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White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

象的科学原则;MaxWeber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Gulick、Urwick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Taylor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

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Henri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

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论述了当时的情形:“现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也就是政治学理论”。这把原本认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传统理论又纠缠在一起。

社会系统学派从系统、整体性等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管理,摆脱了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缺陷,并试图改造传统的权威概念、创造出一种协调合作精神。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MaryPFollett最早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的问题,他通过对群体的心理因素的考察来分析作为民主群体基础的“协商一致”机制的性质。理性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管理研究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既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质特点。理性决策模式提供了分析决策问题基本思路,同时也强调“理性”是指最小化成

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公共管理多元化扩散流派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造就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拓宽了管理思维,也促进了管理现代化,更是给行政科学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科学成为了一门融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也就从纯理论转型到结合应用的研究。

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对于公共性的理解也从官僚制度和政府机构发展转变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注重组织工作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力,政府被置身于社会外部大系统中,公共管理从制度定义发展为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系统管理

学派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的运动规律并据此

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TalcottPar-sons和等。其核心观点是不同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一个变量的细微变化可能引起其他变量的重大变化。这种非线性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组织认识的复杂性。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任何组织都被视为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变量都可能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持续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均衡状态。

行政生态学派,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

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各种环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态的学者是哈佛大学教授。其追随者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态类型的发展连续体。行政生态学借用“结构-功能”方法来分析行政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其摆脱了那种抽象地讨论行政原则的纯理论

作风,用生态观点来考察行政是正确的认识

路径。

公共管理价值重塑流派

历史与科学的局限性导致了传统的公

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

术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义、价值、自由等内涵,也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DwightWaldo等为首的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动,还大力提倡社会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这也就突破了科学实证主义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复兴之路。

Waldo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

鲁克观点》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学产生于‘事态严峻、情势紧急’时代”,它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观点在于:第一,由单纯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

果和研究方法转变;第二,抛弃“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与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连续或交融过程,开始重视政府管理中的政策问题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学由以效率研究为核心转向更关注公平、责任

和伦理等行政民主性价值取向的研究。

GaryWamsley的《黑堡宣言》发表,奠定了黑堡学派的政府再造的独特观点。其强调,行政价值的重塑与社会变迁的推动都需要由“集体持有的价值、认知、态度以及行为等”改变,行政人员与官僚体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公共管理思路创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发生,除了寻找之身的历史、传统等渊源之外,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可能成为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新公共服务、治理学派等学派的出现与不断探索,极大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理论用于非

市场的决策之中,它认为国家机关亦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参与利益的竞逐。公共选择学派以个人自由主义为基础,关注个人利益,将人类社会分割为两个市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受自生自发秩序的制约。该学派对于公共行政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扩大公众参与;最大

化行政职能分权化;简化行政程序与层级节制;彻底将公共行政经济化,并进行可行性评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会公正为衡量基础;对于公共部门的扩张、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组织的目的进行严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门的领导角色,将其界定为专家或技术人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企业管理学科

范式的影响而在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它更重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采用经济学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如:更加关注绩效-激励的行政模式,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制度、结构与管理等行政原则;建立了关于政府设计和行政改革的国际对话

和比较机制;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先进概念框架的综合与启发性使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和现实求解,主要

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场化与竞争化将导致公共利益与公民尊严的丧失,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工具来弥补这种趋势所造成的恶果。它提出通过由公民与政府双方的共同治理来提高治理的质量,并带给社会更高的收益,这些都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进步。

意义及启示

公共管理流派纷争,其主线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政治与行政

公共机构的任务,即政策的制定必须由政治家来完成;而行政者则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即所谓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有学者对于政治与行政是否能分离表示怀疑,但二分法使得人们可以撇开政治条件与政治因素来把握行政的实质与意义,促成了对政治与行政边界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改革发展使得政治与行政的边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采用了众多的组织形式,政治势力日益渗入行

政领域。政治与行政界限的模糊导致责任处于游离状态,使得传统的政治价值难以追寻,并产生了许多问题。

公共与私人

在公共部门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划界问题”,如何选择属于公共、私人领域抑或公私混合领域,以及如何执行等问题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既没有纯粹的公共组织,也没有纯粹的私人组织,构成了所谓的“模糊状态”。公共与私人边界移位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公共部门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如公共权力与个人自由,资源配置问题、分配问题、所有制问题、官僚制问题等。公共部门管理创新,运用私人部门管理来提高效率、提高更优质的服务,这样可以减少成本,但也存在公共信任减少的问题。

