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际复苏指南更新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7.40 KB
- 文档页数:3
AHA心肺复苏(CPR) 及心血管急救(ECC)2017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指南更新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使其循环、呼吸系统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
新版指南在《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强调,主要包括调度员协助的CPR、旁观者参与的CPR、急救医疗服务(EMS)提供的CPR、心脏骤停后CPR、胸外按压—通气比例5个部分。
以下进行这几个方面新旧版本的比较1、调度员协助的CPR(Dispatch-assisted CPR)2017AHA更新:建议针对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在需要调度员指导施救的情况下,调度员应指导呼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旁观者参与的CPR(Bystander CPR)2.1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2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3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对其同时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Ⅱ a C-LD)。
(就国目前的紧急医疗服务体系而言,由调度员指导下实施心肺复苏的形式还不理想,同时,由于心肺复苏术普及度低以及相关培训的规程度不足从而导致民众参与意愿及救助能力都有待提升,从而导致由“旁观者参与的CPR”的局面还有待长期发展。
2017 年欧洲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在2017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上,欧洲心脏病学会颁布了最新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部分做出了调整和更新。
2017 年指南推荐更新要点1. 直接PCI 首选桡动脉入路(仅限有经验的桡动脉入路术者):由IIa 类推荐升级为I 类推荐;2. 直接PCI 优选药物洗脱支架而非金属裸支架:由IIa 类推荐升级为I 类推荐;3.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 患者推荐完全性血运重建:由III 类推荐升级为IIa 类推荐(立即处理或分期处理);4. 直接PCI 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但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可考虑使用):由IIa 类推荐降为III 类推荐。
5. 比伐卢定抗凝治疗:由I 类推荐降为IIa 类推荐。
6. 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由IIb 类推荐升级为IIa 类推荐。
7. 提倡早期出院:由IIb 类推荐升级为IIa 类推荐。
8. STEMI 患者常规氧疗:仍为I 类推荐,氧疗指征由SaO2 < 95% 调整为SaO2 < 90%。
9. 溶栓药物替奈普酶(TNK-tPA):由所有患者给予相同剂量调整为≥ 75 岁患者使用剂量减半。
2017 年指南新增推荐1. 推荐LDL>mmol/L(70 mg/dl)的患者接受额外的降脂治疗,无需考虑他汀的最大耐受剂量(IIa 类)。
2. 对于STEMI 合并休克的患者,推荐行PCI 完全血运重建(IIa 类)。
3. 既往未应用P2Y12 抑制剂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坎格雷拉(Cangrelor,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IIb 类推荐)。
4. 溶栓48 小时后,可考虑替换为强效P2Y12抑制剂(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IIb 类)。
5. 对于有高危缺血风险的患者可将替格瑞洛应用疗程延长至36 个月(IIb 类推)。
6. 可考虑应用复方制剂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IIb 类)。
2018年第四季度急救培训小组急救知识比赛题库(基础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2017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一、单选题1.成人检查颈动脉的方法是食指与中指并拢,从患者的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轻触颈动脉搏动。
BA.1—3cmB. 2—3cmC. 1—2cmD. 0—1cm2.胸外心脏按压与放松的比例:AA.1:1B.1:2C.2:1D.3:13.胸外心脏按压过程中中断按压的时间应在多少秒以内?AA.10秒B.15秒C.20秒D.5秒4. 胸外心脏按压是对胸骨下段有节律地按压。
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产生()的收缩期动脉峰压。
CA. 60-90mmHgB. 50-80mmHgC. 60-80mmHgD. 70-90mmHg5.如果患者有自主循环存在,但需要呼吸支持,人工呼吸的频率为:DA. 10—16次/分B. 8—12次/分C. 8—14次/分D. 10—12次/分6. 目前认为婴儿与儿童合理的除颤能量是:AA. 2—4J/KgB. 2J/KgC. 2—5J/KgD. 2—10J/Kg7.辅助气道有哪些:DA.口咽通气道B.鼻咽通气道C.喉罩D.以上都是8.心脏骤停时常发生的心电图类型:DA.室颤或无脉性室速B.无脉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C.心搏停顿D.以上三种都是9. 儿童单人胸外心脏按压与呼吸的比例:DA.5:1B.10:1C.15:2D.30:210.人工呼吸时吹气时间是:BA.2秒B.1秒C.3秒D.5秒11.现场心肺复苏包括C、A、B三个步骤,其中C是AA.胸外心脏按压 B.人工呼吸 C.开放气道 D.电击除颤12.单人施救者在CPR过程中进行人工呼吸,不建议采用下列哪一种通气装置或通气方法A A.球囊面罩装置 B.口对隔离装置通气方法C.口对面罩通气方法 D.口对口通气方法13. 实施双人CPR时,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做什么?DA.大声计数按压次数B.在按压期间检查脉搏C.在第一名施救者休息前什么也不需要做D.保持气道开放并给予通气14.对成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你的双手应放在何处?CA.腹部上半部 B.胸骨中央 C.胸骨的下半部 D.胸骨上半部15.婴儿患者胸外心脏按压的推荐深度?BA.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4,约2.5 cmB.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3,约4 cmC.至少为胸部厚度的1/2,约5 cmD.至少为胸部厚度的2/3,约8 cm16. 电除颤所用能量是:CA. 单相波(300J),双相波(150J)B. 单相波(200J),双相波(100J)C. 单相波(360J),双相波(200J)D. 单相波(150J),双相波(50J)17.