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 xxxxxxxxx时间 2016年11月25日本月我有幸阅读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最初在高中学习当中一直零零星星阅读到陈先生的一些观点,就对他的观点历史研究的功底所折服。
陈先生在考据方面的真的是大家,对他考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对于本书的史料积累考据,考察了上百个墓志铭,这种认真做研究的精神真的需要后人所学习的。
现在说说此书,陈先生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发展的史料,对隋唐制度的渊源这种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不仅清楚的梳理出隋唐制度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继承关系,又接着对唐代政治的史料考察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纠正了一些史学上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及新的史学观点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在他在观点的得出过程中,是一步步基于分析推出来的,论证的可信度高、逻辑清晰、思路清晰、论点明确,所以陈寅恪先生可谓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之大家。
本书逻辑:此次所读的虽然是两本书,但是主要的思路观点是一致的,并且有继承关系,有很多隋唐渊源和唐代政治问题是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了解。
我想在全书逻辑方面先做以别论,在问题阐发在进行两本书的一起分析。
首先对于第一本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开篇就道明自己写此书的原因,以及主要所论述的观点。
陈寅恪先生在绪论中提到,隋唐时为中古盛世,然而当时却鲜有论述制度的渊源及流变过程的专著,所以先生为补其缺憾作此书。
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先生在绪论中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虽然隋唐之制广博繁多,但是隋唐制度总的来说逃不出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渊源”一词也就在全文中占据了主要的论述范围。
随之,陈先生先总结性的对三个源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陈述,再到后面的礼制、职官、兵制等进行分别穿插的论证。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说明: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术名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上,文白交杂,不易读透,且读者若对其中有些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二是结构上,本书没有今天的论文著作一般严谨,对各部分内容界定十分清晰。
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全书共有三大标题: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但各部分内容之下,没有再进行形式上的细分。
故,阅读障碍较大之处在于,如何在长篇大论中如何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
本人在阅读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后,对上篇的内容进行结构梳理,归纳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抽象出三个小标题。
现将本人的思考及整理展示如下(分两部分,第一是本篇结构;第二是本篇内容提要):绪论一、氏族源流:李唐皇室之世系李唐皇室先祖考李唐皇室世系考二、胡汉问题:北朝之文化与统治政策胡汉文化冲突及其结果“关中本位政策”形成之背景宇文泰改易氏族之过程改易氏族之因:文化重于血统“关中本位政策”的崩解与社会阶级的变动三、阶级升降:唐代统治集团的分化长安中央政府之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种族文化与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文化河北藩镇之种族河北藩镇之胡族人小结绪论:研究范围与内容一、氏族源流:李唐皇室之世系李唐皇室先祖考:李重耳李唐皇室世系考:赵郡李氏二、胡汉问题:北朝之文化与统治政策胡汉文化冲突及其结果:六镇起义与周齐分立“关中本位政策”形成之背景:宇文泰割据关陇,维持统治之需要宇文泰改易氏族之过程改易氏族之因:文化重于血统;北朝胡汉之别的特点“关中本位政策”的崩解与社会阶级的变动:武则天与唐玄宗时期科举的兴盛与府兵制的瓦解;外朝文武大臣集团与内廷宦官集团三、阶级升降:唐代统治集团的分化长安中央政府之统治阶级:士大夫集团、蕃将集团、宦官集团河北藩镇之种族文化与统治阶级河北藩镇之文化:胡化河北藩镇之种族:胡人河北藩镇之胡族人小结。
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记首先,叙论部分。
陈先生认为,存之三百余年的李唐和短暂而亡的杨隋两朝之间,在典章制度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可以视为一体而并举论之。
但与此相关的资料,仅仅传世的旧籍而已,且其中还有大量重复之处。
虽然当时又新近出土了些文献资料,本有望作以补证,但有价值的实在很缺乏。
由此可见,想要对其做出有见地的研究实非易事。
隋唐两朝是我国中古极盛之世,它的文物制度广泛流传,影响巨大。
然而到当时为止,对两朝之渊源流变作出些通论的著作还很少有,可谓是我国史学的一大缺憾。
在这样的形势下,陈先生基于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就隋唐两朝制度的渊源发展而分析讨论之,成此一书。
隋唐制度称得上是广博纷复,然而探究它的因素,不过有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所谓的北魏、北齐之源,是指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刑政文物典章,自东晋至南齐间的发展变迁,多被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模仿采用,传到北齐为一集大成者。
这些在旧史中往往被看做是“汉魏”制度。