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体,效率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其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历史高点,而当社会矛盾渐露的时候,公平理念就会出现。效率注重规则、缺乏人性;公平重

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牺牲效率。公共管理理论引入了行政效率、经济人假设、私人部门管理等效率优先理论,也提出了政治价值、人性与公共服务等公平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公民与政府的共同治理,加强对话,消减矛盾,以克服公共管理理论一味强调的竞争化、市场化可能带来的恶果。其实,效率实际上是生产力的尺度,强调发展;而公平更多是价值观念,是社会稳定的心理需求,注重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以发展来谋稳定。效率与公平最终将在社会的天平中寻达到平衡。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百科名片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3]。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人们开始从政治上批判“福利国家”的政策基础,主张以自由市场、个人责任、个人主义来重塑国家和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它认为国家和政府作为非市场力量,会扭曲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高税收将资源从“创造财富”的私营部门转移到“消费财富”的公共部门,妨碍经济增长和削减社会福利。只有让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

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篇一: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 1、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主权,坚持服务取向。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和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心。政府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在新公共管理看来,政府是负责任的“企业家”,而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复归。作为“企业家”的政府并非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由顾客驱动的政府是能够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2、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

执行政策,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用《改革政府》的作者戴维·奥斯本等人的话说,就是政府的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他们认为传统政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做了许多做不了、做不好、舍本求末的事情。正如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不连续的时代》中所写道的:“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只会严重削弱决策的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去亲自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至于掌舵的主要途径,新公共管理认为要通过重新塑造市场,不停地向私人部门施加各种可行和有利的影响让其“划桨”的方式来进行。 3、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公共行政力图建立等级森严的强势政府,强调扩张政府的行政干预。新公共管理则主张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测试,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质量,以竞争求效率。竞争性环境能够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需要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相对于动用政府本身的公务员来说,合同外包是允许政府实验各项政策的全新供给体系,通过市场测验可以判断出新政策的合意性。“风险规避,尤其是政治风险的回避,是公共行政人员推行民营化的主要动机”。 4、重视效率追求。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White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 象的科学原则;MaxWeber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Gulick、Urwick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Taylor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

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Henri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

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公共行政理论是指对于公共部门及其管理的理论研究。它源自于西方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将对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 派权理论 派权理论是20世纪初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理论的主流。它强调将公共行政的权力下放到最低层级,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自主权。这一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民主。由于派权理论赋予了基层公共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因此它对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经济理性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理论又出现了新的变革。经济理性选择理论被视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它主张引入市场机制,激励层级制度,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 3. 公共部门经营理论 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公共部门经营理论在西方国家迅速兴起。公共部门经营理论主张让公共机构像企业一样运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设立绩效考核等手段来提高效率。 4. 市民参与理论 西方国家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市民参与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公共管理应该更多地考虑公民的意见和需求,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来决定公共事务的问题。 二、对我国的启示 1. 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公民观念 我国公共行政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共机构和公务员普遍存在着以权力为中心,服务对象被动接受的现象。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市民参与理论为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以公民为中心的理念,让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和透明。 2. 提倡创新思维,引入市场机制

西方公共管理演变历史

西方公共管理演变历史 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进程,西方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了世界范 围内公共管理的主流。它所经历的历史演变,不仅仅只是一种管理制 度的形成过程,更是对先进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承,对社会制度优化的 探索,以及对民主、法治、效能等理念的弘扬。接下来,本文将就西 方公共管理的演变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一、传统公共管理 传统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由政府机构和高级管 理层制定政策,通过行政规章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形成伴随着国 家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建立。其中著名的代表是魏伯的理论,他认为公 共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政府是公共行政的中心组织。这种公 共管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机构来实现目标,而不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政府中心主义”。 二、新公共管理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以及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批评不断增加,新公共管理逐渐崭露头角。新公共管理不再采取中央集权 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服务成本的控制。这种 管理方式倡导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行权责分明、结 果导向的管理原则。其代表性人物为奥斯汀和佩特里。 三、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共治理的特点 是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推崇“合作治理、共识治理、自治治理”。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推进多元化治理结构, 将公共事务纳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协作范畴。其代表人物为肖岳。 四、社会创新管理 社会创新管理是新时期西方公共管理领域极为前沿和创新的理论。这 种管理理念强调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观念,倡导从社会层面出发进 行管理,重点关注社会变革、公共意见和市场需求。通过有效的创新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月末70年月初, 随后形成一种学术思潮。 它的兴起有两方面的缘由: 从理论上看,这是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公共选择问题的忽视; 从实践上看,是讨论现实经济问题特殊是讨论财政问题的需要。 自亚当·斯密以来, 西方经济学始终把讨论重点放在市场机制的运转上。 他们试图解释在抱负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看不见的手"如何完善地打算产量、价格收入和安排。 这些理论在讨论范围上有两个局限: 一是它们只是讨论涉及价格变量的市场决策,即只讨论经济市场。而经济学后来的讨论表明,市场机制还广泛存在于政治决策、家庭决策和其他一些更为广泛的人类行为决策中; 二是它们只讨论市场机制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私人决策行为,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政府行为和大量公共决策置之不理。由于根据这种理论, 国家是非生产性的“守夜人” ,其公共决策行为根本没有必要争论。传统经济学讨论范围上的局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预备了理论空间。 从现实状况看,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转并非完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头对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进行讨论。尔后,凯恩

