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案例分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案例分析

案例讨论1某患者急起畏寒、高热持续3天,头痛剧烈,严重全身酸痛、乏力,并伴有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和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患者所在地近期有H1N1流感的流行。实验室检查:血WBC(白细胞)总数不高。讨论并分析:(1)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该病原体结构由哪些特征?和流感的流行有何关系? (2)如何确诊是H1N1流感病毒感染?(3)如何控制感染、阻止新病例发生?

答案:(1) 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其中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亚型。流感病毒属于Orthomyxoviridae科,其结构特征包括外部的衣壳蛋白(H和N抗原)以及内部的核心蛋白。流感的流行与流感病毒的传播有关。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他们可能会咳嗽或打喷嚏,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也可能被感染。(2) 确诊H1N1流感病毒感染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常见的确诊方法包括:- PCR检测: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来确认感染。- 病毒培养:将病毒样本培养在细胞上,观察是否有病毒增殖。-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确定是否感染了H1N1流感病毒。(3) 控制感染和阻止新病例发生的措施包括:-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根据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选择相应的疫苗进行接种。-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眼口鼻等,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避免密集人群和空气污染区域:尽量避免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停留,减少感染风险。- 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及时就医并隔离患者:对于出现类似流感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案例讨论2

患者,男,23岁。半月前假期旅游期间曾生食毛蚶。因食欲不振、恶心、黄疸入院。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血清中学检测:anti-HAV lgM(+);HBsAg(-);anti-HCV(-);anti-HDV(-); anti-HEV(-)。讨论并分析:(1)根据以上描述,该患者可能感染了哪种病原体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2)试分析其感染途径(3)如何防治该感染?

1. 根据以上描述,该患者可能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HAV)。诊断的依据是血清中检测到anti-HAV lgM。这是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的特异性标志物,表明患者当前正在经历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2. 分析其感染途径可能是通过生食毛蚶引起的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而毛蚶等贝类常常在水中吸收污染物,因此生食未经处理的毛蚶等贝类容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3. 防治该病原体的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避免生食或未经处理的贝类等海鲜;-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消毒餐具等;-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 对于已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并按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案例分析3

患者,女,30岁,因食欲不振、乏力,恶心,腹胀入院、入院后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大助笔检青: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血清学检查:anti-HAVIgM(-):HBsAg(+)·HBeAg(+):anti-HBc1gM(+);anti-HCV(- anti-HDV(-);anti-HEV(-) 讨论并分析:(1)根据以上描述,该患者可能感染了哪种病原体诊断的依据是什么?(2)试分析其感染途径和致病机制?(3)如何防治该病原体的感染?如何判断预后?

(1) 根据以上描述,该患者可能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诊断的依据是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HBeAg(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

(2)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致病机制为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利用肝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复制自身,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并发症。

(3)防治该病原体的感染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高危行为等;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支持治疗等。预后取决于感染程度、治疗及时性和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对于该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预后(prognosis),对创伤或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预测。是诊断的一部分

案例讨论4患者,女,20岁,因反复发作的唇周水疱就诊。患者每在感冒、月经等情况下口唇周围可形成局灶性针头大小的疮療,自觉痒、痛及灼烧感,历时1周左右可结痂并自愈,可伴有口腔溃疡、咽炎、舌炎等症状。讨论并分析:(1)根据以上描述,该患者可能感染了哪种病原体?(2)试分析该患者反复发病的机制是什么?(3)该病原体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与途径传播,常引起哪些类型的疾病?(4)该病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

(1)根据以上描述,该患者可能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HSV)。

(2) 该患者反复发病的机制是由于HSV在人体内潜伏感染,当免疫力下降或遇到诱因(如感冒、月经等)时,病毒会重新活跃并引起症状。

(3) 该病原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口唇接触、性接触等。常引起口唇疱疹、生殖器疱疹等类型的疾病。该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餐具和个人卫生用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治疗方面,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控制病情,局部外用抗病毒药膏缓解症状,同时加强免疫力,减少病毒再次活跃的机会。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 含量 [实验材 料]: 打孔器 (1) 将溶解后的离子琼脂冷却到4 5 °C ,加入适 当浓度的抗原混 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 而又 不流失。 (2) 琼脂凝固后制成凝胶板,然后隔适当距离打孔。 (3) 在孔内滴加待测可溶性抗体。 (4) 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 于3 7 °0恒温箱中2 4小时,观察沉淀环。 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 蛋白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 中抗原相遇,在比例适宜处生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 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 [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 [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 致敏乳胶抗原、抗HCG 血清、载 实验一 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 [试验步骤]: [实验结果]: (沉淀环直径) 测量沉淀环直径: 毫米 [实验分析]