实际上经过流变之后,它便不再只限于汉魏,东晋南朝前半期也应包括在内。
旧史又有以“山东”来对待的,所指即为北齐。
北齐承袭北魏所采用的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此范围。
此外,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来的文化转移保存在了凉州一隅。
至北魏取得凉州,河西的文化便也输入于魏。
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的典章制度便多受之影响。
所以,北魏、北齐之源中也应该有河西这一支派。
这些都是前人没有过多关注,而今日又不得不详细讨论的问题。
所谓的梁、陈之源,梁代为陈所继承创作而无改的制度,到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后传于李唐。
换句话说,即南朝后半期文物制度变迁发展不是王肃等输入之所能及的,所以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未能采用,北齐之一大结集中也遂没有此因素。
旧史中所称的“梁制”,实际上也可称之为“陈制”,原因就是陈继梁,典章制度并无大变仍多袭之。
所称西魏、周之源,大抵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旧制的,或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晋之遗风。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笔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著的一本旨在论述隋唐制度来源的史学名著。
陈寅恪先生在叙论中提到,隋唐是中古盛世,文物制度影响极广,然而当时却罕有论述其制度的渊源、流变过程的专著,因此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寅恪先生在叙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其中魏齐来源又包括旧史中所说的“汉魏”、“山东”,也包括河西,承袭了魏晋南朝的文物制度;梁陈来源指陈继承梁所得的典章制度;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的混合品则是(西)魏、周制度。
三个来源地差异不仅在于地域和政治差别,也在于文化传承中的区别。
后世史家因为隋唐继承魏周之遗业而多认为隋唐制度继承的是(西)魏、周传统,然而陈寅恪先生却于本书中指出并论证了(西)魏、周的影响甚小,前两者才是真正对隋唐制度影响重大的。
在叙论中,陈寅恪先生说明了全书的体裁,一是效仿旧史附丽,分别事类、序次先后;二是仿照天竺佛教释经论,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
如此的体裁也有助于对作者观点的详细论述:陈先生考证和排比了大量史料,从中以严密的逻辑推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全文论证清晰严密。
首章《礼仪》是陈寅恪先生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作者不以礼制为空文,因为“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所以陈寅恪先生对隋唐礼制来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本章中,陈寅恪先生通过魏主用王肃等人用夏变夷、兴革文物证明南朝前期文化制度已被传于北魏北齐一脉,梁陈一脉也以汉魏晋和南朝前期的制度为基础;又通过史料证明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然而其制定礼仪却不依北周之制,而“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
《礼仪》章中,陈寅恪先生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河陇之所以经历漫长乱世却仍能保存汉代中原学术,一是因为学术由家族传承,二是因为学术的地域化。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半,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突然在北京颐和园自沉。
莫道昆明池水浅,一样呜咽送大贤。
观堂遗命:“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
”陈、吴指陈寅恪、吴宓。
两人都是王先生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同事、好友。
亦师亦友的王国维正当创造力旺盛、成果叠出的中年,忽然含恨自舍。
陈寅恪感到压抑和悲哀。
他在挽诗中沉痛至极地写道:“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表达了自己的深切哀悼,并对亡友作出了崇高评价。
岁月如流。
32年后的1959年,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吴宓非常想念阔别多年的生死之交、时任中山大学教授的陈寅恪,“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粤海续前游”。
吴先生乃狂狷之士,学贯中西,目无余子,偏是对王国维、陈寅恪两位先生心服口服,无限仰慕。
吴宓怎样看待陈寅恪呢?有诗为证:回思真有泪如泉,戊戌重来六十年。
文化神州何所系?观堂而后信公贤。
确如吴宓所言:与王国维一样,陈寅恪是百年中国最杰出的文史大师。
而其对政局之明察、治家之严整、虑事之周密、风骨之嶙峋,尤非观堂可比。
二.旧时王谢已无家陈寅恪,江西修水人。
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世家子弟。
祖父陈宝箴,号右铭,咸丰举人,曾湘乡门生故吏。
思想开明,精明强干,累官至湖南巡抚。
戊戌变法时,他是封疆大吏中惟一公开表态支持维新者。
戊戌6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即是由陈荐用。
湖南当时革新风气特别浓厚,百业兴旺,人才济济。
名震一时的时务学堂,即由其子陈三立协同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熊希龄、唐才常、皮锡瑞等精英合力开办,旨在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材。
学生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白帽轻衫最少年”的邵阳蔡松坡。
父亲陈三立,号散原,光绪进士。
曾任吏部主事等职。
是坚定的维新派。
但陈氏父子受曾国藩、张之洞影响很大,关系极深,他们的变法主张比较持重稳健,与激进的康有为、梁启超一派有明显的不同。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朱自洁第一次听见陈寅恪这个名字是在大二上孙文泱老师的课上。
