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15.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金陵图景,既有平面铺展,又有立体呈现

C.作者在上阕以“残阳”意象奠定悲伤基调,引出了下文对六朝灭亡的感慨

D.“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过渡到登临所想,使上下两阕紧紧相连在一起

15.有人评此词下阕“妙用典故而各具深意”,请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 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16.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7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同“祈”,祈求。③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是说一个人多次断了手臂就知道怎么医治断臂,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久病成医”。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首句起势突兀,北与南距离遥远,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加一“海”字,更显相见之难。

B.第二句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为自己不能将书信寄给远方的朋友而道歉,更表达出两人友情的深厚。

C.颔联用语精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

D.尾联想象看到朋友读书的情景,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

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 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9.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20~21题。

梅花落

卢照邻

梅岭①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注】梅岭:在广东、江西交界处,因岭上广植梅,故称。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梅岭的梅花开了,遥远的天山被冰雪覆盖,环境苦寒,连梅花也没有开放。

B.颈联写梅花飞入舞袖,飞向妆台,既点明了抒情主体的身份,又引起了盼归的忧伤。

C.“春至不知来”中的“不知来”意蕴丰富,既指人不知春来,又指春来人不知归。

D.诗歌从思妇的角度批判了战争对人民和平安宁生活的破坏,是一首边塞闺怨诗。

21.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凤凰台①

杨万里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②蛛煤:蛛网尘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凤凰台”照应题目。“潮回”句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与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境相似。

B. 颔联颜色、地名、方位、植物等对仗工整,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勃勃之景,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表达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C. 颈联通过大跨度的时空,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山川永固,王朝更迭,鼓声哀鸣,战事不断,有实有虚。

D. 本诗围绕“登临”展开,咏史怀古,感叹历史沧桑,人世无常,层次分明,意蕴深长。

15. 有人认为本诗尾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 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 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 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15. 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

囿于成规。

15.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委婉含蓄”分析有误,应是直接抒发。

15.①欧词将昔日的欢乐和今日的悲伤寂寞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恋人一往情深,却物是人非的惆怅。②苏词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与密州元宵节的清冷寂寞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金陵图景,既有平面铺展,又有立体呈现

C.作者在上阕以“残阳”意象奠定悲伤基调,引出了下文对六朝灭亡的感慨

D.“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过渡到登临所想,使上下两阕紧紧相连在一起

15.有人评此词下阕“妙用典故而各具深意”,请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14.C【解析】错在“以·残阳’意象奠定悲伤基调”,上阕写景雄浑壮阔,基调并不悲伤,

15.【答案】①“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运用了隋灭陈的典故,以“门外”言隋朗大军压境,以“楼头”写陈后主荒淫无耻,形象地表现了陈的灭亡。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意在对六朝历史进行总结:均因荒淫无道而相继灭亡。②“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妆《泊秦淮》中的诗句,指出歌女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源酒色,醉生梦死。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意在警告北宋当局统治者要吸取教训。(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下阕用的两个典故分别是隋灭陈和杜牧诗句。“门外楼头”写的是陈朝灭亡,分析“门外”与“楼头”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悲很相续”解释用典的意图,可以得出第一条答案。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分析杜诗的内涵,再结合王安石所处的历史环境,就可以得出第二条答案。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 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16.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 (1)对洞庭湖浩瀚无边、雄奇壮阔景色的赞美。结合颔联分析。(2)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伤。结合颈联分析。(3)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结合尾联分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这两句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可推知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处身世之悲,到后两句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层次清晰关联紧密。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表达诗人对洞庭湖浩瀚无边、雄奇壮阔景色

的赞美。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7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同“祈”,祈求。③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是说一个人多次断了手臂就知道怎么医治断臂,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久病成医”。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首句起势突兀,北与南距离遥远,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加一“海”字,更显相见之难。

B.第二句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为自己不能将书信寄给远方的朋友而道歉,更表达出两人友情的深厚。

