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案例

第2节特异性免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人体的三道防线

提问:请你简单描述一下流感病毒是怎样一步步进入人体内的?为什么感冒后,大多数人一周内就可以痊愈,病毒进入体液后,是如何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引发免疫反应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会被人体皮肤阻挡在外,一些进入呼吸道的病原体也可以被黏膜上的绒毛清扫出去,但总有一些漏网之鱼穿过第一道防线进入体液中大量繁殖。(所以流感爆发季不要揉眼睛、抠鼻子)

此时,体液中日夜巡视的吞噬细胞会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分解,溶菌酶也会将病原体溶解,这些激烈的保卫战时刻存在。

一些吞噬细胞在吞噬病原体的同时,还会通知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一起参与到消灭病原体的战役中,那么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是怎样识别病原体的呢?

人体所有细胞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有一组蛋白质是作为人体细胞的分子标签存在的,叫组织相容性抗原(HLA),能被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

别。除了同卵双胞胎,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HLA,同样,病原体也带有自己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就会被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所识别。那么,免疫细胞识别到“非己”成分之后,要发生什么反应呢?

2、体液免疫

进入体液中的病原体会引起体液中的B细胞激活并产生抗体,叫做体液免疫。B 细胞是怎样被激活的呢?(两个信号+细胞因子)

①一些流感病毒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流感病毒可以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后,APC经过处理将抗原呈递在其细胞表面,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③得到信号的初始性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特定分子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像抗原),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表面发生变化的辅助性T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④受到两个信号刺激的B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小部分分化成记忆B细胞。

⑤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浆细胞内含大量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⑥抗体可以随着体液循环至全身各处,与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从而抑制了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之所以能直接识别病原体,是因为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从祖先那里获得了大量的B细胞,足以覆盖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病原体。一个B细胞只能针对一种特异性的病原体)

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的寿命长,可以记住抗原的特性,在抗原消失后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相同的病原体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B细胞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产生抗体数量更多,因为能及时消灭病原体,所以患病程度较低。

3、细胞免疫

病毒只能进入活细胞才能繁殖,一些致病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中,当这些病原体进入靶细胞时,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不能对它们发挥作用,此时就需要靠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来发挥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需要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

①病原体进入靶细胞后,会引起靶细胞表面的分子发生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信号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所识别出来。

②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靶细胞后,会在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更强的杀伤力)和记忆T细胞(细胞表面结构与细胞毒性T细胞不同,寿命长)。

③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被同样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并与其接触,将其裂解。(裂解机制: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使颗粒酶进入,从而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使靶细胞凋亡)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释放出病原体,病原体可以与体液中的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者直接被其他的吞噬细胞吞噬。

⑤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正常状态。(这一过程非常复杂)

二次免疫: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校地产生免疫反应。

对于胞内寄生物,先体液免疫阻止其随血液循环散播,再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最后再由体液免疫将其清除。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探讨

1、体液免疫的特异性:两个信号激活B细胞,最终使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细胞免疫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表面的分子变化。

2、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作用:两个,一是传递信息给B细胞,二是产生细胞因子加强B细胞的功能,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一个,即促进细胞毒性T 细胞的增殖、分化。

3、二者联系:都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可以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消灭病原体。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除浆细胞外的免疫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除浆细胞和吞噬细胞外的免疫细胞。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6、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三大系统通过信息分子发生联系,信息分子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信息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3)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上都有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受体,因此过度的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过冷、过热、创伤、疼痛等刺激都可抑制免疫功能。糖皮质激素等作为免疫功能抑制剂治疗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等。

(4)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也存在着许多细胞因子的受体,该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下丘脑或垂体,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小胶质细胞是脑内的免疫细胞,直接对神经系统进行免疫监视与调控。

(5)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3)三者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

