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第五讲

考古学第五讲

第五讲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新石器时代考古概论

1、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其典型特征。

陶器的制作

纺织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穿毛皮,新石器时代纺织的出现,原料为羊毛、丝、棉花。衣料的早期足迹:草、树叶、树皮、兽皮和麻布。

农业的出现:采集、狩猎外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计出现变化。“农业革命”。

家畜饲养:狩猎到圈养进而饲养。

定居:旧石器时代人随动物季节性地迁移,新石器时代人安定下来。“定居革命”。但定居与农业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

社会文化活动:多样性文化的开始,宗教、艺术、玉器等物质精神文化的出现。

社会组织:旧石器人类少,人群小“游团”(Band)。新石器规模大、复杂性强,存在所有制范围逐渐缩小的趋势(严文明),不平等社会的出现,国家的出现。“不平等社会的早期阶段”。划分的标准:磨制、陶器、定居、农业四大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标准。

2、上、下限

上限:1.5万年——1万年间,1.2万年左右

下限:国家的出现,晚商之前,传说时代、青铜时代之前,BC2000年,古史中夏代前。3、研究简史

(1)、偶然发现

19C末西方探险家发现磨制石器,认为中国应有新石器时代。成果均在西方发表,中国影响不大。

(2)、早期的发掘和研究

1921年安特生辽宁锦西沙锅屯河南仰韶马家窑齐家马厂半山彩陶文化“中国文化西来说”

1928年中研院考古组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后岗三叠层

50年代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占主导地位。

(3)、50年代后,以文革为界划分为两段

50——70年代重点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中下游仰韶文化的研究

成就:中国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说的确立。“中原起源说”“一元论”

社会发展史,原始社会性质的探讨。

70年代至今:C-14测年和新文化的发展。“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主要成就有:A、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区域(文化的区系、谱系)的建立。

⏹B、出线中国古代文明多元起源说。“满天星斗说”(苏秉琦)“多元一体说

⏹C、聚落考古和区域考古的广泛开展。

⏹D、环境考古的出现。新信息。

⏹E、国际合作广泛。

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环境背景

(1)、全新世环境及其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地理格局在全新是第四纪基本定型。

特点:

A、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国成为较封闭的大型地理单元,中外古文明之间难以交流(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实质性关系),中国古文明有自己的特点,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小。

B、中国面积范围较大,南北、东西差异较大,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C、不平衡中有一个特别适宜发展的区域。中国的中心。(大河地区)(早期文明一般都在大河的支流交汇处产生和发展起来)

地理对人类的限制越远古越大,后来中国地理的变化,多部分发生在沉降区,对全局影响不大。

气候的变化:第四纪末次冰期(1.8万年)。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的发展大致相吻合。(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区

中国的文化分区:三大区和两亚区(按取食经济角度划分)

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华北黄河流域

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华中长江流域

采集狩猎经济文化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北区)

采集狩猎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岭南

采集狩猎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东北

考古学文化传统区域(历史文化区):六个文化系统

燕辽区中原区海岱区巴蜀区两湖区江浙区

六个文化区构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主体,另外有文化的边缘区(亚文化区)

5、新石器文化的分期

分期的方法不同:

三分法:早期、中期、晚期(传统分法)

四分法:早期、中期、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严文明)

五分法:早期、中期、晚期、后期、末期(张驰)

严文明先生的观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BC5000——BC3000年)分为两期:

前期(BC5000——BC3500)聚落遗址增大,环濠设施增多,聚落的布局往往体现凝聚式和向心式的特点,强调集体精神和平等原则,流行集体合葬,强调血缘关系而非姻亲关系,氏族公社为基础的原始共产制氏族社会。

后期阶段(BC3500——BC3000年)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酝酿着深刻的变革。

A、农业和手工业有新发展。石铲形制的多样化和轻薄化。石器制作技术的提高(切割法和管钻发),玉器出现,陶器部分轮制,专业化生产(淅川下王岗)。

B、贫富分化日益明显。产品交换的经常化——积累产品——积累财富

C、中心聚落已经出现。出现较大面积,规格颇高的中心聚落(秦安大地湾)。

D、随葬武器成为时尚。石钺说明战争的经常性。

龙山文化(BC3000——BC2000年):铜石并用时代

陶器普遍轮制——原始青釉瓷器。玉器更加精良,丝绸、漆器、象牙雕刻等手工业制品。小件铜器出现。

众多城址的出现——社会性质的变化。城址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军事性城堡,小、险要地方、只有祭坛玉营房。一是设防的中心聚落。有些城址有大型的宫殿建筑,有的有明显的宗教遗迹。城、城市、乡村

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城乡结合体)与氏族——部落为基础的社会的区别。

龙山文化为文明时期?酋邦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主义时期?五帝时代?国家的产生?(国家是伴随着战争而产生的?)

龙山文化的战争迹象:

A、武器大为改善。

B、普遍的筑城(战争的经常化、激烈化)。

C、普遍出现乱葬坑。

E、出现反映战争的风俗(剥皮、人头做的杯子)。

F、出现军事领袖艺术的形象。

五分法

早期:BC1万年——BC7000年不确定期,早、中期间存在缺环,北方洞穴细石器、南方旷野砾石工业,陶器出现,农业的萌芽,人群较少。

中期:BC7000——BC5000年向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聚落定居遗址,南北不同的农业经济区域出现,纺织、制陶、磨制石器普遍。

晚期:BC5000——BC3500年最繁盛期聚落分化区域中心区域经济的分化(贸易)丝绸、漆器、陶器种类丰富,彩陶文化。

后期:BC3500——BC2500年文化重组现象(衰落与重组)黄河与长江流域出现四大区域中心,四区域之间聚落减少(人口流动、区域文化的凝聚),大聚落、城墙、聚落群(社群规模变大,不同人群间关系紧张),社会等级分化(墓地),物质文化(手工业)变化,黑陶文化。

末期:BC2500——BC2000年文化格局大变化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衰落(遗址荒弃),黄河流域的兴起,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齐家文化的沟通和桥梁作用,使黄河流域与中亚等交流增多如小麦、羊、青铜器等(黄河与中亚文化)。文化衰落期之后进入文明?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

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出现(距今1.5万年——1.2万年

1、中国史前考古中的中石器时代

1935年裴文中先生在广西武鸣、桂林等地发现芭桥、芭勋、腾翔等洞穴遗址,采集到砾石石器、磨石、穿孔石器。介于新、旧之间,称为中石器时代。

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哈尔滨附近发现细石器,认为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

50年代裴先生重到广西等地考察采集陶片,认为中石器应属于新石器早期。

80年代以前说不清楚,后来发现较多,认识较清楚。

南方:在南岭两侧发现一些洞穴遗存如桂林甑皮岩、广东封开黄岩洞、阳春独石仔、江西万年仙人洞等,倾向认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遗存,为过渡期。

北方也有发现:陕西大荔沙苑、河南许昌灵井、河北阳原虎头梁等中国典型的细石器遗存,属于中石器文化,其中许多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发掘,年代在1.4万年——BC8000年之间。认为属于欧亚大陆主要文化体系中的分支。

90年代以后有重大进展:

a、新认识:新石器时代特征与欧洲中石器概念不同,陶器(绳纹)、稻谷与南方新石器时代传统相似。

b、洞穴遗存年代(BC1.1万年——BC7000年)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

中石器是指介于旧石器和新石器之间的石器。欧洲中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全新世之初,即公元前第9千年末或第8千年初,结束于前第6~前第4千年。近年考古发现表明,欧洲中石器时代的下限在各地很不一致,东南欧在前第6千年初即产生农业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北欧地区则晚了两三千年。欧洲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细石器的流行。

中国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处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少量发现,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其基本特征是:这时的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还没有出现。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典型细石器尤为盛行,仅有个别的磨制石器,陶器还没有产生。这一时代当开始于1万多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下限则延续得比较长,在先进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某些边远的地区还保留了中石器时代的原始状态。目前,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大都限于调查,发现物不丰富,遗址也不够典型,并且对某些遗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时期的考古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

2、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集中分布在南岭两侧靠近平原洞穴遗存。重要有:

(1)、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62、64年发掘,年代测得颠倒,90年代后有三次发掘,面貌较清楚。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朝南,活动地域洞厅、洞口,200平方米,烧火堆5——6个,堆中有炭灰、石头(压火用?)

为了探索人工驯化稻的起源,1993年和1995年,中美农业考古队两次对该洞穴和距仙人洞约800米的吊桶环洞进行了考古取样和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首先,确凿无误地证实仙人洞和吊桶环洞有着从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上下两层地层堆积,据大量碳十四测定数据表明,上层大约距今9000——14000年;下层大约距今15000——20000年。这种完整的地层堆积,在华南地区已发现的诸多洞穴遗址中都是罕见的,这就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以及新石器革命是在何种环境、何种状态下发生提供了科学的资料,在学术上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两次出土人工遗物相当丰富,这在华南诸多洞穴中也是出土物最多的。据初步统计,石器474件(片)、骨器248件、穿孔蚌器19件、原始陶片297块和20 多块(片)人骨标本以及数以万块兽骨残片。有的骨器或骨管上刻有一道道划痕,这是中国目前所见较早的记事或表数的刻划痕。原始陶片,夹粗砂,胎厚,火候低,陶胎多用泥片分块贴拍,也有近底部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型主要为直口筒腹圜底罐形器,器表多为错乱甚或迭压着粗绳纹或条纹,也发现有草搓擦的错乱条纹,有的器内壁也饰有横向纹饰。这些陶片最早的年代可能到12000 年左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陶片之一,这无疑对于研究陶器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两洞穴采集标本的孢粉和植硅石细胞分析结果表明,两处遗存都有野生稻和人工稻的线索,尤其吊桶环的下层大量存在野生稻,上层的野生稻虽占多数,但发现有人工载培稻的扇形体,这就为探索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也昭示了赣鄱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石器:两种类型砾石石器和磨制的梭形器、穿孔砾石(称为重石)(用途?)

