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巴胆碱对烫伤休克大鼠肺血管通透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卡巴胆碱对烫伤休克大鼠肺血管通透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卡巴胆碱对烫伤休克大鼠肺血管通透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邱方;周洁平;王瑞刚;胡森

【期刊名称】《感染、炎症、修复》

【年(卷),期】2007(008)002

【摘要】目的:研究烫伤休克大鼠液体复苏时给予卡巴胆碱对肺血管通透性和含水量的影响.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烫伤组(n=36),卡巴胆碱治疗组(n=36)和正常组(n=6).采用30%TBSA Ⅲ度烫伤模型,应用改良伊文思蓝渗出法测定伤前及伤后4、8和12 h(n=6)肺组织血管通透性及肺含水量的变化.结果:伤后4 h卡巴胆碱治疗组伊文思蓝含量为(45.11±4.19)μg/g,较烫伤组(75.18±3.80)μg/g 明显降低(P<0.01),而与正常组(42.51±5.07)μg/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伤后4 h、8 h卡巴胆碱治疗组的肺含水量显著低于烫伤组[(76.03±1.70)%比

(78.46±1.42)%,(76.57±1.27)%比(80.15±1.84)%,P<0.05和P<0.01];伤后12 h 肺组织血管通透性及含水量与烫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卡巴胆碱能降低烧伤早期肺血管通透性及含水量增加,有助于烧伤休克早期的治疗.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邱方;周洁平;王瑞刚;胡森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河北,唐山,063000;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河北,唐山,063000;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河北,唐山,0630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卡巴胆碱对烫伤休克大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 [J], 周洁平;刘欣茹;王海滨;于勇;邱方;吴静;牛梅梅;胡森

2.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肠内补液时肠血管通透性及组织水肿的影响 [J], 吴静;胡森;汪剑威;耿世佳;盛志勇

3.卡巴胆碱联合膳食纤维对烫伤休克大鼠血浆内毒素和 D-乳酸的影响 [J], 张磊;赵春香;王瑞刚;贺瑞新;冯凯;石秋艳

4.口服卡巴胆碱对烧伤休克大鼠脏器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J], 刘新茹;王瑞刚;李艳荣;程爱斌

5.卡巴胆碱对烫伤休克大鼠肾血管通透性影响的研究 [J], 王瑞刚;贺瑞新;程爱斌;周洁平;邱方;胡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枢神经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调节作用研究

中枢神经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机体是一个统一而复杂的整体,体内各个系统虽然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其生理活动及对外界的反应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它们都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支配。大量研究已证实,神经纤维通过其网络投射到机体各个器官,参与监测内、外环境,控制内、外分泌腺的分泌,从而对机体的功能和代谢进行整体协调。神经系统还通过其广泛的外周神经突触及其分泌的神经递质和众多的内分泌激素,甚至还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共同调控着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样物质反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这种双向的复杂作用使各系统内或系统之间得以相互作用或调节,形成一个完整的调节回路,被称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系统作用广泛、迅速而灵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作用相对局限、缓慢而持久。外周神经可感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并以非连续性、闪电式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外周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合,再向外周发出信号,从而引起体温、呼吸、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免疫细胞活化、炎症介质产生等一系列变化。因此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对外周炎症反应的调节中,神经系统占据主导地位,而中枢神经系统又起最主要的作用,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枢神经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机体的应激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同时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控外周炎症的主要传出通路。在严重烧伤、休克、感染等损伤因素的刺激下,机体内环境将发生一系列变化,表现为神经内分泌改变和免疫系统激活。这些应激引起的免疫内分泌改变是由糖皮质激素介导的观点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临床上广泛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更强化了这一观点,即应激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HPA 轴依赖途径进行调节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注射内毒素后,血浆TNF-A和IL-1B升高的同时,糖皮质激素也显著升高,而且持续时间长。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均能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诱导促皮质激素刺激因子(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GC)大量释放。GC具有广泛而重要的抗炎效应,能对LPS引起的炎症反应进行调控。HPA轴如果遭到破坏或功能不足,可促进机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HPA轴是外周炎症应激时神经系统重要的抗炎途径。 2 交感神经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时调节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机制很复杂。应激时被激活的中枢神

