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基础重点

诊断学基础重点

诊断学基础重点

诊断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疾病

的识别与鉴别、病因与病理机制的探究、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等。本

文将重点介绍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疾病诊断的基础原则

疾病诊断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的诊断有助于确定病

因和病理机制,从而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疾病诊断的基础原则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分析:通过患者病史的详细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等手段,综合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病史特点、体征检查结果

和实验室检查数据。

2.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通过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确定最可能的诊断。

3. 辅助检查:利用各种医学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能够提供客观的临床信息,有助于疾病

的诊断和鉴别。

4. 临床诊断标准:根据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确定疾病的诊断结果。临床诊断标准由相关专业组织或疾病诊断标准制定机构制定,旨在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常见诊断方法

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发生的时间、起病原因、病情变化、治疗经历等。病史采集对于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听诊、叩诊和触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体格检查包括外科检查、内科检查和妇科检查等。

3. 实验室检查:通过采集患者的体液样本,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等,进行实验室检验。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等。

4. 影像学检查:利用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和诊断,包括X线摄影、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对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5.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组织或细胞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和分析组织的病理变化。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诊断的应用

1. 疾病的早期诊断:通过早期诊断,可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2. 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于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通过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

3. 疾病预后评估:通过持续监测病情和进行预后评估,预测疾病的

发展趋势,指导治疗方案和调整治疗策略。

4. 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学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可以应用于

疾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

诊断学作为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疾病的识别和治疗具有重要

意义。准确的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基础,通过临床表现分析、鉴别诊断、辅助检查和临床诊断标准等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结果。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鉴

别诊断、预后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对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总1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二单元缺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一、诊断学的定义 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 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

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 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 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3. 分子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从基因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

目录 01、基本检查法 (1) 02、一般检查 (3) 03、头颈部检查 (9) 04、胸部检查 (10) 05、心血管检查 (16) 06、腹部检查 (28) 07、脊柱与四肢 (33) 08、神经系统检查 (38) 09、心电图检查 (43) 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 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 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 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 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

01、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视诊 一、基本概念 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 一、浅部触诊法 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二、深部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 主要用于检查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触诊方法 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法 该法常用于腹腔深部的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 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 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 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 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 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 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 5.基本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1. 主诉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记录主诉时,应包括患者感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若主诉包括几个症状,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通常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力求简明扼要,主诉要有显著地意向性,确切的主诉常可提供对某系统疾病的诊断线索。尽可能用患者自己的言辞,不用医师的诊断用语。 2. 现病史概念及包括内容 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现在所患疾病的最初症状、自开始到就诊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 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 2) 主要症状的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速的因素 3) 病因和诱因 4) 病情的发展和演变 5) 伴随症状 6) 诊治经过 7)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3. 问诊项目 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 4. 正常叩诊音的种类及其出现的部位 清音: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和致密度正常 浊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心脏或肝脏的部分)。病理状态下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所表现的叩诊音也为浊音。

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则见于肺空洞、气胸或气腹等 过清音: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常见于肺气肿 实音:生理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器官,如心脏、肝脏,病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 5. 测量体温的方法及其正常值 l 口腔(36.3°~37.2°) 水银柱甩到35°以下,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不用口腔呼吸(以免冷空气入口腔,影响口腔体温),测量五分钟后读数。 l 肛门(36.5°~37.7°) 患者取侧卧位,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肛表水银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肛门的一半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 l 腋下(36.3°~37°) 擦干腋窝汗液,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嘱患者用上臂将温度计夹紧,放置10分钟后读数。 6. 正常脉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频率为60-100次/分钟。儿童较快,婴幼儿可达130次/分钟,老年人较慢,女性较男性快。 脉率短绌:脉率少于同时计数的心率,称为脉率短绌 7. 高血压: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j即为高血压 8. 概念题1 l 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有时面部与发际多汗,口唇干燥,呼吸急促,表情痛苦,有时鼻翼煽动,口唇疱疹。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l 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双目无神,表情淡漠等。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变、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l 甲亢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呈惊恐状,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l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发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2.热型与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医学教|育网整理。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一、发热的分度(口腔温度):

