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台县师院附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考试考前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五台县师院附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考试考前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期末考试考前复习

一、教学目标

1.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4. 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5. 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6. 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7.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8.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知道板块运动会产生那些地形。

9.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10.运用实例,掌握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判读。

11. 结合实例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12.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4. 判读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15.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16.了解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17.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5.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6.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7. 判读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8.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9.了解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期中考试快到了。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目标

【考点一】: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点,垂直于纬线的半圆:长度都相等。度数从本初子午线向两侧递增,即从0°到 180°。

纬线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极点为0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增(0°~90°)

现在我们先练练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二】: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分组讨论,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老师讲解。

师: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在侧视图中自西向东旋转;在极地上空俯视,呈北逆南顺方向旋转。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

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

课件展示典例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三】: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课件展示典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四】:地图的要素

课件展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师: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课件展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

师: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方

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分组讨论。

师: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点拨、指导。

【考点五】:地形剖面图及绘制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学生交流感悟心得

师: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不会交叉;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增加。

课件展示:

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电脑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

师:归纳总结(三步法)

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

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

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考点六】:五种地形类型的比较

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考点七】:七大洲的位置、面积、轮廓形状

师:多媒体展示:

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并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在图上标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制轮廓图并标注名称,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记忆深刻。

师: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回答出各大洲的名称,根据给出的数据,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考点八】: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点

课件展示:

生: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回答出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周围的大洲。

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并用顺口溜总结大洋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多媒体展示典例:连线题

师:好,哪位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考点九】: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师: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师:板块构造学说观点: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活动。

多媒体展示典例:

师:嗯,同学们表现不错,我们看下面2道题,看看能不能迎刃而解。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情况,及大屏幕呈现的材料,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点拨、指导。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总结。

【考点十】:板块运动产生的地形

课件展示:

师: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大家观察一下红海的位置,你推断一下,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板块发生挤压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大家观察一下喜马拉雅山形成和地中海的变化,试着分析成因?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

师: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不断张裂拉伸,形成海洋。

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形成山地。如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两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形成。

多媒体展示典例:

学生通过阅读、填注地图,能够明确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用板块运动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考点十一】: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考点十二】: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判读

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生:学生观察简要画图。

师:⑴图幅大小要适当。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课件展示:

1.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

3.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在气温日变化图中,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气温的日变化越大。热带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很小;温带月均温高低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也大;寒带月均温都很低。

师:当等温线像这样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的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也就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考点十三】: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我们要怎样直观地知道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变化情况呢?

生:看图讨论

师: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它可以计算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月份;估算年降水总量。

师:根据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可以发现,有的柱状图表现出该地夏季降水多,有的表现出该地全年降水比较均匀。我们可以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把世界降水分为5种类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湿润型。

【考点十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生观察得出,回答问题。

师:(1)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课件展示:全球气温分布图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生:学生讨论,进一步印证分布规律。

师:在教材“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中找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西岸,找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东部、内部、西部,说一说它们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地形因素对降水有没有影响,请同学看图回答降水量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观察得出,回答问题。

师总: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师总:山地迎着风吹来的一坡叫迎风坡,另一坡叫背风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们通常把这种雨叫做地形雨。

【考点十五】:气候的影响因素

师: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纬度位置)各地纬度位置差异不大,可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海陆位置不同)

生:小组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叙述给予评价。

师总: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纬度位置差异不大,景观差异如此之大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考点十六】: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曲线的形态反映出世界人口的增长变化。读图后,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是多少?

(2)世界人口的数量从有记录到现在,发展变化呈什么样的总趋势?

(3)世界人口的增长共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人口的增长状况如何?

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①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50亿到7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不变,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衡量呢?

