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

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

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

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

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

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

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

5.基本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一、诊断学的定义 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 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

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 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 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3. 分子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从基因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

目录 01、基本检查法 (1) 02、一般检查 (3) 03、头颈部检查 (9) 04、胸部检查 (10) 05、心血管检查 (16) 06、腹部检查 (28) 07、脊柱与四肢 (33) 08、神经系统检查 (38) 09、心电图检查 (43) 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 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 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 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 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

01、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视诊 一、基本概念 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 一、浅部触诊法 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二、深部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 主要用于检查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触诊方法 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法 该法常用于腹腔深部的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 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 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 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 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 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 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 5.基本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诊断学复习资料全

诊断学绪论 一、概述: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即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检查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1、基本理论:是研究基本的症状、体征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以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识别疾病的各种情况。 2、基本检查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视、触、叩、听诊)、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心功能、肺功能、X线、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CT、MRI、内窥镜等)。 3、临床正确思维: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识别疾病、判断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保护机体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提出依据。 二、诊断学的内容 ㈠病史采集:即问诊,是医师通过与病人或知情人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诊治经过,以往健康情况等。经过分析、综合,提出初步诊断方法。 ㈡症状: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㈢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㈣体格检查: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㈤实验室检查: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标本、细胞取样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疾病的病原学和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在安排某项实验检查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这项检查的特异性如何? 2、这项检查的敏感性如何? 3、检查和标本采集的时机是否合适?能否按规定的要求进行? 4、标本的输送、检验过程有无误差? 5、病人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起伏、诊疗处理等对检查结果有无影响? 6、对于可能造成病人负担的检查,还要考虑病人能否承受? ㈥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 如ECG 、超声波、心音图、肺功能、纤维内窥镜、X 线及特殊检查CT、MRI等。 四、临床诊断(clinical diagnosis) (一)疾病诊断的过程: 疾病诊断过程一般有三个环节: 1、调查研究,收集完整和确实的诊断资料 2、结合和分析资料,建立初步诊断 3、有需要时作其他有关检查,动态临床观察,最后验证和修正诊断 (二) 临床诊断的要求 1.病因诊断 2.病理解剖诊断 3.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 (三) 临床诊断的方法: 归纳法与排除法 1.直接诊断2.鉴别诊断3.确定诊断

诊断学基础笔记

绪论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 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 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第一篇症状诊断 第一张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 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超高热: 4l℃以上。 超高热: 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等症状 2 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 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 3.体温下降期。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 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 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 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持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 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 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斯菌病。 第二节疼痛 一、头痛 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 (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转】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归纳 发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为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2.热型与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医学教|育网整理。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一、发热的分度(口腔温度):

1.低热:37.3~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发热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伴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1)特点:体温恒定地在39~40℃以上,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2)常见病种: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1)特点: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2)常见病种: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3.间歇热:(1)特点: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骤降。(2)常见病种: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1)特点:骤升至39℃,持续数天又骤降。(2)常见病种: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1)特点:逐渐上升至39℃,持续数天又逐渐下降。(2)常见病种: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1)特点: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2)常见病种: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 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诊断学基础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4.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节律绝对不齐。见于房颤、频发早搏。 15.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5 mmHg。 16.高血压: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三次非同日血压的收缩压值达到或超过140 mmHg 和(或)舒张压达到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 17.高血压的分级: 18.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19. 皮下出血根据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着隆起称为血肿。 20.正常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21.正常瞳孔: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孔洞,正常直径为3~4mm。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 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诊断学基础考试重点

