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近年来,北京市的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逐渐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医院药品处方的问题,如大量使用过度的抗菌药物、不合理的用药等。为此,北京市医院协会制定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

1. 指南的制定背景

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市医疗水平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医疗机构众多、患者量大,特别是处方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部分病人出现了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药品误用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京市医院协会制定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以期提高医疗机构处方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 指南的主要内容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治疗指南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制定了针对不同病情和疾病的药品治疗指南,方便医生在处方过程中快速了解和应用。同时,在这里还提供了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诊疗流程,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用药指导。

(2)料手册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还包含了一份手册,详细介绍了每一种药品的作用、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等信息,该手册不仅便于医生进行药品选择,也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和治疗进程。

(3)临床路径和办法

临床路径和办法是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遵循的一些规定和标准,包含了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方面。《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路径和办法,希望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指南实施成效

自《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实施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实施“点评”制度,医疗机构的处方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医疗治疗效果得到了保障。此外,药品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也得到了较好地维护,为追求健康医疗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

作为一份非常重要的指南,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化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较为有效,更在于提高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利益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希望未来将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学习和借鉴这种科学、规范、科学的处方点评制度,共同致力于提升我们的医疗水平和卫生保障能力。

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 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 1. 《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 2.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 3.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4.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 【点评标准】 1.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2. 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3. 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4. 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5. 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6. 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7. 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8. 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9. 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0. 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2.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5. 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附件: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第二部分专项处方点评指南 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 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三、国家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 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 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 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 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 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

第一部分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后,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目前医药更新快,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药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随着新规范、新指南、新共识等更新点评方法,不可仅凭借说明书草率判定处方合理性。 二、不合理处方 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三、制定指南的法规依据 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及其附件1:处方标准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 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4.《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四、判断为不规范处方情况 【点评标准】 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一、引言 本指南旨在规范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进一步提高医 疗机构处方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本指南适用于北京市内所有 医疗机构的处方点评工作。 二、术语定义 1、处方点评:指对医疗机构开出的处方进行审核、评估、建议 等工作。 2、处方质量:指处方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综合评价指标。 3、处方点评员:指参与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人员。 三、处方点评机制 1、处方点评机制的建立与组织 1.1 医疗机构应建立处方点评机制,指定专门的处方点评员进 行工作。 1.2 处方点评员应具备相关医药知识和临床经验,并经过相应 的培训和认证。

1.3 处方点评工作应由医疗机构内部组织,设立点评委员会负 责指导和监督处方点评工作。 2、处方点评的流程和内容 2.1 处方点评工作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包括处方收集、处 方审核、处方评估等环节。 2.2 处方点评的内容应包括处方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等 方面的评价。 四、处方点评要求 1、处方合理性评估 1.1 处方应符合相关的诊疗指南、规范和标准。 1.2 处方应遵循药物使用的原则,如最小有效剂量、首选安全 药物等。 1.3 处方中的药物组合应合理,避免重复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2、处方安全性评估 2.1 处方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 别等因素合理选药。 2.2 处方应避免使用具有较大风险的药物,避免过度使用抗生 素等。

2.3 处方应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加强监测和管理。 3、处方有效性评估 3.1 处方应考虑疗效与安全的平衡,选用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 性较高的药物。 3.2 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进行个体化选择,避免 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3 处方应设定合理的用药目标,并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和调整。 五、处方点评结果与反馈 1、处方点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开具处方的医师,并 注明意见和建议。 2、医疗机构和医师应根据点评结果进行整改和改进,提高处方 质量。 六、附件 1、本指南所涉及的附件请参见附件页。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1、处方: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时开具的药物使用说明,包括药 物名称、用量、频次、疗程等。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一、目的与原则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的目的是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权益。本指南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对基本药物处方的评价和分析,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处方点评内容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处方格式:处方的基本信息是否完整、准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用药适宜性: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等是否合理,是否存在 不规范用药情况。 3.联合用药: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情况,是否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 风险。 4.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 5.处方签名:处方医师是否签署了姓名和签名,签名是否合法有效。 三、处方点评方法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处方进行点评。 2.专题点评:针对某种特定药物或某种特定疾病进行专项点评。 3.定期点评:定期对一定时间内的处方进行全面点评。 4.计算机辅助点评: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处方进行自动分析,提高点评效率和 准确性。 四、处方点评标准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的标准包括: 1.合理用药标准: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等是否符合药物治疗规范和临床指 南。

