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推论中国四大发明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结构,并分析其原因;

③学生通过对比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系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古代科技长期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②学生通过探讨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难点】

(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基础知识的掌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②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③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2)过程与方法:

①中心问题讨论法:“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或探究变化的原因;

②历史比较: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较;

③情境再现和影视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是给人们带来生机与希望的季节。1956年我们的新中国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科学领域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

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

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

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

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

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

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

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

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

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

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

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

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

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

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

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__》,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

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

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

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政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

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有哪些的门阀士族。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2-6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 1.(基础精典)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 解析从标题《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中看不出A、C、D三项。其中,“青岛问题之力争”反映了“外争国权”,“曹汝霖宅之焚毁”“章宗祥大受夷伤”反映了“内除国贼”。 答案 B 2.(考试报)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副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对联中的“国敌”是指 ()。A.英国B.德国C.美国D.日本 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加之一战中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故“国敌”应指日本。 答案 D 3.(承德月考)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 A.由闭关到开放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D.由愚昧到科学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第一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的功绩,具体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所以选B。 答案 B 4.(石家庄模拟)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五四运动前后,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和反帝反封建,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群众基础有了变化。 答案 B 5.(原创题)2012年,为祝贺“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上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中共二大最杰出的历史贡献在于()。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决定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解析中共一大宣告了党的成立,A项错误;中共三大确定和国民党合作,C项错误;湖南秋收起义应为1927年,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6.(汉中模拟)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5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5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1 一、学生情景分析 所任教的高三(1)是纯艺术班、高三(2)班是我校文科本科普通班、高二(5)、(6)是理科班,不管高三还是高二,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二卷答题不规范,理解运用本事较差。对于高三的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对于高二的学生,及时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把握方向,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是关键。 二、教学任务 1.高三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本事及思维本事。 2.高二完成历史必修三的教学任务,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 三、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定在周一上午。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资料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备课组要搞好团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团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经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善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进行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本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构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巩固课文。经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本事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本事。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忙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提高。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x3-3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定,要对全球任何角落的所有共产主义新苗头断然予以迎头痛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在1954~l956年间所采取的冷战政策要求,美国应当对几乎所有可能出现共产党挑衅的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作出军事反应。 材料二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国家一度分成了两个壁垒森严、阵线分明的集团:苏联支持的埃及(1974年以前)、叙利亚、黎巴嫩、民主也门等国;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土耳其、科威特、伊朗(1979年以前)、沙特阿拉伯等国。 (1)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主要是西方国家和霸权主义者发动的战争以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战争。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简要说明这两类战争发生的共同原因。 (2)二战以来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但为什么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1)二战后美国势力空前膨胀,为称霸世界,实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冷战旗号下,美苏竭力对其他国家加以控制,甚至不惜发动侵略战争,这成为局部战争不断的原因。 (2)①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一方面互相争夺,危机不断,另一方面又竭力避免直接碰撞,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有利于抑制战争的爆发;③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2.(山东德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和意图。

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隋唐盛衰及制度创新 复习目标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2.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脉络。 3.了解科举制及其阶段特征,知道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知识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的兴亡 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 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亡 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贞观之治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标志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史称“贞观之治”

武周发展建立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发展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 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表现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民族交融 对突厥(西北) 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太宗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对吐蕃 (西部) 政治联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唐蕃会盟 与回纥(北部)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统治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与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藩镇割据形成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 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 面 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政治 黑暗 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讲义 复习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 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 量 江南等地区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 多、种植广泛 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思想新变化 (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专制统治压制,

阻碍社会转型;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2)表现 时间代表观点意义 明中期王守仁“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 色彩 明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 德标准 在社会上引起 很大震动 明清之际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 “工商皆本”“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 思想界出现反 专制倾向 顾炎武 王夫之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角度时间主要成就特点或地位 明清小说元末明初 ①施耐庵在宋元话本基础 上创作《水浒传》 ②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 上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 长篇白话小说,开 创了章回体的写 作体裁 明朝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是神话小说的杰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 新高考)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 复习(老教材新高考) 1. 重要更新 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与以往不同,历史考试的重要性将被提升。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历史科目分值占比将提高至30%,并将出现单独的历史综合试卷。针对这一变化,考生们应该加倍努力,充分备战历史科目。本文档是新高考方案下历史科目的一轮复习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省。 2. 总体框架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采用老教材,结合了新高考的特点,分为五部分进行复习。复习顺序依次是:人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建议考生在每个部分中,先通过历年真题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年真题还可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阅读,完整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对于学习知识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议的复习计划 在本文档中,我们建议考生在高三上学期的前8个月中完成一轮的历史科目复习。建议以下计划可供参考: 第一阶段(1-2月) •通过历年真题及练习题,对人类史知识点进行回顾。学生可以配合老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复习; •阅读相关资料,对人类史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3-4月) •回顾古代中国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 •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三阶段(5-6月) •回顾中国中世纪史,包括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 •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认识。

