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疗对烫伤大鼠皮肤痛阈和创面愈合的影响

磁疗对烫伤大鼠皮肤痛阈和创面愈合的影响

磁疗对烫伤大鼠皮肤痛阈和创面愈合的影响

亢国英;陈金荣;刘乃国

【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烫伤前后的痛阈变化及旋转磁场对其的影响。方法:用行为测痛方法先测定大鼠的正常痛阈。再备Ⅱ度烫伤模型,然后分别测定烫伤后与磁疗后的痛阈。结果;大鼠烫伤后1-2h及1周的痛阈均降低;磁疗1周后痛阈又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同时还发现磁疗组比对照组创面愈合快,无感染。结论:磁疗参与了烫伤地的镇痛,并可促进创面愈合,水肿及渗出吸收,炎症消散,因此磁疗可以作为烫伤时镇痛,促进创面愈合的辅助疗法。

【总页数】1页(P430)

【作者】亢国英;陈金荣;刘乃国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滨州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4.05

【相关文献】

1.磁疗对烫伤大鼠皮肤痛阈和创面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亢国英

2.磁疗对烫伤大鼠皮肤痛阈和创面愈合的影响 [J], 亢国英;陈金荣;刘乃国

3.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皮肤深Ⅱ°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J], 周乾毅;蔡文佳;廖金敏;樊创新

4.十一方药酒对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J], 覃学谦;蔡丹昭;陈洪涛;

韦艾凌

5.磁疗对烫伤大鼠皮肤痛阈和创面愈合作用的初步观察 [J], 亢国英;陈金荣;刘乃国;赵彦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蜀葵提取物对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的治疗作用

黄蜀葵提取物对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的治疗作用 宋必卫;刘洁琼;章方珺;杨轶安;付再林 【摘要】为观察黄蜀葵提取物(HSK)促进SD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作用,利用超级控温烫伤仪制备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以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为阳性药,观察烫伤皮肤创面外涂HSK后开始结痂和脱痂时间、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和瘢痕形成情况,并取烫伤部位全层皮肤做HE染色切片观察组织损伤和修复状况.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HSK给药组大鼠烫伤创面开始结痂、脱痂及完全愈合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显著提高,烫伤创面愈后瘢痕面积显著减小,烫伤皮肤病理形态显著改善.结果表明:HSK能显著促进烫伤创面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外用烫伤治疗药物. 【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45)001 【总页数】4页(P47-50) 【关键词】黄蜀葵;MEBO;烫伤;创面愈合;瘢痕 【作者】宋必卫;刘洁琼;章方珺;杨轶安;付再林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5

烧烫伤一般是指由物化因素如沸水(油)、蒸汽、电、火焰、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引起的外伤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意外性伤害之一[1-3].我国每年约有2 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在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人数中,烧烫伤仅次于交通事故,排第二位[4-5].烧烫伤常用局部外用药治疗,西药主要用磺胺嘧啶银预防创面感染,毒副作用较多;中药多用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 黄蜀葵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是传统民间用药,历史悠久,始载于宋代刘禹锡所著的《嘉佑本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蜀葵花主要含黄酮类、有机酸类、甾类及挥发性成分等,具有镇痛、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功能[6-7].尽管中国药典已明确其功能主治为“外治痈疽肿毒、水火烫伤”[8],但其治疗烧烫伤作用一直未见药理学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超级控温烫伤仪建立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模型,观察HSK提取物对实验性烫伤的治疗作用. 1.1 药品与试剂 黄蜀葵干燥花(购自安徽);美宝湿润烧伤膏(产品批号1506903A,汕头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 试剂采用95%工业酒精;乙醚、硫化钠(均为分析纯,杭州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醛溶液(分析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实验仪器 真空旋转蒸发仪(型号RE-S2A,上海亚龙生化仪器厂);超级控温烫伤仪(型号YLS-5Q,济南益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型号AL104);倒置光学显微镜(Nikon Eclipse,型号TS100-F DH1). 1.3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体重220~250 g,雌雄各半,购自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许可证号:scxk(浙)20140001. 1.4 黄蜀葵花提取物(HSK)的制备

