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唐代藻井井心图案构成形式探议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之宝。
莫高窟藻井是其中最耀眼的部分之一,它们是隋至唐前期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壁画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藻井图案的设计和意义两个方面,对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藻井图案的设计。
藻井通常由圆形或多边形组成,象征佛教的法界,也是佛教修行的象征。
在莫高窟中,藻井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莲花、莲瓣、佛像、花卉、云纹等。
这些图案精细而富有装饰性,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
藻井图案中的花卉和云纹多用明亮的色彩,增加了壁画的视觉效果。
其次,藻井图案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藻井图案中的莲花,是佛教中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
莲花象征着纯洁和完美,佛陀经常被描绘为坐在莲花上。
在藻井图案中,莲花的形状经常是开放的,象征着佛陀法教的广布和启迪众生。
藻井中的佛像也起到类似的作用,它们代表着悲悯和智慧,激发人们对佛法的思考和修行。
此外,藻井图案中的花卉和云纹象征着富饶和祥和。
花卉的细节描绘非常精美,转折流畅,让人感到舒适和静谧。
云纹则给人一种轻盈和自由的感觉,它们与莲花和佛像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宇宙和尘世之间的对立。
总体而言,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之一。
藻井图案的设计精美,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图案中的莲花、佛像、花卉和云纹等元素,则赋予了藻井以深刻的象征意义。
藻井图案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还能够启发我们对于佛法和修行之道的思考。
对于保存和传承莫高窟藻井图案,我们应该加强保护,进一步研究,使其在更多人的眼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综上所述,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其精细的设计和富有装饰性的图案给人带来平和宁静的感觉。
同时,图案中的莲花、佛像、花卉和云纹等元素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展示了纯洁、完美、悲悯和智慧等佛教价值观念。
研究藻井图案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还能够启发我们对于佛法和修行之道的思考。
敦煌莫高窟盛唐藻井图案探析藻井图案是敦煌石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洞窟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地作用,其中盛唐时期的藻井图案装饰华丽、组织构架繁复、构成元素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
文章以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典型洞窟中的藻井图案为研究对象,将从藻井图案的构成元素、色彩选择、组织构架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纹样演变规律,进而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一种可能地指导方向。
标签:敦煌;盛唐;藻井;设计1敦煌莫高窟盛唐藻井图案的基本内容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象征天井的装饰,所谓“交木为井,画以藻文”。
在整个洞窟中位置是最高的就是藻井,位于窟顶,图案绘制在覆斗式石窟顶部中央。
最初的藻井题材比较质朴单一,大多是几何形、植物造型和动物形象演变而成,随着朝代的发展才逐渐创新和丰富起来。
盛唐时期佛教文化异常的繁盛,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莲花样式常出现于藻井中,呈婉转的射线向四周发射状,就仿佛佛光照耀着大地,周围还环绕着云气,整个图案有着勃勃生机。
后以莲花纹为基础结构,融入了牡丹花的形态,造型突破了现实中的莲花,而创造出了宝相花。
其花型较于莲花更为繁密,形态多变,层次更为丰富,也更被频繁的使用。
窟319(盛唐)为覆斗藻井窟顶,井心绘八瓣宝相花,四边围着四分之一的宝相花,中间饰有连珠,忍冬纹,波状卷草纹,最外层是团花纹并以忍冬纹为间隔,整个藻井图案端庄又显得丰富华丽。
从此窟也能看出藻井纹样构成非常有韵律感,盛唐时期的藻井样式以中心方井式为主,佛教文化的深刻融入,演变出了宝相花,原来的忍冬纹转化为卷草纹、连珠纹等,花草和藤蔓互相连接行云流水,整个纹样显得生机勃勃,这些似乎也表达了盛唐的繁荣兴旺景象。
2敦煌莫高窟盛唐藻井图案的艺术特色2.1色彩的艺术特点藻井图案的早期色彩较为简单,多以大色块为主,赭石土红配以绿色和白色,最后以黑色勾线,整体的色调显得非常质朴且厚重。
经过了隋代一直到盛唐时期的复杂演变,颜料种类也逐渐增多,色彩更加的鲜明,丰富多彩了起来。
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一处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艺术瑰宝。
隋代中期,莫高窟内的壁画、石窟雕塑和石窟藻井经历了繁荣时期,藻井图案研究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隋代中期莫高窟内藻井的图案特征及其意义。
1. 唐瑞兽图案唐瑞兽图案是莫高窟藻井中常见的图案,饰于藻井四周及中央圆盘。
唐瑞兽有龙、凤、狮、象等动物,象征着吉祥富贵和权力的象征。
在藻井图案中,将不同的瑞兽组合起来形成了繁复的图案。
2. 奇花异果图案莫高窟藻井中常见的奇花异果图案具有细致的线条和色彩鲜艳的特点。
这些花卉和果实,有些是实际存在的,有些是虚构的,它们象征着富贵荣华和生命的美好。
