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园林文化之茶庭设计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25
一、日本茶庭文化概述日本茶文化中,茶庭文化占据着较高的地位。
日本人喜爱闲适自然的生活氛围,自从茶由中国引入日本后,日本人进一步创新饮茶,包括饮茶方式、饮茶工具以及饮茶目的等,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
1.日本茶庭文化的起源日本茶庭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日本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隋唐时期,茶叶就从中国传入日本。
但是当时只有一些以推崇隋唐文化为风雅的日本贵族开始效仿中国文人墨客饮茶。
直到我国宋代时期,随着佛教及其饮茶习俗的传入,日本人对饮茶和追求自然的民族性格被激发出来,茶庭文化才真正开始流行,并形成了茶道。
2.日本茶庭文化的发展概况茶庭又称“露地”,就是茶道与庭院的结合。
从奈良时代开始,日本茶庭文化就已经初见雏形,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并没有很快发展。
直到室町时代,茶道和庭院首次结合并走入园林,成为茶庭文化的开始。
桃山时代,茶庭文化开始盛行,从最初的思想层面逐渐地落实到实践。
由于佛教禅僧在饮茶的过程中对茶道注入了寂灭无为的哲理和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形成了草庵式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成为日本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
茶庭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江户时期(1603—1867)是茶庭文化发展的兴盛期,饮茶风俗弥漫到整个日本社会,皇家、武家、僧人纷纷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增添茶室建筑和茶庭。
二、桂离宫的历史沿革桂离宫,又叫桂山庄、桂别墅,位于日本京都市西京区,因位于桂之川西岸而得名。
桂离宫当时的主人是八条宫智仁亲王,后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明治十六年成为皇室的行宫。
1.桂离宫的造园历程元和元年(1615年),八条宫智仁亲王在得到桂地后倾其心力修建别墅。
在设计师小堀正春和智仁亲王的监工下,先在池塘西岸修建了一座书院,即现存的古书院部分;然后开始整理庭院,引桂川之水入园,在池岛之间架桥,搭配种植植物,放置景观石,铺设飞石步道。
在修建过程中,智仁亲王于宽永六年离世,初见成效的桂山庄便开始日渐荒废。
322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6月下半月刊一、茶室和茶庭的产生茶道出现于室町中期 。
最初从贵族之间游戏性的品茶活动开始,由于风雅人士的创造逐渐形成了充当精神不可平衡的东西,与此相应,对沏茶的场所,包括住宅在内也都下功夫,在这里可以看见草庵茶室和庭院的萌芽。
到了桃山时代逐渐盛行。
江户时代,茶室庭园的设置随着茶室建筑的各式化大都规格化了,在庭园的构成中,有意采取借景等手法,和桃山时代各种过渡性的庭园综合起来,产生了回游式的茶庭。
一个小茶庭,只是由一些竹、木、土、石等自然素材所构成,却充满了各种意象,几乎是禅宗寺院的缩小精致版,只是欠缺住宿修行的地方。
其实也不需要,茶道毕竟不是宗教,也从不提出家。
然而历代大茶人几乎没有一位不参禅,相信在日常茶饭中,自有佛理存在,处处皆是修行。
相反的,日本历代高僧也多通晓茶道,相信佛法也存在于茶道中。
茶庭或说茶道,相信佛法也存在于茶道中。
茶庭或说茶道,就是在这样一个互相依附,彼此激荡的环境下所产生的结晶。
二、茶庭的分类茶庭在日本庭院艺术中是属于很有民族特色的种类。
茶庭(通常称为露地)可以分成三种形式:禅院式茶庭、书院式茶庭、草庵式茶庭,在茶庭中,草庵式茶庭是最具特色的茶庭。
茶的精神是一种对自然的尊敬,轻视华丽,在自然宁静的环境中,宾主相和,以饮茶为极乐的一种茶文化社交活动。
因为这种精神是由禅的教理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禅院式茶庭就产生了。
在一些大规模的园林之中,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联通庭园中的各茶室间而形成了书院式茶庭。
如桂离宫、修学院离宫等。
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质朴无华的茶室居于一角。
茶室狭窄,一般仅有二铺席或一铺席半的面积,茶室色彩沉静。