地牯牛对烫伤大鼠的治疗作用

地牯牛对烫伤大鼠的治疗作用 郭淑云;张薇;张文娟;戚志华 【摘要】目的:探讨地牯牛外用对烫伤大鼠模型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大鼠背部皮肤用100℃水蒸气持续10 s造成烫伤模型;观察地牯牛外敷对烫伤大鼠创伤部位修复情况及相应时间内血清TNF、VEGF、IL的表达。结果:模型建立成功,结果显示地牯牛组组织形态学变化显著,创面愈合明显优于其他组。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地牯牛组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的表达地牯牛组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地牯牛外用对大鼠烫伤模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tlion on rats scald model .Methods:By keeping the dorsum skin of rats in 100℃ water vapor for 10 seconds to establish the rats scald model .Observing the effects of antlion on scald area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NF、VEGF and IL .Results:The scald model of rats was succe ss‐fully established and the repair effects on wound skin of each antl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other group .Compared with other group ,the VEGF of antlion group increased(P<0 .05) ,but TNF and I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 .05) .Conclu sion:The antlion in external applic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curing the local skin of rats scald model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3页(P131-132,135)

磁疗知识

当机体受到外界磁场的作用后,将会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磁场在体内引起的磁场生物效应。对人的机体有利的生物效应就会产生治疗或保健作用;对人的机体不利的生物效应则是副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磁场对机体有利的生物效应所产生的治疗和保健作用,而要尽量避免副作用。 通过几十年来的国内外磁学专家的研究及磁疗临床工作者的应用体会,发现磁场有多种治疗作用,磁疗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 一、镇痛作用 磁疗法的镇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而且镇痛效果的发生比较迅速。有些病人磁疗后或在数分钟内疼痛就缓解或消失。有人曾观察统计100例疼痛性疾病,磁疗镇痛生效时间为:磁疗后立即或5分钟以内生效者5例;5 - 30分钟者8例;30分钟- 3小时者5例;3 - 6小时者8例;6 - 12小时者3例;12 - 24小时者6例;1 - 2天者27例;2 - 7天者25例;7天以上者3例。 国内关于磁场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颇多,大部分实验结果均证实了磁场的镇痛作用。这些实验分别采用了恒定磁场、旋转磁场、脉动磁场、脉冲磁场、交变磁场及衰减磁场等不同类型的磁场。测痛的方法有热板法、热烫法、辐射热测痛法、醋酸刺激法与电刺激法等。无论那一种磁场均使实验动物的痛阈提高。有些实验研究还说明,磁场镇痛作用与磁场强度有一定关系,磁场强度越强,镇痛作用亦越明显。 例如,国内有作者用150mT(1500Gs)、250mT(2500Gs)的恒定磁场作用于小鼠,采用热烫法测定痛阈,将小鼠尾巴浸入58摄氏度的热水中,测定处理前后的疼痛反应(抬尾)时间(S)。将45只小鼠分为3组,分别在小鼠尾根部贴场强150mT的磁片、250mT的磁片及无磁铁片对照。15分钟后再测定疼痛反应时间。结果经磁场处理的150mT组、250mT组在经过磁场作用后与实验前比较,疼痛反应时间均有显著差别,实验后痛阈明显提高。而无磁性的铁片对照组,实验前后痛阈时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研究说明磁场具有镇痛作用。 又例如有作者观察了磁场对人体局部皮肤即时痛阈的影响,采用直流电钾离子导入测痛法,观察磁场作用前后的痛阈(引起疼痛的阈值)变化,对22人进行了磁场作用前后的痛阈比较。经过磁场作用20分钟后,90%的受试者痛阈较磁场作用前升高,说明磁场有镇痛作用。还有作者的实验研究也表明磁场具有镇痛作用。 磁场镇痛作用的机理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磁场直接作于感觉神经并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用热、酸电刺激作用小鼠局部引起疼痛,这种疼痛是由于局部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通过反射产生了舐后足、抬尾、扭体与嘶叫等应答反应。当磁场作用后,由于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减少了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及传导性,因而疼痛减轻,疼痛刺激引起的应答反应随之减弱或消失。 (二)磁场有良好的消肿作用,使疼痛减轻或消失。当局部组织发生肿胀后,压迫感觉神经末梢而发生疼痛。在磁场作用下,肿胀减轻或消失,使感觉神经不再受压迫、疼痛也随之消失。 (三)磁场作用使体内甲硫氨酸脑腓肽(MEK)浓度升高后,产生镇痛作用。甲硫氨酸脑腓肽是由腺垂体和丘脑下部制造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MEK的产生过程是由于磁场作用于局部或穴位而间接引起来的,因此这种镇痛作用是一种全身性反应。 (四)磁场对某些致痛物质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细胞破坏