除了平面的绘画之外,这些图案还经常出现在佛像和装饰品上。
3. 佛教神韵图案佛教神韵图案是莫高窟藻井中的特色之一,这些图案描绘了佛教中的神仙和各种神物。
这些图案与佛教雕塑、壁画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佛教神韵图案经常出现在藻井中央圆盘和四周壁画之中。
1. 宗教信仰莫高窟是一座佛教遗址,藻井图案是佛教信仰的表现之一。
藻井图案中的佛教神韵图案,是对佛教信仰的表达和宣扬。
这些神仙和神物的形象,为信仰者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2. 社会文化隋代中期,莫高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十分发达。
藻井图案中的唐瑞兽、奇花异果等图案,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同时,这些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状态。
3. 艺术价值莫高窟藻井图案是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图案的表现手法完美,形象生动,色彩丰富,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些图案对后人的美术和佛教艺术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结语隋代中期的莫高窟藻井图案,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
这些图案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佛教信仰的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这些图案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和佛教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思路。
工美史话[摘 要]敦煌莫高窟自开凿以来,见证了佛教文化的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藻井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一部分,因其特殊的位置及构造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从藻井艺术的起源切入,对敦煌藻井艺术结构、纹样、色彩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敦煌藻井艺术的三次重要视觉转化:立体结构转向平面图像、传统装饰转向现代运用和数字化展示给藻井艺术带来新的生机。
将敦煌藻井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性设计相结合,探寻优秀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生与嬗变。
在数字化发展的当下,促进敦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藻井设计;视觉转化;平面图形;数字化[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6-000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余典,谢琪.敦煌藻井的三次视觉转化[J].天工,2023(16):9-11.余 典 谢 琪*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敦煌藻井的三次视觉转化作者简介:余典(1999—),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史。
*通讯作者:谢琪(1963—),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品牌设计、包装设计。
一、藻井艺术的起源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古代称作天井、方井、斗四、斗八、龙井等,具有上圆下方的结构特征。
据现代学者推测,藻井这一建筑形式是在远古穴居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远古人在穴居时,为了方便出入和采光需要,常在居住地顶部开设个小洞,并用树枝在上方堆叠掩盖,这样既可以确保通风和采光效果好,又可以充当入口的遮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居住环境逐渐转移到地面上,但仍沿袭了这种特殊的天窗形式[1]。
由于其外形类似一个向内凹进的“井”,并带有藻饰纹样,故称为藻井。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制造水平的提升,建筑中藻井的装饰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提到“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鲁灵光殿赋》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圜渊方井,反植荷渠”[2]。
唐代敦煌藻井井心宝相花纹三个阶段的风格探究
黄清穗
【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
【年(卷),期】2022(29)10
【摘要】唐代出现的宝相花纹是佛教从神圣性向世俗化和中国化发展的例证,亦是融汇中西方装饰图案于一身,汲取传统养分、融合时代审美的大胆创作,展现出唐人
进取与兼容的创新精神。
唐代敦煌藻井井心中的宝相花纹的兴勃、臻熟直至衰亡,
经历了三个阶段漫长的转变,呈现出显著的风格差异。
初唐阶段,宝相花纹的雏形开
始出现,并迅猛发展;盛唐阶段,宝相花纹日益繁缛成熟,独占鳌头;中晚唐阶段,宝相花
纹开始衰败并迅速退隐。
宝相花纹与唐时敦煌的文化、宗教、经济、政治休戚相关。
根据敦煌藻井井心宝相花纹和相关资料,试图从宝相花纹质朴到繁华,再回归素雅的
演变过程中,探究其前后历史逻辑和因果关联。
【总页数】6页(P60-65)
【作者】黄清穗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664.1
【相关文献】
1.敦煌石窟藻井井心莲花图案的探析——北朝至隋唐时期莲花纹样造型的变化
2.
