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主义的内涵

民族主义的内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建构?

1、民族主义内涵

2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原因分析【论西方思潮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及其后果。试析民族主义理论源头】

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4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试析进化论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特征】

5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历史作用

所谓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民族共同体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想或意识形态。此处的关键词就是“共同体”。关国学者安德森就称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他说道:“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从“共同体’,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例如有学者在著作中这样写道:“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民族国家共同体,如何使这一共同体既是一个普世性的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进一步而言,这一民族国家究竞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共同体?与此相关的是,公民们对之认同的基础是什么?是政治法律制度,抑或公共的政治文化,还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文化、语言或道德宗教?”作者进而追问:在近代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各自有何合理性与内在限制?”

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相当的指向性,对推进关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及社会发展的研究不无启发。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共同体”,除了政治与文化层而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层而“经济共同体”至少是与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个“民族集合”,它与其它两个“集合”不重合,但有交融。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事务方而的表现,其特征与流变与文化及政治方而的民族主义相较,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一致的地方,当然都是基于本民族而临危机与挑战而产生的一种应变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则在于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属性有别,所以对应的思考角度与应变方式也不尽相同。既然能够形成思潮,必然有着共同的信念与考量,这些共同的信念与考量必然来自共同的关注对象。从这一点来看,安德森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理论,还是可以借鉴的。只不过,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用于政治与文化民族主义方而较为切近,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民族主义表现,则可能需要修正。

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显然不是由“想象”而成。经济与社会密不可分,国家或社会的处境肯定影响到团体与个人的权益,这可能有点像大河与小溪的关系。当国运危迫之际,国民权益自然受损。就晚清而言,经济民族主义恐非“想象”的结果,而是在利权日益外溢、国家处境日益严竣情况下,民众因感受刺激而体悟出来的。

当然,作为国民来说,成分复杂,如何“感受”民族危机,如何激励自己的维权意识,则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而言,从关注“夷夏大防”到捍卫民族权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逐步发生擅变。西方学者强调近代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建构思想。而晚清国内则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如陈独秀就指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国家和朝廷的分别。”但不管传统政治视域下的“天下’,与近代政治视野中的“国家”有多少本质区别,而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则是持续的。也就是说,国人在经济权益受损方而有着共同的

感受,在捍卫经济权益方而产生了共同的诉求。晚清的“经济共同体”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即它是受列强不断侵攘的具有特定政治与经济边界的地理与文化单元—虽然这个单元有点大。我们可以说,清政府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府”,甚至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state),其所辖只有臣民,没有公民,因而不成为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Nation- State),但作为一个共同体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一个与早已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西方列强对等的政治实体。这个政治与经济共同体与西方的对等性是由西方列强承认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签订就足已说明这一点。不过,从清朝的视野看,这个“共同体”是以华夏儒家文明为核心的“天下”,而且“天下”( World)远远大于国家(State)。但颇具吊诡意味的是“天下”竞然被“国家”屡屡打败,于是不得不承担“国家”强行安排的各项责任。正是“国家”的强迫,使得“天下”的经济与政治共同体日益紧密。列强对清政府强加的“责任”,最终落在民众头上“共同的敌人”遂使民众的思想认识有了相同的指向,民族主义于焉生成,并不断发展,经济民族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乐章。

一、民族主义内涵

很多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因此很难给民族主义一个确切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民族主义做了界定。民族主义的定义也纷繁多样。

(一)民族主义不同的界定

民族主义之所以不容易界定,是因为民族主义与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卜,它并不是静不动的,而是逐步演变的。但是杜赞奇说:“如果存在于历史中的事物真的不能界定,那么,民族在历史中寻求最终归宿,就显得}一分滑稽”。所以,尽管定义民族主义是如此困难,众多的研究者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努力。

国内学者李肇忠总结民族主义的五种现象:民族形成过程,民族语言或象征符号,民族归属感和忠诚感,以民族名义进行的社会或政治运动,关于民族的一种学说或意识形态。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涵义

通过对民族主义不同内涵的梳理,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总结中国民族主义的内涵。

首先,它是一种集体情感,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每个公民都会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并不是民族主义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在民族受到外来侵犯时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在面对外族文化时的情感和态度,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它是一种全民性的社会或政治运动。民族主义致力于捍卫和增进民族利益的运动,抵御外来侵略、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实现国家富强实施的政治改革和民族建设工程。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卜进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改革和群众运动,需要群众广泛的参与,并且具备一定的政治知识和政治素养。