为了准确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人口停止了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考点十七】: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鼓励学生善于总结规律,引导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自然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的意识。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人口稀疏的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考点十八】:语言、人种及宗教的分布

【考点十九】: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学生: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汇报合作成果。

教师总结:

乡村聚落:人口密度小;人们主要从事种植、放牧、养殖、林业及家庭副业生产;经济比较落后;房屋比较低矮、建筑物密度小;交通线路少,路面等级低。

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生产;经济比较发达;房屋比较高大,高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多成网状,路面等级高

教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那么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阅读课本82页图4.13,分组讨论每一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教师总结: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考点二十】: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比较

学生交流探索成果,预设如下。

工业:发达国家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制成品为主。

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以大规模机械化为主。发展中国家多为半机械化或手工生产。

服务业:发达国家服务设施齐备完善,提倡个性化服务。发展中国家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发展潜力较大。

教师总结:

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比较发达,出口以制成品为主,科技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高,人均收入较多。

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出口以农产品和原材料为主,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人均收入较少。

【考点二十一】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上,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考点二十二】国际合作的原因和组织

老师出示“经济全球化”“地球村”等图片,把学生引入到“国际经济合作”知识的感悟和学习。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2.当今世界已经是“地球村”,这一切都要加强国际合作。

3.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为重要。

老师出示链接课文知识的“国际合作中的重要组织”图片资料,让学生跟老师一起上网了解并开阔视野,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加强全球经济合作的意义。

五、板书

1. 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图的基本要素

4. 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6.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7.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8.气温变化曲线图判读。

9.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10. 气候的影响因素。

11.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2. 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13.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1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分布特点。

15.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复习课,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根据复习课的特点,采用题目带动复习策略。通过习题,发现问题,对点解决,再补偿训练,课堂效果比较好。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东北平原的开发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资源的关系。

3、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工业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东北三省工农业发展的条件。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分析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东北的图片引入东北三省的学习。你知道我国东北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农业发展如何?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1、范围: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部大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马蹄。

3、河流:山地的东南方有图们江和鸭绿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东北三省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找到描述气候特点的词句,标注在书中)

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板书)1、范围

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说明东北三省的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板书)2、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山脉排列呈马蹄形。

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

(板书)3、河流众多

请学生指图课本P14图6.11说明东北的主要河流,主要有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及相邻的国家朝鲜、俄罗斯。

通过读图,让学生对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山河大势加深印象。

(板书)4、气候冷湿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1,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教师进行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

1、读图(课本P15图6.13)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纬度高。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地形。

(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1000毫米,为什么降水多?靠近海洋。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温暖。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读图(课本P16图6.14)比较东北三省内的气候差异。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年平均气温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东北三省的气候也有明显的内部差异。正由于东北的冬季漫长、降雪多,所以东北的民居形成了屋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的特点。

(板书)5、肥沃的“黑土地”

承转:由于东北三省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农业发展的条件:

(1)制约因素: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这里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有利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旱地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平原开发历程。(在书中找到标注)请学生发言进行展示,分析出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小结: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也能从超市中看到大量产自东北的农产品,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这里优越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里我们要学会具体分析一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地位:

2、工业:

(1)优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等,交通、人口稠密等。

(2)部门: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部门。

(3)工业发展

学生活动:

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

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课堂套路:

小组讨论。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找出大连等综合性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分析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图。

山东省东营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准确选项,每题2分,共60分)

1、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下面对“世界第一大洲”的说明,错误的是()

A.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

B.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一个洲

C.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D.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2、下列气候类型中,亚洲没有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青藏高原上形成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纬度位置

D.冬季风

4、下列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河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亚洲有世界最长的河流—长江

C.流经印度的河流是印度河,注入孟加拉湾

D.鄂毕河、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

5、小明从日本旅游回来,下面是他对日本的描述,哪句是假的()

A.享受美味生鱼片

B.游富士山,泡温泉

C.到热带雨林探险

D.赏樱花

6、日本民居多以便于拆装的轻质材料为主,主要目的是()

A.防风御寒

B.防潮避暑

C.防震抗灾

D.节约环保

7、有关日本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是太平洋东部的群岛国家

B.气候冬暖夏凉,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日本境内多平原,平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D.日本的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8、日本工业有技术优势,但同时也有弱点,就是()

A.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地域狭小,资源贫乏

C.岛国海岸线曲折

D.火山、地震的威胁大

9、日本人的传统服装是()

A.旗袍

B.西装

C.和服

D.牛仔服

10、2017年5月上海的一支考察团到东南亚进行考察,随行用品中,最不需要准备的是()

A.雨伞

B.御寒衣物

C.摄像机

D.地图

11、下列旅游资源,不属于东南亚的是()

A.越南的下龙湾

B.柬埔寨的吴哥窟

C.地中海沿岸的阳光沙滩

D.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12、下列海峡被东亚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是()

