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手术麻醉效果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76.03 KB
- 文档页数:2
分析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与效果发布时间:2021-11-29T02:39:26.651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21期作者:汪璐何相仪[导读] 本篇文章旨在开展对比实验来深入探究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来院诊治或开展治疗的100例下肢骨折的骨科患者,并在告知患者及家属的情况下,所有人知情自愿参与本次观察研究。
汪璐何相仪庐江县中医院安徽省合肥市 231500【摘要】目的:本篇文章旨在开展对比实验来深入探究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来院诊治或开展治疗的100例下肢骨折的骨科患者,并在告知患者及家属的情况下,所有人知情自愿参与本次观察研究。
所有患者将被随机分为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和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法干预护理的观察组,每组50人。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情况,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住院时间,恢复效果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来判断护理方法不同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结果: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中有24人出现心情焦虑等不良情绪占比48%,17人发生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占比34%,住院时间平均为67天,恢复效果一般,患者平均护理满意度打分为3.5分,而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法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中有15人出现心情焦虑等不良情绪占比30%,11人发生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占比22%,住院时间平均为45天,恢复效果好,患者平均护理满意度打分为4.7分。
结论:根据数据记录显示,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比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短,发生并发症概率低,心理更加健康,得到的护理服务更加优质,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说明在下肢骨折患者相关护理中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法会产生良好的护理效果,对于患者和医院双方都有裨益,值得大力应用推广。
【关键词】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手术室护理是以病人为核心,运用相关理念,满足病人需求,在手术室中进行理念、麻醉、手术、检测体质状况等方面做出护理【1】。
护理干预在提高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探讨发表时间:2016-04-18T16:28:08.1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粟华玲[导读]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对行手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肢体肿胀,提高康复效果。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平南 537307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将49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康复效果。
结果:干预组平均消肿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肢体肿胀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行手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肢体肿胀,提高康复效果。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干预;康复效果四肢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且无年龄限制,主要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以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最为多见,该类骨折较为严重,保守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术后又容易出现肢体肿胀、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这给患者术后生活和骨折愈合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尽量改善患者预后[1]。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9例行手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强护理干预,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肢体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以及合并其他骨折患者予以排除。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24例,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为15~64岁,平均年龄为(43.2±6.3)岁,其中上肢骨折9例,下肢骨折15例;对照组25例,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16~62岁,平均年龄为(42.8±5.4)岁,其中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15例。
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杨立杰;韩景怡;靳永萍;陈翠屏;刘芳丽【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182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后5d时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后5d时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病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 提高病人满意度, 降低住院时间.%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elderly patientswith lower limb fracture.Methods:One hundred and eighty-two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9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underwent routine nursing in control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ntervention group.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level of serum D-dimer and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ere compared at 5 th day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The serum D-dimer level, the incidence of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5 th dayafter operation.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factors of deep venousthrombosis,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reduce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after surgery.【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3页(P418-420)【关键词】骨折;静脉血栓;老年;D-二聚体;护理【作者】杨立杰;韩景怡;靳永萍;陈翠屏;刘芳丽【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475000;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475000;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475000;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5000;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研究所,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6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主要是血液不正常凝聚于深静脉内,阻塞血管内腔,影响静脉回流而引发,若治疗不及时,脱落的栓子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以下肢多见[1]。
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下肢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多发于中老年群体。
近年来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明显增加。
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因为其具有操作便捷、价格低廉、快速康复、易于接受等特点,深受医患青睐。
基于此,本文对中医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下肢骨折;围术期;中医康复护理下肢骨折是临床十分常见、高发的一种骨折类型,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围术期患者多伴有程度不一的疼痛症状,且围术期患者要卧床休养,深受病情和不适症状影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1]。
因此,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以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研究对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中医康复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主要采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念,采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使形体和精神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1]。