1.低热:37.3~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发热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伴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1)特点:体温恒定地在39~40℃以上,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2)常见病种: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1)特点: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2)常见病种: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3.间歇热:(1)特点: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骤降。(2)常见病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1)特点:骤升至39℃,持续数天又骤降。(2)常见病种: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1)特点:逐渐上升至39℃,持续数天又逐渐下降。(2)常见病种: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1)特点: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2)常见病种: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 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诊断学基础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4.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节律绝对不齐。见于房颤、频发早搏。 15.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5 mmHg。 16.高血压: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三次非同日血压的收缩压值达到或超过140 mmHg 和(或)舒张压达到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 17.高血压的分级: 18.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19. 皮下出血根据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着隆起称为血肿。 20.正常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21.正常瞳孔: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孔洞,正常直径为3~4mm。

诊断学基础考试重点

1.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RBC:男(4.0—5.0)×10的12次方女性(3.5~5.0)×10的12次方/L 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 临床意义:贫血时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会减少,但两者的减少是不成比例的,一般程度可不一致。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 a.分类轻变Hb 男〈120g/L 女〉90g/L〈11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b.原因1)生理性:孕妇在妊娠中后期,由于胎儿生长引起造血原料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引起的 2)病理性:1.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功能障碍慢性系统疾病2.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溶血性贫血失血,一次性失血达700cc 3.生成不足 3.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白细胞总数,成人(4—10)×10^9个/L 儿童(5—12)×10^9个/L 新生儿(15—20)×10^9个/L 临床意义:白细胞高于10×10^9 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 称白细胞减少 包括: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细胞(E)噬碱性细胞(B) 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4.白细胞总数增减主要受(N)影响 N上升原因:a.感染b.严重组织损伤c.急性大出血、溶血d.中毒e.恶性肿瘤f.其它 N下降原因:a.感染b.某些血液病 c.药理及理化因素d.自身免疫性疾患 e.脾功能亢进 中心粒细胞核象变化:具体指粒细胞得分叶状况,它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体,中幼体,及早幼体等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抗体感染反应能力密切相关(程度高,感染重)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下降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 在炎症恢复期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愈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E) E上升:a.变态反应性疾病b.寄生虫病,如钩虫病c.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d.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恢复期 E下降:见于伤寒,副伤寒等 噬碱性粒细胞(B)上升:增多,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等 淋巴细胞(L)上升:a.感染性疾病b.某些血液病c.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5.网格红细胞(Ret) 参考值:成人0.005—0.015 绝对值(24—84)×10^9 新生儿0.03—0.06 临床意义:a.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Ret上升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b.贫血疗效观察:Ret升高说明有效 c.观察病情变化: Ret下降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 6.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 0—20mm/h 临床意义:a.生理性增快,孕妇和60岁以上的高龄者 b.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蛋白血症:贫血 7.血cell直方图红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数量为纵坐标。