A B C D

13、中南半岛的地表特征是()

A.以高原为主

B.以平原为主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以盆地为主

14、下列关于印度说法错误的是()

A.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B.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C.被称为“世界的办公室”

D.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如图是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5题。

15、右图中甲、乙图例对应的粮食作物,正确的是()

A.甲~小麦、乙~水稻

B.甲~水稻、乙~玉米

C.甲~玉米、乙~水稻

D.甲~水稻、乙~小麦

16、有关印度盛行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旱季盛行西北风②旱季盛行东北风

③雨季盛行东南风④雨季盛行西南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是()

①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②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③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④纺织、钢铁等工业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制约俄罗斯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耕地不足

B.热量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降水不足

19、关于俄罗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

B.乌拉尔山位于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

C.铁路线欧洲部分较稠密

D.人口集中在亚洲部分

20、俄罗斯的大河很多,但河流的航运价值都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

A.含沙量大

B.冰封期长

C.水量小

D.水流湍急

21、如果你去俄罗斯参加产品订货会,带上什么产品,会收到更多的订单()

A.汽车

B.飞机

C.石油设备

D.儿童玩具

22、从波斯湾出发运往欧洲和北美的石油,海上运输路线正确的是()

A.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B.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C.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欧美

D.波斯湾→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太平洋→欧美

23、导致中东不安定的因素很多,下列哪个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A.争夺石油和水资源

B.文化上的差异大

C.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产量低

D.两洋三洲五海的重要地理位置

24、中东的大多数居民信仰()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犹太教

D.佛教

25、关于中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东就是西亚

B.中东石油资源丰富,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

C.中东全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匮乏

D.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中东

26、导致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因素是()

A.高原为主地形

B.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

C.发达的内河航运

D.欧洲人的生活习性

27、下列关于欧洲西部旅游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甲地可以享受阳光沙滩

B.在乙地可以参观参观大英博物馆

C.在丙地可以观赏峡湾风光

D.在丁地可以在阿尔卑斯山滑雪

28、下列有关欧洲西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西部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B.欧洲西部人口稀疏,国家少,人口增长慢

C.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D.欧洲西部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服务业

29、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说法错误的是()

A.有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B.气候以地中海气候为主

C.以黑种人为主,有“黑非洲”之称

D.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迅速

30、有关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为主

B.斑马、犀牛、长颈鹿和狮子是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

C.资源贫乏,导致经济落后

D.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10分)

(1)写出左图中名称

A是世界最大的半岛;B是印度的河;

C是世界最高的高原。

(2)依据左图中的信息判断:亚洲的河流受地势的影响,河流流向是呈

状流向周边海洋。

(3)写出右图中的气候类型:

①气候;③气候;⑤气候;

(4)读右图可知: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填写序号),其形成主要受到因素的影响。

(5)亚洲东部和南部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

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C.海洋性特征显著

D.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2、读东南亚和西亚,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⑵了解地球仪基本构造,记住地球最大的周长,平均半径,表面积。 ⑶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观察极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部分:利用2009年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那么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二)导学部分: 1、地球的形状是个。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万千米。 2、地球仪是地球的,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和来表示陆地、海洋、河湖、国家河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3、地轴是地球的。纬线是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纬线,经线是连接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经线,北极是。南极是。 二、合作、探究、展示: 1、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你能从日常生活中举出实例么?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阅读p2图1.1) 3、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4、观察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5、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或书p12图1.8、图1.9、图1.10)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成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五台县师院附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考试考前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期末考试考前复习 一、教学目标 1.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4. 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5. 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6. 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7.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8.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知道板块运动会产生那些地形。 9.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10.运用实例,掌握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判读。 11. 结合实例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12.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14. 判读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15.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16.了解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17.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正确识别常见图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5.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6.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7. 判读人口语言、人种极宗教的分布。 8. 乡村和城市聚落及影响因素 9.了解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纬线和纬度 1.教材中将纬线和纬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等,并把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而设置,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 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明白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度数等的含义。 2.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难点: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五、教学方法 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方法: 本课时内容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来展开。充分使用地图法这种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地球仪,传授和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1。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故尽量采用小组合作辅助地图法学习,教师加以必要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标题: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教案目标: 1. 复习地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关键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技能。 2. 强化学生对地理七年级上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1.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和教辅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复习笔记和练习题。 4. 地图和图表。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回顾地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 地理位置和地理区域。 2. 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提出问题如:“地理为什么重要?”,“地理如何帮助 我们了解世界?”等。 复习主题一:地球与地图(15分钟) 1. 回顾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2. 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时区的概念,并进行实际示范。 3. 利用地球仪或投影仪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让学生辨认各种地图符号和图例。复习主题二:地理信息技术(20分钟)