最后,它是一种政治理想。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持久存续,安危福祸为优先考虑并坚决捍卫民族至高无上利益的思想主张。它是民族主义情绪的理性化和理论化。它是关于治理国家、解决民族内部各种问题的学说。

(一)民族主义相关概念界定

1、民族

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在其《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13年,斯大林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一文中,在批判和借鉴第二国际一些社会党人思想观点和资产阶级学说的基础上,首次对“民族”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即就是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

民族主义属于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小同时期侧重的内容不同,古今中外阐述的观点也多种多样。民族主义,就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

民族认同首先是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民族情感源于一定的民族文化。种族、地域、人日等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有着属于这一民族的情感与共同文化,这种情感维系和文化认同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认同。

一、民族主义的内涵

民族主义思想一出现就以巨大的吸引力受到各种力量的欢迎,并成为建构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依据,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以赛亚.伯林指出:“在所有这些精致、自洽的大量未来学和幻想中,却有一个怪异的空白,一个控制19世纪欧洲的思想和社会运动,它无所不在、人人皆知,因此只需略加思量,我们就明白根本不能想像一个缺了它的世界:它有自己虔诚的信徒、势不两立的敌人,有民主、贵族、君主的派别分野,它给实干家、艺术家、知识精英和群众以灵感;奇怪的是,就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曾预料到它会在未来扮演远为重要的角色。但不夸张地说,它是当今世界现有各种思想社会运动中最强大之列,在一些地方还是唯一强大的运动;没有预见到的人则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自由,事实上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个运动就是民族主义。; Cs7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并没有象其他主流思想那样一直得到关注和认真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始民族主义研究才成为一种热潮。西方学者对民族主义的理论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并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流派。

民族主义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但是一般认为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有两点:一是对民族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份和利益神圣性的强调;二是将民族和国家对应起来,视民族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民族主义包括实现上述目标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运动。或可以简单理解为主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那么具体而言民族主义就包含了两个密切联系的目标,即民族独立与民族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民族国家的基本制度框架。为获得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文化宣传、推动民族独立的政治鼓动和运动,这也是民族主义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这一方面因目标明确,学术界主要从这一方面进行理解,研究成果颇多;另一个就是民族建设(nation一building),民族建设主要包括国家认同象征(如国旗、国歌等)的创造,被视为能代表所有团体的全国性政治机构的建立,全国性的教育体系以教导孩童国家认同感、共同的历史和爱国主义,以及国家荣誉的发展等等③Cpl。民族建设作为国家整合的组成部分,既需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动员,也需要政治权力机关设计出政策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完成民族建设的目标。因为民族建设与其他占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关系密切,需要强大的权力机构的推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保障,所以,民族独立可以理解为以民族原则建国的过程,即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而民族建设可以理解为以国家建族的过程,即国家民族整合的过程。