玻片等 [试验步骤]: (1)取一片载玻片,标记出左右。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 —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 — 3分钟。 (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 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阳性。 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 孕妇尿液中的HCG含量显著增高。尿液中的HCG与加入的抗HCG结合, 抗HCG被消耗,使得加入的HCG乳胶抗原不能再与抗HCG结合,不出现乳胶抗原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所以液滴呈现均匀乳状液,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反应。 非孕妇尿液中HCG含量极少,不足以抑制抗HCG与HCG乳胶抗原发生间接凝集反应,所以出现乳胶颗粒的凝集,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阴性反应。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 免疫学 免疫:来源于拉丁字Immunitas:免除劳役和课税。免疫学及免疫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认识来源于“瘟疫”等感染性疾病,“免除瘟疫”.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己”,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间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 抗原:系指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免疫原体:抗原饿前一种性能,即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值、分化最终产生效应物质的特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大分子量;3。一定的化学组成;4。一定的分子结构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结构中能被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识别和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部位),又称表位。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的交叉反应。 T细胞决定簇:T细胞上的TCR只能识别约含10-20个左右的氨基酸小分子肽,这些决定簇有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故有称线性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B细胞上的BCR识别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这些决定簇一般由序列上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连接的氨基酸或多糖构成,又称构象决定簇 抗体:含义: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 免疫球蛋白:含义: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 膜型:BCR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2条重链(Heavy chain,H链)和2条轻链(Light chain,L链)借-S-S-键连接;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或单体。 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1.同种型: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类;亚类;型;亚型 2.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存在不同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3.独特型:每个抗体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 1. IgG:(1) 体液中含量最高的Ig,约占血清总Ig量的75%~80%;(2 )半衰期最长:20~23天;(3)唯一可穿过胎盘的Ig 2. IgM:(1)为分子量最大的Ig;(2) 活化补体能力最强;(3) 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抗体 3.IgA:(1) 分两型:血清型(单体),分泌型(二聚体);(2) 分泌型(sIgA)为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局部粘膜免疫。 4.IgD:(1 )正常血清中浓度很低;(2)两型:血清型(功能不清);膜结合型(构成BCR,也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5.IgE(反应素):1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3 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3 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一) 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V区 (二)激活补体:IgM,IgG的CH2/CH3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可激活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三)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四)在人类IgG是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的Ig (五)具有免疫原性 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的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调理作用;2。介导炎症反应;3。清除免疫复合物 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 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无T细胞,B细胞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淋巴细胞,其胞质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1 含义: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即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的 一类免疫细胞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一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常用的其他染色法及用途染色方法用途 特殊结构染色法采用不同染色方法如荚膜染色、鞭毛染色等对微生物各种特殊结构染色,使菌体 与特殊结构表现不同染色性,拥有鉴别。这些方法适用于细菌或真菌的荚膜、细 菌的鞭毛、芽胞和异染颗粒染色检查墨汁负染色法染色后,背景呈黑色,菌体呈蓝色,荚膜不着色,为一层透明空圈包绕在菌体周围。用于观察细菌、真菌的荚膜结构抗酸染色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染成红色为抗酸性细菌,蓝色 为非抗酸菌,主要用于分枝杆菌属检查革兰染色法经革兰染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染成紫色的细菌称革兰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而让复染剂染成红色的细菌称革兰阴性菌。用于帮助鉴别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药物治疗,可指导临床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荧光染色多用于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学检查姬姆萨染色多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染色检查镀银染色用于螺旋体的形态检查乳酸酚棉蓝染色用于多细胞真菌检查 微生物家族按其结构和组成分三类微生物类型微生物类群名称生物界名称生命三域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和阮病毒等病毒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古菌等古菌域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可次原核生物界 体、螺旋体等细菌域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原核生物界 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真菌界 植物界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微生物各个生长时期的主要特征及意义生长时期特征实际意义迟缓期细胞变大,但不分裂,细胞内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对通过缩短迟缓期,可 外界环境变化敏感以提高生产效率对数期细胞生长繁殖迅速,酶系活跃,代谢旺盛,细胞的形态、大小、染研究细菌生物学性状色性典型,对抗生素敏感和药敏试验最佳期稳定期新繁殖的细胞与死亡细胞数目相等,菌体产量达到最高,开始形获取微生物代谢产物 成芽胞,毒素、抗生素等产生的最佳时期衰亡期死亡细胞数目超过新生细胞,细胞形态多样,形成的芽胞成熟有利于保藏菌种不同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现象及意义 按物理性状分类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现象主要用途平板菌落分离培养,用于鉴别固体培养基斜板菌落纯培养,用于保存菌体半固体培养基有鞭毛菌呈扩散生长鉴别细菌动力 无鞭毛菌沿穿刺线生长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保存菌种 菌膜生长增菌 沉淀生长 第三章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落部位微生物种类皮肤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类白喉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口腔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梭杆菌、优杆菌、类白喉杆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假丝酵母菌等鼻咽腔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拟杆菌、梭杆菌、真菌等肠道 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梭杆菌、破伤风梭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尿道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变形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阴道奈瑟菌、类白喉棒状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

