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1. 主诉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记录主诉时,应包括患者感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若主诉包括几个症状,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通常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力求简明扼要,主诉要有显著地意向性,确切的主诉常可提供对某系统疾病的诊断线索。尽可能用患者自己的言辞,不用医师的诊断用语。

2. 现病史概念及包括内容

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现在所患疾病的最初症状、自开始到就诊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 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

2) 主要症状的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速的因素

3) 病因和诱因

4) 病情的发展和演变

5) 伴随症状

6) 诊治经过

7)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3. 问诊项目

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

4. 正常叩诊音的种类及其出现的部位

清音: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和致密度正常

浊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心脏或肝脏的部分)。病理状态下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所表现的叩诊音也为浊音。

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则见于肺空洞、气胸或气腹等

过清音: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常见于肺气肿

实音:生理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器官,如心脏、肝脏,病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

5. 测量体温的方法及其正常值

l 口腔(36.3°~37.2°)

水银柱甩到35°以下,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不用口腔呼吸(以免冷空气入口腔,影响口腔体温),测量五分钟后读数。

l 肛门(36.5°~37.7°)

患者取侧卧位,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肛表水银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肛门的一半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

l 腋下(36.3°~37°)

擦干腋窝汗液,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嘱患者用上臂将温度计夹紧,放置10分钟后读数。

6. 正常脉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频率为60-100次/分钟。儿童较快,婴幼儿可达130次/分钟,老年人较慢,女性较男性快。

脉率短绌:脉率少于同时计数的心率,称为脉率短绌

7. 高血压: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j即为高血压

8. 概念题1

l 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有时面部与发际多汗,口唇干燥,呼吸急促,表情痛苦,有时鼻翼煽动,口唇疱疹。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l 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双目无神,表情淡漠等。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变、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l 甲亢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呈惊恐状,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l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

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9. 概念题2

l 自动体位:患者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轻病或疾病早期。

l 被动体位:患者不能随意调整或变换体位,需别人帮助才能改变体位。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

l 强迫体位:患者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被迫采取的某些特殊体位。

10.什么是紫绀,黄染,瘀点,紫癜,瘀斑,血肿

紫绀:皮肤黏膜呈青紫色,主要因单位容积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黄染:皮肤黏膜呈不正常的黄色,称为黄染。

瘀点:皮肤或黏膜下出血,出血面的直径小于2mm者。

紫癜:皮下出血在3-5mm者,称为紫癜。

瘀斑:皮下出血直径>5mm者为瘀斑。

血肿: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者称为血肿。

11.蜘蛛痣的概念,好发部位,临床意义。

l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因形似蜘蛛而得名。

l 蜘蛛痣出现部位多在上腔静脉分布区,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登出,大小可由针头大到直径数厘米不等。

l 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雌激素增多有关,肝功能障碍使体内雌激素灭活能力减退,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健康妇女在妊娠期间,月经前或月经期偶尔也可出现蜘蛛痣。

12.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u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炎症所致的淋巴结肿大多有触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质不硬。颌下淋巴结肿大常由口腔内炎症所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常由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等急慢性炎症所致;上肢的炎症常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炎症常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淋巴结结核肿大淋巴结常发生在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

地较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与邻近组织、皮肤粘连,移动性稍差。如组织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到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疤痕。

3.转移性淋巴肿结大恶性肿瘤转移所致的淋巴结肿大,质硬或有橡皮样感,一般无压痛,表面光滑或有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不易推动。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腔脏器癌肿(胃癌、肝癌、结肠癌等)转移;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胸腔脏器癌肿(肺癌、食管癌等)转移;鼻咽癌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乳腺癌常引起腋下淋巴结肿大。

13.(单侧双侧)眼睑下垂,闭合不全,眼球突出,眼球凹陷的临床意义

眼睑下垂:双侧。见于重症肌无力;单侧,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外伤等所致动眼神经麻痹。

闭合障碍:双侧,见于甲亢;单侧,见于面神经麻痹;

眼球突出:双侧,见于甲亢;单侧,见于局部炎症或眶内占位性病变。

眼球凹陷:双侧,见于严重脱水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单侧,见于Horner

综合征

14.瞳孔扩大缩小大小不等的临床意义,什么是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和辐辏反射。

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常见于脑外伤,脑疝及中枢神经梅毒等颅内病变。双侧瞳孔大小不等且变化不定常见于中枢神经及虹膜支配神经病变,如果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且伴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是中脑功能损害的表现。

瞳孔扩大:见于外伤,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完全失明,濒死状态,颈交感神经刺激和阿托品可卡因等药物影响。

瞳孔直径小于2毫米称为瞳孔缩小常见于虹膜炎,毒蕈中毒,吗啡,氯丙嗪、有机磷农药中毒,毛果云香碱等药物影响。

对光反射:用笔形手电从斜方照入瞳孔,观察瞳孔收缩情形。当

光源照射受检瞳孔时,瞳孔立即缩小,移去光源后迅速复原,称直接对光反射;当光源照射一侧瞳孔时,对侧未受照射瞳孔也立即缩小,称为间接对光反射(也称交感反射)。

调节与会聚反射(又称辐辏反射)嘱被检者注视1m远以外检查者示指,然后将示指迅速移近距眼球10cm左右处,正常反应是两侧瞳孔缩小,称为调节反射,重复上述检查,但示指缓慢移近被检者眼球,此时两侧眼球同时向内聚合,称为会聚反射。

15.鼻窦有几组。

四组,分别是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它们隐蔽在鼻腔旁边,上颌窦位于鼻腔两旁、眼眶上面的上颌骨内;额窦在额骨内;筛窦位于鼻腔上部的两侧,由筛管内许多含气小腔组成;蝶窦在鼻腔后方的喋骨内。它们均以小的开口与鼻腔相通。鼻窦除参与湿润和温暖吸入的空气外,还对人的脸部造型、支撑头颅内部、减轻头颅重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16.什么是唇缘疱疹?什么是麻疹粘膜斑?