六、板书设计

第2节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二、体液免疫

三、细胞免疫

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七、作业布置

八、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4-2-特异性免疫(Ⅰ)教案 人教版

特异性免疫(Ⅰ)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免疫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难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情境: 2019年底,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引起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病毒损害肺等器官严重可能导致人死亡,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起抗疾病疾病,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等方式传播,传染性极强,专家呼吁民众戴上口罩,避免感染。 提问: 专家为什么呼吁民众要戴上口罩?同在病区,为什么有的人不戴口罩?也不会得病,引导学生描述人体防御过程。 学生: 结合上节所学知识,尝试描述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过程中人体的防御机制。 板画: 跟随学生的描述,简化三道防线场所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学生:

一边回答问题,一边与老师版画的过程互动,建立初步模型。 (二)授新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情境设置: 揉眼睛、抠鼻孔等行为及皮肤伤口可能使新型冠状病毒破突破粘膜和皮肤等防线进入体液,使人感染。由于缺乏特效药,感染者主要依靠自身免疫功能与病毒斗争,大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痊愈,病毒进入体液后是如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的呢? 引导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关于身份标识的内容(也可补充第四节关于组织相容性抗原等概念)后,观看教学素材(图片和视频)内容为新型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的表面结构,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并呈递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的过程,引导说出人体免疫细胞,是如何识别病原体。学生: 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后,结合第一节抗原等已知概念进行概括,明确所有细胞及病原体表面都有多种蛋白质,作为分子标签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对这些分子标签进行相应的识别,来区分敌我。 板画: 结合学生描述,在原来版画中补充吞噬细胞识别,吞噬病毒病呈递抗原的过程。 学生: 与老师互动完善版画,明确抗原与免疫细胞受体具有对应结构,能够相互结合识别。 2.建立特异性免疫概念 情境设置: 收集新型冠状肺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的抗体可以有效中和新型冠状病毒,专家们用来治疗重症患者,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抗体是如何对病毒起作用的?对其他病毒是否也有效?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与对应抗体结合的过程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回答。 学生: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明确抗体与抗原有对应结构,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但不能对其他病原体发挥作用。 探究活动: 如何验证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的产生?与哪些免疫细胞有关?引导学生讨论给出设计思路,教师评价归纳学生方案。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案例

第2节特异性免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人体的三道防线 提问:请你简单描述一下流感病毒是怎样一步步进入人体内的?为什么感冒后,大多数人一周内就可以痊愈,病毒进入体液后,是如何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引发免疫反应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会被人体皮肤阻挡在外,一些进入呼吸道的病原体也可以被黏膜上的绒毛清扫出去,但总有一些漏网之鱼穿过第一道防线进入体液中大量繁殖。(所以流感爆发季不要揉眼睛、抠鼻子) 此时,体液中日夜巡视的吞噬细胞会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分解,溶菌酶也会将病原体溶解,这些激烈的保卫战时刻存在。 一些吞噬细胞在吞噬病原体的同时,还会通知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一起参与到消灭病原体的战役中,那么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是怎样识别病原体的呢? 人体所有细胞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有一组蛋白质是作为人体细胞的分子标签存在的,叫组织相容性抗原(HLA),能被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

别。除了同卵双胞胎,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HLA,同样,病原体也带有自己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就会被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所识别。那么,免疫细胞识别到“非己”成分之后,要发生什么反应呢? 2、体液免疫 进入体液中的病原体会引起体液中的B细胞激活并产生抗体,叫做体液免疫。B 细胞是怎样被激活的呢?(两个信号+细胞因子) ①一些流感病毒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流感病毒可以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后,APC经过处理将抗原呈递在其细胞表面,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③得到信号的初始性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特定分子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像抗原),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表面发生变化的辅助性T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④受到两个信号刺激的B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小部分分化成记忆B细胞。 ⑤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浆细胞内含大量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⑥抗体可以随着体液循环至全身各处,与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从而抑制了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之所以能直接识别病原体,是因为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从祖先那里获得了大量的B细胞,足以覆盖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病原体。一个B细胞只能针对一种特异性的病原体) 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的寿命长,可以记住抗原的特性,在抗原消失后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相同的病原体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B细胞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产生抗体数量更多,因为能及时消灭病原体,所以患病程度较低。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

