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诗选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陈寅恪诗歌鉴赏:戊寅年蒙自七夕原诗:戊寅年蒙自七夕银汉横窗照客愁,凉宵无睡思悠悠。
人间从古伤离别,真信人间不自由。
此诗作于1938年8月。
历史背景:1938年秋,蒙自分校全体师生迁入昆明联合大学,陈寅恪随校到达昆明。
即将离开蒙自之时的暑假,由于抗战时期教务人员的薪水大幅度消减,又加之通货膨胀,他负担不起昂贵的路费,无法回香港与家人团聚,正值七夕之时遂作此诗寄给妻子唐筼。
赏析:“银汉横窗照客愁”句中“银汉”指银河,借为月光。
全句为在这特别的七夕之夜,皎洁的月光洒在窗边映照怀念的愁思,以铺垫下一句的回忆。
“凉宵无睡思悠悠”句中“悠悠”指众多的事情,即全家南渡离散之况。
全句为凉爽的夜里孤身一人没有睡意,回味全家南渡离散的许多事情,承接上一句的思绪。
“人间从古伤离别”句接上句诗意,指人世间从古至今最伤心的就是亲人的离别,何况作者处于特定的抗战时期,父亡家离散的现状不仅仅是离别那么简单。
“真信人间不自由”句直译即可,真正相信人世间没有自由,其延续以往“最是文人不自由”的理念,以承载自己在王国维碑铭里的思想主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此诗写于特殊的时间(七夕)给特殊的人(妻子唐筼),作者客居他乡,与妻儿分居两地,逢佳节而难团聚,思亲念家之情溢于诗间,读来感人至深。
全诗根据战乱造成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亲人离散无法相聚的现状,只能在千万里之外以诗表达心灵的相依相守,离散的感伤情绪,以抚慰悲恻的人生凄凉。
陈寅恪一生思想精神“三步曲”为“最是文人不自由”(1930年)、“真信人间不自由”和“晚岁为诗欠砍头”,此为“第二步曲”,时间为1938年,是人生思想精神境界的标志。
附诗:唐筼《和寅恪云南蒙自七夕韵时筼寄寓九龙宋王台畔》独步台边惹客愁,国危家散恨悠悠。
秋星若解兴亡意,应解人间不自由。
(此诗为唐筼的和诗,写作时间不详,附此供爱好者参考。
诗里“宋王台”原址位于香港的旧启德机场之客运大楼(土瓜湾)原来的位置上,现被迁移到马头围道新修筑的宋王台道,为传说中宋末陆秀夫负帝赵昺投海处。
陈寅恪诗歌鉴赏:辛丑除夕作原诗:辛丑除夕作并序序文:辛丑除夕立春,壬寅元旦日食。
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东南亚诸国受天竺天文星历之影响者,其人民皆群集祈祷,以为世界末日将至。
与吾国以此天象为尧舜盛世之祥瑞者,大异其解。
古今中外所见互殊,斯其一例矣。
寅恪生于光绪庚寅,推命家最忌本运年。
今寄寓羊城,羊城之得名,由于尧时仙人五羊之传说,故诗语戏及之也。
(此处的壬寅元旦推测按照古代之法指1962年2月5日的春节,其天象资料见历史背景。
)原诗:元旦惊闻警日躔,迎春除夕更茫然。
裁红晕碧今何世,合璧联珠别有天。
虎岁傥能逃佛劫,羊城犹自梦尧年。
病魔穷鬼相依惯,一笑无须设饯筵。
(作于1962年2月。
)历史背景:1961年初郭沫若著文批判《论再生缘》,3月到家中拜访;8月30至9月4日吴宓专程到广州看望陈寅恪。
1962年2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拜访陈寅恪,随后欲访的康生遭到婉拒;是年7月陈寅恪洗澡时不幸摔伤,造成晚年“膑足”。
1962年2月5日出现日食,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西可见日全食,在台湾可见日偏食。
同时出现“五星连珠”天象,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中国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而东南亚国家古人却认为是不祥之兆,均没有科学道理。
(2000年5月20日又出现“五星连珠”天象。
)赏析:“元旦惊闻警日躔”句中“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
我国“元旦”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统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警”有多种释义,在此解为“告诫”比较妥当。
“日躔”意思是太阳运动的度次,出自南朝文学家颜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四十六》序文类中)。
陈寅恪的的诗词全集、诗集(43首全)陈寅恪的诗词全集、诗集(43首全)•1、《追忆游挪威诗北海舟中》•现代·陈寅恪•孤怀入海弥难说,水鸟舟人共此游。
束地巨环迎北小,拍天万水尽南流。
...•2、《追忆游挪威诗易卜生墓》•现代·陈寅恪•清游十日饱冰霜,来吊词人暖肺肠。
东海何期通寤寐,北欧今始有文章。
...•3、《无题》•现代·陈寅恪•乱眼繁枝照梦痕,寻芳西出忆都门。
金犊旧游迷紫陌,玉龙哀曲怨黄昏。
...•4、《春日独游玉泉静明园》•现代·陈寅恪•犹记红墙出柳根,十年重到亦无存。
园林故国春芜早,景物空山夕照昏。