高渗盐葡萄糖肠内补液对35%TBSA烫伤大鼠的复苏作用研究

高渗盐葡萄糖肠内补液对35%TBSA烫伤大鼠的复苏作用研 究 胡森;耿世佳;吴静;车晋伟;杜颖;盛志勇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33)6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烫伤休克早期肠内给予高渗盐葡萄糖液的复苏效果.方法实验一:确定肠内输入高渗盐糖的渗透浓度.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230~260g,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0.9%等渗盐糖组、1.8%高渗盐糖组、3.6%高渗盐糖组和7.2%高渗盐糖组,每组10只.乙醚吸入麻醉后,背部用沸水(100℃,15s)造成35%TBSAⅢ度烫伤.各组于伤后0.5h开始分两次、间隔2h实施肠内补液.基础补液量(BV)按2ml/(kg·1%TBSA)计算.根据离子浓度相同的原则,0.9%等渗盐糖组输基础补液量,各高渗组补液量随渗透压的升高等比例递减.分别为1.8%高渗盐糖1/2 BV、3.6%高渗盐糖1/4 BV和7.2%高渗盐糖1/8 BV.测定各组伤后4h血浆Na 浓度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记录伤后4h死亡率.实验二:比较高渗盐糖肠内补液与静脉补液的复苏效果.实验一确定最佳肠内补液渗透压为1.8%高渗盐糖水后,将大鼠分为1.8%高渗盐糖1/2 BV肠内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每组10只.测定伤后4h血浆Na浓度、渗透压、血细胞比容以及脏器酶学指标和小肠组织DAO 活性.结果 7.2%和3.6%高渗盐糖水组血浆Na浓度和肠黏膜损伤指标DAO活性显著高于0.9%等渗和1.8%高渗盐糖组(P<0.01或P<0.05),伤后4h死亡率分别为90%和40%.而1.8%高渗盐糖组血浆Na浓度和肠组织DAO活性与0.9%等渗盐糖组无显著差别(P>0.05),动物无一死亡.1.8%高渗盐糖肠内补液组与静脉补液组相比,除DAO活性有所降低外,血浆Na浓度、渗透压、血细胞比容以及脏器酶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是外科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发生于肠道组织的再灌注损伤,经专家证实其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的致死性疾病发生与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创伤休克、严重感染等致死性疾病主要直接致死原因。该研究者从事肠胃工作多年,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有一定的研究,该文针对性提出了疾病防治策略,有助于逆转疾病进程,降低死亡风险,希望能够与同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分享。 标签: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性机制;防治策略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是缺血所引的组织损伤,是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在缺血性疾病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医学家们渐渐发现,对组织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不是缺血本身,而是恢复血液供应后,过量的自由基攻击顺血供,对功血供恢复细胞造成冲击,而这种冲击损害便是肠IR发生的直接病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即发生于肠道组织的再灌注损伤,被证实其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的致死性疾病发生与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其具体机制,并针对性提出防治策略,有助于逆转疾病进程,降低死亡风险。现报道如下。 1 目前研究的现状,可能存在的机制 1.1 细胞层面上的研究现状 细胞的死亡可分为坏死与凋亡,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肠IR中伴有大量自由基灌注所造成的毒理损害可直接致细胞坏死,最近有研究表明,肠IR中损伤细胞有相当一部分以细胞凋亡形式死亡。众所周知,细胞的凋亡是通过基因控制的,是一种“自杀”。研究证实细胞凋亡是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豁膜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占死亡细胞总数的80%,其诱导机制包括:①氧自由基直接造成细胞损伤; ②当小肠细胞受损时,可能会释放炎性递质,加速细胞凋亡反应;③肠豁膜屏障功能不全时,菌群移位促进豁膜细胞凋亡[1]。Kaszaki J,Wolfard A,Szalay L,Boros M[2]研究结果表明:①病理生理学意义内皮素对受体激活在缺血/再灌注诱导主要从事微循环的变化;②胶体液治疗有效地改善了羟乙基淀粉主要从事微循环血容量减少的后果,这是一个较低的内皮素释放;③缺血预处理在应用前60 min,抑制了缺血再灌注诱导超氧化物生产,改善毛细血管灌注,降低白细胞活化在肠道内移植。 1.2 基因层面上的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细胞的凋亡是由细胞内部基因控制,通过免疫细胞功能标志物筛查显示,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与肠IR进展密切相关,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其生理活动和炎性反应过程。

