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整体设计

考古学整体设计

《考古学通论》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

所属系部:师范教育与艺术系

制定人:陈涛吉

制定时间: 2014年02月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学分:学时:72

授课时间:一年级上学期授课对象:高职文物鉴定

课程类型:必修课

先修课程:中国青铜器后续课程:历史文化纪年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考古学通论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考古学以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由考古调查和发掘所得的实物资料及其时空关系来复原和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它承担着研究史前史的全部责任和历史时期古代史的部分责任。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明确实物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之一,为今后能较好地利用考古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奠定基础;运用历史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文物意识,养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

根据考古学在史学研究中承担的任务,本课程在实际讲授中,侧重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各时代考古的讲授。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考古学基本理论,学生能了解考古的历史和未来,根据基础知识测试,确立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2. 通过完成考古学基本理论学习,学生能学习文物、考古的相关历史知识,根据详实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展其胸怀,提高学生的

历史责任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3. 通过各时期考古学的研究,学生能具备良好的历史唯物主义鉴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优越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 通过完成考古艺术欣赏,学生能具备古代文物艺术欣赏能力。

5 通过各时期历史考古学习,学生能掌握考古发展、演变的规律,能正确认识考古现象;能明确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系;能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的有序传承。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内涵、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

三、课程内容设计:

序号模块(或子模块)名称学时

1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8

2 旧石器、新时期时代考古8

3 夏商周考古12

4 秦汉考古12

5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考古16

6

宋元明考古16

合计72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编号能力训练项

目名称

子项目编号、名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训练方式、手

段及步骤

可展

示的

结果

1 考古学的基

本理论和研

究方法

1-1 、

什么是考古学

明确考古学的研

究范围

1.了解考古学的意义。

2.明确考古学的重要性和研究

范围,讨论

图片

分析1-2、

考古学的基本

理论和研究方

学会地层学、年代

学的具体应用

1. 了解地层学的意义。

2、明确地层学、年代学的重要

性。

讨论

图片

分析

2 旧石器、新时

期时代考古

2-1、

旧石器时代考

2-2新时期时代

考古

能结合历史分析

旧石器、新时期时

代的现实意义

掌握旧石器、新时期时代基本特

分析讨论

图片

分析

3 夏商周考古3-1、

夏商周考古的

基本特点和主

要考古文化遗

熟识夏商周历史

演变

1、了解夏商周考古的基本特点。

2、了解夏商周主要考古文化遗

分析讨论

图片

分析

3-2、

青铜时代的概

念和中国青铜

时代

熟识青铜及其时

代特征

掌握青铜及其时代特征以及青

铜器主要类别

理论讲解

图片

分析

3-3、

商代考古

熟识商代历史演

1、掌握商代考古的分期和特征

2、了解主要城址: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

3.墓葬与人殉人祭

4.占卜

理论讲解

图片

分析

3-4、

西周考古、东周(春秋战国)考古熟识周历史发展

演变

1.周代考古的分期和特征

2.重要遗址和建筑

3.墓葬

理论讲解

图片

分析

4 秦汉考古4-1、

秦代考古

熟识秦代历史发

展演变

1.咸阳都城遗址

2.秦始皇陵

3.重要遗物

理论讲解

演示

活动

4-2、

汉代考古

熟识汉代历史发

展演变

1.汉代都城遗址

西汉长安城遗址、东汉洛阳城

遗址

2.汉代墓葬

3.冶铁技术的发展与铁器

4.货币、铜镜、漆器

理论讲解

演示

活动

5 魏晋南北朝

至隋唐考古

5-1、城址

能正确认识各时

代城址的形制特

1.北魏洛阳城

2.隋大兴唐长安城

3.隋唐洛阳城

讲解、分析

回答

问题5-2、墓葬

能正确认识各时

代墓葬的形制特

1.魏晋北朝墓葬

2.魏晋南朝墓葬

3.隋唐墓葬

讲解、分析

回答

问题5-3、瓷器

能正确认识瓷窑

与瓷器的时代特

1.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3.隋唐瓷器

讲解、分析

回答

问题

5-4、

货币与铜镜

能正确认识各时

代货币与铜镜的

形制特点

1、货币。

2、铜镜。

讲解、分析

回答

问题

5-5、

石窟寺艺术

能正确认识石窟

寺艺术特征

1.石窟寺艺术的传入和分布

2.石窟寺艺术的题材

3.石窟寺艺术的分期

讲解、分析

回答

问题

6 宋元明考古6-1、

都城遗址

能正确认识各时

代城址的形制特

1.北宋汴梁城

2.元大都

3.明北京城

讲解讨论作业6-2、墓葬

能正确认识各时

代墓葬的形制特

1.宋代墓葬

2.辽、金、元墓葬

3.明代墓葬

讲解讨论作业

6-3、

瓷窑与瓷器

能正确认识瓷窑

与瓷器的时代特

1.宋元瓷器

2.明代瓷器

讲解讨论作业

6 宋元明考古6-4、

宋代的石窟寺

艺术

能正确认识宋代

的石窟寺艺术特

1.宋代的石窟寺艺术讲解讨论

回答

问题

五、课程进程表

第×次周

单元

标题

项目编号

能/知

目标

师生

活动

1 2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

和研究方法1-1什么是考古学

1.了解考古学的意义。

2.明确考古学的重要性和研究范

演示、讨论

2 6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

和研究方法1-2学会地层学、年代学的具

体应用

1. 了解地层学的意义。

2、明确地层学、年代学的重要性。

演示、讨论

3 2

旧石器、新时期时

代考古2-1、

旧石器时代考古掌握旧石器基本特征演示、讨论

4 2

旧石器、新时期时

代考古2-1、

旧石器时代考古掌握旧石器基本特征演示、讨论

5 2

旧石器、新时期时

代考古2-2、

新石器时代考古掌握新石器基本特征演示、讨论

6 2

旧石器、新时期时

代考古2-2、

新石器时代考古

掌握新石器基本特征演示、讨论

7 2 夏商周考古

3-1、夏商周考古的基本特点

和主要考古文化遗存熟识夏商周历史演变及其考古遗

演示、讨论

8 2 夏商周考古

3-1、夏商周考古的基本特点

和主要考古文化遗存熟识夏商周历史演变及其考古遗

演示、讨论

9 2 夏商周考古3-2、青铜时代的概念和中国

青铜时代

掌握青铜及其时代特征以及青铜

器主要类别

10 2 夏商周考古3-2、青铜时代的概念和中国

青铜时代

掌握青铜及其时代特征以及青铜

器主要类别

赏析、讨论

11 2 夏商周考古3-3、商代考古1、掌握商代考古的分期和特征

2、了解主要城址: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

3.墓葬与人殉人祭

4.占卜

赏析、讨论

12 2 夏商周考古

3-4西周考古、东周(春秋战

国)考古1.周代考古的分期和特征

2.重要遗址和建筑

3.墓葬

赏析、讨论

13 2 秦汉考古4-1、

秦代考古

1.咸阳都城遗址

2.秦始皇陵

3.重要遗物

讨论、演示

14 2 秦汉考古4-2、

汉代考古

1.汉代都城遗址讲解、讨论

西汉长安城遗址、

15 2 秦汉考古4-2、

汉代考古

1、东汉洛阳城遗址

讲解、案例

分析

16 2 秦汉考古4-2、

汉代考古

2.汉代墓葬赏析、讨论

17 2 秦汉考古4-2、

汉代考古

3.冶铁技术的发展与铁器赏析、讨论

18 2 秦汉考古4-2、

汉代考古

4.货币、铜镜、漆器略赏析、讨论

19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5-1、城址

1.北魏洛阳城

2.隋大兴唐长安城

赏析、讨论

20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

5-1、城址3.隋唐洛阳城赏析、讨论

21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5-2、墓葬

1.魏晋北朝墓葬

2.魏晋南朝墓葬

赏析、讨论

22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

5-2、墓葬3.隋唐墓葬赏析、讨论

23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5-3、瓷器

1.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讲解、讨论

24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

5-3、瓷器3.隋唐瓷器讲解、讨论

25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5-4、货币与铜镜

1、货币。

2、铜镜。

讲解、讨论

26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考古5-5、石窟寺艺术

1.石窟寺艺术的传入和分布

2.石窟寺艺术的题材

3.石窟寺艺术的分期

讲解、讨论

27 2 宋元明考古

6-1、

都城遗址

1.北宋汴梁城讲解、讨论

28 2 宋元明考古

6-1、

都城遗址2.元大都

3.明北京城

赏析、讨论

29 2 宋元明考古6-2、墓葬1.宋代墓葬讲解、讨论

2.辽、金、元墓葬

30 2 宋元明考古6-2、墓葬3.明代墓葬讲解、讨论

1.宋元瓷器

讲解、讨论31 2 宋元明考古6-3、瓷器

2.明代瓷器

32 2 宋元明考古6-4、石窟寺艺术1.宋代的石窟寺艺术讲解、讨论

33 2 复习考试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由于本课程直观性、实践性很强,因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尤为重要。

1.利用历史文化学院文物陈列室进行教学

2.外出参观见习一次考古发掘现场或遗址博物馆

七、考核方案

本课程考核采用100分制,具体考核内容、方式如下:

1. 考勤与作业。20分

2. 课堂表现。20分

3. 期末考试。60分

八、教学材料

教材:

参考书:

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

于海广等:《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虚的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年。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中国文物信息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19024379.html,

中国考古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19024379.html,/

中国国家博物馆:

https://www.doczj.com/doc/ee19024379.html,/gb/home/index.htm 故宫博物院:

https://www.doczj.com/doc/ee19024379.html,

11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西周青铜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保护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览有感 【摘要】西周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铭文方面相比于商代都有很大的进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的特征。大学生应认识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对文化遗产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关键字】西周青铜器文化特点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西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文化反映了青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的特征。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且西周青铜器所反映出的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与艺术情趣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在认清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地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让他们散发出更持久、更灿烂的光芒。 一、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青铜器不仅成了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周时期。其中,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

