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血液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Hb:男120~160女110~150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较红细胞为甚,巨幼细胞贫血则相反。

贫血:轻度低于参考值90,中度60~90,重度30~60,极重度30

减少:①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②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G6PD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亢。③失血

增多:(1)相对性增多(2)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2、红细胞直径6~9um平均7.5um

大小改变:①小红细胞:6um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10um急性失血和溶血后,巨红细胞15um③红细胞大小不均: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形态异常:①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③靶形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④口型红细胞: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⑤镰状细胞:血红蛋白S病⑥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⑦红细胞形态不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严重烧伤。

异常结构:①碱性点彩红细胞:增生性贫血,铅等重金属中毒②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③卡波环、染色质小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3、白细胞: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01 (0~1)×109/L

淋巴细胞0.20~0.4 (0.8~4)×109/L

单核细胞0.03~0.08 (0.12~0.8 )×109/L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分反应性增

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如流脑、肺炎、阑尾炎;病毒性感染,如乙脑、狂犬病;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肺吸虫②严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烧伤、急性心梗③急性大出血、溶血: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早期诊断内出血的指标;急性溶血④急性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有机磷中毒⑤肿瘤性增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⑥移植术后排异、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缺氧

异常增生型增多为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也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感染: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恙虫病、疟疾②血液疾病:再涨、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癌③药物及理化因素的损伤④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⑤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核象变化:①核左移:大出血、烧伤、急性溶血②核右移: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减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剥

脱性皮炎、湿疹、天疱疮、银屑病②寄生虫病③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④其他:肺癌、猩红热、风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严重烧伤、急性传染病极期)、休克、库欣综合征。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过敏性疾病。

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杆菌感染如结核、百日咳、布氏菌病②血液病: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③其他: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风疹、某些细菌性感染、立克次体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治疗。

单核细胞增多: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参考值男性0~15mm/1h末女性0~20mm/1h末

ESR增快: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

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

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细菌感染时ARP分泌增多,2-3 d时可见ESR加快;风湿热、TB时,Fib、Ig增多,ESR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创伤。心梗ESR加快,心绞痛无变化,借以鉴别。

3、恶性肿瘤:增长快的ESR加快,与分泌蛋白、组织坏死、继

发感染及贫血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增加:如SLE、MM、肝硬化等。

5、其他:贫血、As、DM等,CHE 增高,ESR加快。

网织红细胞(Rct)计数: 成人:0.005~0.015(0.5%~1.5%),绝对值(24~84)x10^9/L; 新生儿:0.03~0.06(3%~6%) ?

Ret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增生性贫血(HA、IDA及巨幼贫)及失血性贫血;某些贫血治疗的恢复期明显增多,如IDA补充铁剂后。

Ret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AA,也可见于AL 时骨髓内细胞大量浸润。

血细胞比容HCT的测定,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指血细胞

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参考值男0.467±0.039L/L女0.421±0.054L/L

临床意义: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

HCT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1L=1015fl 参考值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1g=1012pg参考值27~34皮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参考值320~360g/L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RDW-CV来表示参考值11.5%~1

4.5%

类型*****CHC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8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360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朱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MCV RDW 贫血类型常见疾病

增高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增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MDS

正常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增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PNH 减低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减低增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血细胞分布直方图:显示细胞群分布情况的图形,横坐标表示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细胞的相对数量。

MCV增大,细胞峰右移,

MCV变小细胞峰左移,RDW变异性大,波峰的基底增宽

图形变化:(1)缺铁性贫血:显示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特征;(2)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波峰左移,基底变窄。与缺铁性贫血鉴别;(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呈典型的“双形性”改变;(4)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细胞非均一性,直方图波峰右移,峰底增宽

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若

骨髓能力足以代偿称为溶血性疾患。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确定是否有溶血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50mg/L 临床意义:血管内溶血时明显增高,血管外溶血时正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升高。

2.血清结合珠蛋白0.7~1.5 g/L 临床意义:减少:提示溶血存在,血管内溶血时显著减低。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正常为阴性,阳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内溶血

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出血时间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参考值6.9+2.1min 临床意义:BT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明显减少;②血小板功能异常;③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如血管性血友病;④血管异常;⑤药物影响,如乙酰水杨酸、潘生丁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向血浆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它是内源

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的即为延长。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延长: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因子减少或缺乏;血中含有抗凝物质;纤溶亢进等。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等;血栓性疾病。

凝血时间:试管法: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CT)本试验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它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PT延长: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因子减少或缺乏;血中含有抗凝物质;纤溶亢进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DIC早期。