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信号机制研究

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信号机制研究 李祺;刘霞 【摘要】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种通过传出迷走神经来抑制炎症的神经-内分泌抗炎途径,它将大脑与免疫系统相连,在炎症的调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巨噬细胞尼古丁α7受体(α7nAchR)发挥抗炎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胆碱能抗炎通路在α7nAchR活化后的信号通路机制,如激活JAK2-STAT3,抑制NF-κB等,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胆碱能抗炎通路活化用于人类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其通路上的信号分子可作为新药设计的靶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 【年(卷),期】2010(028)005 【总页数】4页(P325-327,338) 【关键词】胆碱能抗炎通路;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尼古丁α7受体 【作者】李祺;刘霞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2 炎症是一种对于生存至关重要的基本生理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人类多种疾病与死亡的主要诱因。在发达国家人口死亡原因中,脓毒症(败血病)位居第三,与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相同。休克,肿瘤,缺血和重伤都可引发重症脓血症,致使大量促炎

细胞因子(比如TNFα,IL-1,HMGB1) 的产生,从而引起器官损伤和衰竭[1]。由于重症脓毒症不仅仅是由感染引起的,因此单纯运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控制炎症。胆碱能抗炎通路是新近发现的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它的激活可以有效减少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对局部和全身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调节细胞因子功能和炎症反应提供了新途径。 21世纪初,Tracy等研究发现,副交感神经主要递质乙酰胆碱(ACh)在体外能有效抑制LPS刺激外周巨噬细胞释放致炎细胞因子TNFα;刺激传出迷走神经可抑制大鼠内毒素血症时的全身炎症反应;对颈部迷走神经切断后的内毒素血症Lewis 大鼠进行电刺激,血清与肝脏中TNFα水平得到显著降低,并能完全逆转致死性静脉内毒素输入所致的低血压,缩短发生休克的时间[2]。这些实验结果首次给人们展示了副交感神经的抗炎作用,中枢神经通过迷走神经抗炎途径来调节全身性炎症反应。2000年,Borovikova提出“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概念[2],即:迷走神经及其递质可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在抗炎反应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种内源性的神经反馈调节机制:首先,中枢收到免疫刺激的信息,然后将信号投射到各迷走神经核团,传出迷走神经纤维被激活,从而引起外周神经末梢释放Ach,各种免疫细胞膜上的尼古丁α7受体(α7-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α7nAChR)与Ach结合而被激活,经过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而减少免疫细胞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造成的损伤和抗休克的作用。 与体液抗炎机制相比较,这种神经反馈调节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糖皮质激素等体液抗炎机制作用缓慢,而神经反馈的速度很快,在炎症反应初始的关键阶段起着重要作用。神经传导控制生物功能是短暂的,没有进一步的信号输入,免疫细胞就能快速恢复功能,从而控制炎症反应的程度。因此,与体液抗炎机制相比,胆碱能抗炎通路具有更快速和更易控制的特点。

卡巴胆碱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卡巴胆碱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胡森;姜小国;石德光;吕艺;黎君友;孙丹;盛志勇 【期刊名称】《感染、炎症、修复》 【年(卷),期】2003(004)004 【摘要】@@ 本研究观察了卡巴胆碱对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结合卡巴胆碱促进胃肠道运动的优点,为临床应用卡巴胆碱治疗严重创(烧)伤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功能障碍提供了实验依据. 【总页数】1页(P234) 【作者】胡森;姜小国;石德光;吕艺;黎君友;孙丹;盛志勇 【作者单位】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部;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部;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部;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 部;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部;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部;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J], 胡森;姜小国;石德光;吕艺;黎君友;孙丹;盛志勇 2.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脏炎症反应的影响 [J], 曹卫红;胡森;柴家科;邹晓防;吕艺;黎君友;孙丹;盛志勇

3.卡巴胆碱对肠部分I/R损伤后肺脏炎症反应的影响 [J], 曹卫红; 4.卡巴胆碱减轻大鼠烫伤休克期肠内补液时肠组织氧自由基的损伤 [J], 车晋伟;胡森;耿世佳;吴静;王磊;杜颖;田易军;盛志勇 5.卡巴胆碱对参与中枢炎症反应的小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J], 关艳中;高天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bdz和巴比妥类药物的比较