教学策略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轮复习重在有新意,有拓展,有加深,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地探索欲望。本节课以一张乙肝六项的体检报告作为情景引入,以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体作为整节课的主线,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围绕乙肝病毒,设置适量的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逐步深入地剖析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免疫调节在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理解。 另外,基于学生普遍反应这一节出现的细胞名称多、易混淆、难记忆的现状,我一直在寻求一种简单易掌握的记忆方法。现在,我用手掌记忆法,教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多种细胞,并且巧妙地记住了细胞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②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 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教学 环节 教学目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引出特异性免疫提问:免疫系统的功能 学生回答免疫系统的三 大功能 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激 发学生对免疫学 习探究的兴趣。 展示一张乙肝六项的体检报告 图片 思考:生活中哪些情况 能让人产生乙肝表面抗 体? 体液 免疫 和细 胞免 疫 1、提高学生将课 本中的图片和文 字转化为流程图 的能力; 2、提高归纳、总 结知识点的能力; 3、对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过程的 分析探讨,引导学 生理解免疫调节 对人体维持内环 境的稳态具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 思考: (1)若某人首次感染乙肝病毒 后,乙肝病毒会到达人体的哪些 部位? (2)乙肝病毒进入到这些环境 后,会引起人体发生怎样的免疫 反应?请用文字及箭头写出流 程图。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什 么联系呢? 1、学生思考、阅读课 本,并写出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的流程图(用 文字和箭头) 2、思考: 抗原是如何被彻底清除 的? 二次 免疫 学以致用,通过画 曲线图、对答案进 行阐述,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归纳 总结能力,实际应 用解题能力。 教师展现以下情景: 当小明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 较长时间后,接触到乙肝病毒。 ①你认为小明会患病吗?为什 么? ②请你在上图中用红色的笔补 充小明这次免疫反应的流程图; ③请你在右图中画出小明这次 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浓度变化; ④请归纳这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⑤现在假如登革热病毒入侵到 小明体内,他体内已经存在的乙 肝表面抗体能否对其起作用? 为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 识作答。 学生总结二次免疫的特 点: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 原消失很长时间内保持 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 产生大量抗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4 2《特异性免疫》教案

4.2《特异性免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科学思维)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明确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生命观念) 4.认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的协同合作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向周围人宣传健康知识(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教法学法 3.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4.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948、1972诺贝尔奖得主 思考问题:根据资料3,4血清和抗体是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归纳抗体化学本质(蛋白质),作用原理(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图3)。主要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进行作战的免疫方式称为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中除体液免疫外还有一种细胞免疫。 探究活动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分别由哪些淋巴细胞参与? 资料1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4组去除胸腺的小鼠,使其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然后分别进行以下处理: 表 1 大剂量X射线处理去除胸腺的小鼠小组合作 讨论,加 强对生活 情境的理 解 资料分析 加强 合作 学习 能力 增强 信息 的分 析、处 理能 力,加 强逻 辑关 系训

