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3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4.3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 (1)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叫做血液循 环。 (2)组成:心脏和血管。

(3)途径: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承担者。

2、体循环与肺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一主动脉一各级动脉一全身毛细血管一各级静脉一上、下腔静脉一右心房。(将

将动脉

右.心医 下腔年脉 右

肝静脉 肝门

母脉

肺动味

上腔带咏

肝动味

主动脉

肺肾麻

左心序 左心室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一肺动脉T 肺部毛细血管T 肺静脉一左心房。(将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表示血液 循环中的 勘脓血 —表示血液 循环中的 舒脓血

各级静脓 个

全身毛细 血管网

(3)体循环主要特点:路程长,流

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

回心脏。(4)肺循环主要特点: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注意】只有毛细血管处,才能进行物质交换。

3、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颜色鲜红;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颜色暗红。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

肺部毛细 血管网

左心房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4、动脉血和静脉血

/心室

卜肺循环 ----- 用日挣拙

《渔动脉血)

怵静脉一 (:流静味血)

,体循环

_体动咏

(流动豚由)

肺动氏_ (流

静脉力) 右心房 右心室

称为动脉血;含氧量较低的血呈暗红色,称为静脉血。

5、心率、脉搏

(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健康的成年人安静时心率约为75次/分,正常范围是60~100 次/分。

(2)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压力,形成脉搏。正常人脉搏范围在每分钟60〜90次。

6、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叫血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定,单位用千帕或毫米汞柱表示。

(1)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健康成年人收缩压变动范围为

12~18.7 千帕。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即为低血压。

(2)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健康成年人舒张压变动范围为8~12 千帕。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即为高血压。

表4-5 7〜18岁学生的血压平均值(千岫)

三、血型与输血

1、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凝集原)特异性来确定的。临床上将血型分为A、B、AB、O型四种。

(1)红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类物质称为凝集原;血清中含有与之相应的特异性蛋白质类物质,称为凝集素。

(2)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2、输血关系(1)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抗该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就会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引起红细胞

大量凝集,如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

(2)输血的理论依据:输血时主要看献血者凝集原的红细胞是否与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

反应。

(3)输血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主;紧急情况下,也可输异型血。

I:典例剖

【例1】(2020•滨州)如图是心脏、血管示意图,其中,一”表示血流方向。若手背静脉注射药物运送

到咽

喉部,所经过路线最合理的是(C )

A.甲一乙一丙一丁 B .丙->乙一>丁一>甲

C .丙—>甲一>乙一>丁口.丁一>乙一>甲一>丙

1、下列有关人体血液和血液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血液经过全身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B.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C.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心脏左侧

D.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是静脉血2、小张得了肺炎,医生将葡萄糖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运送到肺时,葡萄糖经过的途径依次是

①肺动脉②肺静脉③上腔静脉④下腔静脉⑤右心房⑥左心房⑦右心室⑧肺部毛细血

A.③T④一⑥T①一⑧

B.④T③-②T①一⑧

C.④T③T①T②T⑧

D.③—⑤—⑦—①—⑧

【例2】(2020•湘潭一模)当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受到严重损害时,需要依靠人工膜肺机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

碳。如图是人工膜肺机救治病人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血液流经人工膜肺机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B.血液由股静脉流出,通过上腔静脉回到心脏

C.回到心脏的血液不会再进行肺循环

D.患者心脏四个腔中只有左心房和左心室在进行有效工作

1、(2019•金凤区校级三模)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在体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

列与

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

A.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

B.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后变成动脉血

C.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动脉流向心室

D.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2、如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⑥所指的是_______(填“肺静脉”或“肺动脉”或“主动脉”),⑦所指的是(填

“肺静脉”或“肺动脉”或“主动脉”)。

(2)血液由②射出,流经⑤、⑥到③的循环途径称_______ (填“肺循环”或“体循环”)血液由④

射出流经⑦、⑧至①的途径称_________ (填“肺循环”或“体循环”)。

(3)由M到N处,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________ 血变成了_________ 血。

