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为研究线索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为研究线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姓名:沈英

学号:10108086001

专业年级:2010级研究生

课程名称:管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为研究线索,自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开始,管理应该重人还是重物,应该强调理性还是非理性,一直是管理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管理理论的史前时期,从人类形成组织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中有了组织的出现,组织的管理者也就应运而生。管理实践也就开始了,汉穆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最低工资和关于控制的纪录。由于这一时期内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一直没有管理理论的出现。但是,管理理论已经开始萌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经济人”的观点,深深地影响着之后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的理论为管理形成科学奠定了基础。古典管理理论延续着“经济人”的假设,这个时期的管理是冷冰冰的。将人视同机器,将管理者视为安排这些人员与机器的工程师。古典管理理论主张对人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通过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的管理过程和理想的管理组织,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机器坏了可以进行维修,工人无法达到必需的产出时,就重新设计员工工作或是提供一种更具激励性的奖金计划,没有所谓的群体和团队的存在。

三、新古典管理理论,该理论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其虽继续强调过去对管理功能的与组织结构的研究,但已开始考虑更多的人性与社会上的因素。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和弗莱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相互合作的社会系统,若想让组织产生绩效,员工之间就必须要相互合作。弗莱特的人性观点,深深影响到后继学者对激励、权力与职权的看法。新古典管理理论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它开始强调人性以及群体的互动,不再将员工视为一种单纯的生产工具,命令不再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唯一方式。员工参与管理的理论开始形成。如何通过沟通来协调组织内部的活动成了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把“人性”导入到组织管理之中,是新古典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

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4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片面强调对个人行为进行组织控制和规范,而忽视了生产中人的因素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已经无法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弗鲁姆、麦格雷戈、利克特等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从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及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主要理论有:

1、人际关系理论,对该理论最有发言权的是代表人物中的梅奥。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因素除了金钱之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应该从社会、心理两方面鼓励工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无形地影响着成员的行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通过提高职工工作的满意度来激励员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管理者必须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的因素。这一学说把管理科学从研究以事或物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完全依靠纪律限制和金钱刺激的管理,转变为重视人的情绪、感情和行为诱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的人力资源理论大致上也是由人际关系学说衍生出来的。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早期理论,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尽管它有各种理论和学派,但是它们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这两种理论主要是是研究如何通过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团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团体的行为,不断增强团体合力的理论。在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重点对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领导者的品质、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处理好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关心的关系问题。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将人的本身的因素正式引入了管理学理论,从“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基点出发,开始重视对人的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的研究,承认人的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主张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活充实化”等方式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合。

五、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许多欧美管理工作者、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等都对管理理论研究发生了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众多管理学派当中,从他们的主要思想上来看主要是两个理论派别:一个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延伸,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思考管理问题,其中包括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他们把人看成“决策人”、“复杂人”。另一个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延伸,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管理问题,其中包括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线之一是有关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与知识管理的发展。《Z理论》、《日本经营管理艺术》、《企业文化论》和《追求卓越》这四本著作,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以及从根源上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研究推向了高潮。纵观整个西方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史,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变化主要是随着对人性假设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济人”的假设下诞生了古典管理理论,“社会人”的假设下诞生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文化人”的假设则促使理论界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

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管理要正确认识人,把人始终作为管理的客体、工具看待,人在生产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经济人”的假设让管理的视野变得非常的狭窄,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这对劳资双方都没有好处。泰勒在晚年曾说过:“我为了提高企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竭尽了全力,但是,他们的抵抗决心也是坚固的。如果我当时年纪更大一些,更加世故一些,我就不会硬让他们干他们不愿干的事了。”尽管如此,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他也是不可能摆脱其桎梏的。由梅奥开创,经马斯洛等人深化和补充,围绕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从经济利益入手,重新对人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等关于人性的新的假设。这些假设都属于“社会人”的范畴,旨在强调人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以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性。这样的认识显然比前者要更深刻更全面。这样的认识显然比前者要更深刻更全面。或许“社会人”的认识还没有真正揭示人的本性,不过这种关于人的认识还是可以很好地指导现在的管理实践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在管理实践中要不断地探寻对于人的正确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