敦煌藻井井心莲花纹样与丝巾图案设计3.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宝相花纹样的秩
序感4.探究敦煌莫高窟唐代藻井团花纹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5.唐代敦煌石窟宝相花纹样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隋代中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不仅在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有着重大变革,也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莫高窟作为隋代中期的代表性艺术遗产,其藻井图案更是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重点对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进行研究,探索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藻井图案的基本特点莫高窟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造型最为丰富的一处古代石窟艺术。
藻井是莫高窟壁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镂空的石雕结构,用以装饰和点缀洞窟的上部。
藻井图案通常采用对称的方式设计,画面精细、形象生动,内容涉及佛教经典、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
在隋代中期,莫高窟的藻井图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多样性:隋代中期藻井图案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特点,内容涉及佛教经典、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人物等,画面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纹饰和图案装饰,呈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 细致精美:在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画面的雕刻和绘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细致和精美,尤其是在线条的处理和形象的塑造上更是别具一格。
3. 丰富的文化内涵: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中所呈现的故事和题材不仅仅是装饰性的,更多的是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二、藻井图案的艺术表现1. 装饰性:隋代中期的藻井图案在装饰性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特点,从图案设计到色彩运用都呈现出了浓烈的艺术氛围。
整体上看,藻井图案以对称美为主要设计风格,图案纹饰繁复,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展现了隋代中期独特的艺术审美。
2. 故事性:隋代中期藻井图案所呈现的故事题材多样,有来自佛教经典的故事,也有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故事,有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的反映了人与神的关系,有的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丰富内涵。
三、藻井图案的文化内涵莫高窟藻井图案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宗教信仰:莫高窟藻井图案中的很多题材都来源于佛教经典和神话传说,表达了隋代中期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崇敬之情。
小学敦煌藻井纹样设计理念
敦煌藻井纹样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髓于一身,独具匠心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首先,敦煌藻井纹样强调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
纹样的形态包括了圆、方、菱、心、星、十字等多种几何形状,而且由这些基本形状组合而成的纹样更是千变万化。
这种丰富的形式使得敦煌藻井纹样能够适应不同的艺术表现需要,同时也展示了设计师的创意和想象力。
其次,敦煌藻井纹样注重对称与平衡。
无论是整个藻井的构造还是纹样的排列,都追求对称与平衡的美感。
对称不仅体现了物体内部各部分的协调与一致,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理念。
平衡则是指纹样各元素之间在空间、色彩、大小等方面的均衡分配,使整个纹样呈现出稳定且动感的效果。