骨器:骨针(针孔在中间较多)、骨锥、骨铲、骨鱼标、骨片(上有刻划道、数字符号?)棒器:棒刀数量最多,刃部较钝

陶器:圜底釜(中历博,世界最早、完整器物之一)靠近器口由内向外有小洞(未穿、装饰用、一圈),绳纹(拍印)

动物骨骼:大量鹿科、猪(野猪)等,没有发现鱼骨,有龟、鳖。

90年代土壤植硅石分析发现有稻属植硅石,野生稻、栽培稻?在仙人洞附近的吊桶环遗址发现植硅石较多、年代逐渐增多。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2)、湖南道县玉蟾岩

道县玉蟾岩遗址,首次发掘在1993年,1995年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文化堆积厚1.2-1.8米,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大量的动物遗核,呈现出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时代约在1万年前。

120平方米烧火堆 1.4万年左右骨棒器较少石器与仙人洞相似陶器有两件完整器物发现5粒稻谷(其中有小半粒稻谷) 浮选发现有植物种子:梅子、朴树籽、猕猴桃。动物骨骼以鹿科为主、野猪、猴、羊等,鱼类较多、鸟禽类骨头多占百分之三十。大量的螺壳化石,而且去掉了尾端,这说明在古代永州人就懂得吃喝螺了。广谱采集。文化特征:稻、绳纹陶、砾石石器(磨制)与新石器南方源头相连接。但是:

a、人类如何从洞穴向露天村落转变?站在洞口望平原?洞口离地面仅5米,平原的诱惑。

b、这时起遗址应该仍以露天遗址为主?新石器早、中期连接问题。

陶釜形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2000年

高29.8厘米、口径32.5厘米

1995年道县玉蟾岩遗址

出土陶片复原

用作煮食物的炊器。

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陶器

3、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1)、河北阳原虎头梁

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南约800米处,1972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盖培、卫奇发现并发掘。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随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古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徐水南庄头

北京大学80年代发掘,90年代再次发掘。湖相堆积,年代1.08万年——9690年间,没有发现细石器。沟状堆积遗物较多,集中分布区(骨骼),草木灰层,是二次堆积,还是人类活动区不清楚。

动物骨骼以鹿科为主,另有水生软体动物。

器物:石磨盘、石磨棒(中国最早,谷物去皮)、石锤

骨器:骨锥、骨镞、加工的鹿角

棒器:人工加工过的木板、木棒

陶器:几十片陶片,加石英砂粒、蚌壳夹砂陶,胎厚、深灰色、平底器物、口沿下有刻划纹,绳纹。

(3)、北京门头沟东胡林

66年发现三具人骨,2003年发现一具完整的人骨,墓地(最早?)(1万年)。另有石磨盘、石磨棒,陶器、磨制石器等。

发现1:早在37年前,“东胡林人”就被发掘

发现2:“东胡林人”身高1.6米以上

发现3:石磨+小米,东胡林人务农?

发现4:火塘遗迹,与骨架同样重要

4、水稻和陶器的起源

(1)、水稻

人类文明是从农业起源开始,中国只是起源的中心之一(水稻),从遗传学角度看栽培植物的变种越多、变异品种多为起源中心。

浙江河姆渡:70年代发现BC5000年水稻,长江下游最早(周围地区均晚)

80年代发现BC7000年水稻,长江中游更早水稻为长江中下游种植

90年代发现玉蟾岩发现距今1.2万年水稻更早

张文旭(中国农大)根据双峰乳突对比认为玉蟾岩栽培稻为很原始栽培稻(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

水稻起源于长江流域的原因

严文明先生的稻作起源边缘论:

a、一定的物质基础,有可能被培养的野生稻。目前中国野生稻的分布区域为最北线是江西东乡北纬27度,第四纪冰期后应比江西东乡还靠南。(南岭两侧?)

b、稻作起源边缘论。条件恶劣,食物缺乏。既有野生稻,量又不多,激发人的种植。

北方:旱作农业起源,证据不足,有人认为受南方稻作农业起源的影响。

关于农业的起源

广谱革命:环境变化(冰后期天气变乱暖,未达到现在程度),海水上涨,陆地变小,动物迁徙路线变化,人类的食物较分散,动物(天上、地上、水中)、植物均作为食物来源,称为广谱革命。

为适应广谱经济,人类行为变化,新技术出现:鱼钩、鱼篓、陶器(采集、储藏、煮熟等),广谱革命的深入便是农业革命。

关于农业的起源观点有:绿州论、人口压力论、竞争宴享说、最佳取食模式等。

(2)、陶器

人类用火,陶化的东西,距今2.8万年,捷克小陶俑,可能为偶然因素,未见容器。东亚(东北亚、岭南两侧)为最早陶器地点,东亚首先发明陶器。中国南方玉蟾岩陶器距今1.2万年、桂林庙尖5块陶片为BC1.5万年、江西仙人洞陶片BC1.6万年。

日本和俄罗斯均有较早陶器发现。

陶器的出现说不清楚,最早为炊器,某些东西需要煮熟才可食用。煮何物?可能与粒食有关。经济变化——新技术出现——人与人间关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

三、新石器时代村落社会的出现(中期)

1、南北农业经济区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但证据不充分。

(1)、南方稻作区

湖南澧县彭头山:80年代发现陶器,其中掺杂有许多稻谷和稻叶,但同时期的遗址中的陶器均存在类似现象,不好鉴定,年代不确定,野生稻或栽培稻说不清。

90年代彭头山八十垱遗址的壕沟底部淤泥中发现2万粒稻谷和大米,另有杆、叶。形态较复杂,颗粒较小,非籼非粳的古栽培稻品种。同时发现有水田(面积小,缺乏证据)。有可能是家畜的动物骨骼:猪、羊、鸡、牛。但较难肯定,猪可肯定。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新石器早期南庄头发现有猪骨头,不能得到肯定),为农业起源的一部分。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稻谷(碳化的稻谷上千粒,栽培稻和野生稻共存)

陕西汉中的何家湾和李家村:水稻

南方水田稻作农业经济区的出现,但水田农具很少发现,八十垱发现有用木头做得耒、铲。取食经济内容看:很难看出其仰仗农业经济的生活程度,发现有不少渔猎工具,动物骨骼中有许多鹿、鱼骨等,八十垱还发现有许多菱角、莲子等,采集狩猎经济的成份存在。(2)、北方旱作农业经济区

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发现有大量的粟(为主)、黍(量少)。磁山文化70年代发现80多个窖穴,盛满粟(上土、下粟,朽烂程空穴),如此多的粟未吃,原因不清。

河南贾湖遗址:为发现粟最靠南的地区(浮选发现碳化的粟粒)。

兴隆洼遗址:发现粟最靠北的地区,6粒粟,从前一般人为其为采集狩猎文化,没有农业经济。

新乐遗址:发现黍。

北方旱作农业以粟为主,另有黍。

秦安大地湾发现有油菜籽(蔬菜)。

饲养动物:北方发现猪(贾湖、磁山整头的猪)、狗、鸡(磁山)、牛(临潼白家村)。

取食经济的比例:磁山、白家村的猪等家畜的数量占猪个体的百分之五十。另有采集经济

成分如:梅(调料)、酸枣、核桃、麻栎、野大豆等,贾湖介于南北之间发现有藕、野大豆等。

旱作农业经济工具: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镰等。

(3)、BC7000年南北农业经济区的形成

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经济。

北方以粟、黍、稷为主的旱作农业经济。

穿的问题:新石器中期纺织工具出现,纺轮,布未发现。

仰韶- 龙山文化时期的粟、稻遗存与土地利用的区域分异

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期文化与村落

(1)、磁山遗址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

1972年发现76、77、80年代有发掘。河北武安磁山铭河拐弯处的台地上(高出河床3米),遗址5万平方米发现有375座窖穴,其中80余座有粮食,另坑(中有粮食,下有猪及成组的器物),坑形状不一、大小直径1米,深5米。

村落:没有发现聚居地,发现有两三座像房子,有石器,但没有灶等遗迹。戚务又是棋盘状器、石斧、石铲、失恋、石磨盘、石磨棒等。骨器有骨铲、骨凿、骨针、骨镞、鱼标等。陶器有盂(平底罐)、陶支脚组成的吹器。

这些文物证明,早在73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居于半地穴式的房子之中,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三项“世界之最”:

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

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

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人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

(2)、裴李岗文化

77、79年发掘,早期称磁山裴李岗文化,现在分开称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分布在嵩山周围河南全境上百处。山前地带过渡到河沿地带较多,发掘有裴李岗、贾湖等。