诊断学重点

诊断学 第一篇绪论 一、名解 1、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虚弱疾病。 2 、亚健康状态在疾病形成的过程中,人体的机能减退,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情绪低落脏器功能减退等,但尚未达到诊断疾病的程度。 3 、疾病是人体在外界坏境与内在的疾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活活动障碍。 二、综合 1、临床诊断的基本形式:a病因诊断b病理解剖学诊断c病理生理学诊断d综合诊断e临时诊断。 2 、临床诊断的方法: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第二篇诊断学基础 第一章总论 1、诊断(diagnosis):是指通过病情学及其他检查手段以判断疾病的本质与名称。 2 、症状:指疾病作用于机体,致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不舒服的感觉。 3 、体征:是体格检查所发现的异常表现,是医师或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4 、诊断学检查的内容:a病史采集b症状诊断c检体诊断d实验诊断e器械检查f影像诊 诊断学 第二章常见症状 一、名解: 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是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至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称为发热(fever)。 2、牵涉痛:由内脏或深在组织病变引起,在体表某一部位出现疼痛。 3、呼吸困难(dyspnea)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4、呼吸困难(dyspnea)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5、咯血(hemoptysis)指喉及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 6、呕血(hematemesis)指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由口腔呕出,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 7、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因颅脑疾病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损伤大脑皮 层及皮下脑干网状系统,导致这种应答能力减退或消失。 二、问答题: 1、如何鉴别咳血与呕血?呕血与咯血鉴别要点 三、综合: 第一节发热 发热的病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坏死组织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的分度1低热37.3℃~38℃2中等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1℃ 常见热型: 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小于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张驰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升高超过39℃,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最低体温仍高于 正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流感、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然后骤降 至正常进入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 替出现,见于急性肾炎、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性,见于结核、风湿 热、支气管炎等;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 后将至正常,高热期与五热期规律性交替出 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数天后逐渐 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 第二节疼痛 疼痛的分类:1皮肤痛2内脏痛3牵涉痛 胸痛病因:1胸壁疾病2心血管疾病3呼 吸系统疾病4其他 临床表现:1年龄2部位3性质4持 续时间5影响因素6伴随症状(1)咳嗽咳 痰(2)咯血(3)呼吸困难(4)吞咽困难(5) 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腹痛病因:1急性腹痛2慢性腹痛 临床表现:1年龄2部位3性质与 程度4诱因缓解与加重因素5伴随症状(1) 寒战(2)黄亘(3)呕吐(4)反酸嗳气(5) 腹泻(6)血便(7)休克 第三节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1)吸气性呼吸困难: “三凹症”(2)呼气性呼吸困难(3)混合性呼 吸困难 2、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病因为左心衰弹 性降低竭导致肺淤血与肺泡,病情轻重不 同,临床表现不同。(1)劳力性呼吸困难(2) 端坐呼吸(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急性 水肿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精神神经性呼吸困难:(1)颅脑疾病(2) 癔病(3)神经衰落 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病史;2、明确 呼吸困难的要点;3、体格检查;4、辅助检 查;5、伴随症状:(1)发热(2)胸痛(3)哮鸣 音(4)咳嗽咳痰(5)意识障碍。 第四节咯血 咯血临床表现:1年龄2咯血量:每日小 于100ml为小量咯血,每日100ml~500ml 中量咯血,每日超过500ml或一次咯血 100ml~500ml为大量3颜色与性状4伴随症 状(1)发热(2)胸痛(3)呛咳(4)浓痰(5) 皮肤黏膜出血(6)黄疸(7)进行性消瘦 第五节呕血 临床上呕血常常同时伴有黑便,消化性溃疡 为其最常见的病因。 呕血出血量评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出 血量约为5ml,黑便出血量约60ml;呕血出血 量约300ml(胃内积血);一次出血400ml, 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心悸、眼花、畏寒、 乏力、冷汗;一次出血800~1000ml,出现急 性失血症状,如脉搏增快、四肢湿冷、血压 下降、皮肤苍白等;1200~1500ml,出现急 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如脉搏细速、血压下 降、呼吸急速、神志淡漠、休克等。 