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发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2.热型与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医学教|育网整理。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一、发热的分度(口腔温度):

1.低热:37.3~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发热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伴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1)特点:体温恒定地在39~40℃以上,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2)常见病种: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1)特点: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2)常见病种: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3.间歇热:(1)特点: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骤降。(2)常见病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1)特点:骤升至39℃,持续数天又骤降。(2)常见病种: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1)特点:逐渐上升至39℃,持续数天又逐渐下降。(2)常见病种: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1)特点: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2)常见病种: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一、诊断学的定义 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 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

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 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 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3. 分子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从基因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

目录 01、基本检查法 (1) 02、一般检查 (3) 03、头颈部检查 (9) 04、胸部检查 (10) 05、心血管检查 (16) 06、腹部检查 (28) 07、脊柱与四肢 (33) 08、神经系统检查 (38) 09、心电图检查 (43) 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 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 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 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 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

01、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视诊 一、基本概念 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 一、浅部触诊法 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二、深部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 主要用于检查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触诊方法 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法 该法常用于腹腔深部的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 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 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 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 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 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 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 5.基本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发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2.热型与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医学教|育网整理。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一、发热的分度(口腔温度):

1.低热:37.3~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发热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伴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1)特点:体温恒定地在39~40℃以上,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2)常见病种: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1)特点: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2)常见病种: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3.间歇热:(1)特点: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骤降。(2)常见病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1)特点:骤升至39℃,持续数天又骤降。(2)常见病种: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1)特点:逐渐上升至39℃,持续数天又逐渐下降。(2)常见病种: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1)特点: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2)常见病种: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 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诊断学基础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4.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节律绝对不齐。见于房颤、频发早搏。 15.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5 mmHg。 16.高血压: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三次非同日血压的收缩压值达到或超过140 mmHg 和(或)舒张压达到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 17.高血压的分级: 18.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19. 皮下出血根据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着隆起称为血肿。 20.正常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21.正常瞳孔: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孔洞,正常直径为3~4mm。