口唇与皮肤相交处发生成簇半透明小水泡,伴有痒或刺痛,多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正常人口腔黏膜光洁呈粉红色。出现蓝黑色的色素沉着多见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在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出现直径约1㎜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为麻疹粘膜斑。

17.扁桃体肿大的临床意义

咽部充血红肿,分泌物增多,多见于急性咽炎。咽部充血,表面粗糙,并有淋巴滤泡成簇状增生,见于慢性咽炎。扁桃体红肿增大,可伴有黄白色分泌物或苔片状易剥离假膜,是扁桃体炎

18.腮腺管的开口部位——【开口在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粘膜上】

19.什么是颈静脉怒张,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及其临床意义

颈静脉怒张:在坐位或半卧位时,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常提示体循环静脉血回流受阻或上腔静脉压增高,常见于右心衰、缩窄性心包炎、大量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受压。

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分为三度:

Ⅰ度:不能看见肿大但能触及;

Ⅱ度:能看见、可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的区域;

Ⅲ度:肿大超出胸锁乳突肌的外缘;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生理上:多见于女性的青春期、妊娠和哺乳期。

病理上:可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20.气管偏移的临床意义

l 气管推向健侧: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纵隔肿瘤以及单侧甲状腺肿大。

l 气管推向患侧: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

21.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什么是呼吸过速,呼吸过缓,什么是酸中毒大呼吸,什么是潮式呼吸

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22次/分钟(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

l 呼吸过速:成人呼吸频率超过22次/分钟。

l 呼吸过缓:成人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钟。

l 酸中毒大呼吸:也称库斯莫尔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病人可以出现呼吸节律匀齐,呼吸深而大(呼吸慢而深,呼吸短促),病人不感呼吸困难的呼吸。

22.什么是触觉语颤,其生理性,病理性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检查者奖双手掌后手掌尺侧缘平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低音调拉长说一

字音或重复发“一、二、三”字音,这时患者手感觉到的震动,称为触觉语颤

生理情况下:后胸下部较下部强,男性语颤较女性强,成人语颤较儿童强,瘦者因胸壁

薄而强于胖者。

病理性增强的临床意义:1、肺实变:肺组织内有炎性浸润等因素,使肺组织实变。

2、压迫性肺不张:肺受压后肺泡内含气量减少或不含气。

3、较浅而大的肺空洞。

病理性减弱的临床意义:1、肺泡内含气量增多;2、支气管阻塞;

3、胸壁距肺组织距离加大;

4、体质衰弱。

23.胸膜摩擦感的最佳触诊部位?

最常见于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发生位置改变最大的部位——胸廓下侧沿腋中线处。

24.正常肺下界的范围,肺下界上移下移的临床意义?

正常肺上界的范围:平静呼吸时,右肺下界在右侧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分别为

第6、第8、第10肋骨。左肺下界除在左锁骨中线上变动较大(因

有胃泡鼓音区)外,其余与右侧大致相同。

肺下界上移的临床意义:见于肺不张、肺萎缩、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粘连,以

及腹压增高所致的膈肌上抬如腹水、鼓肠、肝脾肿大、腹腔

肿瘤、膈肌麻痹。肺下界下移的临床意义:见于肺气肿、腹腔内

脏下垂。

25.正常肺下界移动度的范围,肺下界移动度缩小的临床意义

l 正常人,两侧肺下界移动度的范围为6—8cm。

l 肺下界移动度缩小的临床意义:提示肺组织弹性减退,胸膜粘连或膈肌移动受限。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胸膜粘连,肺炎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服压增高。

26.肺部正常叩诊音,肺部叩诊出现浊音实音鼓音及其过清音的临床意义

l 正常肺部叩诊音为清音,肺组织复盖心脏,肝脏实质脏器部位的叩诊音为浊音。

左下胸部,因正常的肺组织与含气的胃泡相重叠,所以叩诊时有一鼓音区。

l 肺部叩诊出现浊音实音鼓音及其过清音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浊音肺组织含气量减少或消失(肺炎,肺结核,肺梗死,肺不

