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茶道文化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摘要: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
日本茶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趋平民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
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日本茶道有丰富的专用器具及庄重繁复的流程,如: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等。
日本茶道中提倡的“和敬清寂”简洁而内涵丰富,更是体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说明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关键词:茶道起源流派精神一、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着作。
而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
该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
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文人、僧侣们的那种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
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茶道、花道、香道,是日本的三雅道。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绍茶道与花道同宗同源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接待客人的礼仪活动, 是从中国引进的。
中国唐宋时期饮茶盛行, 日本派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求学, 他们把中国种茶、制茶、烹茶技术带回日本, 使日本饮茶习惯推广到民间, 后来形成“茶道”。
日本茶道最大流派是“三千家”, 此外, 薮内派、有乐派、宗和派、三齐派、远州派、久田派也很有名。
茶道一般在茶室进行, 宾客入座后, 主人按一定规程用竹制小匙将茶放入碗中, 用沸水冲沏后依次递给宾客品茗, 宾客接茶也有一定程式。
在日本, 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的形成虽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自始至终与佛教息息相关。
中国唐代僧人就有了饮茶的习俗, 日本僧人多次留学中国, 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回国后大力宣传饮茶的益处。
荣西禅师两次到宋朝, 带回茶种, 进行种植, 还著有《沏茶养生记》一书献给镰仓幕府, 宣扬茶的妙用。
到了室町时代, 日本茶树栽培已经普及, 饮茶风俗逐渐推广到了民间, 饮茶的教义也得到推广。
荣西禅师不仅把唐朝的茶树栽培技术带回了日本, 还推广了饮茶的教义, 构筑了日本茶道的基础。
室町时代的禅僧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又继承和发展了荣西茶道思想, 编制了被称作“台子手前”的程序, 构成了现代日本茶道的基础; 其曾孙弟子千利休, 真正地把茶以“道”的形式确立下来。
从此, 茶道文化在日本正式形成, 且日渐普及。
茶道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精神与教义均来源于佛教思想。
日本人爱花, 一般家庭的客厅都置有一瓶精心挑选的鲜花, 给人以清新别致的美感。
摆放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花道, 亦称插花。
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 宋元时代传入日本, 到东山时代 (15世纪) 发展成花道, 并成为日本妇女品德、技艺修养的一项内容。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日本茶道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日本茶道有什么历史文化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道的历史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虽起源于中国,但因日本文化追求极致的特点,使得日本茶道拥有了丝毫不逊于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日本茶道的历史要追溯到唐代。
是由日本的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传入日本。
15世纪,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从而开创了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他也成了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
其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融入其中。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
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茶道。
日本茶道的规程茶室茶客茶室不仅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要求室外环境的静雅。
茶客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
入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
茶人身着和服的茶人先打开绸巾擦茶具;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
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
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味。
献茶礼仪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后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献茶。
客人则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
礼毕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
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
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
如今在日本不仅能体验传统的茶道,从采摘茶叶开始的体验之旅在日本年轻人中正逐渐风行。
花个周末去产茶大县-静冈县采采茶、体验一下茶道,再顺便领略一下富士山风情,真是不亦乐乎。
日本茶道品茶步骤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摘要通过两年的日语学习,对日本的一些传统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平时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日本茶道和收集了很多与日本茶道有关的资料。
因此,此次毕业论文选择了日本茶道文化为主题。
虽然仅仅是茶道,但是其中包含了礼仪、礼节直到思想、哲学。
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特色是烹调饮用一种粉木的绿茶,以品茶为手段进行社交,同时陶冶自己的性情。
品茶时,尊客人以清香可口的名茶,待客人以优雅高尚、训练有素的礼仪,通过这种文雅独特的社交,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这正是茶道所追求的。
文中将会从日本茶道的源头、发展、主要流派和精神等方面进行论述。
本文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网上搜索来收集资料。
希望本次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对日本茶道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字:茶道茶道流派茶道程式中国人平民化一、日本茶道的起源及其发展(一)日本茶道的源头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
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
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日本茶道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二)日本茶道的发展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
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
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步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
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
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历史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
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丁以寿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
可以说,日本茶道出自禅宗。