【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哪些?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有哪些?参与抗体产生的淋巴细胞有哪些? 教师引导,明确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B细胞,T细胞,此外还有免疫活性物质抗体。 【探究活动3】构建体液免疫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液免疫中还有一种特殊的B细胞为浆细胞,请分析比较,浆细胞和B细胞哪种细胞更可能分泌抗体?教师提示可从结构功能相适应角度出发,B细胞细胞膜上有受体,可以识别抗原,而浆细胞膜表面没有受体,不能识别抗原;浆细胞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可能分泌抗体。 教师总结浆细胞实质是由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请思考:B 细胞和浆细胞的RNA和蛋白质是否完全不同? 【提出问题】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会分泌抗体吗?只要病原体刺激B细胞(第一个信号)就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的分裂分化,继而分泌抗体吗?教师给予提示,细胞分裂、分化继而分泌抗体对机体来说是一项耗费“财力物力”的工程,所以必须谨慎,仅有病原体刺激B细胞这样一个信号是不足够的。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本节用大情境来贯串整节。教材从“问题探讨”开始,到正文的描述以及课后练习、课外阅读栏目,整节使用了关于流感和流感病毒的情境。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情境,将会使整体内容融入进来,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性将可能增加。其次,教材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先分开叙述,再安排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人思考,避免学生认为这两种调节方式是单独发挥作用的。第三,教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讲解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并标明了步骤序号。同样地,在本节最后对三大调节系统进行总结时,也使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最后,本节难度比较大,所以对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简化处理。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二)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本节首先突出了系统观,强调了免疫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调配合。在免疫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分子及其识别来进行的,这属于信息观的内容。 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核心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取向。本章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关系的“思考.讨论”下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多方面技能。 3.科学探究:本节内容与人体健康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及“练习与应用”中都设置了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社会热点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4.社会责任:本节结合具体内容,从生物相关政策认同、社会关爱、现代科技自信、传统文化弘扬等角度,有机地融人了丰富的素材,特别是有关各种疫苗与疾病、预防流感的措施等知识有助于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因而可以为健康中国助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整理)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②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③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 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 局限能力 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教学法。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引言: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袭。特异性免疫教学是生物医学类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细胞的活动等内容。本文将以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设计一堂高质量的特异性免疫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设定 在特异性免疫教学中,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具体包括: 1. 知识层面: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等; 2. 技能层面:能够理解特异性免疫的机制、掌握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过程,并能够解释免疫细胞的活动过程;

3. 态度层面:培养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免疫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组织 针对特异性免疫教学的内容组织,可以将其分为基础知识、实验演示和病例分析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1. 基础知识: 教师可通过讲解、PPT呈现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机制和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细胞的分类和功能、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等。 2. 实验演示: 特异性免疫教学中,实验演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验装置和材料,进行一些免疫细胞的活动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加深对特异性免疫的理解。 3. 病例分析: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特异性免疫相关的病例,让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病例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特异性免疫 的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在特异性免疫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 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PPT呈现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特异性免疫的 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讲授,积极与学生互动,解决学生的疑惑。 2. 实验探究法: 通过设置实验任务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 分析实验结果。此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 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法: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特异性免疫》,本节中心研讨了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的作用和免疫类型;免疫的概念和计划免疫;阐明了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前两道防线的作用是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属于特异性免疫。预防接种是保护人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措施。 教材提供了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研读文字材料,弄清抗原、抗体概念,教师在通过动画演示特异性免疫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明白特异性免疫形成的过程,从中理解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免疫过程和特点,区分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不同点,进一步课件介绍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形成过程。 2.区别人体的免疫类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认识计划免疫的作用,提高自身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认识牛痘术发明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1.免疫的概念;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难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难点突破:针对“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说明。四、教学媒体 课件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通过康熙即位之谜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疑,为什么有的病一生只得一次? 【新授】 一、特异性免疫 【活动一】 自学课本101也得第一段和第二段,并总结获得免疫的过程。 阅读课后的开眼界 小结: 1.抗原、抗体的概念, 2.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3.第三道防线和特点 4.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 【活动二】讨论: 只有生过病才能得到特异性免疫吗? 小结 1.疫苗 2.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 【提问】 你注射过哪些疫苗,预防哪些疾病呢?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的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欣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制作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特异性免疫与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同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适应性的体现 认同免疫调节是人体与各种病原体共同进化的结果 二、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的。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是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本身就比较难,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内容更多更深,本节课根据学生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其中有关T细胞分类的知识能使学生建立的知识网络更清晰有序,予以保留,而MHC分子等枝节性的知识则进行了舍弃。 本节课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化,不仅学习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还学习了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因为特异性免疫之所以在维持稳态中有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而这些特点本就蕴含在过程中,将其提炼出来不但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能使学生对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本节课教学内容中还溶入了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这是因为特异性免疫是进化的结果,体现了人体对充斥着各种病原体的复杂环境的适应,学生从这个角度去看特异性免疫,更能理解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同时对生物学核心观点的认同也得到了强化。 学生学习新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规律,需要从事实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生成概念,再在新情况中运用概念,直至新概念内化成自身概念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本节课以“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甲流病毒”这一实际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先复习非特异性免疫如何抵抗病毒,再根据逻辑推理猜测免疫系统消灭病毒的大致过程,建立特异性免疫三大阶段的框架,然后借助动画、模型和教材插图等直观材料分别学习消灭甲流病毒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抽象概括出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特点,最后,再用这一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在理解基础上建构形成了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选择甲流病毒作为线索,是因为甲流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异性免疫非常有代表性,而且学生亲历过甲流大流行,对甲流非常熟悉,有探索的欲望。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设计了对“移植的器官会受到怎样的攻击?”、“为什么接种甲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公开课教案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 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 的过程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 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 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 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教学难点 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局限能力 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二、设计思路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能读懂的自己读,自学不懂的与其他组讨论;“导师”负责指导C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进行合作讨论;经过讨论仍然存在问题的知识点,由老师精讲。 四、教学程序 教学分为五个步骤: 课前准备,温习旧知,选拔“导师”→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层探究,逐级推进,突破重点→构建特异性免疫概念图模型,突破难点→当堂检测,疑点反馈,查漏补缺 规律总结: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需吞噬细胞和T细胞参与,均可产生记忆细胞,但效应不同。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水岭是T细胞。 【课题深化】探讨人体免疫系统与天花病毒搏斗的全过程。【当堂检测】