C.颔联用语精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

D.尾联想象看到朋友读书的情景,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17.B【解析】“谢”在此处应该理解为“拒绝”。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具有“点铁成金”之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

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

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 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9.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8.C【解析】“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19.①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雄伟壮景;②再写作者凭栏赏月的情态和秋月照耀下的江乡美景;③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想象和感受,景色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家国兴亡之感。(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20~21题。

梅花落

卢照邻

梅岭①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注】梅岭:在广东、江西交界处,因岭上广植梅,故称。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梅岭的梅花开了,遥远的天山被冰雪覆盖,环境苦寒,连梅花也没有开放。

B.颈联写梅花飞入舞袖,飞向妆台,既点明了抒情主体的身份,又引起了盼归的忧伤。

C.“春至不知来”中的“不知来”意蕴丰富,既指人不知春来,又指春来人不知归。

D.诗歌从思妇的角度批判了战争对人民和平安宁生活的破坏,是一首边塞闺怨诗。

21.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A【解析】“连梅花也没有开放”错误,首联中的“雪未开”是雪没有融化的意思。

21.①虚写(联想想象):借助联想想象让女主人公由“梅岭花”想到了“天山雪”,想到了征人,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②对比:女主人公所处环境的花开和征人所处环境的冰天雪地

形成对比,表现了边塞的苦寒,突出了对征人的思念。③比喻:将雪比喻为花,将花比喻为雪,两地似乎交融,似乎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阻隔,凸显了思念之情。(每点2分,共6分) 赏析:这首诗由梅岭梅花开放,联想想象到遥远的边塞仍然处于严寒之中,忽发奇想,觉得眼前花似雪,彼处雪似花,遥远的空间阻隔便消失于错觉之中。然而清醒时,就会想起征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季节的变换,更不知归来。诗人从小处入手,描写细腻,情感婉转,本由闺中女子写起,后笔锋一转,描写塞外征人,升华了诗歌主旨。颔联诗人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态、颜色的相似上做文章,运用简单的比喻模糊了两地的空间距离,描绘了一幅美丽奇妙的画卷,读来既新颖又奇特。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凤凰台①

杨万里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②蛛煤:蛛网尘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凤凰台”照应题目。“潮回”句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与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境相似。

B. 颔联颜色、地名、方位、植物等对仗工整,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勃勃之景,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表达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C. 颈联通过大跨度的时空,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山川永固,王朝更迭,鼓声哀鸣,战事不断,有实有虚。

D. 本诗围绕“登临”展开,咏史怀古,感叹历史沧桑,人世无常,层次分明,意蕴深长。

15. 有人认为本诗尾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用典。照应李白诗歌《登金陵凤凰台》,抒发了凤凰台繁华不再、古今变迁的感慨。

②拟人。“春风掌管”“拂”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只有春风吹拂落满尘埃的蛛网,表现凤凰台的衰败,人迹罕至。

③以景结情。尾句以景结情,借凤凰台的破败荒芜,引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错。颔联写眼前之景,数百年后,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了王谢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没有了门庭若市,冠盖云集的盛况,有的只是“江草合”、“杏花开”这色彩明丽,春意盎然之景。草木无情,徒然疯长,乐景之中不免心生世事沧桑之慨。此处是以乐静衬哀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意思是只留下李白曾写过诗歌的凤凰台,春风吹拂落满尘埃的蛛网。“只有谪仙留句处”指李白曾创作诗歌《登金陵凤凰台》,属于用典,抒发了凤凰台当年的繁华已不再、古今变迁的感慨。

“春风掌管拂蛛煤”一句中,“掌管”“拂”把“春风”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只有春风吹拂落满尘埃的蛛网,表现凤凰台的衰败,人迹罕至。

最后一联属于写景,以景物描写收束全篇,属于以景结情。借凤凰台的破败荒芜,引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