老师说起“二陈”即陈寅恪和陈垣,还说陈寅恪的“恪”字不念ke,而念que,因为他本人是江西人,乡音如此,学界朋友后辈为表尊敬这样称呼他,久之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了。
当时我就心怀敬仰。
一方面,我能够想象他名字称呼这个掌故中所反映出来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孙老师满怀敬仰的称呼“陈先生”;而对孙先生满怀敬仰的我自然将“陈先生”尊为天人。
后来选修课越来越多,逐渐地能从各位老师那里听到这个陈寅恪先生这个人,特别是关于他的一副名满天下的对联——“孙行者;胡适之”——给我的印象有其深刻。
我记得这是在上赵亚夫老师的历史教育学上所讲。
赵老师提到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四大名师——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王静安。
这幅对联即是招生考试中的一道题,数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对上了,就是后来在语言文字学上很有成就的周祖谟先生。
这些掌故给我的影响很大。
它们让我对当时的历史学界甚至是整个学界有一种模糊却很美好的印象。
但是,由于我生性懒惰,即使想知道更多关于陈先生及其他大家的情况,也没有做些努力。
直至看到这本书《追忆陈寅恪》,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关于陈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情况。
此书内容分为五辑。
第一辑为陈寅恪同辈友人如俞大维、赵元任、冯友兰、钱穆等人的回忆,其编排以作者与陈寅恪交往的先后为序。
第二辑均出自陈寅恪的弟子之手,当然“弟子”不限于及门弟子,但至少也以确曾听课为度,如蒋天枢、姜亮夫、季羡林、周祖谟、周一良、王永兴、邓广铭等,其编排以作者的师从次序为序。
第三辑亦属回忆,是与陈先生又接触的一些后辈学者。
第四辑是一些人对陈寅恪先生生平道德和学术的研究,资料很珍贵。
最后一辑是陈寅恪家属与亲属的回忆,让人更加了解生活中的陈先生。
这本书广集陈寅恪的亲朋好友、同辈学人及门下弟子的种种回忆,真实地勾画了陈寅恪的生命轨迹,展现了陈氏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的留学生涯,以及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的教学与著述活动,反映了陈寅恪一生的坎坷和辉煌。
作文素材积累——陈寅恪人物小传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
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
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
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有《诗存》问世。
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经典素材拒称“大师”的大师,纯粹与淡泊,寂寞与辉煌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陈寅恪才是学贯中西的“泰斗”。
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陈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
今之“大师” 季羡林不过是受他指教、经他提携的学生。
和同时代许多红极一时的名家不同,陈寅恪是一个纯粹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他素来洁身自好,远避政治,潜心学术,与世无争,乃至人们对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思想价值至今仍不甚了了。
就连陈最后20年栖身的中山大学,也未使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传承。
那幢辟为故居的两层小楼,无非陈师仅存的一缕痕迹而已。
在史学界,陈寅恪被公认为中古史的权威,其学术贡献,非专家而难喻。
常人对陈寅恪的了解,多是他非凡的生平。
关于陈的早年经历,大陆版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记述;其后期经历,则以《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最为详尽。
民国教授风采一瞥金岳霖主张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在一个逻辑讨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哥德尔的一本书,金岳霖说要买来看看。
他的一位学生沈有鼎马上对金先生说:“老实说,你看不懂的。
”金先生闻言,先是哦哦了两声,然后说:“那就算了。
”师生的这段对话,对殷海光影响至深,他直至晚年仍然未能忘却。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其本人则倡人生哲学之多重境界。
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
”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
50年代,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冯友兰多次检讨交代,甚至不惜上纲上线,以有说无,但是主持人就是不让过关。
金岳霖由于素与政治无涉,在运动中过关较快,不久还被树为积极分子,组织上让他到冯家去做工作,以促进冯氏转变。
一进门,金岳霖就大声说:“芝生呀,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方,可要彻底交代呀。
”说着说着,扑上去和冯友兰抱头痛哭。
冯友兰第一次与毛泽东直接接触,是在1949年10月。
当时有许多人向毛泽东写信表态效忠,他也写了一封,大意说:我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在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毛泽东回信:“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
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
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
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此复。
毛泽东十月十三日。
