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两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点击新目标

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欧直接交流开始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3、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链接旧知识

回顾所学,回答: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在对外交往上有何意义?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的浓厚兴趣。西方人民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象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象蛛网一样纤细”。塞里斯(seres,丝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曾穿著豪华的丝织衣服。约公元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就日益增长增多地运往罗马帝国。年复一年地将东方的丝绸和西方的物品运往对方,使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的商品。

请回答:在公元一、二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

【课前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填空

【新课解读】

一、丝绸之路

(1)图中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

经过地:B:。两关:C:、D:。

(2)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大秦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除了图中所示的丝绸之路,还有什么丝绸之路?

(4)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6)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汉与朝鲜、日本和欧洲的交流

5.阅读教材74---76页并结合材料,回答

阅读材料: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当时两汉王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同时,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大大丰富了。

请回答:

(1)通过阅读材料,请你分析出两汉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2)中国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请你以中朝、中日和中欧交往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

【课堂小结】读一读知识建构中的重点内容

课堂大练兵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 长安

B.成都

C.洛阳

D. 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元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

B. 公元1世纪

C. 公元2世纪

D. 公元15世纪

5.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6. 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 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 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了

我想到了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 2.1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生物学以及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意义; 2.能将本节列举的科学家与其主要贡献联系起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变过程。 难点:“生物科学”概念的理解。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预习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1.科学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相互交流等。2.远古时代的先民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中就已经涉及了有关生物的形态、分类和行为的基本知识。 3.生物学是一门_________。19世纪初,法国学者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_________次提出“生物学”。 4.分类学家们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多个界,每个界又分出若干门,可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类单位。 5.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研究方法,揭示出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生活在_________。 6.在生物学研究中较早运用实验法的科学家是英国人_________,他发现了血液循环。7.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化、生态的科学。 【合作探究】生物科学技术正在或将会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一切需要生物学作基础,你能说出几项生物科技发展的成果吗?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的是( ) A.拉马克 B.林奈 C.达尔文 D.哈维 2.古代的生物学大多用哪种研究方法( ) A.简单的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比较法 3.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的是( ) A.哈维 B.林奈 C.沃森 D.克里克 4.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是( ) A.林奈 B.哈维 C.达尔文 D.沃森 5.什么方法的运用使生物学进入实证科学的行列( ) A.调查法B,观察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 6.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 ) A.实验法的运用 B.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C.达尔文的进化论D.林奈的生物分类 7.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国家有( ) ①美国②德国③法国④英国⑤日本⑥中国⑦韩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4.1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1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②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确立“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观念; ③能运用地图,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①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②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密度、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人总要居住在一定的空间,人口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人口分布。世界各地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转我们要准确的了解世界各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分布特征,就需要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 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根据人口密度的概念和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 活动2、指导学生根据活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数据填入表中。活动3、投影展示下表,反馈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计算结果。 承转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A地的人口稠密,B地的人口较稀疏。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 活动4、投影展示课本P66图“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对照图例,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活动5、教师先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活动6、教师再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人口稀疏地区,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继而让学生对照课本最后附图“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极其分布规律。(撒哈拉大沙漠、大洋州西部沙漠地区——沙漠地区,亚马孙平原——雨林地区,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高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高原山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考点7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2009届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 考点7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考点要求】 刺使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 【重点难点】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西汉刺史制度建立的时间、职权和东汉刺史职权的变化;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和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的两大措施及其结果;汉朝察举制的性质、作用和东汉前、后期察举制主要依据的变化;两汉编户齐民的概念、身份和负担。 【整体概括】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 【考点扫描】 、徭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更赋及附加税、杂役很重。 【知识归纳】 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1、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①实行: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 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③发展: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定期巡行郡国,检阅刑狱,考察官吏政绩,年终上奏皇帝,有固 定的治所,开始掌握军队。东汉末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④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 ★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评价