石器有:石铲、石斧(斧、锛、凿未发现,三者构成木工工具)、石镰较漂亮(尾、锯齿)石磨盘、石磨棒等。

陶器有:炊器有罐、三足钵、双耳壶、小盂等,夹砂红褐陶较多、泥质陶(纯红色)、灰陶,发现有陶窑(中国目前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窑)。

骨器有:骨器不多,舞阳贾湖较多,针、镞、锥等,骨笛(水鸟腿骨制成,目前最早发现的乐器)(世界最早的乐器笛子属于旧石器欧洲)。

装饰品:常见有用绿松石、萤石所作的小珠子、坠子、环等。绿松石的产地在河北西北部,距离较远,不同地区间的贸易较多,制作地不清晰。

村落遗址不清,房屋零星分布,不规整,半地穴式,面积不太大。

墓葬和房屋分开,存在分群布局,同村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继嗣群体。(民族学概念)。竖穴土坑墓为主(贾湖发现有瓮棺葬),大多数有随葬品(多为日常用品)差别不大(不同群体间可能有贫富差别)不同性别间的随葬品不同,性别分工问题无法看清。

舞阳贾湖

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位于河南舞阳贾湖村。1983~1987年发掘。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

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中国竖吹的管乐器的祖型。据测试,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可吹奏旋律,且发音准,音质好。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近期有关贾湖古酒的争议较多。

河南新郑唐户遗址

南水北调干渠新郑唐户遗址的考古有重大发现:在这座目前国内已知的最大规模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内发现9000年前古人类最大规模的聚居群,从房屋可推断出当时先人已有相互联系的生产组织。62座房址中有3处是双间房,可算是当时的“豪宅”,首次发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他们还利用自然地势建了绕房排水沟,并发现石器作坊、排水系统、安全壕沟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南发现九千年前“豪宅”居住者可能是族长

这是一个斜坡式门道双间式房址,由门道、东室、西室三部分组成。门道西南向,房屋分东、西两间。画面上方较小的圆坑为储藏室,下方左侧为灶台,右侧为卧室。在当时,这应是一座“豪宅”。

在发掘区西南部的一处集中的房址,发现居住排水系统1条。该排水系统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自然地势来建造排水设施,反映了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

(3)、老官台文化(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

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

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

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大地湾刷新了6项中国考古之最,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仅从大地湾来看,中华民族拥有8000年文化史已毫无疑问——伏羲文化?

其一、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不仅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种植的粮食品种为稷,然后才是粟的推广。

其二、是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它将中国彩陶制造的时间上推了1000年,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

其三、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比西安半坡陶器刻画符号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号与半坡符号基本一样。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其四、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

其五、是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专家们确认,大地湾编号为“F411”的房址地面上发现的一幅黑色颜料绘制的画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这幅画长约1.2米、宽约1.1米,将中国美术史前推了2000多年。

彩陶人头器口瓶

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1973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该器物在古代已修复过,当时可能属于贵重物品。

眼睛是挖空的、耳朵是贴上的,椭圆的壶身项一位充满幸福感的孕妇,红黑相间的图案,整体效果很好。有人猜测:人们也许会把种子储藏在其中,去盘算来年的丰收,活下去要吃饭、传下去要生子,在先民的思维中,这两种需求实在是无法割舍的。

“原始人是用形象去思维的”——维科。对自己感兴趣,先是模仿,后为改造。

(4)、山东后李文化(黄河下游)

位于今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约500米的淄河岸边,面积约15万平方米。

1988年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建设,对其进行了两年的发掘。通过发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堆积厚约2~5米,有灰坑、墓葬、房址、窑址等遗迹。在遗址的底部,北辛文化层的下面出土的陶器较为特殊,均为夹砂陶,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灰褐陶。纹饰有戳划纹、压划纹、指甲纹、手捏纹等。器形有釜、钵、罐、瓶、壶等,石器很少,有锤、斧、铲等,有少量的骨、角、蚌器。学术界根据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将其称之为“后李文化”,以区别于其他考古学文化。

后李文化遗址距今约8200——7800年,是山东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时代延续之长,内涵之丰富,实为罕见。

3、长江中游地区中期文化与村落

70年代湖南石门皂市皂市文化年代较晚

80年代湖北宜昌城背溪遗址城背溪文化湘西地区、鄂西地区区域不同。

90年代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彭头山文化年代较早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

彭头山文化八十垱遗址

八十垱遗址

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夹河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属彭头山文化时期,年代距今8500~7500年。遗址内发现有环绕聚落的围墙和围壕,整体呈南北向,南北长210米。遗址内还发现有大量的居住房址,建筑形式以干栏式为主。遗址内发现了大量完整形态的稻谷、稻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为科学完整地认识“古栽培稻”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与地位,认识原始农业的真实面貌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特色: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环壕聚落,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彭头山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聚落形态的起源、发展及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炭化稻米

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左右

1995年澧县梦溪乡八十垱遗址出土

该遗址出土稻谷和大米1.5万粒以上,据初步研究,它们的种类多,变异幅度大,是一种兼备籼、粳、野特征的正在分化的

倾籼小粒型原始古栽培稻。为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4、燕辽地区与岭南地区的中期文化

黑龙江新开流文化其年代可能早到新石器中晚期。

沈阳新乐文化不能确定,陶器的年代较晚。

内蒙兴隆洼文化年代8200年——7400年,最近新发现兴隆沟比兴隆洼大4倍。

兴隆洼文化陶器:筒形罐(东北新石器文化特征,东北——内蒙)、钵。

石器:双肩石锄(特征器物)、石锛、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和石器的器类较简单。玉器:有两种玦和条形器。配套出土,装饰品。玉器的起源?

燕辽地区的遗址聚落经常变化,很少重新利用,埋藏较浅,保存较好,易发掘,可肉眼看处

(灰土圈)。

兴隆洼:环濠聚落,壕沟宽1.5米——1米间,深0.5米——1米间,房屋紧密排列,100多座房子成排分布,11排左右,每排10座左右,大小不一,最大140平方米,偏中心部位,一般在60——30平方米,另有10平方米的小房子。方形园角,周围有柱洞,有的房子中保存有石器和陶器(不像后期发生灾害来不及拿走,有人认为属于经常搬家的缘故)。墓葬发现不多。

兴隆洼——“华夏第一村”?

一是聚落内的所有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中国已揭示的最完整的原始村落,是中国8000年建筑史上的奇迹;

二是这里发现成批的居室墓葬,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奇特的埋葬习俗。人猪合葬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尚属首例;

三是这里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是这里出土的墓主人腰部的蚌裙,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完整的服饰资料;

五是出土的完整骨笛,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乐器;

六是这里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是兴隆洼先民从事狩猎活动的实证。所以,学术界把兴隆洼遗址命名为“华夏第一村”,揭开了一个埋藏久远的神秘王国。

女神像整体作屈身蹲踞状,立于住址室内火塘的近前,是北方兴隆洼文化的守护神:具有火神、地神和生育神等多重身份。一般认为属于一个氏族的始祖,供奉她的居室,就是女神庙的前身。

南方:顶狮山文化

岭南地区:顶狮山文化(豹子头文化)属于贝丘遗址(贝丘一般分布在海边,但淡水贝丘遗址少见),主要分布在广西邕江两岸阶地上(20——30米),特征为大量出土螺壳和贝壳。贝丘的不同层中可能有房屋遗址,垃圾堆?由贝壳、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发现有墓葬但无农业证据。考古学家认为,凡食物遗物里,夹有大量贝壳遗存,便称为“贝丘遗址”。墓葬多,葬式奇特是顶狮山贝丘遗址令专家学者最惊奇的发现。目前,占地5000平方米的遗址只发掘了五分之一,就发现墓葬331座,古人遗骸400多个。墓葬中除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屈肢葬(包括仰身、侧身、俯身及蹲踞屈肢)等多种葬式之外,还发现了肢解葬。据悉,国内外目前尚无此种葬式的报告,这意味着对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的研究还是一段空白。

3次发掘还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至10000年以前的古老居所——这些成排的、有规律的柱洞是广西乃至中国南方唯一可以作为通过考古发现来确认史前人类居所构造形式的唯一依据。

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对它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至近7000年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另外,距今7000年的遗物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发掘表明该遗址是当时规格很高的对周围遗址有较强辐射力或者控制力的一个中心性聚落遗址,也是目前惟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典型遗址。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

古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

四、区域经济的分化和各地聚落的繁荣(晚期)

1、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化格局

仰韶文化:1921年安特生河南仰韶村发掘,中国第一次发掘第一个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彩陶文化”年代公元5000年——2600年知道中国有新石器文化,可以寻找中西文化间的联系,决定向西寻找中国文化的来源。

仰韶文化时间跨度较大,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观点较多,严文明的仰韶文化的研究关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看法分为三期:早期:半坡期中期:庙底沟期晚期:半坡晚期

张忠培先生提出仰韶时代观点,下分不同文化。严文明称为类型。

石器:石刀(铚、爪镰)、石磨棒、穿孔石斧(钺)(武器)

骨器:器类基本没有变化。

陶器:能够分期。早期为:小口尖底瓶、夹砂罐、平底钵,陶坐。中期:新出现釜、灶、甑、小口尖底瓶等。晚期:出现盆、钵、罐组合。另有伊川缸(鹳鸟鱼钺图案,葬具。严文明称为“鹳鱼石斧图”。