...•5、《挽王静安先生》•现代·陈寅恪•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6、《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现代·陈寅恪•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7、《阅报戏作二绝》•现代·陈寅恪•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8、《吴氏园海棠》•现代·陈寅恪•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9、《残春》•现代·陈寅恪•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犹忆去年人。
...•10、《残春》•现代·陈寅恪•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11、《别蒙自》•现代·陈寅恪•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12、《壬午元旦对盆花感赋》•现代·陈寅恪•寂寞盆花也自开,移根犹忆手亲栽。
云昏雾湿春仍好,金蹶元兴梦未回。
...•13、《甲戌人日谒杜工部祠》•现代·陈寅恪•新祠故宅总伤情,沧海能来奠一觥。
千古文章孤愤在,初春节物万愁生。
...•14、《甲申除夕病榻作时目疾颇剧离香港又三年矣》•现代·陈寅恪•雨雪霏霏早闭门,荒园数亩似山村。
陈寅恪最负盛名的一首诗《忆故居》,写尽了半生的孤寂与无奈1937年,随着日本打开侵华之门,时年47岁的陈寅恪因此结束了他在清华十年的教书生涯,辗转流离于香港、广州、桂林等地,于1942年后在成都办学的燕京大学任教。
1945年,抗战即将迎来胜利,寓居成都的陈寅恪兴故乡之思,亦感慨时局迫人,写下这首《忆故居》。
陈寅恪故居《忆故居》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靖庐,在南昌之西门,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
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景苍茫,回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好友之者,得知予此时情绪也。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寅恪一生作诗良多,此一首最负盛名,为后人传颂最多。
诗的字义易于理解,是陈寅恪怀念故乡,感慨个人与家国命运而作。
但探究此诗背后,是陈寅恪苦痛于先哲身后之学将坠,身体残破难以为继的落寞与无奈,也佐证了1945至1949年为何是陈寅恪晚年著述和学风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之一。
陈寅恪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陈寅恪的一生是孤傲的,这种孤傲,一方面是因为其学究天人,为当世仅见;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治学的理念。
曾有人称陈寅恪对史料的掌握是“百科全书般的占有”和“百年来第一人”。
比起同代人,陈寅恪在对中国文化的俯瞰上已经取得一个“一览众山小”的至高点。
傅斯年也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则在1937年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时在清华任教的陈寅恪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如此气魄,舍我其谁。
著述等身,高山流水的陈寅恪,一生与其“知心交命”之人,惟有同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
陈寅恪的诗歌集壬辰春日作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细雨残花昼掩门,结庐人境似荒村。
简斋作客三春过,裴淑知诗一笑温。
南渡饱看新世局,北归难觅旧巢痕。
芳时已被冬郎误,何地能招自古魂。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1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弦箭*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2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蜂户蚁(音娥)封一聚尘,可怜犹梦故都春。
曹蜍x名虽众,只识香南绝代人。
客南归述所闻戏作一绝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青史埋名愿已如,青山埋骨愿犹虚。