1. 回顾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和用途。 2. 展示一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 3. 讨论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研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复习主题三:自然地理(30分钟) 1. 回顾地球的层次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引导学生复习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火山的形成原因。 3. 回顾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讨论气候带和气候要素的影响因素。 复习主题四:人文地理(30分钟) 1. 回顾人口和人口分布的概念,讨论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 引导学生复习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经济活动,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3. 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让学生分析和比较。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解决他们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检查答案。 4.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拓展活动(可选):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地理的认识和体会。 2.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互动游戏或模拟演练,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问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5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_章,__节:第_章《地球和地图》,第_章《陆地和海洋》,第_章《天气与气候》,第_章《居民与聚落》,第_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_个教学班,每班__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变为“学会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天气与气候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章天气与气候章末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4、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5、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6、能绘制出降水量柱状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7、能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8、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4、能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5、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第三章学完了。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1.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4、能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5、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考点一】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

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从身边的事情谈起,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学生交流发言。 师: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生:学生描述我们当地的气候: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课件展示: 师:老师多媒体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点拨提升。 【考点二】天气预报的判读 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 课件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22年6月5日,中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时,地球运转位置处于公转示意图中的________之间。(A) A.甲—乙B.乙—丙 C.丙—丁D.丁—甲 2.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当天,广东省昼夜长短情况是(B)A.极昼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昼短夜长图1为某校园局部平面示意图,图2为周老师在校园中拍摄的“太阳灌进篮筐”创意照片,据此回答3~4题。 图1 图2 3.图1的校园中(B) A.田径场在科创园正北 B.图中一块篮球场的实际面积约400 m2

C.图书馆紧邻春申院 D.从艺体馆到医务室的最近路线经过长洲院 4.照片拍摄的是(A) A.旭日东升 B.正午烈日 C.黄昏夕阳 D.午夜太阳 下图为北京延庆西北部小海坨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S为竞速雪道。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所示区域主要地形类型是(A)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6.图中道路多为“之”字型,是为了(D) A.欣赏美丽风光 B.避免山洪危害 C.防止植被破坏 D.减缓路面坡度 7.运动员从竞速雪道S的山顶出发区①滑行到竞速结束区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山顶出发区位于竞速结束区的东北方向 B.全程在山谷区滑行 C.先上坡滑行,后下坡滑行 D.雪道坡度逐渐变陡

某学校利用盛满水的盆、海绵纸、吸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表层运动的实验(如图),实验中发现,将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气时,大量气泡出现在海绵纸交界处。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图中冒出的气泡模拟的地理现象,最有可能是(A) A.火山地震 B.海冰消融 C.水土流失 D.动物迁徙9.目前,能合理解释该模拟实验现象的理论是(C) A.日心说 B.风成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盖天说 2022年1月15日,汤加附近海底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如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次火山喷发发生在(C) A.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11.火山喷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提供援助,援助物资中最不可能有(D)A.瓶装水 B.食品罐头 C.帐篷 D.羽绒服

最新202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各版本】

最新202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各版本】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欧洲西部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很多国家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了具有特色的产业部门,其中闻名世界的“钟表王国"指的是( ) A.瑞士B.荷兰C.挪威D.丹麦 2、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 A.咸海 B.里海 C.地中海 D.波罗的海 3、如图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组合合理的是() A.野外露营B.减少外出 C.室外踢球D.出海捕鱼 4、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地形特点() A.中部较为低下,四周高B.地形以山地为主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D.南部较低,北部较高 5、西安、武汉、长沙等城市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落户,此举对城市发展的益处不包括() A.提高城市科技创新力B.提升城市人口素质 C.加快城市人口老龄化D.拉动城市消费增长 6、我国濒临的海域中,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黄海 B.黄海、南海 C.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D.渤海、琼州海峡 7、下列商品中,最不可能从俄罗斯进口的是() A.石油、天然气 B.服装、玩具 C.木材 D.铁矿 8、去东南亚马来群岛旅游,下列物品中没有必要携是() A.雨伞、药品 B.御寒衣物 C.摄像机D.地图 9、在地球仪上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A.从南向北逐渐增大B.从东向西逐渐增大