1、bdz和巴比妥类药物的比较 比较项目Bdz 巴比妥 作用地点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作用特点 不良反应中枢作用(皮层)中脑〉脑干、 脊髓 Bdz作用于GABAa受体,增 强rGABA的作用致中枢抑 制;促使氯通道开放的频率增 加,氯离子内流增多,导致突 触后膜超极化 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 抗癫痫、中枢性的肌松作用 催眠作用优于bbrs,安全范围 大,不引起麻醉,无肝药酶的 诱导作用,对rem影响较小, 停药后快动眼睡眠反跳现象 较轻;嗜睡 嗜睡、头昏、乏力、影响技巧 性操作和驾驶技能,大剂量时 有共济失调,有戒断症状 中枢:作用范围广、缺乏选择 性、随剂量而增强 Bbrs主要对r氨基丁酸能神 经的突触产生影响,抑制多突 触反射,减弱易化,增强抑制。 它通过延长氯通道的开放时 间而增加氯离子的内流,引起 超极化 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 随着剂量增加,中枢抑制加强 (镇静,催眠,麻醉抗惊厥, 麻痹, 死亡);明显抑制REM, 停药反跳(停药困难);肝药 酶诱导,与其他药物相互作 用;安全范围小, 久用可成瘾 “宿醉”,翌日头昏、乏力、 恶心,易成瘾,急性中毒可深 度昏迷、呼吸抑制、反射减弱 或消失 2、三种拟肾上腺素的比较 比较项目Adr NA ISO 激动受体药理作用α、β肾上腺受体激动 剂; 心脏:激动β1受体, 引起心律加快,传导 加速,心肌收缩力增 加,心排出量增加 血管:激动α受体, 收缩皮肤、粘膜和部 分内脏血管,激动β2 受体,舒张冠状血管 和骨骼肌血管 血压:收缩压升高, α1-R可使皮肤、粘膜 部位的血管收缩,激 动β2受体使骨骼肌 部位血管舒张,舒张 压不变或下降,当大 剂量时,α受体占优 势,收缩压和舒张压 α肾上腺受体激动 剂; 心脏:激动β1受体, 引起传导加速,心肌 收缩力增加,心排出 量增加,耗氧量增加, 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减 慢 血管:激动α1R,产 生强大的缩血管作用 血压:小剂量时兴奋 心脏,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略升,脉压加 大,较大剂量时,强 缩血管致舒张压进一 步升高,脉压变小, 平均动脉压明显升 高; β肾上腺受体激动 剂; 心脏:激动β1受体, 引起心率加快,传导 加速,心肌收缩力增 加,心排出量增加, 耗氧量增加 血管和血压:心脏兴 奋,收缩压升高,骨 骼肌、肾、肠系膜、 冠状血管舒张,总外 周阻力降低,舒张压 降低,压差增大