室内设计2理论

1.室内环境设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对自身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不断追求 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设计审美创造活动。室内环境的设计发展史,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民族历史文脉的基本特征。 2.室内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它是为了实践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一门 学科,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并反映和体现着社会发展至一个时期的艺术审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3.室内环境设计的中心原则是“以人为本”。 4.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室内设计师应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要充分满足 室内环境的使用者(审美主体)的审美要求,研究审美主体的意志、性格、趣味、审美心理等因素,这应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中心原则,也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 5.室内环境设计的初始阶段——原始“巢居”与“穴居”。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吕思勉先生 说“人类藏身,古有两法,一居树上,一居穴中”。古人利用邻近的两棵大树的主干为支柱,在上面构筑类似窝棚的简陋栖身之地,考古学家称之为“构木为巢”。 6.中国宫殿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7.西汉以前已经有“一堂二内”的居民形式了。何为“一堂二内”?《汉书》张晏注曰: “二内,二房也。”《说文》释房曰“房,室在旁也。” 8.古代“一堂二内”的居民房型的优点?.. ①面积尺寸符合人的基本使用功能。②满足人们居住私密性要求,尊重了人的生理和心 理特性,一明两暗。③获取良好的光照与通风,堂屋与两侧内室都可以在前后檐自由开窗,取得良好的光照条件,并形成过堂风,符合人的健康需求。④房型构造有利于组群的整体布局。 9.在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室内设计中,出现了几种设计风格的倾向:⑴传统型⑵折 中型⑶引进型⑷民俗型 10.新中国成立后的室内设计风格:⑴从四个发展阶段来看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的室内设计风格: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新政权的经济财力十分困难,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第二阶段,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时,政务院决定在北京修建反映新中国气象的国庆工程,这项计划也包括了当时闻名的“十大建筑” 项目。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室内设计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为政治服务,逐渐走向了以研究室内设计的审美主体“人”为主要课题。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能用、够用、好用” 提高到追求“舒适、安逸、美观、情调”的室内设计高度上。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室内设计风格出现了新趋势。一是回归自然。二是在设计上反映个性化。三是强调设计高度现代化,把室内设计与当前的现代化科学文明技术相结合,使声、光、热、色、质等高度统一。四是设计弘扬民族特色的涉外服务室内空间环境。五是探寻人性化的设计意念。越是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就越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心理需求,研究人的心理平衡点,让人们在喧嚣匆忙中,置身于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建筑空间里。六是室内生态化设计。上述新趋势多偏向于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11.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设计一般是考虑与建筑风格的统一,而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的设计 却改变了这一切。 12.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着重在强烈感情的表现,而不像鼎盛时期文艺复兴以前那样的严肃、 含蓄。 13.“洛可可”从法语“rocaille”而来,愿意是指“贝克装饰”,以此命名的艺术风格,其

