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藻井结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藻井介绍
藻井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装饰。
它的形状类似于井,上面用砖石雕饰各种图案花纹,也有的做成方形或圆形。
藻井的中心是空的,所以藻井又叫“空井”。
藻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文献记载,“藻井”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但并没有提到它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直到宋代才出现了“藻井”的正式称呼。
《营造法式》中说:“凡作宫室,必先造藻井,以界内外”。
由于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因此它就成为宫室、大殿、佛塔、寺庙等建筑装饰的重点。
至明清两代,藻井就被列入了皇家建筑专用的装饰构件之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藻井是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万岁山”藻井,高达27米,直径达1.35米。
在杭州西湖雷峰塔上也有藻井。
宋代诗人苏轼曾在《和子瞻题雷峰塔下》中写到:“欲知千古灵符事,尽在东南第一峰”。
藻井有多种类型:一种是以砖、石、瓦等为材料做成的方形和圆形;另一种是以木材为材料做成的“井筒”形;还有一种是在井筒上装饰图案纹样。
—— 1 —1 —。
北京故宫太和殿建筑结构详细介绍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北京故宫太和殿建筑结构详细介绍1. 概述北京故宫太和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其建筑结构精妙复杂,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故宫太和殿的木构架结构讲解说到故宫的太和殿,大家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那座金碧辉煌、气吞万里的大殿吧?可你知道吗,太和殿的木构架结构可是藏着不少“乾坤”的,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位历经风雨、沉稳内敛的老者,给人一种“见过大世面”的气质。
你瞧那座气势磅礴的殿堂,虽然如今依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但它最特别的地方,还是那一根根、那一块块都被巧妙连接起来的木材。
要是你去过故宫,站在太和殿前,你可能会被那种“威严”的气场给震撼住,然而细细看看,你会发现,这座殿背后的木构架结构也让人叹为观止,简直是智慧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大家可能觉得,木架子就是木架子,拆了重做不就行了吗?哎,别小看这木构架,里面可有大文章呢。
太和殿的木构架,简单来说,属于那种“无钉之巧”。
也就是说,这座殿的整个框架并不是靠钉子和钢筋水泥拼凑出来的,而是完全靠木材之间那种神奇的卡合力相互支撑起来的。
你想啊,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这些木头居然能屹立不倒,简直可以说是“木匠界的神话”了。
这些木构架的搭建方法,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钢筋水泥森林”完全不一样。
它讲究的是天工开物、人力巧妙,讲究的是如何让木材在自然的变动中保持稳固,这也是为什么它至今依然屹立在故宫,成为几代人心中的象征。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咱们今天的建筑都是靠机械化、现代化的手段来建的,太和殿这么个古老的建筑怎么能和今天的工艺比呢?嘿,你可别小看了古人,真要说起技艺,那可比咱们这些“吃了科技饭”的人强多了。
想象一下,太和殿的木构架里,光是柱子就有一百多根,每一根的材料、位置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设计,互相之间的配合如同精密的时钟齿轮。
咱们今天可能找不到比它更能“自给自足”的建筑方式了。
你看,那些柱子和梁之间的连接,是靠什么?靠的是一种叫“榫卯”的工艺,别看它简单,实际上这个技术不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更是全球建筑史上的瑰宝。
榫卯工艺让木头不需要钉子就能紧密结合,简直是建筑界的“无缝拼接”。
说实话,这样的设计,简直可以媲美现代的一些高科技建筑。
故宫太和殿藻井的艺术与文化(本文部分内容经修改后载于《科技日报》2020年5月8日第8版,原题为《故宫藻井:需要仰视的最美天花板》)我国古代重要建筑的室内上方,通常会在正中部位做出向上凸起的穹窿状的装饰,这种装饰称为藻井。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太和殿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其建筑装饰代表了我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
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即有藻井(图1),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
从分层构造上来看,太和殿藻井由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为八角井,上为圆井。
其中,四边形与八角形木骨架相交形成的三角形或菱形空间,称为“角蝉”。
从功能上讲,太和殿藻井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体。
一方面,它展示出精美的装饰空间和造型艺术;另一方面,它象征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寓意避火驱邪,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体现。
图1 太和殿内藻井太和殿藻井的平面布置呈对称之美。
从藻井的平面组成来看,其核心木骨架由四边形外骨架、圆形内骨架,以及四边形与八角形交错形成的中间骨架组成(图2)。
其中,四边形、八角形、圆形本身均为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点即为藻井顶部正中。
而被四边形与八角形分割而成的三角形、菱形骨架均匀对称地分布在藻井的四周,骨架围成的平面内交替刻有龙纹或凤纹;三角形、菱形骨架及龙、凤纹饰均为对称布置,其对称轴即为过藻井顶棚正中的十字正交线。
藻井顶部中心有蟠龙,龙头居于正中部位,口含轩辕镜。
其中,大轩辕镜位于龙头正下方,而六个小轩辕镜则以大轩辕镜中心为对称点,均匀地布置在周边。
上述对称之美,给人以圆满、匀称、平衡之感。
图2 太和殿藻井仰视太和殿藻井的空间布置呈现秩序之美。
位于宝座上方的藻井,是太和殿底部空间向上部空间的过渡,其空间范围由大变小;而藻井本身空间由下往上亦由大逐渐变小,各分层木骨架之间过渡自然,收缩均匀,到顶部形成形成“如伞如盖,穹然高起”的空间(图3)。