此外,敦煌藻井纹样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纹样中有不少元素是从中东、印度等地引进的,例如莲花、葡萄藤等,这些元素使得纹样更加丰富多样,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纹样中还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意象,以及民间故事和传说,从而赋予了纹样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最后,敦煌藻井纹样强调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纹样中的每个小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与雕刻,使得纹样更加精致和华丽。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展现了设计师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工艺品的重视。
总之,敦煌藻井纹样的设计理念包括了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对称与平衡、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对细节的精雕细琢等方面。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敦煌唐前期藻井图案的装饰艺术研究刘霜(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在敦煌的石窟艺术中,敦煌的壁画艺术一直以自己最独特的方式展示着一种震撼尘世的美丽身姿,敦煌藻井图案作为壁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多样而又华美精致的艺术元素与艺术造型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与研究价值。
本文从图案的形式美感以及视觉美感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敦煌唐前期藻井图案的装饰艺术,试解读其藻井图案的丰富装饰内容,从中感悟其藻井图案的装饰魅力,意在鼓舞我们今日的艺术创作,以期在日后的创作中得到更多的灵感。
关键词:敦煌;藻井图案;装饰艺术一、敦煌唐前期藻井图案简述(一)敦煌藻井简述描绘在石窟顶中央的独特装饰图案被称作藻井图案,石窟里的每一方藻井都有华丽精美的图案装饰,绘制细腻精致,结构大方严谨,形式丰富多样,极具美观与审美价值。
(二)唐前期藻井图案概述唐前期是指初唐和盛唐时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繁盛发展时期,敦煌在初盛唐时期通过与西域的频繁来往,为敦煌的石窟艺术带来了更多丰富的装饰纹样[1]。
初唐时期的藻井图案画面会更富有生机感与生命力,形象更加多变活泼。
而到了经济繁荣的盛唐时期,敦煌石窟装饰图案的发展也日益达到繁盛阶段,内容绘制上更加丰富、精美,其藻井装饰色调明快,色彩富丽,画面庄严大方,绘工精致细腻。
二、敦煌唐前期藻井图案的装饰艺术分析(一)构图手法主要有“十”字形与“米”字形,如敦煌莫高窟第209窟窟顶的葡萄石榴纹藻井,其中心纹饰就呈现出规整、稳定的“米”字形结构,使得画面四角及四周充实、饱满。
“米”字形的均分式构图会使得画面板块结构分布更加平均、沉稳、舒展。
第373窟窟顶的石榴莲花纹藻井的中心纹饰是以“十”字为基本结构,空余的空间再绘制有小莲花纹排列点缀,建立在“十”字形构架画面的基础上,意散而形不散。
整体来说,“米”字形架构比起“十”字形架构的填充感、画面感更强,排版布局上会更加饱满、生动。
其次还有“方圆相合”的更具艺术感的构图形式,在葡萄石榴纹藻井与石榴莲花纹藻井中就有所呈现,方中有圆,圆中见方,既有方的稳定性与坚定感,又富有圆的灵活性与饱满感,一刚一柔,使画面多了许多节奏感和更多想象的空间,直线与不规则曲线之间的对比关系,使得画面关系不会死板僵硬、不协调,反而更具有节奏的美感。
唐代敦煌藻井图案研究及在织物设计中的应用作者:***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以唐代敦煌壁畫藻井图案中的各类装饰题材为研究主体,对唐代敦煌藻井的艺术进行概述,研究了装饰纹样的形式,分析了藻井图案及其在织物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最后列举了敦煌装饰纹样在织物设计中创新运用实例。
关键词:唐代;敦煌壁画;藻井图案;装饰纹样;织物设计敦煌壁画中的藻井,保存完整,在整个壁画体系中,尤为特别。
其规模宏大、结构规整、纹样丰富、色彩鲜艳、表现手法精美,充分体现了装饰艺术的魅力所在。
尤其是唐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反映在敦煌壁画藻井图案装饰上,其图像内容与题材,蕴含之广,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装饰形式。
[1]唐代也是敦煌藻井图案的成熟期,各类纹样都发展完善,并开始衍生出新的风格,在构图方面,如图1所示,条理清晰,把丰富多样的装饰主体:井心图案、卷草纹、联珠纹、几何纹样、三角垂幔等组织在密集统一的方形框架结构中,产生和谐的美感。
