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庭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28
日本著名茶室设计案例日本茶道是一种充满礼仪和精神内涵的文化传统,而茶室作为茶道的重要场所,其设计更是充满着匠心和艺术。
今天我们将介绍几个日本著名的茶室设计案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空间艺术。
首先,我们来看看京都的“千利休庵”。
这是一座由茶道大师千利休亲自设计的茶室,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简约、自然、平和”的茶道精神。
庵内采用了大量的竹子、杉木等天然材料,结构简洁而稳重。
茶室内的摆设也十分考究,每一件器物都精心挑选,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崇敬和追求。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清净,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其次,我们来到了东京的“裏庵”。
这是一座由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茶室,其设计风格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
裏庵的外观采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使得整个空间通透明亮,与传统茶室的厚重相比完全不同。
内部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对光影和空间的运用,灯光的渲染和材料的质感都经过精心的考量。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体验到不同于传统茶室的新鲜感和活力。
最后,让我们来到大阪的“松庵”。
这是一座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茶室,其设计风格充满了对自然和空间的探索。
松庵的设计中充分融入了自然元素,整个空间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外观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内部则注重对光线和通风的利用,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体验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愉悦。
总的来说,这些日本著名茶室设计案例都充分展现了茶道文化的精髓和建筑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传统的“千利休庵”,还是现代的“裏庵”,抑或是充满自然气息的“松庵”,它们都以独特的设计语言诠释了茶道精神,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相信这些设计案例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茶道文化的魅力。
重森三玲
法
(1896-1975)日本昭和时代庭园家前期式枯山水
主要在山坡等斜坡上建造后期式枯山水
使用“表现水的沙”建造
吉河功
日本庭园研究会会长
平庭式枯山水
在基本平坦的地面上,
除了苔藓以外没有其他
栽植,由石子和岩石点
缀的枯山水庭园
准平庭式枯山水
有部分低矮假山的枯山水庭园
筑山式枯山水
重森三玲分类的前期式枯山水庭园
枯池式枯山水
没有水的枯池枯山水庭园
枯流式枯山水
没有水的枯流枯山水庭园
宮元健次
作家、建筑师
池泉舟游式
平安时代,日本贵族们
泛舟游览的池泉庭园
池泉鉴赏式
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
时代,从书院等地眺
望的池泉庭园
池泉回游式
园内行走游览的池泉
庭园
净土式庭园
寝殿建筑庭园
书院建筑庭园
室町时代以后武士的住宅形式被称为书院建筑,其附属的
池泉庭园
腰掛待合
被邀请参加茶会的客人们的等候
场所,也是等待主人迎接的场所
手水钵、蹲踞
手水钵,去邻接的茶室的时候,
清洁用的手水盆。
蹲踞,晚上举
行的茶会上使用的放置照明光的
石头、放置热水桶的石头。
石灯笼
在晚上举行的茶会上作为露天灯光使用。
一、日本茶庭文化概述日本茶文化中,茶庭文化占据着较高的地位。
日本人喜爱闲适自然的生活氛围,自从茶由中国引入日本后,日本人进一步创新饮茶,包括饮茶方式、饮茶工具以及饮茶目的等,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
1.日本茶庭文化的起源日本茶庭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日本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隋唐时期,茶叶就从中国传入日本。
但是当时只有一些以推崇隋唐文化为风雅的日本贵族开始效仿中国文人墨客饮茶。
直到我国宋代时期,随着佛教及其饮茶习俗的传入,日本人对饮茶和追求自然的民族性格被激发出来,茶庭文化才真正开始流行,并形成了茶道。
2.日本茶庭文化的发展概况茶庭又称“露地”,就是茶道与庭院的结合。
从奈良时代开始,日本茶庭文化就已经初见雏形,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并没有很快发展。
直到室町时代,茶道和庭院首次结合并走入园林,成为茶庭文化的开始。