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D.从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 10、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源地是( )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班加罗尔D.孟买 11、我国号称“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 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12、世界上人种分布最复杂的大洲是() A.北美洲B.欧洲C.大洋洲D.南美洲 13、中南半岛的主要大河,源头在我国境内,流入太平洋的是() A.红河湄公河 B.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C.湄公河湄南河 D.红河怒江 14、小光和小明同时从南极出发,分别沿东经30°和西经30°向北行进,那么() A.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一致B.他们在赤道上相距最近 C.他们可能在北极相遇D.他们可能在南极相遇 15、下列有关东西半球的描述,正确的是() A.B.C.D. 16、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两种动物是() A.袋鼠、鸸鹋 B.考拉、袋鼠 C.鸭嘴兽、鸸鹋 D.河马、大象 17、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依次分别是() A.英语、汉语B.汉语、法语C.汉语、英语D.汉语、日语18、下列城市是国家首都又位于湄公河沿岸的是() A.河内、吉隆坡 B.曼谷、金边 C.万象、金边 D.內比都、河内19、下列大洲中,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是()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美洲 20、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 A.亚洲部分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乌拉尔山区 D.欧洲部分 21、乳品加工厂选址时,一般选靠近奶牛养殖场,主要是考虑靠近()A.原料产地B.能源基地C.水源地D.市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形状是规则的正圆球体 B.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赤道周长约8万千米 D.地球的形状是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2.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 A.欧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3.联合国常用的工作语言有几种() A.2种B.4种C.5种D.6种 4.聚落的形态有() A.乡村和工厂B.牧场和城市C.城市和乡村D.牧区和林区5.“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的居民主要分布在() A.西亚热带沙漠地区B.东南亚温暖湿润地区 C.北亚寒冷干燥地区D.东亚夏季多雨地区 6.下列国家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中国B.美国C.日本D.法国 7.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B.南半球 C.南半球与北半球南部D.无规律性 8.北半球夏至日(6.22前后),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北极圈9.下列国家中,经济最发达的是() A.中国B.印度C.日本D.印度尼西亚10.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同的特点是() A.方向相同B.产生的现象相同 C.周期相同D.围绕的中心相通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A.昼夜B.昼夜更替C.昼夜变化D.四季的变化1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脉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土耳其海峡13.地球上海陆面积之比约是() A.3:7B.4:6C.7:3D.6:4 1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15.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但山顶终年积雪其影响因素是()A.地形因素B.纬度因素C.海陆因素D.地球运动16.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和面积最大的洋是() A.亚洲、太平洋B.欧洲、大西洋 C.非洲、印度洋D.大洋洲、太平洋 17.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越慢越好②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③越快越好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8.下列原因不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的是() A.人类活动B.刮风下雨 C.地壳的运动D.海平面的升降 19.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年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点中,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是()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从赤道到北极,纬度变化的规律() 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C.由大变小再变大D.由小变大再变小3.位于北半球且是高纬度的是() A.①B.①C.①D.① 4.关于0°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又称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B.又称本初子午线 C.是中、高纬度的分界线D.和其他纬线长度都相等 读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照和地球上的温度带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五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比①地多B.①地四季分明 C.①地与①地季节相同D.①地位于南寒带 6.如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山东省正处于夏季B.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比①地小 C.全球各地昼夜等长D.南半球的节气春分日