2.安全性标准: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是否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 情况。 3.有效性标准:药物治疗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是否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 4.经济性标准:药物治疗成本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 五、处方点评结果应用 基本药物处方点评的结果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 1.反馈给处方医师,帮助他们改进处方习惯和提升药物治疗水平。 2.提供给医疗机构管理层,帮助他们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作为患者教育和健康宣传的参考材料,提高公众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和理解。 4.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临床不合理使用。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近年来,北京市的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逐渐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医院药品处方的问题,如大量使用过度的抗菌药物、不合理的用药等。为此,北京市医院协会制定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 1. 指南的制定背景 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市医疗水平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医疗机构众多、患者量大,特别是处方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部分病人出现了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药品误用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京市医院协会制定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以期提高医疗机构处方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 指南的主要内容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治疗指南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制定了针对不同病情和疾病的药品治疗指南,方便医生在处方过程中快速了解和应用。同时,在这里还提供了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诊疗流程,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用药指导。 (2)料手册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还包含了一份手册,详细介绍了每一种药品的作用、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等信息,该手册不仅便于医生进行药品选择,也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和治疗进程。 (3)临床路径和办法 临床路径和办法是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遵循的一些规定和标准,包含了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方面。《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路径和办法,希望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指南实施成效 自《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实施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实施“点评”制度,医疗机构的处方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医疗治疗效果得到了保障。此外,药品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也得到了较好地维护,为追求健康医疗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 作为一份非常重要的指南,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化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较为有效,更在于提高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利益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希望未来将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学习和借鉴这种科学、规范、科学的处方点评制度,共同致力于提升我们的医疗水平和卫生保障能力。

处方点评实施细则

处方点评实施细则 引言概述: 处方点评是医疗行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评估和审核,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合理用药和医疗费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了规范处方点评工作,制定处方点评实施细则是必要的。 一、处方点评的目标和原则 1.1 提高医疗质量 处方点评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点评人员应对处方中的药物种类、剂量、用药频次等进行仔细评估,确保医生开具的处方符合临床指南和医学常规。 1.2 减少不合理用药 不合理用药是医疗行业中的一大问题,包括滥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激素等。处 方点评应当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并及时提出建议和指导,引导医生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1.3 控制医疗费用 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处方点评应当注重药物的经济性 和合理性,避免开具过多昂贵的药物,推荐使用价格合理、疗效相当的替代药物,帮助患者降低用药费用负担。 二、处方点评的流程和方法 2.1 处方审核