诊断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重点名词: 呼吸困难 心悸 黄疸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发热的原因. 2,发热的三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各种热型特点. 3,急性腹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的鉴别特点. 4,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右心室衰竭引起水肿,肾源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必备条件. 6,呼吸困难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7,紫绀的概念,临床分类及意义. 8,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9,腹泻的发病机理;急性,慢性腹泻的特点. 10,黄疸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11,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及表现;意识障碍的分度. 三,一般掌握: 1,颅内病变与颅外病变的鉴别要点;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 2,引起头痛的常见颅内及颅外病变. 3,胸壁痛和胸内器官疼痛特点. 4,全身性水肿的常见病因;局限性水肿的常见病因. 5,咳嗽的概念,及问诊要点;引起咳嗽的病因. 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熟悉大量咯血的常见病因. 7,心悸的概念及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 8,呕吐的病因及分类;熟悉呕吐的临床表现. 第二章 问诊 一,重点名词: 视诊 叩诊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主诉,现病史概念及内容. 三,一般掌握: 1,问诊十项内容; 2,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一,重点名词: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四诊的概念和分类;叩诊音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一般检查 一,重点名词: 蜘蛛痣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常见面容与表情,异常步态的临床意义. 2,皮肤及粘膜常见体征;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以及检查内容. 三,一般掌握: 1,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第五章 头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征 二,一般掌握: 一,扁桃体肿大的诊断标准及头部检查内容. 二,头部各器官检查顺序;口腔粘膜及舌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颈部检查 一般掌握: 1,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2,颈部血管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颈僵直,颈部活动受限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 胸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桶状胸 Kussmaaul 呼吸 触觉语颤 粗糙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抬举性心尖搏动 心包摩擦感 奔马律 水冲脉 奇脉 肝颈静脉回流征 Austin —Flint 杂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胸部的自然标志;肺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及血管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2,正常血压值,异常血压值;杂音听诊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腹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Murphy's sign 肠鸣音 振水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腹部分区法及体表标志;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 2,腹部肿物触诊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手震颤 舞蹈症 手足搐搦 二,一般掌握: 1,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重点名词: 病理反射 二,一般掌握: 1,常见的生理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一,重点名词: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血液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Hb:男120~160女110~150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较红细胞为甚,巨幼细胞贫血则相反。 贫血:轻度低于参考值90,中度60~90,重度30~60,极重度30 减少:①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②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G6PD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亢。③失血 增多:(1)相对性增多(2)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2、红细胞直径6~9um平均7.5um 大小改变:①小红细胞:6um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10um急性失血和溶血后,巨红细胞15um③红细胞大小不均: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形态异常:①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③靶形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④口型红细胞: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⑤镰状细胞:血红蛋白S病⑥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⑦红细胞形态不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严重烧伤。 异常结构:①碱性点彩红细胞:增生性贫血,铅等重金属中毒②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③卡波环、染色质小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3、白细胞: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01 (0~1)×109/L 淋巴细胞0.20~0.4 (0.8~4)×109/L 单核细胞0.03~0.08 (0.12~0.8 )×109/L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收集、分析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过程和方法。本文将 对诊断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以下是主要内容: 一、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 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和发展 阶段为目标,是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准确的诊断可以为 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降低医疗错误和病患的风险。 二、诊断学的步骤和方法 1. 病史采集: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潜在危险因素。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和叩诊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身 体状况。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获得一些体征和症状,有助于确定疾 病诊断的方向。 3.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组织 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辅助医生进行 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诊断评估: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常见的诊断学误区与避免方法 1. 遗漏诊断:医生可能会忽略某些症状或体征,导致漏诊疾病。避 免方法是仔细收集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患者的情况进 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2. 过度诊断:医生可能会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忽视了病史 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进行过度诊断。避免方法是综合分析各项 检查结果,审慎判断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3. 诊断偏见:医生可能会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偏向 某种诊断结果。避免方法是保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遵循临床指南和 最新的研究进展。 四、诊断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诊断学也在不断发展。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诊断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未来,诊断学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和效率。 诊断学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掌握和应用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读者在阅读本文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下载和使用,以满足实际应用 的要求。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诊断学基础》复习要点

检体诊断局部 1. 病症: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和不适。体征:是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 2.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1〕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均可引起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的反响、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5到38中等度热:38.1到39 高热:39.1到41 超高热41度以上。 4. 稽留热:体温持续39到40度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限。 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度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长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5.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长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患病内脏的传出神经纤维和被牵涉皮肤部位的传入神经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故牵涉痛的部位对病变部位的判断有一定帮助。如胆囊疾病可出现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牵涉至左上肢内侧等。 6. 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显著困难,气道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三凹征。见于各种原因引擎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 呼气性呼气困难:是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支气管痉挛、狭窄,呼气时气流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阻力增大。 7. 发绀:是指血液中复原血红蛋白增多,致使皮肤与黏膜呈青紫色的表现。当毛细血管血液的复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时,皮肤黏膜即可出现发绀。 8.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很多,临床上前三位的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 9. 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病症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10. 呼气味:浓烈的酒味见于酒后或醉酒,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氨味见于尿毒症,腥臭味见于肝昏迷。 ——37.7 腋下36—37 12. 脉搏短绌:心律失常时,如心房颤抖、频发早博等,脉律少于心律,这种现象称为脉搏短绌。 13. 血压: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为收缩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收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血压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为脉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脉压/3。 14. 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简称甲亢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呈惊恐貌,兴奋不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苦笑面容:发作时牙关禁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见于破伤风。 满月面容:面圆如月,皮肤发红,常办痤疮和小须。见于库欣综合症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 体位:自动体位;患者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轻病或者疾病早期。被动体位;患者随意调整或变换体位,需别人帮助才能改变体位。见于极度衰弱或者意识丧失的患者。强迫体位;患者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被迫采用的某些特殊的体位,强迫仰卧位监狱急性腹膜炎。强迫侧卧位见于一侧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积液。强迫坐位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的人。角弓反张位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15. 玫瑰疹:是一种鲜红色的斑疹。直径2—3cm,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形成,压之退色,松开有复现,多见于胸腹部。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诊断意义。 16.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多出现在上腔静脉分布区,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一般认为与雌激增多有关,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时。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常发红,加压后退色,称为肝掌,其机制与蜘蛛痣相同。 17.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炎症所致的淋巴结肿大多有肿痛,外表光滑无粘连,不硬.口腔内炎症-->颌下淋巴结肿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等慢性疾病-->颈部淋巴结肿大,上肢炎症-->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炎症—>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肿大淋巴结常发生在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较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与附近组织、皮肤粘连,移动性差。如组织发生干酪性坏死,那么可触到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形成痿管,愈后后可形成疤痕。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恶性肿瘤转移所致的淋巴结肿大,质硬或有橡皮样感,一般无压痛,外表光滑或有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移动。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腔脏器癌肿〔胃癌、肝癌、结肠癌〕转移,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胸腔脏器癌肿〔肺癌、食