第七节意识障碍 意识水平下降(1) 嗜睡为最轻的 意识障碍,患者处于病理性睡眠状态,可被 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并做出反应,反 应稍迟钝,停止刺激后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2)昏睡又称昏迷前期患者处于 病理性熟睡状态,近于不省人事,强烈刺激 可唤醒,醒后不能回答问题,随即又进入熟 睡状态 (3)昏迷为意识障碍最严重的表 现。表现为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性丧失,依 据程度不同分为: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 迷。 第三章问诊与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问诊 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 病史知情者的系统询问二而获取病史资料 的过程,又称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是 正确诊断的第一步病史完整性和准确性 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 问诊内容: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 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住址 病史称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2、主诉指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病痛 或最明显的症状与体征,也就是患者本次就 诊的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3、现病史为病史的主体部分。即 现在所患疾病发生、发现和演变的全过程。 包括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 点;病因与诱因;病情发展与演变;伴随症 状;诊治经过;患病后一般情况 4、既往史 5、系统回顾 6、个人史 7、婚姻史 8、月经、生育史 9、家族史 第二节基本检查法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 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 的诊断工具,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的诊断方 法 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 嗅诊 视诊是医生用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 或局部情况的检查方法。一般状况包括:性 别、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姿 势步态 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 叩诊方法: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 第四章检体诊断 名解 1.生命征:为评价生命是否存在以及生 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 2.蜘蛛痣:皮肤末端小动脉分支性扩张 所形成的蜘蛛痣,形似蜘蛛而称为蜘 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回吸收区 域) 3.肝掌:表现为手掌大,小鱼际处皮肤 发红,加压后可褪色。 4.颈静脉怒张:正常情况下,坐位与半 卧位时,颈静脉不显露,平卧位时颈 静脉充盈不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连 线的下2—3.当平卧时颈静脉充盈超 过正常水平,或坐位与半卧位时可见 明显颈静脉充盈,称为~ 5.cheyne-stokes:呼吸由浅缓变为深快 再变为浅缓最后暂停,每一周期为30 秒至2分钟,暂停5~30秒。 6.语音震颤: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 缘轻放于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 瞩被检者用同等的强度重复yi长音, 自上而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 位震颤的异同,注意有无增强和减弱。 7.湿啰音: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 稀薄液体,形成水泡并破裂所产生的 声音,故又称水泡音。 8.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 主要由于脉压增大所致。 9.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而在呼气终末时变强则称奇脉。 10.浅反射:系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 射。脊髓反射弧及锥体束损害时腹壁 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问答 1.检查扁桃体的发法及分级? 检查时让患者张口发“啊-”音,压舌 板放于舌中后1-3交界处下压。 分级:1级扁桃体肿大为超过舌腭弓 未超过咽腭弓;2级扁桃体肿大为超 过咽腭弓未超正中线;3级扁桃体肿 大为接近或超过正中线。 2. 甲状腺肿大的分级及气管偏移的临床意 义? 甲状腺肿大可分为3级:1级肿大:视 诊未见肿大,触诊肿大;2级肿大:视 诊触诊均发现肿大,未超过胸锁乳突肌 内缘;3级肿大: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 气管偏移的临床意义:气管偏向患侧, 患侧病变体积缩小,气管被拉向患侧, 见于肺不张,胸膜粘连;气管偏向健侧, 患侧病变体积增大,气管被推向健侧, 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纵膈肿瘤, 不对称性甲状腺肿大;oliver征,主动 脉弓动脉瘤时,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 将气管压向后方,触诊时可触及随心脏 搏动的气管向下拽动。 2.正常呼吸音与异常呼吸音的分类? 啰音的分类? 正常呼吸音有:支气管呼吸音,支气 管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 异常呼吸音有: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异常肺泡呼 吸音 啰音有:湿啰音,干啰音 3.收缩期杂音的分级?(见于书上54 页表格) 4.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的包括内 容? 病理反射包括Babinski征, Oppenheim征,Gordon征,Chaddock 征,Hoffmann征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Brudzinski 征,Kernig征 综合 1.一般检查包括全身状态检查,皮肤, 淋巴结检查。 2.