青藤碱对SSNI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和纹状体细胞外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青藤碱对SSNI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和纹状体细胞外液单胺类递质的影 响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部分坐骨神经损伤(S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镇痛效应,并探讨其对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NI模型组、加巴喷丁组(100 mg·kg-1)、青藤碱高、低剂量组(40,20 mg·kg-1),采用V on Frey hairs和Cold Spray法评价机械痛敏和冷痛敏的程度。纹状体微透析采样,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细胞外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结果:S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冷痛敏显著改变,脑内NE显著降低,DA,5-HT及其代谢产物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青藤碱高剂量组在腹腔给药30~120 min时机械痛阈显著提高(P<0.01),在30~240 min冷痛敏分值明显降低(P<0.05);在45~135 min内明显上调纹状体细胞外液NE含量(P<0.05),45,75,135 min明显降低DA的含量(P<0.05),45~135 min显著减少5-HT 的含量(P<0.01),并在45~135 min显著降低DOPAC(P<0.01),45~75 min 明显降低5-HIAA的含量(P<0.05)。结论:青藤碱对SSNI模型大鼠神经源性疼痛有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纹状体细胞外液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相关。 标签:青藤碱;镇痛;脑微透析;单胺类递质;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源性疼痛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占慢性疼痛的30%以上[1]。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在慢性疼痛中,神经源性痛的治疗远比炎症痛困难,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寻找毒副作用和成瘾性小的镇痛中药并考察其作用机制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青藤碱(sinomenine,Sin)来源于防已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tum Rehd.et wils.的根茎和蝙蝠葛Menispermun dauricum DC.叶等,结构类似吗啡,具有抗炎、免疫抑制、镇咳、促组胺释放、降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心律失常等[2-3]。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青藤碱的神经源性疼痛干预作用的系统研究报道很少。本课题组在临床研究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对青藤碱进行了一系列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部分坐骨神经损伤(spared sciatic nerve injury,SSNI)诱导的经典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观察青藤碱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对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1材料 1.1动物SD大鼠160只,雄性,体重180~200 g,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06-0009。实验室环境温度16~20 ℃,相对湿度为40%~55%。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CCI 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CCI 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相关炎性因子 表达的影响 背景: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疼痛感觉,通常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炎症相关。慢 性疼痛的机制十分复杂,炎性因子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但其对机械性痛阈及相 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PRF对CCI 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CCI组和PRF治疗组。通过慢性平滑性腓总神经受损制备CCI 模型。分别在术后第14 天和第28 天对大鼠进行 机械性痛阈的测试,并于第28 天处死大鼠,取背根神经节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TNF-α、IL-1β 和IL-6的表达水平。 结果:CCI 大鼠机械性痛阈显著降低,且TNF-α、IL-1β 和IL-6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RF治疗可明显提高CCI 大鼠机械性痛阈,同时降低TNF-α、IL-1β 和IL-6的表达水平。 结论:PRF治疗可显著提高CCI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同时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 可能通过调控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炎性反应,从而减轻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 方法 实验动物 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由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严格按照《中国药典》标准饲养。实验开始前,接受一周的适应性饲养。实验动物取得后即行编号。 组建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CCI组和PRF治疗组,分别20只。 慢性平滑性腓总神经受损制备CCI模型 给药前12 h 禁食,仅可饮水。采用慢性平滑性腓总神经受损法制备CCI 模型。以肌 肉松弛剂(10% 氯化钠2 mL/kg)和全麻(50 mg/kg 氯胺酮和10 mg/kg 地西泮)混合给药,麻醉后,将大鼠置于俯卧位,向内旋股骨,从股骨头与坐骨结合处向上受正六十度角,划线(约1cm),用80 丝线扎紧(即CCI 输导线以氟利昂包覆金丝),稍微扩肌侧能见静脉卉成,运用外周性多、单神经电敏测器检查肌肉或肌肉功能异动,并充份撑开约60 °,异动挺拳次全供崩裂交当并至体表约练,打一百八十次全徐剂。