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高16.5、口径39.8厘米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葬具,为儿童瓮棺的棺盖。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上涂成黑色,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两条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人面鱼纹则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种族繁衍的愿望。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巫师珥两蛇的记载,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陶器上的人类童年画——彩绘鹳鱼石斧纹陶缸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尺寸:高47、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陶缸可能是某个部落酋长的瓮棺。其上绘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柄石斧的画面:石斧

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并以浓重的黑线勾勒眼睛以突出

神采。这种绘画技法类似后世的勾勒和没骨。关于画面要表现的主题,有学者认为鹳和鱼

分别是两个氏族的图腾,而石斧是身份和权威的象征,鹳啄鱼表现了两个氏族之间的故事;也有学者认为“鹳鸟衔鱼”形象为古史传说中的“鸛兜”(颛顼的后裔)。

氏族的守护神——陶鹰尊

尺寸:高35.8厘米

1985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尊为盛酒器。器物造型与鹰的形状浑然一体,如一只蓄势待发的鹰。

鹰的两腿空心,尾巴下垂落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既加大了容量,又使其具有稳定性。新石器时代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用鹰作器型可能与人们对鹰的崇拜有关,这种动物矫健、凶猛,使当时的人们对其产生敬畏、

崇拜。

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时,萨马兰奇主席亲自挑选七件能代表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物,送往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展示,陶鹰尊便是7位“使者”之一。

村落住址

半坡村落是经过规划建筑的,由居住区、墓地和窑场构成,面积约5万平方米,居住区外环大致呈椭圆形的壕沟。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

后岗一期文化与北辛文化相似,有人放在一起研究。

北辛文化:70年代发掘大汶口文化最早期,当时称为青连岗文化,1978年山东藤县北辛遗址,与仰韶文化早期年代相同,又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前身。石器以铲为主,另有石磨盘、石磨棒、镰、刀、斧、锛、凿等。陶器有夹砂褐色陶和泥质红陶。

大汶口文化:59年发掘,分布范围与北辛文化相似,陶器有:夹砂陶鼎、豆较多,新出现鬶、背壶。葬俗头骨有些变形(后脑勺扁平),齿弓变形(含有石球),拔牙(拔去两侧门齿),

墓葬随葬龟甲、獐牙等。

神秘的符号——八角星纹彩陶豆

(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1978年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出土

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

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

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关于彩绘八角星纹,在安乡汤家岗出土白陶盘和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鹰上也刻有类似的纹饰。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有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原始仿生壶――红陶兽形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高21.6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盛器。壶体为似猪似狗的兽形,

兽作挺颈昂首,以张圆的口部作壶嘴,四肢为器足,短尾上翘, 尾根部一筒形口,由此注入水或美酒。此壶造型匠心独具,整体布局恰当合理,兽的形象生动有趣,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能够突破写实而进行艺术再创造,也凸现了饲养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大汶口文化的家猪饲养十分发达,作为财富的象征,三分之一的墓葬有猪头或猪骨。

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

赵宝沟文化: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于兴隆洼文化相似,新出现圈足碗。

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细石器和彩陶共存为其主要特征,另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塑,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

红山文化坛、庙、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

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

其性质争议较大。

彩陶鸟形壶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高36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1厘米

1977年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出土

夹砂红陶。器呈鸟形,昂首蹲立状,似一嗷嗷待哺的雏鸟,伸颈张嘴,上有双眼,鼓腹,短尾上翘,平底,腹两侧有一对弧形耳。头、颈部饰带状黑彩。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多为直线、写线条、三角形纹和菱形纹等。此器造型生动,新颖别致,浑圆饱满,极富动感,雕塑手法虽显稚拙,但极富生活气息。利用动物形体作为壶形,在红山文化陶器中也较为鲜见,故定为国宝。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掘,文化特征为:

A、干栏式建筑,卯榫结构。

B、骨器有骨耜(水田农具)和蝶形器(民族学认为是发射器的机架,有人认为是纺织工具腰机)。

C、漆器有碗(最早的漆器)。

D、陶器有陶釜、盆、罐等,“稻熟猪肥图”。玉器玦为长江下游最早的玉器。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7000年——6400年松泽文化

北阴阳营文化(宁镇地区)和薛家岗文化(安徽地区):陶器有特色,有鼎、釜、鬶(实足鬶、罐),豆上少镂空,为石器和玉器的制作中心,石器主要有:钺、刀(三孔较多)、锛较方正,较厚,有阶,装柄较方便。玉器有:玦、璜、管、坠、环等。最近在二者之间的含山凌家滩遗址发现一大墓,与其较多,肖形器有人物造型,类似红山文化的玦,玉片(上有八角星纹)传递着较多的文化信息。

中游地区有大溪文化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而定名,距今约6000年左右。在青浦区崧泽遗址下层和福泉山遗址西测也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村落遗址,这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人类居住地,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居民。

"上海第一人"出土于崧泽遗址下层马家浜文化俯身葬墓中,头骨保存大体完整,是一名25至30岁的青年男子,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上海先民,故被誉为"上海第一人"。他的发现对于研究6000年前上海的人类生存环境、史前上海先民与外帮的交流、融合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浦崧泽遗址下层发现的两口水井,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距今约6000年。均为圆筒形土井,井壁光滑,圜底。其中一口深约2米,井内出土有少量的陶器残片、网坠和食用后遗弃的动物骨骼等。水井的开凿和使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

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前承马家浜文化,后启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

崧泽文化遗址分布范围东临大海,南至钱塘江两岸,西达镇江,北抵长江南岸。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崧泽遗址位于青浦赵巷镇崧泽村,1957年发现,1960年-1995年曾进行四次科学的考古发掘。遗址以假山墩为中心,面积约15万平方米。考古学家用"崧泽"地名命名该遗址中层文化为"崧泽文化"。它是上海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吴越地区是我国犁耕文化的发源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始见于崧泽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生产、生活用具加以改革创新,成效显著,标志着崧泽农业率先进入犁耕阶段;石

犁的出现说明崧泽文化农业生产水平比马家浜文化进步,而石犁到后来成为良渚文化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

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为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

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200件,其中不少珍品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琢磨精致,珍稀罕见。刻图纹饰以及在造型构思、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表现了独特的风格,表明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中心之一。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研究中国早期原始哲学思想的产生、社会伦理、审美观念和宗教礼仪的存在方式,对古代社会组织的构成和变革,私有制、阶段和国家的产生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凌家滩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巨石遗存存在的唯一一处遗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1000年左右。

2007年5—7月对凌家滩遗址墓葬区进行了第5次发掘

在玉猪的下面是M23,墓葬打破祭坛,长3.45米,宽2.1米,墓口距地表深0.9米,墓底距墓口深0.55米。墓坑呈南北向,墓主人头向南,脚向北。在墓主人的头部摆放着十分精美的玉器,有环、玦、镯、璜等。在墓主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在靠近两臂的位置左右各放10件玉镯,这是目前凌家滩墓葬随葬手镯最多的一座,胸部以下至脚部迭压玉钺、石钺、石锛、石凿,部分迭压有2—6层器物,令人眼花缭乱。

墓坑内随葬器物330件,其中石器97件,玉器200件,陶器31件,绿松石及碎骨各1件。特别随葬品中发现3件玉龟组合器,在玉龟的腹部有2件玉签,表明在远古时期凌家滩人已有比较成熟的占卜方式,这些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史的空白,证明文献记载有关河图洛书和占卜的记录有事实依据的,并不是神话传说凌家滩M23随葬品之丰富,特别是玉器数量之多,前所未见,令人震憾。这一发现给我们认识凌家滩遗存开阔了新的视野。

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

位于洞庭湖澧阳平原腹地的城头山,不但发现了迄今为至中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还发现了当前世界历史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水稻田遗址和古祭坛遗址。同时,它还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延用时间最长、地层和文化关系最清晰的城址。“中国第一古城”?