唐代敦煌藻井艺术风格兼具外来文化影响和本土文化传统,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1 唐代敦煌藻井图案装饰纹样形式探讨1.1 装饰题材敦煌莫高窟保留着北朝以来的佛教文化艺术,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精彩的面貌,藻井中包含了丰富的装饰题材,如与佛教息息相关的莲花纹样,自由灵动的飞天纹样,富有唐代特色的宝相花纹样,和谐又极富节奏感的卷草纹样,端庄虔敬的佛像纹样,生动有趣的动物图案,造型多变种类繁多的联珠纹,以及色彩鲜明强烈的几何图案和三角垂幔等。
[2]表1所示,列举了唐代敦煌藻井图案中较为突出的8种题材,简要介绍了出处。
1.2 藻井用色唐代敦煌壁画藻井图案的用色较之前朝代更为丰富,配色模式较多,不再以单一色系为基调,同一图案中经常出现不同的配色组合方式,但主次分明,色彩偏向十分明确。
[3]用色擅长巧妙处理红与蓝、红与绿的强对比色调,充分体现了盛唐藻井富丽堂皇的特色。
在用色分布上初唐的藻井图案笔墨简朴,施彩淡雅,有黑白分明、红绿对比、简素明快之感;盛唐色彩最为璀璨,华丽到达顶峰,色彩丰富、艳丽、浓厚,呈现精致灿烂的风格;中唐开始删减定型线,有些素面不加晕染,施以简洁柔和的色彩,采用较多相近色互搭而成,给人舒畅赏心悦目之感;晚唐逐渐走向自由欢乐的意向,仅以淡墨薄彩的晕染法表现,色彩走向偏于清淡温馨。
探索研究[摘 要]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诸窟中,宝相花获得空前发展,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多集中描绘于窟顶藻井之中,数量众多,各个阶段变化显著,是研究唐代装饰纹样最重要的资料。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一期洞窟藻井宝相花以十字形为主要构图形式。
自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二期开始,宝相花纹样趋于成熟,形成复杂而有序的多层结构。
至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三期,莫高窟藻井装饰发展臻于鼎盛,既有极为华丽繁缛的实例,也出现了趋于简洁的构图形式。
至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四期,藻井宝相花实例大幅减少,整体构图更趋简化。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藻井;宝相花;构图[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0-005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晏卿.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藻井宝相花构图分析[J].天工,2022(10):51-53.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藻井宝相花构图分析高晏卿 牡丹江师范学院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敦煌市,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有编号的洞窟有492个,洞窟内保存着约45000㎡壁画,3000余身彩塑,反映了中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珍贵的艺术和考古价值①。
据敦煌研究院藏武周圣历元年(698)《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乐僔最早在此开窟修禅,其后发展为上至统治阶层、下至一般信众普遍参与的开窟造像活动,至武周时期已有“窟龛千余”。
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敦煌莫高窟的洞窟营建活动延续了千余年,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洞窟群。
自20世纪初以来,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特别是其中的200多个唐代洞窟,保存了唐代绘画雕塑艺术的原始资料。
研究者一般将吐蕃占领敦煌之前的唐代称为唐前期②。
敦煌莫高窟的营建活动虽然在吐蕃统治的六十余年间继续展开,但窟内壁画风格发生较大变化。
敦煌洞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在洞窟分期断代以及窟内壁画的内容考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礼拜空间,能够给人们视觉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莫高窟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区以东25公里的龟兹河东岸,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
隋代中期是莫高窟建功最为兴盛的时期,此时的莫高窟石窟已经近乎完美,各种图像、陈列品和装饰品精美无比。
莫高窟藻井图案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
藻井,即天井,是指四边围绕合为一体的下凹的方形天井,通常在中央绘有花卉、草木等图案,与四角承壁的壁画相配合,使整个石窟构成一个装饰性较强、神秘感较强的礼拜空间。
藻井图案在莫高窟中的位置一般是在中堂殿、后殿以及前殿下檐的天井内。
莫高窟藻井图案以花卉、草木为主,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为荷花。