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凝血酶时间(T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延长。TT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DPs增高,血中有肝素或类

肝素物质存在等。

甲苯胺蓝纠正试验:TT延长的血浆中加入少量甲苯胺蓝后,TT缩短5秒以上,提示受检血浆中有类肝素物质存在或肝素增多;若不缩短,表示受检血浆中存在其它抗凝血酶类物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检测: 血液中FDPs增高:见于原、继发纤溶亢进,溶栓治疗等。尿中FDP增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妊娠毒血症以及DIC等。

D-二聚体(D-D)定性试验: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D-D在继发性纤溶症时升高,而在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这是鉴别两者的重要依据。D-D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E)的重要试验,阳性也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的出血病。

BT延长,PLT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BT延长,PLT 增多:血小板数量增多

BT延长,PLT正常:血小板功能异常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陷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所致的出血病

APTT延长,PT正常: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APTT正常,

PT延长:外源性凝血入境缺陷APTT和PT都延长:共同凝血途径缺陷

CRT:即血块收缩试验. CRT值:55%~77% 血块收缩不良: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或其他凝血因子严重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骨髓增生度分级:(确定骨髓增生程度主要根据: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即G/E)

增生程度G/E有核细胞百分比常见病因

极度活跃1:150各型白血病,特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明显活跃10:110~50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

活跃(正常)20:11~10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减低50:10.5~1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极度减低200:1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

粒/红比例G/E:即粒系各阶段细胞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的比例.正常人约为3:1

正常:①正常②骨髓病变未累及粒红两系,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红白血病,再障。

增高:①粒系增生,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②幼红细胞严重减少,纯红细胞再障

减低或倒置:①幼红细胞增生,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粒系细胞减少,粒细

胞缺乏症。

缺铁性贫血: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明显,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严重时呈环状。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减低,红系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征:全血细胞减少。血象:1.全

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2. 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象:1. 增生低下2. 红系(晚幼红多见),粒系,巨核系减低3. 非造血细胞增高:浆细胞,淋巴细胞多见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的血液学特点:全血细胞减少;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淋巴细胞增多;粒细胞中以成熟粒细胞多见;红细胞中以成熟红细胞多见;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浆细胞等

急性白血病:血象:1.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可见幼红细胞2. 白细胞计数不定,以原、幼稚为主3. 血小板减少。骨髓象:1.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 2.原幼稚细胞异常增生≥30%(非红系)3.巨核细胞相对受抑

慢性白血病:血象:1.白细胞增高:慢淋:分类以成熟细胞为主;慢粒: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嗜酸、嗜碱增高2. 血小板早期正常, 晚期降低。骨髓象:1.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2.慢淋: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慢粒: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3.其它系统受抑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点为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而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但巨核细胞的成熟及产血小板的功能受抑制。血象:1.血小板减少,可见异形、巨大血小板2.血色素、红、白细胞正常。骨髓象:1.增生明显活跃2.粒系、红系正常3.巨核:增生、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成熟障碍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骨髓破坏,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也称副蛋白)。临床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高粘滞性综合症,肾功能损害及易感染等。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出现典型的骨髓瘤细胞;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的比例随骨髓瘤细胞百分率的高低而不同。

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一)血清总蛋白(STP)、白蛋白(A)、球蛋白(G)、A/G比值测定

参考值:STP为60~80g/L A为4.~55g/L G为20~30g/L A/G(1.5~2.5):1

血清总蛋白(STP)是血清所含各种蛋白的总称,包括血清A和

G,各占60%和40%.

白蛋白(A)为血液中主要蛋白质,由肝脏合成。

球蛋白(G)为血清总蛋白中除去白蛋白以外的蛋白质(TP-A=G) ,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

A/G比值 1 ,如

1 称A/G比值倒置

临床意义

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且白蛋白半衰期较长,只有当肝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或在一定病程后才会出现血清总蛋白的改变,急性或局灶性肝损时STP、A、G及A/G多正常。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伤,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1.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1)

血液浓缩, 见于重度腹泻、呕吐、高热、休克等2)蛋白质合成,主要是G,以γ球蛋白为主,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淋巴瘤

2.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1)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清蛋白合成:常见肝脏疾病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伴有γ球蛋白↑,A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临床上出现严重水肿及胸、腹水(A持续下降→预后不良,A回升→治疗有效)(2)营养不良(3)蛋白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和失血(4)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

耗性疾病,甲亢、糖尿病、恶性肿瘤(5)血清成分增加:水钠潴留

3.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1)慢性肝脏疾病:G增高程度与肝病严重性相关,高(球)蛋白血症:STP>80g/L或G >35g/L。(2)慢性感染与慢性炎症:如TB、疟疾和血吸虫等2)M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风湿热、类风关等