【教案】 特异性免疫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免疫调节》中第二节内容《特异性免疫》。前一节的内容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生对免疫系统有了深入了解,认识到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但并不清楚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因此本节内容要重点介绍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特异性免疫,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支撑,并与前一节学习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对后续学习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对免疫的概念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学生对免疫有了许多亲身的经验,但学生还未深入学习过免疫的相关知识,在前一节内容中了解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但不清楚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也不清楚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有哪些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等内容。本节内容对学生认识特异性免疫过程和后续学习免疫学的应用和免疫失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本节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微观,且具有一定抽象性和复杂性,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需要和学生亲身生活经验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在人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建立、展示特异性免疫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三道防线及阅读教材内容,认识到免疫系统能够识别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生命观念) 2.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认识体液免疫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参与体液免疫的相关细胞(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四、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围绕机体稳态的维持,介绍了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意在让学生形成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相互协调,维持稳态的大概念。本节主要介绍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是机体调节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但对机体具体如何消灭病原体并不清楚,故本节课以新冠病毒侵入机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以新冠病毒入侵人体为贯穿性情境,先通过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反应,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三道防线。 2.通过介绍新冠病毒进入体液后机体的免疫情况,让学生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3.通过曲线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免疫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1.体液免疫的过程。 2.二次免疫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人体的三道防线 这个男孩叫小明,这天他开心地出门玩耍。但比他更开心的是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因为他没戴口罩。病毒们争先恐后地顺着呼吸道钻进了小明的身体。刚一进去,大部分病毒就被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出来了。但是,还是有些漏网之鱼穿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了体液。正当它们准备“大展拳脚”之时,被在体内巡逻的吞噬细胞发现了。吞噬细胞开始吞噬病毒,同时开始“摇人”,也就是动员起了小明的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主要靠淋巴细胞这支精锐部队作战。其中的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作战,因此得名。那抗体如何产生?体液免疫又是如何消灭新冠病毒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体液免疫的过程 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后,对病毒做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将病毒的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因此这类细胞又叫抗原呈递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辅助性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一个信号;同时辅助