设计方法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方法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设计方法学是一门研究其设计及其规律、设计的程序及设计中的思维和 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设计方法学是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设计的战略进 程和设计方法、手段的战术问题,同时这门学科也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我 们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于建筑的室内外的环 境空间的设计,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综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设 计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 学科,而近年来设计方法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愈发增多,环境艺术设计 也要讲究设计方法学,通过对比验证,更多的创造性的对设计提出方案和构思思考,了解设计过程,了解熟悉与设计相关的条件和限制等,使设计结果更加完美。 关键词:设计方法学;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方法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方法学 1.1 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综合学科,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设备和 空间的环境的艺术设计学科。20世纪80年代前这一学科称为室内艺术设计,主 要是指建筑物的内外部布置和装修,以塑造一个好看的居住、生活的空间为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概念,已经不能太适应发展的实际需求,因为设计的 相应的领域已不再局限于室内或者室外的空间,而是扩大到室外空间的整体设计、大型的单元环境设计、一个地区或城市环境的整体设计等多方面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摆放、造型等设计 语言,进行一定的组织空间、围合的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立面、地面、 门窗、棚顶)进行艺术处理(色彩、形态和质地等),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 境呈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或者植物花卉、水、小品、雕塑等配置,来 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艺术的学科中的一员,其建筑作为整个空间环境的主体,是环境艺术的载体,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建筑的主体空间,其艺术设 计的风格形成和变化,同建筑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环境艺术是人为创造的, 是人类生活艺术化的生存环境空间。 1.2 设计方法学的认识 设计方法学这门学科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在设计的各行各业我们都需要 一定的设计方法,环艺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广义的讲,设计就是创造新的 事物;而具体的讲,设计师是在从事着创造性的劳动,只是各个行业会有不同的 创造方法和形式。艺术是客观的物象在人主观的意识中的形式再现,而设计则是 在客观环境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下的物化,同时物质化了的产品本身也推动着人类 社会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在对主观意识下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创造 的时候不能规避产品的定义,设计方法学则是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总的计划的 方法,而产品是满足人们功能需求与生活方式的东西,由于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多 工艺、多学科技术的特征,都需要相应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来解决,那么设计 方法就是这些领域的理论化指导思想。 二、设计方法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指的就是金字塔。金字塔可以说是一种奇观,它在 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眼中无处不在。当人们想到古埃及,金字塔便会脑海中浮现。也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据说在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1600年期间,古埃及的法老大量建造了这样的金字塔,这些金字塔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在古埃及,金字塔是用来储存大量农业商品和对上帝的尊敬,这是古埃及人对 上帝的供奉。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是由完美的尺寸块如大豆大小的石头堆砌而成,金字塔也是融合了整体设计和工程技术的完美融合,能够抗湿气的金字塔也为人们带来了惊讶。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一般以三层棱锥形状来构建,最考古学家 考察发现由以海南的克己的金字塔,它的底边约为230米,高度约145米,体积約为2.5亿立方米,至少有2.3万块花岗岩和黄砂岩砖组成。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金字塔,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此外,法老采用小型金字塔来储存农业商品,象征农业对古埃及社会的重要性。 而金字塔也因其形状独特而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一般来说,金字塔也承载着深 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古埃及的宗教、传说以及法老们的想象,而且金字塔的典礼为人们所熟知,龙柱、马赛克瓷和象征性图案均可以看到,金字塔象征着古埃及人的神圣和博大精深的智慧。 此外,金字塔的设计也令人驻足,一般来说,金字塔的基底要大于顶部,以此 来非常稳固,而且金字塔的顶部也为尖顶,以此来减少重心,使金字塔更加安全,而且金字塔内部设有书院、殿堂等地方,供法老重要内容的储存。同时,金字塔也可以储存许多和古埃及文化密切相关的实物,如海报、饰品等。 所以,金字塔不仅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同时也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而这些信息又引出研究西方古代文明智慧象征意义,故使金字塔成为古埃及文明研究的十分重要的重点。同时,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金字塔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方面,都具有极其优异的社会性价值。 在科学文化面前,金字塔也拥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令人叹服的科技文化进步, 它的文化特点、建筑技术和宗教仪式等,都体现着古埃及文化的深厚底蕴,它可以使人们学到古埃及人唯美的思想,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因此,“新世界七大奇迹---金字塔”,确实是古埃及文化和古代文明的一份奇特礼物,一座永恒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应用,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考 古发掘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和遗址需要进行保护和保留,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展示。而文 物的整体提取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能够帮助考古学家将文物整体取出 并保存完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本文将介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 取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一、整体提取技术的应用 1. 整体提取技术是指在考古发掘现场将文物从土壤中完整地提取出来的技术。这项 技术主要应用于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如古墓葬、古建筑、古陶器等。在进行整 体提取时,考古学家需要根据文物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以达到最 好的提取效果。 2. 整体提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城市中心还是农村偏远地区的考古 发掘现场,都可以看到这项技术的应用。古代城市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常常需要整体提取 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在古墓葬的发掘中,也需要将整个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整体提取出来。这些工作都需要考古学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整体提取技术的意义 1. 保护文物的完整性。整体提取技术可以避免因经验不足或操作不慎而导致文物破 损或遗失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对于一些脆弱的文物,如古代陶器、纸质文物等,更是需要 进行整体提取,以免造成意外损坏。 2. 保存文物的真实性。文物的整体提取可以保持文物在原墓葬或遗址中的原始状态,避免因出土后移动、分拆等操作而破坏文物的原始特征。这对于后续的研究和展示是非常 重要的,因为只有保留文物的真实状态,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文化。 3. 促进考古研究的深入发展。整体提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 更多的原始材料和数据。通过对整体提取的文物进行细致的清理、鉴定和分类,可以为考 古学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线索,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整体提取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 1. 调查和分析。考古学家首先需要对文物所在的遗址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 文物的类型、特点和所处环境等情况,为后续的整体提取工作做好准备。 2. 策划和设计。基于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考古学家需要制定整体提取的具体方案和 设计方案,包括提取工具、操作流程、文物保护措施等,确保整体提取工作的顺利进行。

考古论坛活动方案策划

考古论坛活动方案策划 一、活动背景分析 1.1 考古论坛的意义 考古论坛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考古学家、历史爱好者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专业的交流与分享的机会。通过论坛活动,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业者和爱好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考古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丰富社会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1.2 活动背景和目的 考古论坛活动旨在为广大考古学者、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促进学术合作和研究成果的交流。通过举办这样的论坛活动,可以不断提升考古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二、活动目标 2.1 主要目标 - 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考古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提高考古研究和保护水平。 2.2 具体目标 - 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论坛活动提供专业的交流与分享; - 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提高论坛的知名度和学术品质; - 探讨前沿的研究课题,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 推介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发展。 三、活动方案 3.1 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论坛活动预计在明年的六月份举行,为期两天 地点:选择一家高端酒店作为活动举办地,需拥有大型会议厅和配套的功能设施。 3.2 活动内容 (1)开幕式