4.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1) 生理性减少2)合成降低: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缺陷

5. A/G比值倒置:肝功损害严重、M 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STP>80g/L或G >35g/L;低(白)蛋白血症:STP <60g/L或A <25g/L

二、胆红素代谢检测

血清总胆红素STB参考值3.4~17.1u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1)总胆红素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隐性黄疸―17.1-34.2umol/L,轻度黄疸―34.2-171umol/L,中度黄疸―171-342umol/L,重度黄疸342umol/L。(2)根据黄疸程度判断黄疸原因:完全阻塞性黄疸342umol/L;不完全阻塞性黄疸171-265umol/L;肝性黄疸17.1-171umol/L;溶血性黄疸85.5umol/L。(3)根据STB、CB及UCB判断黄疸类

型:STB增高伴UCB明显增高提示溶血性黄疸;STB增高伴CB 明显增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都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2.血清CB与UCB测定的临床意义:CB/STB 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间为肝细胞性黄疸,CB/STB 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血清转氨酶测定:

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通常ALT>300U/L、AST >200U/L,ALT/AST >1,是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如转氨酶在100U左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急性转为慢性。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转氨酶反下降,而黄疸进行性加深,出现“胆酶分离”,是肝细胞广泛坏死的表现。(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ALT/AST >1。若ALT/AST <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疾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ALT/AST1 (4)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活性

正常或降低,黄疸越来越深。(5)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6)急性心梗或其他系统疾病“胆-酶分离”现象:指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意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 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LDH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疾病,如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HBV标志物检测与分析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临床意义

+-+-++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俗称”大三阳”)

+---++急慢性乙肝,或慢性HbsAg携带者

+--+++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传染性低

-+--+-急性乙肝感染恢复期,或既往感染乙肝,有免疫性

---+++乙肝恢复期,传染性低

----++急性乙肝感染诊断空白期,或乙肝平静携带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急性乙肝恢复中,正在产生免疫性

------排除乙型肝炎

第五章肾功能

1.肾小球功能检测: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min)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约为:120~160ml/min

肾脏清除率:双肾在单位时间(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所含某物质全部清除出去,结果以ml/min表示。菊粉可

作为GFR测定的理想试剂。

血清肌酐(Cr)测定临床意义:

1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1)急性肾衰:Cr明显进行性升高。(2)慢性肾衰:肾衰竭代偿期:血Cr <178μ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Cr >178μmol/L ,肾衰竭期:血Cr >445μmol/L 。

2.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肾实质性性肾衰,血Cr常超过200μmol/L;肾前性少尿,血Cr多不超过200μmol/L。

3.BUN/Cr鉴别肾前性和肾性少尿:肾性肾衰,BUN/Cr≤10:1,肾前性少尿,BUN/Cr >10:1。

4老年人、肌肉消瘦者Cr偏低,一旦血Cr上升,就要警惕肾功能减退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单位时间内,肾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临床意义:1.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2评估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肾衰竭代偿期:51-80ml/min,肾衰竭失代偿期:20-50ml/min,肾衰竭期:10-19ml/min 尿毒症期:10ml/min 3.指导临床治疗30~40ml/min 限制蛋白摄入,30ml/min 利尿剂治疗无效,10ml/min 透析等肾替代治疗

血尿素氮(B

UN)测定:参考值: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

临床意义: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血BUN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2肾前性少尿:BUN升高,Cr升高不明显,BUN/Cr >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 3 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

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甲亢、高蛋白饮食等,Cr一般不高。4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

血清尿酸(UA)男268~488女178~387 见于通风,肾脏病变(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恶性肿瘤。

血β2-微球蛋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的敏感指标

2.肾小管功能检测:

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

1.尿β2-微球蛋白

临床意义:(1)β2-微球蛋白增多敏感地反应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2)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3)β2-微球蛋白增多比血清肌酐更明显有效

2.尿α1-MG

临床意义:(1)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反映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性、敏感性指标,优于β2-MG,(2)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优于β2-MG:。血清和尿中α1-MG均增高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受损

远端小管功能检测

昼夜尿比密实验(莫氏试验)

参考值:24h尿量1000-20XX年ml,夜尿量750ml,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3-4:1 ,其中必有一次尿比重大于1.020(书上为1.018),(一次小于1.003),昼夜尿比密差值0.009.