成人脉搏60到100次每分钟,呼吸 与脉搏比为1:4.。 3.正常瞳孔双侧等大,直径2~5mm,双 侧对称,规则圆形。 双侧瞳孔扩大伴对光反射消失,见于 濒死;瞳孔缩小生理性见于婴幼儿, 老年人,光亮处,病理性见于有机磷 农药中毒等:双侧瞳孔大小不等,见 于颅内病变。 4.正常时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聚合 调节反射消失见于动眼神经受损。 5.鼻窦共有4对:额窦,蝶窦,筛窦, 上颌窦。 6.喉是发音的主要器官。 7.肺上界正常宽度为4~6cm,平静呼吸 时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 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 8.心间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 骨中线内侧0.5~1cm处,距前正中线 7~9cm,搏动范围直径2~2.5cm. 9.心相对浊音界为与肺脏相重叠的部 分,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和形状;心 绝对浊音界为未被肺组织覆盖的部 分,与两肺前界一致。 10.心脏听诊为最重要的检验方法。听诊 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 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11.体格检查需要注意的主要体征: 1)肝病:黄疸、肝掌、蜘蛛 痣、男性乳房发育、白指 甲、杵状指 2)腹水表现:腹部膨隆、脐疝 3)侧枝循环的建立与重新开 放:A 、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B、腹壁、脐周静脉曲张; C、痔静脉曲张 注意看一下64页的深浅反射。 第五章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1 、参考值红细胞数血红蛋白 1)成年男性(4.0~5.5) *10*12/L(400~550万/mm3) 120~160g/L(12~16g/dl) 2)成年女性(3.5~5.0) *10*12/L(350~500万/mm3) 110~150 g/L(11~15g/dl) 3)新生儿(6.0~7.0) *10*12/L(600~700万/mm3) 170~200 g/L(17~20g/dl) 2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底限, 称~。 3 、红细胞大小异常 :a、小红细胞:缺铁 性贫血;b、大红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 C、巨红细胞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 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4、白细胞总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 (4000~10000/mm3);儿童(15~20) *10*9/L(15000~20000/mm3);新生儿 (11~12)*10*9/L(11000~12000/mm3)。 5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严重 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6 、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 疾病药物及理化因素脾功能亢进。 7 、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正常比值为1:13。 8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 生虫病血液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二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总蛋白(STP)白蛋白和球蛋白的 总称。 2、参考值血清STP60~80g/L,白蛋白 40~50g/L,球蛋白20~30g/L,A/G比值为 1.5~ 2.5:1。 3、A/G倒置(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伤。 4 、血清转氨酶酶测定参考值连续监测 法:ALT10~40U/L,AST10~40U/L, ALT/AST<=1。 5、 HBsAg HBeAg及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 HBsAg 抗-HBe及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 第三节肾功能检查 1 、血清尿素氮(BUN)测定参考值成人 3.2~7.1mmol/L 儿童1.8~6.5mmol/L。 2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 80~120ml/min。 3 、血清尿素测定男性268~488umol/L 女 性178~387umol/L。 第四节排泌物检查 1 、多尿超过2500ml/24h 少尿少于 400ml/24h或17ml/h 无尿少于100ml/24h。 2、尿蛋白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 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 3、鲜血便:因痔疮或肛裂的出血呈鲜红色。 第五章心电图诊断 一.名解 1.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率成人<60次/ 分,一般不低于40次/分,由于迷走 神经兴奋性增高或窦房结节到抑制所 致。 2.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成人>100次 /分,一般不超过160次/分,可发生 于正常人。 3.期前收缩:窦房结一下的异位起搏点 自律性增高,抢先发出冲动而激动心 脏,又名早搏动。 二.问答 简述心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 1.是诊断心率失常的最重要的无创性检 查;2.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 3.用于评估梗死面积,判断梗死部位 与范围;4.可辅助诊断心房心室肥大, 电解质紊乱及心肌缺血等。 一.填空/选择 1.一个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下列各波级波 段:P波、P-R间期、P-R段、QRS波 群、S-T段、T波、U波、Q-T间期 (详见P82) 2.国际通用的12导联系统包括:标准导 联(Ⅰ、Ⅱ、Ⅲ)、肢体导联(avR、avL、 aVF)、胸导联(v1 v2 v3 v4 v5 v6 ) 3.心率=60/p-p或R-R间期(以秒为单位) 鉴别 点 咯血呕血 病因支气管- 肺疾病消化道疾病 如喉痒、 胸闷、 咳嗽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 方式 咯出呕出 出血颜色鲜红色暗红 色、咖 啡色 血内混有物痰液、 泡沫 食物、 胃液 血液 性质 碱性酸性 黑便若无吞 咽则无 黑便有,柏油样 出血后痰性状多有痰 中带血 无排痰