莫高窟藻井图案中荷花的形态基本上是实物的写实,花蕾呈锥形,开放后花形伞状,花瓣细长,根部紧密聚拢,花蕊分明,花蕾内部的意象也丰富多彩。
同时,莫高窟藻井图案中荷花的颜色也十分丰富,有红、黄、白、紫等色调,加上灰蓝背景的装饰,使画面凸显出夏日的清新与纯洁之美。
除了荷花,莫高窟藻井图案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花卉,如牡丹、水仙、菊花、玫瑰等。
这些花卉在莫高窟藻井图案中,不仅是纯粹的装饰,更是外在的象征。
在佛教中,花卉是禅修的象征,菊花代表坚韧,牡丹代表荣耀,而荷花则代表清净。
因此,这些花卉在莫高窟藻井图案中的呈现,不仅增强了图案的审美性,更丰富了其象征性,使其更具文化内涵。
从莫高窟藻井图案的构成来看,大多数图案沿用了国画传统的静态写实风格,但也有部分图案则具有较强的动态感。
例如,某些荷花图案中,荷叶的自然晃动和荷花的倾斜,使视觉效果生动多样,使得图案更具活力。
总的来说,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图案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都极高。
莫高窟藻井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里精湛的集中展示,无论是其丰富多彩的图案、细致入微的细节,还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无穷魅力。
敦煌藻井图案简析(一)敦煌藻井图案简析高阳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图案,本是仿照中国古代建筑中,宫室内部屋顶上用方木叠套而成的方井结构和装饰手法,即所谓“交木为井,绘以藻纹”。
藻井这种建筑结构在汉代的宫殿建筑及墓葬中已经普遍应用,如:“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1],“圜渊方井,反植荷渠”[2]都是对藻井装饰的记述。
井中的莲荷纹在汉代作为五行之一“水”的象征,认为其可以克火,因而大量用于宫室建筑装饰。
在佛教石窟中,莲花图案是圣洁光明的象征,认为人的灵魂可从莲花中获得再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莫高窟的藻井图案是敦煌图案中的精华部分。
由于处于石窟顶部,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较少,故大多保存完好,色彩纹样十分完整。
莫高窟早期石窟窟形为“中心塔柱式”,北魏之后逐渐演变为覆斗形顶窟,即石窟呈平面方形,窟顶如一倒斗形状,覆斗形石窟顶部中心的方形部分,即装饰着藻井图案。
早期的藻井图案均为“斗四套叠”结构,图案内容以莲花纹、忍冬纹、飞天纹、几何纹、火焰纹、水涡纹作为主要组合。
一般中心方井为圆轮状莲花纹,莲花外的空间填充水涡纹,四角为火焰或飞天纹。
忍冬纹和各式几何纹以连续组成边饰的形式出现。
早期藻井图案造型简练朴实,用笔豪放自由,色彩上以土红、土黄、石绿、白、深赭运用最多,形成一种对比鲜明,热烈醇厚的色彩基调。
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藻井图案从结构、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开始发生演变,逐渐摆脱早期藻井图案的旧形式。
图案结构上由“斗四套叠”的仿木建筑结构转变为“方井——边饰——垂幔”三层结构。
纹饰不断丰富,纹样造型秀美活泼,并且出现了具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纹样用纤细流畅的白线或深褐色线条勾边,表现手法精细,细腻中又不乏灵动飘逸;藻井的色调清新雅致,以石青为主的冷色调中出现少量曙红的对比色,色彩效果显得爽朗而鲜明。
这一切构成了隋代藻井图案的独特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
唐代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已完全脱离了“斗四套叠”的建筑装饰结构模式,更类似于一顶高悬窟顶的丝织华盖。
藻井莫高窟第320窟盛唐
藻井井心大团花自内而外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内部中心为六瓣结构的小团花;外部由如意、牡丹、侧卷瓣莲花共同构成多层次的主体花瓣,呈八等分结构,形态饱、满t藻井周边的边饰由内向外分别为半团花纹、菱格纹、团花纹、鳞片纹、垂角文等 基本$成元素为牡丹和侧卷瓣莲花,体现着装饰题材的多样性特征。
这些半团花、菱 格团花、六瓣团花边饰以及悬玲垂幔使得细节极为丰富。
藻井整体以红色调为主,搭 配对比强烈的石绿、石青,展示着盛唐气象的富丽繁盛之态
撰文:张春佳
.摄影: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
敦煌莫高窟唐代藻井井心图案构成形式探议[摘要]唐代是敦煌装饰艺术的繁荣时期,经由成熟到鼎盛历经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段,这个时期敦煌莫高窟藻井图案日臻完美,纹样赋予变化,图案造型富丽饱满,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尤以莲花纹藻井井心纹样、团花纹藻井井心纹样、宝相花花纹藻井井心纹样为代表,纹样华丽多姿、色彩琳琅满目,形式丰富多样,手法错落有致。