三、露地和候茶室在茶室中,在沏茶用的开水准备就绪以前,需要一定的场地来整理装束,平心静气,以创造出进入茶室用茶的气氛,露地和候茶室就是为此产生的过度性空间。
露地地形细长,在草上地铺设蜿蜒曲折的7至15块的奇数的踏脚石引导进入茶室。
日式茶苑设计理念日式茶苑设计理念是指在设计茶苑时,遵循日式传统文化的理念和风格,打造出一种简约、自然、平和的空间氛围,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茶道环境。
以下是关于日式茶苑设计理念的700字阐述。
日式茶苑设计的理念最重要的是简约。
日本的文化一向倡导简约,他们认为通过简单和纯粹的设计,人们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寡欲。
因此,在日式茶苑的设计中,通常采用简约而不失精致的设计风格,避免过于繁琐和过度的装饰,使整个空间显得清爽、整洁而舒适。
日式茶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自然。
日本人崇尚自然,他们认为与自然相处,能够给予人们宁静和平和感。
因此,在日式茶苑的设计中,常常融入自然元素,如花朵、树木、小径等,使茶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设计中还体现了让人感受到四季变化的色彩和材料选择,例如利用樱花、竹子等象征日本的自然元素。
日式茶苑设计理念的另一个方面是平和。
日本人强调平和的心境,他们认为通过调整心情,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修养。
因此,在茶苑设计中,注重创造一个宁静、平和的氛围,使人们能够远离尘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例如,在空间布局上,采用平缓、流畅的曲线,将人的注意力引导到茶具、花朵或自然景观上,从而降低人的心理压力,增加内心的平和感。
最后,日式茶苑设计理念强调的是茶道的体验。
日本人认为茶道是一种修养和礼仪的方式,通过与茶人的互动和茶具的使用,人们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因此,在日式茶苑的设计中,注重创造一个符合茶道仪式的空间布局和装饰。
例如,茶席通常布置在靠近自然景观的位置,使用传统的日式茶具和茶道椅,以及考虑到光线、声音和香气等细节因素,以提供给人们完整的茶道体验。
综上所述,日式茶苑设计理念以简约、自然、平和和茶道体验为核心。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创造平和氛围、摒弃繁琐装饰和注意细节的营造,日式茶苑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放松、平静愉悦的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个设计概念,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和审美追求。
[转载]“露地”茶庭:侘寂之⼤乘原⽂地址:“露地”茶庭:侘寂之⼤乘作者:DR设计与研究今天“建筑师都是旅⾏家”系列继续为⼤家带来⽇本关西⾏的研究和感悟。
此前我们曾通过桂离宫⼀窥⽇本⽂化中的”侘寂“之美,今天再来看看集侘寂之⼤乘的“茶庭”。
⽂、图 / 董必凯中国建筑设计院 ⼀合建筑设计中⼼ 建筑师 在室町时期,⽇本的茶⼈就开始将喝茶的庭院作为进⾏禅茶的仪式性空间、⼀种精神性的场所⽽存在。
茶室,多命名为某某庵,意为修⾏之所;茶庭,⼜名“露地”,即茶室所在的庭园,具体指从庭园⼤门到茶室建筑物之间的空间,是由茶道仪式场所演变⽽来的⼩型庭园空间。
它是⼈们进⼊茶室之前的精神准备的场所,为来客到达茶室之前营造在⾃然当中顿悟的“禅机”。
在禅宗僧⼈和⼀些社会名流中间出现了⼀种特殊的品茶的形式——茶道。
茶道将品茶和禅宗思想融合在⼀起,所谓禅茶⼀家,⽬的就是为了强调茶道的精神与禅宗思想的⼀致性和相通性。
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对于表⾯上华丽以及喧闹的事物给予否定,同时摒弃⼀切浮华和虚荣的东西,强调内⼼洗尽铅华的枯淡和坚强,寻求内⼼和精神上的安宁。
茶道追求的是闲静和孤寂的境界,崇尚素朴和⾃然的状态。
伴随着茶道的兴起,于是就产⽣了举⾏茶道的场所,随后就出现了专门举⾏茶道的独⽴的茶室空间。
⽽安⼟桃⼭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1522~1591)则将茶室空间进⼀步演变,创造了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
草庵式茶室 草庵式茶室的建筑形态表现的是⼀种简朴、脱俗、静寂和孤⾼的性格,建筑材料使⽤的都是原始的⼟墙壁,室内空间是完全封闭的,追求的是清寂的⾮⽇常性质的空间和时间性格,是将茶道所追求的⾃然、朴实、真实的主⼈和客⼈之间的关系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极⼩空间。