诊断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重点名词: 呼吸困难 心悸 黄疸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发热的原因. 2,发热的三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各种热型特点. 3,急性腹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的鉴别特点. 4,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右心室衰竭引起水肿,肾源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必备条件. 6,呼吸困难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7,紫绀的概念,临床分类及意义. 8,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9,腹泻的发病机理;急性,慢性腹泻的特点. 10,黄疸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11,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及表现;意识障碍的分度. 三,一般掌握: 1,颅内病变与颅外病变的鉴别要点;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 2,引起头痛的常见颅内及颅外病变. 3,胸壁痛和胸内器官疼痛特点. 4,全身性水肿的常见病因;局限性水肿的常见病因. 5,咳嗽的概念,及问诊要点;引起咳嗽的病因. 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熟悉大量咯血的常见病因. 7,心悸的概念及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 8,呕吐的病因及分类;熟悉呕吐的临床表现. 第二章 问诊 一,重点名词: 视诊 叩诊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主诉,现病史概念及内容. 三,一般掌握: 1,问诊十项内容; 2,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一,重点名词: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四诊的概念和分类;叩诊音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一般检查 一,重点名词: 蜘蛛痣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常见面容与表情,异常步态的临床意义. 2,皮肤及粘膜常见体征;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以及检查内容. 三,一般掌握: 1,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第五章 头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征 二,一般掌握: 一,扁桃体肿大的诊断标准及头部检查内容. 二,头部各器官检查顺序;口腔粘膜及舌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颈部检查 一般掌握: 1,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2,颈部血管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颈僵直,颈部活动受限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 胸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桶状胸 Kussmaaul 呼吸 触觉语颤 粗糙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抬举性心尖搏动 心包摩擦感 奔马律 水冲脉 奇脉 肝颈静脉回流征 Austin —Flint 杂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胸部的自然标志;肺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及血管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2,正常血压值,异常血压值;杂音听诊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腹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Murphy's sign 肠鸣音 振水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腹部分区法及体表标志;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 2,腹部肿物触诊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手震颤 舞蹈症 手足搐搦 二,一般掌握: 1,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重点名词: 病理反射 二,一般掌握: 1,常见的生理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一,重点名词: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诊断学基础》检验重点 血液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Hb:男120~160女110~150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较红细胞为甚,巨幼细胞贫血则相反。 贫血:轻度低于参考值90,中度60~90,重度30~60,极重度30 减少:①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②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G6PD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亢。③失血 增多:(1)相对性增多(2)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肝细胞癌、卵巢癌、肾癌、肾胚胎瘤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2、红细胞直径6~9um平均7.5um 大小改变:①小红细胞:6um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10um急性失血和溶血后,巨红细胞15um③红细胞大小不均: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形态异常:①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椭圆形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③靶形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④口型红细胞: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⑤镰状细胞:血红蛋白S病⑥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⑦红细胞形态不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严重烧伤。 异常结构:①碱性点彩红细胞:增生性贫血,铅等重金属中毒②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③卡波环、染色质小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3、白细胞: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01 (0~1)×109/L 淋巴细胞0.20~0.4 (0.8~4)×109/L 单核细胞0.03~0.08 (0.12~0.8 )×109/L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