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庭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32
日本茶庭文化有哪些日本茶庭文化有哪些中国茶文化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每个人身边都有喜欢喝茶的朋友。
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在客厅或者书房泡茶,如果情趣来了,也会找一处阴凉,摆上茶具,与好友们饮茶畅谈。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茶庭文化是什么,供大家阅览日本茶庭文化欲讲茶道、茶室、茶庭,说来话长,只简述如下: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里,茶自唐土传入日本,但以它的珍贵,饮茶仅流行于僧侣和贵族之间,是为贵族茶。
镰仓时代的日僧荣西,入宋学习归来成了日本临济禅宗的始祖,他将从中国带回的茶种播种在九州,还写下了《吃茶养生记》,总结发扬了饮茶的功能为供茶敬佛、接客、醒神、养生。
他以饮茶醒神可以驱散困乏集中精神坐禅、推出了“茶禅一味”,形成了日本禅宗的风格,因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其后出现了寺院茶。
室町时代出现了流行于贵族和武士间的书院茶。
室町时代中期的茶人禅僧村田珠光,师从一休和尚,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成了“侘茶”的创始者。
他一改贵族茶和书院茶的高贵,建了草庐,在那里举行“茶汤”行事,是为草庵茶,他因此成了茶道的创始者。
村田珠光的弟子武野绍鸥将草庵茶深化并简略,更强调精神性地建立了三帖和二帖半大的茶室,总结出禅味的“侘”理念,而成为茶道的洗练者。
商人出身的千利休在师从武野绍鸥修禅的过程中,学到了“侘”的精神,他更加废豪华、易简单地改良了茶道具,使茶室达到了“无”的境地,他与金井宗久和津田宗及并称为茶汤的天下三宗匠,他也因是侘茶、草庵茶的最终完成者,而成为日本茶圣。
村田珠光创草庵茶时已显庭园即茶庭的轮廓,而千利休增加了通往茶室的露地及露地上的构成物,最终完成了茶庭的模式。
匠心独具的茶庭艺术茶庭或露地,在福冈除却乐水园尚有多处,其中还有独立的茶庭松风园。
茶庭或露地,在日本各地皆有,最多的当然在日本禅宗和茶道发源地京都及奈良那样有着很多寺庙和庭园的古都。
比如京都的松花堂庭园和奈良的依水园里面的茶庭。
松花堂庭园在京都府八幡市,它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
一、日本茶庭文化概述日本茶文化中,茶庭文化占据着较高的地位。
日本人喜爱闲适自然的生活氛围,自从茶由中国引入日本后,日本人进一步创新饮茶,包括饮茶方式、饮茶工具以及饮茶目的等,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
1.日本茶庭文化的起源日本茶庭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日本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隋唐时期,茶叶就从中国传入日本。
但是当时只有一些以推崇隋唐文化为风雅的日本贵族开始效仿中国文人墨客饮茶。
直到我国宋代时期,随着佛教及其饮茶习俗的传入,日本人对饮茶和追求自然的民族性格被激发出来,茶庭文化才真正开始流行,并形成了茶道。
2.日本茶庭文化的发展概况茶庭又称“露地”,就是茶道与庭院的结合。
从奈良时代开始,日本茶庭文化就已经初见雏形,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并没有很快发展。
直到室町时代,茶道和庭院首次结合并走入园林,成为茶庭文化的开始。
桃山时代,茶庭文化开始盛行,从最初的思想层面逐渐地落实到实践。
由于佛教禅僧在饮茶的过程中对茶道注入了寂灭无为的哲理和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形成了草庵式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成为日本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
茶庭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江户时期(1603—1867)是茶庭文化发展的兴盛期,饮茶风俗弥漫到整个日本社会,皇家、武家、僧人纷纷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增添茶室建筑和茶庭。
二、桂离宫的历史沿革桂离宫,又叫桂山庄、桂别墅,位于日本京都市西京区,因位于桂之川西岸而得名。
桂离宫当时的主人是八条宫智仁亲王,后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明治十六年成为皇室的行宫。
1.桂离宫的造园历程元和元年(1615年),八条宫智仁亲王在得到桂地后倾其心力修建别墅。
在设计师小堀正春和智仁亲王的监工下,先在池塘西岸修建了一座书院,即现存的古书院部分;然后开始整理庭院,引桂川之水入园,在池岛之间架桥,搭配种植植物,放置景观石,铺设飞石步道。
