破裂;•期望并符合保留生育功能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行单侧附件切除术或切除双侧附件保留子宫;•切除腹膜后淋巴结至少达到肠系膜下动脉水平,最好达到肾血管水平。
早期全面分期手术,必须切除淋巴结!初治累及盆腔和上腹部的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手术步骤:•尽最大努力切除所有盆腔、腹部和腹膜后肿瘤病灶,满意减瘤术标准为残余肿瘤病灶直径<1cm,尽量达到无肉眼残留病灶(R0);•切除能够切除的肿大或可疑淋巴结,临床阴性的淋巴结不需要切除(基于LION研究结果);•盆腔外肿瘤病灶≤2cm者(即IIIB期)必须行双侧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为达到满意的减瘤术,可根据需要切除肠管、阑尾、脾脏、胆囊、部分肝脏、部分胃、部分膀胱、胰尾、输尿管及剥除膈肌和其他腹膜;•减瘤术后残余小病灶的卵巢上皮性癌或腹膜癌的患者,是腹腔化疗的适应症,可以考虑在初次手术时放置腹腔化疗导管。
《2020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大常见癌症,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2020年1月14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20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
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指南讨论的范围包括子宫颈鳞癌,腺鳞癌和腺癌。
不包括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肿瘤,透明细胞癌,肉瘤和其他组织学类型。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1.1 初治子宫颈癌手术方法B型和C1型子宫切除术删除微创术式。
早期子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仍推荐经阴道或开腹或微创手术(微创为2B类),但缺乏肿瘤预后的相关数据。
1.2 手术途径明确推荐开腹手术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标准方法(1类证据)。
删除旧指南中提到的对于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经充分了解生存结局和肿瘤风险后可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试验。
1.3 推荐的各型子宫切除术手术方式如下(1)筋膜外子宫切除术(A 型):经阴道或开腹或微创。
(2)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B型):开腹。
(3)根治性子宫切除术(C1型):开腹。
1.4 新增前哨淋巴显影中吲哚青绿(ICG)被证明不亚于异磺胺蓝染料。
超分期步骤目前缺乏标准。
1.5 术后检查术后发现高危因素如盆腔淋巴结和(或)切缘和(或)宫旁阳性的患者,在进行下一步辅助治疗前需行影像学检查对肿瘤转移进行全身评估。
1.6 其他手术路径FIGO 2018 ⅠB3/ⅡA2/ⅢCr期手术分期方法删除腹膜外或腹腔镜切除路径。
1.7 新增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如果原发灶已被控制,转移灶在1~5个者可考虑消融治疗(2B类)。
1.8 病理评估不再考虑肿瘤侵犯水平宽度。
1.9 基因检测建议对复发、进展或转移性患者进行MMR/MSI或PD-L1和(或)NTRK基因融合检测。
1.10 新增脚注根据2018国际子宫颈腺癌标准和分类(IECC)定义的形态学特征(管腔有丝分裂和细胞凋亡)区分HPV相关和非相关腺癌。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O 201 5年中国新发女性乳腺癌病例约30.4万例,发病率为45.29/10万,死亡约7万余例。
尤其是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约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即使是早期患者中,有30%-40%可发展为晚期z 5年生存率仅20%o目前,早期乳腺癌的规范治疗思路清晰,治疗效果也很好。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仍然有诸多困境亟待解决。
近日,《中国晩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年版)》正式发布,是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福音,也必将是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化诊疗征途中的里程碑。
与2018年版共识相比,《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年版)进行了诸多更新,徐兵河教授也在指南发布会上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里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一、晚期乳腺癌的定义在本次指南更新中,晚期乳腺癌的定义进行了具体化。
晚期乳腺癌包括局部晚期和复发/转移性(IV期)乳腺癌。
其中局部晚期乳腺癌仅针对初始不可手术、尚未扩散至远处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即mB、IIlC期乳腺癌。
二、晚期乳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指南增加了对晚期乳腺癌患者在相关靶向药物临床可及的情况下建议明确PI3K. PD-Ll和BRCA状态以指导治疗;修改了相对局部的局部复发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全身治疗策略,具体方案在结合既往治疗史的基础上可参考辅助或新辅助治疗策略。
无法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全身治疗仍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于急需缓解症状或解除并发症的患者/可联合米用局部治疗。