临床意义:少尿+高比重(差值小于0.009):肾前性少尿、急性肾小球肾炎;夜尿增多+比重正常:肾小管损伤早期;夜尿增多+比重降低:稀释浓缩功能均受损;尿量明显增多+比重均低于1.006:尿崩症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一、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1. 空腹血糖FPG【参考值】3.9~6.1mmol/L

高糖血症:FBG增高超过7.0mmol/L时。低糖血症:FBG低于2.8 mmol/L时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耐糖现象:正常人血糖在口服葡萄糖后半小时上升,1小时到达高峰,2 小时下降,3小时恢复到空腹正常水平,且各时间点尿糖均为阴性。

糖耐量异常(IGT):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称为糖耐量异常或糖耐量降低。

诊断学基础重点内容

绪论 一、症状概念: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二、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三、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一、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二、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 三、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6 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 (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 (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 (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 (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 四、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五、疼痛的类型: 1皮肤痛:疼痛来自体表,定位明显,其刺激可分机械性,化学性和温度性 2内脏痛:内脏痛是内脏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 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 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 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 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 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 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 5.基本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1. 主诉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记录主诉时,应包括患者感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若主诉包括几个症状,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通常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力求简明扼要,主诉要有显著地意向性,确切的主诉常可提供对某系统疾病的诊断线索。尽可能用患者自己的言辞,不用医师的诊断用语。 2. 现病史概念及包括内容 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现在所患疾病的最初症状、自开始到就诊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 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 2) 主要症状的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速的因素 3) 病因和诱因 4) 病情的发展和演变 5) 伴随症状 6) 诊治经过 7)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3. 问诊项目 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 4. 正常叩诊音的种类及其出现的部位 清音: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和致密度正常 浊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心脏或肝脏的部分)。病理状态下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所表现的叩诊音也为浊音。

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则见于肺空洞、气胸或气腹等 过清音: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常见于肺气肿 实音:生理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器官,如心脏、肝脏,病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 5. 测量体温的方法及其正常值 l 口腔(36.3°~37.2°) 水银柱甩到35°以下,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不用口腔呼吸(以免冷空气入口腔,影响口腔体温),测量五分钟后读数。 l 肛门(36.5°~37.7°) 患者取侧卧位,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肛表水银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肛门的一半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 l 腋下(36.3°~37°) 擦干腋窝汗液,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嘱患者用上臂将温度计夹紧,放置10分钟后读数。 6. 正常脉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频率为60-100次/分钟。儿童较快,婴幼儿可达130次/分钟,老年人较慢,女性较男性快。 脉率短绌:脉率少于同时计数的心率,称为脉率短绌 7. 高血压: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j即为高血压 8. 概念题1 l 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有时面部与发际多汗,口唇干燥,呼吸急促,表情痛苦,有时鼻翼煽动,口唇疱疹。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l 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双目无神,表情淡漠等。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变、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l 甲亢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呈惊恐状,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l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

诊断学基础重点(2)

《诊断学基础》 第二篇检体诊断 P63 1.检体诊断2.体格检查3.体征 第三章基本检查法 P64 1.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深部触诊(深部滑行触诊,双手触诊,深压触诊,冲击触诊)P66 1.叩诊音(清音:只见于正常肺,浊音,鼓音,过清音:只见于病理状态如肺气肿,实音) P69 1.嗅诊(痰液恶臭味,粪便肝臭味,呼气烂苹果味) 第四章一般检查 P70 1.腋下温度 P71 1.脉搏:正常人脉率,节律(窦性心律不齐,脉搏短绌,脱落脉) P73 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表格 P74 1.体型(匀称型,矮胖型,瘦长型) P75 1.发育与内分泌的关系2.营养状态:体重指数,继发性肥胖 P76 1.面容与表情 P78 1.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强迫坐位)2.步态 P80 1.皮肤弹性:检查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部位2.皮肤颜色:黄染,发绀,色素脱失(粘膜白斑) P81 1.湿度与出汗:盗汗,冷汗2.皮疹:玫瑰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 P82 1.皮下出血2.蜘蛛痣3.皮下结节:风湿小结,痛性结节 P83 1.水肿2.皮下气肿:捻发感,皮下气肿捻发音 P84 1.淋巴结检查: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P85 1.腹腔肿瘤多转移左锁骨上窝,胸腔肿瘤多转移右锁骨上窝(左腹右胸)2.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于 第五章头部检查 P87 1.头颅:方颅 P88 1.眉毛外三分之一脱落见于2.眼睑:上睑下垂,眼睑闭合不全 P89 1.结膜2.巩膜3.角膜:角膜软化,老年环,凯费环(角膜色素环) P90 1.瞳孔: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调节反射 P91 1.眼球:双侧眼球突出见于,G、S、M、J征,单侧眼球突出见于,眼球凹陷,眼球运动(眼球震颤) P92 1.眼内压2.耳:外耳,中耳,乳突 P93 1.鼻:鼻的外形(鞍鼻,蛙状鼻),鼻翼煽动,严重高位鼻中隔偏曲,鼻粘膜及分泌物P94 1.双侧鼻出血2.鼻窦3.口唇 P95 1.口腔黏膜:麻疹黏膜斑,鹅口疮2.牙齿及牙龈3.舌:地图舌,草莓舌,牛肉舌,镜面舌,毛舌,运动异常 P96 1.咽部及扁桃体:鼻咽(早期鼻咽癌),口咽及扁桃体(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P97 1.喉2.口腔气味 P98 1.腮腺