斯主义大行其道,政府作为调整和干预经济的重要力气直接参加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然而,战后西方社会经济进展的实践表明,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干预也没有所设想的那样有效,反而消失了诸如财政赤字连年攀升、政府机构日益浩大、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持续上升、社会经济进展停滞等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继“市场失灵”之后政府也失败了,这自然又促使人们开头探究“政府能干什么?应当怎样干? ”等问题。 人们发觉,在旧有的经济学框架内去查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不行能的。以詹姆斯·布坎南为代表的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开头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决策过程进行探讨,以期检验和改善政府机构的作用。在他们看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而市场失灵的根本缘由在于公共物品市场选择的无效性。与市场交易中的私人物品不同,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特征打算了它一旦供应出来又无法排解那些没有负担成本的消费者对它进行消费。这就消失了所谓“搭便车”问题,即政治市场上的每个人都盼望别人负担足够多的成本把公共物品生产出来,然后他来不付费享用。因此,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来生产和供应,换言之,公共物品的市场选择是无效的。打算这些公共物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必需通过政治决策过程的公共选择,这就是政府活动的本质所在。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 深化讨论政府干预的规律和工具是件大好事,但是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政府就肯定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公民福利。

西方公共管理的概念

西方公共管理的概念 西方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治理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它是以现代化、法治化、科学化、市场化为特征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和市场结合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秩序,满足民众的需求和利益。 西方公共管理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国家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公共管理被视为一种科学、专业的管理方法,旨在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并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 西方公共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公共管理注重法治化。法治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政府行为准则,确保政府的行为合法、公正、公平,保护公民的权益和利益。法治化的公共管理能有效地避免腐败、滥权等问题的发生,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其次,西方公共管理追求市场化。西方公共管理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公共部门的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市场化的公共管理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回应市场需求、提供公共产品,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满足民众需求的目标。

第三,西方公共管理重视科学化。科学化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方法论。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决策,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科学化的公共管理能够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此外,西方公共管理注重创新和适应性。面对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公共管理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它关注新兴问题与矛盾,主动寻求创新的管理方式和解决方案。西方公共管理强调适应性,灵活调整管理方式和政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 总之,西方公共管理是一种现代化、法治化、科学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旨在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并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它不仅是西方国家长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理论体系。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的经验,我们能够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和人民的福祉。

公共管理类 文献综述 范文

公共管理类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 一、引言 1.背景介绍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1.公共管理理论发展概述 2.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 3.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文献分类与分析 1.政策分析与评估 2.公共部门改革与管理创新 3.公共财政与税收政策 4.政府管理与治理能力 5.公共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 6.公共项目管理 四、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1.研究方法与技术 2.研究视角与领域 3.政策建议与实践应用

五、未来公共管理研究趋势与展望 1.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 2.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公共管理 3.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1.文献综述成果总结 2.对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启示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公共管理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背景介绍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公共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公共管理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研究意义 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理论层面,通过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实践层面,公共管理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

议,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文献来源于国内外权威期刊、专著、政策文件等,时间范围为近五年。 二、文献综述 1.公共管理理论发展概述 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经历了从传统行政管理到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注重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强调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2.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与评估、公共部门改革与管理创新、公共财政与税收政策、政府管理与治理能力、公共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方面。 3.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当前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与企业关系等。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 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 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 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治理的含义 1、治理的基本含义: “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 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 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 行的组织体制; 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 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 服务体系; 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 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