”黄侃一身傲骨,满腹牢骚,他睥睨学术界二三十年,目空一切!甚至对太炎先生的经学,有时也会批评一声,“粗!”一次马寅初去看他,谈到《说文》,他一概置之不理,再问,他便不客气地说:“你还是去弄经济吧,小学谈何容易,说了你也不懂!”王敬义每次离开梁实秋家的时候,总要偷偷在其门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
梁实秋对此一直装做不知。
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自我曝短,但又不乏得意之情地问梁实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吗?”梁微笑着说:“我早知道,因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胡适在台湾,曾创作了一首“新三从四德”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隋唐史的读书笔记隋唐史的读书笔记一、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两个朝代。
这个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以深度探讨的方式,对隋唐史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重要时期的历史。
二、隋朝的兴起与统一1. 隋朝的建立(581年-618年)- 隋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北方与南方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时期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 隋文帝杨坚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措施,成功夺取了江都和长安两个重要城市,建立起强大的隋朝。
2. 隋朝的政治与制度建设-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政治和制度改革,如破除世族势力、设立三省六部制、建立科举制度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统一的进程。
三、唐朝的盛世与开放1. 唐朝的建立(618年-907年)- 唐朝的建立标志着隋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一个独特而辉煌的时期。
李渊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唐朝,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之一。
2. 唐朝的疆域拓展- 唐朝的统治者们对外扩张,开拓了广阔的疆土,使中国的版图逐渐扩大。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制定了开疆拓土的边疆政策,使唐朝在其鼎盛时期达到了疆域的最大范围。
3. 唐朝的政治与文化繁荣- 唐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官员选拔制度基本完善,科举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之一,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伟大的文化成就,如王羲之、杜牧、白居易等著名文化名人的出现。
四、对隋唐史的观点和理解1.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盛世,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他朝代的政治和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使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不仅对东亚地区,而且对世界各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著的一本旨在论述隋唐制度来源的史学名著。
书的开篇指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我对《礼仪》最感兴趣,《礼仪》一章是全书的主体,几乎占去一半篇幅。
陈寅恪先生在其中介绍了魏孝文帝时期的礼仪制度发展,我们从崔光、刘芳、蒋少游等及宋氏逋臣如刘昶可以看出从典午(晋朝)南迁以后江左文物制度(北魏、北齐一源包括西晋亡后由江左的东晋、宋、齐和河西的凉州分别保存和发展的汉魏西晋文化)。
孝文帝虽调整改革制度,变更风俗,但也并未能完全规范礼仪。
将南朝前期发展文物制度传输于北朝用做开创太和时代的新文化,而东晋、南朝的宋齐则是汉魏晋的礼教制度南迁之后的混乱与整理,梁陈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结合北方的魏齐,奠定了隋唐制度文物的主体渊源。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初学读史者的入门书。
陈寅恪先生在绪论中也提到:“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其体裁若舆旧史附丽,则于事尤便,故分别事类,序次先后,约略参酌隋唐史志及《通典》《唐会要》诸书。
”书中所介绍的人物很多,看这本书时要分明白人物代表的集团和文化信仰,同时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先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才能把书继续读下去,陈寅恪先生说:“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故治史者自不应以其仅为空名,影响不及于平民,遂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也。
”书中提到礼仪多限于士大夫贵族们,普及度并不高的问题,对现在社会文化风尚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陈寅恪先生说:“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故治史者自不应以其仅为空名,影响不及于平民,遂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也。
”现代社会中,依然有许多白丁,中国文化依然比较落后,要改变中国文化状态,营造一个好的社会风尚,需要每个人都能有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报告1. 引言哎呀,说到陈寅恪这位大家,我们真是不得不说一说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了。