张,肺气肿,肺硬化等)。肺内不含气的病变(肺肿瘤,肺

实音

包囊虫病,未穿破的肺脓肿等)。胸膜腔病变(胸前积液,

胸膜增厚粘连等)。胸壁疾病(胸壁水肿,肿瘤等)。

鼓音空洞型肺结核,液化破溃了的肺脓肿或肺肿瘤。

过清音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27.正常呼吸音的种类听诊特点正常分布部位

l 支气管呼吸音:呼气时相比吸气时相长,音调较高,音响较强。

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至7颈椎及第1至2胸椎附近均可

听到支气管呼吸音,且越靠近气管区,其声响越强,音调亦降低。

l 肺泡呼吸音:叹息样或柔和吹风样的“fu-fu”声,在大部分肺野内均可听及。吸气时

音响较强,音调较高,时相较长。相反,肺泡呼吸音的呼气音响较弱,

音调较低,时相较短。

乳房下部和肩胛下部最强,腋窝下部次之,肺尖与近肺下缘区域较弱。

l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吸气音与呼气音的强弱、音调、时限大致相等。其吸气音的性质

与正常肺泡呼吸音相似,但音调较高且较响亮。其呼气音的性质则

与支气管呼吸音相似,但强度稍弱音调稍低,管样性质少些和呼气

相短些,在吸气和呼气之间有极短暂的间隙。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

吸气相与呼气相大致相同。

正常人在胸骨角附近,肩胛间区的第3、4胸椎水平及右肺尖可以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28.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的临床意义

l 肺组织实变:主要是炎症性肺实变。发炎的肺泡内充满渗出物级

炎性细胞,气体无法

进入肺泡则肺泡呼吸音不能形成。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结核(大

块渗出性病变),也见于肺脓肿、肺肿瘤及肺梗死。

l 肺内大空洞:当肺内大空洞与支气管相通,气流进入空洞产生漩涡震动或支气管呼吸

音的音响在空腔内产生共鸣而增强,再加上空腔周围实变的肺组织有利

于声波传导,因此,可以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常见于肺结核、肺脓肿、

肺癌形成空洞时。

l 压迫性肺不张:在胸腔积液、肺部肿块等情况下,肺组织受压发生肺不张时,肺组织

致密且支气管畅通,支气管呼吸音可通过畅通的支气管、致密的肺组

织传导到体表而听到。见于中等量胸腔积液的上方、大量心包积液时

的左肩胛下区域以及肺肿块的周围。

29.什么是听觉语音,支气管语音,出现支气管语音的临床意义

l 听觉语音:当被检查者按平时说话的音调数“一、二、三”时,在胸壁上可用听诊器听到柔和而模糊的声音,此即听觉语音。

l 支气管语音:听觉语音增强、响亮,且字音清楚,称为支气管语音。

l 临床意义:见于肺组织实变。

30.什么是心尖搏动,心尖搏动位置改变的生理病理意义

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撞击心前区胸壁,使相应部位肋间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1)生理性因素:正常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向左移2.0~3.Ocm;

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O~2.5cm。肥胖体型者、小儿及妊娠时,

横膈位置

较高,使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在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外。若

体型瘦长(特别是处于站立或坐位)使横膈下移,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移向

内下,可达第6肋间。

(2)病理性因素:有心脏本身因素(如心脏增大)或心脏以外的因素(如纵隔、横膈位置改变等

胸部疾病和腹部疾病)

31.什么叫震颤,出现震颤标志着什么

震颤是用手触及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其感觉类似在猫的颈部或前胸部所触及的震动感,故又称为“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32.正常心界的组成成分,什么是心底上部浊音区,心腰

心底上部浊音区:位于第1、2肋间隙水平的胸骨部分的浊音区。

心腰:显著向外隆凸的左心室段与半球形突出的主动脉结之间的肺动脉段及左心耳部相对较凹陷,称为心腰部。

33. 正常心音有几个?听觉可以分辨的几个

l 正常心音共有四个: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第四心音;

l 听觉可以分辨的有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在儿童和青年时期可能听到第三心音,一般听不到第四心音。如听到第四心音多数属病理情况。

34. 第一二心音的区别

区别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

声音特点音强、调低、时限较长音弱、调高、时限较短

最强部位心尖部心底部

与心尖搏动及颈动脉搏动的关系与心尖搏动和颈动脉波动的向外

搏动几乎同时出现

心尖搏动后出现

与心动周期的关系S1与S2之间的间隔较短S2到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

较长

35.第一心音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什么叫钟摆律,胎心率

心肌收缩力强、心室充盈度小、关闭前瓣膜位置低且弹性好时,S1增强,反之则减弱。

l 钟摆律:心肌有严重病变时,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致使S1失去其原有特征而与S2

相似,同时因心搏加速使舒张期明显缩短而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时间几乎相等,此时听诊S1、S2 酷似钟摆的“滴答”声,称为钟摆律。

l 胎心率:如钟摆律时心率超过120次/分钟,酷似胎儿心音,称为胎心率。

36.什么叫心音分裂,第一二心音分裂的临床意义

l 心音分裂:如左、右两侧心室活动不同步的时距较正常明显加大,组成的S1、S2 的两个主要成分间的时距延长,则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裂成两个声音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第一心音分裂在生理情况下偶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理常见于1.心室电活动延迟,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机械活动延迟。

第二心音分裂在生理情况下出现在深吸气末,呼气时可消失,青少年更常见。病理情况下见于二尖瓣狭窄等。

37.什么是奔马律,开瓣音,及其临床意义

l 奔马律

定义:

系在S2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因,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为奔马律。按额外心音出现的时间将奔马律分为舒张早奔马律、舒张晚期奔马律及重叠型奔马律。

临床意义:

A. 舒张早期奔马律:是最常见的奔马律。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左室舒张早期奔马律

分类:

右室舒张早期奔马律

B. 左室舒张早期奔马律:在心尖部或其内上方听到,呼气末最响,

它的出现提示左室功能低下,心肌功能严重障碍,常见于:①严重心肌损害时左室壁张力明显减弱,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冠心病及多种心脏病所致的左心衰竭;②进入心室的血流增多,血流速度增快,见入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大量左至右分流和高心排血量状况(如心内心外的动静脉沟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妊娠等)。

C. 右室舒张早期奔马律:较少见,在胸骨左缘3、4肋间或胸骨下端左侧听到,吸气末最响。常见于右室扩张及右心衰竭,如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或肺原性心脏病。

D. 舒张晚期奔马律:亦称收缩期前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它由心房收缩的声音与S1、S2所组成。该额外心音实为加强的S4,心房增大时易于发生。

左心室病变引起者:病人左侧卧位心尖部最易听到,呼气末明显,多见于阻力负荷过重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以及严重心肌损害(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右心室病变引起者:在胸骨左下缘处最清楚,常见于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及高心排血量状态

E. 重叠型奔马律:由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在心率相当快时相互重叠所致。见于:左或右心功能不全伴有心动过速时,亦可见于风湿热有P—R间期延长及心动过速者,偶可见于正常人发生心动过速时。

F. 火车头奔马律:见于心肌病或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综合征等。

l 开瓣音(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出现在S2之后约0.07s,听诊特点为音调高,历时短促而响亮、清脆,呈拍击样。见于二尖瓣狭窄时。

38.杂音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

l 原因:心脏血管结构异常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血粘度变化,是层流变为湍流(或漩涡)冲击心壁或血管壁等,使之发生振动时即可产生杂音。

1血流加速2瓣膜口、大学贯通道狭窄3瓣膜关闭不全

4异常通道5心腔内漂浮物6大血管腔瘤样扩张

l 特征:

A. 最响部位:一般来说,在某瓣膜听诊区最响的杂音由该瓣膜的病变产生。

B. 时期:

1收缩期杂音:出现在S1和S2之间

2舒张期杂音:出现在S2与下一心动周期S1之间

3连续性杂音:连续出现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杂音,并不为S2所打断

4双期杂音: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出现,但不连续。

C. 性质:心尖区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狭窄的特征性杂音;心尖区柔和而高调的吹风样杂音常为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隙及其附近机器声样连续性杂音,见于动脉导管未闭;乐音样杂音听诊时其声音如海鸥名或鸽鸣样,常见于肝炎行心内膜炎及梅毒性主动脉关闭不全。

D. 传导: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在心尖部最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在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响;主动脉瓣狭窄的收缩期杂音以主动脉瓣区最响;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在肺动脉瓣区最响。

E. 强度:杂音的强度不一定与病变的严重度成正比,一般而言,3/6级和以上的收缩期杂音多为器质性的。

Levine6级分级法

1级——杂音很弱

2级——较易听到的弱杂音

3级——中等响亮的杂音

4级——较响亮的杂音

5级——很响量的杂音

6级——极响亮,听诊器稍离胸壁时亦可听到

递增性杂音:杂音有较强逐渐减弱,如主动脉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

递减性杂音:杂音由弱渐强,如二尖瓣狭窄的舒张中晚期杂音

递增-递减性杂音:杂音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如主动脉狭窄的收缩期杂音。

F. 与体位的关系:左侧卧位可使二尖瓣狭窄的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更明显;上半身前倾坐位可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泼水样杂音更易于听到;

G. 与呼吸的关系:深吸气时心脏沿长轴有顺钟像转位,使三尖瓣更接近胸壁,导致右心的杂音增强;深呼吸气时胸腔内压上升使肺循环血流更多地回流入左心,且深呼气时心脏沿长轴有逆钟向转位,是二尖瓣更接近胸壁,导致左心的杂音增强。

39.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关闭不全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l 二尖瓣关闭不全:

器质性听诊特点:吹风样、粗糙、响亮、高调、3/6以上、向左腋下传导,吸气时减弱,呼气时增强,左侧卧位时更清楚。

临床意义: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功能性:见于运动、发热、贫血、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相对性:听诊特点:杂音为3/6级以下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临床意义:见于左心室扩张一起的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

l 主动脉瓣狭窄:

器质性:听诊特点:杂音为喷射性、沿大血管向颈部传导、A2减弱

临床意义: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各种病因的主动脉瓣狭窄

相对性:听诊特点:杂音柔和或粗糙,常有A2增强。

临床意义:见于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引起的主动脉扩张

l 二尖瓣狭窄:

器质性:听诊特点:心尖部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音调局限且

不传导、左侧卧位呼气末较清楚、S1亢进、常伴有舒张期震颤

临床意义: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相对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二尖瓣开放不良时出现的相对性狭窄的舒张期杂音,称奥-弗杂音

l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器质性: 听诊特点:叹气样、可传至胸骨下端左侧或心尖部,前倾坐位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深呼气末屏住呼吸时最易听到,伴有A2减弱及周围血管征。