1.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RBC:男(4.0—5.0)×10的12次方女性(3.5~5.0)×10的12次方/L 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 临床意义:贫血时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会减少,但两者的减少是不成比例的,一般程度可不一致。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 a.分类轻变Hb 男〈120g/L 女〉90g/L〈11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b.原因1)生理性:孕妇在妊娠中后期,由于胎儿生长引起造血原料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引起的 2)病理性:1.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功能障碍慢性系统疾病2.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溶血性贫血失血,一次性失血达700cc 3.生成不足 3.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白细胞总数,成人(4—10)×10^9个/L 儿童(5—12)×10^9个/L 新生儿(15—20)×10^9个/L 临床意义:白细胞高于10×10^9 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 称白细胞减少 包括: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细胞(E)噬碱性细胞(B) 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4.白细胞总数增减主要受(N)影响 N上升原因:a.感染b.严重组织损伤c.急性大出血、溶血d.中毒e.恶性肿瘤f.其它 N下降原因:a.感染b.某些血液病 c.药理及理化因素d.自身免疫性疾患 e.脾功能亢进 中心粒细胞核象变化:具体指粒细胞得分叶状况,它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体,中幼体,及早幼体等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抗体感染反应能力密切相关(程度高,感染重)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下降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 在炎症恢复期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愈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E) E上升:a.变态反应性疾病b.寄生虫病,如钩虫病c.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d.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恢复期 E下降:见于伤寒,副伤寒等 噬碱性粒细胞(B)上升:增多,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等 淋巴细胞(L)上升:a.感染性疾病b.某些血液病c.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5.网格红细胞(Ret) 参考值:成人0.005—0.015 绝对值(24—84)×10^9 新生儿0.03—0.06 临床意义:a.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Ret上升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b.贫血疗效观察:Ret升高说明有效 c.观察病情变化: Ret下降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 6.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 0—20mm/h 临床意义:a.生理性增快,孕妇和60岁以上的高龄者 b.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蛋白血症:贫血 7.血cell直方图红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数量为纵坐标。

诊断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重点名词: 呼吸困难 心悸 黄疸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发热的原因. 2,发热的三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各种热型特点. 3,急性腹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的鉴别特点. 4,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 5,诊断右心室衰竭引起水肿,肾源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必备条件. 6,呼吸困难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7,紫绀的概念,临床分类及意义. 8,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9,腹泻的发病机理;急性,慢性腹泻的特点. 10,黄疸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11,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及表现;意识障碍的分度. 三,一般掌握: 1,颅内病变与颅外病变的鉴别要点;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 2,引起头痛的常见颅内及颅外病变. 3,胸壁痛和胸内器官疼痛特点. 4,全身性水肿的常见病因;局限性水肿的常见病因. 5,咳嗽的概念,及问诊要点;引起咳嗽的病因. 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熟悉大量咯血的常见病因. 7,心悸的概念及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 8,呕吐的病因及分类;熟悉呕吐的临床表现. 第二章 问诊 一,重点名词: 视诊 叩诊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主诉,现病史概念及内容. 三,一般掌握: 1,问诊十项内容; 2,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一,重点名词: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四诊的概念和分类;叩诊音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一般检查 一,重点名词: 蜘蛛痣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正常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常见面容与表情,异常步态的临床意义. 2,皮肤及粘膜常见体征;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以及检查内容. 三,一般掌握: 1,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第五章 头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征 二,一般掌握: 一,扁桃体肿大的诊断标准及头部检查内容. 二,头部各器官检查顺序;口腔粘膜及舌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颈部检查 一般掌握: 1,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2,颈部血管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颈僵直,颈部活动受限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 胸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桶状胸 Kussmaaul 呼吸 触觉语颤 粗糙呼吸音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抬举性心尖搏动 心包摩擦感 奔马律 水冲脉 奇脉 肝颈静脉回流征 Austin —Flint 杂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胸部的自然标志;肺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及血管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2,正常血压值,异常血压值;杂音听诊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腹部检查 一,重点名词: Murphy's sign 肠鸣音 振水音 二,重重点点掌掌握握: 1,腹部分区法及体表标志;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和内容. 2,腹部肿物触诊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检查 一,重点名词: 手震颤 舞蹈症 手足搐搦 二,一般掌握: 1,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重点名词: 病理反射 二,一般掌握: 1,常见的生理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一,重点名词:

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1.引起发热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2.发热在临床上如何分度?常见的热型有几种?其特征如何? 3.引起头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4.对头痛患者的病史应注意了解哪些方面?怎样进行鉴别诊断? 5.引起胸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6.常见疾病(带状疱疹、胸膜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胸痛特征。 7.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呼吸困难临床分为几种类型? 8.如何鉴别肺源性呼吸困难与心源性呼吸困难? 9.左心衰竭所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如何? 10.引起咳嗽、咯痰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其临床表现如何? 11.咯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咯血患者病史诊断重点是什么? 12.呕血与咯血怎样鉴别? 13. 皮肤黏膜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14.如何区别生理性与病理性心悸?心律失常所致心悸的临床表现? 15.心悸的问诊要点有哪些?试述其伴随症状。 16.发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如何鉴别? 18.水肿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常见的全身性水肿,各具何特点? 19.如何鉴别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 20.急性腹痛常见病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1.引起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22.呕吐分几类?各类常见病因有哪些? 23.引起呕血与黑便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各有哪些主要伴随症状? 24.如何估计呕血与黑便的实际出血量? 25.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26.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试结合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27.尿频、尿急及尿痛的病因有哪些?膀胱刺激征的伴随症状意义? 28.抽搐的常见病因及其伴随症状有哪些? 29.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30.询问意识障碍病史及体检应注意哪些方面? 1.问诊的内容包括哪些? 2.何为主诉?规范的主诉应符合哪些要求? 3.现病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4.既往史包括哪些内容? 5.个人史包括哪些内容? 6.系统回顾应记录哪些系统的主要症状? 1. 叩诊音有哪几种及临床意义。 2.触诊法有哪些?其适应症分别是什么。 3.如何测量血压、脉搏? 4.检查浅表淋巴结应注意哪些内容?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眼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双侧瞳孔缩小、扩大及不等大常见于临床哪些情况? 3.何谓对光反应、调节及聚合反应?有何临床意义? 4.何谓角膜老年环、角膜色素环?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收集、分析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过程和方法。本文将 对诊断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以下是主要内容: 一、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 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和发展 阶段为目标,是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准确的诊断可以为 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降低医疗错误和病患的风险。 二、诊断学的步骤和方法 1. 病史采集: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潜在危险因素。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和叩诊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身 体状况。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获得一些体征和症状,有助于确定疾 病诊断的方向。 3.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组织 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辅助医生进行 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诊断评估: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常见的诊断学误区与避免方法 1. 遗漏诊断:医生可能会忽略某些症状或体征,导致漏诊疾病。避 免方法是仔细收集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患者的情况进 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2. 过度诊断:医生可能会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忽视了病史 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进行过度诊断。避免方法是综合分析各项 检查结果,审慎判断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3. 诊断偏见:医生可能会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偏向 某种诊断结果。避免方法是保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遵循临床指南和 最新的研究进展。 四、诊断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诊断学也在不断发展。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诊断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未来,诊断学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和效率。 诊断学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掌握和应用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读者在阅读本文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下载和使用,以满足实际应用 的要求。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整体的观点和编制的方法,来对病证进行分辨、识别,并由此确定病情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不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医生进行临床治疗和起点。 在内容上,中医诊断学不仅包括传统的望、闻、切、诊四种诊法,还包括中医诊断理论及辩证论治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中,有三个基本原则,是在诊断一切疾病时都应该倍加注意的,他们是:整体观点、审证求因和四诊合参。 1、整体观点 又称“整体审查”或“审查内外”。是指在诊断疾病时,应当将人体看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还应当考虑人体与外界的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整体观点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应临床治疗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的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是彼此相关联的。其中,脏腑是整个人体的中心,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内连脏腑,外接筋骨,是连结人体内外的桥梁。因此,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就可能会影响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疾病,也可能突出表现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引起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灰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出现某些病变。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要从全局和整体来对病证进行把握,才能对病证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人体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人们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对人体发生影响,从而与人体构成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 1、血清病-**反应 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 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 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 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 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 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 8、甲低-粘液水肿貌 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 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 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 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 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 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 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 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 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 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 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 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 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 22、共济失调——美尼尔 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 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 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 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 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