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的茶文化也是由中日佛教徒从中国传入的。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在草创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禅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茶道草创于镰仓时期(公元1192-1333年)和室町(1333-1573年)的前中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元和明前半期。
草创期起重要作用的禅僧有荣西、南浦绍明、道元、清拙正澄和村田珠光。
一、中日禅宗派系传承略说(一)禅宗六祖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禅宗重世系传承,尊奉北魏时来华在嵩洛一带传禅的菩提达摩为初祖,奉魏齐间的慧可为二祖,隋朝的僧璨为三祖,唐朝的道信、弘忍为四祖、五祖,禅宗作为一个宗派实际创立于道信、弘忍之时。
弘忍死后,门下发生分裂。
神秀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传禅,称“北宗”;慧能在以韶州曹溪宝林寺为中心的南方传禅,称“南宗”。
慧能死后,其弟子神会到洛阳一带传南宗禅法,并与北宗僧人辩论,主张南宗为正统,曾一度遭到北宗的迫害。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正式确认南宗为正统,以慧能为六祖,神会为七祖。
(二)五家七宗神会的禅系史称菏泽宗,因无有力的后继者不久便衰落。
神秀的北宗也渐失影响。
倒是慧能的另两位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以及他们的门徒,长期在现今的江西、湖南一带地方传法,吸引很多信徒,逐渐发展到全国。
在唐末五代,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以后的禅宗实即南宗。
青原一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南岳一系形成临济宗、沩仰宗。
临济宗到北宋中期又分成两派:黄龙慧南的黄龙派,杨岐方会的杨岐派。
临济两派加上前五宗,史书通称“五家七宗”。
南宋以后,“五家”中,只有临济、曹洞二宗流行,且临济盛于曹洞,所谓“临天下,曹一角”。
在临济两派中,黄龙的势力远不及杨岐。
(三)日本禅宗派系镰仓时代以后,中日两国禅僧从中国向日本传入禅者有48传,其中有嗣法者并成为流派的有24派。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绍推荐文章茶道四大流派热度:中国茶道四大流派的介绍热度:中国茶道流派热度:日本的传统茶道流派介绍热度:日本茶道有哪些流派热度: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是所谓“三千家”,被称为“千家流派”。
那么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绍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
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
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
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
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
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
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
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
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
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
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风格随意性,更趋向于下层社会人士,并更助于交流和推出发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创。
新石流派:石州流属于日本茶道“江户诸流派”中“石州流系”,对后世影响颇大,并曾占据过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户时代,风格独特,别具一格。
创始人片桐贞信,片桐本家,在江户时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风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茶叶约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日本的传统茶道流派介绍提起今天的日本茶道,人们马上会想到三千家。
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他们是日本茶道界的代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的传统茶道流派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的传统茶道流派介绍日本茶道里千家是日本传统茶道流派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
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
千利休的孙子宗旦(亦称千家中兴之祖)隐居时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个系统。
表千家,始祖为宗旦的三儿子江岭宗左。
家元(家主)总称"不审庵"。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
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
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
日本的传统茶道流派的精神茶道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是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以及复杂的事情,很都人认为“就算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喝茶。
”但是,在茶道的本质中,和所代表的真谛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只要随时随地的从内心去体认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谛。
古代的习俗,经过了多少世代而流传了下来,保存了数百年来的美感。
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古老的习俗来做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现代人的我们对于自然的感受是被动的,但是人们却拥有对于美的极纤细的感受性。
然而将此心性再加以提炼,就是所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
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以及种种布置,摆设以及茶之汤,果子等,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
现今日本比较着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一起来看看。
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
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
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流派: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
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
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
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
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
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
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
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
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日本茶道的发展日本茶道的祖师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
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
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
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
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
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
他是武野绍鸥的弟子。
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他不拘
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
茶道的“四规七则”由千利休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
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
“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
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