⼀般情况下,⼀个完整的茶庭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分别被称为内露地和外露地。
外露地中⼀般都设置有供客⼈整理⾐冠仪容的地⽅以及厕所、休息处等设施,内露地⼀般设置有休息处、厕所、蹲踞和茶室等,⼆者之间的分界线是⼀道篱笆墙,中间是⼀扇被称为中潜的⽵门。
日本园林(池泉庭院、枯山水、茶庭)日本比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虽然其历史只有差不多一千七百余年,但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日本园林便是其中一支,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园林的发展贯穿了整个日本历史,从史前到明治维新,日式园林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趋于成熟。
其中最著名的制式应当数日本庭园黄金时代——室町时代的“枯山水”以及桃山时代的茶亭。
虽然日本园林传承于中国,但发展成熟后的日本园林却有别于中国传统园林所带给人们的感受。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可以说中国园林是“移步换景”,于山石间品自然之美;而日式的园林则更多的需要静坐于侧,安定心神,于景中感悟其中深意。
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
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日本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
其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这些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源于日本对“禅宗”的感悟与再现。
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
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
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日本茶庭的空间艺术——从茶庭管理和使用中的五感延展到“清”、“佗”、“寂”之境谷光灿;邓舸;宿瑞艳【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6(031)005【摘要】日本茶道空间——"茶庭"由茶室和露地两个部分组成。
前辈研究者对日本茶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
本文从茶会的历史,茶会的精神,以及茶室、露地的空间构造、使用方式和作法要求进行考察,特别参考19 69年日本造园创始人上原敬二的《庭园入门讲座》中茶会的作法礼仪,从五感的利用来论证茶的一系列招待过程对于茶室和露地的空间要求以及茶人和茶客在该空间中的动作以及行为要求。
由此尝试论证日本茶道空间的完整艺术是从茶,茶的道具到使用茶道具的茶人和茶客,包括了茶室与露地的完整协调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精心准备调动人之五感最后达到精神高度的舞台艺术。
这种茶庭的使用鉴赏模式对我们中国古典园林的使用和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即良美的空间需要相之配合的行为以及要求,继而达到从感知到成境的完整实现。
【总页数】8页(P78-85)【作者】谷光灿;邓舸;宿瑞艳【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2]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艺术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相关文献】1.论日本茶庭的空间艺术*--从茶庭管理和使用中的五感延展到“清”、“佗”、“寂”之境 [J], 谷光灿;邓舸;宿瑞艳2.茶室与茶庭空间的“清” [J], 李文君;张建华3.茶室与茶庭空间的“寂” [J], 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4.茶道在日本茶庭空间意境营造中的体现 [J], 刘英5.茶道“清文化”在茶庭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路径——以北京传统茶庭为例 [J], 谢明洋;汪艺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茶庭——“禅”的简素精神,“空寂”的理想境界#头号有新人#日本茶庭,顾名思义就是指日本为了喝茶而建设的庭院,其实是日本为了茶道仪式而特意建造的,与日本茶室是连在一起的;可以看作是日本为了更好地传承他们的茶道而形成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