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 39、上颌窦——颧部压痛 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 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 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 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 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 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 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 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 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 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 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 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 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 55、前间壁心梗V1V2 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 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 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 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 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 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 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 传染病 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 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 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 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1. 诊断学的定义与目的 - 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确定疾病的性质、阶段和发展趋势,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2. 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 断程序。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 诊断程序。 -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3. 诊断学的基本步骤 -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病 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 的客观体征。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 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 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 一步明确疾病特征。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 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1脱证:应固气,独参汤主之。气能生血(《中基》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2黄疸三黄:巩膜(白眼仁)、皮肤、小便 中年以上人的脂肪沉着与黄疸的鉴别:脂肪沉淀在局部,而黄疸的黄则分布均匀 3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4药方:大枣半斤,枸杞2斤,川红花50g ,冰糖半斤,酒10斤(纯高粱白酒60°-- 62°) 药用价值:治未病,促进血液循环,防高血压、脑瘀血。 半身 6四闭:气血阴阳 7五脱:寒热痰淤气 8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三气 (风寒湿)热痹 9 治脱发、发折、头发干燥、干枯、头皮屑的药方:生大黄40g ,紫草50g ,侧柏叶30g ,首 乌40g ,炮甲珠20g ,黑芝麻油2斤 将上诉药物混合,于黑芝麻油中3个月 用 法:以植物洗发水净头,涂上泡制好的黑芝麻油,揉搓5—10 分钟,再洗净 10小儿风水:小儿受风寒→→面部水肿→→风水→→宣肺(肺有宣发肃降的功能),此法称之 为提壶揭盖 12面瘫:风邪中络,导致面神经麻痹,时间窗在一周之内,以针灸治疗,效果甚好 13红眼病:红眼病即充血性结膜炎,由病毒所引起,慎用抗生素 治疗方法:将菊花,金 银花放入水中,加热至有水蒸气,用水蒸气熏眼睛,熏时要使眼睛做上下左右的旋转运 动 每天2—3次 此法还可用于眼袋,黑眼圈,眼睛干涩的治疗。 14针眼(中)麦粒肿(西):常见于少年,青年,眼睑下拉内面有黄白点,化脓所致(内)由 于毛囊化脓性炎症,按之发硬,患者疼痛,肿胀,不及时治疗可形成疤痕(外) 五味 消毒饮主之 注意:头面部、危险三角区出现青春痘,针眼,切勿挤压,由于头面部 静脉无静脉瓣,细菌可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内。

16治疗流鼻血:法一:用冷水拍后颈窝法二:用湿毛巾夹于腋下,与流鼻血的鼻子同侧17口唇糜烂,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属胃热,清胃散主之 上火(中)牙龈炎、牙周炎(西)牙龈肿痛,牙疼,牙龈出血(牙宣)如是实火,一般为青壮年,清胃散主之;虚火,一般为老年人,玉女煎主之 18鹅口疮是由白色链球菌引起,属于真菌感染;常年使用抗生素会使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感染,可导致腹泻 股沟)、耳后、枕后、颌下加()的出现肿大属于危险症状 21风寒所致项强,项背强几几-----《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住之 22癥:腹腔内痞块,一般以隐见腹内,按之形证可验,坚硬不移,并有定处者为癥瘕: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者为瘕 积: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有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23腰部拘急:1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2腰肌劳损:按之腰大肌发硬并伴有疼痛3肾结石:见于腰部胀,并不是很痛4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由于尿盐晶体较易随尿液排入膀胱,故原发性输尿管结石极少见,包括肾结石或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剧痛(此之谓:肾绞痛),可致休克。可以大黄、穿山甲、金钱草解之。 24西医认为:浮肿先从脚部开始可导致心脏出问题,如肺心病、心衰 浮肿先从眼部开始可导致肾脏处问题 25风湿:以侵犯大关节为主,严重者可患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狭窄 类风湿:以侵犯小关节为主(手的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严重则可波及大关节,属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应控制炎症,消肿止痛,调节免疫,西医可查类风湿因子 痛风:属于自身代谢性风湿病,体内嘌呤代谢的紊乱,尿酸以盐的形式析出沉淀在关节处,应调节饮食,降低尿酸值,可出现晨僵,导致骨骼的改变 26龙胆泻肝汤:阴部湿痒 27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28水痘:儿科常见疾病,传染性强,银翘散主之,晚上以煎过4次的汤液擦拭身体,尔后洗去,以除药味 29痰:痰是由肺和气管排出的病理性液,浊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分下列几种: 1寒痰:量多,色白,清稀。如果是外感风寒所致,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喉痒,咳嗽;如果是脾肾虚寒引起,则出现恶寒肢冷,神倦纳呆,脉沉缓2热痰:量可多可少,色黄,黏稠,舌苔黄,厚 3燥痰:量少,黏稠(常咯到下巴肯上),难咯,如蜘蛛丝一样富有弹性 4湿痰:量多,色白,痰滑,易咯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