在修建过程中,智仁亲王于宽永六年离世,初见成效的桂山庄便开始日渐荒废。
322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6月下半月刊一、茶室和茶庭的产生茶道出现于室町中期 。
最初从贵族之间游戏性的品茶活动开始,由于风雅人士的创造逐渐形成了充当精神不可平衡的东西,与此相应,对沏茶的场所,包括住宅在内也都下功夫,在这里可以看见草庵茶室和庭院的萌芽。
到了桃山时代逐渐盛行。
江户时代,茶室庭园的设置随着茶室建筑的各式化大都规格化了,在庭园的构成中,有意采取借景等手法,和桃山时代各种过渡性的庭园综合起来,产生了回游式的茶庭。
一个小茶庭,只是由一些竹、木、土、石等自然素材所构成,却充满了各种意象,几乎是禅宗寺院的缩小精致版,只是欠缺住宿修行的地方。
其实也不需要,茶道毕竟不是宗教,也从不提出家。
然而历代大茶人几乎没有一位不参禅,相信在日常茶饭中,自有佛理存在,处处皆是修行。
相反的,日本历代高僧也多通晓茶道,相信佛法也存在于茶道中。
茶庭或说茶道,相信佛法也存在于茶道中。
茶庭或说茶道,就是在这样一个互相依附,彼此激荡的环境下所产生的结晶。
二、茶庭的分类茶庭在日本庭院艺术中是属于很有民族特色的种类。
茶庭(通常称为露地)可以分成三种形式:禅院式茶庭、书院式茶庭、草庵式茶庭,在茶庭中,草庵式茶庭是最具特色的茶庭。
茶的精神是一种对自然的尊敬,轻视华丽,在自然宁静的环境中,宾主相和,以饮茶为极乐的一种茶文化社交活动。
因为这种精神是由禅的教理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禅院式茶庭就产生了。
在一些大规模的园林之中,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联通庭园中的各茶室间而形成了书院式茶庭。
如桂离宫、修学院离宫等。
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质朴无华的茶室居于一角。
茶室狭窄,一般仅有二铺席或一铺席半的面积,茶室色彩沉静。
三、露地和候茶室在茶室中,在沏茶用的开水准备就绪以前,需要一定的场地来整理装束,平心静气,以创造出进入茶室用茶的气氛,露地和候茶室就是为此产生的过度性空间。
露地地形细长,在草上地铺设蜿蜒曲折的7至15块的奇数的踏脚石引导进入茶室。
2018年第10期现代园艺日本茶庭造园艺术园林美学研究王新梅(陕西西咸中央商务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710000)从园林美学的角度剖析茶庭的造园艺术及审美价值,以茶道文化和精神需求层面对茶庭造园空间布局艺术、造园的形式美以及造景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人的参与及心灵体验对园林空间意境美营造的作用。
茶庭;园林美学;造园艺术;意境一种近自然的空间感,与日本人的审美需求相一致,日本的造园家将这种空间的过渡场与环境相融,对作为主体审美的人来说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并无明确的划分空间的意义,因此这种空间转化场可以说是“有界”也可以说是“无界”。
1.2丰富的心灵体验,悟与境的融合茶庭不仅是附属于茶室的一般性质的庭院,同时也是人们进入茶室之前的精神准备的场所,通过庭院营造的清寂世界,让人们在其中顿悟,完成心灵的澄清。
在景观空间的营造中,遵从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体现出一种渐进式的仪式感,通过人的感悟来完成。
以里千家露地为例,拉开玄关旁拉门进入露地,休息室布置与较隐蔽的一角,以一袭珠帘掩映,布置有座椅供客人等候,客人需要整理衣冠,放下纷繁的世俗情怀,开始第一阶段的沉思,在得到主人允许后沿着敷石路(延段)前行,穿过小树林即可见一扇竹门(中潜),茶客穿过竹门,将进入第二阶段的沉思,景致更为质朴,形式更为粗旷的“内露地”将使茶客体验一种更深层的简洁,竹门内同样铺有飞石,顺着敷路石来到又隐前,右方有一个四方佛蹲踞,茶客怀谦卑的心在蹲踞处用木勺舀取石钵中山泉般的清水洗手净面,以求达到洁净的心身,与周围一尘不染之清净世界相融合,最后,客人们陆续弯腰进人茶室的那道矮小的门———躙口,这道门提醒茶客,大家都是平等谦恭的,进了茶室,所有尘俗的理念都该放弃,进入茶室,坐在草席上,主人端上热茶,也就进人了第三阶段的沉思,在这个封闭的盒子里,自成一个小宇宙,茶室的采光还是夜间的照明都是昏暗的,朦胱中营造幽静的气氛与尘俗的喧噪隔绝,让人们坦诚面对自我。
部空间狭小而充满了紧张感,没有一点多余的浪费。
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当中,主人和客人相向而对,营造出非常封闭的空间氛围。
这种清寂的非日常性质的空间,是将茶道所追求的自然、朴实、真实的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关系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狭小空间当中,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动作都受到了限制,因此能够保持室内的安静,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茶本身(图2)。