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②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积极) ③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 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消极) ★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汉武帝设州(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以及地方高官,后刺史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东汉:加强监察制度。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2、地方行政——郡国并存: 实行: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 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 3、选官制度——察举制: 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 成和发展。 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实质:是一种选官制度 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制度:税收制度--编户齐民: 目的: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和雇农等,被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隶属地方政府,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等。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实质: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影响:编户制度推行后,解决了隐蔽人口的现象,国家能够控制赋税的交纳,促进了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编户制度实行后,人口税加重,地主将赋税分摊在农民身上,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河南省商丘虞城县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点、线、面、体 【学习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能正确判定由点、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学习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回答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自主探究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2.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还学过哪些几何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 •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3.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得出面的分类:____面和___面。 面与面相交成线,线有___线和____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_; 4. 点、线、面、体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观察图片能发现什么结论? 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______,面动成________。 请你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0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几何图形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课堂练习】课本第120页练习1、2;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 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 呢?(P67)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 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 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 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可知,所谓的“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同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出现了“逆转”。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2. 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 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可能性 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执行,严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所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

经济进步的可能性,A 项正确。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的宗旨,排除B 项;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不利于长途贩运贸易,排除C 项;经济状况逐渐恶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 项。 【点睛】海禁政策是禁止人民海外贸易,不许下海出国。是孤立主义政策的一种,有谓“尺板不得出海”。海禁政策的具体实施随着政策不同而有张有弛,一般认为,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有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和走私、保障社会稳定等。 3. 2010年希腊爆发金融危机,货币严重贬值,外汇储蓄急剧下降,当时希腊政府会向下列哪一国际组织求援 A B C D 参考答案: B 4. 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贾俊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改革,你认为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它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C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参考答案: D 5. 古代罗马人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以下关于罗马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B .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1.4-有理数的乘除法(提高)知识讲解-(新版)新人教版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1.4-有理数的乘除法(提高)知识讲解-(新版)新人教版

有理数的乘除 【学习目标】 1.会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并运用相关运算律进行简算; 2.理解乘法与除法的逆运算关系,会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 3. 巩固倒数的概念,能进行简单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4.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要点诠释: (1) 不为0的两数相乘,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2)当因数中有负号时,必须用括号括起来,如-2与-3的乘积,应列为(-2)×(-3),不应该写成-2×-3. 2.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推广:(1)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有

偶数个时,积为正; (2)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 要点诠释:(1)在有理数的乘法中,每一个乘数都叫做一个因数. (2)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先根据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各因数的绝对值相乘. (3)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3.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 =(ab)c=a (bc). (3)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a(b+c)=ab+ac. 要点诠释:(1)在交换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课西汉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2.汉初“与民休息”之策 (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 3.汉承秦制 (1)概况: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为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2)郡国并行下的王国问题:采取郡县与________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________,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3)“七国之乱”:________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启思助学 1.【概念阐释】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2)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2.【学术情境】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思考: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试答: 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强化——加强中央集权 (1)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________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采取其他一些打击手段,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________形成威胁。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强化监察制度 ①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 ②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③划分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________。 ④任用酷吏治理________,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治理——改革币制、推行均输平准等 (1)改革币制,将________收归中央。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册政治下册 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册政治下册复习 提纲新人教版 7.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8.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9.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5.怎样尊重他人?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二、设问 1.自尊的含义P5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为什么说自尊是快乐的? P5 (1)我们感悟生活的意义,首先要体验到自已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 (2)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如果别人能欣赏我们的长处,

而且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陷,那么这种被尊重则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 (3)无论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还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肯定,即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3.为什么说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P6 (1)做人不能没有自尊。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2)知耻的人首先做到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是对自己良好形象的维护,是自我尊重的表现。 4.虚荣的含义P8 虚荣是扭曲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自我认识模糊,陷入虚荣的误区,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5.为什么说尊重他人是自我的需要? P9 (1)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我们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2)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6.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P15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1)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2)尊重他人,首先,要善于欣赏、悦纳他人;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7、怎样培养自尊的品格?P12 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者豁达,要宽容大度,适度自尊;善于尊重他人。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知识梳理 “我能行!” 1.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自信有助成功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1.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3.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二、设问 1.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P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