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麻醉的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639.86 KB
- 文档页数:2
高龄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护理配合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护理配合效果。
方法将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入住我院骨科的60例行骨科下肢麻醉手术的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麻醉配合护理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结论对于高龄骨科下肢麻醉患者来说,在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过程中,有效做好麻醉护理配合干预,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
因此,这种护理干预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具备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高龄;下肢手术;麻醉;护理配合对于老年人来说,极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科疾病,特别是针对高龄患者来说,在骨科疾病方面更是比较常见,特别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折疾病,这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在针对高龄骨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更有效的下肢手术麻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做好该类患者的麻醉配合护理干预,确保麻醉和护理干预等各项工作内容能够有效渗透,充分融合,这样才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使其依从性进一步提升,同时体现出应有的护理成效和康复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重点探索高龄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护理配合效果等相关内容,现在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涉及60例患者,是我院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高龄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患者,在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在85~90岁间,平均年龄为(87.7±6.5)岁。
具体研究环节结合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患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值>0.05。
1.2方法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麻醉护理配合方式具体操作内容如下:首先充分做好手术之前的麻醉护理配合。
针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析椎管内麻醉的运用效果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析椎管内麻醉的运用效果。
方法:抽取来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40例进行分析,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A组和B组均有20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全麻方式,B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认知功能程度等。
结果:B组患者术后两小时内的精神状态评分明显优于A组患者,B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A组患者低,认知功能正常率也比A组患者更高,且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最终得出结论:针对骨科手术患者运用椎管内麻醉方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降低患者认知功能问题的发生,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精神状态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认知功能;全麻在临床上,骨科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骨科疾病患者来说,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当然,患者年龄越大,其体内的钙质量缺失越严重,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对骨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患者麻醉效果的变化。
如果患者的麻醉效果不理想,可能会给手术操作带来不利影响,还会给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应积极落实好麻醉操作。
椎管内麻醉是比较常见的麻醉方式,本文主要针对40例骨科手术患者分组,分别采用椎管内麻醉和全麻,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来我院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40例进行分组,A组患者和B组患者均有2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太大的差别,具体如下表1所示,根据两组患者的骨科疾病分级、骨折类型以及麻醉分级见下表2.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表2 两组患者的疾病和麻醉分级详情1.2方法A组患者选择全身麻醉方式: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注射0.15mg/kg的顺苯磺阿曲库铵、0.3μ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3mg/kg依托咪酯。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是因为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摔倒受伤的可能性较大,加之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数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而老年人相较于青壮年其免疫力、抗感染力、代偿能力以及生理储备功能都更低,并且还会有较大可能性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因此其机体对于血液循环系统稳定调节的能力也减弱,因此患者对于麻醉的耐受性较差,所以,我们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治疗中,我们该选择哪种麻醉方式呢?一、选择麻醉方式需要注意什么(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心脏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一部分是由于机体衰老而发生的正常改变,另一部分则是病理性改变,例如冠脉血管的改变、心肌细胞的改变等。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的心脏可能会发生收缩力降低以及顺应性变差的情况,导致老年患者的每搏输出量降低。