最初的茶庭实际上是作为通往茶室的小路来设计的,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庭园形式。
千利休最初将这个附属于茶室的庭园取名为露地。
露地一词本身源于佛教,在佛教中露地表示的是清净无垢、超凡脱俗的世界,说明千利休把茶庭称为露地是有着深刻的寓意的。
千利休主张露地中的树木、山度和关系。
后两个字“清寂”则针对的是茶室、茶庭所必须具备的清洁而闲寂的氛围。
因此可以说,茶庭不仅是进入茶室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是茶室的外延空间,茶室和茶庭二者皆为具体地表现茶道思想的物理空间。
即茶庭是茶道的序曲,是在自然当中的顿悟空间,是人们进入茶室之前的精神准备的场所。
三、茶庭的空间构成与茶道仪式的关系关于茶庭的空间构成,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茶庭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图3),分别被称为内露地和外露地。
外露地中一般设置有供客人们换衣服、木屐的休息室以及厕所和等候处等设施,内露地一般设置有等候处、厕所和茶室等设施。
图1:使用自然材料的茶室建筑的外观图2:茶室的内部空间饮茶的行为过程,同时茶道本身也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行为,它是需要以茶会的形式来完成的。
而茶会则是一个有着各种繁琐的规则、礼仪和特定仪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涉及到禅宗思想、茶具以及陈设的艺术品,还有举办茶会的主人与参会的客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心灵的沟通等,甚至还会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领域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和仪式。
茶道的宗旨是对于表面上的华丽以及喧闹的事物给予否定,同时摒弃一切浮华和虚荣的东西,强调内心的洗尽铅华的枯淡和坚强,寻求内心和精神上的安宁。
日本十大国宝级草庵茶室良品志中日之间“一衣带水”,文化交融源远流长。
早在唐朝,日本遣唐使就从中国带回了文学、科技、佛教和茶文化。
这当中,日本僧人最澄和尚还将从唐朝带回的茶籽种在了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旁,成为了今天日本最古老的茶园,供后人凭吊。
日本平安时代(大约中国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嵯峨天皇治下,就曾掀起了“弘仁茶风”的茶文化高潮。
若不是唐末天下纷争,遣唐使中断,中日交流戛然而止,也许日本茶道的蔚然之风或提前二三百年也未可知。
日本国宝待庵茶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初时,茶只作为药用,并不普遍。
后来,一般武士也渐渐吃茶,并形成“茶道”。
而真正让茶道发扬光大,成为现在模样的,是这样一位人物——千利休。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所创的草庵风格茶室。
墙壁用草筋抹灰,顶棚用杆缘顶棚,房屋的骨架用自然形状的木材及竹子搭建,充分体现了千利休茶室自然至上的建筑理念。
千利休,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4月21日。
日本著名的茶道宗师,人称茶圣。
十五世纪末的日本战国时代,是诸侯和武士的时代,武士们透过战争抢来的资源及浮华奢靡的生活方式,向外炫耀自己的武力和强权,也让自己淡忘卑微的出身,享受贪婪。
在那个时代,日本的美学意识也开始觉醒,为了表现自我,拜金之风逐步盛行。
高台寺遺芳庵千利休却通过对茶道的改革,凭着一己之力,扭转了当时浮靡的流行美学。
为与当时的侈靡之风对抗,他提出称为“侘寂”的一套新的价值观。
侘寂(わびさび)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
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所以对于这个词,我们或可以用“禅寂”来理解。
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
禅院茶庭孤篷庵孤篷庵茶庭是茶庭与枯山水结合的形式,是著名茶人小堀远州的自家宅院。
园中有座茶室“忘筌庵”,布置精妙,极致地表现了茶道精神。
千利休是茶事界的一个传奇,对侍茶的美感的追求其实已经与茶本身无关,是真正上升到哲学的一种美感,这种庄重以及自信的对待茶事的态度,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日本茶庭——“禅”的简素精神,“空寂”的理想境界#头号有新人#日本茶庭,顾名思义就是指日本为了喝茶而建设的庭院,其实是日本为了茶道仪式而特意建造的,与日本茶室是连在一起的;可以看作是日本为了更好地传承他们的茶道而形成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