民族主义的内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建构? 1、民族主义内涵 2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原因分析【论西方思潮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及其后果。试析民族主义理论源头】 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4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试析进化论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特征】 5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历史作用 所谓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民族共同体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想或意识形态。此处的关键词就是“共同体”。关国学者安德森就称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他说道:“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从“共同体’,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例如有学者在著作中这样写道:“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民族国家共同体,如何使这一共同体既是一个普世性的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进一步而言,这一民族国家究竞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共同体?与此相关的是,公民们对之认同的基础是什么?是政治法律制度,抑或公共的政治文化,还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文化、语言或道德宗教?”作者进而追问:在近代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各自有何合理性与内在限制?” 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相当的指向性,对推进关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及社会发展的研究不无启发。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共同体”,除了政治与文化层而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层而“经济共同体”至少是与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个“民族集合”,它与其它两个“集合”不重合,但有交融。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事务方而的表现,其特征与流变与文化及政治方而的民族主义相较,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一致的地方,当然都是基于本民族而临危机与挑战而产生的一种应变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则在于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属性有别,所以对应的思考角度与应变方式也不尽相同。既然能够形成思潮,必然有着共同的信念与考量,这些共同的信念与考量必然来自共同的关注对象。从这一点来看,安德森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理论,还是可以借鉴的。只不过,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用于政治与文化民族主义方而较为切近,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民族主义表现,则可能需要修正。 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显然不是由“想象”而成。经济与社会密不可分,国家或社会的处境肯定影响到团体与个人的权益,这可能有点像大河与小溪的关系。当国运危迫之际,国民权益自然受损。就晚清而言,经济民族主义恐非“想象”的结果,而是在利权日益外溢、国家处境日益严竣情况下,民众因感受刺激而体悟出来的。 当然,作为国民来说,成分复杂,如何“感受”民族危机,如何激励自己的维权意识,则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而言,从关注“夷夏大防”到捍卫民族权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逐步发生擅变。西方学者强调近代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建构思想。而晚清国内则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如陈独秀就指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国家和朝廷的分别。”但不管传统政治视域下的“天下’,与近代政治视野中的“国家”有多少本质区别,而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则是持续的。也就是说,国人在经济权益受损方而有着共同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 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原因 (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 (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5)全面赶超西方: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势必催发其强烈的赶超意识,这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独有的内容之一。 3.发展演变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主义。也是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之中其中一种主义。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 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1,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民族主义并不简单是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裂和暴力的倾向,在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也是最有破坏力的一种。 2,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在50-60年代倡导的以经济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资源和经济命运的企图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它直接反映了这些国家经常抱怨的那种看法:它们虽然取得了政治主权与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是殖民地”。更为偏激的观点则是,经济民族主义是“某一政治制度对其地理疆界范围内的经济资源的开发,实行国家或私人控制的过程。它是国内资源由本国经济控制取代外国或多国经济控制的过程”。实际上,经济民族主义是一种在发展阶段上各个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必然产生的结果,即一个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独立的历史任务后,必须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经济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来。由于迄今为止,从宏观上看,现代民族主权国家仍是世界各国公民各种资源和财富分配的基本单位,所以,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方面的民族主义也仍然十分强烈。但与政治民族主义略有不同的是,它一般不会引发暴力和战争,而多数以贸易战或经济摩擦之类的形式出现。 3,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指民族主义中那些强调要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因素,它主张以同质性的文化传统为纽带,力图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并进而达到巩固或分解政治实体的结果。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民族主义有如下三个特征:文化民族以文化整合、文化标志而显形;文化民族是一种非暴力非军事扩张的民族;文化民族具有“推崇文化”的内涵。由此而衍生的文化民族主义“反映了一种认为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精神高于优于别人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文化民族主义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中往往有不同的反映。一般而言,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的文化民族主义,往往带有很强烈的防卫心理,由于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无法与更为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只能以一种文化方面的“优越感”来保持或恢复民族自尊心。所以,落后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脆弱的心理防线后面掩盖着的往往是一种自卑,是一种无法在其他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较量的自卑。相反,发达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那就是利用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优势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输出”,即所谓的“文化殖民”。因此,文化民族主义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与前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总的来讲,文化民族主义一般也不会引发暴力和战争。只有当它与政治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具有破坏性的威力。 当然,无论何种民族主义,都具有民族主义最基本的一些特性,但由于所强调的层面不同,因而其产生的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 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 世纪的西欧和北美。