藻井顶部正中的轩辕镜汇则构成藻井空间的中心,以衬托出天宇之下古代帝王的核心地位。
中国古建筑天花板——藻井古时的天花板,可从人间,通向苍穹。
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犹如覆斗,悬于室内天顶,这就是——藻井。
古时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
火克木,井中有水,水火相克,为了压伏火魔,古人就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以祈天祐。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成为头等大事。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像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中国古人对自然和自然现象都怀着敬畏之心加以崇拜,所以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
同样,为了表现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古人也给室内时的“天” 给予了特别重视,中国古代建筑中出现了“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建筑内部装饰藻井。
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正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因此,藻井就有了象征“天”的意味,就像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穹窿顶代表上苍一样,中国建筑内的藻井也是就表天体的缩影。
藻井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着封建社会等级尊卑。
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
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浮雕。
藻井的按其型制可分为四类:①圆形藻井:色彩绚丽,造型精美,极具观赏价值。
②四方形藻井:增加了藻井纹样的多层次变化。
③八卦形藻井:八边形,且层叠层数增加。
④椭圆螺旋形藻井藻井结构相互交错,层层叠加的穹隆式结构,由下至上逐渐收缩成螺旋形藻井。
宫殿中的藻井无疑是统御帝国的天子与上天沟通、谋求认可的通路。
明清两代紫禁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藻井中悬吊的轩辕镜就很直接的警告任何乱臣贼子:不要以身违抗天意。
寺庙、道观中的藻井,则体现著天界诸神佛与其在人间的化身——造像之间的联系。
古建藻井——极致建筑美学,细节的震撼美1“藻井”的古今发展古文《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穴居是古人的主要居住方式,在穴居时,需要在穴顶中央开洞,以此用来纳光、通风和上下出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产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出现了房屋,但是却仍保留了这一内容形式。
由于其外形像一个凹进的井,并在“井”上加以藻文饰样,故称之为藻井。
['藻井在中国建筑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藻井从功能性逐渐转变为装饰性的建筑装饰,通过其自身的结构类型、装饰手法以及装饰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同的美,也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等思想内涵。
现今大多数人对于藻井这一装饰构件并不了解,甚至很多设计者对藻井元素的提取应用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再加上藻井工艺繁琐与当代崇尚“简约”的审美观念相冲突,所以在现代设计中藻井除了部分酒店和古寺庙的修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与运用。
2“藻井”的美学分析藻井是古代高等级建筑内天花中心处的一种较复杂的装修,藻井下方一般设皇帝御座或神佛像。
后期随着浙东一代的经济文化发展,藻井在宗祠、戏台、会馆等大型集会场所也陆续出现,之后呈现出密集的状态。
叫但随着各方宗教的传人和不同文化的吸收综合,在敦煌壁画中时的藻井已成为一种装饰,为后世处理艺术文化统一设计提供了诸多启发。
2.1“藻井”设计的结构之美藻井是匠人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形成的。
运用椽、梁的变化,采用排列方式形成不同的井心,再根据不同的造型,饰以不同的花卉组织图案,可谓匠心独具一格。
藻井空间结构上横向的两条对角线与垂直方向上两条中线交错而成“米”字形结构,而该结构各线的交点就是藻井的中心点。
剛几乎所有的藻井都采用中轴对称结构,所以无论装饰多么繁复,藻井始终保持着繁而不乱,复而不杂的独特美感。
通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八角形,菱形等简洁几何图形的组合变换,使整体造型具有极强的节奏韵律美感,错落有致,把建筑空间显示的高大宽敞,对其他艺术应用具有广泛启发。
藻井互承结构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形式,常见于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
藻井互承结构是指建筑顶部的藻井结构通过互相承托的方式来实现建筑的承重和稳定。
藻井结构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形式,通常用于建筑顶部的装饰和支撑。
藻井结构由多个层次的构件组成,包括龙骨、脊条、脊饰等。
在藻井互承结构中,藻井结构之间通过互相承托的方式来实现建筑的承重和稳定。
藻井互承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稳定:藻井互承结构可以通过藻井结构之间的互相承托来实现建筑的稳定性,使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
2.空间利用率高:藻井互承结构可以将建筑空间最大化利用,使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宽敞舒适。
3.美观大方:藻井互承结构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可以为建筑增添一份古典雅致的气息。
藻井互承结构的缺点是施工难度较大,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
此外,藻井互承结构的维护和修缮也比较困难,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藻井——绚烂的天花站在中国的古建筑里抬头仰望,你或许能看到最绚烂的天花板——藻井,像璀璨的星空,给人无限的遐想。