该活动的开幕式是论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开幕式的主题和嘉宾。开幕式应以庄重、简洁、精彩的方式进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展现论坛活动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 (2)专题演讲 安排国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和学者发表专题演讲,并组织相关学术圆桌会议,以探讨前沿 的研究课题和交流学术成果。演讲和会议的主题应涵盖考古学的不同领域和研究方向,吸 引广大专家学者和听众参与。 (3)论坛展览 为参会的考古机构、学术机构和企业提供论坛展览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产品和 服务。展览应根据论坛的主题和特色,选择合适的展品和展示形式。论坛组委会要严格把 控展览的质量和专业性。 (4)专题讨论与研讨会 在论坛期间,安排一些专题讨论与研讨会,以促进与会人员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学术合作。 这些研讨会可以由组委会或参会人员自行组织,讨论不同的研究课题和问题,提出解决方 案和建议。 (5)考古学术报告会 邀请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和研究者参加报告会,通过报告和讨论,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报告会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实用性,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和期望。 (6)闭幕式 闭幕式是论坛活动的结束和总结部分,组委会应在闭幕式上向参会人员致谢并对论坛活动 的成效进行总结。同时,表彰和颁发论坛期间的优秀论文和研究成果,激励学者和研究者 继续贡献。 3.3 宣传推广 为了提高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委会应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宣 传推广: - 网络宣传:利用社交媒体、考古学网站和专业论坛等渠道,发布活动宣传信息,吸引更 多的目标听众。 - 媒体合作:与相关的新闻媒体和杂志合作,发布新闻报道和活动预告,增加活动的曝光率。 - 学术机构合作:与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合作,互相宣传和推广,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博物馆学概论

《博物馆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博物馆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物爱惜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打算课时:36,包括一次教学参观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魏女 七、课程简介: 《博物馆学概论》是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时期的平台课程,由“博物馆学的大体理论”、“博物馆的进展简史”和“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三部份组成。教学的重点在于“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为了突出重点,将前两部份内容合为一章,课时为10,后一部份共有五章,课时为26。其中第五章为选学内容。在第四章讲完后,配合课程内容,安排一次陕西省境内的博物馆学教学参观。 八、课程的要紧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博物馆与博物馆学(10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概念 二、博物馆的要素与特点 三、博物馆的性质与功能 四、博物馆的类型 第二节什么是博物馆学 一、博物馆学的概念 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 三、博物馆学进展简史 四、博物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博物馆进展简史 一、世界博物馆简史 二、中国博物馆简史 第一章课后试探题:

1.中国与国际通行的博物馆概念有哪些不同? 2.博物馆的要素和特点各是什么? 3.中外博物馆在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 4.简述国际博物馆经常使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形。 5.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6.比较中外博物馆产生的缘故。 7.中、外博物馆进展时期的划分及要紧特点。 第二章博物馆的藏品(10个课时) 第一节关于藏品 一、藏品的概念 二、藏品的特点 三、藏品的作用 第二节藏品征集 一、藏品征集的意义 二、藏品征集的原那么 三、藏品征集的途径 四、藏品征集的要求 第三节藏品治理 一、藏品治理的目的和要求 二、藏品治理的内容 第四节藏品爱惜 一、藏品爱惜的概念和必要性 二、藏品爱惜的大体内容 三、藏品爱惜的原那么 四、藏品爱惜的要紧方式 第五节藏品鉴定 一、藏品鉴定的历史 二、藏品鉴定的内容 三、藏品鉴定的方式 第二章课后试探题:

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实践

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实践 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实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保护和利用考古遗址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西安蕴藏着丰富的考古遗址资源,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实践,探讨如何将这些遗址融入城市规划,并提供给公众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 首先,在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尊重遗址原貌,保留并修复现存的遗迹,力求还原历史风貌,给予公众一个真实感受。同时,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保留的遗址,可以通过建造仿古建筑或者遗址展示馆等形式,将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给公众。这要求景观规划设计师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考古成果,并与考古学家密切合作。 其次,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遗址之间的联系和整体布局。西安作为一个历史名城,遗址分布较为密集,如何将这些遗址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凸显历史文化价值,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步道、景观节点等元素,引导游客在遗址间流动,并加入一些视觉组合设计,如远景、近景、对景等元素,增强游客体验和感知。 此外,景观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适应环境和可持续性。对于一些位于城市繁华地带的考古遗址,设计时需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避免与现有建筑物的冲突。同时,要考虑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合理的绿化布局和水系规划,并引入可再

生能源等先进技术,以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要注重公众参与和教育。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景观空间,更是一个传承历史和文化的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公众在参观中的参与度,可以通过设置开放式的场所、互动设备和解说牌等方式,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并参与其中。此外,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和展览,也能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情。 总之,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实践,需要综合考虑遗址保护、环境适应、可持续性和公众参与等因素。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一个丰富、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游览体验,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西安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合理设置步道、景观节点等元素,并加入视觉组合设计,以增强游客体验和感知。同时,注重环境适应和可持续性,避免与周边建筑冲突,设计绿化布局和水系规划,并引入可再生能源等先进技术。另外,要重视公众参与和教育,设置开放式场所、互动设备和解说牌,组织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情。通过综合考虑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和公众参与等因素,将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丰富、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游览体验,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美术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民间美术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市场的进一步增强,民间艺术如何才能在当前的文化 体系中充分发挥其传统定义和现代价值,实现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也是民间艺术 创作者和研究人员值得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文化是民族性的,各民族都有自己 的文化艺术特色;文化和艺术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 缺少的色彩。值得思考的是,各族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如何能够保持其文化艺术个 性和特点,并得到公众的认可。如何使现有的民间艺术找到突破口,融入世界文 化体系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民间美术;室内装饰设计;运用 1民间美术图式的价值 1.1民间美术图式的历史价值 许多类型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民间艺术图式记录了一定的伦理 观念和民俗习惯,是当年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当地文化和流动历史文化的证据。 现阶段,许多考古学家、艺术大师和民间艺术爱好者不仅对外探索民间艺术图式,而且对民间艺术图样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科学研究。他们通过民间艺术作品科学 地研究了民间艺术图式的建立和发展历史,把握了民间艺术过去的辉煌;根据对 民间艺术图式的思考发展过程,分析了当今民间艺术衰落的主要原因,也为探索 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途径提供了参考。 1.2民间美术图式的文化价值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民间艺术图式所展示的 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族奋斗精神的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中西方文 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欧洲文化对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果我们对此漠不关心,民间文化最终会衰落,以民间艺术代表的传统文化