可怜鴂舌空相问,不识何方有鉴湖。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3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4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万里烽烟惨淡天,照人明月为谁妍。
观兵已抉城门目,求药空回海国船。
阶上鱼龙迷戏舞,词中梅柳泣华年。
(光绪庚子元夕,先母授以姜白石词“柳悭梅小未教知”之句。
)旧京节物承平梦,未忍匆匆过上元。
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雨雪霏霏早闭门,荒园数亩似山村。
携家未识家何置,归国惟欣国尚存。
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忧患蚀精魂。
扶床稚女闻欢笑,依约承平旧梦痕。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6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乞巧楼头雁阵横,秦时月照古边城。
已凉秋夜帘深掩,难暖罗衾梦未成。
天上又闻伤短别,人间虚说誓长生。
今宵独抱绵绵恨,不是唐皇汉帝情。
陈寅恪的诗歌集篇7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犹记红墙出柳根,十年重到亦无存。
园林故国春芜早,景物空山夕照昏。
回首平生终负气,此身未死已销魂。
(徐骑省南唐后主挽词:此身虽未死,寂寞已销魂。
)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
甲申除夕病榻作时目疾颇剧离香港又三年矣陈寅恪的诗歌集篇8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铁骑飞空京洛收,会盟赞普散边愁。
十年一觉长安梦,不识何人是楚囚。
知不知斋主: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陈寅恪七律一首及其他作者:知不知斋主冬日偶翻《陈寅恪集·诗集》,读到一首七律,乃有感于民国大才子兼大汉奸黄浚(字秋岳)之才,词工藻美,情痛意深,录如下: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当年闻祸费疑猜,今日开编惜此才。
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荒山久绝前游盛,断句犹牵后死哀。
见说旸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
花随人圣庵,即黄秋岳给自己书斋取的斋名。
以斋名称其主人,是古来文士习惯。
《花随人圣庵笔记》,实为《花随人圣庵摭忆》,是黄秋岳撰写的有关清末民初名士胜流的轶事掌故,兼及北京的一些名胜。
比如诗题中提及的“旸台山”就是北京西郊的凤凰岭阳台山,历来是北京春天赏花的胜地。
《游旸台山看杏花》实际上是黄秋岳在《花随人圣庵摭忆》第二十一则中录的一首自作七律,文词也挺美,值得抄录于此一并欣赏:旧京无梦不成尘,百里还寻浩浩春。
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山含午气千塍静,风坠高花一晌亲。
【塍,畦】欲上秀峰望山北,弱毫惭见壁碑新。
据寅恪先生挚友吴宓《吴宓日记》,寅恪先生极赏此诗颔联:“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感动之深,以至于专为它写了这首七律。
以上是背景,下面赏析寅恪先生这首七律。
此诗作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时寅恪先生已返回清华园。
首句“当年闻祸费疑猜,”指黄秋岳因通敌罪于1938年被国民政府枪决,为抗战首例汉奸案,当时很轰动,自然也有很多人不信,寅恪先生也在其中,故曰“费疑猜”。
次句“今日开编惜此才。
”“开编”,即指阅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惜此才”者,才人惺惺相惜之意也。
近二十年后(1965-1966年间),寅恪先生还在其《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重提此律,并云:“秋岳坐汉奸罪死,世皆曰可杀。
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因人废言也。
”颔联“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陈寅恪的诗词全集、诗集(43首全)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咏钱柳诗27首汇读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其中,他的《咏钱柳诗27首》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柳的美丽和韵味。
下面,我将为大家汇读陈寅恪的《咏钱柳诗27首》。
1. 钱柳,绿叶垂丝,如烟如雾,轻盈飘逸。
