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中医师提供一份中药处方点评指南,以帮助他们评估和调整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中药处方点评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点评指南

1. 处方合理性评估

中医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处方的合理性:

- 病情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方面的考虑。

- 中药选择: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确保各种中药药性相互协调,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 药物搭配:合理搭配中药,避免相互干扰、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 用量调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中药的用量,避免用药过量或用药不足。

2. 药物安全性评估

中医师应对处方的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估:

- 中药质量:确保所使用的中药符合相关标准,无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质。

- 药物副作用:了解所使用中药的常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 药物禁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避免使用对其存在禁忌的中药。

- 药物相互作用:考虑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中药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3. 患者需求和舒适度评估

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舒适度对处方进行评估:

- 患者期望:了解患者对中药治疗的期望和态度,尊重患者的意见。

- 服药便利性: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选择便于服用的中药剂型。

- 药物口感:根据患者的喜好和口感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和配伍方式。

总结

中药处方点评是中医诊疗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药物安全性和患者需求等因素进行评估。中医师应具备全面的中药知识和丰富经验,以提供有效、安全且符合患者需求的中药治疗方案。通过正确的中药处方点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 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 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 1.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 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 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 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 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中医师提供一份中药处方点评指南,以帮助他们评估和调整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中药处方点评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点评指南 1. 处方合理性评估 中医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处方的合理性: - 病情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方面的考虑。 - 中药选择: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确保各种中药药性相互协调,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 药物搭配:合理搭配中药,避免相互干扰、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 用量调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中药的用量,避免用药过量或用药不足。 2. 药物安全性评估 中医师应对处方的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估: - 中药质量:确保所使用的中药符合相关标准,无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质。 - 药物副作用:了解所使用中药的常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 药物禁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避免使用对其存在禁忌的中药。 - 药物相互作用:考虑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中药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3. 患者需求和舒适度评估

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舒适度对处方进行评估: - 患者期望:了解患者对中药治疗的期望和态度,尊重患者的意见。 - 服药便利性: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选择便于服用的中药剂型。 - 药物口感:根据患者的喜好和口感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和配伍方式。 总结 中药处方点评是中医诊疗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药物安全性和患者需求等因素进行评估。中医师应具备全面的中药知识和丰富经验,以提供有效、安全且符合患者需求的中药治疗方案。通过正确的中药处方点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及细则完整版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 及细则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要求,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中药饮片处方的专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药饮片处方应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 二、处方的点评及实施细则: ﹙一﹚处方点评数量 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的抽查率应不少于中药饮片总处方量的﹪,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少于100张,不足100张的全部点评;病房﹙区﹚中药饮片处方抽查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少于5﹪,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应不少于30份,不足30份的全部点评。 (二)处方书写 1、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原则。中药饮片处方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区有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要求,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进行开具和书写。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药饮片。

3、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应书写完整,处方书写应规范、字迹清晰,医师签名、签章应与留样一致。 3、中药饮片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4、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5、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6、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7、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8、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9、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0、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1、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2、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三)药品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处方点评指南 本文旨在为医生提供中药处方点评的指南,帮助医生提高判断中药处方的能力,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1. 了解病情 在点评中药处方之前,医生应首先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这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检结果等,以便准确判断并针对性地开出中药处方。 2. 注意患者特点 在点评中药处方时,医生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特点,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等。不同的患者在中药使用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来确定中药的选择和用量。 3. 考虑病因病机

在点评中药处方过程中,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病因病机,选择适当的中药。病因病机是指引导中药处方的重要理论依据,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病因的具体原因和发展过程,从而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4. 注意配伍禁忌 中药处方中的药物配伍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在点评中药处方时需要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或产生不良反应。医生应熟悉中药的相互作用规律,合理搭配中药,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5. 注重药材品质 中药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药材的品质直接相关。在点评中药处方时,医生应选择高质量的药材,确保其药效稳定和无污染。相关药材的产地、采摘时间和贮藏条件也需要加以考虑。 6. 务实疗效