大黄素对胃肠道黏膜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大黄素对胃肠道黏膜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大黄作为我国广泛应用的一味中药,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 tangguticum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性味苦寒,归大肠、脾、胃、肝、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1]。其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2],其中大黄素属蒽醌衍生物,具有缓泻、抑菌、抗炎、抗纤维化、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等功效[3]。 胃肠道黏膜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出现损伤及病变。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胃肠道黏膜病变的产生,最主要还是通过以下机制导致胃肠黏膜损伤[4]:胃肠道黏膜微循环障碍;促炎因子的作用;氧自由基的作用;神经内分泌失调;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减少,更新缓慢;H+的逆扩散;自噬与凋亡;胃肠道黏膜的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减弱。虽然现在胃肠道黏膜的保护性因子也有很多,如前列腺素(PG)[5]、一氧化氮(NO)[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7]、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8]、三叶草因子家族(TFF)[9]、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血红素氧和酶(HO-1)[11]等。但当这些保护性因子减少,物理、化学、病毒等损伤因子在体内聚集并达到一定量,致使保护性因子与损伤因子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胃肠道黏膜损伤就会发生。如果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便会进展为其他胃肠道疾病。目前,治疗胃肠道黏膜损伤的药物并不少见,但现有的胃肠道黏膜保护药物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还需深入研发一些廉价有效的胃肠道黏膜保护剂,尤其从传统中药中提取更有效的化合物,是目前临床用药亟需的开发方向。而大黄素作为大黄的有效成分,具有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促进胃肠道黏膜损伤修复的功能,有望成为治疗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一线药物。故本文对大黄素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促进胃肠道黏膜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对胃肠道黏膜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药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2、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 1、被动运转:是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2、主动运转:即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运转,又称逆流运转,上山运动。这种运转方式的特点是:(1)消耗能量;(2)需要载体参与;(3)转运有饱和现象;(4)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3、首过效应:又称首关消除,其定义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有效量减少的现象。 4、血浆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饱和性:当一个药物达到饱和以后,再继续增加药物剂量,游离型药物可迅速增加,导致药物作用增强,可能发生明显的中毒反应。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抑制现象:联合用药时,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可能发生相互竞争,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增加,药理作用增强而出现中毒反应。药物与内源性化合物也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置换作用。 (3)疾病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当血液中血浆蛋白过少,可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也容易发生由于游离型药物增多而中毒。 5、代谢过程(Ⅰ、Ⅱ相反应):Ⅰ相反应是氧化、还原、水解过程。主要由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以及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血浆、肠道菌丛中的非微粒体酶催化。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该过程在药物分子结构中暴露出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化学成分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高的代谢物,以利于迅速排出体外。 6、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简称“肝微粒体酶”,该系统中主要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CYP)。CYP存在于肝脏细胞内质网上。由于该酶能促进数百种药物的代谢,故又称“肝药酶”。 7、诱导剂: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的化学物质称酶的诱导剂。其中肝药酶诱导作用是指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代谢的速率。 抑制剂:具有肝药酶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称酶的抑制剂。其中肝药酶抑制作用是指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的酶活性,使其代谢药物速率减慢。 第三章 1、副反应: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称为副作用或副反应。(1)治疗剂量下(2)与治疗无关的反应(3)可逆性的功能变化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3、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的剂量或浓度。其数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4、治疗指数:在动物试验中通常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安全范围(SM)=ED95到LD5间的距离,范围越大越安全。 5、激动药:激动剂与受体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也称为完全激动剂。(a=1) 部分激动剂: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0

甘草查耳酮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查耳酮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其药理活性倍受关注。研究表明甘草查耳酮A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寄生虫,成骨活性等多种药理作用。文章对甘草查耳酮A各种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标签:甘草查耳酮A;药理作用;抗肿瘤 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是从豆科植物甘草中提取的查耳酮类化合物,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较为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寄生虫等。为深入研究甘草查耳酮A的作用机制,促进该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其各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1.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一种主动性的细胞自杀行为。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保持着一种平衡关系,一旦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肿瘤发生,肿瘤细胞能被化学药物诱导变异和凋亡。 甘草查耳酮A作用于人卵巢癌OVCAR-3及SK-OV-3细胞,可以下调Bid,Bcl-2,Bcl-xL和survivin 蛋白水平,上调Bax蛋白水平;能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活化Caspases (-8,-9,-3);促进PARP-1裂解;上调抑癌基因p53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凋亡[1]。类似的研究发现甘草查耳酮A可以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Bcl-2/Bax比率,促进PARP蛋白裂解,从而诱导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凋亡[2];最近的研究也表明,甘草查耳酮A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裂解PARP蛋白,下调Caspase-3,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有关[3]。体内实验表明,甘草查耳酮A可显著抑制皮下接种结直肠癌CT-26细胞BALB/c小鼠的肿瘤生成,免疫组织化学TUNEL染色发现,随甘草查耳酮A剂量增加,凋亡细胞比例逐渐增加[4]。 1.2 阻遏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的有序运转受到细胞内外各种因素如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等的严密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与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密切相关。甘草查耳酮A可以上调Rb蛋白表达,下调cyclin A,cyclin B 和MDM2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人胃癌MKN-28,AGS和MKN-45细胞增殖[3];甘草查耳酮A可以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抑制cyclin B1和cdc2的表达,抑制Rb,S780蛋白磷酸化,减少转录因子E2F表达的同时伴随着cyclin D1,CDKs 4和6的表达下调和cyclin E的表达上调,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5]。 1.3 预防化学致癌,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其区别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