(4)血液流经肺泡时由血变成了血。

(5)某人患肠炎,医生采取上肢静脉点滴青霉素治疗,药物到达患处经过心脏___ 次。

(6)在心脏的结构中,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是_____ ,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是_______ ,

他们的作用都是________ 。

【答案】(1)肺静脉;主动脉(2)肺循环;体循环;(3)动脉;静脉(4)静脉;动脉(5)2; (6)

房室瓣;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例3】(2020•微山县二模)今年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建议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积极献血,用以治疗危重病

人。以下有关血液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当同型血不足时,都可接受少量AB型血

B.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

C.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

D.成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无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

A .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是组织细胞

B .肺吸气后进行的过程依次是a , b , c , d ,最后完成呼气过程 C. a 过程后,毛细血管中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D. c 过程后,血液到达心脏时,首先流入左心房

2、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口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口代表组织 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C )

1、(2020•嘉兴模拟)某科研小组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一种特殊的呐切酶”,全切或部分切割红

细胞表

面的凝集原,从而实现血型的转化。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D )

A . O 型血可转化为

B 型血,血型转换后可以输少量正常B 型血 B . A 型血可转化为AB 型血,血型转换后可以输少量正常O 型血

C . AB 型血可转化为B 型血,血型转换后不可以输正常B 型血

D . A 型血可转化为O 型血,血型转换后不可以输正常B 型血

羯离俄

3

2020春•海勃湾区期末)如图是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

1b

-I -

一血液循环一

- - r I = _

且口八

H

A.养料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废

3、(2020春•临河区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结构的血流情况示意图,B 代表某结构,A 、C 代表与 其相连

的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

A .若A 、C 内均流动脉血,血液流经

B 处形成尿液,则B 处进行的主要生理过程为重吸收

B .若B 表示肺部毛细血管,则血管A 为肺动脉、流动脉血

C .若A 流静脉血,C 流静脉血,B 代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一部分,则B 为右心房、右心室

D .若B 表示某正常人肾脏处的毛细血管,则在C 中含有血细胞、水、无机盐、尿素等成分

4、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在体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肺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

B.静脉血经过体循环后变成动脉血

C.红细胞的功能只是携带、运输氧

D.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5、(2020•温州模拟)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ABO 血型系统,如图是 某同学

绘制的A 型血和B 型血的模型图。据此推测,AB 型血的模型图是(D )

6、(2019秋•下城区期末)血型鉴定实验中,将受检者血液与标准血清分别混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甲、乙

两人的血型鉴定结果如图所示,则(B )

A型标准血清日里标准面清

A.甲的红细胞中没有凝集原

B.乙的红细胞中只有B凝集原

C.甲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

D.乙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7、如图中曲线表示人体血液流经不同血管(H、I、J)时血液中氧或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其中H为肺动脉,则图中曲线和血管口分别表示(B)

A.氧的浓度,肺静脉

B.氧的浓度,肺部毛细血管

C.二氧化碳的浓度,肺静脉

D.二氧化碳的浓度,肺部毛细血管

8、如图是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9、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造成危害,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 )PM2.5可以透过肺泡壁和进入血液,经过血管[①]最先到达心脏的[D]。

(2)血液从④流经⑦⑧到达①的循环叫做___ 循环,经过该循环,血液中减少的气体是___ ,

减少的气体主要被图中的利用了。

(3)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尤为重要,在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还需炙____ ,这是防治大气污

染的有效措施。

【答案】(1)毛细血管壁肺静脉左心房;(2)体氧气组织细胞;(3)植树造林

10、图中的曲线示意血液流经身体某器官时某种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或尿素)含量的变化,OC段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

(1)如果该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OC段为部的血管。BC段血管中流的是 ____ 血。

虽、

O A B C血流方向

(2)如果OC段表示脑部的血管,则该曲线表示____ 含量的变化。

(3)无论血液流经什么器官,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AB段表示的血管都是_____ ,该血管与其物