茶文化,原本是在中国发展和兴盛起来的,因而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唐宋时期,是日本主动来学习的关键性历史阶段;通过这个时间段的学习,让日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茶道的形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出现的。
日本茶庭的诞生1.日本茶道的形成首先,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公元815年,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四处游玩,有一次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然后日本的一位高僧永忠和尚向嵯峨天皇进奉煎茶,这便是《类聚国史》的记载,也是日本正史之中最早的茶内容记载。
但是,日本的《日吉神道密记》所记载,讲到公元805年,日本天台宗最澄和尚从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带回了茶籽,并且把茶籽种在日本京都的比叡山日吉神社。
与最澄和尚同行的还有一位空海和尚,空海和尚在向嵯峨天皇进献时,有一本《空海奉献表》。
此中记载空海和尚从公元794年到唐朝学习,然后在公元806年才回到日本,空海和尚曾言:“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因此,中国茶文化是通过日本的和尚来唐朝学习,然后传入日本。
嵯峨天皇,日本第52代天皇,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是几位高僧做具体的学习,但是最终让茶文化在日本发展下去,则是嵯峨天皇的推动;根据日本皇家编修的《日本后记》所记载,差峨天皇在喝完永忠和尚的献茶之后,就下令日本京都畿内和近江、丹后以及播磨诸国专门培植茶树,自此以后茶文化开始在日本发展。
其次,日本茶文化的形成;日本茶道的形成其实是在镰仓时代才开始的,因为在公元1168年,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到中国学求佛法;同时把中国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茶具都带回了日本,并且在回国之后,一边学佛一边种茶;在公元1211年写出日本第一部饮茶著作《吃茶养生记》,这本书的诞生,对日本的茶道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122473 艺术理论论文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一、日本茶庭概述茶室在日本是专门举办茶会的地方,茶庭指与茶室相配的庭院。
茶庭大体上可分为禅院茶庭、书院茶庭和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
茶庭四周是围篱,自院门至茶室间还设有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手洗钵(洗手用)、飞石(即步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设备。
二、茶庭的景观布置和色彩搭配茶庭式园林一般按一定路线布置景观,其间以拙朴的飞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矮松寓指茂盛的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隐喻清冽的山泉,以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茶庭园林的整体面积虽小,其营造的意境却非常深远。
比如路两边的绿化,多采用草坪和修剪精致的树木,这些树木多是高度和体积有限的灌木,寓指广袤的森林。
再看飞石、水钵、石灯笼,处处都是由大自然演变而成的微缩景观,营造出宁静以致远的幽寂氛围。
这与茶庭的用途密切相关:茶庭建于茶室之外,要营造出空寂的氛围,使客人在进入茶室饮茶之前将烦躁不安的情绪平静下来。
茶庭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客人进入茶室并除物欲、清身心,所以在色彩方面不能喧宾夺主。
茶庭的色彩基本上由绿和灰二色组成:绿色的树木,灰色的飞石、石灯、水钵、延段。
有的草庵式茶庭园路两侧用白砂取代植被敷于地面,给庭院增加一些纯净的白色。
这些色调不加任何装饰,保留材料的自身色彩,追求的是一种简素的情趣,它避免了由于粉饰而给园林增添华丽和造作的气氛。
同时,园中一般不会栽种色彩绚丽、五彩缤纷的鲜花,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另外,茶庭格调讲究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
灰绿搭配朴实无华,比较符合营造写意及平淡恬逸的造园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