从那 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 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 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至于 什么是民族主义, 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 义,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 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 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 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 在。”[1]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但通过梳理 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 结合中 国1990 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 民族 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 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 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其次民族 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 是从民族认同 感、忠诚度出发, 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 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 再者 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 在思想观 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 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 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民族主义的概念当然与民族概念相关,它们都是历史范畴。一般地说,民族主义是伴随着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而产生的,并为谋求民族权益,包括生存、平等、独立、发展等权益服务的 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和实践运动。具体地说,民族主义是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归属、忠诚的一种强烈情感和持久意识;是强调本民族的特性和传统,维护本民族利益, 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也是实现民族要求、民族利益的实践和运动。 “民族主义”一词,最先在15世纪出现于德国,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词典》。以后,即 被人们广泛使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赞扬与批评。对于民族主义的界说,学界众多学者曾给予不同的定义。由于各民族具有的差异和人们对民族的理解不同,导致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不同。目前学界对民族主义的诠释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 其一,心理、情感说。如卡尔顿·G·H·海斯认为:“民族主义可以界定为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一种融合。”[1](P2)《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诠释是:“民族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应对自己的民族国家绝对忠诚的心理状态。”[2]这种心理、情感、心态等说法多是西方学者的见解。他们更 注重个体或在日常状态下一般大众的情绪表征,而忽略了深层的思想观念和一些民族主义代言人的理论表述,把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思潮和理论视为一种恋祖、恋族情结[3](P8)。 其二,阶级思想说。如称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对民族的看法”[4](P96);“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5](P253);或称“民族主义是剥削阶级民族观的核心”[6] (P353)。这些看法显然是从前苏联等国移植而来,而且反映出一种“泛阶级斗争论”的习惯影响。 其三,一般意义的危害说。如称民族主义为:“一种强调本民族利益高于其他民族利益或 至少不关心其他民族的观念和政策”,“为谋求本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6]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浅谈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说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很容易就搜到其笼统的概念性总结: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然而,究竟什么样叫爱国主义?什么程度,又叫做民族主义呢?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历史来源 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触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百年后的1618年欧洲爆发了持续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即“宗教战争”。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独立、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三大原则,是为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开端,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欧洲各国的生存竞争日渐严酷,国家规模大小和国内人民的凝聚力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于是,为王公立国的“诸侯国”观念逐渐式微,以“民族”(nation)立国的观念逐渐强盛。 “民族”大致是个以共同地域、宗教、语言为界限的人民共同体。如此,民族与国家是一回事。国家即民族,国家的人民也是民族。如此,爱民族就是爱国。但地域、宗教、语言这三大要素的边界绝非泾渭分明,地理边界都靠战争划定。 中国的历史不同,观念也有不同。类似“民为邦本”的观念有约三千年历史,比皇家的“家天下”观念还古老,而且二者混合在一起,就有“载舟覆舟”之说。同时,崭新的欧洲“民族”观与古老的“华夷之辨”也颇为不同。中华核心区对宗教不敏感,没有宗教间的战争。象形字与字母语言也不同。虽然疆界都靠战争确定,却往往与生产方式相关,比如农区与牧区比较稳定的区隔。 在欧洲,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间的惨烈竞争催生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不仅同时产生而且是一体两面。民族国家是伴随欧洲各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浪潮而诞生的。哥伦布在1492年就到达了美洲。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因此,爱国主义从起初就带上了本民族优越论的基因。体质人类学在19世纪的诞生又催生了种族歧视,民族主义就同种族主义也挂了勾。换言之,在欧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混为一谈。 华夏地区的社会共同体以国家形式出现得很早,也因此从春秋时代就有了爱国主义。但到现代大革命发生时才引入了民族主义概念。首先是以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优越感为核心,号召推翻满清政权。其次则以“五族共和”为号召,驱逐帝国主义势力,争取国家独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在此时的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也没有区别。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时代,我们改用爱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带有明显的国际主义特征,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非殖民化运动完成后,民族主义逐渐成了公认的贬义词,而爱国主义依旧是褒义词。爱国主义未必与国际主义相关,但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关。 若仅说到此,这个问题还不够重大。21世纪更大的世界政治问题是“以族立国”与“以国立族”之争。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西方自己采用了以国立族的立场,即国家行政疆界内的所有人都同属一个国族,即“nation”。国内的“民族”则被淡化、同化,仅能称族裔(ethnicgroups——其中没有“民族”字样)。一个世纪前诞生的苏联共产党则采取了“以族立国”的立场,支持各民族摆脱宗主国,反抗帝国主义压迫。而今,西方列强对内基本完成了“以国立族”的任务,却在欠发达地区推动“以族立国”,煽动狭隘民族主义。苏联的崩溃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政治社会学论文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政治社会学论文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深,民族主义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抬头,并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探讨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的定义与内涵 民族主义是指民族自我认同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它是一种基于共同民族血统、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民族集体利益的优先性。民族主义将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行动的主体,并追求民族国家的独立、发展和进步。 二、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冲突 全球化是当代国际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带来了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联系与交流。然而,全球化也对民族主义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主义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价值观与全球规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国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外来文化的同化之间的矛盾上。 三、民族主义的回潮与国际政治