过,着力不多。

B. 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 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 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15. 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欧词将昔日的欢乐和今日的悲伤寂寞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恋人一往情深,却物是人非的惆怅。②苏词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与密州元宵节的清冷寂寞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B.“委婉含蓄”错,下片“泪湿春衫袖”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应该是直接抒发。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欧词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和物是人非的惆怅,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苏词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是作者刚来密州遇到元宵佳节,观月时的情景和感想。下阕描写密州上元,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总体上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 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词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词描写元宵节花市灯光明亮如白昼,写灯会是为了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因而一笔带过,着力不多。 B.欧词下片,词人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绪,与上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C.苏词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D.苏词为“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词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 15.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金陵图景,既有平面铺展,又有立体呈现 C.作者在上阕以“残阳”意象奠定悲伤基调,引出了下文对六朝灭亡的感慨 D.“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过渡到登临所想,使上下两阕紧紧相连在一起 15.有人评此词下阕“妙用典故而各具深意”,请对此做简要分析。(6分)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四川省宜宾市东辰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写蜀道的来历,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 (2)李商隐在《锦瑟》中写感情已成回忆,但在当时却茫然无知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并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的写景角度描绘出一幅雄浑阔大的夜景图。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乐的巨大魅力。 (4)《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寿命延长,终身学习是大势所趋。荀子在《劝学》中说:(1)“”,这已经显现出终身学习的影子。学习是一定需要老师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提到:(2)“”,同时他还为我们提供了择师的原则:(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遇到难题,除了跟从老师学习,更应该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所说的:(4)“,。”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试卷(附 答案)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但是这种追求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人们的孤独感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2.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选择独立生活,但是这也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和不稳定。

3.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信息。 1.当代社会,个人自由和独立的追求日益普及,但这种追求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孤独感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2.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选择独立生活,但也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和不稳定。 3.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信息。 在中国古代,没有将“诗心”作为一个诗论范畴来使用。然而,“诗心”应该是一种超脱、淡泊、自由的审美胸怀。儒家“心性论”的“心”是以“善”为根本的“道德心”。这种“道德心”包含着像___、___那种积极“入世”,关怀家国命运、民间疾苦,“执着”地、真情地去抒写世道沧桑、生命悲欢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之心。这是一种充满社会关怀、现实关怀、人类生存关怀的富有人文主义精神之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与的心性论所阐述的“心”或“性”更切合作为审美胸怀的“诗心”的本

质特征。认为必须不执着于物,不生贪念,不被五光十色的尘世现象引诱迷惑,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这种禅境既是美好的人生境界,也正是我们所谓审美胸怀、所谓“诗心”的境界。 当然,单从儒、道、禅的心性论理解“诗心”的性质特征是不够的,“道德心”和“智慧心”还不是“诗心”的特质。从中国传 统诗论看,“诗心”的特质在于情感性——“诗心”是一种以情感 为特质的性灵之心。在诗歌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中,“诗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诗心”作为一种审美胸怀,是优秀诗歌 创作的心理条件,是创构艺术意境所必备的心灵境界。没有“诗心”就没有艺术意境。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意境,而“诗心”是发现和产生美感的心灵境界。因为美的发现和容纳必须凭借于艺术家禀赋的“审美胸怀”,所以有“诗心”才能创构艺术意境。当艺术家带着 某种欲望即功利态度去看世界时,他们就既看不到美、不能判断美,也不能产生美感。而当艺术家“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以一种无私的、不旁及实用功利和欲望的心态,如同“童心”般的“诗心”去看待世界时,他就不仅能看到美,而且能把握住美、容纳美,进而创造出超越平庸的艺术境界。