免疫学案例

医学免疫学概论 患者李xx,男,11岁,因高热、头痛,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不便而入院。患儿于6天前参加夏令营活动时,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然,未作任何处理。3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半夜开始发高烧、无抽搐,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不便,未进行任何治疗,第6天就诊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右足底伤口及右侧腹股沟皮肤红肿、触之微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象:WBC12×109/L,血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6%、淋巴细胞10%、单核细胞2%。临床诊断: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 问题: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患儿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及高热? 患儿右足底被刺伤,导致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这种“非己”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应答。免疫系统是免疫应答的物质结构基础。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淋巴结是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故淋巴结会肿大。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免疫分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些免疫分子如细胞因子具有致热及致痛的作用,故患儿表现疼痛和高热。 免疫器官 男,4个月。因低热半月而入院。患儿系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3kg,无窒息史,出生时即接种卡介苗。母乳喂养,无抽搐史。自出生后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及鹅口疮,治疗效果欠佳。有一兄亦是生后反复感染,4个月时在家中死亡,具体病因不详。体检:体温37.8℃,意识清楚,营养发育欠佳,慢性病容,贫血貌,内眦间距3cm,无特殊面容。口腔黏膜有大片白色膜状物附着,不易拭去,咽部充血。左上臂有一黄豆大小创面,有脓血分泌物。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胀,有脐疝,肝肋下1cm,质中,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7~95g/L,白细胞(8.5~12.5)×109/L,中性粒细胞0.55~0.70,淋巴细胞0.35~0.46,血小板55×109/L;血IgG 2.1g/L,IgA 0.57g/L,IgM 0.71g/L。入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营养不良,脐疝。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 简答题 1.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本过程: ①识别活化阶段: ⅰA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 ⅱ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②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Ab和效应T细胞与Ag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Ag。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发生于全身。 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Ig 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它们可在不结合抗原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原的致敏状态。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通过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落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3.细菌致病因素。

4.区别内、外毒素的主要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荚膜: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②鞭毛:细菌运动器官;某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有抗原怕,称H 抗原,可以鉴定细菌。 ③菌毛:具有抗原性,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易感细胞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④芽胞:具有保护和稳定蛋白质生命物质作用;有助于鉴别细菌;医学消毒、灭菌的重要指标。 6.细菌、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细菌: 隐性感染:机体损伤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如结核、白喉、伤寒等疾病常有隐性感染。 ⑴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或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化脓性脑膜炎等。 慢性感染:病程缓慢进行,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麻风等。 ⑵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如临床上常见的痈、伤口化脓等。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如白喉、伤寒等传染病,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由于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感染称为重金属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毒力弱或机体免疫力强,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组织细胞损伤轻微;也可能是病毒最终未到达靶器官,帮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