诊断学基础重点

诊断学基础重点 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病毒,细菌,支原体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和代谢障碍;引起散热减少,产热过多的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1、稽留热: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2)时间可达数天或数周 3)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1摄氏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1)体温常在39以上2)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2摄氏度 3)体温正常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特点:1)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2)骤升骤降型;3)高热期持续数小时,无热期持续一至数日。 稽留热——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间歇热——疟疾,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回归热霍金奇病,不规则热-肺结核风湿热 口表分度: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0;超高热大于41.1 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 右下腹痛. 咯血呕血 1.病史: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心脏病、肺癌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胃癌等。 2.出血前症状:喉部痒、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3.出血方式:咯出。呕出 4.血的颜色:鲜红。棕黑色、暗红色、有时鲜红。 5.血中混合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 6.酸碱反应:碱性。酸性 7.黑便:无(咽下时可有)。有,可持续数天。 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吸气性呼吸困难 机理: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特点:1)吸气显著费力2)严重呼吸时可见“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 2、呼气性呼吸困难 机理:肺泡弹性减弱,小支气管痉挛或狭窄。 特点:1)呼气显著费力2)呼吸时间明显延长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 3、混合性呼吸困难 机理:肺部病变,使肺呼吸面积减少,导致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特点: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浅而快。 常见于重症肺炎、肺不张、左心衰、大量胸腔积液、气胸 心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由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肺泡弹性及肺顺应性降低 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机理:I.肺泡内张力增高,刺激肺牵拉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II.肺泡弹性减弱,扩张与收缩差,导致肺活量减少

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医生的临床实践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疾病的识别、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本文将总结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 学科的核心概念。 1. 病史采集:病史是诊断的基础,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等内容。医生应当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描述、症状发 生的顺序和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可能的诱因等,以获取足够的信息进 行初步判断。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手段,对患者进行身体各系统的综合检查。常用检查方法包括一般外观观察、神经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和腹部检查等。医生 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外貌、检查相关器官或系统的异常表现,以发现潜 在的异常。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体液样本进行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分析,以确定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情况。常用的 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和传 染病标志物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实验 室检查项目,以获得更确切的诊断结果。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放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 技术观察和记录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辅助诊断。常见的影 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检查等。医生需 要根据不同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获取更详细 的病理信息。

