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未辨证用药;3。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

1。《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

2。《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

5。《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

6。《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7. 药品说明书

三、点评方案

1.抽样频率:1次/月;

2.抽样时间:每月1日到月末;

3.抽样范围:中药注射剂处方(含住院医嘱);

4.抽样方法:全样本或等距离随机抽样;

5.中药注射剂处方选取标准:含有批准文号以“z”开头的注射剂的处方;

6.点评内容:

(1)基本用药: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应用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儿童)等情况;

(2)合理用药:辨证用药、给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选择、联合用药及配伍、更换药品或停药等的合理性.

四、点评要点

【点评标准】

1.适应证不适宜;

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4.用法、用量不适宜;

5.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不良相互作用;

6.重复给药;

7.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点评要点】

【点评要点】

【点评要点】

【点评要点】

【点评要点】

【点评要点】

【点评要点】

五、工作表格

点评表1: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处方登记表点评表2: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处方统计表

登记日期:处方科室:处方医师:药师签名:

六、注射用灯盏花素示例

附:注射用灯盏花素说明书【通用名称】

注射用灯盏花素

【成份】

灯盏花素,辅料为甘露醇。

【性状】

本品为黄色的疏松块状物。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规格】

10mg。

【用法用量】

⑴肌内注射,一次5~10mg,一日2 次。临用前,用2ml注射用水溶解后使用。

⑵静脉注射,一次20~50mg,一日1次.用250ml生理盐水或500ml 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使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使用本品偶见全身发痒,胸闷、乏力、皮疹、心悸等现象。若出现以上情况,请即刻停药并对症处理,症状即可消失.

【禁忌】

出血性疾病和脑溢血出血期禁用。

【注意事项】

1。玻璃瓶出现破裂、铝盖外翻,请勿使用。

2。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必须先用【用法用量】项下指定的溶解后再与其他药物混合,混合后发生浑浊、沉淀时请勿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 本品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如硫酸庆大霉素)反应产生沉淀,稀释本品所用的注射器、针头应避免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接触。

2. 本品与PH值偏低的溶液使用时,可使有效成分析出,故不得与PH值低于4.2的输液或药物合用.

【贮藏】

密封,遮光.

【包装】

管制注射剂玻璃瓶,10mg/瓶×10瓶/盒。

【有效期】

36个月。

【执行标准】

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WS3-B—3879—98

七、附件

表1:《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

表2:《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表

表3:《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

表4:《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

表5:《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重点(系列)

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

2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

3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

4 益气复脉生脉注射液

5 活血祛瘀血栓通注射液

表2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

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

2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

3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

4 益气复脉生脉饮注射液

5 活血祛瘀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6 活血祛瘀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

7 活血祛瘀丹参注射液

8 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

表3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2009年版)收录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

编号功能药品名称类型

1 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甲类

2 辛凉解表双黄连注射液(含双黄连冻干粉针) 乙类

3 清热解毒莲必治注射液乙类*

4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注射液乙类

5 清热解毒热毒宁注射液乙类

6 清热解毒喜炎平注射液乙类

7 清热解毒肿节风注射液乙类

8 清热理肺痰热清注射液乙类

9 清热理肺银黄注射液乙类

10 清热理肺鱼腥草注射液乙类*

11 清肝胆湿热茵栀黄注射液甲类

12 清肝胆湿热苦黄注射液乙类

13 回阳救逆参附注射液甲类*

14 平喘喘可治注射液乙类

15 平喘止喘灵注射液乙类

16 清热开窍清开灵注射液甲类*

17 清热开窍醒脑静注射液乙类*

18 健脾益气刺五加注射液乙类

19 益气复脉参麦注射液甲类*

20 益气复脉生脉注射液甲类*

21 行气活血香丹注射液甲类

22 养血活血丹参注射液甲类*

23 养血活血丹红注射液乙类*

24 滋阴活血脉络宁注射液甲类

25 化瘀宽胸红花注射液乙类

26 化瘀宽胸苦碟子注射液乙类

27 化瘀宽胸银杏叶注射液乙类

28 化瘀宽胸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乙类*

29 化瘀通脉三七皂苷注射制剂甲类

30 化瘀通脉灯盏细辛注射制剂乙类

31 化瘀通脉冠心宁注射液乙类

32 化瘀通脉疏血通注射液乙类

33 化瘀祛风天麻素注射液乙类

34 祛风通络祖师麻注射液乙类

35 祛风除湿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乙类

36 化瘀祛湿肾康注射液乙类

37 清热利湿消痔灵注射液甲类

38 抗肿瘤华蟾素注射液甲类*

39 抗肿瘤艾迪注射液乙类*

40 抗肿瘤得力生注射液乙类*

41 抗肿瘤复方苦参注射液乙类*

42 抗肿瘤康莱特注射液乙类*

43 抗肿瘤消癌平注射液乙类*

44 抗肿瘤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乙类*

45 辅助肿瘤治疗参芪扶正注射液乙类

46 辅助肿瘤治疗黄芪注射液乙类*

47 辅助肿瘤治疗康艾注射液乙类*

48 辅助肿瘤治疗猪苓多糖注射液乙类**有适应症或使用医疗机构限制

表4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中药注射剂情况统计表

编号通报期数通报时间通报药品

1 1 2001.11 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

2 3 2002。12 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3 4 2003。8 鱼腥草注射液