诊断学基础重点10版

2011级七年制中医学甲班诊断学基础复习纲要1.0 水平有限,内容必有错漏,请批评指正 备注:★标示一定要掌握的内容●标示熟悉的内容。 考试时间:2014-1-6 上午09:00-11:00 考试地点:2119 祝大家考试顺利! 常见症状 1、★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眩晕、呼吸困难、腹痛等; ★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考名词解释) 5)★发热机制: ① 体温调定点上升 ②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③ 产热过多 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3咳嗽的性质 ① 干性咳嗽:指咳嗽无痰或量少,见于急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疾病、支 气管异物、肺癌、二尖瓣狭窄等。 ② 湿性咳嗽:指带痰液的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 空洞型肺结核。 4.痰的性质与量 1. 铁锈色痰: 高热2-3天后,→大叶性肺炎。 2. 粘白成丝: 白色念珠菌感染 3. 大量浆液痰有粉皮状物质:肺包虫病 4. 大量痰有分层现象: 支扩,肺脓肿 5. 粉红色泡沫样血痰: 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5、咯血与呕血区别

6呼吸困难定义: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与深度的异常,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 7、★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 8★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呼吸困难活动出现或加重,体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表现为: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②★端坐呼吸:平卧时加重,端坐时减轻,故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考名词解释) 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时,因急性肺淤血常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入睡后感到气闷而被憋醒,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发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2.热型与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医学教|育网整理。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一、发热的分度(口腔温度):

1.低热:37.3~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发热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伴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1)特点:体温恒定地在39~40℃以上,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2)常见病种: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1)特点: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2)常见病种: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3.间歇热:(1)特点: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骤降。(2)常见病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1)特点:骤升至39℃,持续数天又骤降。(2)常见病种: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1)特点:逐渐上升至39℃,持续数天又逐渐下降。(2)常见病种: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1)特点: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2)常见病种: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 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诊断学基础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4.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节律绝对不齐。见于房颤、频发早搏。 15.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5 mmHg。 16.高血压: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三次非同日血压的收缩压值达到或超过140 mmHg 和(或)舒张压达到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 17.高血压的分级: 18.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19. 皮下出血根据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着隆起称为血肿。 20.正常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21.正常瞳孔: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孔洞,正常直径为3~4mm。