别看这标题长得吓人,实际上这本书可是有滋有味的,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简单来说,陈寅恪就是从隋唐的历史制度入手,帮我们厘清了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
哎呀,真是不得不佩服他那种一针见血的洞察力和清晰的逻辑!这本书就像是把隋唐的历史变成了一张精细的地图,让人一步步跟着他的思路走,不再迷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2. 书中核心内容2.1 隋唐制度的起源首先,陈寅恪在书中详细探讨了隋唐时期的制度起源。
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把复杂的历史制度一一拆解,告诉我们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
他指出,隋唐制度的很多核心元素其实都源于更早的秦汉时期,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人一目了然。
就好像他用一根线,把历史上那些看似零散的制度串联在了一起,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哎呀,真是佩服他的耐心和细致!2.2 隋唐制度的演变接着,陈寅恪详细讲解了隋唐制度的演变过程。
他不仅谈到了制度如何从隋朝过渡到唐朝,还分析了这其中的种种变迁和原因。
他用轻松的语言把那些复杂的历史变迁讲得既生动又有趣,让人仿佛跟着他一起穿越回那个古老的时代,看到历史背后的那些精彩故事。
比如,他就像给我们讲故事一样,描述了当时的政权如何通过各种制度改革来应对社会问题,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真是让人对历史充满了兴趣。
3. 总结与评价3.1 陈寅恪的学术贡献总的来说,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确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的分析既深刻又有趣,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隋唐时期的制度背景和演变过程。
他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我们对隋唐历史的空白,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给我们指了一条明亮的航道,让我们不再在历史的迷雾中徘徊。
3.2 阅读感受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说,陈寅恪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家。
1.六镇之乱的影响◆这次事件是对北魏汉化政策的一次反动。
◆受此事件影响,六镇军队几十万涌入中原,导致北魏政权灭亡,分裂为东魏西魏,就在六镇之乱后的第9年和第11年。
◆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在北周到隋唐政治史上很重要的概念:关陇集团。
2.杨隋代周的历史评价◆杨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其意义决不止于宫廷政变,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它标志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贵族。
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
隋唐大一统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3.南北统一的原因◆制度因素:以“胡汉杂糅”为特征的体制,虽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秦汉以来官僚政治的水平,但在北朝最终形成的军事贵族,为皇权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从而为官僚政治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与活力,构成为迈向隋唐的“历史出口”。
◆观念因素:不论是民间还是统治阶级都拥有南北统一的观念与期待,资治通鉴中有云:“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文化因素:1)南北朝分裂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差别,并未构成政治统一的重大障碍,反而使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互补的渴望。
如钱钟书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2)文化的互补使两种文化重新鲜活起来,焕发生机,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4.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作者:于江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摘要:中国学术的研究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变迁,但是理论框架和结构方式都是依照西方的文学研究发展而来的。
加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为今后我国文学发展道路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方式。
我们所探寻的研究方法要立足于实践,不断探寻古代文学的发展道路,在西方与东方的结合上创造出最合适本国发展的文学发展道路。
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很多的理论研究都需要不断改进,从而提出新的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理论和方法问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前言: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所面临的学术发展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文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探索,找寻新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中国古代文学所涉及的领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某个地区,作为古代研究学者,要以反省和探索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涉及传统思想和文学。