质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答案】(1)肺;(2)氧气;(3)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11、(2020•市南区校级模拟)如图甲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生理过程流程图,其中A 、B 分别表示吸气 和呼气;M 、N 分别表示人体某器官;图乙是心脏工作过程中某阶段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 动的方向,①②③④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⑤⑥⑦⑧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图乙中体循环的起点是 ________ ];肺循环 的终点是[]

(2)图甲中,进行A 过程时,膈肌和肋骨间的肌肉所处的工作状态分别是 ________ 。

(3)图甲中,当血液流经人体器官N 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增多,则器官N 可 能是 ___________ ;图甲中的M 器官是 _______ ,血液流经M 器官后,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_ 。 (4)图乙中,心脏所处的工作状态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 (填“打开”或“关 闭”)。 (5)图乙中,①②③④血管内流静脉血的有。

【答案】(1)⑧左心室;⑥,左心房;(2)收缩;收缩;

(3)小肠;肺;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4)左右心房舒张,左右心室收缩;

(5)①③。

12、(2020春•顺义区期末)如图是人体呼吸、循环系统生理活动示意图。A 、B 、C 、D 代表心脏的 腔,①②

代表组织细胞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气体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SZ

AB

(1)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______ 器官,促进血液在血管中的循环流动。

(2)构成心脏的组织,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

(3)在A与C之间、B与D之间有,保证血液不能倒流。

(4)若某人患急性肠炎,在左臂静脉输液进行抗炎治疗,药物经血液循环流入心脏,最先进入心脏的部位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5)①是组织细胞进行_____ 作用释放出来的,通过________ 方式进入到组织周围毛细血管,至少

经过______ 次心脏,才能排出体外。

【答案】(1)动力;(2)肌肉;(3)房室瓣;(4)A;(5)呼吸;扩散作用;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4.3体内物质的运输—-心脏学案(2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描述心脏的结构。 2、认识心脏的功能,增强卫生保健意识。 二、新知导学 1.写出图中心脏各部分的名称: ①②③ ④⑤⑥ ⑦⑧⑨ ⑽⑾ 2.心脏壁主要是由组织构成。心房与心 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分别 是、。瓣膜的功能:房室瓣朝向开,保证血液由到流动;动脉瓣朝向开,保证血液由到流动。 3.心脏的功能:心脏的发达,能够强有力地,像泵一样,将血液泵至。心脏的中间由一层厚厚的分隔开。左侧收集来自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至;右侧收集来自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至。 4.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四腔的功能: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和;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和;全心舒张,血液经被吸进。 三、合作、探究、交流 1.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和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请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2.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巩固练习 1.人体的心脏一般位于() A.胸部左侧 B.胸部右侧 C.腹部中央 D.腹部右侧 2.左心室的壁最厚,其正确解释是( ) A.左心室接受全身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 B.左心室接受全肺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 C.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肺部,收缩力最强 D.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全身,收缩力最强 3.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其动力来自() A.毛细血管 B.动脉 C.静脉 D.心脏 4.用猪或羊的心脏做灌流实验时,要想使水从主动脉流出,应将水注入()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肺动脉 D.肺静脉 5.心脏内房室瓣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的流向为() A.静脉→心室→心房 B.心房→心室→静脉 C.心房→心室→动脉 D.心室→心房→动脉 五、拓展提高 1.将心脏的4个腔与相连的血管用线连起来。 a左心房①主动脉 b左心室②脉动脉 c右心房③上下腔静脉 d右心室④肺静脉 2.右图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写出下列数字代表的结构名称。2 4 6 7 (2)在心脏的1.2.3.4四个腔中,充满动脉血的心腔有,血管有;充满静 脉血的心腔有,血管有。 (3)血液在心脏中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而不能倒流,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Raise one point and kill a thousand peopl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