临床意义:常见于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粥样硬化 相对性: 听诊特点:杂音柔和,主动脉瓣区最清楚,伴A2亢进 临床意义:常见于高血压及主动脉或左心室扩张

40.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临床体征

病变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略向左移,中心性发绀 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部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心尖部较局限的递增型隆隆样

舒张中晚期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分

裂,肺动脉瓣区Graham

Steell 杂音,三尖瓣区

收缩期杂音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呈抬举性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后期亦可向右扩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

音,范围广泛,常向左

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

导,并可掩盖S1,P2亢

进、分裂,心尖部可有

S3

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

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

缩期杂音,向颈部传

导,可有收缩早期喷射

音,甚至S2逆分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呈抬举性,有水冲脉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明显呈靴型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

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

范围较广,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导,心尖部可有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也可有Austin-flint杂音,可有动脉枪击音及杜氏双重杂音

41.什么是舟状腹,板状腹,揉面感,液波震颤,移动性浊音,压痛反跳痛,阑尾点,胆囊点,墨菲氏征,蠕动波,振水音,胃泡鼓音区

l 舟状腹:患者前腹壁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脊和耻骨联合尤为显露,全腹呈舟状,称为舟状腹。

l 板状腹:急性胃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因炎症刺激腹膜引起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强直。

l 揉面感:结核性腹膜炎时,因炎症发展缓慢,对腹膜刺激不强且有腹膜增厚,肠管和肠系膜粘连,故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感的柔韧之感,不易压陷,称为揉面感。

l 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3000ml以上)是,贴于腹壁的手掌就可感到液波震颤或波动感。

l 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较多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时,如患者仰卧位,液体因重力作用多积聚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故叩诊腹中部呈鼓音,腹部两侧呈浊音;在患者侧卧位时,液体随之流动,叩诊上侧腹部转为鼓音,下侧腹部呈浊音。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比那栋的现象呈移动性浊音。

l 压痛反跳痛:触诊时,有浅入深进行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在检查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到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反跳痛的出现提示炎症已累及到腹膜壁层。

l 阑尾点:又称麦氏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

l 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是此处有明显压痛。

l 墨菲氏征:在深吸气是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为墨菲征。

l 蠕动波:胃肠蠕动过程中呈现出波浪式运动,称为蠕动波。

l 振水音:患者仰卧,医师用耳凑近患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微弯曲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患者上腹部,如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称为振水音。

l 胃泡鼓音区:位于左胸前下部肋缘上,呈半圆形,因胃底含气而形成,叩诊呈鼓音。

42.腹壁静脉血流方向,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如何变化

l 腹壁静脉血流方向: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医师用右手中指。1示指并拢紧压曲张的静脉,中指向上移动挤出血液;2放松中指,静脉不充盈,说明血流方向是自上而下,反之如静脉充盈,说明血流方向是自下而上;3如重复第1步放松示指,静脉充盈快,说明血流方向是自下而上。

上腔静脉梗阻:血流方向向下

l 腔静脉梗阻时血流方向: 下腔静脉梗阻:血流方向向上

门静脉受阻:血流方向正常

43.肝脏触诊内容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弛的瘦者于深吸气时可触及肝下缘,多在肋弓下1cm以内,剑突下如能触及肝左叶,多在3cm 以内。2岁以下小儿的肝脏相对较大,易触.及。正常肝脏质地柔软,边缘较薄,表面光滑,无压痛和叩击痛。触及肝脏后,应详细描述以下几点。

l 大小:记录肝脏大小,一般在平静呼吸时,测量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肝下缘垂直距离(以cm计),并注明以叩诊法叩出的肝上界位置。同时应测量前正中线剑突下至肝下缘垂直’距离。肝脏下移时,可触及肝下缘,但肝上界也相应下移,且肝上下径正常,见于腹壁松弛、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等导致的膈肌下降。肝肿大时,肝上界正常或升。高。病理性肝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肝肿大见于肝炎、脂肪肝、肝淤血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

等;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包括肝包虫病)、肝肿瘤等,并常能触及或看到局部膨隆。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

l 质地:肝脏质地一般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口唇;急性肝炎及脂肪肝时质地稍韧;慢性肝炎质韧,如触鼻尖;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硬,如触前额。肝脓肿或囊肿有积液时呈囊性感,大而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l 表面形态及边缘:触及肝脏时应注意其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整齐及厚薄。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肝炎、脂肪肝、肝淤血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边缘不整齐且较薄;肝癌、多囊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粗大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及肝包虫病表面呈大块状隆起。

l 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当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肿大被绷紧,则肝有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弥漫性轻度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局限性剧烈的压痛。

l 搏动:正常肝脏触不到搏动

l 肝区摩擦音

44.脾脏肿大的分度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 者为轻度肿大;超过3cm 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包块相区别。

45.泌尿系统疾病在腹壁上相应的压痛点有哪些

解剖部位 憔床意义

季肋点 也称前肾点。为第l0肋前端,右侧位置稍低,平肾盂

肾脏病变

上输尿管点 脐水平线腹直肌外缘 输尿管结石、结核、化脓性炎

中输尿管点 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 输尿管结石、结核、化脓性炎

肋脊点 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肋脊角)的顶点 肾盂炎、肾脓肿、。肾结

肋腰点第l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交角(肋腰角)