古埃及法老坦卡蒙墓发现

古埃及法老坦卡蒙墓发现 古埃及一直以来都是令人着迷的文明之一,其独特的法老文化和壮 丽的金字塔群让人们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近日,考古学 家在埃及一座古墓中惊喜地发现了法老坦卡蒙的墓地,这一发现引起 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坦卡蒙(Tutankhamun)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他于公 元前1332年至公元前1323年在位。虽然他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但他 的墓地却成为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坦卡蒙的坟墓位于 尼罗河西岸的瓦利代王谷,这个地区曾经是古埃及统治者选择安葬的 重要地点。 考古学家进入坦卡蒙的墓地后,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扇巨大的 王陵门。门上绘制着坦卡蒙的形象以及各种宝物,整体设计格外精美。门后是一条长廊,两旁的墓室中存放着坦卡蒙的陪葬品和其他随葬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金面具。 金面具是坦卡蒙墓发现中最著名的文物之一,这件面具是用纯金打 造的,镶嵌着宝石和贵金属。面具精细雕刻,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坦卡 蒙的面容和特征,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这件面具的发现使得 坦卡蒙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也为研究古埃及文明提供了重要的 线索和资料。 随后,考古学家继续深入坦卡蒙的墓地,发现了更多令人惊叹的宝藏。墓室内堆满了各种陪葬品和珍宝,有金器、陶器、宝石和雕塑等。

这些陪葬品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向往和富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 展示了他们精湛的工艺和艺术水平。 除了陪葬品外,坦卡蒙墓地还发现了许多墓志铭和壁画。这些墓志 铭和壁画记录了古埃及法老的生平、治理和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为 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墓室内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多样,描绘了古埃及的宗教仪式、农耕生活和宫廷场景等,为我们展示了古 埃及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坦卡蒙墓地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古埃及文明和法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墓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法老的权力结构、葬礼仪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同时,这也为我们在解开古埃及历史谜 团的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尽管我们已经对古埃及有了不少了解,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 们去揭开。古埃及法老坦卡蒙墓的发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 材料,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明。相信随着更 多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行,我们将会对古埃及文化有更加详尽的认识,并能够还原那个辉煌而神秘的时代。

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纹样的发展已有几千年,它具有阶段性,是逐渐深化的过程,是人类文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朴到丰富的过程[1]。纹样装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纹样的起源和发展,无不是来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历史时期,纹样的选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又有不同的特点,新石器时代,纹样主要被人用来描绘在各种陶制器皿器物上,纹样独特,实用美观。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等。战国、秦汉时期,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随之兴旺起来。隋、唐五代时期,国富民昌,对外交流文化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上的装饰图案繁花似锦。唐代装饰纹样以饱满丰盛,豪华富丽为代表,宋代则以纹样秀丽、灵巧为特点。元、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图案在保留民族特点的同时,吸取了外国工艺之长,花色品种装饰风格上均有变革。装饰图案常见的有狮子、孔雀、蝙蝠、鹿、羊、鹤神奇的麒麟。花卉果实的题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兰花、牵牛花、竹子、松树、灵芝、桃、石榴、枇杷、梨、杏等。 纹样由开始粗略简单的几何纹样到后来对实体花卉、人物的细致描绘,形态不断丰富,形象逐渐饱满,再到后来的去繁取简,夸张变形更是体现了人们对形态塑造的不断进步。纹样为图案、图形的一种,被描绘在各种器皿、丝绸布艺、服饰上,可以说是最早的图形设计[2]。 而在服装设计中,服饰纹样设计是继款式、材质和服饰色彩后又一重要的设计元素。这一设计元素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一种前卫的设计观念。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同,更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何快速、有效地将中国传统纹样融汇到服装设计的实践中,一直是设计师们努力思考的课题。 当前,很多服装设计在运用纹样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弊病,在推向市场后往往起到了反作用。中国传统纹样种类繁多,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不可盲目乱用,因为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把民族化与现代化截然分开是错误的。在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纹样的同时,要赋予它们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OL【单元教材解读】 一、单元主题 第三单元题目为“多样文明多彩生活”,以历史和文化为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围绕“共同的世界一一历史与文化”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探访古代文明》《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两课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文明的联系,感受和了解人类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懂得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二、内容分析 本套教材非常注重活动化的学习方式,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更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帮助学生对人类世界共同的文明、文化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在学习人类文明、世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认识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特殊性与共同性,同时也要从地理环境入手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对文化差异的影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尊重文化多样性、差异性,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形成平等、包容的文化观。 《探访古代文明》聚焦人类早期文明成就。教材从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地理位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及其出现的意义;再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在农业、建筑、文学等方面的文明成就为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了解世 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了解留存于世的其他 重要早期文明成就,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坚定历史自信。 《多元文化多样魅力》聚焦当今世界多样的文化。教材首先从不同文