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 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 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 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 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 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4、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a.本质性区别: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 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b.主体的区别: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 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 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c.权力向度的区别:治理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统治 的权力向度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三、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多元化 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包括有: a.政府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其他公共权威)现实中的 政府具有复杂的结构,地方、中央和国际层面的政府及不同部 门构成了多层级、多中心的决策体制,众多权威交叠共存是这 一体制的主要特征。 b.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 但又不限于政府。只要各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行使的权力得 到公众的认可,这些部门就可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即可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全部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 百科名片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公共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七大要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3]。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人们开始从政治上批判“福利国家”的政策基础,主张以自由市场、个人责任、个人主义来重塑国家和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它认为国家和政府作为非市场力量,会扭曲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高税收将资源从“创造财富"的私营部门转移到“消费财富”的公共部门,妨碍经济增长和削减社会福利。只有让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决定福利的供给和需求,才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于是,市场化成为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公共企业的私营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广泛进入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策略。市场化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为政府减负,同时也意味着政府放权.在现代国家,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一)治理的涵义 1、治理的内涵 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 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为 “统治”的同义词。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 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 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 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 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 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 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 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的、政 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这是一个“政治——行政”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 事务的共同治理。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 的参与)。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 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 共服务的质量。——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 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 关系的调整。 3、治理兴起的主要原因 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是治理理论兴起的根本原因。 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

公共管理著名理论

合约失灵理论: 当一般的合约机制无法帮助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行为时,合约失灵。 合约失灵与政府/市场时令相互补充:前者解释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而后者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公共物品需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 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公共地悲剧理论: 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共地悲剧是哈定(Garrit Hadin)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Tragedy of Commons》中提出的。 公共地悲剧的通俗解释: 有一个关于牧民与草地的故事,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利润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地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这个故事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信息不对称理论: 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

新公共管理的文献综述

新公共管理基本主张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国外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基本主张及其特征的研究和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国、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理论与模式,也是近年来深刻影响其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行政革新的主导性思想之一。它继承西方管理主义的思想源流,吸纳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思维,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政府治理的经济、效率和效能。 到目前为止,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概念或一个明确的模式,在宽泛意义上,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指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的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进行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提供了当代公共行政一种新的管理主义途径,它是对政府改革运动的一种总结和概括。 新公共管理最早是由胡德于1990年提出,他比较了经合组织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公共行政改革,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相似之处,然后进行总结,并冠之以新公共管理这个词。他概括了新公共管理的五个特征,即明确的责任;产出和绩效取向;以半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进竞争。胡德关于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行政改革已经开始有开始脱离传统公共行政现象,并且将市场机制引入了新公共管理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休斯指出,虽然新公共管理的名称众多,但它们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第一,它代表着一种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较为引人注意的是结构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第二,明确表示了脱离古典官僚制的意图,欲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有灵活性;第三,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这样可以根据绩效指标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同样,可以对计划方案进行系统评估;第四,资源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的致力于政府工作,而不是无党派的

常见公共管理理论

常见公共管理理论 一、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PublicFinance)理论历史久远,是1776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思想,理论核心是研究市场经济和政府财政的关系与影响。亚当·斯密形象地将市场经济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运行规则下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并以此抵制国家权力的干预和控制。但实际上,市场调节不是完美的,存在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的弱点和缺陷,通常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况下,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由政府来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等市场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为:一是对市场、信息、产品以及行为等不完全资源的再配置;二是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从而缩小差距、保证社会公平;三是政府通过使用金融和财政手段来协调生产和消费、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从而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改善结构,以达到稳定经济发展的目的。 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以公共权力为根本,国家作为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者,通过授权财政部门以制定财政政策、审批财政预算等方式来合理配置资源、监督管理和调控经济。国家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同样需要公众的制约与监督,由此便产生了国家审计,作为独立第三方来促进公共财政权力能够规范运行,保障人民的利益。 二、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减少代理人的引致需求,以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委托—代理理论涉及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函数不同,相关信息在双方之间的分布及其获得是不对称、不均匀的,于是便产生了基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代理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委托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同时,代理人有其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来损害委托人的权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时如果委托人对其约束己不对称的存在来损害委托人的权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时如果委托人对其约束不力,就会产生一些利已损他的“违约”和“败德”行为。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委托人需要通过对代理人进行适当激励或承担用以约束代理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来缩小与代理人的效用偏差,设计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兼容的契约关系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即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代理成本控制为最佳水平。 一方面,通过强调目标导向机制,建立“对结果负责”的制度安排,使代理人在实现了委托人的预定目标后得到奖