的顶点

肾盂炎、肾脓肿、肾结核

肋脊角背部第l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检查肾叩痛的位置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

46.腹部正常可触及的组织或器官:

腹直肌肌腱与腱划、腹主动脉、腰椎椎体与骶骨岬、横结肠、乙状结肠、盲肠

47.肝浊音界正常范围:

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右肩胛线

肝上界第5肋间第7肋间第10肋间

肝下界右季肋下缘第10肋骨不易叩出

右锁骨中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之间的距离约为9~11cm

上移:右肺不张、右肺纤维化、气腹、鼓肠

下移: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

扩大: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癌、多囊肝、膈下脓肿(肝脏并未增大)

缩小:急性坏死、晚期肝硬化、胃肠胀气

48.门静脉性肝硬化的临床体征:肝功能障碍的表现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l 肝功能障碍:早期——面色萎黄、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肝脏轻度肿大、质地

偏硬、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脾脏可触及

晚期——面色晦暗,皮肤、巩膜多有黄疸,男性患者乳房发育、压痛肝脏缩小变硬,表面呈结节状。

l 门静脉高压:腹水

经脉厕纸循环的建立与开放: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

直肠(痔)静脉丛曲张、

脐周腹壁浅静脉曲张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致全血细胞减少

49.什么叫杵状指、匙状甲?

l 杵状指:又称槌状指,指手指末端指节明显增宽、增厚,指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使指端背面的皮肤与指甲所构成的基底角等

于或大于180度。

l 匙状甲:又称反甲,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有条纹,似匙状。

50.浅反射包括哪些?

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51.深反射有哪些?(每个深反射的概念)

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霍夫曼征、阵挛(包括髌阵挛和踝阵挛)。

l 肱二头肌反射:医师以左手托扶患者屈曲的肘部,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右手用叩诊锤叩击左手拇指指甲,正常时出现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

l 肱三头肌反射:患者半屈肘关节,上臂稍外展,医师左手托扶患者肘部,右手用叩诊锤直接叩击尺骨鹰嘴突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附着处,正常时肱三头肌收缩,出现前臂伸展。

l 桡骨骨膜反射:医师左手托扶患者腕部,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用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正常时肱桡肌收缩,出现屈肘和前臂旋前。

l 膝反射:坐位检查时,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仰卧位检查时医师在其腘窝处托起下肢,使髋、膝关节屈曲,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之股四头肌腱,正常时出现小腿伸展。

l 踝反射:患者仰卧,下肢外旋外展,髋、膝关节稍屈曲,医师左手将患者足部背伸直成直角,右手用叩诊锤叩击跟腱,正常为腓肠肌收缩,出现足向跖面屈曲。

l 霍夫曼征:医师用左手托住患者的腕部,用右手示指和中指夹持患者中指,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用拇指快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如引起其余四指轻度掌屈反应为阳性。

l 髌阵挛: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师用拇指与示指掐住髌骨上缘,用力向下快速推动数次,并保持一定的推力,阳性反应为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使髌骨上下运动。

l 踝阵挛:患者仰卧,医师用左手托住腘窝,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右手紧贴患者脚掌,突然用力使踝关节持续过伸,阳性表现该足呈节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一、诊断学的定义 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 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

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 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 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3. 分子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从基因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得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得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得绝对浊音界就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得机理主要就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得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得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得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得心律失常就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得心律失常就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得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得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 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 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 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 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 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 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 5.基本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部分) 1. 主诉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记录主诉时,应包括患者感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若主诉包括几个症状,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通常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力求简明扼要,主诉要有显著地意向性,确切的主诉常可提供对某系统疾病的诊断线索。尽可能用患者自己的言辞,不用医师的诊断用语。 2. 现病史概念及包括内容 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现在所患疾病的最初症状、自开始到就诊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 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 2) 主要症状的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速的因素 3) 病因和诱因 4) 病情的发展和演变 5) 伴随症状 6) 诊治经过 7)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3. 问诊项目 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 4. 正常叩诊音的种类及其出现的部位 清音: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和致密度正常 浊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心脏或肝脏的部分)。病理状态下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所表现的叩诊音也为浊音。

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则见于肺空洞、气胸或气腹等 过清音: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常见于肺气肿 实音:生理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器官,如心脏、肝脏,病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 5. 测量体温的方法及其正常值 l 口腔(36.3°~37.2°) 水银柱甩到35°以下,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不用口腔呼吸(以免冷空气入口腔,影响口腔体温),测量五分钟后读数。 l 肛门(36.5°~37.7°) 患者取侧卧位,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肛表水银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肛门的一半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 l 腋下(36.3°~37°) 擦干腋窝汗液,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嘱患者用上臂将温度计夹紧,放置10分钟后读数。 6. 正常脉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频率为60-100次/分钟。儿童较快,婴幼儿可达130次/分钟,老年人较慢,女性较男性快。 脉率短绌:脉率少于同时计数的心率,称为脉率短绌 7. 高血压: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j即为高血压 8. 概念题1 l 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有时面部与发际多汗,口唇干燥,呼吸急促,表情痛苦,有时鼻翼煽动,口唇疱疹。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l 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或苍白无华,双目无神,表情淡漠等。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变、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l 甲亢面容: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呈惊恐状,兴奋不安,烦躁易怒。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l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 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诊断学基础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4.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节律绝对不齐。见于房颤、频发早搏。 15.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5 mmHg。 16.高血压: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三次非同日血压的收缩压值达到或超过140 mmHg 和(或)舒张压达到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 17.高血压的分级: 18.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19. 皮下出血根据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着隆起称为血肿。 20.正常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21.正常瞳孔: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孔洞,正常直径为3~4mm。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 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西医诊断学基础