三、不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指南细化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可能转化为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和经评估即使新辅助治疗后仍不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
对于局部晚期可能转化为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应积极采用新辅助治疗策略;而经评估即使新辅助治疗后仍不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则需要参考转移性乳腺癌全身治疗的策略。
2020版NCCN指南发布:肺癌、结直肠癌解读导读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每年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
NCCN作为美国21家顶尖肿瘤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组织,其宗旨是为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肿瘤服务水平,造福肿瘤患者。
【肺癌】NCCN官网发布了2020年第一版NSCLC(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疗指南。
当中有多项治疗理念的重点更新,一起来看看。
1.强调免疫和EGFR靶向互不相容新增了EGFR敏感突变(19del/L858R)一线治疗的脚注说明。
如果治疗方案中包含免疫药物(PD1/PDL1),则医生要注意免疫药物的长半衰期,以及清楚PD1/PDL1在跟奥希替尼结合使用时的不良反应数据。
这也是体现了美国专家对PD1/PDL1与EGFR靶向药同用时可引起更大毒性的重视,因此临床上大家确实应该尽量避免或谨慎这种药物搭配。
2.PDL1表达≥1%-49%的一线治疗更新①肺鳞癌一线方案中,移除了顺铂的联合方案,留下卡铂+紫杉醇(或白紫)+PD1单抗K药。
而K药单药可作为体能差或不适合化疗的患者。
1-49%的首选还是PD1+化疗,非PD1单药。
②一线治疗达到病情稳定(CR/PR/SD)后,移除“密切观察”的选项,继续维持治疗是唯一方案。
另外,维持治疗中移除了“阿特珠单抗或贝伐单抗”,保留“阿特珠+贝伐单抗”,推荐双药维持。
PDL1表达1-49%的患者介于免疫单药与免疫联合化疗的治疗范围之间,专家也给出了严谨的治疗方案。
3.无基因突变的治疗注意事项(包括鳞癌和非鳞癌)①在使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进展后,不推荐换成另一种PD1/PDL1(既往指南为“不常规推荐”),这项更新直接否定了免疫交叉治疗。
②对于耐受性良好的患者,若4个周期一线治疗效果不错,可以考虑继续治疗至6个周期,之后才进行维持治疗。
《2020 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近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0 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
新版指南在卵巢癌维持治疗和化疗、手术等方面有重要更新。
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1 2020 NCCN指南主要更新(1)一线维持治疗有重要更新,特别是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抑制剂和贝伐单抗的应用。
(2)推荐肿瘤分子检测,至少包括BRCA1/2、微卫星不稳定(MSI)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可考虑HRD检测及其他肿瘤体细胞检测项目。
(3)ⅠC期/G1子宫内膜样癌不推荐化疗。
(4)癌肉瘤化疗首选紫杉醇/卡铂方案。
(5)恶性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初始治疗首选紫杉醇/卡铂方案,证据从2B类改为2A类。
(6)黏液性癌检查项目增加CA199,初次手术时阑尾外观有异常才切除。
(7)卵巢上皮性癌不全分期手术后的处理主要根据有无肿瘤残留。
(8)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不全分期手术后的处理需结合是否保留生育功能、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结果。
(9)可考虑使用头皮冷却减少化疗导致的脱发。
2 卵巢上皮性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手术原则2.1 总原则(1)推荐由妇科肿瘤医生完成手术。
(2)绝大多数选择开腹手术,下腹正中直切口可用于全面分期手术、初始和间歇性减瘤术(IDS)或再次减瘤术。
(3)微创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施行,可考虑用于经选择的早期疾病,评估初治和复发患者能否达到满意减瘤术,经选择的间歇性减瘤术,减瘤术不理想者须中转开腹。
(4)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5)术前说服考虑腹腔化疗的患者放置输液港。
2.2 手术记录手术记录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描述减瘤术前盆腔、中腹部、上腹部原发疾病的范围。
(2)描述减瘤术后残留病灶的数量。
(3)描述完整或不完整切除,如果不完整切除,记录病灶的大小和数目。
2020 NCCN 前列腺癌指南V2版更新5月15日,FDA加速批准卢卡帕利(Rucaparib)用于治疗预先接受过雄激素受体靶向疗法和紫杉烷类化疗的BRCA突变(胚系和/或体系)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成人患者。
5月19日,FDA批准了奥拉帕利(Olaparib)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恩杂鲁胺(enzalutamide)或阿比特龙(abiraterone)治疗的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随着两款PARP抑制剂连续获批,NCCN于2020年5月21日发布了前列腺癌指南2020V2版。
指南更新要点将奥拉帕利二线治疗HRRmmCRPC患者的推荐等级从2B级提升至1级。