5. 诊断推理:诊断推理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以确定患者的疾病种类和诊断 结果。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类信息,利用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得出可能的诊断。 6.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指通过比较各种可能的诊断结果,排 除一些可能性,最终确定最可能的诊断结果。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最有 可能的疾病诊断。 7. 诊断错误和纠正:诊断错误是在进行诊断推理和鉴别诊断过 程中出现的错误,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和不良的预后。医生需要及时 发现和纠正诊断错误,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常用的纠正方法包 括重新评估病史、增加实验室检查和重新思考诊断推理等。 总之,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掌握诊断学的核心 概念和基本技能对医生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本文对诊断学的重点知 识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的原理 和方法,提高诊断能力,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也被称为四诊法。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 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 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 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 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人体内脏的功能状 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例如,舌苔黄腻可能 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 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 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 状况。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 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通过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证候,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一、症状学 发热 发热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6条) 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36.2~37.30C)为准, 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 题型:最多选择题,可单选和多选;其次名词解释,针对热型;XXX答题 咯血 指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 咯血量的划分(选择) 病因: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其他。易遗漏心血管疾病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题型:选择题或简答题,简答题主要针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发绀 发生机制:还原血红蛋白量的绝对增加,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5g/dl)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鉴

别:中心性(肺性、心性)、周围性(体循环淤血、心排出量减少、局部血流障哎)病因、特点 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紫绀、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简答题: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鉴别。 呼吸困难 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和意义。 心源性:(左心衰)特性 两者鉴别:病因、临床表现、抗心衰治疗的效果 其他:了解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题型:名词解释多见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危坐呼吸等。 水肿 发生机制:即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钠水潴留毛细血管滤过压↑通透性↑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受阻 ※病因与临床表现:重点是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表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应用题。 呕血与便血

定义:(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肝胆)病因:不同病变部位呕血与黑便的特点(上消化道/小肠出血→柏油样便乙状结肠以下→鲜红色黏附粪便表面不与之混合) 临床表现:呕血与黑便(机制)便血颜色与部位特殊病变(如菌痢、阿米巴痢疾)的便血特点 呕血黑便最常见病因:消化性溃疡 题型:选择题多见(出血定位问题),可能出现简答题 黄疸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发生机理、病因及临床表现:发生机理记住分类(4类,常见少了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重点记住3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重点记住课本上表格的前五项(TB CB CB/TB尿胆红素尿胆原)或者背课件上面的表。 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意识障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上,没有上的话~求高分的同学也要慎防选择题)重点临床表现由轻而重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重度)

诊断学的基础重点

诊断学重点内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3、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临床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

临床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 1、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症状或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2、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3、既往史是记录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换过的疾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输血、过敏史 4、人体的八大系统;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内分泌及代谢、神经精神、肌肉骨骼 5、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及嗜好、 6、家族史;有无与遗传有关的疾病 7、正常人体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8、外源性致热源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 9、外源性致热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而是要通过激活炎性细胞使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10、内源性致热源有;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11、内源性致热源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或通过交感神经引起发热 12、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13、体温上升期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和寒战 14、体温的高热期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 15、体温下降期表现为皮肤潮湿 16、稽留热特点为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大叶性肺炎

17、弛张热特点体温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拜湿结盟) 18、间歇热特点是骤升数小时后骤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9、不规则热特点是体温无一定规律——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20、侵犯了神经系统的疾病就会引起昏迷 21、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原因;血管壁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 22、血管壁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 23、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再障 24、凝血过程异常——血友病(VIII)、尿毒症 25、血循环发生纤溶——DIC 26、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者,见于过敏性紫癜 27、水肿是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28、水肿产生的机制有;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醛固酮分泌增加29、(1)心源性水肿见于右心衰竭,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水肿呈对称型 (2)肾源性水肿特点出现在眼睑或颜面水肿,呈凹陷状 (3)肝源性水肿见于肝硬化,表现为腹水,呈凹陷状 (4)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非凹陷性 39、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见于丝虫病,出现象皮肿 40、发作性咳嗽见于支气管哮喘 长期慢性咳嗽见于慢支、支扩、肺脓肿及肺结核 41、咳嗽声音嘶哑——喉返神经损伤 鸡鸣样咳嗽——百日咳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1. 诊断学的定义与目的 - 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确定疾病的性质、阶段和发展趋势,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2. 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 断程序。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 诊断程序。 -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3. 诊断学的基本步骤 -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病 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 的客观体征。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 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 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 一步明确疾病特征。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 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