尽管全球化的浪潮涌动,但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却出现了回潮的趋势。民族主义在当代国际政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族主义催生了一系列民族冲突。在某些地区,因为民族主义的激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局势逐渐升级,导致了暴力冲突和战乱。例如,乌克兰危机和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都与民族主义因素息息相关。 其次,民族主义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一些国家在追求民族利益和国家权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政策,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不稳定。例如,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和中国的"中国梦"都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影响。 最后,民族主义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产生了冲击。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一些国家开始对国际组织的合作和全球治理的规则提出质疑,试图维护本土利益与主权。这对于维护国际秩序和全球公共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也给国际合作带来了挑战。 四、民族主义的挑战与应对 面对民族主义的回潮和其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国际社会需要积极应对,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首先,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是缓解民族主义冲突的重要途径。国际社会应着重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化解民族冲突,为多元文化的共存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民族主义包括

民族主义包括 民族主义原本是来自西方学术界的一个概念,关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许多学者把它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常是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 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密不可分。现代国家与古代的帝国或王朝国家不同,具有明确的领土和主权。由于早期的欧洲现代国家通常是民族疆域与政治疆域相同,因此现代国家又被称为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有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民族国家,二是多民族国家。 关于民族主义的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民族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表现形式,民族主义可以分成四种: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 政治民族主义是表现在政治方面的民族思想、态度和行为。政治民族主义又可分为五种:一是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政治民族主义,如在20世纪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众多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纷纷赶走殖民统治者,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二是分离主义,即把一个多民族国家分成若干个民族国家。三是爱国主义,当民族尊严受到侮辱、国家受到外来侵略、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民众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四是排外主义,表现为闭关锁国,即反对与外国交往交流,反对借鉴外国的经验和制度,反对和歧视外国移民等。五是

极端主义,认为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甚至把某些民族视为劣等民族。 经济民族主义是为维护和增进本国或本民族的经济利益而产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在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经济民族主义者主张国家把追求更多利益当作重要目标,怀疑甚至否定经济全球化,认为不应该为抽象的世界福利而牺牲本国利益。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比如贸易保护主义,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经济贸易战,保护国内产业;再比如反对外国公司收购本国企业,反对外国企业控制本国企业的经营权。 文化民族主义是为维护或重建本民族文化而产生的各种思想、态度和行为。文化民族主义可分为保守主义、排外主义、同化主义和复兴主义等。保守主义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完美的,不仅要热爱它、维护它,而且要尽一切可能繁荣发展它,使本民族的文化世代沿袭下去。排外主义是对国外文化采取排斥态度,反对引进、借鉴外国文化,担心本民族文化被国外文化所同化。同化主义是指某些国家企图以本国的文化同化其他国家的文化,采取措施把本国的文化向其他国家传播,或某个民族企图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复兴主义是本民族固有传统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衰落,为复兴本民族固有传统文化和语言而采取的行为或运动。 宗教民族主义是宗教因素与民族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即相信本国或本民族宗教具有优越性而形成的各种意识、态度和行为。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新特点新变化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新特点新变化作者:昌兴妤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10期 【摘要】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思想运动意识力量 ;愿望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起源于西方,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开始了一波波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国运动等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强自立的运动。但是自1949年起,民族主义的地位和价值却晦暗不明。当言及历史时,它得到正面肯定,因为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挽救了中国的命运。而涉及现实时,他不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样是合法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像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修正主义那样遭到批判和谴责。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民族主义又成为全球意识形态中的活跃分子,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点。在新的形势下讨论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相当必要的。 一、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一)民族主义的内涵 民族主义是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民族主义最早表现为一种情感,一种个体对所属群体的情感联系。到近代,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观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真正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以建立民族国家作为其主要目标,开始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意义。 (二)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 19世纪末期之前,科学的学术研究尚未出现,只有厄内斯特·勒南和J.S.穆勒等人对民族问题有过一些简短论述,第二国际时期的各国民主党人提出真正开始科学研究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主义诞生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即名族,民權,民生)。不少学者对民族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尽管有多种不同的意义,但往往被界定为一种以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或思想学说”。民族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族主义,一直是影响人类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知识界乃至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能够打破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 民族主义思潮近代开始进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再起高潮。但其含义隐晦,特征多变。从文本和现实的角度阐释民族主义的内涵以及当代民族主义在中国呈现的新特点,一是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反日反美情绪在一部分人中存在;三是民众对国家主权概念的理解更为宽广;四是民族主义包含了大量矛盾;五是网络民族主义成为新形式;六是当今的民族主义是反专利主义。 标签:民族主义;信息化;网络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起源于西方。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开始了一波波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国运动等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强自立的运动。但是“自1949年起,民族主义的地位和价值却晦暗不明。当言及历史时,它得到正面肯定”[1]。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挽救了中国的命运。“而涉及现实时,他不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样是合法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像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修正主义那样遭到批判和谴责”[1]。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民族主义又成为全球意识形态中的活跃分子,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点。在新的形势下讨论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相当必要的。 一、民族主义的内涵 民族主义是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迅速扩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民族主义最早表现为一种情感,一种个体对所属群体的感情联系。到近代,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观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真正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以建立民族国家作为其主要目标,开始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意义。 关于民族主义的内涵,人们莫衷一是。海恩斯认为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的结合;M·韦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的共同契约,他的适当变现时愿意形成一个自己的国家,因此它一般有助于这种国家的形成”[2];H·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中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出来并要求普及到他的所有成员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族体是一切文化创造力的源泉;A·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要求一个族体要有从自治到独立的程度不等的权利的政治学说的运动”[3];布勒伊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形态,指的是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治运动;埃里·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新的政治类型[3]。综上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一体性”、“民族忠诚”为内容的情感;一种理论化和体系化的观念学说,同时还是一种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其主要形式的政治运动。作为一种情感,一种原始的归属意识,民族主义是发自自然的,有时表现为狭隘的非理性;作为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政治学说,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政治运动,有其理性和现代性的一面。 关于民族主义的历史功过是难以一概而论的。正如法国政治学家吉尔·德拉努尔指出“民族主义是一种非常富有弹性,甚至变化无常的意识形态;因此它能为及其矛盾的客观目标服务,它既可用于肢解国家,又可以用于建立国家;既可以用于建立一种普救说,又可以用于激发地方主义……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外壳。民族主义提供以简单而有效的动员手段。精英们想利用它,因为这种手段有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聚集着共同民族特征的人民所建立 的国家。民族主义则是指以民族为基础,强调民族利益和国家独立性 的一种政治思想。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本文将探讨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内涵、特点、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 关系。 一、民族国家的内涵与特点 民族国家是由共同民族特征的人民所组成的国家,其基础在于民族 认同和归属感。在民族国家中,人们以共同的语言、宗教、文化和历 史传承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群体。民族国家的核心理念是维护 民族利益和实现国家独立。它追求国家的整体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同 时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国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族国家倡导民 族认同和归属感,鼓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民族国 家在政治和法律体系上通常以保护和维护本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建立 民主政治和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再次,民族 国家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提升国家 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民族主义的内涵与特点 民族主义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一种政治思想和行动。它强调民族利益 的优先性,倡导民族团结和国家独立。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是民族自