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再以舞蹈、交往礼仪、建筑等文化形式为例,引导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最后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作为本课落脚点,让学生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学会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人类文明、世界文化已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但在内容上并不系统,在思想理念上也尚未形成明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观、文化观,认识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虽然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性,但仍有一些共同性,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学生不仅需要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有初步的系统认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多元文化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差异性,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四、素养落实点 本单元两课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有: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单元内容属于“家国情怀”部分,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中 “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而第一学段则要求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第二学

古代建筑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建筑的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通过对古代建筑的考古学研究,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建筑的构造、功能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古代建筑的考古学研究方法、重要发现以及其对 我们的价值。 一、古代建筑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 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研究古代建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清理遗址、发掘出土文物和建筑遗迹,并分析这些遗迹的特征、类型、材料、结构等信息,从而恢复古代建筑的原貌和功能。 2. 文献研究 古代文献如史书、笔记等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文 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建筑的名称、功能、设计理念等,进 而推断其整体风貌和特点。 3. 地理勘测 地理勘测是通过对古代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进行研究,推测建筑 的布局和适应性。比如,通过对地形、水系、气候等的分析,可以了 解到古代建筑在该环境下的设计考量,如防御性能和气候调节等。 二、古代建筑的重要发现 1.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是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一处古代遗址,被认为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古蜀文明的中心。在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建筑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饰品“神树”和青铜人面鸟身像。这些发现帮助我们了解到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建筑风格。 2. 九寨沟藏民居 九寨沟藏民居是四川省九寨沟藏族人民的传统住宅,以其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而著名。在对九寨沟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中,发现了许多藏民居的遗址和建筑遗迹。这些建筑以其木结构和特殊的屋顶设计,展示了藏族人民在古代建筑中的智慧和工艺。 三、古代建筑研究对我们的价值 1. 文化遗产 古代建筑是一个地区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建筑的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2. 建筑技术与创新 古代建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技术与创新。这些经验和智慧可以为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提供启示,促进我们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3. 社会历史研究

考古学在研究人类戏剧与表演艺术中的应用

考古学在研究人类戏剧与表演艺术中的应用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存的系统挖掘、研究和分析,以还原和探究人类历史的学科。作为一门专注于人类文化的学科,考古学不仅可以揭示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科技发展,还可以通过对人类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考古学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戏剧和表演艺术提供重要线索和观点。本文将探讨考古学在研究人类戏剧与表演艺术中的应用,以及这些发现对我们的意义。 人类戏剧与表演艺术是一种反映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通过其表演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特点和变化。然而,由于戏剧和表演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瞬间性的艺术表达,很多资料和证据无法通过书面文献传承下来,或者书面记录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因此,借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可以理解和还原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并更好地解读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首先,考古学可以通过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的研究,揭示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具体形式和特点。通过考古发现的文物,如舞台遗址、乐器、面具、服装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戏剧和表演艺术的舞台构造、演员形象、服饰特点等重要信息。比如,在埃及法老王陵墓中发现的壁画中,描绘了许多戏剧性的场景,其中包括表演者的造型、动作和演出场景的呈现,这些资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表演方式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考古学可以通过对戏剧和表演艺术相关遗迹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古代表演场所的面貌。比如,根据对古代剧场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重建古代剧场的布局、座位分布、舞台设计等元素,从而推测出古代戏剧演出的整体形式和场景。类似地,通过考古学的探索,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神庙、宫殿、公共广场等场所中举办的各种戏剧演出,以及这些场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考古学还可以通过对文物的实验分析,还原古代戏剧和表演艺术的音乐、舞蹈和演技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考古发掘的乐器、舞蹈道具等文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重新还原古代音乐乐谱、舞蹈动作等,从而深入了解古代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表现方式。此外,对考古文物中的戏剧面具和服饰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古代表演者的意图和角色刻画。 最后,考古学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对不同考古现象的对比,洞察古人对戏剧与表演艺术的理解和评价。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关于戏剧与表演艺术的描写和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于戏剧的观点和戏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此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研究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异同之处,并进一步推测当时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考古学在研究人类戏剧与表演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可以还原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发展,洞察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社会意义。考古学的应用,为我们理解古代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考古学研究,我