它们像一群舞动的精灵,轻轻摇曳,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2. 钱柳,枝繁叶茂,如绿色的海洋,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它们像一片片绿色的云朵,飘荡在空中,给人以无限遐想。
3. 钱柳,柔软的枝条,如丝如绸,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它们像一双双柔软的手,轻轻触摸着大地,给人以安慰和抚慰。
4. 钱柳,婀娜多姿,如舞动的仙女,给人以美丽的感觉。
它们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5. 钱柳,青翠欲滴,如翠绿的宝石,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它们像一片片翠绿的海洋,波光粼粼,给人以宁静和安宁。
6. 钱柳,婉约而坚韧,如女子的柔情和坚强,给人以感动的感觉。
它们像一位位坚韧的女子,面对风雨,依然婉约而坚强。
7. 钱柳,低垂而高昂,如人生的起伏和坚持,给人以勇敢的感觉。
它们像一位位低垂的战士,面对困难,依然高昂着头颅。
8. 钱柳,静谧而激荡,如内心的平静和激情,给人以思考的感觉。
它们像一片片静谧的湖泊,波澜不惊,却又激荡着内心的激情。
9. 钱柳,细腻而坚强,如人生的柔情和坚定,给人以感慨的感觉。
它们像一根根细腻的丝线,纵横交错,却又坚强不屈。
10. 钱柳,清新而沉静,如人生的欢乐和沉思,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它们像一片片清新的绿叶,轻轻摇曳,给人以宁静和舒适。
11. 钱柳,娇嫩而坚韧,如人生的柔情和坚持,给人以感动的感觉。
它们像一朵朵娇嫩的花朵,面对风雨,依然坚韧不拔。
12. 钱柳,静默而欢快,如人生的沉思和欢乐,给人以思考的感觉。
它们像一片片静默的湖泊,波光粼粼,却又欢快跳跃。
13. 钱柳,轻盈而坚定,如人生的轻松和坚决,给人以自由的感觉。
陈寅恪《咏红豆》诗的古典与今典《咏红豆》陈寅恪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明末清初,钱谦益与柳如是居于红豆山庄,“其地在常熟小东门外三十里之白茆”。
钱谦益与柳如是因红豆而结缘,钱谦益八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写下了《红豆诗》:“院落秋风正飒然,一枚红豆报鲜妍……春深红豆数花开,结子经秋只一枚……秋来一颗寄相思,叶落深宫正此时。
”钱谦益也有“临风一语凭相寄,红豆花前每忆君”等诗句。
三百年后,陈寅恪先生因偶然机会,得到一颗钱氏故园中的红豆,竟萌生笺释钱柳因缘诗的想法,“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二十年后,陈寅恪终于在艰难的条件下撰成了《柳如是别传》。
一、“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笺释首句“东山”用了东晋宰相谢安的典故。
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宰相,曾隐居在东山,后来出山做官,遂有“东山再起”的典故。
李白写了很多关于谢安的诗句,如《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东山”同时也暗含了谢安东山之妓的故事。
故事见于《世说新语》中的记载:“谢公在东山蓄妓,简文曰:‘安石必出。
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东山”的今典出自1954年陈寅恪《钱受之东山诗集》末附《甲申元日》中的“衰残敢负苍生望,自理东山旧管弦”以及《戏题一绝》中的“谁为谢公转一语,东山妓即是苍生”之句。
“东山葱岭”原句出自柳如是《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一诗。
原诗如下:“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东山”与“江左”相关,“葱岭”与“竺西”相关,文思贯通,比喻贴切。
“莫辞从”典出李梦阳的《限韵赠黄子》末句:“老体幸强黄犊健,柳吟花醉莫辞从。
”钱谦益曾用“庄雅”二字来评价这首诗。
钱谦益有清客,名程松圆,程松圆在《次牧斋韵再赠》中称赞柳如是多才多艺:“弹丝吹竹吟偏好,抉石锥沙画更雄。
陈寅恪诗歌鉴赏:丁酉五日客广州作原诗:丁酉五日客广州作照影湘波又换妆,今年新样费裁量。
声声梅雨鸣筝诉,阵阵荷风整鬓忙。
好扮艾人牵傀儡,苦教蒲剑断锒铛。
天涯节物鲥鱼美,莫负榴花醉一场。
(作于1957年。
)历史背景:1955年陈寅恪开始受到来自中山大学领导龙潜的各类讽刺和打击。
1956年《史学论文集》本拟由中华书局出版被搁置。
1957年,眼疾复发开始治疗,但效果甚微;7月下旬上书中山大学领导:“一、坚决不再开课;二、马上办理退休手续,搬出学校。
”1956年《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和新一轮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结束;下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不正常情况。