3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4.3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 (1)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叫做血液循 环。 (2)组成:心脏和血管。 (3)途径: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承担者。 2、体循环与肺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一主动脉一各级动脉一全身毛细血管一各级静脉一上、下腔静脉一右心房。(将 将动脉 右.心医 下腔年脉 右 室 肝静脉 肝门 母脉 肺动味 上腔带咏 肝动味 主动脉 肺肾麻 左心序 左心室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一肺动脉T 肺部毛细血管T 肺静脉一左心房。(将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表示血液 循环中的 勘脓血 —表示血液 循环中的 舒脓血 各级静脓 个 全身毛细 血管网 (3)体循环主要特点:路程长,流 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 回心脏。(4)肺循环主要特点: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注意】只有毛细血管处,才能进行物质交换。 3、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颜色鲜红;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颜色暗红。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 肺部毛细 血管网 左心房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4、动脉血和静脉血 /心室 卜肺循环 ----- 用日挣拙 《渔动脉血) 怵静脉一 (:流静味血) ,体循环 _体动咏 (流动豚由) 肺动氏_ (流 静脉力) 右心房 右心室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3)——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 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

血液循环 全身毛细组织O 上下腔CO 细胞 2营养物质静脉 细血管网CO 2 O 2 肺泡 2废物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等,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进,可是增加课时,我是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作为上一节课的可后探究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上完成,本课还留了课后作业:收集关于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同样是放在科技活动课上来完成,这样是否可行,是不是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值得各位同行一起商榷。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4.3体内物质的运输-输血与血型(无答案)

4.3体内物质的运输─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能够列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二、教与学 1、奥地利科学家_____________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会出现____________现象,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人的血型有__ 种类型:型、型、型和型。 2、★一个人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___ 进行抢救,输血时,应以输入_____________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情况又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型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也可输入少量的或。 3、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___________。 4、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____ 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____________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但是,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_________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因此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5、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__________制度,提倡________周岁的______公民自愿献血。 6、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 体内。对于严重贫血的病人,应该输入__________成分。大面积烧伤应该输入_______________成分。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该输入____________成分。 7、血液循环首先是由英国医生__________发现的。 三、课堂练习 1、如果一个AB型血的人受伤需要输血,所输血的血型首先选择()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2、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不影响健康。 A、1200-1500 B、800-1000 C、400-600 D、200-300 3、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应输入的血液成分是()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4、下列关于人类血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有多种血型 B、人类只有ABO血型一种 C、ABO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 D、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5、输血的原则是同型血相输() 6、健康的成年人献血不会影响健康,所以可以经常献血。() 7、A型血可以少量输给O型血的人() 8、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后,血站和医院血库所采的血已足够临床的需要。() 四、本课知识点 1、血型:有A、B、AB、0型血。 2、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少量输血 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学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 【学习目标】 1.了解正常人体血液的总量,宣传义务献血的意义。 2.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3.了解各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看懂常规血液化验单。 4.学会制作血涂片,尝试借助显微镜观察血细胞。 【学习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 难点:制作血涂片,观察血细胞。 【学习过程】 一、合作预习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________。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________。 2.血液包括液态的________和各种________,其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________,它呈_____________形;体积最小的是________;具有细胞核的是________。 3.血液的作用:输送________、________、各种________及代谢废物,还能起到________________作用,血液对调节________也有重要作用。 4.心脏位于胸部的________________。整个心脏被_______隔成左右________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能够控制血液________流动的、只能向一个方向开的________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5.人体的血管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二、合作探究 (一)血液 1.阅读课文了解血液的组成。 ________占55% 血液_______ ________占45% _______ _______