因此,在为患者选择麻醉时要考虑到患者心血管功能损伤造成低血压的情况,因为低血压会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呈下降状态,手术时老年人的应激反应较大,因此其低血容量以及自身低血代偿反应能力会减弱,容易导致患者血压骤升或是出现低血压。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会导致老年患者的支气管黏膜萎缩,导致其排除异物的功能减弱,而肺泡变薄、肺泡弹性减退等改变会导致肺顺应性减退;加之动脉硬化、肺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出现使得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血流量减少,并引发一系列呼吸系统的变化,因而在选择麻醉方式是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在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以及弥散能力与青壮年患者的不同。
(三)中枢神经的变化年龄增加之后,一方面,老年患者的脑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逐渐下降,因而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该能力下降造成的递质间的不平衡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得衰老;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在其老年患者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正在逐渐减少,而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减少会导致老年患者踹你肌肉运动障碍、运动震颤麻痹、运动缓慢等。
浅谈老年骨科患者手术的麻醉与康复1、骨科手术及麻醉的特点有哪些.手术种类多。
骨科的麻醉方法有很多,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其中包括气管插管全麻、局麻以及区域阻滞麻醉等。
患者手术创伤较大时一般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当行外周、末梢手术或手术范围较小时,一般选择局部麻醉的方式;如果是四肢手术的话在临床中大多数采用的是区域阻滞麻醉,该麻醉方式能在对病人机体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很多器官都已老化,抵抗能力下降,在手术麻醉过程中需要注意更多的事项。
原则上,方法尽量简单,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干扰。
麻醉手术中应抑制手术刺激,满足手术要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供氧需求的平衡。
在局部麻醉和超声引导下,或配合神经刺激器定位,各种周围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更适合老年人的短小手术。
脊柱麻醉适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全麻更适用于一些复杂的手术,但老年患者一般术前情况较差,病情危重,不宜行椎管内麻醉。
老年患者也可选择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相结合。
这种全麻与硬膜外阻滞相结合的方式,因为是两种麻醉方法,可以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克服两种麻醉方法之间的缺点,可以减少全麻药物和局麻药物的用量,以维持各种系统功能的稳定,并可用于术后镇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也有利于老年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一些相关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2、骨科麻醉术前的准备与评估老年人自身合并症多、年龄较大,因此在手术前要收集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等各项信息,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等。
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手术风险,根据病人在术前的生理状态分析其对手术及应激的耐受程度,并且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评估心血管系统,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评估呼吸系统功能,常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会出现颈强直后活动受限,气管插管困难。
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的患者通常伴有肺部感染;评估内分泌系统状况,糖尿病患者应在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指定范围内,手术当日应停用胰岛素或改为口服降糖药。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交通事故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
而在交通事故中,骨折是最容易发生的。
那么,下肢骨折该怎么麻醉呢?首先,从骨折类型上,看看都有哪些骨折?根据骨折的形态,可以分为九种类型: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星状骨折、凹陷骨折、嵌入骨折、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及骨骺分离。
根据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这方面也比较好理解,主要看骨头是否完全断开。
针对这些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也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相对保守的治疗和开刀内固定手术。
依据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也不同:一般分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等。
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通过静脉、吸入、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全身麻醉药,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患者表现为意识消失、全身无痛、遗忘、自主反射抑制、达到最佳手术状态的一种麻醉方式。
全麻一般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可适用于绝大部分手术,但全麻技术相对复杂,麻醉管理也相对更为精细,其风险较局麻也较高。