4 7 2004.11 莪术油注射液

5 8 2005。4 莲必治注射液

6 10 2006.2 葛根素注射剂

7 21 2009。4 清开灵注射剂

8 22 2009。5 双黄连注射剂

9 23 2009.9 穿琥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

10 38 2011.6 细辛脑注射剂

11 44 2012。1 生脉注射液

12 45 2012。3 香丹注射液

表5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关注重点(系列)

参考资料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EB/OL]。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ca19065830.html,。cn/

web2010/zhengwugongkai/yizhengguanli/yiyuanguanli/2010-10-11/10176.html。2010—6-11。

[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

[EB/OL].https://www.doczj.com/doc/ca19065830.html,。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wzc/s3580/200908/42506。htm。2009-8-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

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EB/OL]。http://www。https://www.doczj.com/doc/ca19065830.html,。cn/page。do?

pa=8a81f0842d78e88c012d9c30f1221981。2009-11-27。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EB/OL]。https://www.doczj.com/doc/ca19065830.html,。cn/WS01/CL0051/60952。html。2011—4-25。

[6]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EB/OL]. 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ca19065830.html,/xxtb_255/.

[7]任德权,张伯礼.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 s3585/200901/38855.htm。2008—12-24。

[9]王忠山, 赵宁波,刘慰祖。从寒热辨证浅议清热解毒类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17(10):141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EB/OL].

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ca19065830.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wzc/s3580/200908/42506.htm。2009—8—18。

[11]牛继红,李庆辉。中西药配伍的不良相互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

76—77.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 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 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 1.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 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 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 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 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临床不合理使用。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附件: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 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 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 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 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 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 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 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 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 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 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 【点评标准】 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一、引言 本指南旨在规范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进一步提高医 疗机构处方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本指南适用于北京市内所有 医疗机构的处方点评工作。 二、术语定义 1、处方点评:指对医疗机构开出的处方进行审核、评估、建议 等工作。 2、处方质量:指处方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综合评价指标。 3、处方点评员:指参与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人员。 三、处方点评机制 1、处方点评机制的建立与组织 1.1 医疗机构应建立处方点评机制,指定专门的处方点评员进 行工作。 1.2 处方点评员应具备相关医药知识和临床经验,并经过相应 的培训和认证。

1.3 处方点评工作应由医疗机构内部组织,设立点评委员会负 责指导和监督处方点评工作。 2、处方点评的流程和内容 2.1 处方点评工作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包括处方收集、处 方审核、处方评估等环节。 2.2 处方点评的内容应包括处方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等 方面的评价。 四、处方点评要求 1、处方合理性评估 1.1 处方应符合相关的诊疗指南、规范和标准。 1.2 处方应遵循药物使用的原则,如最小有效剂量、首选安全 药物等。 1.3 处方中的药物组合应合理,避免重复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2、处方安全性评估 2.1 处方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 别等因素合理选药。 2.2 处方应避免使用具有较大风险的药物,避免过度使用抗生 素等。

2.3 处方应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加强监测和管理。 3、处方有效性评估 3.1 处方应考虑疗效与安全的平衡,选用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 性较高的药物。 3.2 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进行个体化选择,避免 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3 处方应设定合理的用药目标,并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和调整。 五、处方点评结果与反馈 1、处方点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开具处方的医师,并 注明意见和建议。 2、医疗机构和医师应根据点评结果进行整改和改进,提高处方 质量。 六、附件 1、本指南所涉及的附件请参见附件页。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1、处方: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时开具的药物使用说明,包括药 物名称、用量、频次、疗程等。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中医师提供一份中药处方点评指南,以帮助他们评估和调整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中药处方点评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点评指南 1. 处方合理性评估 中医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处方的合理性: - 病情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方面的考虑。 - 中药选择: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确保各种中药药性相互协调,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 药物搭配:合理搭配中药,避免相互干扰、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 用量调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中药的用量,避免用药过量或用药不足。 2. 药物安全性评估 中医师应对处方的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估: - 中药质量:确保所使用的中药符合相关标准,无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质。 - 药物副作用:了解所使用中药的常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 药物禁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避免使用对其存在禁忌的中药。 - 药物相互作用:考虑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中药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3. 患者需求和舒适度评估