进行人本管理,西方的管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有重物不重人的倾向,重经济利益不重道德教育。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中,西方的管理者都把人看成是“机械人”、“经济人”,与之相适应,西方的管理着重于企业的微观管理,不太重视社会的宏观管理;重视个人劳动能力和技术的最大发挥,不大重视群体之间的协调和心理状态的适应;重视短期效益和单个经济单位的利益,不太重视社会整体的长远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本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人本管理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新的系统管理理论,它是在当今条件下,对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管理理论的统称。它以80年代初期大内的《Z理论》为开端,包括知识管理、文化管理、情感管理以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现在人们广为提倡的建立企业文化、组织文化,也属于人本管理的范畴。人本管理所关注的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人,而是包括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的人;它所追求的不仅是使企业内部的人满意,更主要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人本管理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以适应、满足广大消费

者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并在这个前提下,来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体现对人的充分关怀。

综上所述,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对人本性的再认识,西方管理学的进步是与人性假设的变化分不开的。西方管理学每一次对人性认识的进步,伴随着的都是管理学理论的巨大进步和经济更快速的发展。管理学经历了一个由“经济人”到“社会人”的变化过程。管理中“人”这一因素已经成了决定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社会人”的假设下,我们进行管理工作,就需要更好地认识人、对待人,进行人本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获利的“双赢”局面。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许多学派。这些学派,在历史渊源和论述内容上互相影响,盘根错节。美国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和奥唐奈(C.O'Donnell)在《管理学》一书中,曾列出七大管理思想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群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沟通中心学派、数量学派。管理理论的这种分散化的趋向,是同当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提高相联系的。现将影响较大的学派简要介绍如下。 一、作业学派 作业学派、追根溯源,它的创始人是亨利·法约尔。古典组织理论学家莫尼、厄威克、古利克等都属于这一学派的前期代表人物。当前,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就是孔茨、奥唐奈等。这一学派的特点是把管理学说同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就是同管理人员从事工作的过程联系起来,因此,又称为“管理过程学派”。他们认为,不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有营业性的、政府的、宗教的等),所处的环境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因此,他们首先确定管理人员的职能,作为理论的概念结构,如法约尔把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项。以后,各管理学家的划分,虽不完全一致,但也大同小异,如厄威克主张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说:古利克提出了有名的POSDCORB,即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种职能说。 孔茨与奥唐奈把管理解释为“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职能”。他们认为,管理人员的职能有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五项,并按此来分析、研究、阐明管理理论。他们指出,有人认为这些职能是按顺序执行的,但事实上管理者是同时执行这些职能的。他们强调,这些职能中的每一种都对组织的协调有所贡献,但协调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了这五种管理职能的结果。他们对每个职能按以下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这个职能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它的结构上的特性是什么?它如何执行?在它的领域里,主要的原则和理论是什么?在它的领域里,最有用的技术是什么?执行这一职能有什么困难?完成这一职能的环境是怎样造成的? 他们认为,一切最新的管理思想都能纳入上述的结构中去。管理理论就是环绕这样的结构,把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综合起来,提炼出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改进管理实践是有明显的价值的。 孔茨等人认为,管理理论要吸收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和其他科学的技术和知识,它们是与管理工作者有关的。但是不能把这些学科的所有领域都包括到管理理论中去,因为科学的进步要求把知识分门别类,有所区别。 二、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又称经理学派,以向资本主义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这一学派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其顾问等。经验学派认为,传统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但在更多情况下,提出实际的建议。这一学派的人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以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一基本特点却是共同的,所以这一学派称为经验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有效的管理者》一书的作者,大企业的顾问,大学教授;欧内斯特·戴尔(ErnestDale),大公司的董事、大企业的顾问,著有《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威廉·纽曼(William H.Nawman),大学教授,著有《经济管理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技术》等书;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Sloan Jr),曾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山东省委党校2012级第3学期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 山东省委党校2012级研究生经济管理专业第3学期作业第一专题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征 1.在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充分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使管理思想、管理观念进一步现代化。 2.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中,使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进一步现代化。 3.管理理论向综合和“软化”发展,使管理决策和管理组织进一步现代化。 二、西方管理理论的在发展阶段中发生了那三次重大变革,标志是什么? 西方管理理论在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理论变革: 1.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也即第一次管理革命,就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的产生,它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 2.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二次重大变革:也即第二次管理革命,就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在人的假设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3.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也即第三次管理革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 三、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那几个演变过程? 西方管理理论从孕育产生发展到现代管理阶段,大致经历了以下