很多的文学作品上都载明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都依靠西方的词汇和框架,离不开西方文学的指导,使得文学领域上出现大量的文学家,但是大部分都是西方的文学家。
一、问题的提出(一)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界说我国的相关学者将文化理论和文学批评界说统称为“文化批评”。
“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并不是一类的,应该区别对待,如果混为一谈将看不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内在因素和发展状况。
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界限的,只是很多的学者没有发现而已。
这个问题的产生,使得很多的专家学者共同陷入思考,但是一时又难以发现两者之间到底是否有界限,界限是什么。
后来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評之间的界限是有的,文学理论的产生需要在大量的作品上建立,而文学批评可能在少数的作品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并且离不开学术上的指导。
在文学批评上面,很多的专家有一系列的解释,同时提出了很多深刻的问题。
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作者:杨联升附图
引言
据「中央日报」副刊报导,史学大师义宁陈寅恪先生于五十八年十一月病逝广州。
(以前传说陈先生曾被红卫兵殴打,未知确否。
)先生生前自谓「生为帝国之民,死作共产之鬼」,今竟不幸言中,眞令人欲哭无泪。
然盲目衰翁,早一日升达天界,卽等于早一日脱离苦境。
敬慕先生者,惟有虔心祝祷,共祈冥福;尊事先生者,惟有更图精晋,光大师门。
联升在清华经济系,曾选修先生所授隋唐史,毕业论文,「从租庸调到两税法」,亦蒙先生指导。
在「清华学报」十二卷三期(民廿六)印布之拙稿「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卽是其中之一章。
至于论文主旨,则与陶希圣先生及鞠清远兄之著述,大体相同,故未发表。
联升于陈先生隋唐史课前,每得在教员休息室侍谈,课后往往步送先生回寓,亦尝造寓晋谒。
七七事变后,曾到北平城内先生府上参拜太老师散原老人之灵柩,此为联升在国内晋谒先生之末一次。
来美留学之后,曾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与周一良兄(当时青年学人中最有希望传先生衣钵者)同随赵元任先生夫妇,到纽约卜汝克临二十六号码头停泊之轮舟中,探望先生。
时先生双目几己全部失明,看人视物,仅辨轮廓。
因网膜脱落,在英经其国手名医,用手术治疗无效。
(先生曾膺牛津大学中文讲座之聘,实未就职,但借此
前往就医。
)置舟回国,道出纽约,原拟再试医疗,后闻美国名医,亦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
是日午后约三时半,先生在舱内初闻韵卿师母、元任先生呼唤之声,顿然悲哽。
但旋即恢复镇定,谈话近一小时。
对一良与联升近况,垂询甚详。
时二人皆已在哈佛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卽将回国任教。
一良到燕大,联升到北大,并各兼史语所副研究员。
先生又询及联升之内兄缪钺、彦威,云曾数度通信。
又云,回国后拟在南京定居。
此为联升在国外拜谒先生惟一之一次,亦为毕生最末之一次。
当时胡适之先生已接受北大校长之任命,方在纽约准备回国,本拟一同登舟探视,临时以故未克前往。
一九五六年,联升撰「老君音诵诫经校释──略论南北朝时代的道教清整运动」一文,在史语所集刊第二十八本印布,为胡适之先生祝寿。
曾托人将单印本设法转呈先生,闻已收到,并传语嘉勉。
联升所学伤于芜杂,虽曾列先生讲席,至多勉强升堂,绝不敢称入室。
顷于悲痛之余,忽然检得当年(约在民廿四)在清华园听先生讲隋唐史笔记二册。
因录其第一讲大略,以为记念。
追忆学恩,倍增哀痛。
五十九年二月记于美之康桥。
隋唐史第一讲笔记大略
应读及应参考之书:
甲:通鉴隋唐纪,通典。
(宜先读)
乙:隋书,两唐书。
两:全唐文,全唐诗,唐律,唐六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
通鉴纪事本末,只为索引性质,不能代替通鉴,疏漏之处颇多。
又标目有时反能误人。
(如谓题目尽于是。
)
通典有考证工夫,有意见,非抄辑类书。
通考只在宋朝尚重要。
全唐文是清人辑,多抄自宋人之文苑英华,但有抄自永乐大典者。
全唐诗亦清人辑,错误甚多。
在有独立之集时,必不可引(或有引自明人地志者则可引)。
研上古史,证据少,只要能猜出可能,实甚容易。
因正面证据少,反证亦少。
近代史不难在搜辑材料,事之确定者多,但难在得其全。
中古史之难,在材料之多不足以确证,但有时足以反证,往往不能确断。
日本旧谓其本国史为「国史」,「东洋史」以中国为中心。
日本人常有小贡献,但不免累赘。
东京帝大一派,西学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国史料能力较佳。
通鉴之考订价值甚高。
晁说之嵩山文集十七「送王性之序」:
子前日为我言曰:孰不知有资治通鉴哉!苟不先读正史,则资治通鉴果有何耶?予于时坐不得安席,而欲起以拜子也。
予早游温公之门,与公之子康公休缔交义笃,公休尝相告曰……(联升按,先生当日引此为节只说大略,以下是联升补抄。
)资治通鉴之成书,盖得人焉。
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甫,自三国历七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讫五代则范纯甫,此三公者,天下豪英也。
我公以纯诚粹识,不懈昼夜,不时饮食,而久乃成就之,庶几有益于天下国家之大治乱,不自辜所志也。
其在正史外而有以博约之:楚汉事则司马彪荀悦袁宏,南北朝则十六国春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李延寿书虽无表志而可观,太清记亦时有足采者。
建康实录,犹桧以下,无讥焉尔也。
唐以来稗官野史,曁夫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幸多存而不敢少忽也。
要是柳芳唐历为最可喜。
呜呼!孰敢以佻心易谈哉!予因子能独识于暮境而辄以厥初之所闻为子谢也。
读正史后方知通鉴之胜。
考异多有说明。
通鉴二一二开元十二年四月壬子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晷及极星条,胡注:「温公作通鉴,不特纪治乱之迹而已。
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
(杜工部只出师未捷二句诗见通鉴;屈原不见,宋人早已论及。
或温公已怀疑屈平之存在。
)
读正史必参考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