处方点评的第一步是对处方进行审核,包括核对处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规定 的格式和要求等。审核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处方点评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2 处方评估 审核通过的处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判断处方是否合理。评估人员可以参考临床指南、药物说明书等权威资料,提供科学、准确的评估意见。 2.3 处方反馈 处方点评的最后一步是向医生提供反馈意见。反馈应当具体、明确,指出处方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医生应当认真对待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处方,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和用药合理性。 三、处方点评的工作要求 3.1 专业知识和技能 处方点评人员应当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处方点评技能,能够准确判断处 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同时,点评人员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保持专业水平。 3.2 沟通和协作能力 处方点评是一个团队工作,需要与医生、药师等多个角色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点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合作,共同提高处方点评的效果。 3.3 保密和诚信意识 处方点评工作涉及患者的隐私和医疗机构的商业秘密,点评人员应当具备保密 和诚信意识,严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保证处方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专项处方点评指引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引0001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二 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对血液制品的定义为: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 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为血液制品。本指南所涉及的血液制品主要是指血浆衍生物(从血浆衍生的,不含血细胞成分),如:白蛋 白类制剂;免疫球蛋白制剂,包括肌注、静注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人凝血因子制剂,包括凝血因子別、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 由于生产的严格管理、血浆来源的短缺、临床用量的增加,血液制品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2012年6月,世界卫生组 织(WHO)报道指出:世界各地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断上升。阎赢等调查发现,目前临床血浆及其血液制品供应不足的状况普遍存在,与诸多因素有关,而医疗特色技术的应用、血液制品供应不足导致临床血浆替代治疗、血液制品流通领域不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是影响临床用血浆量激增的原因。 为规范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改善血液制品短缺现状,促进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开展血液制品相关处方点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北京市处方点评工作组制定了本指南,为规范、统一血液制品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本指南根据2010年版《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收录的血液制品品种,结合临床实际常用的品种,确定点评范围为: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人凝血因子別等 血液制品(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见表1)。 表1常见血液制品的主要药理作用 重组人凝血因子药理作用与人凝血因子別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品:不含因子;含或H O 蛋白;3.不含红细胞凝集素(抗A、抗B) 別 人凝血酶原复合本品含有维生素K依赖的在肝脏合成的四种凝血因子H、%、/、X。上述任何一个因子的缺乏都可导致 物凝血障碍。输注本品能提高血液中凝血因子H、%、/、X的浓度 抗人T细胞免疫球ALG是人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猪或兔所获的抗血清(ALS精制而成,可抑制经抗原识别后的淋巴细胞激活过 蛋白程,特异性破坏淋巴细胞 、点评依据 1.《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 2.《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近日,由北京卫生局制定了《北京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一文,现将其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概述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证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最中层束状带分泌的一种代谢调节激素。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 垂体前叶- 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由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进入垂体前叶,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分泌,ACTH 则可以促进皮质醇的分泌。 反过来糖皮质激素在血液中浓度的增加又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前叶对 CRH 和 ACTH 的分泌从而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分泌,ACTH 含量的增加也会抑制下丘脑分泌CRH,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保证了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的平衡。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午夜时含量最低,清晨时含量最高。此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会激增到平时的 10 倍左右。 1.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兴奋作用、其他:(1)促进胃酸分泌;(2)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3)减少甲状腺对碘离子的摄取清除和转化。 2.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 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重症患者(休克)、异体器官移植、过敏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 点评依据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 号)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 号) 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 号) 4.《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09 年版基层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实施方案 1. 抽样标准:处方中含有静脉用或口服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

北京处方点评方案

北京市卫生局文件京卫药械字〔 2012〕76 号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下发《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各区县卫生局,各三级医疗机构:为加强医院处方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处方点评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促进合理用药,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北京地区医疗实际,组织专家制定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请各区县卫生局、医疗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我局。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用药监测、评价和超常预警制度,对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实施处方和用药医嘱点评与干预。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结合单位用药实际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和持续改进的处方点评制度。 、医疗机构要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由主管院长任组长、医务和药学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包括医院药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医疗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处方点评工作组,在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组)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处方点评工作,负责制定全院处方的抽取方案、处方点评专业技术咨询和点评结果的审定,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药学部门负责处方点评的具体实施工作。

三、医疗机构应定期公布处方点评结果,监督改进措施的落实,定期向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培训,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四、医疗机构要将处方点评结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医院质量管理和医师定期考核指标体系,对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进行定期考核,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 一个考核周期内 5 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当认定为医师定期考核不合格,离岗参加培训。 五、各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处方点评管理工作,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开发利用电子处方、电子处方点评系统,加大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力度,扩大处方点评范围和点评数量,实现药物临床应用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 六、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院处方点评工作的监督管理,对不按规定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的医院应当责令改正。 北京市卫生局 2012 年 10月 17日 北京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2 年 10 月 17 日印发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为加强医疗机构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规范医务人员处方用药行为,结合北京地区实际,制定《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一、处方抽取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之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附件: 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 目录 第一局部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 第二局部专项处方点评指南 一、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历点评指南 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三、国家根本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四、静脉输液处方点评指南 五、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点评指南 六、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使用病历点评指南 七、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八、妊娠患者处方点评指南 九、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十、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十一、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点评指南