西医诊断学基础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医学诊断学知识重点汇总

医学诊断学知识重点汇总 14.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心脏杂音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子啊心脏收缩或舒张时,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震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具体机制时:1.血流加速;2.瓣膜开放口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3.瓣膜关闭不全;4.异常血流通道;5.心脏结构异常;6.大血管瘤扩张 2.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为;⑴①钠与水的潞留如继发性醛固朗增多症等⑵;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有心衰竭等(3)②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等;(4)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通常继发于血清白蛋白减少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5)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如丝虫病或血栓性静脉炎等。 15.二尖瓣分裂的常见形式和临床意义 分为1.生理性分裂,多数人可见,尤其是青少年;2.通常分裂,时临床最常见的第二心音分裂,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到阻滞、肺动脉狭窄、二尖瓣狭窄等引起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的疾病或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等引起主动脉瓣提前关闭的疾病;3.个固定分裂,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4.反常分裂,又称逆分裂,时病理性体征,见于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也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高血压时。 16.引起腹部隆起的常见原因:腹腔积液,腹内积气,腹内巨大肿块。 17.简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体格检查特点 答;1、视诊:颜面苍白,点动运动,musset 氏征,颈动脉搏动增强,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毛细血管搏动;2、触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有水冲脉;3、叩诊: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凹陷,呈靴型;4、听诊:心尖区S1减弱,主动脉瓣区A2减弱,主动脉瓣听可听到舒张期叹气样杂音,有相对二尖瓣狭窄时,心尖部出现Austin-Flint杂音,可有枪击音和杜氏二重音 24.期前收缩的听诊特点和心电图特点 答:听诊特点:在规则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较长间歇,S1明显增强,S2明显减弱。 心电图特点:1.提前出现的一个异位节律;2.常因干扰下一个心动周期的正常心律而出现一段较长的代偿间歇。 25.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 答:1.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以V1导联最为明显;2.心房颤动波的频率为350——360次/分;3.心室律绝对不规则;4.QRS波一般不增宽 26. 腹部常用触诊法和适应症 触诊方法:(1)浅触诊法:用以检查腹壁的紧张度及有无压痛、肿块、搏动感;(2)深部滑行触诊法:用以检查腹腔脏器或肿块,触诊肝脾时尤其注意与呼吸运动的配合;(3)双手触诊法:主要用于肾的触诊,也可用于脾触诊;(4)深压触诊法:用于检查压痛及反跳痛;(5)冲击触诊法:用于有腹水的病人检查腹腔内肿大的脏器或肿块;(6)钩指触诊法:适于腹壁薄软者和儿童 27.试述心肌梗塞各期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呈规律性演变:①早期(超急性期):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斜型抬高,尚未出现异常Q波,仅持续数小时。②急性期:高耸T波开始降低,出现异常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继而下降;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持续数小时至数周。③近期(亚急性期):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Q波持续存在,倒置T波逐渐变浅。持续数周至数月。④陈旧期(愈合期):心梗后3~6月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留下坏死的Q波。 28.腹壁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 腹壁静脉曲张常见于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有侧枝循环形成时,此时腹壁静脉可显而易见或迂曲变粗。(正常时脐水平线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下向上经胸壁静脉和腋静脉而竟如上腔静脉,脐水平线以下的腹壁静脉自上向下经大隐静脉而流入下腔静脉。)门静脉阻塞有门脉高压时,腹壁曲张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血液经脐静脉孔而入腹壁浅静脉向四方流。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及购买大部分在腹壁两侧,有时在臀部及股部外侧,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向上流;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转向下方。 18.在平静时,病人颈动脉搏动明显增强应考虑什么病?机理是什么? 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等 主要是由于脉压增大所致 19.体温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测量前未将体温计的汞柱甩到36以下; 2)采用腋测法时肢体未能将体温计夹紧; 3)检测局部存在有冷热物品或刺激。 20.皮肤弹性减弱见:长期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脱水者。此外年老者亦可见皮肤弹性减弱。 21.水肿分为三度: 1)轻度水肿: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出现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 2)中度水肿: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较深的或的组织下陷,平复较慢; 3)重度水肿: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此外,胸腔、腹腔等浆膜腔内可见积液,外阴 部亦可见严重水肿。 22.桶状胸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 为胸廓前后径增加,有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或超过左右径,故呈圆桶状。肋骨的斜度变小,其与脊柱的夹角常大于450。肋间隙增宽且饱满。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时改变不明显。见于严重肺气肿,老年或矮胖体形者。 23.气胸和胸腔积液的鉴别 (1)相同点: 视诊:均有呼吸急促,发绀,肋间隙膨胀,呼吸动度减弱,肋间隙饱满和膨隆 触诊:患侧呼吸运动度减弱,心尖搏动和气管向健侧移,语音震颤减弱,脉率增快; 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2)不同点:叩诊气胸呈鼓音,胸腔积液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胸腔积液上方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胸语音及羊鸣音,有时出现胸膜摩擦音。 16.影响心尖搏动位置改变的病理因素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①横膈位置的影响:如大量腹水、腹腔肿瘤等使心尖搏动外移。 ②纵膈位置的影响:一侧胸膜增厚或肺不张,心尖搏动移向健侧。 ③心脏增大:右心室增大时向左移位,左心室增大时向左下移位。 ④先天性右位心:心尖搏动位于右侧与正常心尖搏动相对应的部位。 23简述腹部触诊的内容 (1)腹壁紧张度;(2)压痛及反跳痛;(3)脏器触诊:肝脏、胆囊、脾脏、肾脏、膀胱、胰腺;(4)腹部包块:正常腹部可触及的包块及异常包块;(5)液波震颤;(6)振水音 23.肝脏的触诊内容:1.大小:肝界的范围;2.质地:软、韧、硬;3.表面状态和边缘是否整齐;4.压痛:炎症和肝肿大时有压痛,肝