电针对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实验性RA痛阈和皮肤FOS表达的影响

电针对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实验性RA痛阈和皮肤FOS表达的 影响 许建阳;王发强;刘庆安;崔云龙;王海燕;刘志诚;马骋;沈梅红;韩笑;胡一冰 【期刊名称】《针刺研究》 【年(卷),期】2001(026)00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痛阈和皮肤c-fos表达的作用及侧脑室注射孤啡肽(OFQ)对电针效应的影响.方法:将福氏完全佐剂(FCA)注入SD大鼠踝关节腔造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模型.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模型+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NS)+电针,n=8],B(模型+侧脑室注射OFQ+电针,n=8),C(正常对 照,n=8),D(模型,n=10)和E(模型+电针,n=10)组.大鼠麻醉(戊巴比妥钠30 mg/kg,I.p.)后,参照Noble方法定位,将OFQ(20 μL,50 μg/mL)或NS(20 μL)注入侧脑室(30 min内注完,保留1 min).右侧"太溪"和"足三里"针刺后连接WQ-10C多用途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用疏密波形,频率20/100Hz交替,电压2~4 V,波宽 0.2~0.6 ms,持续20 min,电针每天1次,连续5天.痛阈用气压弹簧棒测定右后足掌心皮肤加压时动物的缩腿反应,每天1次,共测5天.取大鼠右后足垫部皮肤及皮下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RA模型建立后各组c-fos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电针对实验性RA关节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②电针明显提高实验性RA大鼠痛阈,具有明显的后效应,注射OFQ对抗电针提高实验性RA大鼠痛阈,而且对抗电针的后效应;③电针抑制实验性RA诱导的FOS表达,注射OFQ对抗电针抑制FOS的表达.【总页数】2页(P220-221) 【作者】许建阳;王发强;刘庆安;崔云龙;王海燕;刘志诚;马骋;沈梅红;韩笑;胡一冰

不同电压的脉冲射频对大鼠CCI模型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影响的比较

不同电压的脉冲射频对大鼠CCI模型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影响 的比较 刘旺;薛朝霞;耿宝梁;姬高亮 【期刊名称】《实用疼痛学杂志》 【年(卷),期】2016(012)005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电压的脉冲射频(PRF)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 疼痛模型热痛阈(TWL)和机械痛阈(MWT)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 机分为4组:假射频组、PRF-45V组、PRF-55V组、PRF-65V组,每组1 8只.CCI 模型建立成功后,假射频组仅放置射频针120 s而无脉冲干预,其他3组分别行45 V、55 V与65 V电压的PRF干预(频率2 Hz、时间120 s).分别于制模前、模型成立(制模后7d)、PRF后1、4、7、10和14d测定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的变化.结 果模型成立后各组TWL和MWT均低于制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模前和模型成立时各组TWL和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射频组比较, 其余3组PRF后各时点TWL和MWT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PRF-45V组比较,PRF-55V组和PRF-65V组PRF后14d时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CCI大鼠经PRF干预后痛阈明显升高,且高电压55 V和65 V 的痛阈升高程度高于低电压45 V,55 V与65 V两者间痛阈改变差异不明 显.%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and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in the rat model with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pulsed radiofrequency(PRF) in difference voltage.Methods Seventy-two adult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sham group,PRF-45V group,PRF-55V group and PRF-65V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CCI 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CCI 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相 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 生活负担。慢性缺血性疼痛(CCI)模型常被用来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CCI模型是通过在大鼠坐骨神经上缠绕线圈,引起神经受损和疼痛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CCI模型大鼠,并应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 治疗,探究其对机械性痛阈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为神经病理 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束】 1.2 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慢性缺血性肌肉疼痛(CCI)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通过该研究,我们旨在验证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为开 展更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具体来说,我们将通过建立CCI模型大鼠,进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检测机械性痛阈的变化以及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探究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机械 性痛阈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机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以为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 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CCI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 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为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理 论依据。通过深入研究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为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希望通过本研究 可以为神经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其 痛苦。 2. 正文 2.1 CCI 模型大鼠的建立 CCI 模型大鼠是研究慢性疼痛的常用动物模型。CCI(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模型是通过在大鼠坐骨神经周围缠绕线绳或者外科其他方法,造成神经受损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慢性神经病理性疼 痛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如持续性、全身性以及对镇痛药物治疗的不敏感性。 建立CCI 模型大鼠的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准备、麻醉、神经周围缠绕线绳或外科损伤等步骤。在手术准备阶段,需要对大鼠进行麻醉和 固定,以确保手术的有效进行。然后在坐骨神经周围实施缠绕线绳或 外科损伤,一般会选择在坐骨神经的一侧进行缠绕,以避免影响动物