五个演变过程: 1.从总结企业的具体经验,到阐述一般原理的演变过程 2.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决策人"、"复杂人"假设的演变过程 3.从把管理组织看作是封闭系统,到把它们看作是开放系统的演变过程 4.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的演变过程 5.从学派分化、百家争鸣,向兼收并蓄、相互综合的演变过程 第二专题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措施和内容 1.定额管理 一是提出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并认为设立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二是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 三是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2.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罗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方案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 二是制定差别工资率。 三是工资付给工人而不是付给职位。 3.挑选第一流工人 挑选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 简答题: 1—2、西方管理理论的三次重大变革(及其标志)。 ①第一次管理理论的变革,就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的产生。它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 ②第二次管理理论的变革,就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在人的假设理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为科学认为人是“社会人”,从而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满足人们各种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管理理论。 ③第三次管理理论的变革,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以管理“软化”和“学习型组织”为特点的新的管理理论变革和管理革命已经开始,并将为新世纪带来新的生机。 3、西方管理理论发展从孕育产生到现代管理的四个阶段中,经历了哪几个演变过程? ①从总结企业的具体经验,到阐述一般原理的演变过程。 ②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决策人”、“复杂人”假设的演变过程。 ③从把管理组织看作是封闭系统,到把它们看作是开放系统的演变过程。 ④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把定性、定量分析法结合使用的演变过程。 ⑤从学派分化、百家争鸣,向兼收并蓄、相互综合的演变过程。 4、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思想。 ①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 ②科学管理的精髓在于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目的在于雇主和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 ③一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 5、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措施。 ①定额管理。企业要设立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通过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②差别计件工资制。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制定差别工资率;工资付给工人而不是付给职位。 ③挑选第一流工人。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④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工人要在工作时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⑤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资方承担管理职责,工人承担执行职责,实行“职能式的管理”。 ⑥在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 6、行为科学揭示的人的行为一般规律。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所揭示的有关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是: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人的行为一般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某个目标。当目标实现后,人就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发新的动机,这样周而复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7、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相比,具有以下新观点: ①企业职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的影响。 ②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所谓士气,是指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士气”的高低决定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也越高,“士气”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③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自然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不仅控制每个成员的行为,而且还可以影响整个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是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上述观点构成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涵,对人的认识由“经济人”进入到“社会人”的认识阶段。

西方管理思想史发展脉络

西方管理思想史发展脉络-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发展脉络大致有三条主线:第一条是时间线,以时间为轴充分体现其历史性;第二条是理论线,以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为轴,充分反映其发展性;第三条是人性线,以管理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人性理论的深化为轴,表达了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充分反映其突破性。从时间上来看西方管理思想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的管理思想、时间上大致是从远古时代到公元1543年。在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及古罗马人都在这些方面有着重要贡献。封建主义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严格的风机制度、分封建制都体现着早期的管理思想。另外随着向业的繁荣、日益扩大的市场,家庭手工作坊的产生,出现更细的分工更复杂的过程。接着文艺复兴的产生又推动了管理思想的发展。 2、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及其发展,时间上大致是从1543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泰罗(科学管理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等人。此段时间内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兴起,新教的伦理、个人自由伦理、市场伦理等产生。工业革命的产生,新的生产组织制度出现,这也对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古典组织管理思想的出现时间上是1915年到1925年。这段时间管理思想主要旨在提高生产的效率。主要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马克思·韦伯,着重探讨大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级别组织体系理论。 4、现代行为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时间上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45年二战结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强调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忽视正式组织的职能及理性和经济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5、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时间上为1945年到80年代。代表人物孔茨。历史背景:战后重建、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6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涌现,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复杂性、渗透性、交互性和灵活性。 6、当代管理理论,时间上为80年代至今。管理更加注重人性,对人的尊重。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从产品的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人本管理思想的深入(基本理念),从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整个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价值和附加值是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加之受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在竞争的强大压力下,生产要素不断重新分化、组合、凝结、再分化、再组合、再凝结的周期性的变化更加明显。 2