[关键词]敦煌装饰图案藻井莫高窟佛教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繁荣时期,石窟的装饰图案日臻完美,并达到高峰。
藻井图案作为石窟覆斗形窟顶的装饰,自北朝西魏经二百年的发展至盛唐时期达到完美阶段。
藻井的装饰构架已成定式,皆由中心方井、方井四周边饰层、垂幔三部分组成。
整体结构比列协调,中心方井由大变小,向上深凸,方井四周边饰层次多,由外向内递减,由宽而窄,与覆斗窟顶形体非常契合协调;藻井边沿垂幔,珠玉铃铛纹饰亦极华丽。
仰望藻井,颇有深远之感。
[1] 藻井井心是藻井装饰图案的中心位置,其形状大多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唐代是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的辉煌时期,其藻井中的井心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初唐井心宽大,边饰甚少到盛唐至晚唐时期,井心变窄、边饰繁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唐代藻井井心图案在隋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突破,并不是一味的延续隋代藻井图案的旧样式,而是呈现出了繁华似锦、庄严有序的新景象。
敦煌唐代藻井井心的内容主要定义为以下四种:井心莲花纹图案、井心宝相花图案以及井心团花纹图案。
一、唐代藻井井心莲花纹图案
唐代在隋代的基础上充实国力,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强盛期。
佛教艺术也出现了最兴旺的景象—“盛唐气象”。
唐代是敦煌图案发展的成熟期,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致都超越了前代。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北朝至隋唐时期对莲花的崇拜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
中国古代常画莲花作为藻井的主要装饰内容,这是因为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素称“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莲花,乃清净之象征。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有香、净、柔软、可爱等四德,比喻法界真如之‘常、乐、我、净。
四德。
”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其中420个洞窟里都有藻井,在420个洞窟中,莲花藻井图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莲花图案的流行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之久。
莲花纹也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大俗大雅之物。
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艺术境界和宗教文化。
[2]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文物上就已出现莲花图案,如春秋时代的青铜莲鹤方壶上出现了展瓣莲花;汉墓《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中有也完整的莲花图案出现。
唐代藻井井心莲花图案总体来说,造型与赋色发展逐渐趋于繁
缛、华丽。
整体造型为团花式,单片花瓣纹样也不拘泥于桃形莲瓣纹,而是与云头纹、叶形纹等共同构筑。
色彩也变得绚丽多姿,华丽富贵之感由然而生,比隋代时期的自然典雅多了几分富贵雕琢,仿佛使人进入了皇宫殿堂。
初唐的井心莲花纹图案基本是隋代图案的延续。
井内大莲花多以桃形莲瓣纹与云头纹、叶形纹组合而成,花形成放射状。
花中多留空地,纹样显得衡疏,形象秀丽活泼,色彩明朗,富有洒脱俊逸的神韵。
[3]盛唐103窟桃形瓣莲花纹藻井,以方井内的莲花外层为桃形莲瓣,中层和内层均为内卷云纹,莲瓣红白两色相间,层次清晰,方井外围绘缠枝石榴卷草文边饰,规整均齐、简洁大方。
敦煌第372窟井心莲花纹中心为卷云纹,由中心向外层层展开,皆由大小不等的花瓣、卷瓣莲组成,布局结构严紧细腻,图案轮廓都勾以白色线条,使之整齐划一,色彩明快。
此外,第329窟初唐时期莲花飞天藻井,也颇有隋代之遗风,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
边饰卷草、方格、连珠纹样,以深、浅红为主,配以白、赭石、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
外周又画伎乐天十二身环绕飞行,使井心图案更显生动,布局结构稳定中又见流动。
是初唐藻井的代表作之一。
盛唐时期是莲花纹发展的鼎盛时期,井心莲花层次繁缛华丽,富有富贵宝相气。
莲花团花纹层次增多,形象丰富,有桃形莲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团花,是团花最为丰
富的时期。
盛唐第320窟莲花藻井,藻井中心方井同样采用初唐时期的莲花图案,但层次更加繁缛,青、绿、红、黑、白五色交辉,叠晕层次增多,灿烂的色彩,使藻井图案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效果。