故宫万春亭藻井(明代)藻井是古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犹如覆斗或伞状。
藻井的每一方格为一井,用花纹,雕刻或者彩画进行装饰。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金代)一、藻井的等级制度古建筑的等级制度严格,只有皇宫、寺庙、佛坛才能使用通向苍穹的藻井,龙凤纹的藻井更是只能在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中使用。
藻井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象征着天宇的崇高。
目前已有观点认为,藻井暗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无论哪种结构类型的藻井,基本都是上圆下方的造型,正好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吻合,有象征“天”的意味。
《稽古定制·唐制》规定: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
唐代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拱及藻井。
《宋·舆服志》中记载: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棋、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
《明会典·官民第宅之制》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官员盖造房屋并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
善化寺大雄宝殿的藻井(辽代)二、藻井的演变历史藻井的历史悠久,最早源于古人在穴居的顶上开洞采光,后来由木建筑中的天井转化而来。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容易失火,人们就用四根木头搭成“井”字,置于顶部。
有井就有水,借此寓意以水克火,房屋安全。
后来人们觉得有井还不够,便在木头上画上水生类植物,于是天井就变成了藻井,正所谓“交木如井,画以藻文”。
最初的藻井是指装饰成方格状的天花板,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穹窿状的覆斗结构。
(1)汉代藻井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张衡《西京赋》中: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
由此可见,最晚在汉代高等级建筑中已经出现藻井。
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对藻井进行了详细描写:圆渊方井,反植河蕖。
发秀吐荣,菡萏披敷。
绿房紫,咤垂珠。
由此可知,早期的藻井形式为“圆渊方井”,即井心中央的方井以45°反复相套、依次渐小,形成了两重方井叠套的几何结构,中央雕刻或绘制垂莲花。
故宫建筑特色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
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
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
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
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
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
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
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
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
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
中国古建筑中的天宇——藻井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大约还是藻井在中国人看来它不单单是一架天花板更像是日夜以对的天穹细密的斗拱绘满五彩的祥云拱圆的穹顶饰有不同的祥瑞人间福美莫不兼具世上色彩应有尽有以其壮美又称作覆海天在头上,海在天上可得四时景绪能纳日月星河▲故宫万春亭藻井今殿作天井。
井者,东井之象也。
菱,水中之物。
皆所以厌火也。
——《风俗通》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为木构防火为造屋之必须井中有水,水能克火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把“井”搬上了屋顶连水中的莲花、水藻都一荣俱荣长上了屋顶瑰丽绮美所以藻井还有一个极美的名字绮井▲北海公园藻井▲颐和园藻井▲南京博物院藻井藻井多见于重要建筑如宫殿、寺庙、楼阁它如一把华丽的大伞撑在建筑之上建筑越高级藻井的结构也越复杂按照形制分为:圆形、方形、八角形一架架藻井为建筑增添了气势而绘于藻井上的万千气象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华严寺藻井(辽)▲八卦藻井于是重要且美丽的藻井就成了工匠们的舞台技以载道,道艺合一它精巧繁杂的形制要求每个制作环节都要分毫不差精益求精▲太庙大殿,九开间只有中间三间天花是贴金的,是等级最高、最精美的天花▲原隆福寺藻井,隆福寺藻井是国家一级文物,所属年代为明代,分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
现珍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内。
即便如此善作木工的能工巧匠们也只是在谈笑间轻轻巧巧只用斗拱和榫卯便能搭叠出来不用一颗钉不用一只螺丝浑然一体,宛如天成从人间直通苍穹▲滕王阁圆拱形藻井▲五龙亭藻井▲滕王阁九重天藻井木构为筋骨纹彩作璞心梁檩穿插枋间相叠藻井上有巧夺天工的匠心有欲与天知的祈愿下次再探访古迹不妨仰头看看从藻井中一窥当时的故事那里星汉灿烂是中国古建最美的天宇。
中国古建筑之藻井(欣赏图)
中国古建筑之藻井
2015-03-03古玩
藻井是常见于汉族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藻井一般由多层斗拱组成,由下而上不断收缩,形成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体空间。
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藻井的结构形式有方形、矩形、圆形、六角、八角、斗四、斗八、螺旋,又在单个藻井中利用斗拱或不用斗拱区分出层数,每层都有自
己的特点。
圆形藻井
方形藻井
八卦藻井
斗八藻井
螺旋藻井
龙凤藻井
故宫养性殿藻井
故宫太和殿蟠龙藻井
大觉寺蟠龙藻井
莲花洞中莲花藻井
藻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