西方管理学发展史

西方管理学发展史及原因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有史料记载的西方管理实践和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直到19世纪末管理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 (一)西方古代管理思想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并颁布了有282条法规的“汉漠拉比法典”,其中有许多条款对人的行为和活动作了规定,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欧洲的文明古国古希腊也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管理思想。如公元前370年,该国学者瑟诺芬曾对劳动分工有过详细的论述:“在制鞋工厂中,一个人只以缝鞋底为生,另一个人进行剪裁,还有一个人制造鞋帮,再有一个人专门把各种组件组装起来。这里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把工作做好。”瑟诺芬的这一管理思想与2000年后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及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思想非常接近。 还有在15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马基埃维利对管理思想的阐述很多,最具影响的是四项领导原理。将该原理与现代管理中的领导理论比较,会发现极为相似。 19世纪末,管理学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以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和综合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关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的正式产生和盛行时期为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公共行政学的早期研究时期。特点在于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属物,强调的是等级、命令和服从,并且用一种封闭模式的观点来对待组织,忽视了人的因素和环境的作用。代表人物是韦伯,他得以根据组织内部权利关系,揭示不同组织所具有的特性。 综合古典管理理论:控制职能就是运用指挥原则,支配与监督下属的活动。控制职能包括配备人员、选择安排、纪律和训练,与此项适应的原则集中、报酬和公平。 (二)行为科学理论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教学提纲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教学提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西方管理理论是以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为主线,以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为轴,全面、详尽研究介绍管理理论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和管理学家的管理思想。通过西方管理理论的讲授和学习,使学员了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掌握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各阶段主要学派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观点、如何借鉴等问题,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必读书目:李兴山主编:《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孙耀君主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 二、教学时间及考核方式 共安排76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答疑辅导4学时,课外自学48学时;结业考试为闭卷考试。 三、授课内容: 第一讲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孕育产生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产生对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思想背景,这一时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罗伯特.欧文等的思想为早期的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主要有三大流派,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组织理论。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至60年代),主要有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四大研究领域。 (四)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有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11个流派。 (五)八九十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8、90年代以后) 1.比较管理理论的兴起 2.企业文化热 3.非理性主义倾向开始抬头 4.传统管理理论方兴未艾,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5.学习型组织理论兴起 6.“知识型”、“智能型”企业理论

管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2管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早期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理论就其发展的历史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传统管理阶段、古典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以及现代管理阶段。 一、传统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时间最长,有200多年的历史,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阶段虽然没有产生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但是已经在不少方面出现了管理理论的萌芽。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鲍顿及瓦特。 1.亚当﹒斯密 英国经济学家,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1)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思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等思想。 老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简单的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 度,提高劳动效率; (2)分工节省了由于工作变动所损失的时间; 分工使劳动简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又使得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从而使得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2.查尔斯﹒巴贝奇 1832年《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论述了专业分工和机器工具使用的关系,利润分配制度,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 3.罗伯特﹒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人事管理之父” (1)他在工厂内推行了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废除惩罚,强调人性化管理。 (2)他致力于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他还主动把工人的工作时间从13~14小时缩短到10.5小时。 (3)他主张建立教育制度,实行教育立法。他禁止他的工厂雇佣十岁以下的童工,并将原来雇用的童工送入学校学习。 4.鲍顿及瓦特 以上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发展而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古典管理阶段 在西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市场迅速扩展,竞争日益剧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以促进发展的问题,就迫切要求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从而促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在人类的组织活动的历史上,管理活动就与组织活动并存。在人类的很多活动中都离不开管理活动,因此管理活动的历史可被视为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西方管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一次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据此分类,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可按如下阐述。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1、泰罗的贡献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提出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工作定额。即利用把公认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的方法,制定出有科学根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证明了工作定额原理的正确性。(2)标准化。要求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过有名的铁锹实验,这是工具标准化的典型事例。(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4)差别计件工资制。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公认而不是只为,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由所有的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 2、其他人的贡献 与泰罗同时代的人,如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为科学管理做出了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把工人操作时手的动作分解为17种基本动作。与泰罗相比,他们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广泛。甘特创造出“甘特图”,这是一种用