维拉帕米对创伤后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

维拉帕米对创伤后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 黄健;陈强;葛衡江;刘怀琼 【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0(22)8 【摘要】目的观察维拉帕米对创伤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 4 8只,以截肢作为创伤模型。大鼠创伤后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维拉帕米、芬太尼、芬太尼 +维拉帕米以及生理盐水 ,于创伤后15、30、60、12 0min观察创伤部位 周围皮肤痛阈变化情况。结果 10mg kg维拉帕米即可抑制创伤部位周围皮肤的痛阈下降 ,其中芬太尼 +维拉帕米作用最强。结论维拉帕米可抑制痛觉过敏 ,具 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并加强芬太尼的镇痛效应。 【总页数】3页(P754-756) 【关键词】维拉帕米;痛觉过敏;创伤;大鼠;VOCs 【作者】黄健;陈强;葛衡江;刘怀琼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1;R971.1 【相关文献】 1.大鼠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及痛觉过敏时脊髓后角神经元内PKC激活对iNOS的影 响 [J], 吕兴业;李清君;李英敏 2.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凋亡及NOS、NGF-R、bcl-2、ChAT阳性神经元

的变化/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切割海马伞海马对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的影响 [J], 3.维拉帕米对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时脊髓背角钾氯共转运体2表达的影响 [J], 吴廷丽;顾小萍;刘玥;孙玉娥;倪坤;马正良 4.维拉帕米对创伤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后角C-fos表达的影响 [J], 黄健;陈强;葛衡江;刘怀琼 5.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大鼠中央杏仁核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J], SHENG Qingyu;ZHANG Zeru;LUO Fa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皮肤痛阈测定实验报告结果分析

大鼠皮肤痛阈测定实验报告结果分析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选用SD大鼠(Sprague Dawley rat,Inbred strain),清洁级合格动物,体重161.63g±24.92g,2月龄,雌雄各半,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川实动管质第9号)。所有动物在实验前适应性驯养10天,进行痛阈筛选,其标准是:痛阐测定在5~15s 左右能引起甩尾反应者用于实验,凡痛阈值高于15s或低于5s者,表示动物反应迟钝或过敏,则不纳入实验对象。本实验所有纳入实验动物的平均痛阈为8.15s±2.58s。实验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时间医学测试室进行,隔音、通风、恒温(22℃±1℃)、相对湿度60%~65%、自动光暗控制。所有动物均自由饮水摄食。驯养10天后用于实验。 1.2主要器械及仪器设备 7360型疼痛甩尾痛阈测定仪(核定电压220V,频率50Hz,电流1.25A,UGO BASILE S.R.L,Biological Research Apparatus,意大利)。 2.实验方法 2.1动物分组及处理 2.1.1动物分组 实验开始前,将经过痛阈筛选符合实验标准的96只大鼠分别称重后,将痛阈和体重作为双重选择指标,利用SPSS 12.0软件,将动物随机分为12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其中每2组作为1个观察时

间点,分别于6个相应的时间点对不同组的动物进行相应处理。所有动物提供8am8pm的人工光照,时间点分别为8am(ZT0,ZT 即zeitgeber time,12am(ZT4),4pm(ZT8),8pm(ZT12),12pm(ZT16) ,4am(ZT20)。 每次实验时注意控制声、光等因素的干扰。动物适应性驯养10天后,于实验开始8~12点内测定所有动物的痛阈作为基础痛阈;在以上6个时间点分别对每16只大鼠进行痛阈测定,测得值作为相应时间点的术前痛阈;第三天进行动物处理,每个时间点的4个组的动物的手术及痛阈测定(术后痛阈)均同时开始进行。 2.1.2动物处理 每个时间点的2组动物分别作以下处理。每个时间点的动物在同一时间点同时开始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不造模,于实验开始后与其他各组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时间捆绑固定。动物总的固定时间为30min.固定结束后立即测定痛阈。截肢模型组(简称截肢组):将大鼠固定于自制固定器上,固定10min后行截肢手术,手术结束后继续固定动物,至总固定时间满30mn.固定结束后立即测定痛阈,测定痛阈完毕将动物放回笼内精心饲养。 2.1.3造模方法 参照文献的方法进行:右后肢皮肤,在踝关节下约0.5mm处截断右后肢,缝合皮肤。 2.2 痛阈测定方法