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现场救护的黄金时间是:AA.4分钟B.10分钟C.15分钟D.20分钟18.心跳骤停紧急处理原则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A.准备好电击除颤B.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C.迅速开始人工呼吸D.立即做心电图确诊然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19.CPR过程中为什么必须达到适当的按压深度?AA.胸外按压必须达到充分的按压深度以产生血流B.胸外按压必须达到充分的按压深度以产生足够的空气进入肺部,提供充分的氧气C.胸外按压必须达到充分的按压深度以延长心搏停止D.胸外按压必须达到充分的按压深度以激发自主呼吸20.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时,吹气的频率正确的是CA.5-6次/分B.6-8次/分C.10-12次/分D.20-24次/分21.在疑似颈部损伤的前提下为失去反应的患者打开气道的最佳方法?AA.双下颌上提法 B.仰头提颏法C.仅用仰头法 D.使用面罩22.一位7岁的男孩在你家门前被汽车撞倒,你发现他没有反应,同时头部有鲜血,你最好选择哪种方法打开他的气道?CA.仰头举颌法 B.头偏向一侧C.双下颌上提法D.无法打开气道23.开放气道的方法有:DA.仰头提颏法B.仰头抬颈法C.双下颌上提法D.以上都是24. 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 CA.侧卧位B.平卧位双腿屈曲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D.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25. 为什么胸廓完全回弹可以帮助实施有效的CPR?DA.减少施救者疲劳 B.减少肋骨骨折的风险C.加快胸外按压速率 D.能够在两次按压之间让血液填充心脏26.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 A )受体,对β1受体激动作用很弱,具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使全身小动脉与小静脉都收缩(但冠状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上升。
AHA心肺复苏(CPR) 及心血管急救(ECC)2017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指南更新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使其循环、呼吸系统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
新版指南在《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强调,主要包括调度员协助的CPR、旁观者参与的CPR、急救医疗服务(EMS)提供的CPR、心脏骤停后CPR、胸外按压—通气比例5个部分。
以下进行这几个方面新旧版本的比较1、调度员协助的CPR(Dispatch-assisted CPR)2017AHA更新:建议针对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在需要调度员指导施救的情况下,调度员应指导呼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旁观者参与的CPR(Bystander CPR)2.1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2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3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对其同时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Ⅱa C-LD)。
(就国内目前的紧急医疗服务体系而言,由调度员指导下实施心肺复苏的形式还不理想,同时,由于心肺复苏术普及度低以及相关培训的规范程度不足从而导致民众参与意愿及救助能力都有待提升,从而导致由“旁观者参与的CPR”的局面还有待长期发展。
最新心肺复苏更新要点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CD)。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以全国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SCD54万例。
心肺复苏(CPR)是指一系列改善心脏骤停后存活机会的救命措施,是挽救SCD患者的唯一途径。
最近,国际上相继颁布了《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和《2010年欧洲复苏委员会心肺复苏指南》。
我国也于2011年公布了《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共识》。
本文将对最新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要点做一简要总结。
1 CPR生存链成功的CPR需要一整套协调的措施,各个环节紧密衔接,2010年美国新版CPR指南推荐五环生存链(图1):即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和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强调胸外按压的早期CPR;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系统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简言之,整个CPR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生命支持,BLS,建议向公众普及),第一个CABD,即C:胸外按压;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D:除颤。
第二阶段(高级生命支持,ACLS,专业人员普及),第二个ABCD,即A:气管插管;B:正压通气;C:心律血压药物;D:鉴别诊断。
第三阶段(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即复苏后的处理与评估,进一步病因的治疗。
图1:CPR五环生存链: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和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强调胸外按压的早期CPR;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系统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 基础生命支持2.1 CPR流程2010年美国指南强调先进行胸外按压(C),再行保持气道通畅(A)和人工呼吸(B)的操作,即将基础生命支持的程序从传统的A-B-C更改为C-A-B(新生儿除外)。
但如果明确是由于窒息而造成SCD,应进行传统CPR程序即A-B-C。
2017年AHA儿童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更新是基于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的儿童专业工作组对与此更新同时发布的证据的综述。
它延续了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的连续性综述进程,每当根据新发表的证据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则发布更新。