2.观察血图片归纳各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红细胞结构特点: 功能: (2)白细胞结构特点: 功能: (3)血小板结构特点: 功能: 讨论:阅读课文告诉大家该人哪些指标不正常 3.心脏和血管 (1)观察心脏完成读图(心脏结构图),并完成课本填图。 (2)归纳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三、课堂小结 1.血细胞有哪些,分别有哪些特点? 2.心脏、血管的结构如何? 3.你还有什么困惑? 【达标检测】 1.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主要运输下列物质中的() A.二氧化碳B.氧气C.养料D.一氧化碳 2.如果人体皮肤受伤流血,能加快凝血、促进止血的是() A.白细胞B.血红蛋白C.血小板D.血浆 3.在人体的血细胞中,具有细胞核的是() A红细胞和白细胞B.血小板C.白细胞和血小板D.白细胞 4.血细胞有一定的寿命,原有的血细胞不断衰老死亡,新的血细胞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是由() A已有的血细胞分裂产生B.红骨髓产生 C.肝脏产生D.心脏产生

2021届九年级科学上册 4.3.2 体内物质的运输

体内物质的运输 学习目标 ⒈说出血液循环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进程。 ⒉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要紧功能。 ⒊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⒋说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样方式。 重点: ⒈血液循环的途径。⒉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难点:⒈血液循环的途径,动、静脉血的转化。⒉血压的测量。 【合作预习】 (学习程序:课前预习书本136-138页,然后完成基础部份。课前小组对学、群学;课内讨论预习中产生的困惑,并将遗留问题汇报进行组间交流,时刻5分钟。) ⒈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⒉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封锁管道中,按___________周而复始地流动。3.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___________。成年人安静时心率约为__________,正常范围60~100次/分。 4.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产生的压强。 血压正常范围:收缩压:______________;舒张压:___________________ 高血压:舒张压常常超过___________________;低血压:收缩压常常低于___________________ 5.还有哪些发觉和困惑? 【合作探讨】 (学习程序:课内小组依照流程及演示实验安排进行实验合作研讨。时刻共25分钟。) 有人脚受伤了,在上肢静脉注射药物要通过如何的途径才能抵达受伤的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 ⒈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⒉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封锁管道中,按____________周而复始地流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心脏和血管—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心脏和血管 人体消化和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呼吸得到的氧气及体内细胞的一些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实现其在各器官组织间的运输,从而保证体内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一、血液 1、血量: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kg的人,他体内的血液量约为3.5~4L。 2、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1)血液的成分: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由血浆(约占55%)和血细胞(约占45%)组成。 (2)血液的功能 ①血浆的功能是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血浆是血细胞的生存环境,血浆中各种成分的相对稳定是维持血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②血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起防御保护、免疫和调节体温的作用,还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2、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红细胞: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后的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形;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它使血液呈现红色。 a、血红蛋白特点: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跟氧分离;