西医诊断学基础

西医诊断学基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西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一、血常规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减少――贫血 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1; 淋巴0.2-0.4;单核0.03-0.08 1、中性粒 (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线及放射性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 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 2、嗜酸粒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皮肤病) 寄生虫病; 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粒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淋巴细胞 (1)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 某些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增多:生理性;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 成人:0.005-0.015,绝对值24-84;新生儿:0.03-0.06 1、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 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 (2)损伤及坏死,心梗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 (5)贫血 二、骨髓检查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 三、血小板 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1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西医诊断学重点汇总

绪论 名解 体征: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的可觉察的改变。 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第二章 一、问诊的内容(8个) 1、一般项目 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系统回顾 6、个人史 7、婚姻史 8、月经史: 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现病史: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和演变5、伴随病状6、诊治经过7、病情中的一般情况。 二、主诉的名解: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第四章 发热 一、正常体温的值36~37 二、病因和分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2)非感染性发热如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4、皮肤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发热的分度分为三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度以上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身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水肿 咳嗽和咳痰 【临床表现】

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少痰为干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为湿性咳嗽 咳嗽的音色:咳嗽声音嘶哑为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鸡鸣样咳嗽见于百日咳;金属音见于纵膈肿瘤和主动脉瘤和支气管癌;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痰的性质:恶臭痰厌氧菌感染;铁锈谈为肺炎球菌肺炎;黄绿色或翠绿色痰为铜绿假单细胞;痰白粘稠且牵拉成丝为真菌;稀薄浆液中含粉皮样物为刺球幼病;粉红色泡沫痰为肺水肿 【伴随症状】 1、咳嗽伴发热为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 2、伴胸痛为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 3、伴呼吸困难为喉水肿,气胸和肺淤血等 4、伴咳血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癌 5、杵指状为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和支气管肺癌和脓胸 咯血 咯血量的大小500ml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咳血100~500ml为大量。 呼吸困难 一、类型有哪些如肺源性呼吸困难等 类型: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二、特别注意肺源性和心源性呼吸困难 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吸气费力,可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见于喉部,气管,支气管的狭窄与诸塞 2、呼气性呼吸困难特点吸气费力,吸气缓慢,吸气时间延长。原因是肺泡弹性减弱或小支气管痉挛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堵塞性气肿支气管哮喘 3、混合性呼吸困难原因肺和胸膜病变特点吸气和呼气均感到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深度变浅伴呼吸音异常或病理性呼吸音。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栓塞,气胸,广泛性胸膜增厚等。 心源性呼吸困难 见于左心衰原因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 机制:1、肺淤血2、肺泡张力增高,刺激牵拉感受器 3、肺泡弹性减低4 、肺循环压力增高 黄疸 一、1正常值总胆红素(TB)1.7~17.1Umol\L,CB 0~3.42umol/L UCB 1.7~13.68umol/L 二、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堵塞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意识障碍 一、 二、临床表现有五种 (1)嗜睡:能被唤醒能做出回答和反应但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发生障碍 (3)昏睡:不易被唤醒在强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 (4)昏迷:1、轻度昏迷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可作出防御。 2、中度昏迷对剧烈刺激可作出防御反应,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对各种刺激无反应。 (5)谵妄: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失调状态。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总2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重点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细目一发热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各种病原微生物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二、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39℃,24小时内波动范围>2℃,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几天后规律 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胸痛的诱因与缓解因素 1)心绞痛常因劳累、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而诱发,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而对心肌梗死的胸痛无效. 2)心脏神经症的胸痛在体力活动后反而减轻。 3)反流性食管炎的胸骨后烧灼痛,在服用抗酸剂后减轻或消失。 细目四腹痛 1.内脏性腹痛:①部位不确切;②疼痛感觉模糊;③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2。躯体性腹痛:①起病急程度重,②持续剧烈痛;③定位明确;随体位、咳嗽变化加重;④腹膜刺激征阳性3.牵涉痛:①定位明确;②疼痛剧烈;③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