综述完成的进度在“2017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科学的治疗性推荐总结共识”中可见,且在该文中可见词汇目录。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对于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标准采用了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的推荐水平及证据等级体系。
这一更新总结了以下几项的针对18岁以下儿童CPR时,单纯胸外按压及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相关证据及治疗推荐。
指南的目标人群:①儿基础生命支持指南适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②儿童基础生命支持指南适用于1岁至青春期的儿童(青春期定义为女孩乳房发育和男孩长出腋毛);③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指南适用于青春期后的患者;其余在“2015版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和“2010版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里面的推荐及标准仍然作为美国协会的官方推荐。
一、高质量的CPR:单纯胸外按压的CPR“2017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科学的治疗推荐国际共识”对婴儿和儿童CPR时,单纯胸外按压及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相关证据进行了比较。
它包含了两项在2015年之后发表的有关院外心脏骤停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了2015版指南更新所用的证据基础。
相关证据总结如下:1.来自日本人群的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采用了All-Japan Utstein Registry的数据库,比较了2005年至2007年之间由旁观者实施的单纯胸外按压的CPR和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CPR(在该时期指南对于青春期后儿童及成人CPR时按压-通气比例的推荐由15:2转为30:2)。
对于1个月时的神经学预后及生存率,单纯胸外按压的CPR 组较少观察到良好的预后。
2017国际复苏指南更新解读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三篇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对于按压和通气的一些新证据做了阐述和推荐。
1. 对于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人,调度员应为呼叫者提供胸外按压CPR指导。
这条不算什么更新,应该是继续强调。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电话指导旁观者实施 CPR 可以缩短发病到开始CPR 的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这相比培训成千上万的市民,只培训120的调度员看起来更省力更高效。
目前,国内有不少城市已经引进美国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简称“MPDS”,这是一套嵌入在“120”调度系统中的急救医疗知识体系的软件,软件内置30余种疾病预案,每种预案都精心设计了电话询问流程及相应的急救方法,包括心脏骤停、气道梗阻、分娩、触电等场景下,如何指导现场目击者施救的流程化方法。
去年武汉急救中心一位调度员,用电话指导现场的一位女士实施心肺复苏,挽救了其丈夫的生命,引起大家对这一急救模式的极大关注。
调度员电话指导现场施救,还需要报警人的积极配合,有些报警人不敢去遵循指导去做,因此进一步普及急救技能并让大家知道这一模式的重要意义,迫在眉睫。
此外仍有一些城市的急救体系管理部门认为,调度员指导急救的资质问题需要专门的法规条例来保障。
2.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成人,无论是否有调度员协助,无论你是否接受过单纯胸外按压训练,你都应该提供单纯胸外按压CPR。
这条也不算更新,是继续强调。
单纯胸外按压提高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存活率,因此无论是否有调度员协助,目击者都应给予患者胸外按压,单纯胸外按压简单易学,对于突发倒地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胸外按压即可开始。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面向公众进行心肺复苏普及时,仅仅培训胸外按压,不做人工呼吸训练,这种培训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培训更大量的人群,是加快心肺复苏普及的好办法。
3.如果你经过标准心肺复苏培训,学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最好能在胸外按压之外,提供患者人工呼吸,这对于婴儿和儿童心脏骤停患者来说显得更为必要。
这条也不算更新,是继续申明。
如果你接受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培训,建议你给病人实施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遵循30:2,按压时不吹气,吹气时不按压。
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跟患者“亲嘴”,也可以单纯胸外按压。
由于儿童与婴儿的心脏骤停多与呼吸道窒息相关,例如溺水,对于人工呼吸的需求更为迫切。
4.建议在放置高级气道之前,急救医疗服务(EMS)人员实施30:2的CPR。
这条不算更新,是老方案。
如果你是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在气管插管或喉罩使用前,应该给予患者30:2的心肺复苏,即按压30次、球囊通气2次,两者交替进行。
5.作为一种替代,在建立高级气道之前,急救医疗服务人员可以提供按压不中断的30:2 CPR。
这条是2017指南更新最大的一条了。
强调了按压不中断,但与上一条老方案比,差不多效果。
所以这个更新仅仅是一种替代方法,并非取代。
而这个方法也仅仅是推荐给专业院前急救人员,而非普通公众。
6.在建立高级气道之前,在连续胸外按压时急救医疗服务人员按照10次/分钟(每6秒钟一次)的频率给予人工通气。
这条是更新,也是强调按压不中断,可以算替代方案之二。
7.建立高级气道后,胸外按压应持续不间断,通气应10次/分(每6秒钟一次)。
这条不算更新,是老方案。
看完指南更新,大家可能没学到新东西,反而可能增加了困惑:
1. 30:2时,按压到底要不要中断?
目前看来,不间断的胸外按压配合间歇的球囊通气对比按压中断的30:2,并没有体现明显优势。
只是多了一种选择。
2. 没有高级气道,在持续按压时人工通气,能否吹进去,吹进去多少?
我在模型身上试了一下,在胸外按压不间断时,是能吹进去气的。
至于通气时由于胸外按压的阻力导致气进入胃内的量有多少,造成返流的比例有多高,还需要实践中观察。
相信这些问题还会在实践中引发诸多争议。
新时代心肺复苏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救命需要和心肺复苏技术不平衡不充分普及之间的矛盾”,未来应该是让目前的研究结果落地、普及,从而打造更完整高效的生存链,惠及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