在点评中药处方时,医生需要注重疗效实证。根据患者的疗效反馈和治疗进展,及时调整中药处方。同时,医生还需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性,确保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 中药处方点评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医生需要充分掌握中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和具体病情,确保中药的选择和用量合理。通过严格的点评流程,医生能够开出安全有效的中药处方,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中药制剂技术将中草药提取液或粉末制成注射剂形式的药品。由于其方便服用、迅速吸收和强效疗效的特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和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发布了《中药注射剂注册管理办法》,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和监督。本文将从中药注射剂的定义、分类、制备和使用等方面,对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进行介绍和指南。 对于中药注射剂处方的点评,首先需要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定义和分类。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中药注射剂包括两种类型,即中草药水剂注射剂和中草药粉针剂。中草药水剂注射剂是指将中草药提取物或浓缩液加工制成的注射剂,而中草药粉针剂是指将中药粉末与制剂辅料经特定工艺制成的注射剂。 在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中,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水剂注射剂的药理作用和配伍规律。中草药水剂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与中草药的药理作用类似,但在制剂工艺过程中,由于温煮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理成

分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在点评处方时,需要注意其中草药水剂注射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性和不良反应。 在制备中药注射剂处方时,需要考虑中草药的选用、提取方法、药物配伍和剂量等因素。中草药的选用应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疗效进行合理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醇提和水醇联合提取等,应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要进行选择。在药物配伍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的相容性和稳定性,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剂量的确定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过度用药或剂量不足。 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的相关制度。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包括病情、病史、过敏史等。在注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在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向医生报告。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目的是提高中医临床医生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在点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

中药处方点评制度

中药处方点评制度 一、为了加强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医务科应组织医学、药学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处方的评价工作。 三、处方的评价细则 (一)处方书写 1、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农本方、中成药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3、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4、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5、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溶液制剂、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 6、每张中成药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一种药品应当分行顶格书写,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当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不宜叠加使用; 7、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8、中草药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9、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10、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11、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12、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13、处方中药味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四味中药名,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14、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5、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6、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7、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药品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三)特殊药品的使用评价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疗技术的结合产物,是指将有 效成分高浓度的中药制剂经过过滤、浓缩、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注射剂。中 药注射剂具有疗效明显、药物浓度高、吸收迅速、疗程短等特点,在临床 应用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合理使用和安全应用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为了引导临床医生正确 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以下是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指南。 首先,中药注射剂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注射剂。在 选择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病情、病证和药理作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确保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同时,还需考虑中药注射剂 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说明,避免患者出现不适反应。 其次,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量和用药频次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量和用药频次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 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的。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 行判断,避免用量过大或用药频次过高导致不良反应。 再次,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需要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 的给药途径一般为静脉注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经皮下或肌肉注射。无论是哪种给药途径,都需要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不 良反应。给药过快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加重,给药过慢可能无法发挥 治疗效果。 另外,对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中药注 射剂虽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性肝损 伤等。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如给予抗过

敏治疗、肝保护治疗等。同时,需对不良反应进行及时报告和登记,以便进一步监测和改进药物的安全性。 最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应遵循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的结合。中药注射剂是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产物,在使用时应既重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又重视现代医学的实践经验。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推崇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避免机械地套用处方,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是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的结合产物,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应用范围。在临床应用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注射剂,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还需要严格控制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并遵循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的结合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中药处方点评流程

中药处方点评流程 1. 收集处方信息:在进行中药处方点评之前,需要收集医生开出的处方信息。这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病情描述、和开出的中药处方。收集处方信息:在进行中药处方点评之前,需要收集医生开出的处方信息。这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病情描述、和开出的中药处方。 2. 审核药物搭配:首先,需要审核药物的搭配情况。中药有一些特殊的搭配规则和禁忌,需要确保处方中的药物搭配合理,没有相互冲突或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审核药物搭配:首先,需要审核药物的搭配情况。中药有一些特殊的搭配规则和禁忌,需要确保处方中的药物搭配合理,没有相互冲突或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3. 评估药物安全性:接下来,要评估处方中药物的安全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数据库,了解每种中药的使用禁忌、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以确保药物的合理应用。评估药物安全性:接下来,要评估处方中药物的安全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数据库,了解每种中药的使用禁忌、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以确保药物的合理应用。