鞘内注射Cav3.3反义寡聚核苷酸对CCD大鼠痛阈的影响

鞘内注射Cav3.3反义寡聚核苷酸对CCD大鼠痛阈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鞘内注射Cav3.3反义寡聚核苷酸对慢性背根节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大鼠痛阈的影响,探讨脊髓Cav3.3T型钙通道在神经病理痛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行为学n=8,):CCD+NS组、CCD+Cav3.3反义核苷酸组(CCD+Cav3.3AS)、CCD+Cav3.3错义核苷酸组(CCD+Cav3.3MM)、假手术(sham)+NS组。各组大鼠在CCD或sham后第1天开始连续4 d每天两次鞘内分别注射Cav3.3AS、Cav3.3MM 12.5 μg/10 μl或NS 10 μl,行为学部分分别观察术后1、3、5、7、10、14 d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结果鞘内注射Cav3.3反义寡聚核苷酸能显著延缓CCD大鼠痛敏的形成,在CCD术后10 d才形成与CCD +NS组类似的痛敏,而鞘内注射Cav3.3错义核苷酸则与NS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脊髓Cav3.3参与神经病理痛的形成,抑制脊髓Cav3.3基因的表达具有疼痛治疗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Cav3.3 in spinal co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uropathic pain,to we observed the effect of Cav3.3anti sence oligonucleotide intrathecally administered on the pain threshold of the rats following 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Methods Thirty two male SD rats after implanted catheter intrathecall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ethology n=8,): CCD+NS groups, CCD + Cav3.3 anti sence oligonucleotide (CCD+Cav3.3AS) group,CCD + Cav3.3 mismatch oligonucleotide (CCD+Cav3.3MM) group,sham + NS group.The rats in every group were intrathecally administered respectively Cav3.3AS,CCD+Cav3.3MM twice a day from postoperation 1 day to 4 day with 12.5 μg/10 μl or 10 μl NS. Measured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and 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of rats in every group befor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1,3,5,7,10 and 14 days with von Frey hair. Results Cav3.3AS intrathecally administered can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CD rats, and it was until postoperation 10 day the MWT and TWL of the rats in Cav3.3AS group became similar with the CCD+NS group, however, the MWT and TWL of the rats in Cav3.3MM group had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VS CCD+NS group. Conclusion Cav3.3 T channel may hav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uropathic pain and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spinal cord Cav3.3 gene may contribute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neuropathic pain. 【Key words】Neuropathic pain;T type calcium channels;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Spinal co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反义寡聚核苷酸以大鼠Cav3基因序列为基础设计,由上海生工合成[2],序列如下:Cav3.3反义寡聚核苷酸5 GCT GAG GGC GGC TTG TGT TT3,错义寡聚核苷酸作为反义寡聚核苷酸处理的对照组,序列如下:5TAC TGT ACT TGC GAG GCC AC3,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抗Cav3.3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辣根酶标记兔抗山羊IgG和DAB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公司。von Frey纤维丝和热痛刺激仪BME410A分别购自美国Stolting公司