茶文化,原本是在中国发展和兴盛起来的,因而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唐宋时期,是日本主动来学习的关键性历史阶段;通过这个时间段的学习,让日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茶道的形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出现的。
日本茶庭的诞生1.日本茶道的形成首先,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公元815年,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四处游玩,有一次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然后日本的一位高僧永忠和尚向嵯峨天皇进奉煎茶,这便是《类聚国史》的记载,也是日本正史之中最早的茶内容记载。
但是,日本的《日吉神道密记》所记载,讲到公元805年,日本天台宗最澄和尚从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带回了茶籽,并且把茶籽种在日本京都的比叡山日吉神社。
与最澄和尚同行的还有一位空海和尚,空海和尚在向嵯峨天皇进献时,有一本《空海奉献表》。
此中记载空海和尚从公元794年到唐朝学习,然后在公元806年才回到日本,空海和尚曾言:“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因此,中国茶文化是通过日本的和尚来唐朝学习,然后传入日本。
嵯峨天皇,日本第52代天皇,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是几位高僧做具体的学习,但是最终让茶文化在日本发展下去,则是嵯峨天皇的推动;根据日本皇家编修的《日本后记》所记载,差峨天皇在喝完永忠和尚的献茶之后,就下令日本京都畿内和近江、丹后以及播磨诸国专门培植茶树,自此以后茶文化开始在日本发展。
其次,日本茶文化的形成;日本茶道的形成其实是在镰仓时代才开始的,因为在公元1168年,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到中国学求佛法;同时把中国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茶具都带回了日本,并且在回国之后,一边学佛一边种茶;在公元1211年写出日本第一部饮茶著作《吃茶养生记》,这本书的诞生,对日本的茶道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122473 艺术理论论文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一、日本茶庭概述茶室在日本是专门举办茶会的地方,茶庭指与茶室相配的庭院。
茶庭大体上可分为禅院茶庭、书院茶庭和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
茶庭四周是围篱,自院门至茶室间还设有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手洗钵(洗手用)、飞石(即步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设备。
二、茶庭的景观布置和色彩搭配茶庭式园林一般按一定路线布置景观,其间以拙朴的飞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矮松寓指茂盛的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隐喻清冽的山泉,以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茶庭园林的整体面积虽小,其营造的意境却非常深远。
比如路两边的绿化,多采用草坪和修剪精致的树木,这些树木多是高度和体积有限的灌木,寓指广袤的森林。
再看飞石、水钵、石灯笼,处处都是由大自然演变而成的微缩景观,营造出宁静以致远的幽寂氛围。
这与茶庭的用途密切相关:茶庭建于茶室之外,要营造出空寂的氛围,使客人在进入茶室饮茶之前将烦躁不安的情绪平静下来。
茶庭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客人进入茶室并除物欲、清身心,所以在色彩方面不能喧宾夺主。
茶庭的色彩基本上由绿和灰二色组成:绿色的树木,灰色的飞石、石灯、水钵、延段。
有的草庵式茶庭园路两侧用白砂取代植被敷于地面,给庭院增加一些纯净的白色。
这些色调不加任何装饰,保留材料的自身色彩,追求的是一种简素的情趣,它避免了由于粉饰而给园林增添华丽和造作的气氛。