全身麻醉具体操作如下:全身病人进入手术室以后,护士需要在一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俗称扎点滴)。
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护理人员三方核对病人信息。
麻醉医师为病人连接各种监护设备(在手术中,麻醉医师要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麻醉医师开始麻醉。
当病人意识消失后,麻醉医生将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操作。
手术中,麻醉医生根据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注射药物或者持续泵注药物维持麻醉平衡。
此时,麻醉医生更重要的工作是随时发现、处理可能或者已经发生的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当外科医生缝好刀口之后,麻醉医生将停止使用麻醉药物。
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后,病人将逐步恢复意识和活动能力。
当各种指标符合拔管条件后,麻醉医生将为病人拔除气管导管。
这个时候,病人就可以说话和交流了。
椎管内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体会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龄人口增加必然导致老年人因病就医而要求手术治疗者的增多,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也相应增加,然而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而且体质弱,代偿能力差,给麻醉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者高龄患者多有韧带纤维化和钙化、椎体肥大和骨质增生,增加了椎管内麻醉的穿刺难度。
我科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或单纯腰麻下,将重比重0.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现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94例本人主持麻醉80岁及以上下肢手术患者做如下专题报告。
一、患者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70例高龄骨科择期、急症手术患者,男 48 例,女 22 例,年龄 80 岁-94岁,ASAⅡ~Ⅲ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Ⅱ~Ⅲ期34例,脑梗死 13 例,冠心病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15例;心电图示ST- T不同程度改变25例,1例显示完全性右束支和左前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颤;全髋置换术40例,单侧关节置换术4例,股骨颈、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6例。
二、麻醉方法考虑患者就医体验与现在快速康复理念,麻醉都选择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所选病人都没打术前针。
入室后,接心电监护,并开放静脉通道,加快输注林格液200ml。
静注纳布啡0.2mg/kg,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尽量在下,把床头侧稍抬高,选择 L3~4 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等待脑脊液流出,推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0mL稀释液)2-3ml.退出腰麻针,硬膜外向头侧置。
麻醉平面固定后,摆手术体位,62 例硬膜外穿刺成功; 8例硬膜外穿刺困难改为腰麻。
术中常规吸氧,心电监护,术中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出血多时,输入聚明胶肽注射液或适量输入浓缩红细胞。
镇静用咪达唑仑0.05-0.08mg/kg.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有5例血压降低,静注甲氧明注射液2mg,加快输液速度后,血压回升。
老年骨科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体会发表时间:2011-07-22T11:50:37.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沈维旬何念萍[导读] 全麻患者均在生命体征平稳,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好,能抬头,呼之能应后安返病房,一定要有麻醉师护送。
沈维旬何念萍 (首钢水钢总医院麻醉科 553028)【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448-02随着人口老龄群体增大,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出现四肢骨折老年人越来越多,由于这类病人年龄较大,体内各脏器的功能低下,且并存的疾病较多,相伴着手术而来的麻醉处理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笔者对76例65岁以上至86岁的老年人骨科手术麻醉处理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本组共76例,男47例,女29例,年龄65—8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中上段骨折9例,锁骨骨折13例,髌骨骨折9例,胧骨骨折24例。
1.2并存疾病:高血压19例,心脏病12例,慢支炎23例,脑梗塞5例,术前有肺部感染13例,心电图异常者29例。
1.3麻醉处理:患者入室后均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手术需要而确定麻醉方式,一般都用腰硬联合或腰麻,大部分都采用侧入法,上肢骨则用神经阻滞麻醉,有明显心肺疾患及穿刺禁忌者均用静吸复合气管插全麻,常规监测生命体征麻醉机面罩供氧,在麻醉处理中特别注意老年患者所用的药物,均应降低浓度,减少剂量,术中应严密观察,除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应注意老年人的心肺情况,补液的种类及总量均应严格控制。
2 结果心率失常在椎管内麻醉与全麻组均有出现,处理皆同,均用阿托品0.25—0.5mg静注后恢复入室水平,麻醉效果优,其中有31例血压下降,经静脉用麻黄素6—15mg后恢复入室水平,手术过程顺利。
全麻患者均在生命体征平稳,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好,能抬头,呼之能应后安返病房,一定要有麻醉师护送。
3 体会随着老年骨科患者的增多与年龄相关的脊柱关节的姢行性变,脊髓腔和椎间孔变窄,甚至闭锁,因此少量用药也可能有高的麻醉平面。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发布时间:2023-06-12T05:55:19.841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4期作者:温利涛[导读]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温利涛(自贡荣州骨科医院;四川自贡643000)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身体反应性差,容易发生损伤,且摔倒时比较容易导致骨折发生。