椒目仁油软膏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作用及皮肤安全性评价

椒目仁油软膏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作用及皮肤安全性评价康荣;曹蔚;谢艳华;宋小妹;王四旺 【摘要】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send oil cream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on wound healing in scalded rats and evaluate the local toxicity on animal ski, ra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he send oil cream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Jing Wanhong cream, matrix and model group. Wound healing rate and time and wound infection situat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rapy effects. The matrix, positive agent (2,4-dinitro-chloroben-zene) and the send oil cream were applied on normal or damaged ski areas of rabbits or Guinea pigs to conduct acute toxicity test, sensitivity test and irritation test, respectively. It is resulted that send oil cream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heal of burn wound (P <0 ? 05). It did not cause acute toxicity when applied on the skin of rabbits. Single or multiple doses of the send oil cream did not cause irritation. It is conclused that send oil cream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can increase the heal of burn wound and has no obvious acute toxicity.%以椒目仁油软膏对烧伤创面的愈合作用及评价皮肤安全性,用大鼠背部制备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并将创面分为椒目仁油软膏、京万红治疗和空白基质、模型对照4组.以创面面积愈合率、脱痂时间和创面感染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将空白基质、阳性致敏物(2,4-二硝基氯苯)和椒目仁油软膏用于家兔、豚鼠背部完整或破损受试皮肤,分别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过敏试验和刺激性试验.结果:椒目仁油软膏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P<0.05).应用于家兔皮肤上,未见急性毒性反应.一次或多次给药均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性.反复致敏后使用也未见皮

性激素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性激素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皮肤创面的愈合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颇多,其中性激素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老年患者延迟创面愈合的发病人数亦日益增多。而老年男性患者急性皮肤损伤的愈合速度明显慢于同年龄的女性患者,且更容易转变为慢性溃疡的研究提示,内源性性激素对创面修复主要起重要作用,在组织修复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同性别之间的愈合能力存在差别,其中女性创面愈合的能力较强[1]。若绝经后妇女接受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创面愈合的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2]。动物实验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Blankenhorm 等[3]研究发现,雌性鼠的愈合速度较雄性鼠快,各类数据表明,性别可能影响哺乳动物的创面愈合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雌激素通过炎症反应,再上皮化,血管发生,基质沉积和组织重建等环节对皮肤愈合产生影响[4]。雌激素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增强皮肤的愈合能力,局部应用雌激素不仅加强女性也加强男性患者创面愈合能力[5]。Merlo等[6]认为长时间应用雌激素确实可以刺激细胞增殖,但对细胞迁移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几个小时内。选择性激活雌激素-β受体能在不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的前提下有效刺激创面愈合。这都说明雌激素及其受体在创面愈合中发挥作用。雄激素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性激素,同样对创面愈合有一定作用。临床观察中发现,青年患者、老年男性患者及接受HRT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当循环系统中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创面愈合速率加快[1]。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去势或阻断雄激素受体也可以加速创面愈合[7-8]。在老年女性患者,雄激素高水平可以减弱炎症反应,加速创面愈合[9]。因此,有个别学者认为,创面愈合的时间与雌激素及雄激素的水平并没有非常强的相关性[1]。本文通过对雌雄激素与创面愈合文献的回顾,希望加深人们对性激素与创面愈合相关关系的理解,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机制,并以此促进老年性创面难愈问题的解决。 1性激素与不同年龄生理阶段创面愈合的关系 不同年龄阶段性激素水平明显不同。胎儿在母体内,主要受雌性激素影响,而愈合过程常常表现为无瘢痕化快速的过程[10]。青年患者当循环系统中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创面愈合速率加快[1]。成年患者,在愈合的过程中,女性愈合的速率明显快于男性患者。老年患者由于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增殖、迁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细胞外基质分泌、合成方面的缺损使组织修复能力受到损害,导致伤口愈合延迟[11]。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因子表达减少、抑制细胞因子的反应增强,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上皮愈合的延迟,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12]。年龄相关的创面延迟愈合的研究也表明,性激素在活体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创面愈合的进程。 2 性激素对急性创面愈合病理进程作用的影响 2.1 出/凝血与炎症反应阶段:创面愈合炎症阶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血小板聚

观察胶原蛋白对成纤维增殖及小鼠伤口愈合的影响-免疫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观察胶原蛋白对成纤维增殖及小鼠伤口愈合的影响-免疫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皮肤损伤创面治疗是临床常见问题,如患者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及糖尿病等疾病,伤口通常较难愈合,如何促进创面愈合并提高愈合质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创伤修复是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参与、且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胶原蛋白作为细胞外基质重要组成成分可促进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的迁移、分化和增殖,并可促进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伤口愈合。Chai 等发现,将荧光标记的鱼鳞胶原蛋白置于小鼠皮肤表面,鱼鳞胶原蛋白可透过皮肤角质层,并可活化成纤维细胞,增强皮肤的弹性及保湿性。Castillo-Brice o 等研究发现: 胶原蛋白中的GFOGER、GLOGEN 结构域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增殖及IL-1 基因的表达。利用胶原蛋白胶制成的敷料治疗糖尿病小鼠皮肤溃疡,治疗第7 天,可使伤口缩小62%。目前,天然胶原蛋白主要来源于畜类及禽类动物组织,但由于疯牛病、口蹄疫、等疾病的爆发,使陆生哺乳动物胶原蛋白的安全性普遍受到质疑。我国