1957年2月,M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4月27日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始整风运动。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全国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
1957年7月,M在青岛召开会议讨论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关系,提出整风过程分四个阶段。
9月至10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讨论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958年夏反右派斗争基本结束。
(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错划“右派分子”,挫伤了一些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从1959年到1964年大约30余万人摘掉了帽子,1978年全部摘帽、彻底平反,1981年底工作基本完成。
)赏析:“照影湘波又换妆”句中“照影”此处可以理解为“形象”。
“湘波”根据全句推测为屈原作品《九歌·湘夫人》中的湘夫人,此处隐喻出生于湖南的毛泽东。
“妆”指装饰打扮。
全句直译为湘夫人的形象又更换了装饰打扮。
此句隐喻《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和新一轮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结束,整风运动开始。
“今年新样费裁量”句中“裁量”的“裁”指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量”指确定、计测东西的多少、长短、高低、深浅、远近等的器具,合起来此处指心思。
全句直译为本年的新式样耗费了心思。
此句隐喻整风运动的主题、内容、阶段等相当繁杂。
“声声梅雨鸣筝诉”句没有用典,直译为梅雨落地的声音就像弹拨古筝发出的倾诉声音。
陈寅恪给天桥写的诗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也备受推崇。
以下是陈寅恪给天桥写的一首诗及其赏析:
《天桥》
天桥高耸入云端,
行人来往如织间。
车水马龙声声响,
繁华景象展眼前。
这首诗以“天桥”为主题,通过描绘天桥高耸入云、行人车马繁忙的场景,展现了城市的繁华景象。
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高耸入云端”、“车水马龙声声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天桥的高大壮观和城市的喧嚣热闹。
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城市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它不仅展现了陈寅恪的才华和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力。
陈寅恪诗歌鉴赏:壬寅小雪夜病榻作原诗:壬寅小雪夜病榻作任教忧患满人间,欲隐巢由不买山。
剩有文章供笑骂,那能诗赋动江关。
今生积恨应销骨,后世相知傥破颜。
疏属汾南何等事,衰残无命敢追攀。
(作于1962年11月。
)历史背景:1962年2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拜访陈寅恪,随后康生欲访,但陈以病为由婉拒,康生觉得很没有面子,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论再生缘》时遭到康激烈反对;7月陈寅恪不幸摔伤,造成右腿跌骨折,胡乔木前往看望,陈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住院期间陶铸前来看望;在助手黄萱的帮助下,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
赏析:“任教忧患满人间”句化用宋代陈师道《出清口》中“似怜忧患满人间,百孔千疮容一罅”诗句而来。
全句直译为教学工作中困苦患难及忧虑的事情充满社会风气。
“欲隐巢由不买山”句中“巢由”是巢父和许由的并称,相传皆为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
“巢由不买山”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张守节《正义》引皇甫谧《高士传》等文献,化用宋代陈师道《和王子安至日》中“申白徒怀惠,巢由不买山”诗句而来。
全句直译为因用以指隐居不仕者。
此处指作者打算像巢父和许由那样归隐的心绪。