《诊断学基础》复习要点

检体诊断部分 1.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和不适。体征:是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 2.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1)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均可引起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的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5到38中等度热:38.1到39 高热:39.1到41 超高热41度以上。 4. 稽留热:体温持续39到40度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限。 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度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长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5.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长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患病内脏的传出神经纤维和被牵涉皮肤部位的传入神经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故牵涉痛的部位对病变部位的判断有一定帮助。如胆囊疾病可出现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牵涉至左上肢内侧等。 6. 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显著困难,气道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三凹征。见于各种原因引擎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 呼气性呼气困难:是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支气管痉挛、狭窄,呼气时气流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阻力增大。 7.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使皮肤与黏膜呈青紫色的表现。当毛细血管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时,皮肤黏膜即可出现发绀。 8.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很多,临床上前三位的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 9. 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10. 呼气味:浓烈的酒味见于酒后或醉酒,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氨味见于尿毒症,腥臭味见于肝昏迷。 11. 口腔温度正常36.5—37.2 肛门36.5—37.7 腋下36—37 12. 脉搏短绌:心律失常时,如心房颤动、频发早博等,脉律少于心律,这种现象称为脉搏短绌。 13. 血压: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收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血压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为脉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脉压/3。 14. 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简称甲亢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呈惊恐貌,兴奋不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苦笑面容:发作时牙关禁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 满月面容:面圆如月,皮肤发红,常办痤疮和小须。见于库欣综合症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体位:自动体位;患者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轻病或者疾病早期。被动体位;患者随意调整或变换体位,需别人帮助才能改变体位。见于极度衰弱或者意识丧失的患者。强迫体位;患者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被迫采用的某些特殊的体位,强迫仰卧位监狱急性腹膜炎。强迫侧卧位见于一侧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积液。强迫坐位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的人。角弓反张位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15. 玫瑰疹:是一种鲜红色的斑疹。直径2—3cm,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形成,压之退色,松开有复现,多见于胸腹部。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诊断意义。 16.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多出现在上腔静脉分布区,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一般认为与雌激增多有关,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时。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常发红,加压后退色,称为肝掌,其机制与蜘蛛痣相同。 17.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炎症所致的淋巴结肿大多有肿痛,表面光滑无粘连,不硬.口腔内炎症-->颌下淋巴结肿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等慢性疾病-->颈部淋巴结肿大,上肢炎症-->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炎症—>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肿大淋巴结常发生在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较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与附近组织、皮肤粘连,移动性差。如组织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到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形成痿管,愈后后可形成疤痕。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恶性肿瘤转移所致的淋巴结肿大,质硬或有橡皮样感,一般无压痛,表面光滑或有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移动。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腔脏器癌肿(胃癌、肝癌、结肠癌)转移,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胸腔脏器癌肿(肺癌、食道癌)转移,鼻咽癌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乳腺癌常引起掖下淋巴结肿大。 18. 瞳孔:1)瞳孔大小;缩小常见于虹膜炎,有机磷农药中毒,毒覃中毒,吗啡、氯丙嗪、毛果云香碱等药物影响。放大常见于外伤、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完全失明、濒死状态、颈交感神经刺激和阿托品、可卡因等药物影响。2)瞳孔大小不等: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常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疝及中枢神经梅毒等颅内病变;双侧瞳孔大小不等且变化不定,常见中枢神经和虹膜支配神经病变;如果瞳孔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 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诊断学基础考试重点

1.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RBC:男(4.0—5.0)×10的12次方女性(3.5~5.0)×10的12次方/L 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 临床意义:贫血时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会减少,但两者的减少是不成比例的,一般程度可不一致。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 a.分类轻变Hb 男〈120g/L 女〉90g/L〈11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b.原因1)生理性:孕妇在妊娠中后期,由于胎儿生长引起造血原料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引起的 2)病理性:1.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功能障碍慢性系统疾病2.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溶血性贫血失血,一次性失血达700cc 3.生成不足 3.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白细胞总数,成人(4—10)×10^9个/L 儿童(5—12)×10^9个/L 新生儿(15—20)×10^9个/L 临床意义:白细胞高于10×10^9 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 称白细胞减少 包括: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细胞(E)噬碱性细胞(B) 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4.白细胞总数增减主要受(N)影响 N上升原因:a.感染b.严重组织损伤c.急性大出血、溶血d.中毒e.恶性肿瘤f.其它 N下降原因:a.感染b.某些血液病 c.药理及理化因素d.自身免疫性疾患 e.脾功能亢进 中心粒细胞核象变化:具体指粒细胞得分叶状况,它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体,中幼体,及早幼体等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抗体感染反应能力密切相关(程度高,感染重)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下降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 在炎症恢复期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愈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E) E上升:a.变态反应性疾病b.寄生虫病,如钩虫病c.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d.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恢复期 E下降:见于伤寒,副伤寒等 噬碱性粒细胞(B)上升:增多,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等 淋巴细胞(L)上升:a.感染性疾病b.某些血液病c.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5.网格红细胞(Ret) 参考值:成人0.005—0.015 绝对值(24—84)×10^9 新生儿0.03—0.06 临床意义:a.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Ret上升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b.贫血疗效观察:Ret升高说明有效 c.观察病情变化: Ret下降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 6.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 0—20mm/h 临床意义:a.生理性增快,孕妇和60岁以上的高龄者 b.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蛋白血症:贫血 7.血cell直方图红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数量为纵坐标。