《管理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理论产生背景 1、古典管理理论大多注重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而忽视了对人这个关键因素的研究,甚至把工人当做机器的附属物看待。 2、人并非是纯粹的“经济人”,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存在着不断增强的心理上的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问题,试图找出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进而创建了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二)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的霍桑试验。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工人具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人和物质条件的满足,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的影响。管理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重视满足人们的这些非物质需要。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而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社会感情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组织以其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管理者应善于引导和发挥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 3、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 工人是“社会人”,且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领导者应该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直到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真正出现。管理论论作为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分水岭.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期管理思想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即著名的《国富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日用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这些日用必需品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与的人数和合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斯密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并认为人都是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人”。 同样是英国人的查理▪巴贝奇在1832年所著的《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发展了斯密的论点.但巴贝奇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工资支付这一好处,并由此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9末随着企业管理职能与资本所有权的分离,出现了专门的管理阶层,并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雷德里克▪泰罗,他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就针对谋求最高工作效率、用科学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思想变革等几个主要方面溢出了5点管理制度:第一,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第二,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第三,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第四,制定科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管理理论的三大变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第一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亦即第一次管理革命,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的产生,它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也标也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第二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亦即第二次管理革命,就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在人的假设理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第三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亦即第三次管理革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通过这次革命,使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从而完成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的精髓在于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目的在于雇主和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 一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就当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 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主要管理措施 定额管理 差别计件工资制:工资与劳动贡献挂钩。 挑选第一流工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在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法约尔关于管理的一般原则 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 8.集中 9.等级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人员的团结 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是: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某个目标。当目标实现后人就从事满足需要的活动然后又有需要产生,再引发新的动机,这样周而复始。 (或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书本应用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发人的动机有两种因素: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1.激励因素能促使人们对工作产生满意感,满足人们成长和自我实 现的需要; 2.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起激励作用,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 创造性,因而不会引起生产率的提高,只能防止因员工不满出现的怠工等现象。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的;双因素理论是就 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的。双因素理论的重点是人们对待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 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晶,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从中正确地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我国管理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1传统管理阶段 人类最早的管理活动是从原始家庭组织开始的,随着人类实 践活动的不断扩展,社会组织结构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管理活动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18世纪60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人们开始把科学思想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进入了传统管理阶段,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斯密在1776年发表《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提出了经济人观点,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巴贝奇1832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在传统管理阶段,管理基本上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为后来泰勒等人创立科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开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 2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把管理分为三个主要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 2.1科学管理理论 这个管理学派认为可以从“科学”的观点去分析所干的工作和对劳动进行监督,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并利用从经验中得到的数据应能找到进行工作的最好办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管理。 (2)莉莲·吉尔布雷思和弗兰克·吉尔布雷思简化工作的原则。吉尔布雷思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劳动简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总结出了劳动中许多特征不同的分动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3)甘特工作计划的原则。甘特的贡献主要有:甘特图表、

西方管理思想产生及发展过程

西方管理思想产生及发展过程 一.管理思想的形成 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管理需求—“协调”—管理方法出现 1)奴隶制时代的管理方法 古巴比伦:汉漠拉比法典 古埃及:以法老为最高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国家管理机构 古罗马:严格的体制和权利层次以及分权制军事管理 2)工业化以前的组织管理 教会政府军队家庭 新兴的工厂制度所提出的管理问题完全不同于以前传统组织所碰到的管理问题,管理理论研究从此出现。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早期研究者 特点: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分工与协作问题,管理的内容局限于生产管理,工资管理和成本管理;管理的方法是凭借个人经验,管理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个性特点和工作作风;管理的主体即企业管理者由资本家直接担任。 “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 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其代表作——《国富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观点如下:①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②提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③强调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性。 “科学管理思想的先驱者”——查尔斯·巴贝奇 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思想着眼于寻找科学的管理劳动和组织的各种方法 特点:①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效率 ②主张用科学管理来代替单纯的经验管理 ③主张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代表人物 1.泰勒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主张一切问题实行科学化。③提出了管理职能和作用职能的分离。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原则:①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