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区别不大。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2、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区域经济

不同经济区域有不同的经济特色,形成更小的区域经济特色,农业进步不明显。

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和社会

五、区域经济的凝聚和社群的分化(后期)

1、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变迁

严文明先生提出“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的观点。学术界争议较多,分岐较大。

新石器后期出现四个核心地带(区),周围出现一些小聚落,社会变革较大(衰落、繁荣),转变的过渡,易产生分歧。文化的转型带来许多的变化:

A、陶器的不一样,文化的面貌发生变化(文化格局)。

B、经济面貌发生变化,出现新的经济中心,取食经济的方式发生变化,进入犁耕时代。

C、社会方面的重大变化,社群的更大分化,社群的重新组合。

(1)、石家河文化

屈家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早中期,文化发展中心区在两湖地区(平原区)。主要表现在

A、聚落点和遗址成倍增长。大溪文化40个,屈家岭文化100多个,石家河文化200多个。

B、出现了特别大型聚落,石家河8平方公里。

C、几乎所有的大型聚落里都发现了城址。

石家河中心城址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1100米,原地挖土筑城,环濠一般40——100米宽,现在仍有水,称堰,城象大堤形。底宽40——50米,高4——5米。

大溪文化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大溪遗址,位于巫山县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大溪与长江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上。东距巫山县城45公里,西距奉节县城15公里。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屈家岭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哨棚嘴文化

巫山大溪多种文化叠压关系的发现

由重庆市博物馆主持发掘。2000年11月以来,清理的地层堆积有商周、老关庙、哨棚嘴晚期、大溪文化晚期、大溪文化早期等地层叠压关系,特别是哨棚嘴地层—大溪晚期地层—大溪早期地层的发现,是新的重要信息。有助于获得对大溪、哨棚嘴文化相互关系以及哨棚嘴文化分布范围的新认识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石家河文化

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时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石家河遗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石家河文化玉器

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玉料多为软玉,也有滑石,色泽有黄、黄绿、青黄、淡青、乳白等色。采用浅浮雕、钻孔和抛光等技法制成。形体小巧,雕工细致简练,造型匀称。

器形种类有神人头像、虎头、鹿头、鹰、蝉、猪龙、环、璜、管、笄等。神人头像五官清晰、匀称,技艺水平较高。有的面目狰狞,耳上方有弯角形饰物,耳垂穿孔,露齿呲牙。有的表情严肃,大耳坠环,头戴卷云纹冠。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礼仪已很严格,这些头像应是当时人们祭祀崇拜的神人偶像。有的头像内空,管径较大,应作装柄用。有的头像雕于玉片上,且钻有作穿系用的小孔,由巫师佩带于衣冠上或缀于其他物体上进行祭祀乞福。

当时的人们认为虎、鹿、鹰、蝉、猪龙是具有神性的动物。虎性威猛、毛色斑斓、牙尖爪利;鹿行动敏捷,角形特异;雄鹰展翅,通天彻地;蝉餐风饮露,蜕解变化。而龙是传说中的灵物,这种早期龙的形象是猪嘴蜷躯、有角无足,考古者称之为“猪龙”。这些玉雕动物的用途应是佩带或缀于某物体上,在祭典时作为一种通神的工具。

柄形饰、璜、管是一般的佩饰,笄用来挽结长发。

石家河文化陶偶陶塑

这些陶偶和陶塑动物都是艺术的杰作,但它们那样集中,又同宗教性遗迹联系在一起,应该是用于某种宗教活动的重要物品。大量的陶塑动物可能代表祭祀时用的牺牲。那些“人抱鱼”跪坐的陶偶可能是代表祭祀者的形象,舞蹈等各种姿态的陶偶可能是表现庆贺的场面。(2)、良渚文化

环太湖周围50年代命名为良渚文化,70——80年代发现许多大型遗址。除有石器、陶器外还有漆器、嵌玉漆器、象牙器、丝绸、玉器等,丝绸和玉器为配套的服饰,典型的玉器为玉琮。

遗址多成群出现,良渚遗址群100多处。发现许多的高大的土台,有的有夯土建筑,多数为祭祀或墓葬。良渚文化为玉器制作中心,周围也有玉器但质量较差,另相互间存在贸易。良渚社群突然出现,社会出现大的变化,可能存在社群间的流动(凌家滩等地的玉器制作中心的衰落),犁耕经济可支持更多的人口。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该遗址共分三层,最内为夯筑之红土台,南北长约7.7米,东西宽约6米。外以灰土筑围沟,深0.65~0.85米,宽1.7~2.1米。沟之西、北、南三面又以黄褐色土筑土台,其宽分别为5.7米、3.1米、4米,台面铺砾石。其西、北再以砾石建石墙。坛上列有南、北二行墓葬共十二座。依遗物判断,墓主可能是祭师。

(3)、庙底沟二期文化

区域:豫西、晋南、关中东部,前身为仰韶文化晚期,陶器以小口尖底瓶为主,彩陶不多。器类新出现由鼎、斝等,罐为其传统的炊器,还有刻槽盆(釜、灶)。

最大聚落为陶寺遗址,山西襄汾,城南北长1000 米,东西宽560米,夹板夯筑宽8米左右。发掘不多,南部为居居区少完整,有大型建筑具体样子不清楚,但发现有废弃物白色墙皮和蓝色彩绘。城外有公共墓地,其中有大型墓葬,随葬器物有玉器、石器、乐器等,尸体穿有很多层麻衣,随葬许多的猪下颌(多至30多个)。

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房址、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和大批陶、石、铜、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除陶寺类型的遗存外,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迄今为

止,在山西临汾盆地已发现与陶寺遗址面貌相同的遗址70余处。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

芮城清凉寺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即“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196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4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东西成列,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打破关系。墓内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

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的大规模墓地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并发掘。发掘者认为,该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促进了对以前一些认识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清凉寺墓地代表的时代是史前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而墓葬所在的区域是中原的核心地区,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腹心地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这批以随葬玉石器、特殊葬制为特色的墓地,对诠释这一地区的复兴历程具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也将有所助益,是近年来少见的重要发现。

2004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4)、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最繁荣期,范围扩大,核心区域不变,南至豫东、皖北、长江下游北岸,影响力比良渚文化大。陶器有:鼎、鬶、豆、黑陶高柄杯(蛋壳陶的前身),聚落遗存发现较少。

大汶口墓地第35号墓出土的随葬品

此墓葬有一对成年男女和一个小女孩,应是夫妻合葬墓。随葬有较多的陶器和明征财富的猪头、猪下颌骨等。这与同时期仅随葬一、二件陶器或空无一物的墓葬形成明显的贫富对照。

2、北方和西北地区文化的繁荣

出现了自己的特色,仰韶文化的早中期对其影响较大,晚期与中原发生分化,,新石器时代后期与中原完全不同。如马家窑文化以彩陶文化为特色,同时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业衰落,新石器时代后期演变为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

六、黄河流域和北方文化的交汇(末期)

1、经济技术的新变化

谷物: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作为五谷之一的小麦在中国农作物中的地位重要,但出现的较晚,真正出现是在龙山时代,最早在西北,估计来自中亚。

大豆:可能为中国本土起源。

家畜:羊可能与小麦一起来自中亚,早期发现有野羊,非家养,非传统。

铜:西方出现的时间约相当于我国新石器中期,且红铜冷锻至青铜,线索较明确,纯铜——天然铜,铜石并用,中国不清晰。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姜寨遗址黄铜一块非天然说不清。新石器后期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皆无唯有马家窑文化发现了单范做的青铜刀(合金、浇铸)

已很成熟。新石器时代末期大量出现较突然,龙山文化的残铜片,陶寺文化红铜合范铃,齐家文化的青铜刀等样式较多。南方地区没有发现。铜均为小件器物装饰品,大墓葬中也无随葬,当为新出现还未成为礼器、武器。铜的本土起源证据不足,即使本土起源也受西方的影响。

2、长江中下游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川西平原古文明的兴起

长江中游城址废弃,人口巨减,遗址较少,本时期发现的文化相比以前小得多但玉器发达。下游地区良渚文化完全衰落,很少居民,大的遗址群仅只几处而已。

长江上游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来源不明,发现几个城址,新石器时代以后四川地区有发达的清铜文明,宝墩文化即为其源头。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

马桥文化

马桥文化是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东的马桥遗址第四层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距今约3300-3000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中晚期。马桥文化源自良渚文化,同时吸收了其它外来文化。几何印纹陶是其主要的文化特征。

马桥文化的源头?

3、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持续发展,聚落数量进一步上升,分布地区较广:豫北、冀南、晋南、豫中、关中和山东地区等。下游黑陶较多,蛋壳陶,轮制,为中国古代陶器最发达者,中游黑陶较少。聚落与以前基本一致,但出现很多城址。如山东的城子崖,一些大型聚落发现有大型墓葬。中原龙山文化城址有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辉县孟庄,山西陶寺等。黄河成为中心,虞、夏兴起处?

陶寺遗址——中国唐尧帝都?

位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部。1978年起发掘。陶寺类型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发现有房址、陶窑、圆形水井、墓地与石器、骨器、陶器等。

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约为二百八十万平方米。据考证,陶寺城址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组成,中期的祭祀观象区与墓葬区就在中期小城中。观象台位于中期小城内祭祀区,总面积大约在一千四百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观象台遗迹共为四个层面,遗迹就压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层之下。

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使用长方形石铲、石斧、木耒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等家畜。制陶采用轮制技术,陶器有罐、盆、肥足鬲、折腹斝、连釜灶和彩绘蟠龙纹陶盘等。彩绘木器色彩斑斓,有鼓、豆、案、匣等。出现铃形红铜器及玉石礼器。红铜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陶寺类型的氏族公共墓地位于居住区东南。发现墓葬千余座,均为长方形土坑墓,头向东南,排列有序。大墓长约3米,宽约2米,有木棺,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包括鼍鼓、特磬等象征权力地位的礼器。小墓则坑小无葬具,有些甚至没有随葬品。大墓的墓主,可能是掌握着祭祀与军事大权的部落首领。该遗址对探讨中国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问题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遗址地处素有“夏墟”之称的晋西南,对探索夏文化亦有重要意义。

王城岗及阳城遗址——禹都阳城?