诊断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重点名词: 呼吸困难 心悸 黄疸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发热的原因. 2,发热的三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各种热型特点. 3,急性腹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的鉴别特点. 4,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右心室衰竭引起水肿,肾源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必备条件. 6,呼吸困难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7,紫绀的概念,临床分类及意义. 8,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9,腹泻的发病机理;急性,慢性腹泻的特点. 10,黄疸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11,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及表现;意识障碍的分度. 三,一般掌握: 1,颅内病变与颅外病变的鉴别要点;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 2,引起头痛的常见颅内及颅外病变. 3,胸壁痛和胸内器官疼痛特点. 4,全身性水肿的常见病因;局限性水肿的常见病因. 5,咳嗽的概念,及问诊要点;引起咳嗽的病因. 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熟悉大量咯血的常见病因. 7,心悸的概念及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 8,呕吐的病因及分类;熟悉呕吐的临床表现. 第二章 问诊 一,重点名词: 视诊 叩诊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主诉,现病史概念及内容. 三,一般掌握: 1,问诊十项内容; 2,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一,重点名词: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四诊的概念和分类;叩诊音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一般检查 一,重点名词: 蜘蛛痣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常见面容与表情,异常步态的临床意义. 2,皮肤及粘膜常见体征;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以及检查内容. 三,一般掌握: 1,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第五章 头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征 二,一般掌握: 一,扁桃体肿大的诊断标准及头部检查内容. 二,头部各器官检查顺序;口腔粘膜及舌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颈部检查 一般掌握: 1,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2,颈部血管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颈僵直,颈部活动受限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 胸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桶状胸 Kussmaaul 呼吸 触觉语颤 粗糙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抬举性心尖搏动 心包摩擦感 奔马律 水冲脉 奇脉 肝颈静脉回流征 Austin —Flint 杂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胸部的自然标志;肺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及血管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2,正常血压值,异常血压值;杂音听诊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腹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Murphy's sign 肠鸣音 振水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腹部分区法及体表标志;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 2,腹部肿物触诊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手震颤 舞蹈症 手足搐搦 二,一般掌握: 1,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重点名词: 病理反射 二,一般掌握: 1,常见的生理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一,重点名词: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血液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Hb:男120~160女110~150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较红细胞为甚,巨幼细胞贫血则相反。 贫血:轻度低于参考值90,中度60~90,重度30~60,极重度30 减少:①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②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G6PD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亢。③失血 增多:(1)相对性增多(2)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2、红细胞直径6~9um平均7.5um 大小改变:①小红细胞:6um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10um急性失血和溶血后,巨红细胞15um③红细胞大小不均: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形态异常:①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③靶形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④口型红细胞: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⑤镰状细胞:血红蛋白S病⑥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⑦红细胞形态不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严重烧伤。 异常结构:①碱性点彩红细胞:增生性贫血,铅等重金属中毒②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③卡波环、染色质小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3、白细胞: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01 (0~1)×109/L 淋巴细胞0.20~0.4 (0.8~4)×109/L 单核细胞0.03~0.08 (0.12~0.8 )×109/L

诊断学基础重点

诊断学基础重点 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病毒,细菌,支原体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和代谢障碍;引起散热减少,产热过多的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1、稽留热: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2)时间可达数天或数周 3)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1摄氏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1)体温常在39以上2)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2摄氏度 3)体温正常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特点:1)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2)骤升骤降型;3)高热期持续数小时,无热期持续一至数日。 稽留热——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间歇热——疟疾,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回归热霍金奇病,不规则热-肺结核风湿热 口表分度: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0;超高热大于41.1 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 右下腹痛. 咯血呕血 1.病史: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心脏病、肺癌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胃癌等。 2.出血前症状:喉部痒、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3.出血方式:咯出。呕出 4.血的颜色:鲜红。棕黑色、暗红色、有时鲜红。 5.血中混合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 6.酸碱反应:碱性。酸性 7.黑便:无(咽下时可有)。有,可持续数天。 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吸气性呼吸困难 机理: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特点:1)吸气显著费力2)严重呼吸时可见“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 2、呼气性呼吸困难 机理:肺泡弹性减弱,小支气管痉挛或狭窄。 特点:1)呼气显著费力2)呼吸时间明显延长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 3、混合性呼吸困难 机理:肺部病变,使肺呼吸面积减少,导致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特点: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浅而快。 常见于重症肺炎、肺不张、左心衰、大量胸腔积液、气胸 心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由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肺泡弹性及肺顺应性降低 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机理:I.肺泡内张力增高,刺激肺牵拉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II.肺泡弹性减弱,扩张与收缩差,导致肺活量减少