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

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越了有形的山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借助山水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等展现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了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言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言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是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的趣味;又言云气春融怡、夏猗郁、秋疏薄、冬黯淡,烟岚则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 元代画家黄公望汲取董源、巨然的用墨技法,所绘画面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其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境界辽远开阔,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尺幅千里。山峰的用墨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触勾皴,远山、河渚用淡墨抹出,笔痕隐约可见,独具匠心。水纹先用浓墨枯笔勾勒,稍加淡墨复染,氤氲成趣。树木的枝干多用浓墨写出,树叶点染而成,或横,或竖,或斜,或直,干湿相兼,放眼望去,生机苍郁。这幅作品最能代表宋元山水审美的境界。元末倪瓒画山水,多构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题及答案 选择题 1. 古诗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哪一首诗? A.《石灰吟》 B.《登高》 C.《将进酒》 D.《庐山谣》 答案:B 2. 下列句子中,选出含有“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成语的一项。 A. 晴日霁色如洗,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B. 爸爸说,时间过得特别快,才转眼间就是一年了,真是白驹过隙。 C. 孩子的成长真是太快了,弹指之间,光阴荏苒。 D. 人的一生就像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答案:B

3. 下列作品中,属于“白话文小说”的是 A. 《围城》 B. 《家》 C. 《骆驼祥子》 D. 《红高粱家族》 答案:C 填空题 1. 《红楼梦》的作者是()。 答案:曹雪芹 2.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 答案:第三首 3. “鹤长风雨翔,龙出海波翔”,描写的是这两种动物的()。 答案:特征 解答题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滁州即事>> 石磨相转苦不厌,穿杉林下水复斜。 青衫湿罢铜壶滴,清歌一曲杏花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 (1)请写出下面空格中词语的正确词序:不()、相、苦、转、石、厌、磨 答案:石磨相转苦不厌 (2)请简要描写诗中描写的场景。 答案:诗中描写了山间的水流,以及磨豆腐的过程;作者赞叹了水的清澈,寄寓了“源头活水”这一寓意。

(3)请简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滁州的亲身经历,赞美了山水之美, 抒发了对水清源澈的景仰之情,表达了人们倡导“源头活水”的思想。 2. 写一个800字以上的作文,以“我的家乡”为题,发挥想象发,描述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题不附答案) 以上是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与答案。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句名篇默写专题