并且在脚注部分将HRR基因突变人群明确为BRCA1、BRCA2、ATM、BARD1、BRIP1、CDK12、CHEK1、CHEK2、FANCL、PALB2、RAD51B、RAD51C、RAD51D、RAD54L基因胚系和/或体系突变患者。
另外,由于临床试验中奥拉帕利用于PPP2R2A突变患者存在不利风险,奥拉帕利不推荐在PPP2R2A突变患者中。
指南增加卢卡帕利作为BRCAmmCRPC患者二线治疗方案,推荐等级为2A级。
如果患者不适合化疗,即使未使用紫杉烷类药物也可以考虑使用卢卡帕利。
指南更新基于的临床试验针对奥拉帕利的指南更新主要基于III期PROfound临床试验。
该研究评估了奥拉帕利用于既往接受过新型内分泌治疗(例如恩杂鲁胺或阿比特龙)后进展的mCRP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所有患者都有HRR基因突变,其中队列A患者携带BRCA1、BRCA2、ATM突变,队列B患者携带任何其他12种基因突变。
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奥拉帕利或新型内分泌治疗。
队列A患者中,奥拉帕利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4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6个月(HR=0.34,95% CI, 0.25–0.47,P<0.001)。
《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2020年1月29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该指南只针对鳞癌,不包括外阴其他病理类型如外阴黑色素瘤、腺癌等。
本文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1)手术方式中删除了“改良广泛外阴切除术”这一名称,更改为“局部广泛切除术”“广泛半外阴切除术”及“广泛全外阴切除术”3种术式名称。
(2)在病理部分强调了测量转移淋巴结大小的重要性,需以直径2mm及5mm为临界点报告阳性淋巴结大小。
以2mm为界分流不同的治疗方式,以5mm为界确定分期。
(3)修改病灶阴性手术切缘为至少超过1cm。
(4)新增推荐:晚期转移癌如原发灶已控制,远处转移灶数目为1~5个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5)新增病理学评估原则(从2019年第2版开始)。
2 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外阴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见表1~3。
3 初始治疗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推荐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病灶活检、病理诊断、肝肾功能检查,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及直肠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制定治疗方案,可行生殖道HPV检测及血清HIV检测。
另外,建议患者戒烟及提供必要的咨询干预。
治疗前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1)早期肿瘤:即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无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
(2)局部晚期肿瘤:即大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和T3期(指肿瘤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
(3)晚期肿瘤:肿瘤转移超出盆腔,即任何期别的T、任何期别的N和超出盆腔的M1期病变。
早期肿瘤以手术为主,局部晚期肿瘤行手术结合放疗,晚期、转移肿瘤行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3.1 早期肿瘤(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先行病灶活检。
3.1.1 病变浸润深度≤1mm 行局部扩大切除术(wide local resection)。
胃癌NCCN更新解读本文主要介绍2020年NCCN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胃癌的治疗方法和进展情况。
胃癌概述胃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包括胃的黏膜层、肌层和粘膜下层的肿瘤。
临床表现包括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目前,术后联合化疗和/或放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NCCN胃癌诊疗指南NCCN胃癌诊疗指南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颁布的关于胃癌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性指南,由来自各大医学中心的专家团队编制。
该指南通过对科学证据的评估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为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2020年NCCN胃癌诊疗指南更新内容2020年版的NCCN胃癌诊疗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1. 基因检测近年来,基因检测在肿瘤的治疗中越来越重要。
2020年版的NCCN胃癌诊疗指南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同时建议接受基因检测的患者要选择具有相关认证和资质的实验室。
2. 早期胃癌的治疗对于早期的胃癌,即肿瘤侵犯黏膜和部分肌层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
同时,2020年版的NCCN胃癌诊疗指南将内窥镜下黏膜切除和经胃壁直接切除等新的治疗技术列为治疗选项。