中医康复护理与中医临床护理存在不同,其采用独特的康复护理方法,配合自我康复训练,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2.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2.1 情志护理七情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和心、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围术期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可影响患者气息,郁气在心处集结,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以应注重对患者的情志护理,可以为其播放八段锦音乐,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同时注意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
研究表明,下肢骨折围术期通过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促进患者恢复[2]。
2.2饮食指导结合患者病情等实际情况,采用中药膳食调理方法,术后进行中药食疗干预,可选择当归、桃仁、红花等,混合炖烂后食用,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术后两周到一个月内,食材可选择党参、新鲜排骨、当归、骨碎补等,混合炖熟后服用汤肉,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的功效;术后1个月后,食材可选择枸杞子、骨碎补等,具有健脾胃、调气血的功效[3]。
临床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CNP)为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是指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深化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主要是说护理人员根据一些特点对疾病进行诊断,同时根据这些实施适当的、详细的而且井然有序的护理措施,按照制定的计划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具体依照每天制定的护理计划,对有些特殊患者住院制定住院期间的治疗详情。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患者提出的要求给与满足,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可能引起的不良事件,降低患者住院所需的时间。
临床护理路径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属于一种综合的、跨科学的整体护理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促进疾病的康复,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现今临床护理工作已经应用于多个科室。
我院选择诊治的60例骨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对20XX年5月至20XX年5月间诊治的60例骨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选的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骨损伤,排除患者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损伤以及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
所选的60例患者中,36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年龄在20~74岁之间,平均为(463±26)岁;骨折类型:16例为上肢骨折,20例为下肢骨折,12例为肋骨骨折,8例为骨盆骨折,4例为其他骨折;将所选的患者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详细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这个过程需要护患之间的紧密配合,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所了解,在过去的健康教育基础上,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路径。
为了确保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本文依据临床上对患者资料的调查结果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同时组织资历较高的护理人员依据多种疾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方案,对骨科患者的相关健康教育路径进行编写,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完善。
临床护理路径的不断运用,在患者入院时即向其发放护理路径表,同时将其悬挂在床位部,通过床位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路径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护士长应定期不定期的查看护理路径实施情况,对其进行跟踪指导。
护理干预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骨科伤口护理是重要的骨科治疗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涉及对骨折、骨刺、关节置换手术等伤口进行有效管理和护理。
护理干预是骨科伤口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可以提高伤口康复的效果。
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伤口愈合:护理干预通过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护理,可以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促进伤口的愈合。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的干燥和清洁,避免伤口周围皮肤的损伤和愈合的延迟。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骨科伤口容易引发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和淤血等。
护理干预可以通过使用抗菌敷料和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来减少感染的发生。
护理人员还会积极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避免出现血栓形成和淤血等并发症。
3. 缓解疼痛和不适:骨科伤口护理中,护理干预可以通过使用冷敷、热敷和疼痛管理药物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护理人员还会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固定装置和矫形器,并提供康复训练,从而减少术后疼痛和不适的程度。
4. 提供心理支持:骨科伤口护理中,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护理干预可以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护理人员还会为患者提供康复团队的信息,引导患者与康复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合作。
5. 便捷患者康复:通过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骨科伤口护理中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他们会教育患者正确翻转身体、进行康复操和使用辅助器具等,使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恢复身体功能。
护理干预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伤口康复的效果,包括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缓解疼痛和不适、提供心理支持和便捷患者康复等方面。
护理人员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以实现最佳的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方法将30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
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干预。
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对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术后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194(2012)12-0114-02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龚玲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昌330006)收稿日期:2012-09-12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常见于下肢骨折术后[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高等,严重者可发生血栓脱落进入肺部,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而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成为医护人员研究的热点。
为此,本文探讨了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龄18~89(58.2±21.1)岁。
其中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105例,行股骨干骨折手术50例,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103例,行胫腓骨骨折手术42例。
将3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干预,其方法是:1)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
护理干预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老年下肢骨折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干预组(2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骨科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干预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2周。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的康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配合优良率及术后康复速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骨科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按照下肢骨折术后的一般护理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2周。