《诊断学基础》考试纲要

《诊断学基础》考试纲要 《诊断学基础》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症状学 细目一:发热 要点: 1.发热的病因 2.发热的临床表现 3.发热的伴随症状 细目二:胸痛 要点: 1.胸痛的病因 2.胸痛的问诊要点 细目三:腹痛 要点: 1.腹痛的病因 2.腹痛的问诊要点 细目四:咳嗽与咯痰 要点:1.咳嗽的病因 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细目五:咯血 要点: 1.咯血的概念 2.咯血的病因 3.咯血的问诊要点 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细目六:呼吸困难 要点: 1.呼吸困难的概念 2.呼吸困难的病因 3.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4.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细目七:恶心与呕吐 要点: 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细目八:呕血与黑便 要点: 1.呕血与黑便的概念 2.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3.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细目九:黄疸 要点: 1.黄疸的概念 2.各型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特点 细目十:抽搐 要点: 1.抽搐的病因 2.抽搐的问诊要点 细目十一:意识障碍 要点: 1.意识障碍的病因 2.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模糊、谵妄的临床表现 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第二单元问诊 要点: 问诊的内容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细目一:基本检查法 要点: 1.视诊的适用范围 2.触诊的方法,各类方法的适用范围 3.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各类叩诊音的特点及出现部位 5.听诊的注意事项 6.嗅诊经常见特殊气味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全身状态检查 要点: 1.体温测量的方法、正常值 2.脉搏检查法、脉率的正常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 3.血压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 4.发育与体型的确定及临床意义 5.营养状态的分级及常见营养特殊的原因 6.意识状态检查法及常见意识障碍类型 7.常见特殊面容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8.常见特殊体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9.常见特殊步态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三:皮肤检查 要点: 1.皮肤弹性、颜色、湿度特殊改变的临床意义 2.皮疹、出血点与紫癜、蜘蛛痣、水肿、皮下气肿、皮下结节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细目四:淋巴结检查 要点: 1.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诊断学基础第十三章知识重点笔记

诊断学基础第十三章知识重点笔记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1.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g/L 2.红细胞计数男:(4.0~5,5)×1012/L;女:( 3.5—5.0)×1012/L (二)临床意义 1、减少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乃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而言。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①继发性: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因缺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所致。病理性增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参考值 1.白细胞总数成人:(4~10)×109/L 2.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O.Ol一0.05;中性分叶核:O.50—0.70;嗜酸粒细胞:0.005—0.05;嗜碱粒细胞:O~0.Ol;淋巴细胞:0.20~O.40;单核细胞:O.03~ 0.08。 (二)临床意义

白细胞数高于lO×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0×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 (1)反应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感染: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②严重组织损伤:如较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较常见。③急性大出血、溶血:如脾破裂或宫外孕、急性溶血等。④其他:如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等。 (2)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3)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①某些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④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⑤脾功能亢进:如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4)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①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②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则称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

诊断学基础重点问题

《诊断学基础》复习 •重点问题(韩立军老师提供,掌握70%考试绝对没问题) •(一)问诊 • 1.概念:问诊、主诉、现病史 • 2.问诊包括哪些内容 3.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症状 1.发热概念,机制,病因,临床表现(热型发热过程临床分度),问诊要点; 2.胸痛病因,问诊要点; 3.腹痛病因,问诊要点; 4.呼吸困难概念,病因,临床表现,问诊要点; 5.意识障碍概念,病因,临床表现,问诊要点. •(二)体格检查 • 1.体格检查基本方法有几种、各检查方法概念和适用范围 • 2.触诊方法有几种及各种触诊法适用范围 • 3.正常人体基本叩诊音有几种及存在部位 •二、检体评估 •(一)一般检查 • 1.生命征包括哪些内容及各项内容正常范围、改变临床意义(包括生理性、病理性临床意义) • 2.临床如何对营养状态分级

• 3.急性、慢性、甲亢、二尖瓣、贫血、粘液性水肿、肾病面容、肝病面容特点及临床意义 • 4.概念: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 5.临床常见强迫体位有哪些 • 6.概念:出血点、紫癜、瘀斑、血肿(出血点和充血性皮疹检查特点) •7.斑疹、斑丘疹、玫瑰疹、荨麻疹特点及临床意义 •8. 皮肤苍白、发红、发绀、黄染、黄疸、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概念及临床意义 •9. 黄疸早期最容易出现在何部位 •10.蜘蛛痣概念、分布区域、检查特点及临床意义 •11.正常浅表淋巴结检查顺序 •12.正常浅表淋巴结触诊特点、检查方法及肿大临床意义 •(二)头部检查 • 1.眼睑水肿、眼睑下垂、眼睑闭合障碍临床意义 • 2.结膜充血、苍白临床意义 • 3.检查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应在何种光线下进行 • 4.瞳孔大小改变临床意义 • 5. 瞳孔直接对光、间接对光反射、集合反射概念、临床意义 • 6.扁桃体肿大临床分几度、如何分度 •7.化脓性扁桃体炎和咽百喉分泌物检查特点 •(三)颈部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