3. 中晚期胃癌的治疗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包括手术切除后发生转移或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其他治疗方法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化疗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具体的方案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治疗目的等因素而异。
目前一些新的药物也已经被纳入到了治疗的方案中。
此外,新版本的指南还对辅助治疗、放疗、镇痛、支持疗法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扩充。
胃癌治疗的新进展除了NCCN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外,胃癌治疗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1. Immunotherapy在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领域,针对胃癌的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等新药物已经得到了批准,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选择。
专家解读2020v1NCCN指南子宫内膜癌更新重点NCCN 宫体肿瘤指南经历了2019年的5版频繁更新后,2020年第一版于2020年3月新鲜出炉。
纵观2020v1版,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治,最大的变化在于“一个突出”,“两个细化”和“一个变更”:突出了内膜癌分子分型的重要价值;对I期内膜样癌的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未完全分期子宫内膜样癌的处理均基于患者的危险因素给出了细化的分层处理方案;子宫癌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变更为TC方案。
下面就该版的重要变动,逐一阐述:内膜样癌和高危类型内膜癌处理方案差异尽管NCCN一直将内膜样癌的处理和高危类型内膜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去分化癌,癌肉瘤)的处理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描述,但2020v1版明确提出,“纯内膜样癌”和“高危类型内膜癌”有不同的处理方案。
这是因为,内膜样癌对放疗敏感,术后辅助治疗以放疗为主;而高危类型内膜癌对化疗更敏感,术后辅助治疗以系统治疗为主。
病理和分子分析原则:增加LVSI的定量诊断根据对PORTEC1和PORTEC2两个I期子宫内膜癌临床试验病例的回顾性分析(Eur J Cancer. 2015 Sep;51(13):1742-50.),将LVSI 按照“三阶梯评分法”分为无LVSI,局部LVSI和广泛LVSI三个情况,发现不同程度的LVSI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意义。
同时,病理学家们已证实了这种三阶梯评分法的可重复性(Histopathology. 2019 Jul;75(1):128-136.)。
基于这些有效证据,NCCN提出了LVSI定量评估的建议。
见ENDO-A 1-4 脚注c“病理科医生可能被要求对LVSI进行定量。
PORTEC研究临床I期内膜癌病理,广泛LVSI是盆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Bosse等使用了以前曾描述的3-阶梯评分系统,包括:无LVSI,轻度(肿瘤周围局部LVSI)或广泛(肿瘤周围可见弥漫或多灶性LVSI)。
最新: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2019年12月11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0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
这是NCCN继2018年8月9日首次公布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以来发布的第三版(2020.V1)。
其中第二版(2019.V2)指南与第一版(2019.V1)相比,流程图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讨论部分。
第三版指南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内容的更新,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1 2020版NCCN指南主要更新与2019.V2相比,2020.V1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整体更新治疗方案中的“全子宫切除术”改为“全子宫切除加输卵管切除术”(包括文中脚注部分)。
1.2 非侵蚀性葡萄胎部分更新将检查项目中的“全血细胞分析”改为“全血细胞分析和血小板计数”。
1.3 滋养细胞肿瘤部分更新(1)对于低危以及高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的随访评估,添加了新的脚注“o”,指出对于葡萄胎后滋养细胞肿瘤或绒毛膜癌患者,经治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正常者,不建议进行影像学随访,因为hCG对该类型患者是可靠的肿瘤标志物。
(2)对于高危GTN患者的治疗,在EMA/CO化疗的同时,如有脑转移者可考虑进行脑放疗,将“立体定向脑放疗±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移至“全脑放疗”前。
(3)对于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本指南列出其转移途径,并给出最佳综合治疗建议,详见《NCCN姑息治疗指南》。
同时,添加了关于随访评估的新的脚注“u”,指出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或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治疗后,如hCG升高不明显,不能作为可靠的肿瘤标志物者,需进行影像学随访;如hCG 治疗前有升高者,随访时仍需定期检测h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