“剩有文章供笑骂”句没有用典,全句直译为剩下文章著作让人嘲笑与咒骂,此句隐含自己的文章不合政治运动时宜,自1954年以来,自己的著作《论再生缘》无法出版、受到郭沫若、金应熙等人的攻击、中山大学领导的嘲讽和学生的批判。
“那能诗赋动江关”句中“那”通“哪”。
“江关”指荆州江陵,是梁元帝都城。
”全句化用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而来,直译为自己的文章哪里能够轰动荆州江陵呢?此句隐含作者的文章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时宜,包含困惑、忧伤等悲观情绪。
“今生积恨应销骨”句中“积恨”出自《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指深恨、久恨。
陈寅恪的诗歌陈寅恪的诗歌(精选篇1)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又附楼船到海涯,东归短梦不胜嗟。
求医未获三年艾,避地难希五月花。
形貌久供儿女笑,*羞向世人夸。
毁车杀马平生志,太息维摩尚有家。
五十六岁生日三绝·鬼乡人世两伤情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岭树高楼影动摇,天风吹海海初潮。
金瓯已缺今宵月,银汉犹填旧日桥。
帘外新凉惊节换,夜阑离绪总魂销。
人间尽误佳期了,更有佳期莫恨遥。
残春·家亡国破此身留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园林五月晚微凉,兼味盘飧共举觞。
理鬓未愁临镜影,画眉应问入时妆。
几回客里逢兹日,何处寰中似故乡。
记否凤城初见夕,榴花如火白莲香。
陈寅恪的诗歌(精选篇2)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清游十日饱冰霜,来吊词人暖肺肠。
东海何期通寤寐,北欧今始有*。
疏星冷月全天趣,白雪沧波缀国妆。
(挪威女郎多衣绣衣一袭,所谓国妆是也。
余取以喻易卜生作品。
)平淡恢奇同一笑,大槌碑下对斜阳。
(墓碑上刻有大槌一具。
庚寅元夕用东坡韵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掉海鲸鱼蹙浪空,蟠霄雕鹫喷烟红。
独怜卧疾陈居士,消受长廊一角风。
陈寅恪的诗歌(精选篇3)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兴亡江左自伤情,远志终惭小草名。
谁为谢公转一语,东山妓即是苍生。
陈寅恪的诗歌(精选篇4)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过岭南来便隔天,一冬无雪有花妍。
山河已入宜春槛,身世真同失水船。
明月满床思旧节,惊雷破柱报新年。
(是夕有空袭。
)鱼龙寂寞江城暗,知否姮娥换纪元。
陈寅恪的诗歌(精选篇5)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一抹红墙隔死生,皕年悲恨总难平。
我近负得盲翁鼓,说尽人间未了情。
陈寅恪的诗歌(精选篇6)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
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己丑广州七夕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
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陈寅恪:论再生缘地变天荒总未知,独听凤纸写相思。
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里词。
绝世才华偏命薄,戍边离恨更归迟。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寅恪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
独弹词七字唱之体则略知其内容大意后,辄弃去不复观览,盖厌恶其繁复冗长也。
及长游学四方,从师受天竺希腊之文,读其史诗名著,始知所言宗教哲理,固有远胜吾国弹词七字唱者,然其构章遣词,繁复冗长,实与弹词七字唱无甚差异,绝不可以桐城古文义法及江西诗派句律绳之者,而少时厌恶此体小说之意,遂渐减损改易矣。
又中岁以后,研治元白长庆体诗,穷其流变,广涉唐五代俗讲之文,于弹词七字唱之体,益复有所心会。
衰年病目,废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至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证其本末,草成此文。
承平豢养,无所用心,忖文章之得失,兴窈窕之哀思,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云而。
关于再生缘前十七卷作者陈端生之事迹,今所能考知者甚少,兹为行文便利故,不拘材料时代先后,节录原文,并附以辨释于后。
再生缘第二十卷八十回末,有一节续者述前十七卷作者之事迹,最可注意。
兹移写于下。
至有关续者诸问题,今暂置不论,俟后详述之。
其文云:再生缘。
接续前书玉钏缘。
业已词登十七卷,未曾了结这前缘。