位于登封市区东南13公里告成镇西王城岗上。

嵩山一带是夏族先公建立夏王朝的活动区域,即“禹居阳城”、“禹都阳城”

为探索夏文化,河南文物考古部门从1975年起,开始对王城岗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城堡遗址。城堡有东西并列两座,东城因被五渡河西移冲刷只剩下南墙西段,残长约30米,西墙南段残长约65米。西城的轮廓基本清楚,四面城墙基础多有保存,西城的东墙也是东城的西墙,南墙82.4米,东端有一缺口似为城门,西墙长约92米,北墙残长约29米。西城垣略呈正方形。

城内残留着与城墙同期的夯土、奠基坑、窖穴和灰坑等。文化层内包含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陶器,质料为砂质与泥质,黑灰色,并有棕陶和黑陶。陶器表面多饰有篮纹、方格纹、指甲纹和弦纹。主要器形有鼎、砂质罐、甑、鬶、斝、盉、觚、杯、豆、盘、钵、碗、瓮、泥质罐、盆和大口罐(或缸)。石器有铲、斧、刀、镰、凿和镞。骨器有镞、锥和针。另有蚌刀、蚌镞和陶纺轮等。王城岗城址的发掘对探索夏文化有重要价值

4、中国文明的起源

标志不同。文明起源的特征:

(1)冶金术:中国齐家文化的青铜小刀等小件器,二里头文化的爵等容器。

(2)国家:陶寺遗址、二里头的宫殿建筑等

(3)文字: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丁公文字,甲骨文的成熟。

(4)城市:龙山时代的城、彭头山、郑州西山城址。

中国文明夏朝已经是成熟发达的文明,其源头在哪?仍在探索之中。

文明的起源包含三个因素:文化、民族、国家的来源,都是一个过程,但国家可以说得较清楚些,由小的国家不断融合,数量越来越少

仰韶文化陶器象形符号

这是刻划在仰韶文化陶器上的一些象形符号。中国考古学家发现的史前刻划符号己是多得难以统计,但对它们的寓意还很难解释。有的学者认为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可能是陶器的主人或陶工在陶坯入窑烧制前所做的一种记号,以免出窑时与别人的陶器相混。有的学者则认为陶器上的符号是文字的萌芽。还有一些学者把某些符号排比,分析以后,认为这些符号表示数字,如"一"为一、"×"为五、"∧"为六、"+"为七、"><"为八、"l"为十、"ll"为二十、"lll为三十,甚至进一步认为这些数字符号包含了十进制的思想萌芽。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

⏹2、简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文化区系类型。

⏹3、农业的起源。

⏹4、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 一、基本目的 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 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 第一节序论 第二节基础知识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 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 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 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教学参观和实习: (1) 3月中旬安排半天去北京郊区进行野外调查 (2) 4月上旬安排一天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四、参考书目 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考古学(上-2)(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基本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体系 2,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 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简史和学术动态 二、内容提要

考古学第五讲

第五讲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新石器时代考古概论 1、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其典型特征。 陶器的制作 纺织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穿毛皮,新石器时代纺织的出现,原料为羊毛、丝、棉花。衣料的早期足迹:草、树叶、树皮、兽皮和麻布。 农业的出现:采集、狩猎外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计出现变化。“农业革命”。 家畜饲养:狩猎到圈养进而饲养。 定居:旧石器时代人随动物季节性地迁移,新石器时代人安定下来。“定居革命”。但定居与农业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 社会文化活动:多样性文化的开始,宗教、艺术、玉器等物质精神文化的出现。 社会组织:旧石器人类少,人群小“游团”(Band)。新石器规模大、复杂性强,存在所有制范围逐渐缩小的趋势(严文明),不平等社会的出现,国家的出现。“不平等社会的早期阶段”。划分的标准:磨制、陶器、定居、农业四大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标准。 2、上、下限 上限:1.5万年——1万年间,1.2万年左右 下限:国家的出现,晚商之前,传说时代、青铜时代之前,BC2000年,古史中夏代前。3、研究简史 (1)、偶然发现 19C末西方探险家发现磨制石器,认为中国应有新石器时代。成果均在西方发表,中国影响不大。 (2)、早期的发掘和研究 1921年安特生辽宁锦西沙锅屯河南仰韶马家窑齐家马厂半山彩陶文化“中国文化西来说” 1928年中研院考古组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后岗三叠层 50年代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占主导地位。 (3)、50年代后,以文革为界划分为两段 50——70年代重点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中下游仰韶文化的研究 成就:中国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说的确立。“中原起源说”“一元论” 社会发展史,原始社会性质的探讨。 70年代至今:C-14测年和新文化的发展。“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主要成就有:A、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区域(文化的区系、谱系)的建立。 ⏹B、出线中国古代文明多元起源说。“满天星斗说”(苏秉琦)“多元一体说 ⏹C、聚落考古和区域考古的广泛开展。 ⏹D、环境考古的出现。新信息。 ⏹E、国际合作广泛。 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环境背景 (1)、全新世环境及其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地理格局在全新是第四纪基本定型。 特点: A、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国成为较封闭的大型地理单元,中外古文明之间难以交流(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实质性关系),中国古文明有自己的特点,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小。 B、中国面积范围较大,南北、东西差异较大,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

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 ——为北京大学七七至七九级青海湖北考古实习同学而讲 俞伟超 一“考古类型学”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概况 “类型学”是一种方法论.这是本世纪才发生的外来名词,英文为typology,源于古希腊文typos和logy的结合.typos的本义是多数个体的共有的性质或特征,所以typology的直接意思是一种研究物品所具共有显著特征的学问。typos在希腊文中演变为typo,英文为type.近年编的许多英汉字典往往把type释为样式、类型,把typology称为类型学。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论对生物进行分类,后来考古学也开始运用这种方法论。我国的考古学界,过去有很多人亦曾把它叫做形态学或标型学。这是研究物品(包括遗迹和遗物)外部形态演化顺序的方法论。由于许多物品的形成变化,需要在归纳成不同的类别和型别以后,各自的发展序列才能清楚,所以把它称作类型学,似乎更妥贴些。 近代考古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类古代生活的许多方面,同它发生联系的学科极为广泛,研究考古资料所需要使用的方法是多科性的。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自身独有的方法论,否则这个学科就不会独立出来。这就是说,研究考古资料虽然会涉及到许许多多学科,却不能把所涉及的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都算作考古学方法论的一部分。例如利用考古发现的花粉孢子、农作物种籽、动物骨骼来研究人类古代栽培农作物和驯养动物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等方法,主要使用的是农学、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等方法。如果把这些研究工作当作单独的学科来看待,应当叫做考古农学、考古植物学(或古植物学)、考古动物学和考古环境学、古气候学等等。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曾流行过的水文考古、地震考古这些名称,其实还是叫考古水文学、考古地震学才准确些。当然,这些利用考古资料来研究农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时期水文变化和地震现象等工作,就人们的日常概念来说,把它们叫作农业考古、水文考古、地震考古,亦未尝不可。但这些工作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不属于考古学。可以说,它们是农学、植物学学、动物学、水文学、地震学等学科的分支。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结合为一种新学科的情况是不断发生的。考古农学、考古动物学、考古水文学、考古地震学的出现,便是两个学科结合的产物,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属于农学、动物学、地震学的。考古环境学的出现,更是多学科的结合。不过,为了研究人类的历史而从特意寻找和提供这些资料开始,加上利用其研究成果所作有关人类生产能力和社会前进过程的分析或概括,又应当是属于考古学的。 把属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划出去以后,剩下的就是研究人类社会方面的方法。能否把依据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方法都叫做考古学方法呢?还是不能。因为这包括了人文科学的许多方面,当然不能把这许多方法都算作考古学的方法。严格讲来,真正属于考古学自身特有的方法沦,主要只有地层学、类型学以及从不会说话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和分析社会面貌的方法,这里所以把实物资料强调为“不会说话的”,即意味着研究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的工作,主要是属于古文字学、古文书学的范畴,至于利用这些文字资料来研究各种古代状况的工作,当然更应是属于其他学科的范畴. 按照这种划分学科性质的概念,即使是利用实物资料所作的各种研究,相当多的方面岂不亦应归属于社会史、经济史、美术史、宗教史等等专门学科,从而把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的主要内容几乎全部抽空了吗?当然不宜这样认识。因为只有产生了考古学特有的透过实物资料表面现象来观察到人们当时具体活动状况的方法,才能进行上述历史的研究。

考古绘图讲义汇总

考古绘图 徐承泰编著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绘图 一什么是绘图 1、什么是绘图 绘图,也称为制图,是指在一个平面上根据投影的原理,真实准确地再现立体图形的方法。目的是为人们进一步的建造或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绘图与绘画的关系 绘图与绘画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两者的共性在于绘图与绘画都是借助于线条,在平面上表现出立体的图形。两者的区别在于绘画是以透视学为理论基础,讲究的是技巧,追求的是美学效果,有思想性。绘图是以画法几何学为其理论基础,借助于尺规等工具,讲究的是规范,追求的是真实准确地反映事物原貌的科学效果,不具有思想性。 3、绘图的分类 绘图根据其对象及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许多的种类,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机械制图、建筑设计图等等。考古绘图是其中的一种。 绘图根据其采用的投影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透视投影图、正投影图和轴测投影图。考古绘图以正投影图为主。 二什么是考古绘图 1、什么是考古绘图 所谓考古绘图,是指具体地把制图学的原理应用于考古记录和考古研究当中,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技术记录和说明考古材料,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较为直观的资料。其表达的对象包括田野发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遗迹现象,资料整理后的各类遗存等。考古绘图同其它专业绘图一样,也具有物殊性及普遍性两重性。所谓特殊性,是指它的产生和终极的目的,都是为考古专业研究服务的;所谓普遍性,是指它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具有普遍的技术性意义。 2、考古绘图的意义 考古绘图的意义在于:作为考古资料三大记录之一的考古绘图,它是对各类遗迹、遗物原貌在形体特征及尺寸上进行准确反映的保证,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与文字记录、照相记录相辅相成,构成对考古材料的完整准确的记录。因此,如果不能掌握一定考古绘图技术,所绘出的图形达不到科学记录的要求,就会影响考古记录、考古报告的科学性、完整性,更给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造成困难。 三考古绘图的类别 1、按工作内容划分 A田野调查阶段:文物点(遗址、墓地等)分布图、文物点平面图(反映及位置及范围)、遗址断面堆积图、采集的遗物标本图。 B田野发掘阶段;遗址(墓地)平面图(标明发掘区位置或墓坑坑位)、发掘区总平面图、发掘区总剖面图、探方总平面图、探方分层平面图、四壁剖面图、遗迹平剖面(侧视)