4. 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在点评处方时,需要考虑病人的个体 差异。有些病人可能有过敏反应或对某些药物有特殊的反应,因此 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建议。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在点评处方时,需要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有些病人可能有过 敏反应或对某些药物有特殊的反应,因此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 个体化的评估和建议。 5. 与医生沟通:在点评过程中,建议与医生进行沟通。有时, 医生可能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调整中药处方。通过与医 生沟通,可以确保医生理解处方点评的目的,并根据建议进行相应 调整。与医生沟通:在点评过程中,建议与医生进行沟通。有时, 医生可能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调整中药处方。通过与医 生沟通,可以确保医生理解处方点评的目的,并根据建议进行相应 调整。 6. 撰写点评报告:最后,根据处方点评的结果,撰写点评报告。报告应包括处方的搭配情况、药物的评估结果、个体化建议等内容。报告应清晰、详细,以便医生参考和遵循。撰写点评报告:最后, 根据处方点评的结果,撰写点评报告。报告应包括处方的搭配情况、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审方,是指中药师在配方操作之前对中药处方所写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认真审阅核准的过程。它是中药调剂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提高配方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处方点评的思路与处方审核基本相同,只有事前与事后的区别,可能点评人员职称还存在差别。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更加明确了药师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审方人员必须认真仔细、严格慎重地审核处方,审方时除看清处方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否、临床诊断等内容外,还必须对药名、用量用法、辨证用药、因人用药、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有毒中药等内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除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抗菌药与某些特殊管理药品及超常处方等少数不适应外,处方点评的结果大部分内容适应对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关键需要高水平的中药主管药师参与。 1、审核药名的适宜性 主要是审核药名是否规范,是否有笔误,相近似的药名是否清楚正确,有无重味等问题。曾遇到一张补阳还五汤加减的处方,其中用了一味“黄芩”,用量为60 g/剂,根据经验判断应是“黄芪”之误,将患者病历一看果真是“黄芪”,是西医生抄方有误。中药品种繁多,有些药名十分相近,一字之差,稍有不慎,容易搞错,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如天麻与升麻是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药物,

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为治头痛眩晕之良药,而升麻为升阳举陷之要药。如果肝阳上亢的患者误用了升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它容易搞错的药名还有桂枝与桔梗,杞子与栀子,茺蔚子与菟丝子,山茱萸与吴茱萸等等,这要求中药师在审方时要认真仔细辨认,发现有疑问的药名一定要与医生联系,决不能想当然,随意配给。 2、审核用量、用法的适宜性 中药的剂量大小与疗效和毒性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药师在审查处方时要注意患者的年龄大小,小儿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差,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约为常用量的1/4至1/3,老年人约为常用量的1/2至2/3) 。同时要注意每味中药剂量有无误用或误笔,发现有疑问之处,要与处方医师联系。曾遇到一张处方蜈蚣用13条/剂,而蜈蚣的常用量为1~3条,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才知道是抄方笔误所致,实际上是3条/剂。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必须注意的问题。附子、乌头经久煎后使有毒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很小的乌头次碱,而回阳祛寒止痛之效犹存。但审方时经常发现处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等中药的脚注是空白的,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方知是疏忽所致。又如朱砂不宜入汤剂,因为高温下可使朱砂中硫化汞分解,使毒性增加,但在审核时曾经发现有朱砂的处方用法是煎服,即与处方医师解释后改为朱砂单独冲服。 3、审核“辨证”用药的适宜性 中医药治病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不同的病证,选用不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为了规范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制定本指南作为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的参考标准。本指南的制定 旨在加强医师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适应症和禁忌症 1.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适应症,医师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 全面评估,确保中药注射剂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2.中药注射剂禁忌使用的情况包括对该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医师应仔细审核患者的禁忌症情况。 二、用药剂量和疗程 1.医师在处方中药注射剂时,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病情严重程 度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2.避免中药注射剂的长期使用,尽量控制疗程在7天以内。 3.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药物 代谢能力进行剂量调整。 三、药物的选择 1.确保所选择的中药注射剂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并与处方适应症相符。 2.尽量优先选择无刺激性和无毒性的中药注射剂,如必须使用激烈刺 激性药物时,需谨慎使用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反应。 四、配伍禁忌