特异性免疫+示范 教案

第2节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3.从系统的视角、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设计思路】 以问题探讨中的“感冒”为情境,设置一个完整的情境链条,逐步把本节课的新知一点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概念模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突然降温,某同学不停地打喷嚏,初步判断是感冒。身边的好朋友都劝她赶快去医院,但她坚持不去,说:“反正我去不去医院、吃不吃药都得一周左右才能好”。 讨论: 1.这位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提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普通感冒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一周以内也可以自愈。 2.你认为感冒时都需要去医院就诊吗?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要看感冒症状的严重程度,如果只是打喷嚏,咳嗽,可以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如果感冒时发烧,头晕严重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则需要去医院就诊,药物配合免疫系统进行治疗。 【新知讲解】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回归情境设置问题: 1.问题探讨中感冒的发生说明流感病毒已经攻破了哪几道防线? 2.如果靠自身的免疫系统自愈,免疫细胞是如何识别病原体的呢? 设计意图:问题探讨中的实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以此作为新知学习的背景,可以拉近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有代入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第一问帮助学生复习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学生可以容易答出攻破了第一和第二道防线。 第二问是本节的新知识,抓住关键词“识别”,就会发现与学生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联系非常紧密,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已知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大,需要教师结合图片唤醒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活动:展示上图。设置问题。糖蛋白的功能是什么?人体的细胞膜表面是否含有类似的蛋白可以作为识别标签呢?病毒和细菌表面是否含有这样的识别标签呢?这种标签可以称作什么呢?(抗原) 小结:免疫细胞依靠自己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即受体来识别自己和病原体。

4.2特异性免疫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4.2 特异性免疫 一、教学目标 1.阐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 2.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及其相互配合。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专家呼吁大家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是为什么?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在同一个病区,有的人更容易被传染得病。这又是为什么? 2、新课讲授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如,新型冠状病毒),大多数被健康的皮肤所阻挡;进入呼吸道的大多数病原体也被黏膜清扫出来。但是,总有一些漏网之鱼。那么病毒进入人体液中,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如何应战呢?

学生结合上节所学知识,尝试描述病毒传染过程中人体的防御过程。 病毒进人机体后,在体内时刻巡逻的、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会主动吞噬它们。这种激烈的保卫战时刻都在进行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内容,总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过程: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明确所有细胞及病原体表面都有多种蛋白质,作为分子标签,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对这些分子标签进行识别。 二、体液免疫 教师首先课件展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其次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 病原体(如,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体液后,有两条途径:一是和B细胞接触,这也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二是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随后,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也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然后,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释放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B细胞受到两个刺激之后,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小部分分化成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并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 你有没有想过,当同样的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人体内会发生怎么样的机制呢? 这就涉及到记忆B细胞的功能,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他们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三、细胞免疫 件展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其次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 当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以后,可以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以后,病原体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机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像体液免疫中的记忆B细胞一样。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形成的记忆T细胞可以存活几年或者

高中生物:1.2.1 特异性免疫 教案(1)(旧人教版选修)

第2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知识方面: 〔1〕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4〕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师承上启下引入新课:关于特异性免疫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特异性免疫 教师用摄像头展示:中国古代种人痘和詹纳种牛痘的图。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通过穿患者的衣服、用痘痂研细吹入鼻孔的方法预防天花,这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是一大创举,而詹纳的工作开创了免疫疗法的先河。 教师提问:为什么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的结构很相似,牛痘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与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相似,所以能用牛痘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对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我们就把天花病毒、牛痘病毒都称为抗原。 1.抗原。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抗原的概念是: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1〕由上述抗原的概念分析抗原有哪两种性能。〔2〕是否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抗原?〔3〕抗原具有哪些性质呢?〔4〕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与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吗?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分析讨论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关知识,明确如下问题:①抗原有两种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反应原性是指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兼备这两种性能的物质叫做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叫做半抗原。如青霉素、吗啡等。但半抗原如果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就可成为完全抗原。例如,吗啡和蛋白质结合就有了抗原性,能够刺激细胞产生对吗啡特异的抗体。把嗜吗啡者的血液取出一滴,用特异抗体鉴定,就可根据有无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