桃山时代,茶庭文化开始盛行,从最初的思想层面逐渐地落实到实践。
由于佛教禅僧在饮茶的过程中对茶道注入了寂灭无为的哲理和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形成了草庵式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成为日本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
茶庭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江户时期(1603—1867)是茶庭文化发展的兴盛期,饮茶风俗弥漫到整个日本社会,皇家、武家、僧人纷纷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增添茶室建筑和茶庭。
二、桂离宫的历史沿革桂离宫,又叫桂山庄、桂别墅,位于日本京都市西京区,因位于桂之川西岸而得名。
桂离宫当时的主人是八条宫智仁亲王,后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明治十六年成为皇室的行宫。
1.桂离宫的造园历程元和元年(1615年),八条宫智仁亲王在得到桂地后倾其心力修建别墅。
在设计师小堀正春和智仁亲王的监工下,先在池塘西岸修建了一座书院,即现存的古书院部分;然后开始整理庭院,引桂川之水入园,在池岛之间架桥,搭配种植植物,放置景观石,铺设飞石步道。
在修建过程中,智仁亲王于宽永六年离世,初见成效的桂山庄便开始日渐荒废。
日式古典茶房的设计说明茶室在日本茶道建筑中居于至高的地位。
茶室,仅为茶事之场所,其与一般居室不同,不以宽敞、舒适、明亮、耐久为目的,除茶事必需外,尽量不设任何多余之物,以求实现茶道“和、敬、清、寂”之宗旨。
茶室在日本茶道建筑中居于至高的地位,作为茶事活动的场所,如果条件有限,露地是可以省略的,但没有正规的茶室是绝对不行的。
茶室又是茶道建筑美学的集中代表。
它质态朴拙但绝非随意搭造,用心之巧,内涵之丰在世界建筑中也应当有一席之地。
茶室是茶人品格、修养、个性的表现,模仿他人茶室是不足以道的行径,一个合格的茶人,能够设计别具一格的茶室是必须的能力。
茶室的标准规模为4张半榻榻米,即8.186平方米,最早采用这个标准的是东山殿建筑群中的“同仁斋”,同仁斋是一间书房,为书院建筑的典范,珠光成为义政的茶头后,将自己茶室“珠光庵”亦建造为四张半榻榻米,从而确立了茶室的标准。
当然,自利休始,茶室的规模更加小化,代表日本茶道建筑最高成就的“侍庵”就只有两张榻榻米大小,俺马羽流的“笼庵”更只有一张榻榻米大。
小于四张半榻榻米的称为“小茶室”,它比标准茶室更多体现了简素、静寂的风格,因此是日本茶室的正宗。
不过在当代茶道,由于茶会参加人数较多,仍以标准茶室为最均衡,既能产生空间的封闭感,又能完成全套茶事仪式,而小茶室地域过狭,非有高度技巧是很难进行茶汤活动的。
茶室的材料则直接师承奈良淋汗茶会的草庵建筑,采用原木、原竹,不加任何修饰,上漆是绝对要避免的。
这一点上珠光同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本人是奈良流的大家)。
在现在,茶室的朴拙自然已经成为众人接受之美,但在当时的日本,草庵和茶室是毫无关系的存在,而且草庵是最简陋、最贫穷的房舍,是次于瓦房、板房的粗鄙物。
然而珠光就在这最难看的草庵上发现了美,茶人三德:“境界、创造、眼力”,珠光也好,绍鸥也好,利休也好,都是这样生具慧眼的伟人。
屋顶茶室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是要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谦和感,而排斥浓重、冷漠的格调。
千利休的茶室日本还有一种类型的建筑,就是茶室,没什么神秘的,就是喝茶的房间。
一般来说,标准的茶室的大小为四个半草垫子。
它出现在16世纪左右。
当时喝茶在日本可能是有钱人家的奢侈,那时大家在一起喝茶时,是自备茶叶,茶具。
为什么以四个半草垫子为标准呢?当时有一个叫武野绍鸥的商人,建造的茶室就是四个半草垫子的,后来就成为了现在的原型。
我们现在空间概念上的茶室,一般都小巧玲珑,摇摇欲坠,多以千利休(1522-1591)为代表,四个半草垫子,还有两个草垫子的;丰臣秀吉(1536-1598)的茶室据说有上千个草垫子的,叫广间。
这里可以看出两人所表现的世界观不同,最终千利休被丰臣秀吉赐死和广间相比,一般的茶室越小越好,和建筑常规的价值观来说,可以说茶室是一个“逆反的建筑”,虽然茶来自于中国,但喝茶的习惯又不同于中国,其建筑又不同于我国的大宅院,这是否可以说茶室是日本独有的建筑呢?茶室可以说是日本唯一从外部看似封闭的建筑。
但内部力求对外的透彻和空间的简介明了,其空间是以地面,壁和天棚构成,处了必要的茶事用的茶具以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
否则的话,按照日本人茶事的习惯,人们不会专心的品好茶(包括茶的制作,品茶的行为,品尝)。
应又当如何理解呢?在日本,品茶是一个严谨的茶事活动,但作为茶事行使空间的茶室,却没有严谨,拘束的环境气氛,使茶事在轻松,朴实的环境下进行,这应该是日本人处理人和空间关系上所做的努力。
不光是茶室,许多日本其他传统建筑,其空间的“质量”同拥有它的主人并不相符。
我国的特点之一是,建筑的空间,力求和使用这个空间的人和事相符。
比方说,最近看过的周庄的沈厅就是,一进,二进,三进等说到茶室的时候,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庭(庭院or庭园),在日本大概没有脱离庭院来单独谈茶室的。
主建筑的功能不同,大概庭院的特点也不同。
作为建筑的茶室和环境的庭院的变迁总是分不开的。
茶室和庭院相互渗透形成了日本独有的空间,也叫茶庭。
茶庭的要点在于通往茶室的路上,叫露地。