决和自主权利,认为每个民族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治权。民族主义追求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族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族主义关注民族利益和权益的维护,强调民族团结和统一。其次,民族主义倡导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重视本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等独特文化元素。再次,民族主义在政治上追求民主和自治,强调民族的自决权和自主权。此外,民族主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对外民族利益的捍卫和扩展。 三、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首先,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依赖于民族主义的推动和支持。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其次,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又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民族主义的影响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繁荣使人们更加关注本民族的利益和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民族主义的情感和认同。 同时,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过分强调民族利益和优先性可能导致排外和仇视他者的情绪,引发民族冲突和纷争。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面临着跨国和多元文化的挑战,如何平衡民族利益与全球合作成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评述-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评述-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之一。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 潮过即落。但若仔细剖析各类,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线,虽不十分明显,却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条线正是民族主义。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的条分缕析,都可发现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①因而对民族主义的研究,也是90 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民族主义的界定、内涵及思想来源

海不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的定义,认为它与我国的历史实际不相符合,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当资产阶级尚未产生以前,民族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就已经存在,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看也有不少难以说通的地方,民族主义虽然同爱国主义以及民族精神不能划等号,但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则是事实,我们对历史上和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所以,他主张把民族主义定义为: 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观念、目标和追求。②耿云志认为,近代民族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因素,即:(1)长期共同活动的地域;(2)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文化;(3)长期紧密联系的经济生活、生活和文化生活所造成的国家认同。据此,则凡是维护这些东西,使之不受其他民族之侵害;同时,也不去侵害其他民族这些东西的思想原则,就是近代的民族主义。③ 宋志明主张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民族主义一词,而在负面的意义上使用狭隘民族主义一词。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他认为是一个正面的语汇,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全民族共识的发展历程,是指促使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社会。① 在郑师渠看来,民族主义是以共同文化为背景,要求在与文化合一的基础上实现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