设计史复习资料

解构主义 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1967年前后由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推出,作为一种设计风格,20世纪80年代由建筑师彼得.埃森曼和贝马得.屈米提出,解构主义作为设计形式最先出现在建筑领域开始。 分离派 1897年,由一群先锋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维也纳分离派团体,最初称为“奥地利美术协会”。后来,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以瓦格纳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他们标榜和传统与正统艺术分道杨镳,帮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代表人物有建筑家奥托·瓦格纳、约瑟夫·霍夫曼、约瑟夫·奥尔布里希、莫塞和画家克里木特等。 风格派运动 风格派是指1917年,荷兰以《风格》杂志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青年艺术家为成员的松散艺术团体。风格派基本是一种美学运动,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普遍的形式语言,追求“普遍真理”。风格派有一个共同出发点,即绝对抽象的原则,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而用基本的几何形象组合和构图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和谐。其组织和核心人物有杜斯伯格、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奇等。 绿色设计 是20年代80年代出现的一股设计潮流,它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由于其涵义与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等概念比较接近,都强调生产与消费,需要一种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设计,因而在各种场合经常被互换使用。它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变迁,也不是一般工作方法的调整,严格地讲,它是一种设计策略的大变动,是一种牵动世界诸多政治与经济问题的全球性思路,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社会的今天与未来的文化反省。 生态设计 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新概念。指设计师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思想,预先构思设计事物的形式和功能,使所设计的事物蓝图等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从而使产品与环境融合,使生态学成设计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 高科技风格 高科技风格源于20世纪20到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要求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

武汉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考古学导论》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考古学导论》;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人画 2.景德镇瓷器 3.陈列大纲 4.莫维斯线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2.试述商代晚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3.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俑?试从你的角度谈谈对俑的看法? 5.文物的毁坏因素中,因经常性缓慢累积性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特点。 2.宋元著名瓷窑址。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画由于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方面各有追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文人画的特点是: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2.景德镇瓷器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的景德镇窑所烧制的瓷器。该窑生产的瓷器色质如玉,得到宋真宗的赏识而取名景德镇,其白瓷是景德年间的贡品。这种白瓷实际上即景德镇窑所创烧的青白瓷。其胎薄、胎质洁白坚硬、釉面光亮、胎釉透明度高,具有晶莹碧透、色质如玉的外观效果。元代烧制出卵白釉色的枢府瓷和青花瓷。明清以后有了更大发展,以压倒优势冠盖于全国各瓷窑,并设立御器厂烧造官窑器供宫廷使用,烧造瓷器的釉色和品种也更加繁多。 3.陈列大纲是陈列设计阶段编制的关于陈列的原则的、概括的简略计划,是指陈列主题框架,即陈列纲目。根据陈列的内容要求,把所有各类主题与分题,按逻辑隶属关系、时代顺序、地域方位排列出来,用以体现陈列方针,是主题思想与陈列目的的具体化,也是陈列的纲领。陈列大纲经过总体研究设计组(委员会)审议通过以后,即可进一步拟定陈列方案。 4.莫维斯线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教授莫维斯划定的一条区分不同传统和文化区的分界线。他于1948年提出人种优劣有别论,认为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存在着东、西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因而有必要把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划分开来。这两个类型的界线,大致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1)中国铁器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 ①春秋时期 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 ②战国 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③西汉 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初探--以积石墓(冢)和石棺(椁)墓为中心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初探--以积石墓(冢)和石棺(椁) 墓为中心 赵少军 【摘要】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最早在夏代早期出现在大连地区南部,商初 时扩展到大连地区北部,并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大连地区石构墓葬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边不同文化的因素之间发生交流。对石构墓葬的渊源及与相关遗存的关系的探讨,进一步揭示出石构墓葬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因素影响,并同时对外施加影响的互动过程。 【期刊名称】《大连干部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7页(P48-54) 【关键词】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 【作者】赵少军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物局,辽宁沈阳 1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 石构墓葬是大连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石构丧葬习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范围,造型和结构独具特

色,在辽东地区的次一级区域中,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丧葬系统。迄今为止,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已基本建立起石构墓葬的发展演变序列。本文试对分布于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的石构墓葬,以积石墓(冢)和石棺(椁)墓为中心进行探讨。 (一)分期与年代 大连地区又可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的小区。 1.南部地区 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大连市区及普兰店、瓦房店南部地区。这一地区所见的石构墓葬主要为积石墓(冢)、石棺墓和石椁墓,不见石棚墓及盖 石墓,积石墓(冢)为该地区最具地域特色的墓葬类型,主要分布在大连境内环 渤海地区,黄海沿岸至今未见[1]201。该地区的石构墓葬可分为5期[2] 201-210:1期,以四平山、老铁山积石冢(墓)群为代表。年代为夏初,有学 者将其年代进一步界定在公元前2100—前1900年之间[3]125,出土遗物与山东半岛地区同期考古学文化有密切关系,但墓葬形式为本地区特有。其属性,早年认为是小珠山上层或郭家村上层的遗存[4]50-66。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应为双 砣子一期文化遗存[3]121;2期,以于家村砣头积石冢为代表,年代为商代中 晚期(李新全认为,其年代以定在西周时期为妥[6]),属双砣子三期文化范畴,也有称其为“羊头洼类型”或“于家村上层文化” (类型)[7]132;3期, 以岗上积石冢为代表,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4期,以楼上、卧龙泉积石冢为代表,年代为春秋中晚期。3期、4期积石冢文化属性相同,为尹家村一期文化遗存;5期,以尹家村土坑石椁墓为代表,发掘者将其年代定为战国早期[5]137-138,为尹家村二期文化遗存。 2.北部地区 该地区的石构墓葬类型除石棚外,还有盖石墓和石棺墓。由于考古发掘相对较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