具体方法如下:1.2.1心理护理。
当术中患者被接到手术室时,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进行心理的疏导,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的心理,恰当与患者进行交谈,分散其忧虑和紧张因素,给老年患者予安慰和鼓励,告之患者该如何配合麻醉师施行术前麻醉,增加其对麻醉的成功信心[2],提高对自身疾病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在手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预测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尽量取得老年患者的配合,特别是在手术最关键的时刻时,更应该积极鼓励患者,帮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手术,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待老年患者清醒后告之手术已经成功完成,让老年患者放心,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这有利于帮助术后伤口的愈合,促进康复。
1.2.2体位的护理。
术后抬患肢高20~30度,避免肢体受压,特别是腘窝处,以促进患肢消退肿胀,并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并垫以海绵垫,足底和骶尾部垫以气圈。
协助患者尽早进行下床活动,施展下肢功能锻炼。
1.2.3饮食指导。
麻醉清醒后或术后6小时便可进食,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和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摄入水,每日要多于2500ml,禁烟酒,忌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
1.2.4并发症如压疮的护理。
疼痛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前对VAS评分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下肢骨折是各种骨折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由直接暴力导致,会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临床多以手术进行治疗,本文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前对VAS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0例下肢骨折患者(2022年1月-2023年3月),比较患者疼痛原因,对比不同护理措施下,两组疼痛情况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干预后VAS 评分为(2.94±1.13)分,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分别为(5.59±1.46)分、73.33%,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下肢骨折术前VAS评分,患者及家属对此护理服务均表示比较满意,给予了较高的护理评价,说明该护理措施确切有效,对患者的疾病康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疼痛护理;术前;VAS评分;应用效果下肢骨折是指人体下肢骨头或软骨组织遭受暴力作用时,骨组织或软骨组织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发生中断或丧失,该临床症状表现为局部出现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1】。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法来治疗,但因手术具有一定侵入性、创伤性,加之术后疼痛、睡眠质量下降、并发症多发,使术后护理风险增加,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同时也会引起患者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不但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性,还影响对治疗的进程及效果【2】。
因此,依据患者术前疼痛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手术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间,研究对象选自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0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15,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和研究组(n=15,实施术前疼痛护理干预),为保证研究的科学严谨性,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周岁(2)依据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3)符合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者(4)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等(5)临床资料完整(6)意识清楚(7)本次研究患者均自愿参加研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指导,并在相关文件上进行签字说明。
有效护理干预对提高下肢骨折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分析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术后康复重视程度不够,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资料表明,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系统的术后下肢功能锻炼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下肢功能锻炼直接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预防和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患者及家属往往对于手术的期望较高,对术后的康复锻炼重视程度一般,依从性差。
通过对抽取我科自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106例股骨及以下部位骨折患者,并跟踪随访三个月,分为两组进行有效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进行比较,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提高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106例股骨及以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43~74岁,平均56岁,疾病类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13例,髌骨骨折10例,跟骨骨折7例;文化背景:小学及以下26例,初中文化16例,高中文化9例,大专及以上2人。
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2~75岁,平均55岁;疾病类型:股骨干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14例,髌骨骨折9例,跟骨骨折8例;文化背景:小学及以下25例,初中文化15例,高中文化10例,大专及以上3人。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有不同程度下肢骨折患者,患者均已知晓,愿意配合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排除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自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在自患者入院除进行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指导外加入有效的专注于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如下:2.1给予正性暗示护理干预:入院患者在入院宣教一栏即加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让患者及家属知晓签字,从心理上重视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每日进行功能锻炼的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口头宣教,及心理支持。
1752018.03护理经验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分析刘玉芳甘肃省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甘肃省白银市 730900【摘 要】目的:总结并分析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8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表法将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之外,针对药物治疗、外敷治疗和按摩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两小组均持续护理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比较内容为临床效果、疼痛状况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47%(26/34),两组之间差异较大,而P<0.05,从统计学分析,有参考意义;两小组均持续护理1个月,观察组VAS 评分为(2.01±0.6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1±0.67)分,两组之间差异较大,而P<0.05,从统计学分析,有参考意义;观察组满意率为97.06%(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25/34),两组之间差异较大,而P<0.05,从统计学分析,有参考意义。
结论:在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针对性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肿胀程度和疼痛状况,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以被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术后肿胀;针对性护理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
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
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明显症状为休克、发热、外形发生改变,有摩擦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肢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现是伤后出现局部变形、肢体等出现异常运动、移动肢体时可听到骨擦音。
此外,2.3 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