第二讲: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二讲:西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理论 ☐ 1、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系统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研究了社会公共需求的弹性特点,研究了政府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种类、结构及发展规律,并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1)公共产品的需求弹性理论 ☐公共产品是区别于私人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公共产品的需求弹性理论主要研究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公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2)政府能否及时和如何对公共需求的增长做出反应,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随着公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社会公共需求增加,对公共支出的需求必然增长,要求政府相应地增加公共支出;在现代国家,正是公民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和通过预算分配的福利要求,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加。 ☐(2)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演变理论与公共支出发展模型理论 ☐现代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演变与政府职能的演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现代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政府职能首先主要是提供维持性公共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逐渐扩展到经济性服务领域;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展到社会性服务领域。与政府职能的演变相适应,公共支出结构也有着相类似的长期演变趋势,政府公共支出首先主要是维持性支出;然后,维持性公共支出比重逐渐下降、经济性支出比重逐渐上升;随后是维持性公共支出与经济性支出逐渐下降,而社会性支出逐渐上升。 ☐2、公共选择理论 ☐背景:20世纪70年代,凯思斯主义陷入了困境,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选择学派便是这股思潮中别具一格的一派。亦称“公共选择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理论”等,它们在概念上是同称。 ☐它是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重要流派,早期在美国流行广泛。受公共选择学派的启示,将经济学理论和原则等引入公共行政学领域,开辟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路径。其独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认识和分析政府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代表人:布坎南、奥斯特罗姆夫妇、阿罗等 ☐(1)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以个体而不是组织为基本分折单位研究人类的行为,根据个人来解释集体、组织与社会,而不是根据集体、组织或社会来解释个人。 ☐布坎南曾经把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看做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认为在交换过程中,不存在“社会的”或“集体的”价值最大化,即使是在理想化的意义上。他因此否认共同社会福利的存在并相信个人是行为的唯一评价指标。 ☐二是经济人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理性效用最大化者。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市场决策的科学,作为市场活动主体的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私利,通过无数理性个体的计算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约束、自我修正着经济生活。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分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理性个体,政治市场上的个体同样也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与传统政治科学认为政治家追求公共利益而非私利的假设相悖,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其分析的逻辑

西方公共部门目标管理理论发展述要

西方公共部门目标管理理论发展述要 罗红霞;罗欢 【摘要】西方公共部门目标管理实践兴盛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在收集整理外文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从概念厘清、发展阶段、主义之争、效用之争和工具整合五个方面呈现西方公共部门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果:目标管理是指组织通过确定目标、过程管理、按目标进行结果考核、应用考核结果四个环节,对组织活动、组织发展、部门及成员绩效等进行管理的一种理论思想、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其理论发展经过了适切性探讨、运行情况实证研究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其主义之争表现为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目标管理的若干差异;其效用之争各执一辞但催生了对影响效用的自变量的关注;其工具整合使得公共部门目标管理具有了强大的兼容性和生命力.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3)002 【总页数】6页(P66-71) 【关键词】西方;公共部门;目标管理 【作者】罗红霞;罗欢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广州大学社科处,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目标管理理论, 在西方企业界掀起了学习利用该理论的浪潮。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随“新公 共管理”运动进入公共部门。西方公共部门目标管理实践仅比我国早十年左右,除初期的基础理论简介外,后续理论研究成果并未系统引介到我国,然而当前目标管理已经成为了我国公共部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管理方法之一,因此了解和分析西方探索成果实属必要。笔者收集整理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数十篇有代表性的相关论文,从概念厘清、发展阶段、主义之争、效用之争和工具整合五个方面,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呈现西方公共部门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果。 一、概念厘清 目标管理的定义非常多,正如代尔·D·麦康基所言,几乎有多少作者、实践者和从 事这方面工作的理论家,就有多少定义。[1]下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各章节中首次对企业目标管理进行了零散的 描述:管理者必须了解根据企业目标他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绩效,而他的上司也必须 知道应该要求和期望他有什么贡献,并据此评判他的绩效。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和团队成果。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目标,高层管理者需要保留同意权。管理者通过测评进行自我控制,应把报告和程序控制在最低限度。由于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将企业客观需求转变为个人目标,因此能确保经营绩效。1999年,德鲁克声明他所说的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包括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组织,尽管一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企业。[2]事实上,这一时期,目标管理早已在企业和公共部门大行其道,该声明不过是对现实的回应罢了。 乔治·奥迪奥恩提出: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上下级管理者一同确认共同目标,定义 预期结果中个体的主要责任领域,以此作为管理部门和评价成员贡献的指南。[3]代尔·D·麦康基认为:目标管理不是技术,抑或一种简单的程序,抑或管理过程中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