水产品丰富,在加工鱼产品同时产生大量下脚料,其中鱼鳞约占总质量5%,通常被当作垃圾丢弃,我国每年丢弃的鱼鳞约有30 万吨。蛋白质是鱼鳞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重的70%,其中主要是胶原蛋白和鱼鳞硬蛋白。本室的前期工作表明,水提法提取的鱼鳞胶原蛋白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过氧化氢酶( catalase,CAT) 含量,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水提法提取鱼鳞胶原蛋白,观察胶原蛋白对成纤维增殖及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伤口愈合的影响,为鱼鳞胶原蛋白开发利用及损伤修复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鱼鳞取自牡丹江市新玛特超市( 新鲜的各种鱼鳞混合物) 。BALB/C 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 ~20 g; 3 日龄内Wsitar 乳鼠,由长春市亿斯实验动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RPMI 1 0 培养基为Gibco公司产品,ELISA 试剂盒为RD 公司产品,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SYBR PremixEx TaqTM为TaKaRa 公司产品。

局部海水浸泡对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和继发神经病理改变的影响

局部海水浸泡对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和继发神经病理 改变的影响 邓荣芳;黄希照;温雪飞;屠伟峰 【摘要】目的评价局部海水浸泡对皮肤/肌肉切口牵拉痛(SMIR)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及继发神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只建立SMIR模型,不予浸泡处理)、生理盐水浸泡组(NS组,建立模型后局部伤口给予生理盐水浸泡1h)、海水浸泡组(SW组,建立模型后局部伤口给予海水浸泡1h),于术前1d及术后1、3、5、7、14、21、28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于术后3、28d各组分别随机取8只大鼠,取术侧隐神经行HE染色、取术侧L3及L4背根神经节应用电镜技术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SW组术后各时点MWT值均明显低于NS组和MC组,且至术后28d仍明显低于术前基础水平;NT组和NS组术后各时点MWT值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28d的MWT值与术前基础水平相当.SW组术后3、28d隐神经HE染色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表现,而MC组和NS组未见异常;术后3、28d电镜观察见SW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有大量空泡样线粒体和自噬小体,MC组和NS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海水浸泡局部伤口可加重SMIR模型大鼠的急性疼痛,并可能导致其疼痛向慢性化转变,海水浸泡导致的外周神经损伤、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可能参与了其疼痛行为学改变的机制.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41)007 【总页数】5页(P555-559)

【关键词】海水浸泡;疼痛;超微结构;自噬 【作者】邓荣芳;黄希照;温雪飞;屠伟峰 【作者单位】广州 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全军临床麻醉中心;广州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全军临床麻醉中心;广州 510010 广州军区 广州总医院麻醉科、全军临床麻醉中心;广州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全军临床麻醉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1 海上作战或海上作业人员遭受各种战伤或外伤后,其伤口常常受到海水的污染,甚至直接浸泡于海水之中。临床上常有关于海水浸泡导致患者伤口延迟愈合、重要脏器损伤的报道[1-4],但多忽视了这类患者伤口愈合期间的急性疼痛及伤口愈合后 出现的慢性疼痛,有些患者的疼痛甚至药物也难以控制。目前有关海水浸泡对伤口疼痛症状的影响鲜有报道,这类疼痛的性质及相关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缺乏依据。本实验通过观察海水浸泡局部伤口对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其疼痛性质及相关的神经病理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180~220g,由广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建立SMIR 模型)、海水浸泡组(SW组,建立SMIR模型后,局部伤口给予海水浸泡)、生理盐水浸泡组(NS组,建立SMIR模型后,局部伤口给予生理盐水浸泡),每组16只大鼠。 1.2 人工海水配制按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提供的配方配制[2],其主要成分为:NaCl 26.52g/L,MgCl2 2.45g/L,MgSO4 3.31g/L,CaCl21.14g/L,KC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