十二、抗感冒药处方点评指南

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一般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 抗肿瘤药物的主要适应证是:1.对某些全身性肿瘤如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在确诊后应尽早开始应用;2.对多数常见肿瘤如骨及软组织肉瘤、睾丸肿瘤、肺癌和乳腺癌等可在术后作为辅助或稳固治疗,以处理可能存在的远处散播;对某些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辅助应用抗肿瘤药可提高放射治疗效果;3.对晚期肿瘤作为姑息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寿命;4.对某些浅表肿瘤如皮肤癌等可试行局部治疗,局部可以治愈。此外,多种抗肿瘤药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暂时缓解病症的效果,又可用于防止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响。 传统上,根据药物来源、化学结构与作用原理,将抗肿瘤药物分为六类〔见表1〕。 表1 抗肿瘤药物分类 类别缺点 烷化剂能将小的烃基转移到其它分子上的高度活泼的一类化学物质。所含烷基能与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 中亲核基团起烷化作用,常可形成交叉联结或引起脱 嘌呤,使DNA链断裂,在下一次复制时,又可使碱 基配对错码,造成DNA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严重时 可致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选择性不强,对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上皮及生殖细胞有相当的毒性。 抗代谢药与体内生理代谢物的结构类似,可干扰正常代谢物的功能,在核酸合成的水平加以阻断。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同时,对生长旺盛的正常细胞也有相当的毒性,且易产生抗药性而失去疗效。 抗生素类药物源于各类链霉菌素的产品,通过直接破坏DNA或嵌入 DNA而干扰转录。其药理作用是:直接嵌入DNA分 子,改变DNA模板性质,阻止转录过程,抑制DNA 及RNA合成。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对S期细胞 有更强的杀灭作用。 毒性较大。 植物来源类药物其抗肿瘤的作用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来实现, 其机理主要包括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调节肿瘤细 胞信号传导、抑制端粒酶活性和细胞毒作用等。 毒性较大,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 毒性。 激素类药物包括性激素、黄体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两者主要是干扰肿瘤发生的体内激素状态,后一种那么可能通过 干扰敏感的淋巴细胞的脂肪代谢,使淋巴细胞溶解、萎 缩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疗效短暂,单独使用很难到达根治目的。 其他包括靶向治疗类药物、铂类、门冬酰胺酶等。

处方点评标准及奖惩细则

处方点评标准及奖惩细则 是制定医疗机构对医生处方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依据,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医生的专业能力。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处方点评标准及奖惩细则,具体实施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1. 处方点评标准: - 合理性:处方是否符合临床指南、流行病学数据、疗效和安全性等科学规范。 - 安全性:处方是否遵循患者过敏史、用药史、禁忌症等相关信息,避免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 - 规范性:处方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规定和医疗机构内部规章制度。 - 清晰度:处方是否准确、完整地记载了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使用频率等必要信息。 2. 处方点评奖惩细则: - 优秀处方:处方符合标准,无违反规定和错误,经过临床验证疗效良好、安全有效的处方。 - 奖励:表彰、奖金、学术晋升等方式予以奖励和鼓励。 - 合格处方:处方基本符合标准,但存在细节问题或可改进之处。 - 鼓励: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医生提升处方质量。 - 不合格处方:处方明显违反标准、规定或存在严重错误。

- 教育:对医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其改正错误。 - 处罚:根据错误严重程度,采取警告、罚款、扣除绩效、暂停处方权等措施。 3. 处方点评的程序: - 制定处方点评的具体流程和周期。 - 由专业人员(如药师、主治医生)进行处方点评,可以采取随机抽查、定期评审等方式。 - 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点评意见和改进方案,并向相关医生反馈。 - 鼓励医生参与点评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病患用药安全。 4. 处方点评的管理机制: - 设立专门的处方点评委员会或小组,负责制定处方点评标准、管理流程和奖惩细则。 - 向医生提供相关政策法规、临床指南等最新的药物治疗方面的信息,提升医生的临床知识和处方水平。 - 加强药师的培训和专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处方审核水平和对医生的指导能力。 - 建立处方点评的信息化系统,便于管理和监控处方质量,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报告。

2018-2019-专项处方点评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影响的分析-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专项处方点评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影响的分析 卫生部于 201X 年 2 月 10 日出台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各级医院按照《规范》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开展处方点评工作。201X年 11 月 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为医 疗机构处方点评提供技术规范,引导点评流程及判断标准的一致化。我院积极 响应,组织处方点评小组人员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应用进行了专项点评。现将开展专项点评前(201X 年 7-12 月)与开展专项点评后(201X 年 7-12月) 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情况进行比较,以评价改进效果,促进门诊抗菌 药物的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 201X 年 7-12 月(开展专项抗菌药物点评前)和 201X 年 7-12 月(开展专项抗菌药物点评后)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各 800 张。 1.2 方法 设计专项抗菌药物点评工作表格,将处方信息中的处方 ID 号、处方日期、患 者年龄、临床诊断、抗菌药物药品通用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用药途径、医师姓名等项目登记在处方点评工作表中,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 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标准,对其进行合理性评价。采用 SPSS软件进 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干预措施 1.3.1 建立三级质量控制点评的干预策略 合理利用处方点评小组与点评专家组的职责,建立三级质量控制点评的干预策略。一级质控由门诊发药窗口药师根据四查十对原则,对处方用药的规范性及 适宜性进行审核,进行即时干预或事后干预。二级质控由处方点评小组人员(由临床药师组成)完成,每月将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登记在专项处方点评工作表中,对其合理性进行审核、评价,将不合理用药情况整理汇总,交予处方点评专家组。三级质控由处方点评专家组(由主管院长、多学科专家等组成)完成,将一、二级监测反馈结果和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确定不合理处方。