试谈日本的茶道与其国民性摘要: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得到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美学,而这种发展延伸是与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融合的国民性是完全分不开的。
日本茶道这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给了我们今天的中国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茶道国民性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可见,饮茶的习惯,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而所谓茶道,就是指有关沏茶,饮茶的有关礼仪,有一整套的形式,用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的礼法。
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的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去了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日本茶园”。
而后的弘法大师空海以及高僧都永忠先后献茶给日本嵯峨天皇,天皇大加赞赏,积极推广,使得茶文化在日本上层社会开始流传。
到了丰臣秀吉时期,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
现在的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与日常生活、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相联系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它不只是物质享受,而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而今,日本的茶道已经成为一种美学的表现形式,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已经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喝茶差别很大,笔者现在就其特点给予粗略的概述。
一、日本茶道的特点首先,谈日本茶道不能不提茶道的道场。
当然,这个道场不同于我们佛教文化或者道教文化中所述的那个道场,茶道道场的范围相对更广一些。
对于茶道的修行者而言,自己的立身之地就是修行道场。
如果只是从字面意思来看,对于不了解日本茶道的人来说,恐怕一时难以理解。
在此,笔者就对日本茶道的主要道场——茶庭和茶室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茶庭,在佛教用语中也称之为“露地”。
日本茶道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露地就被看作世外桃源的一部分,所以在茶道中,茶庭都是设在一个花草树木水石相间的山野地方,再加上几条飞石小径,行走在其中,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枯山水日本独有的造园艺术甄昊元·2011年提要•日本园林常见元素•皇家园林•茶庭•枯山水•日本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分支,在日本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和完善。
•日本园林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等样式。
•枯山水是日本园林中最重要、最独特的样式。
也是产生于中国造园思想,却又独立于中国造园体系的一种重要样式,可以看做是一种极端化的中国园林的表现方式。
•对日本园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造园的精髓。
日本园林常见元素•灯笼•洗手钵•桥•路•篱笆•门灯笼•灯笼是庭院最有日本风Array格的主题。
•石灯笼是具有极强功能性的庭院组成。
•石灯笼来源于佛教习俗。
经历了从寺院向民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从精致到粗朴的转变,宗教精神和符号织部灯笼依然存在,但是愈加表现出民间的风格。
洗手池•庭院的洗手钵同样是功能设施。
•洗手钵的形式•洗手钵的结构门•门不仅仅有标志阶层,炫耀家世的含义。
•在一些庭院中,门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来区分内外世界。
–茶道用特定形式的门来区隔尘世与道场。
•门在庭院中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墙•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墙的结构和材料各有不同。
•在造墙过程中,注意原始材料质感的应用,以及灵活的材料拼合。
路•园林中的路与其说是具有实际功能毋宁说是一种象征。
•飞石的使用与排布•原始石材,尽可能隐藏人工修饰的痕迹。
桥•木制的桥是较大规模园林中的点缀。
•桥的作用:–凌步水上•桥的材料–木材为主–保留原木特征的处理方式桂离宫庭院日本园林的典范桂离宫•日本皇家离宫。