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舒适度对处方进行评估: - 患者期望:了解患者对中药治疗的期望和态度,尊重患者的意见。 - 服药便利性: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选择便于服用的中药剂型。 - 药物口感:根据患者的喜好和口感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和配伍方式。 总结 中药处方点评是中医诊疗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药物安全性和患者需求等因素进行评估。中医师应具备全面的中药知识和丰富经验,以提供有效、安全且符合患者需求的中药治疗方案。通过正确的中药处方点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疗技术的结合产物,是指将有 效成分高浓度的中药制剂经过过滤、浓缩、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注射剂。中 药注射剂具有疗效明显、药物浓度高、吸收迅速、疗程短等特点,在临床 应用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合理使用和安全应用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为了引导临床医生正确 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以下是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指南。 首先,中药注射剂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注射剂。在 选择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病情、病证和药理作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确保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同时,还需考虑中药注射剂 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说明,避免患者出现不适反应。 其次,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量和用药频次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量和用药频次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 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的。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 行判断,避免用量过大或用药频次过高导致不良反应。 再次,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需要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 的给药途径一般为静脉注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经皮下或肌肉注射。无论是哪种给药途径,都需要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不 良反应。给药过快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加重,给药过慢可能无法发挥 治疗效果。 另外,对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中药注 射剂虽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性肝损 伤等。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如给予抗过

敏治疗、肝保护治疗等。同时,需对不良反应进行及时报告和登记,以便进一步监测和改进药物的安全性。 最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应遵循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的结合。中药注射剂是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产物,在使用时应既重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又重视现代医学的实践经验。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推崇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避免机械地套用处方,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是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的结合产物,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应用范围。在临床应用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注射剂,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还需要严格控制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并遵循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的结合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为了规范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制定本指南作为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参考标准。本指南的制定 旨在加强医师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适应症和禁忌症 1.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适应症,医师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 全面评估,确保中药注射剂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2.中药注射剂禁忌使用的情况包括对该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医师应仔细审核患者的禁忌症情况。 二、用药剂量和疗程 1.医师在处方中药注射剂时,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病情严重程 度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2.避免中药注射剂的长期使用,尽量控制疗程在7天以内。 3.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药物 代谢能力进行剂量调整。 三、药物的选择 1.确保所选择的中药注射剂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并与处方适应症相符。 2.尽量优先选择无刺激性和无毒性的中药注射剂,如必须使用激烈刺 激性药物时,需谨慎使用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反应。 四、配伍禁忌

1.避免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尤其是与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以免引起相互作用。 2.谨慎配伍多种中药注射剂,特别是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中药注射剂,以免导致不良反应或效果降低。 五、辅助治疗和监测 1.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重要生化指标,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 疗效。 2.在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六、良好的记录和沟通 1.医师应在患者病历上详细记录处方的中药注射剂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疗程等,并留下自己的签名和日期。 2.医师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目的、药物特点、 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度。 七、不良事件上报和整改 1.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医师在发现不良 事件时应及时上报,并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医疗机构应及时整改,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 事件再次发生。 八、继续教育和质量管理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 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 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 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 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 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 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 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 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 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 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 【点评标准】 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中药制剂技术将中草药提取液或粉末制成注射剂形式的药品。由于其方便服用、迅速吸收和强效疗效的特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和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发布了《中药注射剂注册管理办法》,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和监督。本文将从中药注射剂的定义、分类、制备和使用等方面,对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进行介绍和指南。 对于中药注射剂处方的点评,首先需要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定义和分类。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中药注射剂包括两种类型,即中草药水剂注射剂和中草药粉针剂。中草药水剂注射剂是指将中草药提取物或浓缩液加工制成的注射剂,而中草药粉针剂是指将中药粉末与制剂辅料经特定工艺制成的注射剂。 在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中,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水剂注射剂的药理作用和配伍规律。中草药水剂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与中草药的药理作用类似,但在制剂工艺过程中,由于温煮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理成

分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在点评处方时,需要注意其中草药水剂注射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性和不良反应。 在制备中药注射剂处方时,需要考虑中草药的选用、提取方法、药物配伍和剂量等因素。中草药的选用应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疗效进行合理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醇提和水醇联合提取等,应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要进行选择。在药物配伍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的相容性和稳定性,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剂量的确定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过度用药或剂量不足。 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的相关制度。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包括病情、病史、过敏史等。在注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在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向医生报告。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目的是提高中医临床医生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在点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附件: 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 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 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 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 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 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 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 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X、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X、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 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X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与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 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与其附件1:处方标准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 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X(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4.《中药处方格式与书写规X》(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四、判断为不规X处方情况 【点评标准】 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X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X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与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6.未使用药品规X名称开具处方的; 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X或不清楚的;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细则 一、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 3.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 4.临床不合理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