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摘要:西方管理理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西方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思想阶段。 关键词:西方管理;历史;体系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⑴背景:古典管理理论是以工业化大生产为主要的背景,以市场经济中组织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逐渐的建立,不断出现丰富的思想火花,反过来又进一步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出现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建立。实践基础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科学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成为古典理论阶段的产业基础。 ⑴特征: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使小企业获得生存和把企业获得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以组织为整体,以获得最大利益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⑴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管理哲学。作业管理,由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组成。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等。 ②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一般认为包括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企业六大职能为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以及管理。并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同时提出了法约尔14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韦伯的提出了官僚制理论,现代官僚制也称为理性官僚制或韦伯官僚制,它的内涵可以总结为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方式,作为组织结构,官僚制组织结构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是人类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⑴背景: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古典管理理论并不能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人的研究,古典管理理论涉及的非常的少,逐渐从科学管理理论转向了行为科学理论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行为科学理论出现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这在客观上要求新的理论出现。 ⑴特征: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对人的研究,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等。重视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⑴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霍桑试验: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资产阶级管理者们研究什么决定了工人的效率,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开展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前后共进行了2个回合。第二个回合是在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下进行的。试验共分为:车间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访谈试验、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通过霍桑试验,人们发现了影响员工效率的因素。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刺激人们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史 课程论文 题目:管理思想的发展 姓名: 学号: 班级: 提交日期:

摘要: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的。管理学是研究管理 与被管理之间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管理涵盖着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结果. 管理思想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是各个领域各类组织的具体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抽象,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企业管理是管理实践的主要领域和主要形式,是管理学理论的发源地,但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的研究不仅限与企业管理。世界发展为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企业组织三大形式。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这三大领域快速发展. 关键字:管理理论、管理思想、有代表性管理大师 导语:以大的时间段为界,以管理理论发展为线索,管理思想大致分为八个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学理论,公共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学理论的新转折。管理理论的各个主要流派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管理大师的思想不断涌出。 一、早期的管理思想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生活以集体为基础,而集体就需要一定的管理活动。随着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到来,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也随之发展。西方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源于文明的古国,埃及(金字塔)、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希腊(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日益活跃,城市逐渐兴起,行会的等级制度、人事制度、竞争和垄断都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段时期的学者主要从管理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的管理原则促成了现代管理中的领导理论的发展,以及管理者职能的界定。 约翰尼斯·尼德尔制定了保证公道交易的贸易规则;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主张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君主国;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强调劳动分工,认为分工是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萨伊指出企业家是继土地、资本、劳动之后生产力的第四种要素,企业家的高报酬来源于他对风险的承担;大卫·李嘉图宣扬经济的自由主义。 二、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是相对于经验管理而言,经验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的管理者以个人的经验和直觉为标准进行管理.而科学管理排除个人主观臆断,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和实验的结果为依据行事,遵循客观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蕴科学于管理当中。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管理的第一次革命,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使管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和学科,使管理从此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杰出人物代表:泰勒,20世纪初根据自身实践,提出一套被称为"泰勒制"的管理原则,标志着科学管理的诞生。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管理是管理学科的起点.他的思想主要为:合理确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挑选"一流工人”;标准化原理;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职能工长制; 例外原则;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精神革命”。 三、古典管理学理论体系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它第一次尝试了以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探讨管理的问题,使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管理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管理思想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管理实践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古典管理学派的集大成者,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他的理论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提出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4项管理原则。为管理理论的形成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础。而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体系,划分三种权力类型: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 四、行为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建立为推动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方面确实做出卓越的贡献.但因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组织,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不再是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在美国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德国有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管理理论的诞生。这本书讲述了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使管理从经验变为科学。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科学管理的出发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罗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雇主和工人共同达到繁荣的基础。它能使较高的工资和较低的成本结合起来,从而使雇主得到最大的利蕴,工人得到最高的工资。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3)科学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3、科学管理的内容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首先,从从事同一工种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把他的工作分解为多个动作,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去除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把最经济、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 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例如,1899年泰罗进行铲铁实验,确定了以每一铲重量为21磅效果最好,过重或过轻都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一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工作量。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泰罗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要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搬运生铁试验,使每人每天的搬运量从12.5吨,提高到47.5吨;铲铁试验,使每人每天的搬运量从16吨,提高到50吨。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