同时,园中一般不会栽种色彩绚丽、五彩缤纷的鲜花,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另外,茶庭格调讲究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
灰绿搭配朴实无华,比较符合营造写意及平淡恬逸的造园境界。
2018年第10期现代园艺日本茶庭造园艺术园林美学研究王新梅(陕西西咸中央商务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710000)从园林美学的角度剖析茶庭的造园艺术及审美价值,以茶道文化和精神需求层面对茶庭造园空间布局艺术、造园的形式美以及造景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人的参与及心灵体验对园林空间意境美营造的作用。
茶庭;园林美学;造园艺术;意境一种近自然的空间感,与日本人的审美需求相一致,日本的造园家将这种空间的过渡场与环境相融,对作为主体审美的人来说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并无明确的划分空间的意义,因此这种空间转化场可以说是“有界”也可以说是“无界”。
1.2丰富的心灵体验,悟与境的融合茶庭不仅是附属于茶室的一般性质的庭院,同时也是人们进入茶室之前的精神准备的场所,通过庭院营造的清寂世界,让人们在其中顿悟,完成心灵的澄清。
在景观空间的营造中,遵从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体现出一种渐进式的仪式感,通过人的感悟来完成。
以里千家露地为例,拉开玄关旁拉门进入露地,休息室布置与较隐蔽的一角,以一袭珠帘掩映,布置有座椅供客人等候,客人需要整理衣冠,放下纷繁的世俗情怀,开始第一阶段的沉思,在得到主人允许后沿着敷石路(延段)前行,穿过小树林即可见一扇竹门(中潜),茶客穿过竹门,将进入第二阶段的沉思,景致更为质朴,形式更为粗旷的“内露地”将使茶客体验一种更深层的简洁,竹门内同样铺有飞石,顺着敷路石来到又隐前,右方有一个四方佛蹲踞,茶客怀谦卑的心在蹲踞处用木勺舀取石钵中山泉般的清水洗手净面,以求达到洁净的心身,与周围一尘不染之清净世界相融合,最后,客人们陆续弯腰进人茶室的那道矮小的门———躙口,这道门提醒茶客,大家都是平等谦恭的,进了茶室,所有尘俗的理念都该放弃,进入茶室,坐在草席上,主人端上热茶,也就进人了第三阶段的沉思,在这个封闭的盒子里,自成一个小宇宙,茶室的采光还是夜间的照明都是昏暗的,朦胱中营造幽静的气氛与尘俗的喧噪隔绝,让人们坦诚面对自我。
日本茶庭文化有哪些日本茶庭文化有哪些中国茶文化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每个人身边都有喜欢喝茶的朋友。
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在客厅或者书房泡茶,如果情趣来了,也会找一处阴凉,摆上茶具,与好友们饮茶畅谈。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茶庭文化是什么,供大家阅览日本茶庭文化欲讲茶道、茶室、茶庭,说来话长,只简述如下: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里,茶自唐土传入日本,但以它的珍贵,饮茶仅流行于僧侣和贵族之间,是为贵族茶。
镰仓时代的日僧荣西,入宋学习归来成了日本临济禅宗的始祖,他将从中国带回的茶种播种在九州,还写下了《吃茶养生记》,总结发扬了饮茶的功能为供茶敬佛、接客、醒神、养生。
他以饮茶醒神可以驱散困乏集中精神坐禅、推出了“茶禅一味”,形成了日本禅宗的风格,因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其后出现了寺院茶。
室町时代出现了流行于贵族和武士间的书院茶。
室町时代中期的茶人禅僧村田珠光,师从一休和尚,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成了“侘茶”的创始者。
他一改贵族茶和书院茶的高贵,建了草庐,在那里举行“茶汤”行事,是为草庵茶,他因此成了茶道的创始者。
村田珠光的弟子武野绍鸥将草庵茶深化并简略,更强调精神性地建立了三帖和二帖半大的茶室,总结出禅味的“侘”理念,而成为茶道的洗练者。
商人出身的千利休在师从武野绍鸥修禅的过程中,学到了“侘”的精神,他更加废豪华、易简单地改良了茶道具,使茶室达到了“无”的境地,他与金井宗久和津田宗及并称为茶汤的天下三宗匠,他也因是侘茶、草庵茶的最终完成者,而成为日本茶圣。
村田珠光创草庵茶时已显庭园即茶庭的轮廓,而千利休增加了通往茶室的露地及露地上的构成物,最终完成了茶庭的模式。
匠心独具的茶庭艺术茶庭或露地,在福冈除却乐水园尚有多处,其中还有独立的茶庭松风园。
茶庭或露地,在日本各地皆有,最多的当然在日本禅宗和茶道发源地京都及奈良那样有着很多寺庙和庭园的古都。
比如京都的松花堂庭园和奈良的依水园里面的茶庭。
松花堂庭园在京都府八幡市,它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