b、血红蛋白功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2)②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人的体内有多种白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能抵抗病菌的侵入,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巴细胞还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伤口感染时,血液中的白细胞会聚集在伤口处,吞噬入侵的细菌,“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细菌。 注:a、白细胞根据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特殊染色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b、有粒白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c、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 a、血小板的特点:血小板直径2~4mm,在涂片上形状不规则;在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有细胞膜,并向内凹形成血多弯曲小管,使其表面积增大,有利于吸附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 b、血小板的功能:有加速血液凝固和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3、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衰老、死亡和再生。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每秒要更新200多万个,大约60天左右全身的红细胞会更换一半。人体内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4、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的说明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上 第四章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四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单选题 1.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对于贫血、大面积烧伤和血 小板缺乏者,应分别输入( ) A. 血小板、血浆、红细胞 B.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C. 血浆、红细胞、血小板 D. 红细胞、血小板、血浆 2.在下列图中,如果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则较粗血管能正确表示静脉的是( ) A. B. C. D. 3.下列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脏的左侧流动的是静脉血,右侧流动的是动脉血 B.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 C. 当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D. 小明左手不慎划伤,鲜红色血液从伤口喷射出来,小明立即按压远心端止血 4.如图为人体肺部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结构1的血管类型和内部流经的血液类型分别是( ) A. 动脉、动脉血 B. 动脉、静脉血 C. 静脉、动脉血 D. 静脉、静脉血 5.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在血液循环中,肺循环的起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内血液依次是( ) A. 动脉血、静脉血、静脉血、动脉血 B. 动脉血、动脉血、静脉血、静脉血 C. 静脉血、动脉血、静脉血、动脉血 D. 静脉血、动脉血、动脉血、静脉血 7.小张得了肠炎,医生将药物与生理盐水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药物作用于小肠时,经过的途径依 次是( ) ①肺动脉②肺静脉③上腔静脉④心脏⑤小肠毛细血管⑥肺部毛细血管⑦主动脉 A.③→④→①→⑥→②→④→⑦→⑤ B. ③→④→②→⑥→①→④→⑦→⑤ C. ③→④→⑦→⑥→②→④→①→⑤ D. ③→④→①→②→⑥→④→⑦→⑤ 8.甲、乙、丙三人的血型分别为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已知丙的血型为图示血型,丙的红细胞会 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那么乙的血型是() A. B. C. D. 9.某实验小组解剖观察猪的心脏后,总结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对应的关系,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与②连通的血管是主动脉,能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处 B. ④的壁最厚,为长距离输送血液提供动力 C. ①和②之间有瓣膜,使血液从①流向② D. ①和③、②和④不相通,使动、静脉血完全隔开 10.下表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器官与组织,其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正确的是() 选项器官与组织结构特点功能 A 心脏右心室壁的肌肉最厚使血液获得的动力越大,向前流动越远 B 毛细血管管壁有单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C 主动脉血管内有动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4.3体内物质的运输—心脏(第二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2、明确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过程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重点难点】 1、两条循环途径 2、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过程 【知识链接】 1、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血液循环运到身体的细胞(已学过)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已学过) 3、尿的形成和废物的排出(下章学习) 【学习过程】 【知识复习】 熟练说出心脏各腔所连血管的名称(你能迅速说出图中各序号代 表的名称吗) 规律:上房下室,左右倒置,房连静,室连动。 【自主学习】 1、(1)体循环:血液由进入,再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 网、、 最后汇集到,流回。 (2)肺循环:血液由进入,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最后流回。 2、 含少,颜色的血液是静脉血;含多,颜色的血液是动脉血。动静脉血的主要区别是。 思考:动脉中一定流动脉血吗?静脉中一定流静脉血吗? 3、 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会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等废物进入血液。 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会进入组织细胞,而肺泡中的进入血液。 4、自我总结:(挑战一下自己) (1)经过体循环后,血液由血变为血。 经过肺循环后,血液由血变为血。 (2)两条循环路线的共同点: (3)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点拨:两条循环路线是同时进行的,在心脏处汇合到一起。 【合作探究】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出两条循环路线图。 2、说出自己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血液循环的规律。 3、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有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4、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的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5、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要经过哪些部位,才能运送到脑细胞呢?我们从外界获得氧气,经过哪 些部位才能运送到脑细胞呢? 6、下肢骨骼肌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运到肺部排出体外? 心脏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九年级科学上册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科学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3-3-1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讲义)(含详解)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一) 血液与血管 【知识点分析】 一.血液的成分: 1.血液的功能:经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是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流向全身。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 2.血液的组成:如果在装有新鲜血液的试管中加入抗凝血剂,并静置一段时间,血液就会分层上下两层:上层是透明、淡黄色的液体,叫做血浆,下层则是呈暗红色的血细胞。 3.血浆: ①形态: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②组成: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③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体内代谢出的废物。 4..血细胞的结构与特点:

二.血型与输血: 1.输血的前提:人的血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才能保证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一个人大量失血时,就需要通过输血来补充血量。但输血前必须先检验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如果他们血型不相符,红细胞可能会凝集到一起。 2.凝集原和凝集素:红细胞膜上存在着叫凝集原的蛋白质类物质(决定血型的物质),而血清中含有与之对应的特异性蛋白质类物质,称为凝集素(可与对应的凝集原发生凝集)【不同血型与血清的凝集状态】 43.输血原则:原则上应输同型血,若无同型血,不得已要进行异型血输血时,必须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观察供血者血细胞与受血者血浆是否会发生凝集,根据上述原则,可依据下表进行输血,但必须少而慢