微生物与免疫学 习题 参考答案

微生物与免疫学习题参考答案 微生物与免疫学 一、选择题 1、B、C、D 在微生物与免疫学中,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其中,B淋巴细胞负责产生抗体,T 淋巴细胞负责激活和调节免疫反应,巨噬细胞则是一种吞噬细胞,能够吞噬并消化病原体。 2、A、C、D 微生物感染是人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防止微生物感染,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保持环境清洁、正确使用抗生素和使用疫苗预防。在免疫学中,抗体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武器之一,而细胞因子则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 3、A、B、D 微生物与免疫学涉及众多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免疫反应,包括直接感染免疫细胞、释放毒素和产生抗原等。免疫系统也可以通过产生抗体、激活免疫细胞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清除病原体。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甚至可以引发自身免疫病,导致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抗体?它在免疫反应中有什么作用?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能够识别并清除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

菌等。在免疫反应中,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B淋巴细胞会受到刺激并产生抗体。抗体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并粘附到病原体上,使其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激活补体系统,进而破坏病原体。此外,抗体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来影响免疫反应。 2、列出三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并简要描述其发病机制。(1)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攻击神经元周围的髓鞘有关。这种攻击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受阻,从而引起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2)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主要侵犯关节,导致关节疼痛和炎症。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攻击关节滑膜细胞和软骨组织有关,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和功能受损。 (3)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皮肤、关节、肾脏和血液等。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和组织有关,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 3、简要描述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免疫细胞、释放毒素和产生抗原等方式影响免疫反应,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免疫系统也可以通过清除病原体、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等方式来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误判自身组织为外来病原体,从而引发自身免疫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与宿主的互动关系的学科,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学科。这两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微生物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而免疫学则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学科。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空气、动物和人类的体内等。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非常强,因此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多样性、生态和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微生物与宿主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细菌为例,它们通常是单细胞的有机体,大小在0.3-10微米之间,可以生存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并且具有多种生存和适应策略。细菌在宿主体内引起的疾病很多,如肺炎、结核病、腹泻、感染性心脏病等。病毒则是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繁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培养和分离等三个方面。观察微生物需要使用显微镜和其他仪器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培养微生物是指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微生物。分离微生物是指将微生物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和改造,生物信息学则可以帮助我们对微生物的遗传和代谢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讨论总结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讨论总结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次课程的讨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其在疾病防控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下是我们的总结。 我们探讨了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可以通过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一方面,微生物可以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增强其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讨论了微生物如何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等方式来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 我们讨论了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在宿主与微生物长期共存的过程中,宿主免疫系统需要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既要对微生物进行有效的免疫应答,又要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我们讨论了宿主免疫系统如何通过免疫耐受机制来维持这种平衡,以及微生物如何利用这种平衡来生存和繁殖。 接着,我们讨论了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微生物学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讨论了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微生物在预防传染病中的应用。另外,我们还讨论了抗生素的使用和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微生物的耐药性是一个全球

性的难题,我们需要加强研究和监管,以有效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挑战。 我们讨论了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宿主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我们讨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并探讨了微生物对免疫治疗的影响。微生物可以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与免疫治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优化免疫治疗的效果。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讨论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疾病防控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个广阔而重要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以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健康事业的进步。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 在生物学中,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微生物学研 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方面,而免疫学则关注生物体 对抗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和相互依存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 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对微生物 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微生物既是病原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者。首先,微生物可 以通过感染引发免疫应答。当人体暴露在微生物环境中时,免疫系统 会迅速启动针对这些微生物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通过细胞 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来实现。细胞免疫依赖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 等细胞类型,而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抗体的产生来实现。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在婴儿出生 后的早期阶段,微生物通过肠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与宿主免疫系 统进行互动。这个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 重要。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宿主免疫系统得以正常发育, 并发挥出正常的功能。与此相反,缺乏微生物的条件下,宿主免疫系 统可能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 够直接影响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此

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这些微生物通过这些机制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宿主 的影响。 二、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 除了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外,免疫系统也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抵抗微 生物感染。当机体感染微生物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来清 除病原体。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渗出以及白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 其次,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微生物感染。特 异性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出微生物抗原并生成相应的免疫 应答。这种应答包括抗体的产生以及T细胞的激活等过程。抗体可以 通过与微生物结合来中和其活性,而激活的T细胞则可以直接杀伤感 染细胞。 此外,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免疫记忆来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再感染 的侵害。当机体初次感染微生物后,免疫系统会留下对这种微生物的 记忆。如果机体再次暴露于同一微生物,则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对其 的免疫应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再次感染。 综上所述,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微生物可以通过 感染引发免疫应答,并通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来调节宿主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系统则通过清除微生物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以及免疫记 忆等机制来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侵害。深入理解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思考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思考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等医药院校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科学。本学科所涉及的各种机理、知识和实验方法与临床诊治、科研密切相关,学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可以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及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新编排教材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在教材选择上要能体现基础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同时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需求。卫生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虽然是具有法定意义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与之相配教材,它们都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内容的安排上,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实际情况会发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所讲授内容的先后顺序和重点不能死搬硬套大纲和数材。可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加以适当调整。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介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动态。 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对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理解教材编排的逻辑结构和层 1/ 5