老年患者的下肢骨折若有移位的,只要身体条件良好,能够耐受手术的,临床一般主张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手术如何麻醉?术后又该如何护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下肢骨折手术常用麻醉方法(1) 全身麻醉:输入麻醉药物,使病人丧失意识后再进行气管插管。
目前全身麻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多数手术均可以做全身麻醉,对病人循环、呼吸控制相对较好。
如果下肢骨折情况较严重,则需要全身麻醉。
(2) 椎管内麻醉:也称半身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骶管阻滞麻醉和蛛网膜下隙麻醉,应用于下肢或者下腹。
蛛网膜下隙麻醉是对于脊髓的下半区域进行麻醉,硬膜外麻醉是对神经根区域进行麻醉,多数情况下蛛网膜下隙麻醉和硬膜外麻醉需要联合应用。
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腰麻,临床广泛用于下腹部及下肢的手术麻醉,其特点是起效快、镇痛完善、肌肉松弛好。
(3) 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式,通过打针的方式将针穿到神经根、神经鞘、神经丛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药后产生局部神经麻醉。
神经阻滞通常应用于浅表手术、四肢手术,从颈部做臂丛的神经阻滞麻醉,患侧上肢会失去痛觉反应,便于在此区域进行手术。
如果是脚的手术,可能在腰部打神经阻滞,比如硬膜外阻滞或者坐骨神经阻滞、腰丛阻滞,降低患者痛觉反应后便于手术进行。
(4) 平衡麻醉:也叫复合麻醉,是指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进行麻醉,有利于手术的操作,这种麻醉方法可以使每种药物都发挥作用,同时减轻副作用,弥补了麻药单一的造成的缺陷,提高麻醉质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二、操作(1) 全麻:术前进行麻醉诱导,患者进入手术间,通过静脉给予镇静、镇痛、肌松药,同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以及呼吸情况,患者进入镇静、镇痛、肌松状态以后,通过口腔喉镜,置入气管插管,给患者通气,接上麻醉机完成麻醉诱导操作,术中需要持续给予患者镇静、镇痛、肌松药物,持续输液,保证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内环境稳定,手术完成以后,停止麻醉药输注,让患者清醒、呼吸恢复,拔出气管插管,患者整个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即可送回病房。
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采用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察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采用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
方法:以60例下肢骨折老年病人为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时使用的麻醉方式不同,将病人随机均分为全身麻醉组与腰硬联合麻醉组。
对比麻醉效果。
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病人麻醉起效快,苏醒快,且麻醉药物用量小,相关指标平稳,不良反应小。
结论:在为老年患者实施下肢骨折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不但能够实现较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性更好。
关键词: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引言:临床上治疗下肢骨折,往往采用手术治疗。
然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身体机能退化,再加上很多老年人伴有各种基础疾病,所以手术耐受力不佳。
所以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保证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为了就上述两种麻醉方式的效果有清楚的认识,我院展开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间我院的60例下肢骨折老年病人展开研究。
将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
一组为全身麻醉组,其中男女各17例和13例子,年龄在60岁到83岁之间,均值(72.43±4.63)岁。
另一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其中男女各18例和12例子,年龄在60岁到85岁之间,均值(73.13±4.93)岁。
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3 方法全身麻醉组病人,在合适的手术体位下,以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酚(1.5mg/kg)+阿曲库铵(0.6mg/kg)实施麻醉引导,并为患者提供机械通气,术中给予实际情况做好麻醉维持。
药引联合麻醉组病人,给予病人实际情况选择最佳传递点,通常以L3-L4间隙。
将2m 0.75%罗哌卡因月与1ml脑脊液混合后,注入蛛网膜下腔。
术中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实施麻醉追加。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治疗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探究摘要:目的分析借助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来治疗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在2018年2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下肢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80名,并将这80名患者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中,每组40名。
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前采用常规的麻醉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的患者则需要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进行治疗,然后再具体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麻药用量更少。
结论如果借助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来治疗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确实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麻醉的效果较好,用药量也较少,这种治疗方式更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治疗;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引言:多数老年患者会因为自身的功能退化而出现类似骨质疏松的症状,进而也就提升了发生骨折的几率。