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园林精神的代表作。
•桂离宫占地6.94 公顷,有山、有湖、有岛。
•桂离宫的主要建筑有书院、松琴亭、笑意轩、园林堂、月波楼和赏花亭等。
•在“造景”方面,建筑师着眼于明朗和宽阔。
•整个景区以“心字池”的人造湖为中心,把湖光和山色融为一体。
•湖中有大小5 岛,岛上分别有土桥、木桥和石桥通向岸边。
一、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在室町时代的后期,日本经过长期的战乱,成就了另一批武将,他们是织田信长(1534-1582年)、丰臣秀吉(1536-1598年)和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军事上的霸业。
织田信长在1573年破浅井长政、朝仓义景,流放室町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宣告室町幕府的结束。
虽然1593年他在支授部将丰臣秀吉的途中于京都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但他统一了京畿及周边地区,为丰臣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丰臣秀吉秉承他的遗志,在1592年消灭各地军阀,结束了百年战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其功绩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的功绩。
他开创了桃山时代(1573-1603年,又称安土桃山时代或织丰时代),虽历时不长,只有三十年三代将军,而且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在社会改革中措施得当有力,废除庄园制,确立一地一作人原则,推进兵农分离,收缴武器,废除商业座,实行东市乐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朱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发动侵朝战争等。
这一时期在中国相当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万历31年(1603年)。
在文化方面,茶道的发展,从精神落实到实践,那就是草庵风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以园林意境的简约朴素、和寂清静及宾主真诚与大将军的壮观辉煌、绚丽多彩和飞扬跋扈相抗衡。
从建筑的发展期上看,日本建筑有四大转期。
第一个转期是引进中国隋唐建筑的飞鸟时代,第二个转期是引进南宋建筑的镰仓时代,第三个是自身发展的桃山时代,第四个是引进西方文明的明治时代。
桃山时代的建筑与前朝室町时代的"潇洒飘逸之风"相比,显出喜欢强烈刺激和豪放辉煌。
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而不是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
于是,人情味进入了建筑和园林。
在建筑上完成了前代形成的书院造,在园林上进一步完善书院造园林。
首先是武家园林表现得最强烈,然后影响到皇家园林。
滥用夸张的巨石,显示主人搬运的力量。
雄健的石桥和浓绿的苏铁,以及龟鹤形和蓬莱式岛屿综合地表达吉祥和繁荣。
日本十处草庵式茶室千利休用柔弱的茶道美学,扭转了当时浮夸奢靡的美学风尚,提出了另一套价值观,称之为“侘寂”。
“侘寂”是一个复合词,是“侘”与“寂”的结合,前者可称之为朴素,后者是指残缺之美,通过对“侘寂”之美,帮助人们回归简朴和本真,自然与谦逊。
——纯道题记日本国宝待庵千利休处于十五世纪末的日本战国时代,那些靠打杀起家的武士及诸侯,透过战争抢来的资源及浮华奢靡的生活方式,向外宣示自己的武力及强权。
在那个时代,日本的自我形象意识也开始觉醒,为了表现自我,拜金之风逐步盛行。
高台寺遺芳庵千利休却用柔弱的茶道美学,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当时浮夸奢靡的美学流行。
千利休想到侈靡之风的危害,尤其不利于茶道的推广与传播,就提出了另一套价值观,他称之为“侘寂”。
“侘寂”是一个复合词,是“侘”与“寂”的结合,前者也可称之为朴素,后者是指残缺之美。
禅院茶庭孤篷庵孤篷庵茶庭是茶庭与枯山水结合的形式,是著名茶人小堀远州的自家宅院。
园中有座茶室“忘筌庵”,布置精妙,给你创造无限的精神感受,极致地表现了茶道精神。
在建筑、室内设计、哲学与文学多个领域,千利休努力唤醒日本人民,要让他们爱上简朴和本真,自然与谦逊。
他特别关注的领域当然就在茶道上,千利休认为,这是一种宣扬“侘寂”理念的最具潜力的方式。
为此,千利休对茶道仪式做出了许多改革与完善。
在当时,茶会之后一般还要设酒宴,千利休坚决要求去掉酒宴。
书院茶庭桂离宫桂离宫是日本古典园林的第一名园,是书院茶庭的最佳代表。
它用“回游道路”和“露路”和各茶室相连通,古朴又诗意,体现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他指出茶会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游山玩水。
如果在庄严的茶事之后请客人大吃大喝,那么主人的一番苦心,人们在茶事中所达到的灵魂的净化便会付诸东流。
茶事不得超过四小时,茶事完毕,客人应立即离去,主人不必挽留,也不必远送。
千利休的茶道及其主张的侘寂之美,历久弥新的重新在这浮华的世代,犹如暮鼓晨钟的敲响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