考古绘图讲义

考古绘图讲义

考古绘图徐承泰编著

绘图根据其对象及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许多的种类,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机械制图、建筑设计图等等。考古绘图是其中的一种。 绘图根据其采用的投影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透视投影图、正投影图和轴测投影图。考古绘图以正投影图为主。 二什么是考古绘图 1、什么是考古绘图 所谓考古绘图,是指具体地把制图学的原理应用于考古记录和考古研究当中,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技术记录和说明考古材料,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较为直观的资料。其表达的对象包括田野发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遗迹现象,资料整理后的各类遗存等。考古绘图同其它专业绘图一样,也具有物殊性及普遍性两重性。所谓特殊性,是指它的产生和终极的目的,都是为考古专业研究服务的;所谓普遍性,是指它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具有普遍的技术性意义。 2、考古绘图的意义 考古绘图的意义在于:作为考古资料三大记录之一的考古绘图,它是对各类遗迹、遗物原貌

在形体特征及尺寸上进行准确反映的保证,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与文字记录、照相记录相辅相成,构成对考古材料的完整准确的记录。因此,如果不能掌握一定考古绘图技术,所绘出的图形达不到科学记录的要求,就会影响考古记录、考古报告的科学性、完整性,更给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造成困难。 三考古绘图的类别 1、按工作内容划分 A田野调查阶段:文物点(遗址、墓地等)分布图、文物点平面图(反映及位置及范围)、遗址断面堆积图、采集的遗物标本图。 B田野发掘阶段;遗址(墓地)平面图(标明发掘区位置或墓坑坑位)、发掘区总平面图、发掘区总剖面图、探方总平面图、探方分层平面图、四壁剖面图、遗迹平剖面(侧视)图、重要的遗物分布图。 C室内整理阶段:器物图、纹饰图、典型的残片图。 D报告插图:报告插图是在前述图纸的基础上,用墨线在硫酸纸上清绘后的图样,用于发表。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第二版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第二版 第一讲:考古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遗址、墓葬、文物等实物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和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讲: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考古学的基本原理是从实物出发,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细致观察和研究,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文化特征。考古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发掘、清理、整理、分类和研究等环节,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的考古资料,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讲: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领域 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分为古物考古学、遗址考古学、墓葬考古学、文字考古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 第四讲:考古学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中国考古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贡献,例如

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祖先——北京猿人和元谋人,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墓葬和文物,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第五讲: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和历史学是两门相互关联的学科,它们共同研究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考古学通过对实物的研究还原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组织形态,为历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而历史学则通过对文献和史料的研究,对考古学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论证。 第六讲: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考古学和人类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共同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文化。考古学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文化演化过程,为人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人类学则通过对现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为考古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第七讲: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 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可以保留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同时,考古学也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保障了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八讲:考古学与旅游业的关系 考古遗址和文物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考古学专题六讲》读书报告

《考古学专题六讲》读书报告 《考古学专题六讲》读书报告 张光直先生祖籍台湾,于国难之际在北京长大,光复后返回故土,中研院史语所、哈佛大学受教,后在耶鲁大学、及哈佛大学任教,从事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这本《考古学专题六讲》出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先从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观念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提出“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为对比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张先生借用西方文明概念中文明的几个特征“文字、城市、金属工业、宗教性建筑”,在中国文明与中美洲文明的考古发现中去寻找这四个特征,提出两个文明转变的概念:一种是西方式的突破性;另一种是世界式的非西方式连续性的文明,中国与中美即属于后者。 第二讲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介绍了农业起源的西方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的猜测、研究成果,再应用考古学对史前史研究的两种基本概念“交互作用圈”“地域共同传统”的概念来解释中国文明形成问题,分析提出中国远古文明的多起源及融合。 第三讲泛论考古学,从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四个基本概念“资料、技术、方法、理论”来深入浅出解释考古学的工作。 第四讲考古分类介绍在考古工作中分类的方法,通常“语言所代表的分类是了解生活方式很重要的入手方式”,但是远古的考古资料常没有语言记载,他提出“为了寻找、辨认古人的分类,应该运用比较法,去寻找具有文化社会意义的分类”,再分析“什么是具有文化社会意义的分类?为什么要使用比较法”。我初读这一章时,先惊艳于张先生所举的例子,随后的疑问是“难道符号不是一种语言吗?” 第五讲谈聚落形态考古先介绍西方对聚落形态研究的主要理论、聚落研究在考古学的重要性,再从地理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各提出对

田野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概论The

《田野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概论》(The Field Archaeology) 二、课程号:10619320 三、课程类别:核心专业课 四、学时:34学分:2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田野考古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分析、研究田野 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等田野考古学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对田野考古工作的操作方法、学科特点、基本方法论有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田野考古在考古学中的主要作用及其研究领域有较为完整的把握。 六、教学内容 第一讲绪论(4学时) 一、田野考古学的特点 二、田野考古学简史 1.西方田野考古学的形成 2.中国的田野考古学 第二讲田野考古工作(6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性质与方案设计 二、田野考古调查 三、田野考古发掘 1.遗址发掘 2.墓葬发掘 第二讲考古地层学(8学时) 一、层学的基本概念 1.地层 2. 文化堆积 3. 叠压打破关系 4.共时关系

二、考古地层学的一般原理 1.上晚下早定律 2.同一层位的堆积其遗留形式并不一定水平 3.文化堆积厚度和深度与时间关系的几种情况 4.遗迹自身堆积具有相对早晚关系 三、地层学在田野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讲考古类型学(8学时) 一、考古类型学应用及其发展 二、类型学的研究意义 1.形态与技术 2.形态与文化 3.形态与时代 4.类型学的研究层次 三、类型学与地层学的关系 四、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类别和形态特征(分类) 2.确定类型学分析的层位序列(分单位) 3.型式划分 4.组的划分与器物群 5.考古遗存的分期 第四讲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及谱系研究(4学时) 一、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分析 1.文化的构成与分解 2.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二、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 1.文化谱系与区系类型 2.中国史前文化的区域性及连续性 3.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举例 第六讲田野考古综合研究(4学时) 一、考古样品的年代测定 二、人骨与的观察与分析 三、古代环境的研究 四、遗址、遗迹的复原研究

考古学专题六讲

考古学专题六讲 第一讲:考古学的定义和发展 1.1 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人类过去生活方式和物质遗迹的系统发掘、记录、分析和解释,以揭示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1.2 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考古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主要依靠探险家、冒险家等个体进行考古发掘。 •现代考古学:20世纪中后期开始形成现代考古学体系,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包括田野调查、发掘、实验分析等环节。 •跨学科合作:近年来,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进行跨学科合作,扩大了研究视野。 第二讲:考古遗址与文化层序 2.1 考古遗址的类型 •聚落遗址:包括城市遗址、村落遗址等。 •墓葬遗址:包括古代贵族、王族的墓葬等。 •工艺遗址:包括冶炼、制陶、制瓷等工艺活动的遗址。 •宗教遗址:包括寺庙、祭祀场所等宗教活动的遗址。 2.2 文化层序与年代划分 考古学通过对不同文化层次进行发掘和分析,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年代。常见的划分方法有: - 地层法:根据不同地层中出土的文物类型和特征进行划分。-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通过对有机材料中放射性碳14含量的测定,推算出文化 层次的年代范围。 第三讲:考古学中的发掘技术 3.1 考古发掘的步骤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考察,确定潜在考古遗址和研究对象。 •试掘:对可能存在遗存的区域进行小规模发掘,初步了解文化层次和遗存类型。 •正式发掘:对确定的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发掘,收集文物和资料。 3.2 考古发掘的技术手段 •测绘技术:利用GPS、激光扫描等技术,对考古遗址进行精确测量和绘制。

三皇五帝夏商周

三皇五帝夏商周 篇一:三皇五帝夏商周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篇二:三皇五帝夏商周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三皇五帝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夏朝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商朝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春秋战国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秦朝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汉朝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唐朝

第五讲风沙与黄土地貌复习题

第五讲风沙与黄土地貌复习题 第五章风沙与黄土地貌复习题 问答题 1.简述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自然地理学基础P207) 2.简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发育过程(阶段性)(自然地理学基础P210) 3.试述热带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地貌学P101) 4.简述黄土的基本特性(地貌学P43) 5.简述黄土风成学说的主要内容 6.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说明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0分) 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北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