次结构,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弄清楚,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新,把整个内容处理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链,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精选精讲,讲深讲透。 讲稿是对教材的再创作,是教师进行课堂表述的主要依据,是讲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讲稿既不能照搬照抄教材的全部内容,也不能脱离教材,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构思和创作。讲稿基本思路可以按照教材的框架结构,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楚、脉络要清晰,着重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进一步展开,展开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决定,临床专业学生更关注病原生物的致病性及疾病诊治,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则对消毒灭菌、标本采集等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撰写讲稿时,应结合专业特点来补充资料或案例。 二、创设情境,合理规划课堂教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这一需求,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实用情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例如,学习乙肝病毒时,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一张“乙肝五项”化验单;学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艾滋病没有有效的疫苗;在学习葡萄球菌时用“食物中毒”的真实病例让学生对其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 2/ 5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分析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校2015年度的40 名学生开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中20名学生,针对病原 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A组给予新颖的教学方法,B组给予传统教学方法。 分别观察对比两组中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A组的实习生在学习进度、掌握程度、后期反 馈能力上等均有更好的体现,两组学生在学识掌握度上,A组的95%明显高于B组学生的70%,组间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90,P<0.05);同时,A组学生的动手 能力及临床反应力也较B组学生更迅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 识和实践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方法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 当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需求,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及时针对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更新,提升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效率,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 是医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学中对各种与医学相关的病原生物进行了详 细的介绍,系统阐述了其生物学性状、传播与流行规律、临床检验方法、防治原则等内容。 免疫学中则涉及到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这两门学科 的教学效果会对医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未来发展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本次探究中,对我校2015年度的40名学生开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比实验的 方式来探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有效方法,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度的40名学生开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 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0)。A组中,学生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0.5)岁;B组学生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18±1.0)岁。两组中学生在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 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B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学生记录知识点。A组:①重点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一个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具有强大 的发展潜力,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对知识进行枯 燥的解说,学生在不停的记忆。长时间的学习中,这种教育手段就渐渐显露了弊端,不仅不 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实际案例来增加学 生实践的能力,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代替枯燥的知识讲解,定期带领学生参见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思考,探索解决和 应对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提升。②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运用OA系统等网络资源来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随之随地都可以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互相影响,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有了教师的后期引导与启发,进一步的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 建立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代入 相关临床实践操作方面的真实案例,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结合实际案例来对知识点进行 把握。比如原生物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点、病原生物性疾病的控制、血清学方法的相关知识点等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比如选择针对 性的病例分析,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应用中要结合实际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介绍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的是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繁殖、代谢方式、遗传变异规律及鉴别方法;掌握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熟练掌握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理论及实验操作;明确感染与免疫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了解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第九章第五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内容,融入的思政元素为我国目前全民免费接种的四款新冠疫苗,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案例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第九章第五节生物制品教学内容如下:免疫预防: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以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或直接输入免疫细胞及分子,使机体获得某种特殊抵抗力,用以预防或治疗某

些疾病者,称为人工免疫。人工免疫用于预防传染病时,即为免疫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应答过程,从而产生特异免疫力,又称预防接种。用于预防接种的抗原制剂称为疫苗。常用的疫苗有伤寒、流脑、百日咳、狂犬疫苗等。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固定失去毒力但保持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toxoid),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类毒素还可与死疫苗联合使用。疫苗:又称菌苗,是用细菌等病原体制成的,疫苗由病毒、立克次氏体或螺旋体制成的,习惯上统称为疫苗。 目前疫苗主要种类有活疫苗、死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等。以新冠疫苗为例,“很多国家都是在期盼着疫苗,我们人民群众是可以选择打还是不打,打什么疫苗,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幸福的状态。”陈薇院士。国内已有4款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其中包括3款灭活疫苗——国药集团2款、北京科兴1款;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由康希诺与陈薇院士团队共同开发研制。灭活疫苗是一种经典的疫苗形式,是将体外培养的新冠病毒“杀死”并纯化,被灭活后的病毒没有致病能力,但仍然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体内产生抗体。灭活疫苗 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在其他病毒的疫苗制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新型疫苗中的载体疫苗,它是将病毒的核酸片段装到经过安全处理的腺病毒身上,再注射到人体内。注射后,免