人血白蛋白处方点评标准

人血白蛋白处方点评标准(讨论稿) 为标准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使用,降低药品费用,改善人血白蛋白短缺现状,促进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使用,开展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相关处方或医嘱点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药剂科综合参考?处方管理方法?〔卫生部令第53号〕、?医院处方点评管理标准〔试行〕?〔卫医管发〔2021〕28号〕、美国大学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北京地区?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以及人血白蛋白说明书、相关循证医学依据等,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制定我院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评价标准初稿。 【点评标准】 1.适应证不适宜; 2.用法、用量不适宜; 3.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4.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5.联合用药不适宜; 6.重复给药; 7.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8.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点评细那么】 1.适应证不适宜:“诊断〞栏未注有符合以下情况一项或一项以上适应证者判定 为适应证不适宜。 ➢严重失血、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纠正人血白蛋白作为补充血容量的首选药物的误区。?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简称UHC,下同〕[1]中提到:对于出血性休克,晶体溶液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扩张血容量,成人患者输入4L晶体液后2h无效,可考虑非蛋白胶体液,当对非蛋白胶体液有禁忌时才

考虑使用5%白蛋白。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说明在外科病人中,对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结局指标,不同种类的胶体液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 人血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将脑组织的水分转移到血管内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和头部创伤引起的血管痉挛,应首选晶体溶液维持脑灌注压。如果存在脑水肿的危险,应使用高浓度白蛋白〔25%〕胶体液维持脑灌注压【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人血白蛋白的适应症,白蛋白能与血中胆红素结合,阻止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促进胆红素排泄。光疗在过去的50年里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机制是让脂溶性的胆红素通过迅速光氧化和光致异构退化,成为水溶性化合物而排出体外。就机制而言,这两种方法在治疗中可以互补,同时使用两种方法可有协同作用,但UHC的指南那么提出白蛋白不能与光疗合用。 ➢中毒性虚脱,重度感染综合性; ➢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发布的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2】指出,肝硬化腹水是由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扩张、肾水钠潴留引起的,治疗以限钠利尿为主,只有重度难治性肝硬化腹水采用穿刺放腹水联合白蛋白治疗,未行穿刺放腹水患者防止单独用白蛋白治疗,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患者联用白蛋白可增效。2021年意大利AISF/SIMTI意见书:?肝硬化患者合理使用白蛋白?【3】强调上述治疗指征,但肝硬化患者非SBP的细菌感染、肝性脑病和感染性休克目前证据还不充分。

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血液制品的定义为: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为血液制品。本指南所涉及的血液制品主要是指血浆衍生物(从血浆衍生的,不含血细胞成分),如:白蛋白类制剂;免疫球蛋白制剂,包括肌注、静注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人凝血因子制剂,包括凝血因子Ⅷ、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 由于生产的严格管理、血浆来源的短缺、临床用量的增加,血液制品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2012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指出:世界各地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断上升。阎赢等调查发现,目前临床血浆及其血液制品供应不足的状况普遍存在,与诸多因素有关,而医疗特色技术的应用、血液制品供应不足导致临床血浆替代治疗、血液制品流通领域不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是影响临床用血浆量激增的原因。 为规范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改善血液制品短缺现状,促进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开展血液制品相关处方点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北京市处方点评工作组制定了本指南,为规范、统一血液制品处方点评

工作的开展,本指南根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收录的血液制品品种,结合临床实际常用的品种,确定点评范围为: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人凝血因子Ⅷ等血液制品(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见表1)。 表1 常见血液制品的主要药理作用 药物主要药理作用 人血白蛋 白 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及解毒;营养供给 人免疫球蛋白可将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由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与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对预防细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本品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