1.避免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尤其是与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以免引起相互作用。 2.谨慎配伍多种中药注射剂,特别是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中药注射剂,以免导致不良反应或效果降低。 五、辅助治疗和监测 1.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重要生化指标,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 疗效。 2.在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六、良好的记录和沟通 1.医师应在患者病历上详细记录处方的中药注射剂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疗程等,并留下自己的签名和日期。 2.医师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目的、药物特点、 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度。 七、不良事件上报和整改 1.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医师在发现不良 事件时应及时上报,并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医疗机构应及时整改,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 事件再次发生。 八、继续教育和质量管理

中药处方点评全集(老衲整理)

本文件包含中药处方点评制度以及处方点评表 中药处方点评制度 一、为了加强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二、医务科应组织医学、药学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处方的评价工作。 三、处方的评价细则 (一)处方书写 1、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3、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4、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5、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溶液制剂、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 6、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每一种药品应当分行顶格书写,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当避免重复使用,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不宜叠加使用; 7、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8、中草药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9、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10、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11、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12、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13、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14、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5、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6、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7、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药品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三)特殊药品的使用评价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贵重药品管理办法》对麻醉药品、毒性药品和贵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及细则

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要求,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中药饮片处方的专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药饮片处方应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 二、处方的点评及实施细则: ﹙一﹚处方点评数量 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的抽查率应不少于中药饮片总处方量的﹪,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少于100张,不足100张的全部点评;病房﹙区﹚中药饮片处方抽查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少于5﹪,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应不少于30份,不足30份的全部点评; 二处方书写 1、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原则;中药饮片处方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区有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要求,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进行开具和书写;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药饮片;

3、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应书写完整,处方书写应规范、字迹清晰,医师签名、签章应与留样一致; 3、中药饮片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4、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5、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6、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7、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8、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9、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0、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1、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2、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三药品用法用量

中药处方点评实施细则

中药处方点评实施细则 1.引言 中药处方点评是指对中医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进行评估和审核,以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中药处方点评的实施细则旨在规范点评的程序和要求,提高中药处方点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点评人员 中药处方点评应由具备中医药相关专业背景的医师担任,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药学知识。点评人员应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3.点评流程 3.1 接收处方 点评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渠道接收中医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包括病历资料、药物组成和用药剂量等信息。 3.2 评估处方合理性 点评人员应仔细评估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包括中医诊断准确性、处方选药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药物组方的合理性以及用药剂量的安全性等方面。 3.3 提出建议

根据对中药处方的评估结果,点评人员应当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包括要求更换药材、调整用药剂量、明确用药目的和注意事项等,以 保证中药处方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3.4 完成点评报告 点评人员应将对中药处方的评估结果和建议整理成报告,并及时反 馈给中医医生。报告应明确指出问题和建议,并提供药物知识和临床 经验的支持。 4.点评要求 4.1 准确性和科学性 点评人员应准确把握中医医生开具处方的目的和性质,评估中药处 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点评过程中应遵循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原则,确 保点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 4.2 时效性和有效性 点评人员应及时完成对中药处方的评估和点评报告,并在合理的时 间内反馈给中医医生。点评报告应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帮助 中医医生改进处方和提高临床疗效。 4.3 保密性 点评人员应对接收到的中药处方和相关病历资料等保密,并严格按 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处理相关信息。任何时候都不得将患者的个人 信息泄露给未经授权的第三方。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专项处方点评指南十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自抗战时期第一种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开发应用于临床,为国家多个药品目录所收载(见附件)。然而,在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1年4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全年,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在中成药中的占比分别为50.9%、87.2%,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据17位、20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不能忽视。 为警示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自2001年11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断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形式,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社会,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相关中药注射剂信息见附件)。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