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及措施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9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程序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
5,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6,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二、应急处理程序1,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后用0.5%碘伏进行消毒,如果是黏膜损伤则用流动水和生理盐水冲洗。
2,当事医务人员认真填写本单位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其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检查的处理。
3,医务人员发生意外事件后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病人血清的HIV和HBsAg相关检查,血清学随访时间为1年,同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医院手术室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与措施血源性传播疾病大量增加,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也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据报道,在我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护士为每人每年3.5次,护理工作中包括传递器械和标本的采集及废弃物处理、注射、采血、输血等凡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的操作,均可造成护士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一、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已知通过接触患者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所导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多达50余种,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原因1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相关知识缺乏、麻痹大意或者心存侥幸心理等缺乏教育培训及防护知识。
2.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及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3•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的缺乏。
4.必要的免疫预防不及时。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防护1提高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树立全面预防观念,防止意外受伤的策略,是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