如果患者自身的机体抵抗力不断地下降,所以自身的生理功能也会下降,所以患者对于麻药会变得更加敏感,全麻手术也无法更好地进行治疗,患者不仅呼吸恢复会直接延迟,苏醒的时间也会往后推。
文章重点分析借助腰硬联合麻醉的手段来治疗老年下肢骨折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2019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名罹患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患者,并将80名患者平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
其中对照组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4名,女性患者16名,年龄介于62-85岁,平均年龄在64岁左右。
所有的患者都会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脊椎畸形疾病和其他肝肾功能方面的障碍。
两组患者在实践中并未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统计学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可以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措施。
第一,让患者在手术之前12个小时先不吃任何东西,手术前8小时则不能喝水,同时让患者有足够的休息。
第二,当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先给患者注射咪达唑仓,将药物的剂量控制在5mg.所有的患者在进入手术之后也需要先对不同患者的生命体征方面的监护,重点分析包括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不同的信息,接着通过构建静脉通道来让患者吸入适量的氧气,每分钟控制在3升-4升,以便稳定患者自身的生命体征[1]。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体会我院已对80岁以上60例下肢骨折手术病人施行手术,其中包括全髋置换术23例,股骨头置换术17例,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例。
现将我们的一些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60例老年患者年龄80~95岁,其中男22例,女38例,病情分级为3~4级。
术前心电图检查,26例有心电图异常:心肌缺血26例,心肌梗死史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24例有慢支肺气肿;32例有高血压、冠心病史;4例中、重度贫血;6例耳聋;16例有老年痴呆症;1例脊柱严重侧弯畸形合并慢性肺炎家属要求冒险手术。
术前常规完善检查,血红蛋白偏低者术前适当纠正并备好术中用血。
麻醉前半小时常规肌注盐酸戊已奎醚0.5~1mg,鲁米那0.1g。
入室后首先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ml扩容,行桡动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接压力换能器测压,心电监护仪常规监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常规面罩吸氧。
本组选取的60例患者均行腰硬联合穿刺L2~3或L3~4椎间隙,成功后即推注0.5%布比卡因1.5~2.5ml,拔出腰麻针,硬膜外向上置入导管约3cm,控制阻滞平面T10以下,麻醉效果确切。
手术中用电刀、电凝止血以减少失血量,术中病人出血量200~500ml,必要时输同型去白红细胞2单位。
术中严密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呼吸、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变化。
14例病人血压下降静脉推注麻黄碱10mg,加快输液、输血,必要时多巴胺微量注射泵维持;6例病人心律失常,静注西地兰0.4mg;4例心动过缓,静脉推注阿托品0.5mg;2例出现术中呕吐,均与循环波动有关,经对症处理后消除;没有出现明显呼吸抑制的病例。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1~2.5小时。
术毕生命体征平稳,接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安返病房。
术后吸氧1~2天。
2结果麻醉效果好,手术顺利,60例病例均痊愈出院。
老年人各系统功能低下,各脏器普遍存在各种疾病,对手术、麻醉承受力下降,围手术期危险性增高。
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连续腰麻及腰硬联合麻醉的比较分析,探讨高龄患者在进行下肢手术时的临床麻醉研究治疗体会。
方法对70例ASAI—Ⅲ级接受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则为连续腰麻,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治疗结果、用药量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两组高龄患者经麻醉后均安全完成手术,蛛网膜下隙用药后镇痛效果明显,组织平面均未超过T10。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量分别为(282±67)ml和(310±108)ml,输血量分别为(232±37)ml和(257±79)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2±67)min和(82±67)min,用药量分别为(10±2.7)ml,和(27.9±4.9)ml,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连续腰麻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较腰硬联合麻醉组的明显,而连续腰麻组的术后的恢复时间长于腰硬联合麻醉组的恢复时间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腰硬联合麻醉组高。
临床应用上应根据患者的自身身体素质及机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适合于患者的方式进行麻醉。
【关键词】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连续腰麻腰硬联合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195-02随着社会医疗保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明显增加,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以致高龄老人的手术麻醉方面研究也日益增多,尤以下肢手术常见,其中下肢手术中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为多见[1]。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0例ASAI—IV级高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70~98岁,经ASA评级为I—Ⅲ,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8例患者合并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且术前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