第四阶段(7月)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 •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第五阶段(8月) •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 •完成对复习内容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聚焦与纵横拓展。 4. 高效学习方法 在历史学科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养成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高效学习方法的建议: 1.多用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整理知识点; 2.建立知识框架,形成总体认识; 3.多做历年真题,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思路; 4.积极参加自习和课后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 5.养成阅读习惯,通过深度阅读掌握重点知识; 6.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历史,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5. 结语 历史学科是一门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学科,考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才 能取得好成绩。在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时,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和 学习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同时,我们建议考生采用以上高效学习方法,多做历年真题,加强阅读,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点。最后祝愿所有考生能够顺利通过历史科目,为自己的理想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单元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含解析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思维导图| |史论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 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仁”“礼”“德 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 张“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推行 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这些学 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 了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 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 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变革 的烙印。 (5)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 的“仁义”“王道”“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具有重 人文、重“天人合一”、重经验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④思想文化: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评价(意义) 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③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高三历史第一轮优秀复习课件5篇

高三历史第一轮优秀复习课件5篇 高三历史第一轮优秀复习课件5篇 高三备考是辛苦的,历史的一轮复习非常重要,作为历史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课件。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篇1) 半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和高三年级组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高三第一期的初轮复习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较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就半学期以来本人对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感触做一回顾。 一、搞好第一轮复习,贵在因材施教,夯实基础,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根据本人所带这届高三文科班的情实,早在暑期补课前制订了较周密的教学计划。由于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平行班班又有十几个艺术、美术、体育专业生,专业训练会耽误大量的复习时间,使得有限的复习时间更加吃紧,因此为了提高复习效率,保证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的进度,我针对各班学生不同的学情特点,做到有重点有分别地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具体学习要求和任务。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每一章都有针对近年高考题型特点和要求的相应的检测训练,做到学以致用,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有机的统一起来;在注重学科内知识系统归纳、综合的同时,随时加强文科综合知识的相关连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第二轮历史专题复习作好铺垫。 二、充分利用课外辅导,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个体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

高三历史一轮课件人教版5篇

高三历史一轮课件人教版5篇 高三历史一轮课件人教版精选篇1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精选篇1) 根据湖北省20__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__年高考中取得好的 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__年普通高等学 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 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 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__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 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 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 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__年暑期—20__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 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 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从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化 1.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心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心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听从于专制君权的须要。 (2)加强对地方的限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减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干脆限制地方的官吏。 (3)注意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心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意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限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从限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限制官吏选拔,再到限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2.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限制,巩固统治; ③都在肯定时期产生过 主动影响。 (2)不同点 ①实施的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两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心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心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心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干脆任免;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肯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主动作用,但到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一巨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主动作用愈益明显;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心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沟通,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合力加强,且成为一个不町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复习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3.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4.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识点秦的统一 1.完成统一 条件客观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秦 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实行远交近攻的策 略 过程灭掉 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 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 阳 开疆 拓土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 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 在原有北方诸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 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中央 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 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地方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主要官员由中央 任免和考核 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基层治理县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颁行法律 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2)秦朝的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3.历史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暴政而亡

明清时期基础知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 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设内阁 ①设立: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②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③影响: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5世纪前期。 ②规模: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④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东南沿海形势 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②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③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 ①明朝措施: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 ②结果: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藏族 措施:授封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女真族 ①措施: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②女真族发展历程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总体特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 ①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②特点:迅速、机密。 ③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 ①军机处 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②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军机处的特点 (1)简: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2)精:人员由皇帝亲自选拔,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速: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4)密:保密性强,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4)文字狱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 内阁军机处 不同点 朝代明朝清朝 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加强皇权,处理西北紧急军务权限负责处理一般文书;票拟权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特点辅佐皇帝处理事务的秘书机构简、精、密、速 共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23:走向整体的世界(附答案)

专题复习23: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1609年,歌剧《女王们的假面舞》在伦敦上演。剧中,来自埃及、亚马孙、埃塞俄比亚等地的12位女王,向英国王后安妮齐声高呼“海洋的女王”。这一剧情反映了() A.女权运动的进步 B.“哥伦布大交换”的兴起 C.世界市场的发展 D.英国的殖民扩张 2.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1731—1740年 胡椒20.10% 4.30% 茶叶0.02% 9.26% 咖啡0.63% 5.35% 棉纺织品62.59% 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3.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 A.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 4.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的贵族和高级教士合计不到总人口的2%,却拥有95%到97%的土地。社会上人们普遍忽视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成就的商人或手工业者的志向大都是获取财产,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这一现象() A.源于王室支持海外探险 B.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C.不利于西班牙发展经济 D.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 5.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推论中国四大发明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结构,并分析其原因; ③学生通过对比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系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古代科技长期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②学生通过探讨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难点】 (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基础知识的掌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②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③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2)过程与方法: ①中心问题讨论法:“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或探究变化的原因; ②历史比较: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较; ③情境再现和影视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是给人们带来生机与希望的季节。1956年我们的新中国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科学领域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篇3 1.教学目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㈠:古代部分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