名句名篇默写专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四章》中与《荀子·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内涵相似的比喻表达相近意思的两句是" ,。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而他心生怨愤则是因为,。 (3)高适《燕歌行》中表现战士们浴血奋战、勇于为国献身的诗句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子罕》中,以“,”两句为喻来 说明:一个人求学做事功败垂成,在于他自己停下来。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两句,赞扬那些不失 根本的人立身长久,有道之人死而不朽。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描绘出江潮浩 瀚无垠、月亮好像从大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 16.参考答案:(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分,一空1分。 该空有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河南省许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七古·残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写出了博大恢弘、纵横潇洒的豪情壮志与革命自信。李白《将进酒》中“___,__”两句也表现出了诗人的无比自信。 (2)“上下同欲,将士同心”,“帅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统帅和士兵的心紧紧相连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相反则会导致失利。《<燕歌行>并序》中“,”两句讽刺了这种截然相反的做法。 (3)陆游在《病起书怀》中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刻用此自勉自励,在《书愤》中用“,”两句表达自已抱负落空,只能慨叹时光匆匆,壮志难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 (2)杜鹃,其啼声甚哀,为我国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之一;李商隐《锦瑟》中使用这一 意象的诗句是“____,____”。 (3)《书愤》中,“____,__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 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16.(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商丘市一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唐人选唐诗中有的选录杜诗,有的并不选录杜诗,这种情况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题,以杜甫同时代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这些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杜诗亦在这三部诗选入选范围之内,却都先后意外落选,原因何在? 《河岳英灵集》(殷璠)是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盛唐诗坛重要人物基本入选其中。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款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璠的注意。除了进入长安较迟、年资不深这一客观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的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如深受人赞美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借写景而喻时事,乃至“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高自标置,反而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的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终老于江湘,正是杜甫创作高峰,在杜诗佳作不断涌现之时诞生的两部诗选《箧中集》和《中兴间气集》中却仍难觅杜诗踪影,原因何在?元结于《箧中集》序虽称“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其实并非没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元结主张“雅正”,肯定入选作者“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元结文学思想明显是盛唐“别调”,并非主流,正好和杜甫比较接近,然细审之,杜甫其人其诗并不完全吻合其选人、选诗之标准。杜甫曾为左拾遗,并非“正直而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者,且杜诗主题与单纯歌咏个人苦难也不一致,他们关注个人疾苦,而杜甫则忧国忧民,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已及人,这种精神正是杜甫超越《箧中集》诸子之处。据卢燕新考察,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标准为“体壮风雅,理致清新”“朝野通取,格律兼收”。杜诗却没能入选《中兴间气集》,这显示出“沉郁顿挫”的杜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① 杜牧 百感中②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③休。 睫在眼前长④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①张祜应贡举,被主考官列为第二。张祜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得知此事,表示同情。张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诗作于别后。②中,一作“衷”。③即,一作“始”。④长,一作“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角声”勾起诗人内心感叹;斜阳画角经“孤起”二字点染,一种旷漠、凄咽之情油然而生。 B. “碧山终日……恨即休”将无形的离思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之中,丰满、具体,情深意长。 C. 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极力推崇张祜才华出众,无人能及,并劝解张祜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D. 此诗是为友人张祜鸣不平之作,诗歌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 16. 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颈联的含意。 【答案】15. C 16. ①“睫在眼前长不见”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张祜的主考官不识才的微词。 ②“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错误。尾联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将“千首诗”与“万户侯”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张祜的敬重。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长庆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 颈联“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 “睫在眼前长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①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注】①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朝等友人的。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 B. “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生机盎然。 C. “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 D. “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 16.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品质,成语里有“智勇双全”,《〈论语〉十二章》中对“智”“勇”的表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上下句都以叠词来表现人类的生生不息和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鸣第一次坐轮船航行到东海时,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老师教过的带“沧海”的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豪迈、洒脱的诗人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悲凉断肠的环境氛围。 河南省濮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对真理的追求,不惜牺牲生命的两句是: “,。”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两句与苏轼《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表达的哲理类似。 (3)古人在诗词中常悲叹人老头白,如:“,。”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 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读书人应当有责任感,从曾子在《论语·泰伯》中发出“,”的喟叹之日起,“担当”二字就被镌刻到中国读书人的基因里。