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山体部位描述正确的是() A.A地为山峰B.B地为山峰C.C地为鞍部D.D地为山谷8.下列选项是沿图中虚线绘制地形剖面图,能反映其起伏状况的是() A.B. C.D. 9.在山体B处开发旅游项目,合适的项目是() A.漂流活动B.野营C.瞭望台D.蹦极 读世界海陆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代表亚洲和非洲分界线的数字符号是() A.①B.①C.①D.① 11.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域() A.北冰洋和太平洋B.红海和地中海 C.地中海和大西洋D.大西洋和太平洋 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石。现存的棕榈 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局部)和棕榈叶片化石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 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0000S)。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 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表示北京的四幅图中,地图比例尺最小的是 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下面有关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竹竿舞—傣族 B.孔雀舞—维吾尔族 C.跳板—朝鲜族 D.叼羊—高山族 3、滴滴打车被称为打车神器,司机能够准确接送乘客通常会使用哪种地图 () A.中国政区图 B.当地地形图 C.电子地图 D.当地景区导游图 4、西安、武汉、长沙等城市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落户,此举对城市发展的益处不包括() A.提高城市科技创新力B.提升城市人口素质 C.加快城市人口老龄化D.拉动城市消费增长 5、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不是日本主要海外投资对象的是() A.东南亚 B.美国 C.东亚 D.澳大利亚 6、中东最大的石油输出路线经过() A.马六甲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好望角 D.苏伊士运河 7、台湾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读图“台湾地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台湾地势特征是四周高、中部低 B.受地形影响,西部降水比东部多C.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 D.台湾隔台湾海峡与广东省相望 8、下列有关亚洲气候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 C.海洋性特征显著 D.大陆性气候广泛 9、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 A.西方B.北方C.南方D.东方 10、我国少数民族与传统节日或民俗搭配正确的是() A.彝族的长鼓舞B.苗族的摔跤 C.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D.壮族的泼水节 11、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北冰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太平洋 12、下列对澳大利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属于南半球的国家B.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 C.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D.是一个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3、下列措施不利于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的是() A.修筑梯田B.退耕还林C.植树种草D.修路采矿 14、印度除了热浪以外,还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的威胁,这与下面哪个因素有关() A.受西北季风的影响B.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C.受东北季风的影响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15、我国东部耕地有“水田”和“旱地”之分,分界线是() A.黑河——腾冲线 B.秦岭——淮河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 试卷(解析版) (19)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一般代表() A.平原B.陆地C.高原D.海洋读北京、罗马、孟买、伦敦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2.对以上气候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A.A地是热带雨林气候B.B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C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D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3.关于以上四种气候类型分布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上四地均位于北半球 B.B地雨热不同期,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C.AD两地均属于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 D.C地降水均匀,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4.四种气候类型所对应的城市正确的是 A.A是罗马B.B是伦敦 C.C是孟买D.D是北京 5.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此次地震最有可能是亚欧板块与()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其形成与发展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一些地区聚落聚集成团块状,说明该聚落分布在 A.山麓B.沿河

C.山谷D.平原 7.特色民居能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右图民居是那个地区的民居 A.黄土高原B.北非 C.西伯利亚D.东南亚 下图为某学校地理气象兴趣小组在某日2:00、8:00、14:00、20:00观测的气温状况图,根据下图中的数据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表示14:00的气温状况是() A.①B.②C.③D.④ 9.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该日的气温日较差约为() A.19℃B.11℃C.7℃D.4℃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完成下列各题。 10.漫画直接反映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B.地心说 C.大陆漂移学说D.日心说 11.漫画反映学说的提出者是 A.哥伦布B.魏格纳C.哥白尼D.麦哲伦12.A大洲应该是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南极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剖析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照,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 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此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虑;能够在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获得提升。经过学习与学生生活亲密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 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剖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术和可连续发 展看法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作为自然和人文交错的学科,在初中课程 中饰演着相对“难堪”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术,拥有初步的地理科学修养和人文修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想逐渐向抽象思想发展,拥有必定的抽象思想能力和系统思想能力。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联合平时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认识,学习兴趣和未知欲念显得特别浓重。因此可联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引学生从社会生活实质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剖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剖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知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 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门路。学习本章内容是为此后学习地理做感 情上的铺垫与准备,指引学生热爱并亲密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相貌(本章主要内容包含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散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定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包含着辩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定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含人口的数目、散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叙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认识 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对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敬历史和珍惜先人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世界的天气(本章内容主要包含天气随和候、气平和降水、影响天气的主要要素、世界天气种类四部分内容。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随和候的看法,看懂天气图、知道气平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平和降水曲线图,认识主要降水种类,认识影响天气的主要要素及世界主要天气种类,并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居民与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3.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和、欧洲以及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和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 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 )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学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