..无偿献血: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作为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三.血管与动静脉血: 1.人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动脉分流,静脉合流 42.动脉:把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1)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2)分布:一般分布较深处,也有较浅处。如颈部与腕部的动脉。 3.静脉:把血液运回心脏的血管 (1)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分布有较深处、也有较浅处。 (2)作用: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通常静脉内含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血液循环与体内物质的运输

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血液 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 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 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血浆――55% 红细胞 血液血细胞45 % 白细胞 血小板 二、心脏 位于人体胸中部偏左下方,心脏能自主地节律性收缩舒张,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心脏被心肌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能够控制血液定向流动的、只能向一个方向开的瓣膜(房室瓣)分别隔成上下两个腔,整个心脏可分为4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室与动脉间的瓣膜(动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围绕在心脏上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心脏连着上、下腔静脉(2根)、肺动脉(1根)、肺静脉(4根)、主动脉(1根)共8根血管。 左心房、左心室流动脉血右心房、右心室流静脉血 三、血管 血管类型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流速度主要功能 动脉厚、弹性大小快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 身各处 静脉较薄、弹性小大,内有防止血 液回流的瓣膜 较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 回心脏 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最小最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四、血液循环: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1、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养料,把废物排出)和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 (1)体循环过程: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重要提示:肺循环中动脉流静脉血,静脉流动脉血;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 由于心室需用更大的力将血液输送出去,所以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同时由于体循环路线较肺循环长得多,因此左心室的壁较右心室的壁厚。 3、动脉血:含氧量高,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低,血呈暗红色。 4、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二、脉搏与血压

初中生物_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教材分析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既复习了显微镜的使用,熟练显微镜的正确操作,又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的看到血液的流动,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从而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小组合作意识比较强,能充分集思广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情况上,有一部分的同学还不熟练,因此在实验操作时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但在能力题目处理上,能够大胆想象,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观察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爱护小动物、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难点:组织好实验,达到理想效果。 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比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清水。 2、有关血管的图片。 学生准备:1、复习显微镜的操作 2、预习本节实验 教学设计思路:合作探究-----熟记实验步骤------合作实验-------实验展示-------达标检测。 导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同学们,我们是通过流动的血液辨认血管的,找的不同血管后,观察不同血管内血流的速度,哪个快一些?哪个慢一些?最后画出血管图。再看实验题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小组讨论 2、为什么用尾鳍做实验? 3、要想看到流动的血液,鱼必须是什么样的?

8.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师辅导讲义-体内物质的运输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年级:初三课时数:3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生物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 C (体内物质的运输)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专题检测 1、血浆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B.运输废物 C.运载血细胞D运载血细胞与运输养料和废物 答案:D 2、下列有关毛细血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人体内数量多,分布广;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B、管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极慢 C、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D、它的内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答案:D 3、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请用图表示) 答案: 二、知识梳理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 2、血液的成分主要包括血浆和血清 当血液加入抗凝剂低速离心或长时间静置后 分成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 用蘸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如指尖进行消毒; 用已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 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另取一片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 推出均匀的血膜。 注意:在推动载玻片切忌直接碾压血液,而是要将血滴拉开,以免血细胞被压破 4、血浆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红细胞 5、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含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也能运输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人体红细胞的形状是双凹形有什么作用? 双凹型,可以增加表面积,增强了携带氧的能力。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血红白偏少,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出现精神不振、头晕、脸色苍白等现象。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能抵抗病菌的侵入,抗传染。 血小板: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阻止细菌入侵。 人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由红骨髓内的细胞演变而来 血液的作用:运输、防御保护的功能。此外,血液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人体血细胞数量变化及症状: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若数目减少,贫血 白细胞-------若数目增多,身体有炎症 血小板-------若数目减少,不能凝血 6、心脏的位置:胸中部偏左下。 围绕心脏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心脏的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