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设计探讨

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设计探讨摘要: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本文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通过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了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药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 一、引言 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药学专业学生掌握药物治疗的基础。本文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们是药物治疗的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点繁多,难度较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培养和检测方法,免疫学的原理、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等。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理论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制定了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实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病例,让学生分析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等,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如细菌培养、菌落计数、细菌染色、免疫学实验等,让学生亲自操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 4.小组研究 小组研究是一种合作式学习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然后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案,并进行

国家开放大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抗原案例思考

国家开放大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抗原案例思考 1、大肠杆菌细胞中提取到的核酸彻底进行水解,直至形成不能再水解的小分子,则能得到的小分子的种类共有8种[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单选题] A.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 B.体表被毛,胎生、哺乳(正确答案) C.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D.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中的气泡影响了观察效果。可将气泡移出视野的操作是() [单选题] * A.擦拭目镜 B.移动装片(正确答案) C.换低倍物镜 D.调粗准焦螺旋 4、蝗虫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单选题]

A.气管 B.触角 C.外骨骼(正确答案) D.翅 5、胰高血糖素和血红蛋白不会在同一个细胞合成[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 错 6、溶菌酶能破坏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细胞壁[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7、下列各项不属于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的是( ) [单选题]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盖鳞片 B.用鳃呼吸 C.有能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游泳的蜡 D.以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正确答案) 8、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的原因是()[单选题]

A.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正确答案) B.在水中生殖,在陆地上发育 C.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只能生活在陆地上 D.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9、下列有关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单选题] * A.常见的生物化石大多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 B.在越是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 C.始祖鸟化石证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正确答案) D.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顺序 10、给蔬菜大棚补充光照,用红色光源好于同样强度的白炽灯[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11、在听觉形成的过程中,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位于[单选题]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蜗(正确答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和疾病关系。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1、微生物学概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真菌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等;

2、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细胞的功能与分类、抗原与抗体、细胞因子等; 3、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抗感染免疫、疫苗与免疫预防等; 4、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等。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现象和反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自主拓展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报告等; 2、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生态和分布。 3、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 4、理解微生物与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关系。 5、了解微生物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自考题-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自考题-5 (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称为( ) A.免疫防御B.免疫调节 C.免疫监视D.免疫自稳 SSS_SIMPLE_SIN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1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免疫监视的概念。 [要点透析] 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可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2. 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 A.脾脏B.胸腺 C.骨髓D.淋巴结 SSS_SIMPLE_SIN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1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中枢免疫器官。 [要点透析] 人和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也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 下列关于半抗原,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大分子物质B.通常是蛋白质 C.只有免疫原性D.只有抗原性 SSS_SIMPLE_SIN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1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半抗原的概念。 [要点透析] 本身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物质(如某些多糖、脂类和药物)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4. 构象决定基又称为( ) A.非线性决定基B.线性决定基 C.T细胞表位D.不连续决定基 SSS_SIMPLE_SIN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1 答案:A 5.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 ) A.抗原决定基B.半抗原 C.共同抗原D.异嗜抗原 SSS_SIMPLE_SIN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1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抗原决定基。 [要点透析] 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抗原决定基是T细胞、B细胞和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6. 可以直接识别构象决定基的细胞是( ) A.T细胞B.NK细胞 C.B细胞D.DC SSS_SIMPLE_SIN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1 答案:C 7. 关于胸腺依赖性抗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B.绝大多数天然抗原都是TD抗原 C.有T细胞表位D.无B细胞表位 SSS_SIMPLE_SIN A B C D 该问题分值: 1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胸腺依赖性抗原。 [要点透析] 胸腺依赖性抗原简称TD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协助的抗原,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此类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大多数天然抗原都是TD抗原。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