既读(“读”疑当作“续”)前缘缘未了,空题名目再生缘。
可怪某氏贤闺秀,笔下遗留未了缘。
后知薄命方成懺(“懺”疑当作“谶”),中路分离各一天。
天涯归客期何晚,落叶惊悲再世缘。
我亦缘悭甘茹苦,悠悠卅载悟前缘。
有子承欢万事定(“定”疑当作“足”),心无挂碍洗尘缘。
有感再生缘者作(“者作”疑当作“作者”),半途而废了生前。
偶然涉笔闲消遣,巧续人间未了缘。
寅恪案,所谓“再生缘。
接续前书玉钏缘”者,即指玉钏缘第三一卷中陈芳素答谢谢玉辉之言“持斋修个再生缘”及同书同卷末略云:却说谢玉辉非凡富贵,百年之后,夫妻各还仙位。
唯有(郑)如昭情缘未断,到元朝年间,又临凡世。
更兼芳素痴心,宜主怜彼之苦修,亦断与附马(指谢玉辉)为妾。
将死烦忧更沓来——陈寅恪诗选陈寅恪(1890.7.3-1969.10.7),江西修水人。
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精通十多种文字,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蒙古史均有精湛研究。
有《柳如是别传》等。
追忆游挪威诗之易卜生墓1911年春清游十日饱冰霜,来吊词人暖肺肠。
东海何期通寤寐,北欧今始有文章。
疏星冷月全天趣,白雪沧波缀国妆。
平淡恢奇同一笑,大槌碑下对斜阳。
自注:〇挪威女郎多衣绣衣一袭,所谓国妆是也。
余取以喻易卜生作品。
〇墓碑上刻有大槌一具。
庚辰元夕作时正旅居昆明1940鱼龙灯火闹春风,仿佛承平旧梦同。
人事倍添今日感,园花犹发去年红。
淮南米价惊心问,中统钱钞入手空。
剩有旧情磨未尽,且将诗句记飘蓬。
壬午元旦对盆花感赋1942.2寂寞盆花也自开,移根犹忆手亲栽。
云昏雾湿春仍好,金蹶元兴梦未回。
乞米至今馀断帖,埋名从古是奇才。
劫灰满眼堪愁绝,坐守寒灰更可哀。
注:太平洋战起困居香港时作。
广州湾舟中作,用义山无题韵1942.5万国兵戈一叶舟,故邱归死不夷犹。
袖间缩手嗟空老,纸上刳肝或少留。
此日中原真一发,当时遗恨已千秋。
读书久识人生苦,未待崩离早白头。
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1944少陵祠宇未全倾,流落能来奠此觥。
一树枯柟吹欲倒,千竿恶竹斩还生。
人心已渐忘离乱,天意真难见太平。
归倚小车浑似醉,暮鸦哀怨满江城。
乙酉八月十一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1945.9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南朝1946年春金粉南朝是旧游,徐妃半面足风流。
苍天已死三千岁,青骨成神二十秋。
去国欲枯双目泪,浮家虚说五湖舟。
英伦灯火高楼夜,伤别伤春更白头。
丁亥除夕作1948.2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
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
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文、图:张 晖陈寅恪的佚诗佚函从去年开始,龙榆生先生的子女开始全面清理家藏遗物,得近人书札若干。
于是为之陆续整理,今先刊布陈寅恪先生的佚诗及佚函。
这次整理出陈寅恪致龙榆生的信函十三封,其中包括:附有诗笺之信札六封、未附诗笺之信札三封、仅有诗笺的信札四封。
另有空白信封三个,零散诗笺三纸、便条一张。
详见下。
先说陈寅恪1958年的佚诗二首。
《戊戌六月廿九日听南昌市京剧团李今芳演玉堂春戏题三绝句即希哂正》竟如古调不多弹,听唱苏三亦大难。
今夕得闻堪一笑,况同乡里旧长干。
声啭新莺共出尘,(广州市京剧团新谷莺亦江西籍)云滴水想芳春。
西江艺苑今谁胜,不是男儿是妇人。
此为“仅有诗笺的信札”之一。
据邮戳,陈寅恪1958年10月29日从广州寄出,11月1日寄至上海。
诗题原作“三绝句”,但此处仅有两首。
惟是年龙榆生有《寅恪翁寄示听赣剧二绝句,适于广播中闻俞振飞、言慧珠歌游园惊梦,感成二章》(见龙榆生《忍寒诗词歌词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2-233页),可1. 陈寅恪(1890-1969)2. 龙榆生(1902-1966)赏鉴APPRECIATION知龙榆生当时所见即仅有二诗,不存在遗失的情况。
或许陈寅恪在当时写有三首,但仅钞示龙榆生两首;或许陈寅恪原本就只写有两首,但在抄写时不慎将诗题写成三首;已不得而知。
此诗诗题早为学界所知,惟视为佚诗(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订本,第166页;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22页),今重见天日,亦是幸事。
陈寅恪致龙榆生函多封,均为佚函。
今存最早的一封应是新中国初期所写。
榆生先生左右:屡从冼玉清教授处得承近状,慰甚念甚。
岭南大学文史之课,听讲者寥寥,想此种学问行将扫地尽矣。
兹有恳者,岭大国文系女学生林缦华近欲作一论文研究朱彊邨先生之学,弟于朱彊村先生之学毫无所窥见,不敢妄谈以误后生。
然当今之世,舍先生外亦无他人能深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