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梦中还乡,“,”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望月有怀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注】安道,即晋朝人戴安道。此处代指诗人的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看似只写泉与松,其实也写了月光,因为有月在天,所以能看到泉“清”、松“疏”。 B.颔联描写了寒月摇动清波、月光照进窗户的情景,其中“人”字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C.颈联为点睛之笔,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空长吟"的原因是对朋友的思念太深切。 D.尾联抒发了自己想见朋友而不得见的愁思,紧承上联,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推向深入。 16.本诗首联和张若虚的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的理趣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寒月摇动清波”错。“寒月摇清波”的意思是寒月映照在水中,月影在清波中摇动。) 16.(6分)①两首诗的两个句子都把自然的风景(月、水)放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来写,都表达了自然永恒的理趣。(2分)②李诗首联写月光照着清泉也照着稀疏的松树,月光下松树的影子倒影在清澈的泉水中,这种情景不知道已经有几千年了。(2分)张诗两句写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从古到今也一直永恒不变。(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注:①答出“自然永恒”即可。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月下独酌四首(其三)① 李白 三月咸阳②城,千花昼如锦。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①!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②浑身着苎麻? 【注】①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②底事:为什么。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诗“晓夕”和“不闲身”都点明了采桑叶的时间之长,突出了蚕妇劳动的艰苦。 B. 杜诗写蚕妇美貌不因贫穷而减色,表达了对她们在美好年华却远离美好的惋惜。 C. 杜诗与北宋诗人张俞名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两首诗对于造成蚕妇悲苦命运的原因,都未直接说出,因而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15. 两诗的后两句主旨相近,写法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河南省新未来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①。 暑退九霄②净,秋澄③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④。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⑤。 【注】①寰瀛:天下;全世界。②九霄: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或极远的地方。③秋澄:秋日天空清澈明亮。 ④晶英:耀人的光芒。⑤翛(x iāo)然:无拘无束貌;玉京:原指天外仙境,这里指月亮。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题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点明其内容主要是描绘八月十五日欣赏中秋夜月的美景。B.首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上天用中秋的皎洁月光浣洗整个尘世,形象而生动。C.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意象独特,意境非常开阔。 D.颈联以星辰反衬月光,“让”字如神来之笔,点出明月光彩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15.本诗尾联与苏轼《题西林壁》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均蕴含哲理,但蕴含的哲理及表现手法并不相同。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河南省驻马店市衡水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送崔珏往西川 ①李商隐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②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注】①大中元年李商隐途经荆州时,送崔珏前往西川任节度使幕府。②浣花:西川浣花溪。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开篇发问,紧扣题目,直言“旅愁”,点明了友人西行宦游的情状。 B.颔联用词精当,“吼”“烧”两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所见景象的壮阔之美。 C.颈联运用典故,以卜肆卖卜人和当垆卖酒人的境况劝慰友人,寓意丰富。 D.尾联通过联想“浣花笺”“玉钩”,劝友人到西川任职后赏美景,尽雅兴。 15.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河南省宋基信阳实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度(上)商水县实验高中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①中国古代成人礼定型于周代。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冠礼是周代士及以上阶层所行的礼仪,现存《仪礼·士冠礼》是当时士阶层以及后世礼仪重建的文本依据。古人重冠礼,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冠者加冠命字之后,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②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按照《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冠,首加缁布冠,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笱无疆,受天之庆。”也就是说,加冠之后,你要放弃你的童稚之心,端正你的仪表容貌,慎修德行之性,在嘉宾和兄弟的见证下成人之后,要努力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然后是命字,要念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日伯某甫。”就是说,美名配俊士,从此你要保守自身德行,配得起这个名号。主持冠礼的重要人物是宾者,宾者多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人”模范,他们在仪式上的出现和教诲对冠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示范和人生导引。此外,冠者在加冠之后还要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他们的训诫。乡贤们通过祝辞和训诫语词将儒家的做人规范和成人标准内化于冠者心中,对其身心意志进行规训。 ③古人有名有字。一个男孩出生三个月后要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行冠笄之礼时又另取字,从此同辈之间以字相称,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因为取字,正是为“敬其名也”。在《仪礼·士冠礼》中虽有命字仪节,但并没有专门关于字的来自和含义等的介绍。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字说的创作,用来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含义并加以劝勉之辞。 ④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纹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晚唐以后,字说文体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期黄庭坚、苏轼等均作有大量字说,南宋时理学家又借助字说文体复兴冠礼,使其得以在社会上盛行,至元明两代达到最盛,数量逾千篇。还有一些文体,如字序、字叙、字训、字解等,都是士人应邀为其友人的子女、自己的族中后辈或者自己的子女等在冠笄成年取字之时所作。这些字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 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

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锺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方面。 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诛》,“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第四十二回写宝钗论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番话不但表现出宝钗博学多识,还凸显了她装愚守拙、富有机心的个性。又如《浮生六记》陈芸论李杜之别,称更喜欢学诗的“落花流水之趣”,司马相如等作家和《西厢记》等戏曲作品也是她的枕头之物。其文学偏好正是她不为礼教束缚的写照。《青楼梦》第六回写挹香推重《石头记》的“情思缠绵”和《西厢记》的“文法词章”,也十分贴合她的个性。 《儒林外史》中,蘧太守和鲁编修的文学观念截然相反,蘧太守认为“与其出一个斲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通儒”,他教蘧公孙作诗要“吟咏性情”;而鲁编修则声称“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他从小把女儿当儿子培养,教她做八股,鲁小姐每日涵玩,诗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