如盛唐第79窟井心莲花藻井图案,井心是由四片葡萄叶和四朵花瓣对称组织而成,叶片下有八个花蒂围绕着八瓣花组成的花心,整体以黑褐色衬底,用白色勾边作为间隔;以白、青、绿、为主色调形成了一种明快雅致的效果,其造型的装饰变化也达到了鼎盛,华丽而不失庄重威严的气势,整体造型结构呈向外辐射状,这正是盛唐“有容乃大”思想所造成的盛世景象的完美体现。
二、唐代藻井井心宝相花图案
迄今为止,专家们对“宝相花”的形状理解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莲花纹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从单瓣发展到复瓣,是综合了西亚多种吉祥花纹的因素而想象出来的,并且升华到了宝相花纹,宝相花原来就是莲花的变形,和八瓣莲花一样,都是佛教艺术的产物。
[4]另一类理解是“宝相花”是一种团花图案,根据牡丹、芍药、莲花的特征绘制而成,但是既不象牡丹,又不象芍药,这种图案形象饱满,是由桃形的卷瓣莲、云头纹和层次较多的花瓣组成。
虽然两种理解有出入,但是其寓意都是相同的,都象征着佛、法、僧三宝的庄严,寄托着圣洁的理想。
[5]
宝相花纹样是图案纹饰中不可缺少的一类,是藻井中常见的纹饰之一。
在敦煌藻井中,窟顶作为石窟中的最高集结点,常把佛教
的象征物—莲花或宝相花放置在中心位置,周围饰以飞天,以显示佛国天宫的庄严、美丽和欢快。
宝相花纹饰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兴衰、社会审美角度的转变而改变,从而导致了不同朝代的宝相花纹饰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时代中宝相花纹饰也大有区别。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各种宝相花纹饰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初唐至盛唐时期的宝相花纹饰带有较多夸张、变形和想象的成分,给人以满目缤纷、目不暇接之感。
但由于构图上的均衡与稳定,却又显得细密精致,井然有序,并不使人眼花缭乱。
中唐至晚唐时期的宝相花纹样显然不如初、盛唐时期,但这个时期的宝相花纹饰在初、盛唐时期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渐转变为清淡柔和、简洁疏朗的风格。
三、唐代藻井井心团花纹图案
团花纹是唐代最为广泛流行的纹样。
其本意就是莲花,圆形莲花是天宝时期莲花纹样的典型形象。
团花是传统的圆形纹样的类型称谓,但并非所有的传统圆形纹样都可称为团花。
[6]中国纹样史表明,以“圆圆的花卉”构成的各种装饰组织类型的纹样,早在唐代就流行起来。
团花纹藻井井心由桃形莲瓣、叶形莲瓣、椭圆内卷云头纹和一些零杂的小花组成,即以六个或八个单体花朵连成一个大花环,团花花环的单体花形为一椭圆多裂叶片,叶片蒂部为内卷云头状,花形整体呈团状,所以称为团花。
如图盛唐第320窟藻井,中心方井较小,方井井心四周边饰层多,以团花,菱格纹为主,配以小团花,连珠纹、连瓣纹等小纹样
组成。
团花多以桃形莲瓣纹与云头小叶组合而成,花中多留空地,纹样显向得衡疏,团花纹藻井井心都比较小,但井外边饰层次较多,其重点在于对边饰层次的设计,井心边饰都是自外向内,作仰视阶梯式排列,即越下越宽大,越上越窄小,在视觉上感到越高越远越窄小,具有深远感。
边饰纹样以大团花,大菱格纹为主,配以方胜纹、半对半三叶花纹。
垂幔画圆叶、方鳞片、三角纹和长桶形彩幡铃铛。
用青、绿、朱、赭、黑、白层层迭晕、异常华丽。
纹样内外呼应,大小相通,构成强的秩序感。
同时也有一些石窟中的藻井边饰,采取宽窄相同,主次结合的排列,其纹样主要是团花、菱形纹和百花草,排列次序基本上是方圆相间。
团花之间的平缓流动;菱形色块的跳跃循环;百花草的密集平静舒展,构成了一幅韵律完美的藻井图案。
而作为边饰中的单元纹样,花形也都比较单纯,是在反复连续的节奏动感中表现自身的美感,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团花纹藻井图案。
四、结语
敦煌石窟的唐代藻井图案,是集当时图案之精品大成,极具代表性,虽然藻井井心图案大多是以莲花纹、宝相花纹以及团花纹组成,但是纹样构成变化有序、节奏感强,纹样、花纹的反复出现在最大限度上为藻井图案营造了繁华似锦、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
[7]各式新纹样也异彩纷呈,纹样之间的点缀、穿插使得藻井图案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和规律性,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繁复、华丽的装饰纹
样,才使得整个藻井图案富丽饱满,华丽多姿,繁而不乱,并在有限的色彩中运用的错落有致,点、线、面的结合自然生动,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4.p39页
[2]莫殿霞.敦煌石窟藻井井心莲花图案的探析[j]文物世界2006,6
[3]卢秀文,易雪梅.敦煌唐代图案的民族特色[j],西北民族出版社,1996.4.
[4]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
社,2002.p43页
[5]高明.敦煌唐代壁画中宝相花纹饰探议[j]装饰2004,11.
[6]夏木晶子.从形式的角度看中国的民族文化内涵“团花”纹样艺术探索[j],2006
[7]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p34页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