中国考古学教学参考书目

中国考古学(上)学习参考论著目录 第一讲 1 .荆志淳:《西方环境考古学简介》,《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2 .严文明:《环境考古学研究展望》,《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4 .曹家欣:《第四纪地质》,商务印书馆, 1983 年。 5 .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6 .钱林清主编:《黄土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 1991 年。 7 .裴文中:《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0 年 1 期。 8 .周昆叔等:《花粉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 1975 年 1 期。 9 .黄其煦:《“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 1982 年 4 期。 10 .王增林:《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在史前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7 年。 11 .袁靖:《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目标、理论和方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 年 1 期。 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 1972 年 1 期。 13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考察》,《史前研究》(辑刊) 1990 — 1991 年。 14 .安芷生等:《最近2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黄土 . 第四纪 . 全球变化》(第二集),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15 .张宏彦:《试论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6期。

考古学概论_文档版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所讲的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的学科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一、“考古学”一词的由来 二、考古学的定义 (一)国外的定义 1.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定义 2.英国学者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的定义 3.英国学者迪克逊(D.B.Dickson)的定义 4.英国学者戴维•克拉克(D.Clarke,1937——1976)的定义 5.英国学者皮戈特的定义 6.前苏联学者A.B.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 7.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的定义 (二)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定义 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一是人工遗存 二是与人类有关的自然遗物 三是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和信息 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 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认为考古学研究有四个基本目标 陈淳在《当代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考古学三大目标 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考古学担负着写续篇、修国史、建体系的重大任务 第二节考古学的分支 一、按时代标准划分 二、按照研究的手段和特殊对象标准划分 三、按地域标准划分 第二章考古学学科的发展 第一节欧美考古学史 一、古物学 二、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成熟 1、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母森根据馆藏史前古物,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标志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2、法国考古学家布歇·德·彼尔特(1788——1868)在索母河河口的阿布维尔任税务官,从事业余考古调查 3、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22——1890)发掘希沙立克的特洛伊古城、迈锡尼公元前16世纪的王室竖穴墓——标志考古地层学的形成 4、瑞典人古斯塔夫•奥斯卡•蒙德留斯(Gustav Oscar Montelius1843——1921)对考古类型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标志考古类型学的形成 三、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思想遂成为时代潮流,对考古学的影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讲课讲稿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 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中国旧石器考古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重新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重新证明了北京人是会控制用火,回击了一些质疑。晚时期的山顶洞人出现了最早的有意识的埋葬,有撒在人类周围的赤铁矿可能有一些含义还有一些随葬品装饰品。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很多,发现了骨针。周口店不只有人骨,还有石器。莫伟思线划分了两个世界,细石器与手斧是有区别的。铲型门齿从北京人起就与西方人非洲人有了巨大的区别,北京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目前周口店有27处地点,1987年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

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 钱耀鹏 【作者简介】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钱耀鹏(1962.9),男,陕西省大荔县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尧舜禹诸集团在中原地区的具体活动范围及文化特征不尽相同,且相互拥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却无法降低尧舜禅让故事的可信度。以龙山城址为中心的扇形聚落群所构成的聚落群同盟等,进一步从考古学角度证实平等式联盟可能是尧舜禅让事件发生的社会基础。而禅让制的废除则应是中国早期国家及中原政治一体化进程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The sphere of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Yao,Shun and Yu groups in Central Plains are different and independent each other,but the abdication story of Yao,Shun and Yu is still credible.The settlement clusters a iances constituted by fan-shaped settlement clusters which centered Longshan walled-town sites further confirm that the equal alliances may be the social base of the abdication story according to archaeology.The abolition of the abdi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mark of Chinese early state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Central Plains stepping into a new stage. 【关键词】龙山时代/聚落/禅让事件/国家/Longshan period/settlement/the abdication story/state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2)04-0014-06

植物考古概述

植物考古概述 与大家交流植物考古的情况。今天我准备讲三个内容:首先是解答什么是植物考古,包括植物考古的学科定位、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其次是讲述植物考古能做什么,也就是植物考古的研究内容。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开展植物考古,即植物考古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植物考古 (一)植物考古的学科定位 植物考古属于科技考古范畴,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研究分支,考古学又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应,可以进一步分成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所以这就牵扯到考古学究竟是归入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的问题。 如果笼统地划分,人文学科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史哲,还有艺术等;社会科学就是政法经,还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这两部分划分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个人认为,最简单的区分就在于研究过程中是否采用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凡是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过程中都应该或可以进行量化分析,而且这些量化分析的结果是可重复、可检验的,所以被称作“科学”。而属于人文学科的是不可以或不必要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所以就不能称作科学,只能称之为“学科”。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古学虽然原来被划入史学即人文学科,但从本质上讲应该归于社会科学,因为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对出土考古资料进行科学的量化统计和分析。由此可见,如果要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进行选择的话,我认为考古学更偏向社会科学。 不仅如此,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考古学还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如果往前追溯,绝大多数都可以在自然科学里找到本源。例如田野考古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地层学和类型学就是如此,地层学源自地学,类型学源自生物学,所以说,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深刻的自然科学烙印。而科技考古又是考古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包括植物考古在内的科技考古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科技考古都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如果用一句话界定科技考古的话,科技考古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和回答考古学的问题,自然科学是手段,考古学是目的。总之,植物考古的学科定位归属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考古学。 (二)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 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可以用三句话进行归纳: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和分析植物遗存,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这三句话是递进关系。第一句话的关键点在于“通过考古发掘”,即植物考古仅研究那些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出土的古代植物遗存。第二句话回答了为什么,因为植物考古所关心的不是植物遗存本身,而是这些植物遗存与人的关系,所以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我们才

汉唐考古十五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大学

汉唐考古十五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士人阶层“士”,文化知 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这一变革发生在() 参考答案: 战国时期 2.秦王朝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区划为()。 参考答案: 郡、县、乡、里 3.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继位后,从“无为”转而“有为”的措 施有()。 参考答案: 铸五铢钱;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 4.王莽改制的措施有()。 参考答案: 改革币制;重新划分郡县,更改地名;改革中央机构,加强相权、兵权;改革少 数民族名称、首领称号 5.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在北纬 30度附近存在一个“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对 第二章测试 1.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区不包括()。 参考答案: 郡 2.记载了汉代“家致数千万金”的坐贾行商大量出现,经济实力“大者倾郡,中 者倾县,下者倾乡里”的文献是()。 参考答案: 《史记》 3.以下哪些区域很早就出现了以农耕为主的史前聚落?()。 参考答案: 东亚黄河流域;东亚长江流域 4.所谓“夷”,是指以华夏族为中心,在周边分布的较为落后的民族,即一般所 说的()。 参考答案: 西戎;北狄;东夷;南蛮 5.直至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才最终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错 第三章测试 1.以下哪个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参考答案: 迁都长安 2.昭武九姓主要代表的是()人。 参考答案: 粟特 3.史君墓石椁四面的浮雕具有浓郁的()的文化特征。 参考答案: 祆教;粟特 4.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三家鼎立互补的 三元格局。 参考答案: 儒;道;释 5.秦汉至隋唐时期,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时期,为了巩固 统治和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多会有意识地对本朝的统治思想和治国方针进行选定。()

考古学基础知识大全

考古学基础知识大全 作者:檀凝蕊小小个 绪言 人类的祖先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是相当多的文明,却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被唤醒。而让这些文明重见天日的,就是考古学。所以人们习惯称考古学是在寻找失落的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社会,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连绵不绝、今仍尚存的文明是中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文明无疑应该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体系单位”。中国考古学的泰斗苏秉琦先生也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程”。 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学就是挖掘和发现的代名词,其实,考古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人类对自己童年历史的追寻。有人说,考古学是一门从地底挖天书的学问,考古学不仅要将残留的古代遗存拼凑成天书,还要能够阅读和理解这天书的意思。挖掘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从调查、发掘、出土,到整理、分析、研究,到形成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第一讲导论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二、考古学的性质和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因为历史学的性质属于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性质也属于人文科学。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

资料。而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文献资料, 由于考古学自身的特征,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主从关系。历史学主要依赖于古代的文字记录,但这样的记录不但通常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它会包含着记录者的主观偏见和取舍。而考古学主要依靠古代的遗存,这些遗存是物质的,古代人并没有有意地决定哪些应当或者怎么留给当代的考古学家去发掘,因此,考古学家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由物质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考古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平衡和补充。 但考古学真正的意义还在于,因为整个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段是没有文字的,处理和研究这段历史,基本上是考古学的专利。考古学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于证经补史的狭义历史学范畴,它应属于更广义的历史学范畴。 三、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大体上可分为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形体较大或固定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如古代的房屋(城堡、宫殿、寺庙)墓葬、村落、手工业作坊、矿坑、道路、沟渠、窑址、岩画、洞穴,甚至古代人耕种过的土地以人类无意识留下的手印、足印等。 遗物: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这些东西形体较小而且可以移动。其它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发掘出来的实物,由于目标在于复原或再现人类古代社会历史,因此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对实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上,而不是放在研究孤立的、单独的某一件器物上。对单独器物的研究,研究它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个人的创造。只能算是研究文物,而不是真正的考古学。 四、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空间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